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在 lamrim 上引導冥想

在 lamrim 上引導冥想

Lamrim大綱小冊子上的引導冥想的封面。

《論道》是漸進的覺悟之道,簡明而全面地描繪了佛教的覺悟之道。 這份 lamrim 禪脩大綱旨在用於補充 修行道階的引導禪修. 該大綱也可以單獨用作學習指南。 有 錄音 西班牙語的冥想。

Lamrim大綱手冊上的引導冥想的封面。

單擊上方可查看 PDF。 或右擊“另存為”下載為 PDF 或電子書格式: 手機(Kindle) | epub(iBooks)

主要有兩種形式 冥想:穩定(單點)和檢查(分析)。 前者是為了培養單點專注力,後者是為了培養理解和洞察力。 禪修漸進覺悟之道時,我們首先要檢查 冥想. 在這裡,我們調查了由 為了深入了解它。 我們從邏輯上思考這個話題,並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將其與我們的個人經歷聯繫起來。 當我們對它的意義有深刻的感受或強烈的體驗時 冥想,我們只專注於穩定的經驗 冥想,專注於它,讓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有關如何進行檢查的詳細說明 冥想 及其在我們整體實踐中的作用,見 化逆境為喜樂和勇氣, 格西強巴德秋。

本大綱的要點:

  • 佛教觀點簡介
  • 與初級從業者共同的路徑(第 2 頁,見下文)
  • 中層從業者之路(第3頁,見下文)
  • 高級從業者之路(第 4 頁和第 5 頁,見下文)
  • 如何依靠精神導師(第 6 頁,見下文)

佛教觀點簡介

由於大多數西方人都不是佛教徒,也沒有生活在佛教文化中,因此對基本佛教方法的一些初步思考是有幫助的。 前三個冥想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我們的心理過程——我們的思想和感受——如何影響我們的體驗。

心是快樂和痛苦的源泉

  1. 記住你生活中令人不安的情況。 回想你當時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對方所說和所做的)。 你對自己描述情況的方式如何影響你的經歷?
  2. 檢查你的態度如何影響你在這種情況下的言行。 你的言行如何影響了局勢? 對方對你的言行有何反應?
  3. 你對這種情況的看法是否現實? 你是看到了局勢的方方面面,還是通過“我、我、我的和我的”的眼光看待事物?
  4. 想一想,如果你有一個寬廣的心胸,你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這種情況 以自我為中心. 這將如何改變您的體驗?

結論:決定了解你如何解釋事件,並培養有益和現實的看待它們的方式。

擺脫依戀的痛苦

基於對人、物、觀念等積極品質的疊加或誇大, 附件 是一種執著於事物作為幸福源泉的態度。 附件 不同於正面 心願. 例如,執著於金錢不同於擁有積極的 心願 來學習佛法。 反映:

  1. 你執著於哪些事物、人物、地點、想法等? 做具體的例子。
  2. 那個人或事物在你看來如何? 它真的具有你所感知和歸因於它的所有品質嗎?
  3. 你是否對人或事物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它會一直存在,會不斷地讓你快樂,等等?
  4. 你的如何 附件 讓你行動? 例如,你是否為了得到你所依附的東西而忽視你的道德標準? 你會陷入功能失調的關係嗎? 你會變得控制欲強還是好鬥?

結論:見 附件 不是作為你的朋友給你帶來快樂,而是作為一個破壞你內心平靜的小偷。 認識到缺點 附件 有助於放手。

轉換附件

想你的對象 附件, 對症下藥 附件. 以下四點中的每一個都是單獨的解毒劑。 你可以用你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每一點。

  1. 如果你擁有了這個東西,這個人等等,或者如果你得到了自己的方式,它會帶來持久的幸福和滿足嗎? 可能會出現哪些新問題? 它或任何外在的人或事有能力給你帶來持久的快樂嗎?
  2. 如果與此分開,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 這有可能發生嗎? 什麼資源——內部的和社區的——可以幫助你處理這種情況?
  3. 回顧你們現在分開的事物、人等,並為你們在一起的時光而歡欣鼓舞。 樂觀地走向未來。
  4. 想像一下,把東西或人送給高興地接受它的人。 懷著喜悅的心情,想像 事物或人 .

結論:感覺平衡和自由享受沒有 執著.

觀察了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讓我們看看心本身——它的本質和它從生命到生命的連續性。

心的本質

“頭腦”這個詞不是指大腦,因為大腦是由原子組成的,而頭腦不是。 心智是我們體驗、感受、感知、思考等等的那部分。 頭腦的存在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的區別 身體. 心有兩個品質:

  1. 清明:它是無形的,允許對像在其中生起。
  2. 意識:它可以與物體接觸。

通過觀察呼吸來讓你的心平靜下來,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轉向心本身,轉向正在冥想、體驗、感受的東西,也就是說,轉向主體,而不是目標 冥想. 觀察:

  1. 你的想法是什麼? 它有形狀或顏色嗎? 它在哪裡? 你能在某個地方找到你的想法嗎?
  2. 嘗試清楚地了解感知、感受和體驗的內容。 專注於感知主體,而不是感知對象。
  3. 如果念頭生起,觀察:念頭是什麼? 他們來自哪裡? 他們在哪裡? 他們消失在哪裡?

結論:體驗你的心是清晰和有意識的,沒有思想。

心靈與重生

我們不是孤立的、獨立的個體,而是連續性的一部分。 即使我們不是靜止的個體,我們也存在於過去並將存在於未來。

  1. 您是嬰兒時期的同一個人,後來將成為老年人,還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 認識到你的 身體 和思想已經從概念到現在發生了變化,並且它們將在未來繼續變化。 這樣一來,放寬了這個概念 意見 你自己是永恆的,並且將“我”與現在相結合的概念 身體 和頭腦。
  2. 身體 本質上是物質的。 心是無形的; 這是清楚的和知道的。 因此連續性 身體 和頭腦不同。 看你的素質 身體 並註意並看看它們有何不同。
  3. 重生可以用因果來解釋。 每一剎那都有一個因:前一剎那。 回到你的生活,感受心的連續性,注意到心的每一刻都是從前一刻生起的。 當你到了受孕的時候,問:“這個心念是從哪裡來的?”

獲得重生感的其他一些方法是:

  1. 思考那些記得前世的人的故事。
  2. 嘗試接受重生。 它還能幫助解釋什麼其他事情,例如似曾相識的經歷、同一家庭中孩子的不同性格以及對某些技能或科目的熟悉程度?
  3. 既然你的 身體——你出生的生命形式——是你精神狀態的反映,想想怎麼可能出生在其他身體裡。 例如,一個行為比動物更糟糕的人可以轉生為動物。

結論:感覺你不只是這個現在的人,而是存在於一個超越今生的連續體中。

頭腦是清晰和覺知。 它具有無始無終的連續性,在一次中重生 身體 一個接一個。 四聖諦描述了我們目前陷入的無節制重生的不令人滿意的境遇,以及我們獲得解脫和幸福的潛力。

四聖諦

四聖諦中的前兩項概括了我們目前的處境及其原因; 最後兩個展示了我們的潛力和實現它的途徑。

  1. 確實,我們的經歷不盡如人意 條件、苦難、困難和問題。 苦難是要被承認的。 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身體和精神上的困難? 將它們視為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僅僅因為你擁有 身體 並且介意你這樣做。
  2. 確實,這些不滿意的經歷是有原因的:無知, 附件, 憤怒,以及其他令人不安的態度,以及行為(因果報應) 我們在他們的影響下做。 我們應當摒棄這些導致我們處境不理想的原因。

結論:看看你的負面情緒是如何讓你受苦的。 反思它們會扭曲您對物體的感知,並導致您以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的方式行事。

  1. 確實有可能完全停止這些不令人滿意的 條件 並且它們的原因是存在的。 這些停止將被實現。 思考擺脫這些是可能的。 不受令人不安的態度、負面情緒以及由此引發的行為的影響會是什麼感覺?
  2. 確實,有一條道路可以實現這種解放。 這條路是要修行的。

結論:真正的停止和 真正的路徑 是佛法的皈依處。 下定決心放棄任何錯誤地承諾幸福的混亂或錯誤的方式,並遵循道德、專注、智慧的道路,以及產生愛、慈悲和 菩提心.

