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阿彌陀佛修行:皈依與菩提心

阿彌陀佛修行:皈依與菩提心

一系列簡短評論的一部分 阿彌陀佛修行 為準備阿彌陀佛冬季閉關而準備的 舍衛城 2017-2018研究。

今年冬天我們在做阿彌陀佛閉關,所以我想我會做一系列關於阿彌陀佛修行的 BBC 演講,為今年冬天的閉關做準備,因為我認為很多人會做 遠道而來. 所以我們會把它放在 BBC 上,這樣每個人都能聽到。

阿彌陀佛儀軌的開始——正如所有儀軌(修行手冊)所做的那樣—— 避難 並生成 菩提心.

皈依是在開始時向我們自己說明我們所走的道路。 為什麼我們 避難? 所以我們清楚我們在遵循什麼精神道路。 我們不是:“週一晚上我跳蘇菲舞,週二晚上我跳卡巴拉,週三晚上學佛教,週四晚上唱誦哈瑞奎師那,週五晚上做耶和華見證人……” 像那樣。 我們非常清楚我們要走的路,所以我們 避難 ,在 , 佛法, 和 僧伽.

真正的避難所 三顆寶石,是佛法皈依處。 法皈依是指四諦中的後二諦:真滅與真滅。 真路。 “ 真正的路徑 是幫助我們克服一切煩惱的智慧心:無明、 憤怒, 附件、驕傲、嫉妒等等。 真正的止息是心流中沒有這些煩惱,以及清淨心的空性。

此真滅法皈依處之所以 真正的路徑 之所以說是真正的皈依處,是因為當我們自己實現它時,我們的心就沒有煩惱,結果我們所有的苦(我們的痛苦、我們不滿意的體驗)都停止了。 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實現的。

是我們看到的老師。 他沒有編造佛法,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釋,所以我們把他當作老師。 然後是 僧伽 作為直接、非概念性地了解現實本質的人。 他們對實相的本質——真實存在的空性有實際的體驗。

We 避難 在這三者中,因為它們都超出了我們凡夫、煩惱的心的方式。 我們正在做的是 避難 在外面 三顆寶石:“ 已經住過的人(實際上是所有的佛),他們心中的佛法, 僧伽,已經意識到的人。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實踐在 ,佛法, 僧伽,我們將把自己的心轉變成佛法皈依處。 我們將成為 僧伽 珠寶,然後,後來, 寶石。

整個想法是,我們不是 避難 在外面 三顆寶石 想著 它會俯衝下來拯救我們,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祈禱,然後 完成工作,然後我們將獲得解放,因為 會帶我們去一個叫做涅槃的地方。 不像那樣。 涅槃是一種精神狀態。 外層 三顆寶石 教我們通往那種精神狀態的道路。 我們必須自己實踐。 當我們 避難 我們依賴外部 三顆寶石 為了成為內部 三顆寶石 我們自己。

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很容易引入——如果你是在有神論的宗教中長大的——把這個想法引入佛教並認為我們是 避難 ,在 , 佛法, 和 僧伽 作為外在眾生,他們將拯救我們並帶我們到一個地方,三雲上兩雲右,稱為涅槃。 不像那樣。 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條我們必須自己完成工作的道路。

這很好,不是嗎? 如果我們是負責人,那麼就有機會真正取得進展。 如果我們的解脫依賴於安撫某個外在存在,我們就永遠無法控制自己是否獲得解脫,因為我們無法控制那個外在存在。 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我們自己的香蕉頭腦。 這就是為什麼這整條道路回到審視我們自己和擁有我們自己的東西。 而不是總是“它在外面,其他人必須改變,他們正在對我做這做那,並且 會來救我的。” 它不是那樣工作的。

We 避難 以這種方式然後我們生成 菩提心–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是通常的部分:

I 避難 直到我開悟
,在 , 佛法, 和 僧伽.
以我布施所造的功德
和另一個 深遠的實踐
我可以成佛嗎
利益一切眾生。

每當我不得不獨自背誦一些我已經記住的東西時,我都會把它搞砸。

菩提心 是第二部分。 當皈依讓我們自己清楚我們所追隨的精神道路時, 菩提心 正在讓我們自己清楚我們為什麼要走那條路。 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這裡,我們最終的、長期的動機是成為完全覺醒的佛,這樣我們就有能力利益所有眾生。 這是一個非常崇高、奇妙的動機。 那裡很遠,不是嗎? 這將需要我們創造多種原因 條件 達到那個狀態。 所以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 但這有點像,如果你想去達蘭薩拉,首先你必須去斯波坎,然後你必須去東京,然後你必須去德里,然後你必須去達蘭薩拉。 你把它分成小塊。 與我們相似,當我們練習這條道路時,我們會分塊走。 我們從道德行為開始,我們進步到專注,然後我們進步到智慧。 或者另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從慷慨開始,然後是道德行為, 堅韌、喜精進、定定、然後是智慧。 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來概述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還有 路徑的三個主要方面,有 拉姆林 (眾生的三種能力),許多不同的方式。 如果你看“走近佛道”,“智慧與慈悲”的第一卷,有一整章是關於不同的走近方式。

這個想法是我們都將以愛和慈悲為動力走向完全覺醒,而現在我們的愛和慈悲是一種理論。 不是嗎? “只要我坐在這裡並且他們不打擾我,我就會對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愛和同情心。” 一旦有人騷擾我,我的愛和同情心就會消失。 有人說了一些我不喜歡的話——POW——我必須糾正這個人。 他們不能那樣跟我說話,他們不能這樣做。 為了他們好,我要打他們的鼻子,這樣他們就會嚐到他們自己的藥,然後他們就會改過自新。 那是我們受苦的心,不是嗎? 我們一生所做的事情。 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了? 無處。

當我們生成 菩提心 我們向自己承諾,我們將嘗試改變許多不良的情緒習慣。 這需要時間。 這需要願意去做,去實踐。 有時會摔倒。 我們正在努力,有時我們會搞砸。 但是每次我們吹它並繼續前進時都要振作起來。 因為有什麼選擇呢? 除了練習,沒有其他好的選擇。

我們盡可能多地產生愛和同情心。 我們一直看著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 我們回到墊子上,我們試圖洞察內部發生的事情:我為什麼不高興? 我為什么生氣? 我為什麼害怕? 重生愛與慈悲。 再次出去,繼續努力。 我們在墊子上做這個,我們在墊子上做。 這就是為什麼這節經文 避難 並生成 菩提心 我們在每次練習開始時都會這樣做,因為我們需要反復對自己說:“我正在遵循 的方法,因為我想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而獲得完全的覺醒。 我致力於此,慢慢地,我必須接受自己的能力,我必須接受其他人也在盡其所能地努力,他們會像我一樣跌倒,但所有在我們看來,我們當中的一些人正在努力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我要訓練我的頭腦以那種眼光看待其他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將其他人視為威脅的習慣。”

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次大修行。 不是嗎? 所以我們在開始修行的時候就這麼說,讓我們心裡清楚:“這就是我們修阿彌陀佛的原因。” 我們沒有修阿彌陀佛,因為我們可以觀想淨土,這讓我們感覺很好,就像我們在迪斯尼樂園一樣。 這不是我們這樣做的原因。 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願意從事改變自己的艱苦工作,因為我們看到這是我們一生中可以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 即使很難。 沒關係。 我們一直在做。

那是修行的第一節。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