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高等培訓

三項高等培訓

為期三天的廣論次第閉關期間所給予的一系列教導的一部分 舍衛城 在2007。

評論

  • 別人的善意
  • 我們的錯誤觀念
  • 克服無明的智慧
  • 研究四聖諦

四聖諦和 八正道 02:第 1 部分(下載)

三個高級培訓

  • 道德紀律
  • 濃度
  • 威瑟姆

四聖諦和 八正道 02:第 2 部分(下載)

問題與解答

  • 正念和警覺之間的區別
  • 眾生的本性
  • 不同學派如何看待涅槃
  • 永久和永恆的定義

四聖諦和 八正道 02:問答(下載)

讓我們產生我們的動力,並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強烈地想要快樂,想要從痛苦中解脫。 這一刻,當你坐在那兒時,不要只是把“每個人”想成一些模糊的人,而是想一想個人——你認識的人——不管你喜歡他們還是不喜歡他們。 認為他們和我一樣想要快樂和免於痛苦。

然後想一想我們也從這些人那裡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善意,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益了我們。 再一次,想一想具體的事情——我們得到的食物、我們穿的衣服、我們住的房子——都是如何因他人而來的。 然後讓你的心敞開以回應所有這些其他存有並祝愿他們一切順利。 想想如果能報答他們的好意,給他們一些東西來表達我們對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的感激之情,那該有多好。 想一想,回報善意的一種方式是給予物質的東西、給予愛等等。

還有一種報恩方式,就是在修行上提升自己,獲得更多的能力,利益越來越大。 考慮到這一點,生成 心願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得圓滿的正覺。

我認為,這種對他人善意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它幫助我們真正感受到我們與他人的歸屬感,並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已經接受了巨大的善意。 有時我們想到仁慈,這一切似乎都很抽象,或者仁慈似乎是那些給我生日禮物的人,或者把我寫在他們的遺囑中的人。 我們不應該嚴格地指像那樣小的善意。

社區生活

在 Abbey,您會注意到我們是一個社區。 我們不是佛法中心或靜修中心,所以當人們來這裡拜訪我們時,你們都是社區的一部分,所以你們都有不同的機會提供服務:洗碗或做蘋果醬或除草、吸塵,打掃浴室什麼的。

這有幾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讓我們有機會把我們的努力投入到某件事上,並學習如何以良好的動機去做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通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很多事情時都會說,“好吧,我必須這樣做,所以讓我們盡快完成並完成它,以便我可以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 那種態度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什麼快樂可言。 當你來這裡做不同的任務時,我們正在努力去做——還有我們早上讀的祈禱文 服務——用一種不同的態度,讓這成為我們報答他人善意的一種延伸。

我們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不僅在為社區服務,而且環顧四周,我們發現與我們一起生活的每個人都在為社區服務,因此也為我們自己服務。 這使我們能夠以非常直接的方式真正意識到他人的善意。

當你在工作時,當你不在時,看門人會來打掃你的辦公室或工廠,你甚至從未見過看門人,也從沒想過要說“謝謝”。 在這裡,幫助社區提供幫助的人與您一起冥想和共進午餐的人是同一個人。 你看到他們掃地或其他什麼。 所以你很直接的感覺——哇,他們做的是對我有好處的事情啊! 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好吧,我午餐會吃這麼長時間的胡蘿蔔——它們不會被切成小塊。 我走在臟兮兮的地板上,我的盤子上全是昨晚吃的東西,因為沒人洗!

我們直接看到、感受和體驗我們如何從他人的努力中獲益。 總的來說,這對我們的內心非常有益,對我們的佛法修行也非常有益,因為它將接受善意和給予善意的整個過程從這種抽象的、空靈的、虛無縹緲的事物中轉變為實際操作的事物.