三大特點

正在考慮 三大特點 循環存在的所有事物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現狀和潛力。 一切輪迴的人和事都有 三大特點:

  1. 轉瞬即逝。 通過觀察你的生活,反思:
    • 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名譽等等——就其本質而言都是瞬息萬變的。
    • 我們拒絕接受這個現實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 在你的心中,試著接受一切事物的短暫性。
  2. 不滿意 條件. 在我們的生活中,並非所有事情都是 100% 美好的。 我們體驗:
    • 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痛苦的不令人滿意的情況。
    • 令人不滿意的快樂情況,因為它們實際上只是暫時減輕痛苦。 此外,它們會改變和消失。
    • 有一個不滿意的情況 身體 會衰老、生病和死亡,以及受煩擾的態度和情緒控制的心 因果報應.

反思短暫和不滿意 條件,然後記住你的潛力。 下定決心放手 執著 和無知讓你陷入不滿意的境地。

  1. 無私。 反思所有這些看似堅實和獨立的事物——我們自己和其他人 現象——沒有固有的、可找到的存在。 了解這一點可以抵消無明,從而消除所有輪迴不滿意體驗的根本原因。

大致了解佛教的方法後,現在讓我們開始修行者的三個層次的冥想:初級、中級和高級。

在與初等修行者共同修道之前——觀想死亡和無常的人,會因此而生起一個 心願 為善投生,然後修習皈依與觀照 因果報應 及其效果以實現 心願——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當前的人類生活,它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它的稀有性,這樣我們才不會認為我們現在的機會是理所當然的。

與初級從業者共同的路徑

寶貴的生命

檢查你是否有 條件 有利於修行。 考慮每種品質的優勢,擁有它就歡喜,如果沒有,想想如何獲得它。 (注:本文的要點 冥想 從八自由和十財富的大綱中總結出來的 拉姆林 文。)

  1. 你擺脫了不幸的狀態嗎? 你有人類嗎 身體 和人類智能?
  2. 你的感官和心理功能是否健康完整?
  3. 你生活在一個 出現並傳授教義? 那些教義還以純粹的形式存在嗎? 你住在你有的地方嗎 訪問 給他們?
  4. 你有沒有做過五惡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吸血 身體,或導致分裂 僧伽),這會遮蔽頭腦並使練習變得困難嗎?
  5. 你天生對修行感興趣嗎? 你是否本能地相信值得尊重的事物,例如道德、證悟之道、慈悲之道、佛法?
  6. 您是否有一群支持您的精神朋友,他們鼓勵您的實踐並作為好榜樣? 你住在附近嗎 僧伽 僧尼社區?
  7. 你有材料嗎 條件 用於修行,例如食物、衣服等?
  8. 你有 訪問 向能引導你走上正確道路的合格靈性導師?

結論:感覺就像一個剛剛中了彩票的乞丐,也就是說,對生活中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高興和熱情。

我們寶貴的人生的目的和機會

  1. 過有意義的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 你現在這樣做到什麼程度? 如何讓你的生活更有意義?
  2. 想想擁有寶貴生命的目的:
    • 輪迴中的暫時目標:我們有能力在未來創造快樂重生的因。
    • 終極目標:我們有能力獲得解脫或開悟,即擺脫一切問題,能夠有效地幫助他人。
    • 我們可以讓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都變得有意義,通過練習思想訓練將其轉化為啟蒙之路。 我們可以生成 菩提心 每天早上,並在一天中記住它作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的動力。

結論:認識到生活中有許多有益的事情要做,並熱衷於去做。

獲得寶貴的人命的稀有性和困難性

要培養對當前生活價值的認識,請考慮:

  1. 寶貴生命的原因是:
    • 捨棄十業,保持清淨道德
    • 練習六 深遠的態度 (波羅蜜多)
    • 做清淨的祈願,才能擁有寶貴的人身和修持佛法

    檢查你和其他人的行為。 大多數人每天都會製造這些原因嗎? 為寶貴的人命造因容易嗎?

  2. 在輪迴的海洋中獲得寶貴的人身,就像一隻視力有缺陷的烏龜,每百年出現一次海面,將頭戴在漂浮在海面上的金環中。 這有多大可能?
  3. 這個星球上還有更多的人或動物嗎? 在人類中,擁有寶貴生命的人更多,還是沒有生命的人更多? 看看這些數字,擁有寶貴的生命是罕見的還是普遍的?

結論:對自己的財富感到驚訝,能夠擁有這個現在的機會並決定好好利用它。

我們非常幸運地擁有寶貴的人生及其自由和財富。 它是罕見且難以獲得的,並且具有偉大的目的和意義。 但是,這種理解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影響? 我們是否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培養我們的思想和心靈上? 或者,我們是否被我們的 附件憤怒,糾纏於分心,例如八種世俗的關注,這些現在看起來很重要,但從長遠來看不是嗎?

世間八事

世間八法是修行佛法和轉化心的主要干擾。 檢查這四對世俗的關注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

  • 為每一種類型做具體的例子 附件 以及每一種厭惡。 他們讓你快樂還是困惑? 他們是幫助你成長還是把你關在監獄裡?
  • 反映越大 附件 對某事,當你沒有得到它或與它分離時,厭惡就越大。
  • 應用一些解毒劑 附件憤怒 為了改變這些態度。
  1. 附件 接受物質財產,厭惡不接受它們或與它們分離。
  2. 附件 表揚或贊同,厭惡責備或不贊同。
  3. 附件 良好的聲譽(擁有良好的形象,別人對你的好感)和厭惡壞名聲。
  4. 附件 對五種感官的愉悅和對不愉快體驗的厭惡。

結論:感覺你不想繼續“自動”過你的生活,你想改變導致你有問題的態度。

世間八法主宰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問題,讓我們浪費我們的潛能。 當我們只想到今生的快樂時,它們很容易生起。 反思無常和死亡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幫助我們明智地設定優先次序。 這反過來又使我們能夠將注意力從世間八法轉移到更重要的活動上,例如培養慈悲和智慧。

九點死亡冥想

考慮到自己和他人的死亡有助於我們明確生活中的優先事項,從而使我們的生活真正有價值和有意義。 想想你自己的生活,想想:

  1.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確定的。 沒有辦法避免死亡。
    • 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最終死去。 每個出生的人都必須死,無論我們是誰。 想想你和你認識和關心的每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死去。
    • 當我們到了死的時候,我們的壽命是無法延長的。 隨著每一刻的流逝,我們接近死亡。 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也無法逃脫死亡。
    • 即使我們沒有時間修行佛法,我們也會死去。

