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节 2: 执着于感官之乐

节 2: 执着于感官之乐

一系列讨论的一部分 智慧宝石,七世达赖喇嘛的一首诗。

  • 我们的循环存在问题的根源是 渴望 为了感官愉悦
  • 附件 对感官的对象导致痛苦
  • 戒律 保护我们免受其中一些 渴望

智慧宝石:第 2 节(下载)

继续 智慧宝石,第 2 节说,“将我们与世俗的不愉快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强大粘合剂是什么?”

这就是问题所在。 你认为答案是什么? 他说:“执着于 gehechtheid 到这个世界的诱人事物。”

将我们与世俗的不愉快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粘合剂是什么?
紧贴着的感觉固定 gehechtheid 对这个世界的诱人事物。

欲望, gehechtheid, 渴望, 执着…… 而已。 特别是对我们来说, 感觉固定. 这意味着我们只是完全沉迷于感官对象。

我们的思想总是向外聚焦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谈论这个。 我们的思想总是向外走:那些人在做什么? 那些人在说什么? 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新的小部件? 你知道,我们想要摆脱的旧东西是什么? 新风格是什么? 政客们在做什么? 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CEO们在做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 你知道,头脑不断向外。

依恋和欲望的对象

然后带着渴望:什么能让我快乐? 你知道,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们对欲望的对象有多沉迷。 从早到晚,我们的感官都需要刺激。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开始撤退时,他们会进入撤退状态。 这真的就像感觉退缩。 以及为什么人们在撤退的过程中会发现大量的事情要做。 因为他们需要感官刺激。 坐着看着自己的心,打坐,对于沉迷的心来说,感官刺激是不够的。 所以梦想我们在闭关中必须做的各种事情,然后是我们所有的项目,然后是我们对过去感官愉悦的所有记忆,我们回顾它们,然后我们再次回顾它们,然后我们想到它们的缺点,但他们又出现了……你知道吗? 我们在脑海中播放电影 冥想 和之外 冥想, 你知道? 只是完全专注于向外。

技术如何满足我们的渴望

现在它比平时更糟了,因为—— 以前只是正常地专注于向外去感知事物和人。 现在不仅如此,而且 到电话. 而且,如果他们不检查手机,您就无法与外面的人进行对话。 他们的电话要么响,要么嗡嗡作响,要么不响也不嗡嗡,但他们仍然必须看看它,看看为什么不,因为他们习惯了每隔一两分钟看一次。 所以你知道,只是真的被外部感官对象所吸引。

贪爱与厌恶的循环

有了那种心,然后是它激起的欲望,然后是当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时的挫败感,以及 愤怒 当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时......然后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创造出大量的负面情绪 因果报应 并不断分心。 它也发生在这里。 分心:“好吧,让我们看看我是否可以梦想更多的项目去做,或者更多的电子邮件要写,或者我应该做这个或那个......”所以这就是让我们像胶水一样粘在我们渴望中的生命的循环存在领域。

我们为什么要持戒

这也是我们采取行动的原因之一 普拉提莫沙 戒律特别是 修道士 戒律. 因为它减少了我们与欲望对象的接触。 甚至当我们接触欲望的对象时,它也会减少我们与它们互动的方式。 所以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敢靠近的,因为和它们在一起时我们的思想太失控了。 还有一些我们无法避免靠近我们渴望的东西,比如食物或床等等,但是我们有 戒律 关于,你知道的,我们不能到处要求这种食物和那种食物。 我们不能到处说:“我想要这种床,我想要那种床,我想要这个,那个,另一个。” 这是我们的一部分 修道士 戒律 因此,即使我们遇到欲望的对象,我们也无法对其采取行动。

我们如何处理戒律

即使我们有一个 戒律 不是为了处理钱,在修道院里我们是处理钱的,但我们只能用它来处理佛法相关的事情。 我们不能用它来给自己买任何东西。 或者为我们的房间买任何东西。 所以,如果你碰巧在城里为修道院跑腿,你看到一些美丽的东西,“哎呀,那真是太好了,他们不会知道我明白了……”不,我们有一个 戒律 我们不会在这些事情上花钱。 所以它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至少不表现出 gehechtheid. 我们可能会回家坐下来想:“哎呀,我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让别人给我这个?” 但至少我们自己不能出去得到它。 如果我们真的对我们的 戒律 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确实有一个 戒律 关于错误的生活和奉承人,给他们一个小礼物以获得更大的礼物,并暗示。 所有这些都与保持正确的生活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的 普拉提莫沙 真的,真的帮助我们克制并学会以不同的方式与欲望联系起来。 并且在这一刻意识到这一点,你知道,如果你不能得到你想要的,那感觉就像你在燃烧。 然后半小时后就消失了。 有时甚至十分钟。 只是,你知道……你不能得到它,你把它放下。 然后,当你放下它之后,你意识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你之前为了得到它而燃烧呢? 因为它真的不那么重要,你可以没有它。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