當我們生成這個時要記住這一點 菩提心 利益眾生的動機,然後選擇我們正在做的方式,看到在精神上的道路上進步是一種非常獨特和非常美妙的回報這種善意的方式。 通過修持佛法,我們消除了自己為他人服務的障礙,同時我們也豐富了我們的心智,從而變得更容易利益他人,我們擁有更多的技能、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敏感度來利益他人。

評論

昨天我們談到了四聖諦,特別是苦諦和苦集諦,我們非常簡要地談到了後兩者。 理解並花一些時間思考這前兩個聖諦是很好的。 它幫助我們以誠實的方式看待我們的處境,我認為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我不知道你怎麼想,但對我來說,這種誠實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我發現說“是的,我們會變老、生病和死亡”比像我們的社會那樣假裝這一切沒有發生的整個舞蹈更能讓我鬆一口氣。 我們的社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來假裝我們不會變老,或者至少試圖逆轉衰老。 這使衰老變得更加困難。 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假裝自己沒有死,這也讓疾病和死亡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如果我們能夠以一種非常誠實的方式面對事物,那麼我們就可以為它們做好準備,然後電荷就會消失. 甚至還有機會讓這些經歷變得有意義。

我發現所有這一切都讓人鬆了一口氣,而不是可怕的事情。 我應該說它是可怕的,因為如果你在無知的影響下無法控制地一次又一次地想這樣做, 執著因果報應,如果你想重演你所有無始的前世並將其投射到未來,那會變得很可怕。 嗯嗯! 我不了解你,但這聽起來對我沒有吸引力。 曾經有人對我說,當他們想到重新做一個青春期的時候,他們真的很想得到解放! 想一想——想一想無數次地經歷青春期。 這聽起來很有趣嗎? 這可能會給我們一些能量來嘗試扭轉局勢。

誤區

整個事情的根源是這種無知,它積極地誤解了人和 現象 存在。 這不僅僅是像“不知道”這樣的無知,而是一種主動的誤解; 這是一種誤解。

當我們談論誤解時,我們不一定是指智力上的誤解。 在我看來,當佛法談論概念時,它通常指的是概念性的理解模式,即我們通過心理圖像感知某物,該對象的一般性,但它不是概念性的,因為它總是依賴於語言,而且我們總是知道我們在思考它。

例如,我們有一種觀念,將無常的事物誤認為是常的。 在佛教中,無常意味著事物在瞬間發生變化; 永久意味著它不會改變。 我們可能會說,在智力層面上,我知道一切都在時刻變化——我們在科學課上學習過,所有這些電子都在圍繞原子核旋轉,一切都在不斷變化。 但是,當我們看東西時——這和昨天的杯子是一樣的,不是嗎? 不是嗎? 這不一樣嗎 冥想 大廳和昨天一樣? 它根本沒有改變。 你看,當我們看事物時,我們只是假設它們是靜態的。 “我? 哦,我沒有改變。 我還是昨天那個人。” 這種對恆常的執著就在那裡,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概念,所以我們不會想,哦,一切都是恆常的。 但我們以某種方式假設、掌握、持有一切以這種方式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工作的,因為當某些東西壞了時,我們很驚訝它壞了,不是嗎? 當我們的電腦壞了時,我們非常驚訝。 現在,如果這不是完全瘋狂的話,那麼當您的計算機壞掉時會感到驚訝——我們當中有多少人遇到過壞掉的計算機? 我們所有人! 當我們的電腦不工作時,為什麼我們總是感到驚訝? 我們都有過電腦不工作的經歷。 但每次我們坐下來,都期望它會起作用。 所以你看,不知何故,我們的思想並沒有完全適應現實情況。 這裡有很多誤解。

這個想法是,如果無明是誤解事物,以一種事物不存在的方式理解事物,那麼當我們產生直接感知事物的智慧時——非概念性地,如它們實際存在的那樣——那麼智慧肯定會壓倒無知。 你不可能有一種不正確的意識壓倒了一種直接如實看待事物的正確意識。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智慧將獲勝。