結論:你必須修行,也就是你必須轉化你的心。

  1. 死亡時間不確定。 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死。
    • 總的來說,我們的世界沒有壽命的確定性。 人們在各個年齡段都會死亡。 不能保證我們會長壽。 回想一下你認識的已經死去的人。 他們幾歲? 他們死的時候在做什麼? 他們預料到那天會死嗎?
    • 死亡的機會更多,而活著的機會更少。 活著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死卻很少。 保護我們的 身體 通過餵食、穿衣和遮蔽,它需要大量的能量。 另一方面,死亡需要很少的努力。
    • 我們的 身體 非常脆弱。 小東西——病毒、細菌或金屬碎片——會傷害它並導致死亡。

結論:你必須從現在開始不斷地修行佛法。

  1. 臨終時,除了佛法,沒有什麼能幫上忙。
    • 財富無濟於事。 我們的物質財富不能在死後隨我們而去。 我們一生都在努力積累和保護我們的東西。 在死亡時, 因果報應 我們創造了這樣做伴隨著我們,而我們留下了金錢和財產。
    • 朋友和親戚都幫不上忙。 當我們繼續下輩子時,他們會留在這裡。 然而,我們對這些人所做的行為的業力種子會伴隨我們進入來世。
    • 甚至我們的 身體 有幫助。 它被燒毀或掩埋,對任何人都沒有用。 這 因果報應 我們為此在美化、呵護、尋歡作樂中創造 身體但是,會影響我們未來的體驗。

結論:你必須純粹地修行佛法。 你可能一輩子都在積累和照顧這些東西,但到了死的時候,你必須不得不與它們分開。 那麼,在你還活著的時候追逐這些東西並製造負面的東西有什麼用呢? 因果報應 得到他們? 由於您的 因果報應 伴隨著你,只有你的精神發展才能幫助你死亡,關注這些不是更值得嗎? 知道了這一點,對物質財富、朋友和親戚,以及你的 身體?

想像我們的死亡

  1. 想像一下你正在死去的情況:你在哪裡,你是如何死去的,以及朋友和家人的反應。 你對死亡有什麼感覺? 你的腦海裡正在發生什麼?
  2. 問問你自己:
    • 既然有一天我會死去,我的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
    • 我做了什麼感覺很好?
    • 我後悔什麼?
    • 在我活著的時候我想做什麼和避免做什麼?
    • 我能做些什麼來為死亡做準備?
    • 我生活中的優先事項是什麼?

結論:感受讓你的生活變得有意義的重要性。 對你想做的事情和從現在開始避免做的事情做出具體的結論。

反思我們短暫的本性和死亡使我們關心為死亡和未來的重生做準備。 為此,我們需要道路上的嚮導,從而轉向佛、法和 僧伽 為避難所。

避難所:它的意義、原因和目標

  1. 避難所意味著將我們的精神指導委託給 三顆寶石: 佛、法、法 僧伽. 避難 打開我們的心扉,這樣他們就可以教導我們,引導我們走上通往自由的道路。 考慮一下效果 避難 ,在 三顆寶石 可能會影響您的生活。
  2. 為了加深你的皈依,培養牠的因:
    • 考慮如果你繼續“自動”生活,你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要意識到未來可能會經歷痛苦。
    • 考慮產品的品質 三顆寶石 以及他們如何引導您遠離潛在的痛苦及其原因,培養對他們引導您的能力的信心。
    • 記住其他人和你的處境一樣,讓你對他們的同情心生起,這樣你就可以為他們和你自己尋求一種在精神上進步的方法。
  3. 豐富你的信心和信心 三顆寶石 as 避難對象, 對他們的品質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 諸佛即已斷除一切煩惱,圓滿成就一切功德。
    • 佛法是一切不圓滿的止息 條件 及其原因,以及導致這些停止的途徑。
    • 僧伽 是那些對現實有直接感知的人。

結論:對苦難有謹慎的感覺,對受難者的能力充滿信心 三顆寶石,從你的心轉向 三顆寶石 作為指導。

皈依:三寶的比喻與特質

  1. 思考病人尋求治癒疾病的類比。 被困在輪迴中的眾生就像病人一樣。 我們轉向 ,他就像醫生一樣,診斷我們的疾病並開出治療方法。 佛法是我們必須服用的藥物, 僧伽 是幫助我們接受它的護士。 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2. 為了增強我們的信心和信心,請思考為什麼佛陀是道路上合適的嚮導:
    • 他們擺脫了輪迴和自滿和平的極端。
    • 他們有技巧和有效的方法來讓他人擺脫所有的恐懼。
    • 他們對所有人都具有同等的同情心,無論我們是否相信他們。
    • 他們實現了所有眾生的目標,無論這些眾生是否幫助過他們。

結論:發自內心地,下定決心遵循這些可靠的指南並將其指導付諸實踐。

將我們的精神指導委託給 三顆寶石,我們想听從他們的建議。 他們給我們的第一個建議是停止傷害他人和我們自己。 我們通過觀察動作來做到這一點(因果報應) 及其影響。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 是有意的行動。 這些行為會在我們的思想流中留下印記,影響我們未來的經歷。 因果報應 一般有四個方面。 將這些與你生活中的事件聯繫起來。

  1. 因果報應 是確定的。 幸福總是來自建設性的行動,痛苦來自破壞性的行動。 因此,創造前者而放棄後者對我們有利。
  2. 因果報應 是可擴展的。 一個小的原因可能導致一個大的結果。 因此,我們應該注意摒棄哪怕是很小的消極情緒,做哪怕是很小的建設性行動。
  3. 如果沒有創造起因,就不會體驗到結果。 如果我們不採取破壞性的行動,我們就不會遇到困難和障礙; 如果我們不為證道創造因緣,我們將不會獲得它們。
  4. 業力印記不會丟失; 我們將體驗他們的成果。 但是,負面印記可以通過 四個對手的力量 積極的印記可能會因生氣或產生而受損 錯誤的看法.

結論:決心觀察你的動機和行為,這樣你才能創造快樂的因,避免痛苦的因。

十種破壞行為

做一個生活回顧來評估我們的有害和有益的行為,使我們能夠淨化前者,並培養一種強烈的意願,在未來以智慧和慈悲的方式生活。 為此,請反思您所做的破壞性行為。 了解您是如何參與其中的,以及他們的直接和長期結果。 十種破壞行為是:

  1. 殺戮:奪走任何有情眾生的生命,包括動物。
  2. 偷竊:拿走沒有給你的東西。 這包括不支付您所欠的費用或稅款,未經許可將工作場所的用品用於個人用途,以及不歸還您借來的東西。
  3. 不明智的性行為:通姦和粗心地使用傷害他人身體或情感的性行為。
  4. 說謊:故意欺騙他人。
  5. 分裂言論:導致他人不和諧或阻止他們和解。
  6. 嚴厲的言辭:侮辱、辱罵、譏諷、戲弄或故意傷害他人感情。
  7. 閒談:沒有特定目的談論不重要的話題。
  8. 貪婪:渴望屬於他人的財產併計劃如何獲得它們。
  9. 惡意:計劃傷害他人或報復他人。
  10. 錯誤的觀點: 強烈堅持憤世嫉俗 意見 否認重要事物的存在,例如開悟、重生的可能性, 因果報應三顆寶石.

結論:體驗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你對自己的過去很誠實。 請記住,您可以淨化這些錯誤行為的印記。 下定決心將你的精力引向建設性的方向,避免以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行事。

建設性行動

了解我們的建設性行動、我們這樣做的動機及其結果同樣重要。 對於下面提到的每種積極行動:

  • 舉出你所從事的時代的具體例子。
  • 你的動機是什麼?
  • 你是怎麼做這個動作的?
  • 短期和長期的結果是什麼?
  • 你如何保護自己的建設性行為傾向? 你怎樣才能增加你的積極行動?

