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从错误的观念到正确的观点

从错误的观念到正确的观点

宗喀巴大师系列讲座的一部分 路径的三个主要方面 从 2002 年到 2007 年在美国各地提供。 这次演讲是在 云山静修中心 在华盛顿的城堡岩。

了解空性

  • 执着的心是如何不准确的
  • 理解空性的不同层次
  • 心理加工的类型
  • 证悟空性的过程

空性,第 3 部分:从错误的观念中进步(下载)

问答

  • 把世界看成幻觉
  • 世俗谛与究竟谛
  • 缘起的不同意义

空虚,第 3 部分:问答 (下载)

动机

让我们培养我们的动力。 我们从关于老死的讨论中看到,让这些事情变得可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我的暴政。我的暴政是因为我们设想了一个真实的我,它就在那里,它正在衰老,而我们不想要它。 我们设想了一个真实的我,它在死亡时受到不存在的威胁,我们也不希望这样。 我们整天都在自我的暴政的影响下,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我们想要的东西靠近我们,而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远离我们。

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和平,没有真正的平衡,因为我们总是试图保护这个我,并试图给它想要的东西。 我们从未停止过质疑这个我们如此投入的“我”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它是否以我们看来存在的方式存在。

它似乎是非常真实的东西,独立于原因和条件,独立于部分,独立于标签。 看来只是单纯的我,仅此而已。 当我们开始调查,试图发现那个看起来如此明显、如此强烈的我。 当我们检查整个宇宙以找到那个东西是我时——我们检查内部 身体 并且在外面 身体,在头脑之内和头脑之外,寻找那个是我的东西——它躲避着我们。 我们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肯定地说那是我。 然而,当我们不分析的时候,我的样子,明亮而生动,占据了中心舞台。

当我们生成 自由的决心,我们真正想要摆脱的是我的暴政。然而我们必须完全无所畏惧地这样做,因为 错误的看法 我很聪明。 它处处设置路障和障碍。 所以我们想出了所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等等。 我们必须尝试并真正战胜我的暴政,并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当我们敞开心扉,看到其他众生也都在我的支配下时,我们往往能看得很清楚,他们是要快乐,不要痛苦。 以及,在我的暴政下,他们如何像我们一样制造越来越多痛苦的原因。 我们对自己产生慈悲,对他们产生慈悲,我们的目标是证悟圆满,这样我们和他们都能从我的暴政中解脱。

放下错误的观念

昨天我们讲到“因此,努力实现缘起法”这句话。 我们讲缘起有三种意义:因缘缘起和缘起缘起。 条件,对部分的依赖,然后对术语和概念的依赖。 我们还谈到了相关事物的依赖性:部分与整体、长与短,等等——因此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 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自我建立。

我们越 沉思 在缘起上,看到事物是如何相关的,事物是如何通过术语和概念被分成对象的,然后我们开始看到我们的心自动地认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存在的,在它们自己的权利中——我们开始看到执着的心是不准确的。 然后我们开始抵消它并放下它。 在放下它的阶段,我们必须证悟空性。

采取措施放弃错误的观念

步骤1

我们要采取各种步骤来证悟空性,让这些错误的观念消失。 第一步是对轮回的不利有坚定的信念。

第二步

二是弄清楚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也就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我执无明。 它把握什么? 它是如何把握的? 第三个我解释为第二个的一部分。 第三是确定无明执着的方式 现象 然后证明这是不合理的。 换句话说就是反驳它,向我们自己证明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在这里,我不只是在谈论我们粗略的思想水平。 我这样说是因为当我们谈论执着本有存在或执着真实存在时,不一定是用“我执着我的真实存在”的语言表述的粗念。 不像那样。 但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真实存在的概念,不是在我们所有的认知中,而是在许多认知中。 它只是让对象以这种方式存在。

这是一种更微妙的概念。 它不一定是我们有很多关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粗俗类型,因为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天生就有这种对真实存在的把握。 还记得我是怎么说它有两个层次的吗? 那是我们从无始以来就有的本能。 我们带着它进入生活; 连婴儿都有,动物也有。 这是一种更微妙的概念。 然后是后天的执着,后天的烦恼,我们通过研究不正确的哲学或不正确的心理学而获得的。 那些是更公式化的哲学原则等等。 但我们只是带着 与生俱来的自我把握.