就是說煩惱是可以去除的,去除了煩惱, 因果報應 導致再生停止。 當那個 因果報應 止息則所有的苦止息。 那樣的話,就有可能達到一種沒有苦及其因的狀態。 那個狀態叫做涅槃,那是第三聖諦,它通常被稱為真滅,因為它談論的是苦及其因的滅。

那麼問題是,“好吧,我們如何到達那裡? 我們現在在這裡,我們如何獲得涅槃? 這是真正需要考慮的事情。 當我們審視四聖諦時,這就是我們如何看待佛教的一些獨特品質。 就苦的真相而言,大多數人至少同意我們將苦難描述為苦難的粗略層次。 在更微妙的層面上,並非所有宗教都同意。 但至少在更粗略的層面上,牙痛是很痛的——這是人人都知道的。

當我們談論起因的真相,起源的真相時,不同的宗教會對造成苦難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然後,根據你認為導致苦的原因,你將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不同的路徑。 根據你遵循的路徑,你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止息。

研究各種宗教並嘗試了解它們如何呈現自己的四諦是很有趣的,然後看看這對你是否有意義,並與佛教進行比較和對比。 這樣你就可以開始看到一些獨特的品質 的教誨。

社會責任

昨天我們討論過,我們困難的真正根源在於我們自己的思想; 不是別人,不是環境。 我們創造了特定情況下的原因。 另外我們的 憤怒,我們的 執著,我們的怨恨等等,在那些情況下生起,對情況的把握不准確,然後我們就會陷入更多的痛苦。

如果原因,混亂的起源,在內部,那麼解決方案也必須是內部的。 我認為,這實際上是希望的標誌,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有責任,我們可以為自己的處境做點什麼。 如果我們痛苦的原因是外在的東西那麼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因為我們怎麼能讓外在的東西做我們想讓它做的事情呢? 但如果真正的根源是內在的東西,那麼既然我們有可能掌握自己的思想,那麼我們就是可以為我們的處境做點什麼的人。 這也意味著我們有責任,這意味著我們不能責怪任何人。

今年在雲山閉關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記得我們有一個關於責任的討論組; 你還記得人們是如何蠕動的嗎? 我的意思是,人們對此的反應非常不同。 我在說,“對我來說,我認為責任重大”。 但是一個人說,“我想表現得負責任,但我不想負責。” [笑聲] 我認為它確實概括了很多人的感受。 這也是我們修行的方式。 我們想讓自己看起來很負責任,但我們真的不想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我們寧願去,“可憐的我 - 其他人來修理我!” 但那不會發生——它就是不會發生。

我注意到,經過一段時間的佛法修行後,當我心煩意亂時,我會有這種行為“當然是別人的錯”,所以我只是退縮,變得有點悶悶不樂和安靜。 然後其他人應該注意到我不開心,他們應該來找我說,“哦,Chodron,你不開心嗎? 請讓我為您修理。” 還有其他人這樣做嗎? 你知道,他們應該讀懂我的想法——我真的希望其他人在這一方面有千里眼! [笑聲] 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我腦子裡想的所有其他事情,但當我不高興和不開心時,他們應該是千里眼,他們應該來找我說, “哦,可憐的你——讓我做點什麼讓一切變得更好。” 與此同時,我變得安靜、悶悶不樂和退縮——正是這種行為會吸引人們到我身邊! 那是瘋了嗎? 是的,完全!

這是不想承擔責任的心。 但問題是,當你在佛教教義中時,我們會在某個時候意識到我們必須承擔責任,因為當我們坐在那裡,有點像做我們自己的小“小提琴”時,沒有人會來找我們,修理它。 我們必須負責。

正道:三高修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教的 真路。 “ 真路,在廣義上,被解釋為 三項高等培訓,然後以更詳細的方式作為 八正道. 當你進行大乘修行時,你也投入了 菩提心. 好吧,不是“扔進去” 菩提心; 你把它恭敬地放在那裡。 [笑聲] 但實際上, 菩提心 包含在 三項高等培訓,如果你仔細觀察。

