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利他的意图

发菩提心的七因果法

一系列的评论 像阳光一样训练心灵 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南卡佩于 2008 年 2010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间开示。

  • 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
  • 对抗世间八法
  • 产生的七点因果法 菩提心
  • 见人之恩,欲报之

MTRS 22:7 点因果关系(下载)

动机

晚上好大家。 让我们从培养我们的动力开始吧。 首先要感谢我们拥有的生命,因为它很快结束,也很快过去。 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可以在我们的思想流中留下良好的印记。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获得这样的机会,所以好好利用它真的很重要。

这样做的第一步是让我们自己脱离世间八法的魔爪。 那些爪子不是外物,是内物 gehechtheid 以及完全依附于今生快乐的厌恶。 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思想不再认为今生的幸福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今生的幸福。 相反,我们扩大自己的心,去想来世的快乐,这是一种不同的快乐,解脱觉悟的快乐,利益众生的快乐。 通过扩大我们的心来看到其他类型的快乐,让我们渴望它们,然后释放 执着 为了今生的幸福。 让我们发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圆满正觉的快乐。 让我们现在生成它。

对抗世间八法

仔细一看,世间八法其实就是八个大麻烦。 它们不仅妨碍了我们的佛法修行,而且还让我们现在非常痛苦,因为我们的心完全沉迷于“我现在的幸福”,来自外在的事物。 我们想,“我希望我的房间看起来像这样”,“我希望人们这样做”,“我想要这种食物”,“我想穿这种衣服”,“我我希望房间里的温度是这样的”、“我希望淋浴时的热水温度是这样的”、“我不喜欢别人斜眼看着我”、“我不喜欢”我不喜欢他们不打招呼,”和“我不喜欢融化的雪和湿滑的雪。” 而且,你知道,“我不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还有一连串的“我想要,我想要。 我不喜欢,我不喜欢。” 好的? 持续的!

当然我们所有的东西 渴望 为和 渴望 下一刻逃离消失。 然而,我们一生都在担心所有这些事情。 头脑只是担心和旋转,“如果这样呢?” 和“如果那样呢?” 和“哦,也许这个,也许那个。” 我们所陷入的所有忧虑——都与我们今生的快乐有关。 它让我们非常痛苦,当然,我们浪费了宝贵的人生。 因此,我们不是积累功德并摆脱负面情绪,而是积累负面情绪并从快乐中解脱出来。 这真的是自我破坏。

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如此沉迷于今生的幸福,以至于我们担心如果没有幸福,我们就会崩溃,你知道——生活就无法继续下去,或者我会很惨的! 但如果我们真的退后一步,那只是我们的头脑告诉我们的。 它与情况并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我们认为我们会很痛苦的情况下结束了快乐。当我们放下头脑说,“我是会很惨的。”

我们真的必须停止尝试重新安排我们的“samsaric duckies”,因为它根本行不通! 是的? 看,你的小鸭子刚到位,变化就发生了——你的小鸭子出了故障。 然后你必须赶紧把它放回原位,但它不想进入你设置的那条线。你终于把它放在那条线上,但你不想再让它在那里了,你改变了主意. 所以,你知道,整件事都是没用的。

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今生的幸福是不好的。 这不是真的。 你听到那个了吗? 我在看所有的前天主教徒。 [笑声] 好吗? 今生幸福不坏。 我们的问题是当我们执着于它时。

发菩提心:七分因果法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生成的方法 菩提心. 生成的最大障碍之一 菩提心 是世间八法。 当我们进入均衡部分时,我们会进入这个 交换自己和他人 因为当我们谈论的缺点时 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的 以自我为中心 旋转? 世间八法。 是的,不是吗? 完全围绕着它旋转,这让我们很痛苦。 我们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的鼻子去关心别人,因为我们太忙了,说“我不喜欢这种颜色的地毯”或“猫在地毯上放了太多毛”,或“ Ach [Achala,一只修道院猫],你应该变成蓝色。 然后你的皮毛就会和地毯相配。” 因此,我们陷入了各种非常荒谬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谈论两种生成方式 菩提心. 两种方式是什么? 第一?

观众: 七点指导。

尊者图登卓龙(VTC): 七言教,因果。 第二个?

观众: 均衡, 交换自己和他人.

