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活出佛法

活出佛法

佛法之花:以尼姑的身份生活, 1999 年出版。這本書不再印刷,匯集了 1996 年的一些演講 身為尼姑的生活 印度菩提迦耶會議。

康卓仁波切畫像。

康卓仁波切

我們都知道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我們也知道女性的潛力和品質 僧伽. 當談到女性和佛教時,我注意到人們經常認為這個話題是新的和不同的。 他們認為佛教中的女性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因為我們生活在現代,現在有很多女性在修行。 然而,這種情況並非如此。 女性 僧伽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這裡。 我們並沒有將新的東西帶入具有 XNUMX 年曆史的傳統中。 根源就在那裡,我們只是在為它們重新註入活力。

當女性加入 僧伽,有時他們的一部分頭腦會想,“也許我不會因為我是女性而受到平等對待。” 以這種態度,當我們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時,例如進入神殿,我們會立即尋找前座或後座。 那些比較驕傲的人會想,“我是女人”,然後衝上前排。 那些不那麼自信的人會立即前往最後一排。 我們需要檢查這種思維和行為。 佛法的基礎和本質超越了這種分別。

有時你會遭受 懷疑 和對你佛法修行的不滿。 當你撤退時,你想知道是否 菩提心 與受苦的人一起工作會更容易成長。 你想:“自私地坐在這個房間裡,為自己的開悟而努力有什麼好處?” 同時,當你幫助別人時,你會想,“我沒有時間練習。 或許我應該在閉關中證悟佛法。” 所有這些懷疑都是由於自我產生的。

不滿的心向著 戒律 也是。 當你沒有 戒律,你會想,“出家人把一生奉獻給佛法,有很多時間修行。 我想成為一個 修道院的 也。” 然後你成為一個 修道院的,你也很忙,並開始認為作為一個 修道院的 不是真正的修行方式。 你開始 懷疑, “也許留在這個世界上會更現實一些。 這 修道院的 生活對我來說可能過於傳統和陌生。” 這些障礙只是心不滿足的表現。

不管你是不是 修道院的 或在家修行者,為您的修行而歡喜。 不要死板或不必要地擔心做錯事。 無論你做什麼——說話、睡覺、練習——讓自發性出現。 自發性帶來勇氣。 這種勇氣使你每天都努力學習,保持在生起的時刻,然後成為一個練習者的信心就會在你的內心產生。 那會帶來更多的幸福,這將使您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戒律. 不要以為 戒律 把你綁起來。 相反,它們使您更加靈活、開放並超越自我。 他們給你空間來練習 放棄菩提心. 必須理解的是,通過採取 戒律 我們能夠以多種方式放鬆我們僵化的個人主義,從而更容易為他人所用。

以前,很多女性都缺乏開悟的信心,但我認為現在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許多女修行者、居士和尼姑都做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 不同的項目正在進行中,我們的外部環境正在改善。 然而,也有人問:“在沒有女性榜樣教我們的情況下,我們如何修行?” 我想知道:你夢寐以求的老師一定是女人嗎? 如果是這樣,你會想盡可能多地和她在一起嗎? 我們的願望和願望永無止境。

我同意對女教師的需求很大,而且今天許多年輕的修女在教育方面都非常出色。 我們絕對應該請他們教書。 許多修女只是需要信心來教導,從而互相幫助。 要學習,您不一定需要學習過數千篇文章的老師。 只知道一個文本的人可以分享它。 我們需要能夠將他們現在所知道的傳授給他人的人。

但是我們的自我阻礙了我們相互學習和相互受益。 那些可以經常教書的人 懷疑 他們自己在想,“誰會聽?” 而那些需要學習的人往往會尋找“最高”的老師,而不是有知識的老師。 尋找“完美”的老師有時是一個障礙。 你會想,“我為什麼要聽這個人的? 我做修女的時間比她長。 我已經閉關了三年,但她沒有。” 當心這種態度。 當然,一個具備一切功德,能正確解說一切教法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也要意識到,你處於一種任何知識都會被欣賞的境地。 在遇到這位“完美”老師之前,請盡可能隨時隨地學習。 如果你正在尋找的是知識,你就會找到它。 人們可以教你,但你可能缺乏成為完美接受者所需的謙遜。

我相信佛教會西化。 一些變化肯定需要發生,但需要經過深思熟慮。 僅僅因為我們遇到困難就改變它是不合適的。 我們的自我在幾乎所有事情上都遇到困難! 我們必須研究什麼能讓人們變得更靈活,更好地溝通,並將自己擴展到他人,然後根據這些原因做出改變。 決定改變什麼以及如何改變是一件微妙的事情,而且可能非常棘手。 我們必須在這方面認真工作,並確保保持佛法的真實性,並保持真正的慈悲心。

對社區的需求

在藏傳佛教傳統中,我們經常沉迷於“我的 誓言,”“我的社區”,“我的宗派”,“我的修行”,這使我們無法將修行付諸實踐。 作為修煉者,我們不應該彼此孤立。 請記住,我們不是在修行,也不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受戒; 我們走在開悟的道路上,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努力。 成為一個 僧伽 會員是一項艱鉅而寶貴的責任。 為了讓我們取得進步和我們的願望結出果實,我們必須共同努力,真誠地相互欣賞。 因此,我們需要相互了解,共同生活,體驗社區生活。

我們需要西方尼姑可以生活和修行的地方,就像在東方一樣。 如果我們真心想要女性 僧伽 要蓬勃發展,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 我們不能簡單地任其發展,說這很困難。 如果存在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要對它們負責。 另一方面,好的結果來自於共同努力和統一。 在西方社會,你在很小的時候就變得獨立了。 你有隱私,可以做任何你喜歡的事情。 社區生活在 僧伽 立即讓您面對與不同意見和不同的人一起生活 意見. 當然會出現問題。 發生這種情況時,不要抱怨或逃避責任,而是需要根據情況進行練習。