我們來看看吧 三項高等培訓 並簡要地瀏覽它們。 這 三項高等培訓:更高的道德行為訓練,更高的定力訓練,更高的智慧訓練。 記住這些,因為你必須練習它們。 他們通常按照這個順序練習; 換句話說,我們從道德行為開始。 什麼是道德行為? 這是 心願 的無害性。 這是我們的願望 身體、言語和思想不會傷害我們自己或他人。

道德準則

道德行為意味著克制,而我們要克制的是造成傷害的行為; 具體來說,是造成傷害的身體和言語行為。 當然,為了避免身體和言語上的傷害性行為,它會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思想並審視那些激發這些行為的思想。 至少在粗略的層面上,首先要限制對他人乃至對我們自己非常有害的行為。

當我們談論道德時,我們就開始走佛教的道路。 我們從戒除十種不善業開始。 具體來說,在這 10 個中, 10 個負面行為 身體 和演講。 什麼是三個物理的? 殺戮、偷竊、不智的性行為。 什麼是言四? 妄語、兩舌、惡語、閒話。 三心? 貪婪、惡意和 錯誤的看法 or 扭曲的觀點. 記住那些! 我的意思是,我們一直在做這些事情,我們沒有理由不記住它們; 它不像我們沒有經驗的東西。 但是,我們不記得那些是要放棄的東西,所以學習這個清單非常有幫助,然後能夠在我們開始參與這些事情時抓住我們的行為,然後克制。

當我們克制自己時,我們必須仔細審視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我們中的許多人在一個家庭或一個宗教中長大,在這些家庭或宗教中,我們被教導要做好事,但動機是,“如果你不好,這就是將要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所以我們是“好”的,但好是出於恐懼:如果我不好,我就會下地獄。 如果我做得不好,我會被鞭打。 如果我表現不好,我將被禁足或送回我的房間或被打屁股或被責罵,或被尖叫。

我們年輕時避免消極行為的很多行為不是出於智慧,而是出於恐懼,所以當我們談到宗教時,我們聽到道德行為或者如果它被翻譯為道德,然後我們會說,“嗯! 我不想那樣——那太噁心了!” 但是,如果我們運用我們的智慧和觀察,那麼我們就會智慧地知道為什麼要放棄這些行為,因為我們會知道它們如何傷害我們以及它們如何傷害他人。 我的意思是,殺戮、偷竊、不明智的性行為——很容易看出它是如何傷害他人的。 但它也傷害了我們。

我們殺了之後有什麼感覺? 偷竊後我們對自己有何感覺? 當我們不明智和不友善地使用我們的性慾時,我們對自己有何感覺? 心中沒有快樂和自在的感覺,是嗎? 馬上就會有一種急躁、不安和嗯嗯的感覺。 這表明了那種負面的 因果報應. 首先,我們現在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是我們現在從這些行為中受到的一些痛苦,但這些行為也會在我們的思想流中留下印記,影響我們以後遇到的事情。 從事這些行為不僅讓我們現在感到不舒服,而且它們是讓我們在未來遇到不愉快情況的主要因素。

下次我們遇到痛苦時,不要說,“為什麼是我?” 或者當我們說,“為什麼是我?” 然後我們可以說,“好吧,因為我做了這 10 次。” 這很清楚。 這與四個口頭的是一樣的。 當你故意欺騙別人的時候,你內心舒服嗎? 不。當你用你的言論在別人中間製造麻煩時,你對自己滿意嗎? 當你對某人說粗話,斥責他們時,你感覺良好嗎? 當你坐著喋喋不休,或站著喋喋不休,或拿著手機喋喋不休地走在街上,你感覺好嗎? 我的意思是,也許你會想,“哦,是的,我談得很開心,”但談話的動機是什麼? 通常內心會有某種不安。