职业训练局: 均衡, 交换自己和他人. 好的。 因果七要教的加行是什么?

观众: 宁静。

职业训练局: 平静。 从这个意义上讲,舍是什么意思?

VTC 及听众: 打开关心的心,没有 gehechtheid 对朋友厌恶,对陌生人冷漠。

职业训练局: 然后是七点,第一点?

VTC 及听众: 视一切众生为母。

职业训练局: 第二?

将他们的慈爱视为我们的母亲。

第三?

想要回报它。

第四?

暖心的爱.

第五?

慈悲:

第六?

伟大的决心.

而且, 菩提心.

看到妈妈的恩情

你应该能够在梦中背诵这些。 今晚试试。 如果你半夜醒来去洗手间,那么试着记住这些。 好的?

上次我们讲舍心,也讲到众生是我们的母亲,但我们生生世世都不认识。 然后我们就开始说起妈妈的恩情。 好吧,还有我们父亲的好意,我们正处在男女平等的时代。 他们给我们的善意 身体,给我们教育,给我们享受,照顾我们。 认真考虑一下:让它变得非常个性化——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成为巨大爱的接受者。

看到他们对我们的好意! 我们搬进来的时候完全是陌生人,不是吗? 我的意思是,当人们有了孩子时,他们总是会想,“哦,这是我的宝贝”。 其实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敲你的门 身体 说,“我将在接下来的 18 到 40 年内搬进来。 我将从你出生 身体 九个月后,但在那之后你就不会那么容易摆脱我了!” 事实上,当我们投生到别人的家庭时,我们完全是陌生人,但他们看着我们,很高兴见到我们。 每个人都认为婴儿很可爱。

他们总是接我们,“哦,看!” 我很惊讶。 我那些生了孩子的朋友们以及他们看待孩子的方式,就像这个星球上没有其他人生过孩子一样。 真的! 你看过父母吗? 没有人生过孩子。 没有人见过像这个会拉屎、会撒尿、会哭的机器一样可爱、独特和珍贵的东西,它们简直爱死我们了! 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大便,我们撒尿,我们哭泣,他们爱我们。 设想! 这不让你吃惊吗? 是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中的一个人,如果有人来到修道院大便大哭,我们会对他们有那种态度吗?

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真的很不可思议——认为我们很可爱,即使他们在我们之前有很多孩子。 最小的一个非常可爱,直到另一个出现,但我们也仍然很可爱! 所以只是真正地看到:感受别人的善意。 并且意识到如果我们小时候他们不照顾我们,我们现在就无法照顾自己。 只是因为他们教导我们、保护我们以及我们在成人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所有这些事情。

报答他们的恩情

当我们看到众生是我们的父母,看到他们的恩德时,自然而然地,第三步要报恩,那自然而然地来了。 人就是这样,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受恩者时,我们就会想要报答。

很好 沉思 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很多,然后要报答那份恩情。 不仅是今生父母的恩德,还要记住,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即使他们不是我们今生的父母,也要报答他们的恩德。 想报恩,然后想:报恩有哪些有益的方式? 我们可能会尝试做父母希望我们做的一切,或者成为他们希望我们成为的一切,但这一定是报答他们善意的最好方式吗? 我们必须超越这一生来思考。 我们可能会在这一生取悦我们的父母,并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很多负面的东西 因果报应,然后下一世有一个较低的重生。 他们也可能有较低的重生。 那么,我们今生试图取悦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这并没有真正让他们受益。 它真的没有给我们带来好处。 因此,我们在今生尽力帮助众生的同时,也必须有一颗宽广的心去思考如何在今生之后利益他们。

暖心的爱

从要报恩而来,第四是 暖心的爱. 暖心的爱 将有情众生视为值得关爱的、可以关爱的——就像你所关爱的众生一样。 所以有这种感觉,他们很温暖,就像当你看到你认为如此珍贵的人时。 然后你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温暖的心,一种美好的祝愿,一种关怀,一种关怀。 所以对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因为记住,我们已经摆脱了 gehechtheid 对朋友厌恶,对敌人厌恶,对其他人冷漠。 我们已经训练了我们的思想,认为每个人在他们的前世都是我们的父母时对我们友善; 我们要回报这份善意。 所以我们把它们都看作是非常宝贵的,非常值得我们去爱的。