从无始以来,心就带有这些层次的无明和烦恼,甚至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无明的印记只是为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方式着色。 事物在我们看来是真实存在的。 然后从我们这边,无明,我们认同那个现象,我们把它当成真的。 事物在我们看来有其自身的本质。 我们从不质疑表象——就像天生戴太阳镜的孩子从不质疑它是黑暗的——相反,我们认同这种表象,并认为一切都真实存在,固有地存在。

就像我说的,不一定是这个想法,“我认为一切都真实存在。” 这是一种直觉反应,就像有人叫你名字时一样。 假设有人看着你说,“你真是个——不管怎样,”然后你的内心升起了这种感觉,“那不是真的!” 我的这种感觉。是本能的,不是吗? 那就是执着于我的真实存在的观念。就是这种直觉。 当它像那样强烈地出现时,它处于情感层面。 并不是这个精致的小念头在说:“哦,是的,我真的存在,等等,等等,等等。” 就像,“离开我的背! 这就是我! 别这样跟我说话。 我不是那样的!” 我的那个非常强烈的概念。

当我们有非常强的时候它也会出现 gehechtheid 就像你真的很孤独的时候。 回想一下你生活中那些非常孤独的时候,你只是觉得,“要是有人爱我就好了?” 我们都经历过,不是吗? “要是有人爱我就好了。” 那 me 想要被爱的是我执无明的对象。 真正具体的我感觉就像,“我只是迫切需要有人爱我,否则我就会崩溃。” 当我们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时,我执就会出现。

他们经常说要真正地审视它,当有人指责你做了你没有做的事情时去寻找它。 他们这样说是因为当有人这样做时,我们通常会做出如此大的反应,不是吗? 但是,当时要识别否定对象的困难在于,我们是如此地沉浸在“我”的暴政中,以致于我们不去想去看看“我”在那一刻对我们来说是如何存在的。

我想我已经跟你们中的一些人讲过我在多杰帕姆寺时的故事——那是尼姑们居住的地方。 我们会去那烂陀寺听法,那烂陀寺是格西德秋教学时僧侣们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在教学结束时,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僧人在课程结束时宣布,“嗯,僧侣们决定尼姑必须在课程结束后 15 分钟离开。” 他离开了房间。 好吧,我不是一个快乐的露营者。 后来我跟踪了他。 实际上不是一个快乐的露营者说得很客气,我很生气! “你竟敢歧视我们! 有时我们必须留在这里与格西拉交谈! 你怎么敢告诉我们必须离开!” 我对他礼貌多了,但这就是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 无论如何,我们散步了,我很兴奋。 他很激动。 最后我们解决了,我们都平静了下来,他对我说,“你知道,我不了解你,我只是错过了注意到否定对象的最佳时机。” 我说,“是的,我也是。” 因为在那一刻,我们都被卷入其中,以至于我们看不到争吵的全部基础是错误的,因为我们都非常相信它存在。

第三步

第三步是看无明如何执着,然后反驳它。

第四步

第四步,就是不断地让自己熟悉这个正确的见地。 正确的观点是我们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东西。 它不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记住,我们有无始无明。 我们有智慧的种子,但它们严重不发达。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培养它们,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产生正确的见地。

从错误的观念到正确的观点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 嗯,从错误的无明观到正确的见地是有几个阶段的。 正确的看法也有不同的层次。 对空性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 自有空性,有时称为如是、如是或实相——有多种说法。 记住它是所有事物的更深层存在方式 现象,但由于无明,我们没有察觉到它。

一、错误的见地或错误的意识

一开始我们从 扭曲的观点. 我们完全被包围 错误的看法. 我们相信一切都是天生就存在的,然后我们经常发展出所有这些哲学来证明它。 就像,“我有灵魂,因为上帝这么说,”或者我一年级的主日学老师这么说,或者我们有什么理由。 或者“我真的存在,因为存在”,我不知道——我们发展了各种关于它的哲学。 它是什么? “就像暗流 愤怒 一直在我里面,所以我存在。” 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我们从以下级别开始 错误的看法.

2. 怀疑偏向于错误的见地,或怀疑不偏向于事实

甚至认识到这一点 错误的看法 is 错误的看法 当你认为从无始以来我们甚至还没有确定 错误的看法 作为 错误的看法. 我们认为它是正见。 在我们真正将其识别为 错误的看法 我们是不是听到了一些教义并且发展了一些 怀疑. 你现在可能开始开发一些 怀疑,“好吧,事情真的存在还是不存在? 好吧,我想他们会的。” “我觉得我真的有灵魂。” 你有 怀疑, 但它倾向于 错误的看法.

3.等疑

然后你听到更多的教法,你 沉思 再多一些,然后你就可以 怀疑 在他们之间。 “好吧,也许我有灵魂,也许我没有。”

4. 怀疑倾向正见,或怀疑倾向事实

然后你进一步前进到你仍然 怀疑,但现在 怀疑 倾向正见。 “嗯,事物是真实存在还是不真实存在? 我不确定,但我想也许他们不会。” 你有 怀疑 偏向正见。

5. 正确的假设,或正确的假设者

然后你继续学习,你继续思考。 到这个时候,也许你已经听说过缘起,你开始更深入地思考缘起和事物的运作方式。 然后你就到了正确假设的水平。 你的理解是对的,但是不是很坚定,不是很清楚。 就像,“是的,缘起是有道理的,”和“是的,如果事物是​​缘起,它们就不可能真正存在。” 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可靠。 这有点像流沙。

然后你不停地想啊想,所以这时候你真正看到的是证明空虚的三段论。 例如,三段论可能是“轮回和涅盘中的所有事物,所有的人和 现象 在轮回和涅盘中,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们是缘起。” 这是一个三段论,“轮回和涅盘中的所有事物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因为它们是缘起。” 你甚至可以粗略地理解三段论,这是一个正确的假设。