建設性行動包括:

  1. 處於我們可以採取消極行動但選擇不採取行動的情況下。
  2. 做十善業,與十惡業相反。 拯救生命是殺戮的反面,保護和尊重他人的財產是偷竊的反面,等等。
  3. 培養六 深遠的態度:布施、持戒、忍辱、喜精進、定力、智慧。

結論:為你所做的積極行為感到高興,並鼓勵自己在未來以有益的方式行事。

業力的結果

每一個完整的行動——即一個有準備、實際行動和完成的行動——帶來四個結果。 思考具體行動及其影響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經歷的原因和當前行動的未來結果。 反過來,這使我們能夠通過避免破壞性行為、淨化已經完成的行為並採取建設性行動來為我們的幸福負責。 對於十種破壞性和建設性行為中的每一種,思考它們的:

  1. 成熟結果: 身體 和我們在未來生活中的想法。 所有破壞性的行為都會導致不幸的重生。 所有建設性的行為都會帶來快樂的重生。
  2. 結果與原因相似:
    • 就我們的經驗而言:我們所經歷的事情與我們導致他人經歷的事情相似。 例如,如果我們批評別人,我們就會受到不公平的批評。
    • 就我們的行為而言:每個行為都會使我們形成習慣性的行為模式。 例如,經常撒謊會養成撒謊的習慣。
  3. 對環境的影響:生活在愉快或不愉快的地方。 例如,分裂、不和諧的言論會在惡劣的風暴環境中帶來重生。

結語:不想體驗自己的惡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果報,決心以修行的方式來淨化它們。 四個對手的力量.

淨化的四種對手力量

四個對手的力量 反复念誦可以淨化我們破壞性行為的業力印記,減輕心理上的沉重負罪感。

  1. 觀想你面前的諸佛菩薩,誠實地承認你的負面行為和動機,為你的負面行為和動機產生遺憾(而不是內疚!)。 感受諸佛菩薩見證你對這些事物的卸除,並以完全的接納與慈悲的眼光看著你。
  2. 修復與你傷害過的人的關係。 就聖者而言,重申你對他們的皈依。 就一般眾生而言,生起對他們的正面態度,以及將來利益他們的利他心。 如果可能的話,向你傷害過的人道歉。 如果不可能,請專注於祝他們好運。
  3. 下定決心以後不再做這些動作。 對於那些你不能誠實地說你永遠不會再做的行為,下定決心在對你來說合理的特定時間內放棄它們。
  4. 參與補救行為。 這可能是社區服務、靈修、禮拜、製作 供品,當你念誦時,觀想從佛陀流入你的光和甘露 口頭禪, 沉思 菩提心 或空虛,等等。

結論:感覺你已經淨化了所有的負面業力印記,釋放了所有的罪惡感。 感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淨化,這樣你就可以以新鮮和積極的態度繼續你的生活。

通過與初級練習者對冥想的共同理解,我們開始改變我們的態度和行為。 結果,我們更快樂,與他人相處得更好。 此外,我們做好準備,以便我們可以平靜地死去,並有一個好的重生。

當我們深入修持佛法時,我們會發現雖然為來世做準備是件好事,但這並不能使我們完全擺脫輪迴。 因此,我們觀照輪迴的種種苦難及其因緣,以產生 自由的決心 從中獲得解脫(涅槃)。

中層修煉者之路

人間八苦

為了更好地了解不滿意 條件 關於我們目前的情況,想想我們作為人類所經歷的困難:

  1. 出生。 在子宮裡然後經歷分娩過程是舒服的,還是令人困惑的?
  2. 老化。 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老人。 你如何看待你的身心能力不可避免地下降?
  3. 疾病。 在沒有選擇或控制的情況下生病感覺如何?
  4. 死亡。 死亡是你期待的事情嗎?
  5. 與我們喜歡的事物分離。 想想當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時所帶來的痛苦。
  6. 遇到我們不喜歡的東西。 當你不想出現問題時,你的感受如何?
  7. 即使我們非常努力地想要得到它們,也得不到我們喜歡的東西。 從你的生活中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你喜歡這樣的狀態嗎?
  8. 有一個 身體 心受煩擾的態度和 因果報應. 反映出你現在的本質 身體 心是不滿意的,因為你幾乎無法控制它們。 例如,您無法阻止您的 身體 生老病死,很難處理強烈的負面情緒,也很難集中註意力 冥想.

結語:培養從輪迴中解脫的決心,並修行此道。 雖然這 心願 有時被翻譯成“放棄”(苦因),其實就是對自己有慈悲心,希望自己得到長久的法樂。

輪迴六苦

發展壯大 自由的決心 從生死輪迴中解脫,觀照不圓滿 條件 通過從你的生活中舉出許多例子來了解循環存在:

  1. 我們的生活沒有確定性、安全性或穩定性。 例如,我們試圖在我們的關係中獲得財務安全或安全,但這總是讓我們望而卻步。
  2. 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我們所做的或我們是誰。 我們總是想要更多更好。 不滿常常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3. 我們一世又一世反复死去。
  4. 我們反復重生,沒有選擇。
  5. 我們反復改變地位——從尊貴到卑微。 我們有時富有,有時貧窮。 有時我們受到尊重,有時人們對我們居高臨下。
  6. 我們獨自承受苦難。 沒有其他人可以為我們體驗它。

結語:願自己脫離輪迴,生起解脫(涅槃)的決心。

循環存在的原因

我們在輪迴中的不圓滿體驗是有原因的——我們心中的煩惱態度和負面情緒。 在你的生活中舉出以下態度和情緒的例子。 對於每一個,請考慮:

  • 它如何通過不切實際地解釋你生活中的事件來給你帶來問題?
  • 它如何通過讓你創造消極的原因來帶來未來的不快樂 因果報應?
  • 當它在你的心中生起時,你可以應用什麼解藥?
  • 其中哪一個對你來說最強? 有特別強的 心願 意識到並抵消這一點。
  1. 附件: 誇大或投射好的品質,然後 執著 到對象。
  2. 憤怒:誇大或投射不良品質,然後希望傷害或擺脫讓我們痛苦的事物。
  3. 驕傲:一種膨脹的自我意識,讓我們覺得自己要么是最好的,要么是最差的。
  4. 無知:對事物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對現實的本質和周圍事物存在積極的誤解 因果報應 及其影響。
  5. 迷惑 懷疑: 懷疑 傾向於錯誤的結論。
  6. 扭曲的觀點: 錯誤的觀念。
    • 短暫集合的觀點:固有的“我”或“我的”的概念(把握自我是固有存在的)
    • 持極端觀點:永恆論(執著於固有存在)或虛無論(認為什麼都不存在)
    • 錯誤的看法:否認因果、輪迴、覺悟和 三顆寶石
    • 保持 錯誤的看法 至高無上:認為以上是最好的 意見
    • 以不良道德和行為模式為至高無上:認為不道德的行為是道德的,不正確的做法是解脫之道

結論:看到這些煩惱的態度和負面情緒在你的生活中造成的損害,培養覺知它們的生起的決心,並學習和實踐對治它們的方法。

刺激煩惱態度和負面情緒生起的因素

以你的生活為例,了解以下因素如何刺激負面情緒和錯誤觀念的產生:

  1. 令人不安的態度的傾向。 你是否有種子或潛力產生令人不安的態度和負面情緒,即使它們現在可能沒有在你的腦海中顯現?
  2. 與對象接觸。 什麼物體、人或情況會觸發你的煩惱態度和負面情緒? 當你遇到這些人、事或物時,你如何才能更加覺知?
  3. 不利的影響,例如錯誤的朋友。 同輩壓力或其他人對你的看法對你的行為有多大影響? 你是否受到行為不道德或使你偏離靈性道路的朋友或親戚的強烈影響?
  4. 語言刺激——媒體、書籍、電視、互聯網、廣播、雜誌等。媒體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你的信仰和你的自我形象? 您花多少時間聽、看或閱讀媒體? 你如何與媒體保持健康合理的關係,使他們不控制你的生活和思想?
  5. 習慣。 你有什麼情緒習慣或模式?
  6. 不適當的注意. 您是否注意情況的消極方面? 你有很多偏見嗎? 您是快速下結論還是做出判斷? 您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糾正這些傾向?