感同身受

从那里我们继续同情。 现在 暖心的爱 和爱有点不同,因为 暖心的爱 见众生美,必先慈悲。 如果我们只是认为有情众生是怪物,我们就不可能有慈悲心。 我们必须先看到他们的美丽,所以 暖心的爱 必须先于慈悲。

正常的恋爱是希望别人拥有幸福。 悲心是希望他们远离痛苦。 我们生成它们没有固定的顺序。 有些人可能会先生起慈悲心,希望他们远离痛苦,然后才能希望他们拥有幸福,也就是爱。 其他人可能会同时产生它们,或者可能希望它们快乐,但随后会想:“哦,但他们必须摆脱痛苦才能快乐。” 所以爱和慈悲没有固定的顺序,但是 暖心的爱 必须先于慈悲。

今前三点:视众生为母,念其恩,愿报恩,是生本。 心愿 造福他人。 通过沉思那些,我们正在将我们的思想灌输给拥有 心愿 使他们受益。 那么爱和慈悲就是想要利益他们的实际态度,因为我们以爱希望他们快乐,以慈悲我们希望他们免于痛苦。

伟大的决心

下一步,第七步,我们将要达成的两个伟大的决心,它们是决定为他人工作的实际想法。 前三点是生成的基础 心愿 使他们受益。 慈悲心是利益他们的愿望。 我们将要探讨的两个伟大的决心,是决定利益他们的实际想法。 接着 菩提心心愿 获得圆满的觉悟,以便能够利益他们。 所以这里有一个序列。

慈悲心是真正想要利益他们的态度。 爱希望他们快乐,慈悲希望他们远离痛苦。 然后从那里我们得到第六点,称为 大决心 并且有两个伟大的决心。 其中之一是基于爱,它说:“我自己将要给有情众生带来快乐”,另一个是基于慈悲心说:“我将自己将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所以 大决心 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承担一些责任。

你有问题吗?

观众: 在你说有之前 暖心的爱 现在你指的是正常意义上的它,那么它是哪一个?

职业训练局: 当我说它是利益众生的实际方法时,我们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爱。

观众: 你说的是第四步和第五步 心愿.

职业训练局: 是的,第四个 暖心的爱-但他们也有点陷入正常的爱情。 这 大决心心愿 实际做点什么。

现在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的爱和慈悲是稳定的,而且它们是为所有有情众生而生的。 因为如果它们是部分的,那么这表明将会有 gehechtheid 和厌恶有关。 当有 gehechtheid 与厌恶有关,我们的爱与慈悲是不稳定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不是吗? 当有 gehechtheid 对于某些人来说,想要他们快乐就变得非常容易。 但是一旦他们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就不再希望他们快乐了。 当我们依附于他们时,爱是不稳定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平等心如此重要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将他们所有人都视为我们的母亲并善待我们的原因——这同样非常重要。 这样我们才真正看到众生在这方面是平等的,并且让我们自己从 gehechtheid 和厌恶。 这是我们在产生爱和同情心时要真正小心的一点。

第二点是个人苦恼和个人议程。 我希望他们快乐,但我的个人议程妨碍了我认为他们必须执行我的议程才能快乐。 所以上大学,找工作,嫁给这个人,等等,等等,等等; 我们对另一个人的议程。 那不是我们正在谈论的,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 gehechtheid 涉及,涉及个人议程。 仅仅因为他们的存在就希望他们快乐,这不是真正的爱。

与慈悲类似,我们必须确保个人痛苦不会卷入其中,即我们看到别人受苦,然后我们感到非常痛苦,以至于我们无法忍受。 然后事情的焦点转移到我们和我们痛苦的感受上。 我们真的忘记了对方的痛苦,而更多的是,“我无法忍受看到他们受苦!” 如果我们要为众生利益而努力,我们就需要能够忍受看到他们受苦——不是因为我们造成了他们的痛苦,而是因为我们无法按一下按钮就摆脱它。

这有点像你们这些从事帮助行业的人,作为护士和物理治疗师,有时您必须能够看到并忍受患者的痛苦,因为您试图帮助他们,但您做不到一切都立刻消失了。 这 身体 只是不能那样工作。 如果你看到他们的痛苦而感到非常痛苦,以至于你说,“我受不了了,”那么他们就没有护士,也没有治疗师。 你必须能够忍受看到他们的痛苦,仍然想帮助他们,并且知道你不能一下子摆脱它。