当你真的 沉思 在它上面并真正开始理解它,你开始看到轮回和涅盘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缘起。 理解这需要一些时间。 然后你还必须了解,如果它是缘起,它就不是真实存在的。 你也开始思索它,如果它缘起,那么它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它真实存在,它就不可能是缘起。 你也开始明白这一点。

6. 有效推理,或推理认知者,或推理理解

当你正确地理解了所谓的三段论的三种模式时,你就有了正确的推理。 这种正确的推论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体验。 这是因为那时我们对空性的信念非常坚定。 我们已经完全明白,如果事物是​​缘起的,那么它是如何不可能自在存在的; 我们已经完全了解轮回和涅盘中的一切事物是如何缘起的。 认识相当坚定。 我们有所谓的有效推理,或所谓的推理理解。

这种推论可能是理智的,我们一开始通常认为是理智的。 但它实际上要深入得多。 如果仅仅停留在唯理智主义的层面上,我认为其实它是一个正确的假设,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推论。 这是因为正确推理的力量必须影响我们内心的一些非常强烈的情绪变化,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一点上无可辩驳,我们所感知的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也在打坐,所以我们不只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争论它。 我们也在冥想。 在我们的进步中 冥想,在某一点上,我们通过有效的推论获得了空性的认知,该推论是静住(或精神静止或宁静,无论你想如何翻译)和特殊洞察力的结合。 因此,对于喜欢梵语或巴利语术语的人来说,这种空性觉知是止观和内观的统一。 换句话说,你有完全的专注,没有分心,心是完全专注的。 对此的分析和探索意识已经完成。 所以你对空性定有这种推论性的理解。 那是在准备道上获得的。 是五道中的第二道。

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意识,它会影响我们的一些非常根本的变化。 但是,它仍然不是空性的直接感知,因为它仍然处于推论的层次——而且推论仍然是概念性的。 当我们拥有像有效推理这样的概念思维时,我们可能会正确地感知对象,但我们是通过“心理图像”来感知它的。1 我们没有直接感知它。 它是一种念头意识,一种感知空性的概念意识。 知道它的不仅仅是赤裸裸的意识。 相反,你拥有止与观的结合,这是对空性的推论性认知。 这是准备之路。

7. 直接感知者

当你到达第三条道路时,看到的道路,那时发生的是一种面纱的心理形象——因为记住空性的概念性理解有那个掩盖实际空性的心理形象——那个心理形象已经得到了磨损和磨损。 它会磨损直到完全消失。 在那一点上,有一种直接的、非概念性的空性知觉,它也是寂静与特殊观智、止与观的结合。 这就是看见的道路。 那是瑜伽的直接感知者。 它是一种直接、非概念性地了知空性的心识。 那时,当我们拥有那种意识时,我们就成为所谓的圣人或圣贤。 有了这个了悟,我们就能够消除后天的烦恼,这样它们就不会再出现了。

当我们不断地熟悉这种理解,一次又一次地熟悉那种空性的直觉时,我们逐渐磨灭了烦恼的本有层次——本性无明、本性 愤怒, 先天的 gehechtheid, 等等。 那个磨掉所有先天烦恼层次的过程,我们从无始以来生起的烦恼层次,发生在第四道—— 冥想.

还记得我们讨论过两种障碍,烦恼障碍和认知障碍吗? 当所有的烦恼和认知障碍都消除了,我们就到达了第五道。 在 菩萨 乘第五道是无学道,即是正觉。 你可以看到从 错误的看法, 至 怀疑,纠正假设,推理,直接感知; 然后通过那种直接的感知,它导致了总的 纯化 的思想。

三种阐述

当我们对空性有直接的感知时,它被称为是离于详述的心。 我喜欢这个表达——详细说明——因为它就像扩散,我们如何创造所有这些不存在的东西,那是不必要的,我们详细说明。 因此,对空性的直接感知是免于详述的。

1. 真实存在的阐述

阐述有三种。 一是对真实存在的阐述。 那种在见道中直觉空性的心,甚至连真实存在的表象都完全解脱了。 当你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虽然你在空性上拥有止观和内观的结合,但头脑中的无明并不活跃。 无明的痕迹,无明的种子,可能还在那里。 但是明显的无知是不存在的。 事物似乎也不是真正存在的,因为只有空性出现在直接了悟它的禅定平衡中——因为空性是唯一以它出现的方式存在的事物。 其他一切都是虚假存在的。 这是因为它的出现方式和它存在的方式不协调。 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在我们看来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是一种假象——它们看起来真实存在。