結論:了解煩惱態度的壞處,決心放棄它們。 想一想如何避免導致它們出現的因素,並決定相應地改變您的生活方式。

停止煩惱態度、負面情緒和業力的途徑

三項高等訓練——在倫理、禪定和智慧中——是停止我們不滿意的途徑 條件 並獲得持久的和平與幸福的狀態。 對於每一個更高的培訓,反映:

  1. 通過實踐這種培訓,現在和將來會產生什麼優勢?
  2. 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施這項訓練? 有一些具體的想法,並下定決心去做這件事。
  3. 每個高級培訓如何建立在前一個培訓之上? 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練習?

結論:渴望實踐並實現 三項高等訓練.

雖然我們修行與初級和中級修行者相同的道,但我們不會止步於他們分別達到上層轉生和解脫的目標。 相反,看到所有生生世世都善待我們的眾生都處在同樣的境遇中,我們努力產生 菩提心——為了最有效地利益所有眾生而獲得證悟的利他意圖。 這是上位修煉者的發心。 的基礎 菩提心 是平等心,一種沒有偏見、厭惡、 執著,以及對他人的冷漠,並平等地關心他們。

上位修行者之路

平和

  1. 想像一個朋友,一個你很難相處的人,還有一個陌生人。 問問自己,“為什麼我覺得 附件 給我的朋友?” 聽聽你的想法給出的原因。 然後問:“為什麼我對困難的人有反感?” 並做同樣的事情。 最後,探索“為什麼我對陌生人冷漠?”
  2. 由於所有這些原因,您一直聽到什麼詞? 你的思想根據什麼來判斷一個人是好人、壞人還是中立人? 朋友,討厭的人,還是陌生人? 根據他人與“我”的關係來判斷他人是否現實? 從他們自己的角度來看,其他人真的是好、壞或中立的,還是您的想法將他們歸類為此類? 如果您不再根據自己的自私意見、需求和願望歧視他人,您會怎麼看他們?
  3. 朋友、難相處的人和陌生人的關係不斷變化。 一個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所有三個。 如果一個人昨天打你今天夸你,另一個人昨天夸你今天打你,誰是你的朋友? 難相處的人是誰?

結論:承認你的態度創造了看似牢固的朋友、難相處的人和陌生人的關係,放開那些 附件, 憤怒,以及對他們的冷漠。 讓自己感受到對所有眾生的真誠關懷。

在我們能夠對他人產生真正的愛和同情之前,我們必須將他們視為可愛的。 將他們視為我們的父母或親切的看護者,並記住他們對我們的友善,無論他們是我們的父母或看護者還是不是,都能使我們對他們有積極的看法。

一切眾生都曾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的恩德,報答他們的恩情

  1. 自無始以來,我們在所有輪迴界中,以多種類型的身體,一再投生。 人、畜、餓鬼,都有生母。 由於我們的前世是無限的,所有有情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 看到別人不只是他們今天的樣子,試著去感受你與他們的無始接觸。
  2. 當他們是我們的父母時,每個眾生都對我們慈悲,像父母愛他們的孩子一樣愛我們。 作為父母仁慈的一個例子,請記住你今生的父母對你的仁慈。 如果你更容易想到另一個親戚、朋友或照顧者的善意,那就去做吧。 當你考慮每一種善意時,讓自己對這個人感到感激。 如果在回憶童年的過程中,出現了痛苦的回憶,請記住,你的父母是普通的有情眾生,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處境盡力而為。
    • 我們的母親愉快地承受著懷孕和生下我們的不適。
    • 當我們還是嬰兒和蹣跚學步的孩子而無法照顧自己時,我們的父母照顧我們。 他們保護我們免受危險,即使他們很累,也會在半夜起來餵我們吃東西。
    • 他們教我們如何說話以及如何照顧我們的基本需求。 我們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很多小而重要的技能,比如如何系鞋帶、如何做飯、如何打掃衛生等等。
    • 作為孩子,我們主要只考慮自己,我們的父母必須教我們禮儀、社交技巧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
    • 他們給了我們教育。
    • 他們努力工作以籌集資金,為我們提供住所、玩具和其他娛樂設施。
  3. 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所以他們也一次又一次地對我們施以類似的慈悲。
  4. 記住他們的善意,知道你在無始的一生中一直接受他們如此多的善意,讓報答他們善意的願望在你的心中自然生起。 讓你的思想在這些感受中休息。

別人的好意

要培養對您與所有其他人的相互聯繫以及成為他們的許多善意的接受者的意識,請考慮:

  1. 我們從朋友那裡得到的幫助。 這包括我們從他們那裡得到的支持、鼓勵、禮物、實際幫助等等。 不要以增加的方式思考朋友 附件 給他們。 相反,將他們的幫助視為人類善舉並心存感激。
  2. 我們從父母、親戚和老師那裡得到的好處。 想想他們小時候給我們的照顧,保護我們遠離危險,給我們教育。 我們能說話,是小時候關心我們的人的努力,包括我們的老師。 我們現在擁有的所有才能、能力和技能都歸功於教導和培訓我們的人。 即使在我們不想學習、不守規矩的時候,他們也繼續努力幫助我們學習。
  3. 我們從陌生人那裡得到的幫助。 我們使用的建築物、我們穿的衣服、我們吃的食物以及我們行駛的道路都是由我們不認識的人創造的。 沒有他們的努力——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對社會的貢獻——我們就無法生存。
  4. 我們從與我們相處不好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那裡得到的好處。 這些人向我們展示了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並指出了我們的弱點,以便我們可以改進。 它們讓我們有機會培養耐心、寬容和同情心,這些品質對於沿著這條道路取得進步至關重要。

結論:認識到在您的一生中,您從他人那裡獲得了無法估量的利益和幫助。 讓自己體驗別人對你的關懷、友善和愛。 讓感激之情升起,並產生善待他們的願望。

平衡自我和他人

要感受到所有有情眾生——朋友、陌生人、困難的人、自己和他人——都同樣值得尊重和幫助,同樣有價值,思索以下九點:

  1. 所有眾生都像我們一樣強烈地想要快樂和避免痛苦。 試著用這種想法來看待你看到的每個人。
  2. 十個病人可能患有不同的疾病,但都希望得到治愈。 同樣地,眾生有不同的問題,但都同樣希望從中解脫。 我們沒有理由偏袒某些眾生,認為某些眾生比其他眾生更重要。
  3. 十個乞丐可能需要不同的東西,但都希望快樂。 同樣,每個眾生可能想要不同的東西,但都想要快樂。 如果我們持有歧視態度,幫助一些人而忽視其他人,那將是不公平的。