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從事破壞性行為時,心中沒有舒適感,我們也會製造負面情緒 因果報應 這導致我們在未來、今生或來世遭遇痛苦。 以智慧的心看到這一點,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快樂,我們希望他人快樂,所以我們不做那些造成傷害的行為。 在那裡你會看到道德行為得到智慧的支持,但它不一定是我們出於恐懼或內疚或“應該”或“必須做”或“應該做”而做的事情,而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因為我們看到道德行為現在帶來心靈的平靜,它會帶來未來的幸福。

我認識一些人,一個兄弟姐妹; 其中一個家庭在所得稅方面作弊,而另一個家庭,儘管他們的所得稅稅率較高,但在所得稅方面卻一無所獲。 乾淨整潔的家庭告訴我他們的兄弟姐妹在做什麼,他們對我說他們可能正在這樣做,他們每年可能會節省數千美元的稅款,但當我們上床睡覺時,我們會睡得很香。 因為他們對稅收非常誠實。 這很有趣,因為實際上後來,作弊的家庭,國稅局在一天早上 7 點來到他們家,真是一團糟。

你可以看到,只要保持道德行為,我們就可以在晚上睡個好覺,因為我們不緊張、不擔心、不焦慮,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誠信的。 那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獎勵,不是嗎?

十種不善業和五種在家戒

我們通過避免 10 種不善,特別是其中的 XNUMX 種不善,開始更高層次的道德訓練 身體 和演講。 然後,當我們覺得準備好了,我們採取 五戒. 這些實際上是在我們的上師和諸佛菩薩面前作出承諾,具體而言,要放棄殺生、偷盜、不明智的性行為、謊言和吸毒。

吸毒被包括在這裡但它不是 10 種不美德之一的原因是吸毒本身並不是一種自然的消極行為,但你在醉酒的影響下所做的往往是。 這個想法是——我想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喝醉時,我們會做一些我們通常不會做的事情,結果我們會遇到很多麻煩。 當我們陶醉時,我們會對我們所愛的人說出不可思議的話,不是嗎? 我的意思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們會做我們通常不會做的事情。

在我從事的監獄工作中,我認為我寫信給的人中有 99% 在他們所做的任何讓他們被判入獄的事情時都陶醉了。 這並不意味著陶醉可以成為它的藉口——不,絕不是。 這個想法是,如果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們想避免消極行為,那麼一個好的開始方法就是讓我們的思想保持良好狀態,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這意味著避免醉酒。

那些是 五戒. 隨著我們更多地實踐道德行為,有些人可能希望採取 修道院的 戒律, 並且有不同的等級 修道院的 戒律:新手,滿戒等。 這就是道德行為方面的高級培訓。 還有 菩薩 誓言 和密宗 誓言 但那些我們稍後會採用。 他們在道德行為方面接受了更高的培訓,但他們不是我們最初做的事情。

實際上,當我想到道德行為時,對我來說,如果我要用白話來表達,那就意味著不要再做混蛋了。 如果我看一下自己的行為,當我參與這 10 種行為時,我會非常“混蛋”或像混蛋一樣。 因為看看它,當我們看著其他人並批評他們說,那個人真是個混蛋——他們在做什麼? 想想看。 他們通常會做這 10 項中的一項。這就是他們從我們自己的研究所獲得榮譽學位的原因:我們授予他們完成了成為混蛋的完美程度! 這通常是因為他們正在做 10 個中的一個。好吧,那麼我們也一樣。 我們如何成為混蛋? 當我們在背後詆毀某人,或者我們因為他們沒有做過的事情而大發雷霆並指責他們,或者我們在八卦別人,或者我們對自己的性行為不負責任。 你知道,一件事或另一件事——這就是我們成為混蛋的原因。 我認為道德行為基本上是放棄做一個混蛋。 你怎麼看? 這就是道德行為的更高訓練。

濃度

更高的專注力訓練是學習讓心專注。 通過更高層次的道德行為訓練,我們正在放棄身體和語言上的嚴重有害行為,我們開始用激發它們的思想工作。 但是我們無法控制激勵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們可能仍然有 附件 或好戰或我們心中的某些東西,但我們只是閉嘴而不說那些可怕的話。 頭腦仍然有點活躍,我們正在努力與頭腦一起工作。 隨著對定力的更高訓練,我們一直非常積極地嘗試與心一起工作,特別是通過學習將心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可以抑制粗層次的煩惱。 當你專注於一個善的對象時,你的心不可能坐在那裡繼續旅行,去想你有多恨某人。 那種仇恨肯定會讓你在打坐時難以集中註意力,不是嗎?