只有空性,当我们几乎[或直接]感知它时,才会以它出现的方式存在。 空性对直觉来说是空的。 空性对于直觉来说似乎并不真实存在。 而对于传统的物体——当我们看木鱼、时钟或 mp3 播放器时——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似乎是真实存在的。 有时,我们的心会认同那种现象,并将它们视为真实存在。 有时我们不太注意,只是表象而不是执着。 但实际上只有空性以它存在的方式出现。 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外表。 这意味着我们用普通意识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幻觉。 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不存在,因为我们感知的是固有存在的事物,而固有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东西还是存在的。 花、木鱼、时钟、mp3 播放器、灯和书仍然存在。 但是真正存在的灯、书和 mp3 播放器,等等,等等,并不存在。 对直接证悟空性的禅定,那个禅定是无为的。

free of elaboration 的一个意思是它没有真正的存在。 所以在那一点上,在冥想的平衡状态下,事物似乎并不真实存在; 所以,当然,我们也没有抓住真正的存在。 稍后,在我们从禅定的平衡中升起之后,我们可能会再次拥有真实存在的表象。 但那是稍后当你脱离冥想的平衡时。 这是因为当你脱离禅定平衡时,你就不再直接感知空性了。

2. 概念阐述

第二种详​​述是概念性的详述,对心理意象[或概念表象]的详述。 记得在前面的修行道上,有空性的心像。 所以我们没有直接感知空性。 然后在观察的道路上,当有免于详述的空性直觉时,它是免于概念性详述的。 这意味着它摆脱了阻碍心灵直接看到空性的心理形象。

3. 世俗谛显相的详述

直见空性的禅定离离的第三种说法,是世俗谛显相的说法。 它从世俗谛的表象中解脱,因为世俗谛如建筑物、风扇、屋顶、你的税收、图片、水碗和所有这些东西,它们不会出现在直接感知空性的心中。 这是因为在那颗心上只出现空性。 因为空性出现,并且因为它以它出现的方式存在,所以整个意识都在不二地了解空性。 直觉空性的心没有主客相。

你能想到非双重感知任何东西吗? 当你想到它时,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非二元性的话题,以及“等等等等”。 但是没有主体的感觉是什么意思 me 察觉到什么?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没有主体感觉的感知——我——正在感知一个客体——那个。 真的,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白天和黑夜,不是吗? 有主客体,有主客体。 这是因为事物看起来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这样去把握它,主客体是分开的。

当对空性有不二的了解,对空性的直接感知时,就没有主体和客体的表象。 我什至无法想象那会是什么样子,但事实就是如此。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它是难以描述和难以想象的——因为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意识到它的人来说,你怎么能想到它呢?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了悟空性——这是一个过程

现在的问题是,证悟空性的整个过程,就像我一直说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它不像boing,有空虚。 你在五分钟内从错误的概念到证悟空性。 也许偶尔会有一个非常杰出的从业者,而这种情况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但那位杰出的修行者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可能在此世之前的数千世中一直在学习和冥想空性。 所以他们对证悟空性有着非常强烈的印记。 因此在这一生中可以玩宾果游戏! 我们总是喜欢认为我们是那种高级实践者,当然这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也许稍微挫伤你的自尊心,认为也许不是真的那样——这需要一些努力,需要一些时间。

我们已经看到有这种错误观念的过程 怀疑、正确假设、推理、直接感知。 然后,即使你有直接的空性知见,也不会像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一样。 你有一个 冥想 会议,你意识到空虚,你醒来,哈利路亚,你是一个 ! 也不是那样的。 记住我们有无始的无明、无始的烦恼、无始的种子。 因果报应,无始的烦恼种子。 这些事物是无始的认知障碍——本有存在的表象。 这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这就是人们在修行中有时会真正误入歧途的地方。 我这样说是因为有时人们可能会短暂地瞥见空虚——也许这只是一个正确的假设。 但它仍然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有过正确的假设,这就像一个令人惊叹的体验。 他们走了,“哦! 我领悟到空性! I 了悟空性!” 现在你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思考了,“ 了悟空性,”你还没有。 有大的时候 I,现在又是谁悟空了,你还在我的霸道下。

我们很容易误判自己的成就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好老师来检查我们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冥想 经验与。 这也是为什么了解空性证悟如何逐渐发展的这些阶段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这样说是因为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它并且知道它,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些经验——我们都读过关于顿悟的禅宗书籍,我们会想,“哇! 我懂了! 哈利路亚! 那么我们得到的其实是很大的傲慢和更多的无知。

从推理发展到对空性的直接感知

即使你不仅有正确的假设,而且即使你对正确的推论有禅定的平衡,仍然不是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 事实上,即使有了正确的推论——你需要三摩地,他们说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体验——你并没有从中醒来,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任何东西。 这是当你最终获得止观和内观的结合时 直接 看到你开始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东西的道路上的感知。 首先从根本上去的是后天的烦恼。 根除后天烦恼后,当你出 空性的冥想平衡 一切对你来说仍然真实存在。 (这是因为你还有所有的认知障碍,直到圆满成佛才消除。) 所以真实存在的相仍然存在。 但是心不认同那种现象,因为你已经直接了悟空性,所以很难对真实存在生起任何一种明显的执着。 也许有可能,但会相当困难,但仍然有真实存在的表象。