这对于生成 菩提心 因为引导众生证悟需要很长时间。 我的意思是,看看佛陀和菩萨花了多长时间来带领我们开悟。 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他们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在工作! 他们无数次地看着我们在轮回中起起落落,从天界到地狱界。 我敢肯定,他们无法忍受看到我们受苦,但不知何故,他们还是忍受了,因为他们没有放弃我们,并说:“试图利益这个人,试图引导他们证悟,但看看她又在做什么,你知道的,愚蠢的东西,忘了这个吧。” 他们不那样做。

我们必须有同样的态度,不放弃众生:即使我们知道我们无法解决它,即使我们可以如此清楚地看到他们需要做什么并且他们不要,佛菩萨很清楚的看到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就是这样。 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坚持这种长期态度,并希望从长远来看受益。

想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另一件要小心的爱和慈悲 大决心 是要他们报答我们的好意:“我帮了你,你就没有感激之情吗? 我做了什么配得上你? 在我为你做了一切之后,看看你对待我的方式!” 我的口音对吗? “哎呀,为了你辛苦了。 我做了什么值得这个?

好的,所以我们自己不这样做。 因为它很诱人不是吗? 尤其是当我们因为其他人对我们说过剧本而写下剧本时; 所以然后切换它并说,“现在我正在努力帮助他们,他们太忘恩负义了。” 所以这里我们要记住,重点是我们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那是第三步,想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步说让他们回报我们的善意,我们必须专注于我们正在回报他们的善意。

如果我们要从债务的角度来看事情,那不是因为我们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他们欠我们什么。 是我们欠他们一些东西,因为他们前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以及他们今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如果你有债务的想法,它应该是那样的。 因为那样的话,如果你只是想说,“我要报恩,我要报恩”,我们的思想就会专注于此,而不是专注于他们如何回报我。 好的? 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现在有时我们确实注意到其他人并没有很好地回报我们。 我们必须能够忍受它。 或者,如果我们看到他们没有善待我们,这让他们堕落了,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一种善巧的方法来帮助他们——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改变他们的态度。 不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改变态度,而是因为当他们认为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或以某种方式行事时,他们自己的精神状态就会退化。

好的?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我们怎样才能最大利益众生?

我们有这两个伟大的决心:“我参与其中,我致力于为他们带来快乐并消除他们的痛苦。”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快乐和痛苦不是世间八法的快乐和痛苦。 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只是想给人带来世间八法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有限的。 所以当然,如果人们饿了我们想给他们食物,如果他们需要一个家给他们一个家等等等等。

如果我们真的要长期利益他们,我们可以带领他们走上法道,给他们讲法。 或者帮助他们学习一些对他们有益的灵性道路。 那是利益他们、给他们快乐并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的好方法,因为我们正在处理快乐和痛苦的真正原因——烦恼和烦恼。 因果报应. 你看,除非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当我们想要有情众生快乐和远离痛苦时(为了让他们从痛苦和痛苦中解脱而努力) 因果报应), 除非我们有那样的想法,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为他们带来快乐并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很有趣,有时你可以看到人们——有人真的需要帮助。 其他人给他们帮助。 他们看不到它。 或者他们的 因果报应 干扰,他们得不到帮助。 或者它被浪费了。 或者发生了什么事。 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在业力层面下功夫,这意味着在善念和不善念头和意图的心理层面下功夫,以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真正利益他们。

有时候我们对外援助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这一点。 我们向处于内战中的国家提供外援,然后所有的军队都拿走了食物,而食物却没有送到它原本应该给的人手中。 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你想让人们有饭吃,你就必须对军队做点什么,实现和平。 但你也必须看看 因果报应 那些有人想给他们食物,但因为军队,食物无法送到他们手中的人。

那里有太多相互依存的因素,我们必须能够与所有这些因素一起工作,但实际上是在 因果报应 这意味着教导众生如何避免消极 因果报应 以及如何创造积极的 因果报应. 这太重要了。 在基本层面上这样做,因为那是我们修行的基本层面,不是吗? 弃恶立德。 从长远来看,这将比为他们的八个世俗问题而努力更有效。