通過更高的定力訓練,我們正在學習將心集中在一個單一的方向上,並通過專注和專注使心變得非常平靜。 在這裡,我們進行特別適合培養寧靜的練習,以及涉及大量穩定的練習 冥想 幫助大腦學會專注於某件事。 我們越能做到這一點,它就越能抑制這些粗大的煩惱。

煩惱並沒有從心中完全根除,因為即使我們達到完全的一境定,煩惱的種子也在我們的心流中,當我們從一境中出來時 冥想,他們在那裡! 種子開花,我們有 顯苦 再次。 有些人可以達到完全的專注,但是當他們從他們的 冥想,有時他們的行為不是很酷,或者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在他們的腦海中盤旋,因為這只是對煩惱的暫時壓抑。

智慧

其實我們要做的是從根本上斷除煩惱。 這是通過消除無明來實現的,為了消除無明,我們必須有智慧。 因此,我們得到更高的智慧訓練。 尤其是,這就是了悟 終極本性 意識到事物實際上是如何存在的,因為當我們意識到它們沒有我們投射到它們身上的所有幻想的東西時,比如真實存在或從它們自己的一面存在,或者有它們自己的本質,當我們意識到事物缺乏我們一直投射和執著的錯誤存在方式,然後無明崩潰,意味著煩惱崩潰。

這就是為什麼更高的智慧修行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以從根本上根除煩惱。 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喜歡馬上走上最高的道,所以人們可能喜歡研究空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行為有點“不確定”。 完全可以去學空性,知道所有的經文,記住它,你可以解釋空性的上下左右,但是當有人對那個人說:“你撒謊很多,這會導致你周圍的人有很多問題,”那個人說,“你在說什麼? 另一個人說:“嗯,停止說謊怎麼樣?” “為什麼我必須這樣做? 我不想那樣做。 我修的是空性聖道!”

在這裡你看到人心中有些迷惑,想去上乘法門,然後迴避下等法門,好像它們太簡單了:“不喝醉酒對我來說是'太微不足道'的修行,”所以這個人繼續關於飲酒和吸毒。 你看,這裡麵包含著某種傲慢; “我有點超越做這些‘低級’的道德行為實踐。”

當我們陷入那種思維方式時,我們可能會在概念上了解空性,但我們很難真正洞察空性,因為我們的心仍然會被所有這些負面想法分散注意力。 它會被我們因負面經歷而經歷的痛苦所分散 因果報應 我們創造的。 當我們不保持道德行為時,實際上是在我們自己產生定力和智慧的道路上設置了更多障礙。 這就是為什麼道德行為是從一開始就開始的,我在這裡說它只是意味著停止做一個混蛋。

我們按順序修行這些,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定定之前完善道德行為。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從事智慧之前必須達到完美的定力。 一旦我們獲得了這三者的一些教法,我們就會嘗試在日常修行中同時修習這三者,而當我們閉關時,我們也會一起修這三者。 但我們可能會更加強調道德行為,因為這更容易,因為這將建立基礎並使我們專注於 冥想 更容易,這將使辨識空性正見也更容易。

問題與解答

聽眾: 正念和警覺之間有什麼區別?