随后的认识和将事物视为幻觉

在那一点上,你在这些时间所做的事情被称为随后的实现——随后的实现意味着当你不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那时候你练习把事情看成是幻觉。 它们就像一种幻觉,它们以一种方式出现,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他们是 幻觉般的,它们不是幻觉。 这个非常重要。 并不是说事物都是幻觉,因为我们都知道幻觉是不存在的。

你去过迪士尼乐园的鬼屋之旅吗? 大概三十年前我就在上面。 当你从鬼屋出来时,你照镜子,发现你坐在一个鬼魂旁边。 你还记得那个吗? 你坐在一个幽灵旁边。 这是一个全息图。 有鬼出现。 你坐在鬼旁边吗? 不,那个鬼是幻觉,因为那里没有鬼。

当你从里面出来 空性的冥想平衡, 现象 ,那恭喜你, 像幻觉 因为它们以一种方式出现,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但它们不是幻觉,因为如果它们是幻觉,它们将完全不存在——就像幽灵一样。 但事情并非完全不存在。 它们完全不是真正存在的。 说它们不是真正存在与说它们不存在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它们不存在,那么它们就不存在,basta finito。 如果它们不是真的存在,那就意味着我们投射在它们身上的错误认知,我们已经意识到那是一种错误的投射,它们并不以那种方式存在。 但它并不否定仅仅通过归因而存在的约定俗成的对象的存在。 那个世俗的对象,你用分析去寻找它时找不到,但当你不去寻找它时它就出现了。

所以当不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 有真实存在的表象。 但是很棒 菩萨 练习看东西 像幻觉. 就像幻觉一样,它们以一种方式出现——真正存在,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空无一物是真正存在的。 那 菩萨 练习仅将事物视为表象。 因此,与其将它们视为真实和具体的, 菩萨 将它们视为表象。 有这个样子,那个样子。 那里没有真正存在的东西可以让我环绕我的思想,环绕我的双手。 这只是一个表象。 为什么会出现? 因为有指定的基础,还有给它贴标签的头脑。 事物只是被贴上标签而存在,但当你用终极分析去寻找时,它是完全找不到的。

如果您使用常规分析进行查看,您可能会在房间里寻找乔。 你可以分析,“乔在房间里吗?” 那是传统的分析——“乔在房间里。” 或者,“乔不在房间里。” 最终的分析是,“乔到底是谁? 标签 Joe 的指称是什么? 乔这个标签到底指的是什么? 因为感觉那里有真实的东西。” 这就是最终分析——当我们开始寻找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分析找到的乔。 而我们什么也找不到。 这是真实存在的空性。 那里没有真正存在的乔。 真正存在的乔完全不存在。 真正存在的乔完全不存在。 按照惯例存在的乔按照惯例存在。 乔是一个单纯的标签,仅通过按惯例被贴上标签而存在。 你一直这样练习。

在处理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分析

有时即使只是为了应对世界,使用它也很有帮助。 说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 只是为了有必要对自己说,“这是我心目中的一个表象。” 那样不是可以缓和局势吗? 只需说,“这只是我脑海中有人侮辱我的表象”,而不是“他在侮辱我!” 在我看来,有人在给我起名字。 如果你真的开始审视那个骂你的人是谁,你就找不到人了。 你开始检查谁是 me 那叫一个名字,你也找不到我。 如果你开始寻找“呼唤名字”的动作,你也找不到动作。 代理、动作和对象都是空的。 然而,按照惯例,也许有人在给我们起名字,但谁在乎呢? 他们在侮辱谁? 这真是修空的好时机 冥想. 你说,“我被侮辱了!” 你说:“谁? 我!” 你看得很清楚,不是吗? 我! 谁? 所以你在脑海中来回经历这个。 因为头脑不断尖叫,“我! 我被侮辱了。 他做到了! 他以为他是谁?” 但你一直在说,“谁?” 每次头脑尖叫“我!” 你说“谁?” 回到它。 “谁? 侮辱了谁? 我! 谁是我? 被侮辱的我是谁? 被侮辱的我是谁? 是我的吗 身体? 是我的想法吗? 它是不是与我不同的东西 身体 介意吗? 被侮辱的我是谁?” 如果真有被侮辱的我,应该能找到的。 所以你开始寻找。 我在哪里? 被侮辱的我呢? 很有意思。

你可以将它用于任何一种强烈的情绪,比如恐惧进入脑海,或者强烈的 渴望,或嫉妒,或拒绝,或自卑。 “我真是一文不值。 我太不讨人喜欢了。” “谁?” “我! 我太不讨人喜欢了!” 你只是坐在那里然后走,“谁? 谁这么不讨人喜欢?” “嗯,我!” 然后你就走了,“谁?” 那个不讨人喜欢的我是谁? 找到它。 找到那个不可爱的我。 找到那个不值得被爱的我。 找到那个无法言说的我,因为它太可耻了。 找到它。 寻找它。 看看你能不能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所以寻找你的我。

问答

我们有几分钟的时间提问。

观众: 尊者,我想知道这是否有帮助。 我正在考虑像那样抓住一个我。我知道当我在家庭电影或其他东西上看到自己时,我会立即无法忍受我说话或看的方式或任何东西。 就像,它看起来不像我——那种东西。 你认为像这样实际观看家庭电影并在出现问题时提出这个问题会有帮助吗? 比如,“你对谁反应如此强烈?”

