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阿彌陀佛修行:祈求臨終時

阿彌陀佛修行:祈求臨終時

一系列簡短評論的一部分 阿彌陀佛修行 為準備阿彌陀佛冬季閉關而準備的 舍衛城 2017-2018研究。

  • 在我們自己的腦海中烙印我們在不同情況下應該如何思考
  • 死亡時會發生什麼
  • 為死亡時刻做準備
  • 培養與阿彌陀佛的緣分

昨天我評論說 心願 祈禱是典型的 喇嘛 Zopa,我正在閱讀其餘的東西,我看到修行是由 喇嘛 是,他。 所以這表明有多接近 喇嘛 是的和 喇嘛 佐帕的想法是。

下一個祈禱聽起來更像是 喇嘛 是,他。 這是怎麼回事 喇嘛 會解釋事情。 在這裡,它又是一個可選的祈禱,一個為死亡時間祈禱的祈禱。 它實際上是在給我們指示。 我們請求阿彌陀佛以某種方式指導我們,但我們正在做的是試圖在我們自己的腦海中銘記當不同的事情、願景等在死亡時發生時我們應該如何思考。

他在這裡描述的是死亡時發生的八個異象。 這通常在最高瑜伽中描述 密宗 不在克里亞 密宗 實踐就是這樣。 但 喇嘛 讓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冥想死亡吸收 拉姆林 人們,很明顯,他認為這有助於人們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能夠在死亡時看到這些幻象,這是將其銘記在心的好方法。 即使我們不是,將這些願望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中仍然是一件好事。

它說:

在死亡使者到來的那一刻,請你瞬間從你的本界中來,勸我放棄對世俗的執著,邀請我來到你的本界。

死亡使者。 沒有真正的死亡使者,沒有外在存在。 這是擬人化的東西。 這意味著當死亡時刻到來時,這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我們需要能夠認識到我們正在死去,而不是僅僅否認,否認,否認,manana,稍後,我太忙了,無論如何. 死亡就在這裡,接受這正在發生。 而且,正如尊者所說,這就是我們一生中一直在為這個死亡時刻做的準備,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在這個時候修行佛法,尤其是我們是否可以在這個時候對空性有一些了解會非常非常有幫助。

死亡來臨時,我們就請阿彌陀佛:“請你即刻從你的淨土中來。” 現在,我不太確定阿彌陀佛是否會從這裡的淨土乘坐下一架飛機。 希望他通過了 TSA 預檢,他可以輕鬆上路。 他不必經歷…… 也許他也有全球入口,他可以不用排長隊就進來。 所以我不太確定。

也許恰好有阿彌陀佛的相見,因為如果我們修過阿彌陀佛,熟悉阿彌陀佛的心,真正把阿彌陀佛視為一切證悟功德的化身,那麼是的,完全有可能在死亡的時候一個幻象,一個真實的阿彌陀佛幻象。

在我看來,這不是阿彌陀佛的願景,而是一種與阿彌陀佛聯繫的內在感覺。 所以不是你在幻像中看到阿彌陀佛,而是你在心裡感受到與阿彌陀佛的聯繫。

當阿彌陀佛來了,或者當我們覺得與他有緣時,我們要求阿彌陀佛做什麼? “勸我放棄對世間的執著。” 死亡時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放棄對世俗存在的執著,因為當我們研究十二因緣時,我們會看到 執著 是什麼滋養了受污染的業力種子,這些種子隨後在新的存在中成熟,並將我們投射到另一個重生中。 所以我們越能放棄對世俗存在的執著,我們就越虛弱 執著 將會是。 此外,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加平靜。 因為當我們快要死的時候,如果我們執著於世俗的存在,我們就不想與我們親愛的人分離,而一想到與我們關心的人分離,就會感到難以置信的痛苦。 那麼懷著那種心態死去就不會很愉快了。 如果我們 執著 到我們的財產和我們的財產,擔心誰會拿走什麼,或者擔心誰會在我們所有的垃圾中找到什麼,以及當他們找到這些東西時他們會怎麼想我們,那麼我們就不會去平靜地死去。 如果我們執著於此 身體,我們不想與此分開 身體 在死亡的時候,不會是一個好的心態。 如果我們如此執著於我們的自我身份:“我是這樣的人,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誰應得的,誰應該得到這個,”或者諸如此類的,在死亡的時候,一切都過去了-再見。 因為我們的整個自我身份完全是根據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捏造的。沒有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就不會擁有我們所有的世俗目標。 我們處在特定的環境中,所以我們重視特定的財產、特定的名譽,以及所有這些類型的東西。 整個身份——“我是這個種族、這個國籍、這種性格、這個社會階層、這個教育水平、這個宗教……”——所有這些都消失了,完了,算了吧。 因此,如果我們真的執著於它,並且我們正在與所有這些分離,那麼在我們死的時候會非常困惑,因為我們會去,“我是誰?” 會有這種“我”正在被抹殺的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提醒我放棄對世間的執著”,並看到這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執著。

仔細想想,這是真的,不是嗎? 我們要從這裡帶走什麼? 一切都留在這裡。 我們可能已經成功了 100,000 次。 在死亡的時候,這些都不重要。 誰在乎? 我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讚美。 我們可能有文憑。 我們可能有證書。 我們可能有一大堆卡片,人們在歌唱我們的榮耀。 所以呢? 沒有一個是附帶的。 人們會仔細閱讀它,然後說:“他們為什麼要保存所有這些垃圾?” 所以最好不要執著於任何這些東西。

