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培養一顆善良的心

前言 敞開心扉生活

佔位符圖片

以開放的心生活這本書的封面。

從購買 Amazon

我總是告訴人們,我的信仰是仁慈,因為仁慈“在我們的骨子裡”。 沒有仁慈,我們誰都無法生存。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受到善良和同情的歡迎。 由於他人的善意,我們有食物、住所、衣服和藥品——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生存所需要的。 作為孩子,在他人的照料下,我們接受教育並學習有助於我們生活的良好價值觀。 享受了別人的善意,自然而然地回報。

然而,有時我們的自利意識會阻止我們這樣做。 更重要的是,有人說我們天生就傾向於不顧他人地尋求自己的利益。 我不認為我們需要被如此簡單的直覺所束縛。 我們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很自然的,但我們必須明智地而不是愚蠢地這樣做。 明智的做法是也考慮其他人。

今天,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有意識地培養同情心對大腦功能有積極作用,並能加強特定的神經通路。 換句話說,我們奇妙的人類大腦可以在培養我們最好的品質的過程中發生轉變——比如慷慨、同情、愛、寬容、寬恕、 堅韌、耐心和智慧。 以及基於理性的古老方法 釋放乾擾情緒和培養積極情緒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方法來做到這一點。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相互依存,但我想知道我們是否真正理解我們相互依存的人類社會必須富有同情心; 在選擇目標時富有同情心,在合作方式和追求這些目標時富有同情心。 同情肯定了所有人的尊嚴和正義的原則。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萬物皆源於心。 真正欣賞人性、同情心和愛,是關鍵問題。 如果我們培養一顆善良的心,無論是在科學領域、商業領域還是政治領域,動機都非常重要,結果會更好。 帶著積極的動機,既考慮到我們自己的利益,也考慮到他人的利益,我們的活動可以幫助人類; 沒有這樣的動機,我們的行為很可能是有害的。 這就是為什麼慈悲對人類如此重要。

我特別高興的是,這本書, 以開放的心態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同情心, 由一位心理學家和一位尼姑合作撰寫。 他們所屬的各自傳統都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可以相互分享和學習。 多年來一直參與現代科學與佛教科學之間的對話,我很高興看到其他人參與並豐富對話。 作者以易於理解的語言和適合人們應用的方式介紹了同情心的主題,無論他們屬於何種信仰或沒有信仰。 每篇文章末尾的簡短反思為讀者提供了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來開始培養人類最有益的品質——同情心。

達賴喇嘛尊者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西藏的精神領袖。 他於14年6月1935日出生於西藏東北部安多市塔克澤的一個小村莊的一個農民家庭。 兩歲時,他就被認定為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轉世靈童。 達賴喇嘛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或觀世音、慈悲菩薩和西藏的守護神的化身。 菩薩被認為是推遲了自己的涅槃並選擇重生以服務人類的開悟者。 達賴喇嘛尊者是一位愛好和平的人。 13年,他因非暴力解放西藏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即使面對極端侵略,他也一貫倡導非暴力政策。 他還成為第一位因關注全球環境問題而獲得認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尊者曾到訪六大洲超過 1989 個國家。 他獲得了 67 多個獎項、榮譽博士學位、獎品等,以表彰他所傳達的和平、非暴力、宗教間理解、普遍責任和同情心的信息。 他還撰寫或合著了 6 多本書。 尊者與不同宗教的領袖進行了對話,並參與了許多促進宗教間和諧與理解的活動。 自150年代中期以來,尊者開始與現代科學家對話,主要在心理學、神經生物學、量子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 這導致了佛教僧侶和世界知名科學家之間的歷史性合作,試圖幫助人們實現內心的平靜。 (資源: 達賴喇嘛網。 攝影者 蔣揚多吉)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