尊者圖登卓龍(VTC): 在佛教中,這兩種心理因素經常結合在一起:正念和警覺。 警覺性有多種翻譯; 有時是“警惕”,有時是“反省”。 在巴利語中,他們通常將同一個詞翻譯為“清晰的理解”,我認為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翻譯。 他們解釋它的方式比西藏傳統中通常解釋的方式要廣泛得多。 但無論如何,這兩種心所常被說成一對,有時很難區分,但可以分別。

正念是一種心所,它熟悉一個目標,專注於記住那個目標的那個目標,這樣心就不會被其他目標分散注意力。 巴利語或梵語中的sati,或藏語中的drenpa,也可以翻譯為“記憶”或“記住”。 有記住你應該做什麼的元素,或者記住你關注的對象。

當你開始你的 冥想,你想非常清楚地帶入正念,並辨識你的目標是什麼 冥想 是:如果是呼吸,如果是形象 ,不管是什麼,只要是慈心。 把你的正念放在那個上面,因為那樣你就會記住那個對像或把它記在心裡,並且它的作用是防止心分心。 當你的正念變弱時,分心就會進來。我們開始做聖誕購物,我們開始懷疑我們離開家時是否關了爐子。 當我們星期一回到那裡時,我們開始思考我們要在工作中做什麼,我們的頭腦開始思考某人對我們說的話以及我們想告訴他們什麼作為回應,等等。 這就是正念。

精神上的警覺性,或警覺性,或正知性,或內省性,在西藏傳統中通常所說的是,它是一種精神因素,它在你心的一個角落,就像一個小間諜,它知道你的正念是否存在仍然在目標上,或者其他想法和事物已經進入頭腦。 警覺就像那個小間諜; 它並沒有那麼專注於 冥想 因為它只是在調查一般的精神狀態。 它會辨別:哦,我睡著了; 哦,我越來越困了; 哦,我的正念正在減弱,因為 冥想 不是很清楚; 哦,我正在做著去度假或我們午餐吃什麼的白日夢。

警覺性會弄清楚或辨別您是否仍然專注或是否已經分心。 警覺,在這方面——它是敲響防盜警報器的那個,它說,“哦,激動、興奮或鬆懈已經進入頭腦。 我的頭腦昏昏欲睡,我失去了目標 冥想,”或者“我充滿了各種雜亂的想法,這些想法與我應該做的事情無關。 警覺讓我們知道這一點,然後我們對那一刻碰巧干擾我們定力的任何事情應用解毒劑。

有趣的是,在巴利傳統中,當他們談到正知時,他們也把它說成是了解某事的目的。 它是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的目的。 當我們談論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時,正念是我們意識到我們的 戒律 並遵守我們的 戒律, 記住我們的 戒律,我們正在記住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正念專注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正知了解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目的。 我認為這很有趣,因為如果我們了解某事的目的,那會讓我們更加留心。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試圖在白天牢記我們是眾生的很多善意的接受者,那麼我們將努力在整個白天都牢記這一念頭。一天,並在我們所有的行動中看到它。 我們理解這樣思考的目的,因為我們看到了結果。 那種精神上的警覺,或清晰的理解,也可以看出我們是否仍然專注於那個念頭,或者我們是否再次思考如何報復,這與那種念頭相反。

這種清晰的理解也讓我們非常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做我們所做的事情。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為什麼要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時,我們就會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更加小心。 如果這些諷刺的話快要說出來的時候,我們突然意識到:“這麼說的目的是什麼?” 這可能會給我們一個閉嘴的動力! 因為我們會發現這樣做沒有什麼好的目的。

聽眾: 關於內在的幸福,但更多的是與生俱來的幸福,關於我們的自然狀態是否幸福的爭論,是幸福,然後揭示這一點。 然後出現了“本初善”這個詞,所以對本初善和與生俱來的快樂的概念有點混淆,就在我們的腦海中。 圍繞追求幸福的討論以及這種語言如何不具有反思性。 我真的在總結這一點,也許我沒有準確描述它,但我想听聽你的看法。

職業訓練局: 我的看法是,這只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方式。 如果你說我們天生快樂,那麼,也許我們是,但有些東西掩蓋了這種快樂。 你是否天生快樂並不重要,因為關鍵是,此刻你不快樂。 這有點像概念上的東西,你想看看,“好吧,我天生快樂。” 但是,如果我天生快樂又怎樣,此刻我不是。 它仍然歸結為,“好吧,我現在心裡有什麼不開心的?” 我們天生快樂嗎? 我不知道。

聽眾: 如果我們的本性是 性,那真性不就是快樂嗎?