結論:一切眾生,包括你自己,都同樣想要快樂和避免痛苦。 認為你必須努力平等地消除所有人的痛苦並平等地幫助所有人。 雖然你外在做不到這一點,但你內在可以保持這種態度。

  1. 眾生幫了我們那麼多。 我們之所以能夠從出生起就一直活著,這僅僅是由於其他人的努力。 反思你一生中得到的幫助。
  2. 即使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從他們身上得到的好處也遠遠超過這個。
  3. 對傷害我們的人懷恨在心會適得其反。

結論:讓幫助他人的願望在你的心中升起。 放下任何報復或報復過去傷害的願望。

  1. 朋友、討厭的人和陌生人的關係不是固定的; 他們很容易改變。
  2. 看不到固有的朋友、難相處的人或陌生人,那麼他們存在嗎?
  3. 自我和他者並不是人與人之間固有的區別。 它純粹是名義上的和依賴的,就像山谷的這一邊和另一邊。

結論:你與他人在世俗層面或究竟層面上沒有區別。 在心中感受到這一點,放棄任何偏袒自己或親人的態度,敞開心扉尊重和珍惜所有眾生。 雖然你不一定對每個人都表現得一樣——你還是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角色,要考慮到別人的能力——但在你的內心深處,你仍然可以平等地祝福他們。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所有眾生,並將他們視為可愛的和值得幸福的,我們現在專注於根除利他主義的主要障礙,即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 此外,我們培養珍惜他人的心,並在此基礎上培養愛心和慈悲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

我們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那種態度會遮蔽我們清淨的心性。 我們和我們的自私不是一回事,因此自我成見可以從我們的思想流中消除。 通過反思你的生活經歷,你可以看到你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是如何給你帶來傷害的,從而希望克服它。 我們的 以自我為中心:

  1. 使我們以傷害他人的方式行事。
  2. 導致我們以後來後悔的方式行事,是自我憎恨的根源。
  3. 讓我們過於敏感,容易被冒犯。
  4. 是所有恐懼的基礎。
  5. 滋生不滿。 滿足我們無底洞的慾望是不可能的。
  6. 個人、小團體和國家之間所有衝突的根源。
  7. 激勵我們為了快樂而做出有害的行為。 我們因此創造消極 因果報應,將來會給自己帶來不良情況。 我們當前的問題是我們過去自私行為的結果。
  8. 阻礙我們的精神進步並阻止啟蒙。

結論:見 以自我為中心 作為你真正的敵人,並決定放手。

珍惜他人的好處

想一想你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例子,反思珍惜他人對你自己和他人的好處:

  1. 其他眾生皆樂。
  2. 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3. 我們擺脫了讓我們如此痛苦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
  4. 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快樂。
  5. 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好,社會更加和諧。
  6. 我們創造出巨大的正向潛能,從而創造善投生的因,並使我們更容易獲得道的證悟。
  7.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它都是自己和他人所有幸福的根源。

結論:下定決心以真誠的感情關心他人。 認識到真誠地關心他人與出於內疚、義務、恐懼或相互依賴而關心他人之間的區別。

愛是希望包括你自己在內的眾生獲得快樂及其因緣。

  1. 反思:什麼是幸福? 想一想世俗快樂(在輪迴中體驗到的快樂)的短期利益,例如從擁有財富、朋友、名譽、健康、善投生等等中獲得的利益。 想一想從修持佛法中獲得的長期快樂利益:精神上的快樂和內心的平靜、解脫和證悟。
  2. 從希望自己擁有這兩種快樂開始,不是以自私的方式,而是因為你尊重和關心自己,將自己視為眾多有情眾生中的一員。 想像一下自己以這些方式快樂。
  3. 願你的朋友和親人擁有這兩種幸福。 思考、感受和想像:“願我的朋友和所有對我友善的人擁有快樂和快樂的因。 願他們遠離痛苦、困惑和恐懼。 願他們擁有平靜、平和、充實的心。 願他們從所有輪迴的痛苦中解脫。 願他們達到 極樂 的啟蒙。” 對於這一類人和以下每一類人,想一想具體的人,並對他們產生這些想法和感受。 然後推廣到整個群體。
  4. 對陌生人產生同樣的愛意。
  5. 將你的愛傳播給那些傷害過你或與你相處不融洽的人。 認識到他們做你認為令人反感的事情是因為他們正在經歷痛苦或困惑。 如果他們沒有這些,那該有多好。
  6. 為一切眾生生起愛。 想一想一切有道中的那些眾生——地獄眾生、餓鬼、畜生、人、半天神和天神。 對阿羅漢和菩薩也生起愛。

結語:讓你的心專注於這種對眾生的愛的感受中。

慈悲

慈悲心是希望包括你自己在內的眾生遠離苦及其因。

  1. 回想一下你的頭腦充滿恐懼和攻擊性的時候。 想像它成為你的全部現實,所以它表現為你的 身體 和環境——地獄道。 想一想其他人現在正在經歷這些,並對他們產生慈悲心,希望他們從那種痛苦中解脫出來。
  2. 記得有一次 不滿壓倒了你的心,以至於你到處奔波尋找幸福,但無法享受你所擁有的,想要更多。 想像它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它成為你的 身體 和環境——餓鬼道。 想一想其他人現在正在經歷這些,並對他們產生慈悲心,希望他們從那種痛苦中解脫出來。
  3. 回想一下,你的心被深深的無明和困惑所籠罩,以致你無法清晰地思考或運用你的智慧。 想像它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它成為你的 身體 和環境——動物界。 想一想其他人現在正在經歷這些,並對他們產生慈悲心,希望他們從那種痛苦中解脫出來。
  4. 反省你先前觀照的人間八苦。 想想其他人現在正在經歷這些,並對他們產生慈悲心,希望他們從那種痛苦中解脫出來。
  5. 回想一下,當你的思想充滿快樂以至於你變得完全專注於自我時。 被快樂分散了注意力,你無法將心思集中在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上,也無法向他人敞開心扉。 想像它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它成為你的 身體 和環境——天界。 想一想其他人現在正在經歷這些,並對他們產生慈悲心,希望他們從那種痛苦中解脫出來。

結論:讓你的心專注於對一切眾生的悲憫。

交換自己和他人

交換自己和他人 並不意味著“我成為你,你成為我”。 就是把重要的、珍惜的人從自己變成別人。 為此,請反思:

  1. 苦就是苦。 不管它是誰的——我的還是別人的——它都要被移除。
  2. 雖然我們認為我們的 身體 作為“我的”,事實上它不是。 我們的基因來自父母的精子和卵子,而使受精卵長成成人的食物則來自其他生命。 正是由於熟悉的力量,我們才掌握了這一點 身體 作為“我的”,因此同樣重要,值得安慰和幸福。 同樣,通過熟悉,我們可以開始將他人的幸福視為我們現在認為自己的幸福一樣重要和有價值。

結論:交換自己和他人,希望別人像你現在希望自己快樂一樣快樂。

索取與給予

在我們目前以自我為中心的迷茫中,只要有能力,我們就會把任何美好和快樂據為己有,而把任何困難和不適都給別人。 看到自我成見的壞處和珍惜他人的好處,將自己對幸福的渴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他人身上,現在培養強烈的慈悲心,希望解決他們的問題並給他們帶來幸福。