尊者图登卓龙(VTC): 所以你是说在家庭电影中,你对自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判断力的头脑。 就像,“哦,看看那个人的表演! 真是个傻瓜! 那不是我真正的样子! 无论如何,她为什么要那样做?” 是的,所以当它出现时只是说,“谁? 是谁长得这么难看? 那是谁?” 然后,“是谁在评判那个看起来很糟糕的人? 谁来评判?”

观众: 你提到过这种把世界看成幻觉的做法。

职业训练局: 就像幻觉一样,是的。

观众: 这是一种你不断尝试将世俗人的分析方法——终极存在应用于所有人的做法吗? 现象 连续不断,还是与此不同的做法?

职业训练局: 您问的是,当您将事物视为幻觉时,您是否对它应用了分析方法? 我想当你真正修炼这个功法的时候,真正修炼这个功法的人已经有了对空性的直接感知,所以对他们来说,看到空性的体验与真实存在的表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就走了, “哦是的。 这种表象是假的。” 它来得容易得多。

观众: 所以他们指的是与表象形成对比的空虚体验。

职业训练局: 是的,外观与体验。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我不知道你们证悟到什么程度,但是我没有,那么我们修行的方式就是要在里面做一点分析。 所以对我们来说,“好吧。 看起来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存在的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谈论写这本书的原因 犯错的快乐——因为犯错是多么快乐啊! 我看事情的方式是错误的! 多好啊,因为如果我的看法是真的,我们就有大麻烦了! 如果事物本来就像我看起来的那样存在,那么什么都不会改变,什么也不会改变。 我很高兴我错了。

观众:心经,这与所谓“色是空,空是色”有什么关系,是世俗法、究竟法吗?

职业训练局:心经,“色即空,空即色”,讲的是世俗谛与究竟谛的同一性。

观众: 都是一样的空性吗?

职业训练局: 不,它们的性质相同。 我们倾向于将空虚视为五个宇宙之外的事物。 就好像这里有世俗的东西,外面是空虚——外面是实相。 “色即空,空即色”是说,“不,空就在这里。 这是我们看到的所有传统事物的本质。 空性不在宇宙之外。 就在这里。” 喇嘛 Yeshe 过去常常对我们说,“它就在这里,亲爱的! 你只需要看到它。 我们要去,“哪里 喇嘛? 我们正在寻找完全错误的地方。

问题在于世俗谛和究竟谛相互依存。 世俗谛是所有这些在运作、变化等等的事物。 所有非空性的事物都是世俗谛。 空性是究竟的真理。 我们倾向于将它们视为相距甚远。 但实际上一切世俗谛的本质都是空性,没有空的世俗所缘就不可能有空性。 所以他们是 一种性质,他们形影不离。 色是空的——世俗谛是空的,没有自在的存在。 空就是色——空就是色的空。 它不是完全独立于形式或其他任何事物的独立绝对真理。

当我们证悟空性时,我们并不是在破坏世俗谛,我们不是在破坏存在的事物。 记住我昨天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认识到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 我们并没有通过了悟空性来摧毁任何存在的东西。

观众 1:八句思变,最后一节说“通过感知所有 现象 作为幻觉......”我们是否应该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它,作为幻觉而不是幻觉?

职业训练局: 是的。 正确的。 通过查看所有 现象 虚幻的……

观众 2: 他是这个意思,跟幻境有区别吗?

职业训练局: 是。 “As 幻觉……”这不是 is 幻想。 “如虚幻”——它们就像幻觉。 它们就像幻觉一样,以一种方式出现,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例子是镜子中的倒影。 你照镜子,看起来镜子里有一张真实的脸。 我们可以看着镜子里的脸,它看起来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会执着于它,“哦,我多么美丽。” 我们可能会对它生气,“哦,它多丑啊。” 我们可以对着镜子里的这张脸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这张脸看起来像一张真脸。 它作为真实面孔存在吗? 镜子里有真人吗? 不,镜子里没有真脸。 那里什么都没有吗? 不,镜子里的脸是这样的。 镜子里映出一张脸。 镜子里有脸吗? 不。

镜子里的脸看起来多么真实,这很有趣。 (当你刷牙时这样做。)我的意思是,它是如此真实。 你知道小狗是怎么去和镜子里的小狗玩耍的吗? 它看起来很真实。 或者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电视或电影。 你看着那里,“哦,他在亲她,”然后你的头脑开始求爱,或者“哦,他们在互相残杀”,啊! 你产生了如此多的情感。 这正是制作人希望我们做的。 我们保持关注,因为我们沉迷于我们的情绪。 所以我们继续关注并观看这些电影,然后“哦,看!” 和这么多的情感。 那个包厢里有人吗? 不! 还记得你小时候想看电视里面找到电视里的人吗? 你小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做? “让我们找到电视机里面的人吧,”然后你开始取下电视机的后盖。 还记得爸爸妈妈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观众: 但在你的解释中,它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中,这些都是幻觉。 这些是,你知道……