然后我们必须教他们如何一起从烦恼中解脱。 因为如果他们不能一起从烦恼中解脱,他们将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投生轮回:有时在上三道,有时在下三道。 然后,如果我们真的关心所有有情众生,我们就会想要带领每个人证悟,以便有更多的佛陀为所有有情众生服务。

我们真的要有大胸怀。 当我们说“慈悲是希望他们免于痛苦”时,不要只是认为痛苦意味着“哎哟”的痛苦。 想一想变化苦的痛苦,想一想遍及轮回中一切事物的无处不在的苦。

如果你只是把苦看成是那种‘哎哟’的苦,那你就无法最彻底地利益众生。 你听到我一遍又一遍地说这话。 那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痛苦是:我打了自己,或者我用锤子敲了我的拇指,或类似的东西。 所以我们真的必须要有大局观。 如果我们想得那么远大,那么我们就可以看看有钱人,也可以看看穷人,我们可以对他们俩有同等的爱和慈悲,因为富有的人只是暂时的富有。 所以每个人都会换地方。 再过一百年,我们都会消失,都会出生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遇,也许会完全改变地方。 所以我们要有不分别众生的大心。

菩提心因缘愿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 菩提心:那 心愿 最有效利益众生是因果 心愿。 然后 菩提心 本身所专注的,它的目标是证悟。 所以 心愿 获得启蒙是真正伴随着 菩提心. 同样慈悲不相伴 菩提心, 这是一个原因 菩提心.

请记住,当我们谈论原始心智时,原始心智具有与其相关联的某些心理因素——或伴随的心理因素。 所以慈悲与 菩提心. 这是一个原因 菩提心,这意味着它出现在 菩提心. 这并不意味着当你得到 菩提心 你不再有同情心。 你生成 菩提心 然后其他时候你可能 沉思 再次关于同情心。 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同情心已经停止。 这只是意味着当你有 菩提心. 但心有慈悲。 这个人有同情心。

七要教因果:前六为因, 菩提心 是效果。 问题?

舍与空

观众: 我有几个问题,但其中一个是关于平静的思考,尤其是你上周谈论它的方式。 似乎你必须对空性有相当强烈的理解才能发展,带着那个念头去任何地方。

职业训练局: [重述问题] 好吧,当我们想到没有 gehechtheid 和厌恶,看来你必须有一些空性的觉知。

我认为你对空性的觉知越多,对所有这些冥想都有好处。 不会有人在没有任何空性觉知的情况下达到佛法的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听过关于空性的教法,不是吗?

这很有趣,因为当我们听到道的各个阶段时,我们常常会想到你做了这个,然后在你到达那个之前完全完成它。 在你到达这个之前,你完全完成了那个。 在你完成那个之前你不能做这个。 事实并非如此,所有这些事情确实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

入菩萨道

观众: 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听说一旦你发展了——有那一刻 菩提心——你成为 菩萨 这意味着实现了 菩提心 意味着现在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持久的。

职业训练局: 等等,谁说你有瞬间的 菩提心 这就是实现 菩提心?

观众: 嗯,也许这是个误会。

职业训练局: 是的!

观众: ......但不知何故你产生 菩提心——那是你进入成为一个人的大门的时候 菩萨.

职业训练局: 是的。 是的。 不只是产生 菩提心. 我们生成 菩提心 每天早上,不是吗?

观众: 我们真的产生 菩提心?

职业训练局: 有捏造的 菩提心 并且有未经证实的 菩提心. 我们生成捏造的 菩提心 每时每刻。 甚至是未经加工的 菩提心: 第一次得到它,是否意味着它永远不会消失? 不,你必须让它变得非常非常强大。 好的?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瞬间的未造 菩提心 现在你可以永远走了。

观众: 那么你什么时候成为 菩萨?