建設一個地方 僧伽 不是太難,但建立信任是。 當有人管教你時,你應該能夠接受。 如果你想在你不喜歡某事的那一刻離開,你作為修女的生活將會很困難。 如果您考慮回饋您的 誓言 每次你的老師或寺院裡有人說你不想听的話,你會如何進步? 動力從你開始。 你必須從一個堅實、真誠的動機開始,並想走一條 放棄. 當你有這個動機時,問題就不會那麼大了,你會遇到老師並接受教法,沒有太大的困難。

單純的覺醒為共同體,走進神社室為共同體,修為共同體,飲食為共同體,妙不可言。 這是必須學習和實踐的。 同居的體驗,與看書了解修女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老師可以說:“戒律 說做這個而不做那個”,人們會做筆記並複習教學。 但這與與其他人一起生活教法不同。 當我們自己實際生活時,就會出現一種更自然的學習方式。

作為一個 僧伽,我們需要共同努力。 對我們來說,互相幫助並以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幫助那些處於責任位置的人是很重要的。 我們還需要尊重那些教導我們的人。 當修女受過良好訓練時,她可以教導其他修女。 和她一起學習的尼姑會尊重她,說:“她是我的老師。” 她不一定是他們的根本老師,但她有很好的品質,給了他們知識,這足以尊重她。

看看在你的一生中,你把你知道的任何東西都給了至少十個人。 接受完整的教法是困難的,所以當你有幸接受教法時,一定要讓別人更容易得到它們。 幫助改善環境並分享你學到的東西,這樣其他人就不必像你一樣掙扎。 多傳授教法,就會培養出精通修行的尼姑,造福許多人。

動機的重要性

無論一個人是尼姑、西方人、藏人、居士、禪修者,還是其他任何人,修行都歸於一件事:檢查自己。 一次又一次,我們需要非常仔細地觀察我們在做什麼。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只是將佛法練習視為一種課外活動,類似於一種愛好,那麼我們就偏離了軌道。

幾乎所有人都是從良好的動機開始的。 他們不是在缺乏信心或缺乏同情心的情況下開始修行佛法。 隨著人們不斷修煉,有些人遇到了有利的 條件 並增加他們的優良品質。 他們通過他們獲得真正的經驗 冥想 並掌握修行的真諦。 但有些人從靈感、信仰和強烈的動力開始,多年後發現他們並沒有太大變化。 他們和以前一樣有同樣的想法、困難和問題。 他們欣賞佛法,認同佛法,但在修行和改變自己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 他們自己的自我, 憤怒,懶惰和其他負面情緒對他們來說變得如此重要和必要。 他們的心使困難的情況看起來很真實,然後他們說他們不能修行。

如果這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必須檢查:我們到底有多想要開悟? 我們有多想超越我們的負面情緒和 錯誤的看法? 仔細觀察自己,我們可能會看到我們想要開悟,但我們也想要許多其他的東西。 我們想要享受快樂,我們希望別人認為我們是開明的,我們希望他們認識到我們是多麼善良和樂於助人。 從早到晚,我們在非常接近的範圍內遇到輪迴,及其所有的困難。 然而,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真正想要超越這一點並離開輪迴?

真正 大慈大悲 激勵我們開悟,利益眾生。 然而,我們傾向於使用同情和 菩提心 作為沈迷於我們喜歡的東西的藉口。 有時我們做自我想要的,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別人。” 其他時候,我們以必須修行為藉口推卸責任。 但佛法修行並不是逃避責任。 相反,我們需要擺脫習慣性的消極思維和行為模式,並發現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這些模式。 在此之前,簡單地講佛法、教法或背誦經文並不能帶來太多真正的利益。

你談論慈悲和利益眾生,但它必須從這一刻開始,從坐在你旁邊的人開始,從你的社區開始。 如果你不能忍受房間裡的一個人,那你算什麼修煉者? 你應該聽聞教法,付諸實踐,這樣你才能改變。

信仰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放棄,在啟蒙的道路上。 我們的信心還是比較膚淺的,所以是動搖的。 小情況使我們 懷疑 法與道,使我們的決心下降。 如果我們的動機和信念是動搖的,我們怎麼能談論留下所有的 因果報應 以及伴隨我們一生的負面情緒?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將開始發展真正的知識和理解。 我們將看到佛法的真實性,然後我們的信念就不會動搖。

在西方,人們通常希望聽到令人愉快的教義,即說出他們想听的內容。 他們希望老師有趣,講有趣的故事,讓他們發笑。 或者西方人想要最高的教法:阿底瑜伽, 大圓滿、大手印和密宗灌頂。 人們湧向這些教義。 當然,它們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沒有紮實的基礎,你就不會理解它們,它們應該帶來的好處也達不到。 另一方面,當基金會修行——皈依, 因果報應, 菩提心等等——被教導,人們常常想,“我以前聽過很多次了。 這些老師為什麼不說點新鮮有趣的東西呢?” 這種態度是你修行的障礙。 你必須專注於改變你的日常態度和行為。 如果你不能做基本的修行,例如放棄十惡業,修行十善業,那麼談論大手印就沒有什麼好處。

三項活動是必要的。 你生命中的任何特定時間都可以包含這三個方面,但重點是:首先,聽、學、學教義; 第二,思考和反思; 第三, 幽思 並將它們付諸實踐。 然後,帶著利益他人的動機,盡你最大的能力與那些有興趣並能從中受益的人分享教法。

客座作者:康卓仁波切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