职业训练局: 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

观众: 不,他们不是,但他们不完全……这个类比不太准确。

职业训练局: 我们正在使用类比来表明事物以一种方式出现并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这就是类比。 它们以一种方式出现,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观众: 但我可以拍摄电视,没有人会死。

职业训练局: 正确的。 所以这只是一个类比。

观众: 好的。 Chodron 尊者: 类比的意思是它不是实际情况。 如果是实际情况就不是比喻了。 所以与电视的类比是:这些人出现在里面,他们看起来是真实的,我们把他们当作真实的来把握。 但是电视里有真人吗? 不,它们是幻觉,不是吗? 有人的样子。

观众: 那么,当你想到这一点并且真的走向虚无主义的一面时,你会怎么做? 就像,我得到的任何一点理解,我都会直奔“啊! 什么都没有!”——然后我吓坏了,不再想它了。

职业训练局: 好吧,当你的思想从真实存在走向虚无主义时,你会怎么做?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思想一直在做的事情——文本中的未来经文正在进入这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缘起被称为“推理之王”或“推理之王”。 这是因为当你了解事物是缘起时,你就会了解它们的存在。 如果事物缘起,它们就不可能不存在。 如果它们因缘生起,它们也不能真正存在。 因此,如果你的思想转向虚无主义,请记住缘起——因为如果你转向虚无主义,你已经否定了太多。 这就是为什么缘起如此珍贵。 这是因为它同时使我们摆脱了两个极端:

  • 因为事物是缘起的,所以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
  • 因为事物是缘起的,所以它们不是不存在的。

观众: 所以也许有人会喜欢 沉思 依赖于缘起,让空性暂时搁置。 好像是解毒剂?

职业训练局: 是的。 我认为这是处理它的好方法,因为如果你 沉思 依赖于缘起,你会自动开始看到事物并没有自行建立起来。

观众: “自立”是什么意思?

职业训练局: 这意味着它们不存在于自己的力量之下。 它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本质独立存在的。

观众: 这样说可以吗? 如果我说“缘起的存在”与“自有的存在”,这有助于我不去虚无主义的地方。 所以我说没有自性的存在,但是有缘起的存在。

职业训练局: 确切地。 没有固有的存在。

观众: 仍然存在,但不是那种存在。

职业训练局: 对,就是这样。

观众: 那这样合适吗?

职业训练局: 对,对。 没有自在的存在,但有因缘的存在。

观众: 我想谈谈永久的想法 现象 你解释的。 恒常——是不是不受缘起的影响?

职业训练局: 不,永久意味着它不受原因和影响 条件——这是一种缘起。 但永久的 现象 缘起是缘起,因为它们依赖于部分,依赖于构思和标记它们的心。 缘起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其中一些含义适用于永久 现象. 但由于因缘而生 条件 没有。

观众: 我不太确定我是否可以正确解释这一点,但我想知道这是否是因为我的思想正在走向虚无主义。 但是如果我要分析某样东西并寻找实际的对象——我正在看 身体 或一本书——这是页面顶部的标签。 什么是页面等等? 然后我开始思考,“我怎样才能给任何东西贴上标签? 我的意思是,如果物体的侧面没有任何东西……我到处都是,我真的很困惑。

职业训练局: 所以你是说,如果所有东西都只是贴上标签,那么我们不能称任何东西为任何东西吗? 如果物体的侧面什么都没有,你看,这就是自续部和自续部的区别 中观 和应成派 中观. 因为自续部 中观 说物体的侧面有东西,你给它贴上标签。 Prasangikas 说,只要你说物体的侧面有一点点东西,你就迷路了。 你在 错误的看法. Prasangikas 说物体的侧面什么也没有,整个事情只取决于惯例。 我的意思是,“为什么这是一本书?”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同意将其称为一本书。 它只有标签书,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同意给它贴标签。 在法语中是 livre,在西班牙语中是 libro,在中文中是其他东西,但我们只是习惯性地同意给它一个特定的标签,仅此而已。

观众: 但是我们要穿什么?

职业训练局: 我们把它放在什么上面? 只是这些东西的积累。

观众: 看起来它可能是任何东西的积累。

职业训练局: 好吧,为什么我们不能给这东西贴上标签 [台灯] 书? 因为在我们给有声书下定义之前,我们可以给这本书贴上标签——因为那时我们可以给有声书一个不同的定义。 但是,一旦我们将有声书与具有页面和封面的东西的定义联系起来,你就不能把这个当你转动旋钮时亮起来的东西称为书——因为它不符合定义我们已经同意给有声书。

观众: 我想知道我是否在那个时候感到困惑——关于表格是空的部分,你知道,它在那里吗? 他们在一起了吗? 你不能……我只是有点困惑。 我得考虑一下。

职业训练局: 好。

观众: 我可以跟进吗? 所以这本书,无论基础是什么,它都不是做标签的连续体的一部分。

职业训练局: 书的标签基础就是这个东西【捡起一本书】。 是头脑在做标签。

观众: 是头脑在贴标签。

职业训练局: 是的。

观众: 所以,书不是头脑……

职业训练局: 不。 [这个答案表明:“正确,书不是头脑。]

观众: 所以我认为她在问我也是:那么,那又是什么?