职业训练局: 当你踏入积累之路,当你拥有稳固 菩提心. 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失去它。 在积累的小路上,它仍然有可能失去它。 但要进入积累的道路,首先 菩萨 路径,你必须有 菩提心 它足够稳定,所以当你看到众生时,你对他们的反应是:“我要证悟以利益他们。” 所以你的心完全沉浸在其中,你不必花几个小时去培养它。 这就像未经加工的。

知道这一点很好,因为,例如,当尊者举行发愿仪式时 菩提心 和我们一起,我们都产生 菩提心 在尊者面前,是否意味着我们都成为菩萨? 不,我们一出门,就像,你知道的,“让开我!” 但我们这样做很好,不是吗? 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成 菩提心 在我们每个人之前一次又一次 冥想 会议,每次我们早上醒来的时候,在每项活动之前。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让我们的头脑熟悉它。

我们想要的是......当你看到美丽的东西时,你知道如何 gehechtheid 在你的脑海里,是这样的吗? 这就是你想要的 菩提心 就像你看到受苦的众生一样。

报恩因果

观众: 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做点什么,然后这会带来善意。 但我有点意识到,你的行为与回报你善意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我不知道。 就像一些愚蠢的事情:比如你脱掉袜子,你希望苹果掉下来或类似的东西。 那么我们指望别人报恩是愚蠢的事情。

职业训练局: 报恩是傻事?

观众: 不,就像您希望有人那样做一样。

职业训练局: 我懂了。 好吧,所以你是在说,“期望有人报答你的好意是相当愚蠢的,因为你所做的和其他人所做的……”

观众: 是的。 就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或如何? 这不会是因果关系。

职业训练局: 好吧,你是说:“当我们对他人表示善意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因此,他们会以善意回报。 所以指望他们回馈善意是相当愚蠢的。”

是的。 非常肯定。 但是我们的迷惑心认为存在因果关系。

积累与失去菩提心之道

观众: 我想问的问题是,当我们进入一个 菩萨 然后是听闻然后了悟的人的较小修行……

职业训练局: 不,有五道 菩萨,闻者五道,道者五道。 这 菩萨 积累的道路,当你自发产生时,你会进入 菩提心,它有三部分:小的积累道、中的积累道和大的积累道。 在那一小部分,你的 菩提心 不是百分百稳定; 那么有可能因为厌倦了某些有情众生而失去它。

这很有趣,因为阻碍我们证悟的往往是认为这条路太长或证悟太高。 你知道,看着路径,看着结果,并认为它们超出了我们的范围。 因此,这常常会阻碍我们练习。

非常有趣的是,每当他们谈论失去你的 菩提心 它总是从对一些不善待你的有情众生生气的角度来完成的。 当你开始认为启蒙太高而你想放弃时,我从来没有听过它的解释。 我可以想象有人这样做,但他们从不那样解释。 他们总是用看着某个有情众生的方式来解释它,然后说:“我受够了。 我从不为那个人的利益工作。” 那就是他们警告我们特别危险的人。

观众: 小的,中的[积累道的细分],你们怎么区分?

职业训练局: 我忘了。 这一定与你在每一部分所累积的功德有关。 一部分与您的稳定性有关 菩提心 是。 它与功德的多少有关,也与你离拥有 宁静与洞察的结合 专注于空性。 这也将是积累之路的三个部分之间的一个区别因素,因为有人刚进入 菩萨 在资粮道上,他们不走准备道,直到他们有一个 宁静与洞察的结合 专注于空性。

如果他们以前没有证悟到空性,或者如果他们的定力不是很稳定,那么他们就是在积累道上修习它。 因为你积累功德,所以叫做积累道。 在 菩萨 道是功德的积累作为推动你走下一条道的支撑力,但你实际上是在证悟空性方面走下一条道:它是如何来的,它对付烦恼的能力有多大。

审视我们的动机和行动

观众: 我不太清楚如何问这个问题,但你说的是当我们认为这是有人伤害我们的结果时,我们可以选择忍受痛苦。 然后是使用 巧妙的手段 看到自己在堕落,才找到最好的办法。 但似乎,至少根据我的经验,它总是非常混乱,而且很难到达这样的地步,“是的,从逻辑上讲我想造福某人,但与此同时我觉得很习惯,你伤害了我并且是有回报的。”

职业训练局: 我之前讲的是,有时候你看到伤害你的众生,你看到他们正在堕落,所以你可能想帮助他们停止这种行为。 你说这真的很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你伤害了我”或“我被冒犯了”。 然后我们说,“因此,为了他们的利益,我将帮助他们做出改变。”

它变得非常混乱,因为我们的头脑中确实存在一种动机,这是一种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一种受伤的动机:我们被冒犯了,我们的自我被触动了。 另一件事是:我怎样才能使他们受益?