  1. 想像在你面前的一個人或一群人正在以某種方式遇到困難。 想一想,“如果我能經歷這些問題而不是它們,那該有多好。” 想像一下以黑煙的形式吸入他們的問題和困惑。
  2. 煙霧變成霹靂或炸彈,把你心中那顆自私無明的黑疙瘩完全抹去。
  3. 感受開放的空間,沒有對自我和他人的錯誤觀念。 在那寬敞的地方休息。
  4. 在這個空間裡,想像一道白光——你愛的本質——輻射所有眾生。 想像你乘以並改變你的 身體,財產和積極的潛力轉化為其他人需要的任何東西。 高興地把它們送給那些人。
  5. 想像他們感到滿足和快樂。 認為他們具備有助於證悟的一切境遇。 慶幸你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一開始這樣做 冥想 慢慢地使用特定的人或群體。 當你越來越熟悉它時,擴大與你一起接受和給予的群體 冥想,直至成為六界一切眾生。

結論:感覺自己足夠強大,可以承擔他人的痛苦,並給他們帶來快樂。 很高興你可以想像這樣做,並祈禱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

大願利他心(菩提心)

  1. 生成 大決心,發下堅定的決心,以自己的責任,將一切眾生從輪迴中解脫,並使他們成佛。 也就是說,發誓要讓你的愛和慈悲的目標成為現實。
  2. 要產生利他的意圖,請考慮這樣一個事實:當您自己的慈悲心、智慧和技能得到充分發展時,您將最有能力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 然後發願證得圓滿證悟——一切煩惱被徹底根除,一切善功德得到圓滿發展的境界——以便能夠最好地利益他人。

結論:感到快樂,你已經產生 菩提心 (利他的意圖)。

一旦我們產生了 菩提心,我們必須搞六 深遠的態度 (XNUMX 波羅蜜多 或六波羅密)以完成證得證悟所需的正面潛能和智慧的積累。 布施、持戒、忍辱、喜精進、定力、智慧,這六種修行成為 深遠的態度 當他們受到利他主義意圖的激勵和支持時。 當它們被證悟三輪空性的智慧所持時,它們就得到清淨和證悟:施事者、行為者和所緣者。 因此練習每個 深遠的態度 以的動機 菩提心,以對空性的理解來封印它,並將正向潛能迴向給我們自己和所有其他人的證悟。

深遠的態度 應該和其他人一起練習。 例如,布施倫理就是布施時不傷害他人。 如果我們給予的人不領情或粗魯,慷慨的耐心不會生氣。 布施的快樂努力是樂於給予。 布施的專注是在布施時保持利他的意圖,並且不分心地佈施。 布施智慧,就是思惟三輪空性。 結合每個人的實踐 深遠的態度 從這個例子可以理解到其他人。

慷慨的深遠態度

慷慨是希望給予我們的 身體、財產和對他人的積極潛力,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包括欣賞——作為回報。 布施的三種類型是:

  1. 將物質財富給予有需要的人,包括您認識和不認識的人,以及您喜歡和不喜歡的人。
  2. 保護處於危險中的人:旅行者、溺水的昆蟲、打架的兒童等。
  3. 給予有需要的人明智的建議和佛法教義。 這包括幫助讓生氣的朋友平靜下來、大聲念誦祈禱文和咒語以便附近的動物能聽到它們、引導冥想和教授佛法。

對於其中的每一個:

  • 想想你能給什麼
  • 想想你可以給誰,如何給
  • 培養利他的意圖,然後想像給予

以這種方式進行冥想可以讓您準備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付出。

結論:了解您可以給予什麼、如何給予以及給予誰,並樂於給予的機會。

影響深遠的道德行為態度

道德行為是放棄傷害所有其他人的願望。 對於以下每種類型的道德行為,請思考:

  • 你這樣做的動機
  • 參與的行動
  1. 捨棄壞業,例如戒除十壞業。
  2. 參與建設性行動,例如,愉快地抓住機會進行建設性行動。
  3. 通過以下方式造福他人:
    • 幫助受苦或生病的人
    • 向那些無知或無知的人提供建議和建議來幫助自己
    • 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以實現他們的目標
    • 保護那些害怕、處於危險或即將死亡或受傷的人
    • 安慰悲痛的人、親人去世的人或失去社會地位的人
    • 幫助窮人和有需要的人
    • 提供需要住所的人,例如窮人、佛法修行者和旅行者
    • 幫助那些爭吵並尋求和解的人和解
    • 支持那些希望修持佛法並採取建設性行動的人
    • 阻止那些消極行為或即將這樣做的人
    • 使用千里眼,如果一個人有的話,在所有其他方法都失敗的情況下證明佛法的有效性或停止他人的負面行為。

結論:樂於以利他主義和空性覺知來實踐道德行為。

耐心的深遠態度

憤怒 (或敵意)可能對人、物或我們自己的痛苦(例如當我們生病時)產生。 它的產生是由於誇大了一個人、物體或情況的負面品質,或者疊加了不存在的負面品質。 憤怒 然後想傷害不幸的根源。 憤怒 (敵意)是一個通用術語,包括被激怒、惱怒、批評、批判、自以為是、好戰和敵對。

憤怒的壞處

通過反思自己的經歷,檢查是否 憤怒 是破壞性的還是有用的。

  1. 你生氣的時候快樂嗎?
  2. 你是否看到你生氣的情況類型或你生氣的人的模式? 這種模式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3. 當你生氣時你有什麼感覺? 在下面 憤怒,有沒有受傷? 恐懼? 悲傷? 憤怒 當我們內心感到無能為力時,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強大。 接觸下我們的感覺 憤怒 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它。
  4. 當你生氣時,你能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嗎? 你會攻擊他們嗎? 你退縮不說話嗎?
  5. 你的行為對他人有何影響? 請問您 憤怒 帶來你想要的幸福?
  6. 後來當你平靜下來時,你對你生氣時的言行有何感想? 有羞恥、內疚或自尊心喪失嗎?
  7.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在別人眼裡是怎樣的? 做 憤怒 促進相互尊重、和諧和友誼?

結論:看到 憤怒 和怨恨會破壞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當它在你心中生起時,決心觀察它,並用佛法對治來調伏它。

憤怒的解毒劑

耐心是面對傷害或痛苦時保持不受干擾的能力。 耐心並不意味著被動。 相反,它給了我們行動或不行動所必需的頭腦清晰度。 以下各點是減少的不同方法 憤怒. 舉一個你生氣的生活中的例子,練習從這個新的角度看待情況。

  1. 不管對方說的是不是真的,被批評了也沒必要生氣。 如果對方說的是真的,就像被告知你有鼻子一樣。 對方和你都知道這是真的,所以沒有理由為此生氣。 你應該簡單地承認你的錯誤。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因為你沒有做的事情而責怪你,就好像這個人說你頭上有角一樣。 沒有理由對不真實的事情生氣。
  2. 問問自己,“我能做點什麼嗎?” 如果你可以的話, 憤怒 是不合適的,因為你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如果你不能, 憤怒 是無用的,因為什麼也做不了。
  3. 檢查你是如何捲入這種情況的。 這有兩個部分:
    • 你最近做了什麼導致分歧的行為? 檢查這個可以幫助你理解為什麼對方不高興。
    • 認識到不愉快的情況是由於你在今生或前世傷害過他人。 將此視為主要原因,您可以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並下定決心在未來採取不同的行動。
  4. 記住一個令人討厭的人(敵人)的好意。 首先,他或她會指出您的錯誤,以便您改正和改進。 其次,敵人給了你練習耐心的機會,這是你靈性發展的必要品質。 在這些方面,敵人對你比你的朋友甚至 .
  5. 認識到自私的態度是你所有問題的根源,讓你的自私態度痛苦。
  6. 問問自己,“這樣做是人的天性嗎?” 如果是,就沒有理由生氣,因為那就像被火燒著而生氣一樣。 如果不是人的本性, 憤怒 這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就像對天空中有云彩生氣一樣。
  7. 檢查的缺點 憤怒 並懷恨在心。 這樣做之後,你會想要放棄它們,因為你想要快樂,而它們只會帶來痛苦。
  8. 認識到是對方的不快樂和困惑使他傷害了你。 因為你知道不快樂是什麼滋味,所以你可以對對方產生同理心和同情心。