职业训练局: 书是什么? 这就是仅仅被贴上标签而存在的东西。 在这里,拿着它!

观众: 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职业训练局: 你怎么能去那里,这里有本书!

观众 2: 我知道。 但如果我,如果我真的保持正念,我看到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那就是:这只是一个贴上标签的头脑。 所以这个头脑给一些只有被贴上标签才能存在的东西贴上标签,所以这意味着那里没有书!

职业训练局: 这意味着那里没有真正的书。 那里没有真正的书。 但是有一本书在精神上被贴上了标签。 但是当你在指定的基础中寻找它时,你能找到那本心理标记的书吗? 不。

观众: 但这不仅仅是在脑海中,那更像是一种错觉,或者说……

职业训练局: 不,我是说,书——当你放下书时,你就是在放下形式,你并没有放下心。

观众 3: 还是有事的

职业训练局: 是的,这里有表格。

观众 3: 是的,那里有物质和振动 [当你放下书时]。

听众:所以你会说这是一组单独的聚合。

职业训练局: 这属于表格聚合。

观众: 是的,好的,所以这是一个单独的表格聚合在另一个单独的表格聚合上......

职业训练局: 您一站式解决方案 身体 是另一个,是的。

观众: 然后心相关联,可以给其他一些,甚至是它自己的一组聚合贴上标签。 所以有表格聚合,它可能不是它自己的任何东西,但它是......

职业训练局: [开玩笑地讽刺:] 那里真的有东西! 一定有什么东西使它成为聚合的形式,独立于我。

观众: 没错!

职业训练局: 好吧,是什么让它成为独立于任何思想的形式聚合?

观众 4: 好吧,它正在辐射某些东西! 它的辐射光...

职业训练局: 它只是辐射与感知它的头脑相关的东西。 是否存在没有任何思想感知的事物?

观众: 这就是这里的底线。

观众 4: 当然它确实[存在]。 如果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死于核冬天,那本书可能会幸存下来,或者有什么东西会幸存下来。

职业训练局: 我们怎么知道它会存活下来,因为必须有人感知到它。 不一定是我们。 可以有其他生物。

观众 4: 好吧,我们可以科学地证明事物可以生存……

职业训练局: 如果没有头脑去证明它,谁在科学地证明它?

观众: 我们可以证明这些东西会在核浩劫中幸存下来,或者这些东西存在于太阳中……

职业训练局: 必须有人……

观众: 除非有头脑,否则这只是一个 [科学] 概率……

观众 4: 这是一个逻辑三段论。

观众: 如果你在冥想平衡中直接感知到空虚,你能给任何东西贴上标签吗?

职业训练局: 不会。当你在冥想平衡中感知到空虚时,你脑海中唯一出现的就是空虚——这是一种非肯定的否定。 这是现实的本质。 它以它存在的方式出现。 我们从来没有感知到任何以它出现的方式存在的东西; 而且我们从来没有感知到任何以它之前出现的方式存在的东西。 我们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以它出现的方式存在,这就是我们生活在幻觉中的程度。

观众 2: 所以没有人,除非他们有过那种经历,否则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职业训练局: 是的。 就像除非你尝过甜,否则你能描述甜的味道吗?

观众: 我们讲“色是空,空是色”的时候,你说世俗谛和究竟谛是……

职业训练局: ... 一种性质.

观众: 你说 Svatantrikas 说那里有东西。 他们说那里有什么?

职业训练局: 这就是应成派要求他们的! 你说那里有东西,给我们看看!

观众: 我们在这里最后提出的这些问题,Svatantrikas 会说,“嗯,那里有东西。”

职业训练局: 那里有东西,否则,如果那里没有东西,任何东西都可以称为任何东西。

观众: 但他们没有说那东西是什么。

职业训练局: 不,这是一些东西。 他们说事物在世俗层次上本来就存在——因为在世俗层次上有某种东西使它成为那样。 那里有某种东西使它成为地板而不是葡萄柚。 Prasangikas 说:“好吧,给我看看。 告诉我是什么让它成为地板而不是葡萄柚。”

观众: 这只是我们的好处 因果报应 被教导应成派的见地,仅此而已,对吗?

职业训练局: 是的,我的意思是你可以从 Vaibhashika 开始,这样更容易! 如果你正执着于真正的存在,那就去 Vaibhashika 和 Sautrantika。

观众: 关于所有这一切,有一件事给了我一点点火花或某事是一位老师说的,“对于狗来说,它是一个可以咀嚼的东西。”

职业训练局: 确切地。 这不是一本书。 这是一个值得咀嚼的对象。


  1. Thubten Chodron 尊者现在将“心像”翻译为“概念的外观”,也将其翻译为“一般性的意思”; 在藏语中。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