所以这是一个真正用我们的思想工作的过程。 我们必须看看这个烦恼的动机从何而来,看看我们如何扭曲佛法,让佛法符合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然后告诉自己那是不合适的行为。 真的回头看看 以自我为中心. 那不是合适的行为——让我以这种动机来纠正某人。 所以你必须改变你的动机。

就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 如果你是佛法修行者的父母,你会听到所有这些关于 愤怒. 你想在不生气的情况下抚养你的孩子,但有时你真的会生这个孩子的气。 那么你会不会对自己说,“好吧,我的动机太差了,所以我什么都不想做?” 不,因为那样你的孩子就会发疯。 因此,认识到你的动机不好,然后你尽可能多地纠正它,然后你真正地工作,“我想帮助我的孩子作为一个人。” 你尽可能地尝试产生良好的动力,然后你必须做点什么。

每种情况真的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应该陷入这样的境地,“好吧,所有这些人都在伤害我,所有这些不同的人都在冒犯我。 所以我必须纠正大家。” 那是我们现在的 MO,不是吗? 是的? “每个人都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所以为了他们的利益,让我们纠正他们。” 那只是变得挑剔。

看到父母恩慈的价值

观众: 我只想说,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你说把每个人都看作我们的父母,看到我们父母的仁慈时,我不知道仅仅这样做会改变一切。 尤其是去年,当我母亲去世时,我能够和她在一起:那些练习和看到变得如此重要和珍贵,并为去那里和善待她提供了如此强大的基础。 不管路上发生了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我真的很感谢你,因为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职业训练局: 你会来这里说吗? 我认为这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来。 来吧。

观众: 我只是分享多年前,我从尊者那里听到这些关于父母慈悲的修行,并对此进行了冥想。 我对此进行了很多冥想。 一开始我很努力,因为和很多西方人一样,我从小就觉得我的父母真的搞砸了,把我搞砸了,让我很受伤。 当我处理这些想法时,我真的可以看到他们为抚养我们所做的巨大善意和巨大牺牲,并竭尽全力。 那 冥想 我所做的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母亲去年去世了,她去世时我可以和她在一起。 由于那些冥想,对她友善并放下过去的所有其他事情非常容易,所以这样做真的很重要。 谢谢你。

职业训练局: 所以这 冥想 有时可能会很困难,尤其是当我们开始的时候。 但它可以对我们今生的思想产生非常治愈的效果,以治愈一直很困难的关系。 与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兄弟姐妹,任何我们有关系的人,如果有一些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真的试着回去看看他们的善意。 通常我们有负面情绪的人是我们非常亲近的人,所以他们有机会向我们提供很多善意。

观众: 对我有帮助的另一部分是,面对身体上的许多痛苦,面对许多经济挑战,面对两者之间的许多关系挑战,我从未见过父母的仁慈。他们,只是在调理自己的生活。 我总是无视这一点并说:“好吧,我不在乎。 我想要更多的时间。 我想要更多的爱。 我想要更多的关注。 但当我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应对并且他们同时抚养三个孩子时,这改变了我与他们的关系。

职业训练局: 你想这么说吗? 我想我们现在应该让每个人都站起来。 是的,因为我认为你们说出来会好得多。

观众: 我只是在分享我与父母关系的部分康复过程,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我没有得到的所有爱以及所有关注和谴责以及类似的事情。 我从来不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 只有这样做 冥想 他们在面对我时表现出的善意,当然,我妈妈因车伤而遭受了难以置信的身体疼痛,而且她从未从中康复过。 我父亲正试图在一个经济市场上竞争,他的年龄大约是与他共事的大多数人的两倍。 而且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也有自己的困难。 他们会抚养我们,照顾我们,并在他们自己的个人生活中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时教育我们——考虑到他们在许多不同层面上必须处理的事情,这仍然是相当惊人的。

职业训练局: 好的,还有人吗?

观众: 我只想对我说,做冥想并感受它如何打开我的心真的让我从 愤怒 和消极情绪。 它真的给我的脑海带来了很大的空间,让我可以进步。 我很困惑。 就好像我一直在撞天花板,无法取得任何进展,那样做 冥想 释放了我。 我觉得我被释放了。 所以它非常强大。

职业训练局: 因为它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整体看法,不是吗?

本周花一些时间冥想这些主题:特别是如果你有一个教法并且对它记忆犹新,那么如果你做一些 冥想 这真的很美妙。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