這就是龍樹菩薩真正建議國王的 珍貴的花環。) 無論你有什麼,用它來創造功德。 不要只抓住自己的財富等等。 在你死之前用它來創造功德。 國王在世時必須有他的儲備,因為他掌管著王國,他需要這些儲備才能分配給人民等等,但是龍樹說:“國王,當你臨近死亡時,每個人都會忘記你,他們“我們將專注於向將成為下一任國王的人行事,這樣他們就可以得到一些你留給他們的底池。那麼你為什麼要讓所有這些東西坐在你的存儲?你應該把它分發給你的人民,用它來創造價值,否則,所有這些人都會為它而戰,然後誰知道呢?你甚至無法控制誰將成為下一任國王以及如何他們會使用它。所以在你死之前,現在就以明智的方式使用它。”

很有道理,不是嗎?

阿彌陀佛,提醒我放棄對世間的執著。

現在,阿彌陀佛可以在那裡一遍又一遍地說:“不要執著世間。 不要執著於世俗的存在。 不要執著於世俗的存在……” 如果我們一生都沒有嘗試放棄對世俗存在的執著,那我們就不會在臨終時去聽阿彌陀佛。 任何 意見 我們有那些根深蒂固的,那是我們的固執 意見,它們不會在死亡時蒸發。 即使阿彌陀佛拿著鞭炮出現在你面前說:“放棄世俗”,你會說:“但是,但是……我要這樣做,我執著於此,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應該這樣那樣……” 所以如果我們想在死的時候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話,我們就需要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聽阿彌陀佛,這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 每天練習放棄對世俗存在的執著。 如果我們這樣做了,那麼就有機會,在死亡的時候,我們會聽到阿彌陀佛,甚至可能已經自發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樣會更好。 但這只有在我們活著的時候修行才會發生。

並邀請我來到你的原始領域。

我們在問阿彌陀佛:“叫我別執著這裡,請我來。” 因此,如果我們期待阿彌陀佛的皇家邀請,他將出現,向我們禮拜三遍,給我們這些美麗的金色邀請之一......。 你知道印度最新的事情是當你被邀請參加一些大事時,他們會給你一些大事,周圍環繞著所有這些不同的顏色,你把它別在[你的翻領]上,這意味著你某個重要的人,你被邀請去某個地方。 真的很棒。 它可能會持續三四個小時,只要那個事件持續,然後我不知道他們花了多少錢來製作這些大花哨的東西,但你要么把它扔掉,要么你有一個抽屜可以儲存你所有的邀請和華麗的東西,我不知道他們之後會做什麼。

不要指望阿彌陀佛會發生這種事。 阿彌陀佛不會乞求、懇求和前列腺跪下來請求我們來。 我們應該是那些祈求、頂禮、跪地祈求阿彌陀佛的感化來轉化我們的心,以便在死亡時我們能想到淨土。 如果我們不思念淨土……

例如,他們說如果在死亡時你真的很冷並且你的 , , 熱,那麼如果 很強,它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成熟向我們展示了炎熱地獄作為天堂的景象,我們被吸引到那裡重生,因為它很溫暖。 所以我們真的要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上留下很深的印記,想像它,想像我們周圍的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淨土的菩薩,想像我們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阿彌陀佛淨土的聲音。 因為他們在極樂世界中說,當你聽到鳥鳴時,你就听到了無常的教義。 當你聽到瀑布聲時,你會接受緣起的教導。 你聽到的每一個聲音都會成為你的教誨。 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的心態。 我們可以在這裡做同樣的事情。 如果我們想,“哦,這是鑽孔的聲音,它在教我空虛”,而不是每一個噪音都成為刺激的來源,那麼我們就會當場改變那個聲音。 否則,我們會聽到鑽孔機的聲音,就像,“哦,這聲音太可怕了。” 或者我們聽到一些聲音……那個穿著尼龍夾克冥想的人,那件衣服劈啪作響,拉鍊發出很大的聲音,你聽到的是,“天哪,那個人,為什麼他們動得那麼厲害,他們應該坐著不動,他們打擾了我。 然後另一個正在點擊他們的 ——咔噠,咔噠,咔噠。 太煩人了! 我們真的很生氣。 “他們不知道我在打坐嗎?” 實際上,我們不是在冥想。 我們很生氣,不是嗎? 所以在那些時候,如果我們只是說:“好吧,讓我們想像我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中,這些聲音正在教我空性的聲音、無常的聲音、無常的聲音。 堅韌” 因此,我們將這些事情作為我們道路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氣。 然後我們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

所有那些 我們在 華嚴經,而且我們在我們的 戒律 小冊子? 這些gatas 是幫助我們將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轉化為讓我們想起佛法的東西。 這在死亡時非常有用,因為談論無法控制我們的環境,誰知道我們將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我們不知道。 如果它會在路邊發生車禍,或者如果你和室友一起在醫院結束,而室友在你臨終時正在看電視,而他們正在聽 Fox 新聞。 或者任何類型的新聞。 你想為此而死嗎? 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改變它。 我們不是嗎? 以某種方式聽到並以同情心回應。 並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訓練頭腦以這種方式做出反應。

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個請求。 我們看到現在是時候開始實踐了。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