歡喜努力的深遠態度

喜悅的努力是對有德行和有價值的事情感到高興。 要培養牠,我們必須抵消三種懶惰:

  1. 拖延症和睡眠。 你推遲佛法學習和修行嗎? 你睡得比你的多嗎 身體 需要? 你喜歡躺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嗎? 如果是這樣, 冥想 死亡會幫助你不要浪費時間變得懶惰。
  2. 附件 於世俗的事務和享樂。 你是否一直忙於做事或擔心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你是否執著於世俗的成功、世俗的享樂和從長遠來看意義不大的活動? 如果是,反省輪迴的弊端。 這將幫助你看到執著於輪迴的徒勞,激發你擺脫它的願望,並使你能夠明智地設定你的優先次序。
  3. 氣餒和貶低自己。 你傾向於自我批評和評判嗎? 你在自尊方面有困難嗎? 記住你的 大自然並反思您寶貴的人生。 這會提升你的思想,讓你認識到自己的潛力。

結論:培養一種勇氣和快樂感,這樣你就可以從事三種快樂的努力:

  1. 忍受不適為他人的福利工作(盔甲般的快樂努力)
  2. 出於利他意圖而採取所有建設性行動
  3. 努力造福他人

深遠的專注態度

專注是一種專注於建設性對象的能力。 與其他影響深遠的態度不同,分析性的 冥想 沒有完成 深遠的態度 濃度。 相反,以下幾點被用來開發穩定或單點 冥想. 您可以在穩定時應用積分 冥想,例如,關於呼吸或可視化圖像 .

通過審視你的心,注意五種阻礙定力的因素何時生起:

  1. 懶惰:感覺 冥想 很難並且不願意付出努力
  2. 忘記如何培養平靜安住的指示,或忘記修行的對象 冥想 (你的注意力集中在 冥想 不穩定)
  3. 鬆弛(沉重或不清晰)或興奮(注意力分散到某物上) 附件)
  4. 不對上述威懾因素使用解毒劑
  5. 在不需要時使用解毒劑

當威懾生起時,應用八種解藥中的一種。

為了抵​​消懶惰:

  1. 信心:知道安住的好處和結果
  2. 心願: 希望修習靜住
  3. 精進毅力:樂於修行,樂於修行
  4. 靈活性:具有可維護性 身體 冥想時的思想

為了抵​​消忘記的對象 冥想:

  1. 正念:記住並停留在目標上 冥想

通過注意它們的存在來抵消分心、鬆懈或興奮:

  1. 內省警覺

為了抵​​消不對威懾物使用解毒劑:

  1. 應用適當的解毒劑

為了在不必要時抵消應用解毒劑:

  1. 平等心:在不必要時避免使用解毒劑

智慧的深遠態度

智慧是辨別善惡的能力,以及覺察空性、眾生本無的能力。 現象. 了解緣起有助於了解自在或獨立存在的空性。

緣起

全部 現象 (包括人)的存在取決於其他因素。 它們以三種方式依賴:

  1. 我們世界上所有運作的事物都取決於因。 選擇任何一個對象並反思各種原因和 條件 這是它誕生的必要條件。 例如,一所房子的存在是因為它之前存在的許多非房子的東西——建築材料、設計師和建築工人等。
  2. 現象 依賴於它們的部分而存在。 在精神上剖析一個事物,發現組成它的所有不同部分。 這些部分中的每一個都是由部分組成的。 例如,您的 身體 是由許多非身體 事物——四肢、器官等。其中每一個又由分子、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組成。
  3. 現象 存在依賴於他們的構想和命名。 例如,丹增嘉措是 達賴喇嘛 因為人們構想了那個職位並給了他這個頭銜。

結論: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獨立存在的,所以看到事物比你以前想像的更流動和依賴。

空虛

觀人自身空性的四要分析:

  1. 確定被駁斥的對象:一個獨立的、堅實的、固有的存在的人。 想一想你感到強烈情緒的時候。 這個時候“我”是怎麼出現的?
  2. 建立遍在:如果這樣一個獨立的自我存在,它要么與名色蘊合而為一,要么與它們完全分離。 沒有其他選擇。
  3. 檢查你的所有部分 身體 以及你思想的各個方面。 你是其中之一嗎? 確定“我”與 身體 或頭腦,或兩者的結合。
  4. 努力尋找一個獨立於你的自我 身體 和頭腦。 你的可以嗎 身體 頭腦在一個地方而“我”在另一個地方? 確定自我與存在不分離 身體 和頭腦。

結論:自我並不像你以前認為的那樣存在。 感覺缺少這樣一個需要捍衛的獨立堅實的自己。

這個 冥想 出現在傳統的開始 拉姆林,假設一個人已經熟悉佛教。 然而,西方人並非如此。 只有在我們對佛教的一般觀點和目標有了一個概念之後——從前面的冥想中獲得——我們才會想要致力於這條道路。 為此,與精神導師建立健康的關係至關重要。

如何依靠精神導師

  1. 要在這條道路上進步,重要的是要依靠合格的人並受到他們的指導 精神導師. 想想為什麼選擇具有以下品質的教師很重要:
    • 穩定的修持或證悟戒行、定定和智慧的更高等訓練
    • 廣博而深厚的經文知識
    • 教學的喜悅和熱情
    • 能夠清楚地表達教義
    • 對學生的愛心關懷和同情心
    • 耐心並願意承受引導他人走上道路的困難
  2. 考慮依賴合格教師的優勢:
    • 你將學習正確的教法,並知道如何正確地修持它們
    • 您將獲得了悟並接近啟蒙
    • 你將避免不幸的重生
    • 來生不會缺少上師
  3. 考慮一下不正確依賴老師的缺點:
    • 以上福利均不會累積
    • 你將繼續在輪迴中徘徊,尤其是在不幸的重生中
    • 即使你嘗試修行,你的修行也不會成功
    • 你的優良品質會下降
  4. 通過你的思想練習依靠你的老師:
    • 通過記住他們的品質和他們在你的精神進步中扮演的角色來培養對他們的信心。 他們教你到底是什麼 如果他在這裡,他會教你的。 他們以與 做。 如果你的心挑出你老師的錯誤,檢查錯誤是來自老師還是你自己的思想投射。
    • 通過思考他們的善意來培養感激和尊重。 你沒有幸直接從 或過去的大師。 由於你的善意 精神導師,你能夠聆聽教法,從他們活生生的佛法榜樣中得到啟發,接受 戒律,並在您的實踐中獲得指導。
  5. 通過你的行動練習依靠你的老師。 你這樣做:
    • 製作 供品 給他們
    • 表示尊重和 您的服務可以幫助他們完成他們所做的各種項目
    • 按照他們的指示修持教法

結語:下定決心先看一個人的素質,再拜他為師。 下定決心努力培養與上師的良好關係,這樣你才能在證悟之道上輕鬆而穩定地進步。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