職業訓練局: 你是什​​麼意思 自然? 你的定義是什麼?

聽眾: 我想我不知道,因為我太新了,沒有想法。 但我只是在想,快樂才是我們的本色。

職業訓練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了解什麼真的很重要 自然群島因為它聽起來很好,是嗎? 我們把它扔來扔去,我們幾乎不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大多數人幾乎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我有 自然。” 那是什麼意思? 有些人實際上積極地誤解它,把它當作一個“靈魂”,就像有一個“真正的我”,天生善良,天生快樂——永遠,天生如此,像一個靈魂。 除了現在我們稱它為 自然,因為我們是佛教徒。

我這樣說是因為佛教中有一些詞,人們經常亂扔,但不是很理解。 和 ” 自然”就是其中之一。 “領袖 奉獻”是另一個。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需要更仔細地看看:什麼是“ 自然”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同的學校對“ 自然”以及對什麼的不同解釋 自然群島有一所學校說 本性是我們心的空性,是我們心的究竟存在方式,它缺乏本有的存在。 他們說,連同那種 大自然,還有另一種 大自然稱之為“變 自然”,這是我們可以建立和增加並繼續開悟的思想的任何方面。

例如,慈、悲、善心; 那些可以 自然。 還有很多心理狀態不是 自然,因為必須切斷它們的連續性才能使我們獲得啟蒙。 例如, 憤怒. 我們不得不放棄 憤怒 開悟。 你不能這麼說 憤怒 是其一部分 自然。 當我們談論 以這種方式,它涉及區分什麼是建設性的心態,什麼是不善的心態? 修習什麼,放棄什麼?

然後有另一個學校說,“嗯,我們都已經成佛了,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這種觀點非常鼓舞人心,讓人們思考,“哦,我已經是一個 ,我的心本來就很清淨,我已經是一個 ” 如果你用推理來看待這個概念,它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如果我們已經是佛,那麼我們就是無明的佛,是無明的 是一個矛盾! 我們不能是無知的佛。 我們不能 同時又是無明的,因為諸佛沒有無明。 以這種方式看待它,說我們已經是佛是令人鼓舞的,但實際上,如果你看看我們現在存在的基本事實,我們不是!

當我說有時這些事情會走到同一點時,我的意思是,基本的事情是那裡有一些潛力,那裡有一些現在被遮蔽所掩蓋的純潔。 那種純淨,那種潛能,從未被污染過。 那從來沒有被污染過。 但是,現在也不能說一切本來就是清淨的,因為都被遮蔽了。 它總是歸結為一點,有很多潛力,我們仍然需要練習並擺脫障礙。 這只取決於你是否看 從果、佛果果的角度來看自然,或者如果你從我們現在所在的因果狀態來看它。

如果你看看 終極本性 心的本性空性,那個空性總是空的——沒有什麼可以使事物不空。 沒有什麼可以污染那個空性,讓它不空。 以那種方式你可以說,“哦,有某種基本的清淨; 事物本來就是清淨的,不是本來就有的。” 或者你可以看看愛和慈悲的心理因素。 或者你可以只看心,世俗的心是清明和知道的本性。 世俗心的本質是清明和了知——它總是那樣,它總是那樣,因為那是心的定義。 什麼都不會改變。 自然清明、了知的事物,本來就沒有染污。

时间 憤怒 在我們的心中,那個具有心所的心識 憤怒 它被污染了,必須被拋棄。 那種心識的相續不能繼續證悟,因為它是一種憤怒的心識。 清明的連續性以及對那個意識的了知可以繼續開悟,但是意識的連續性 憤怒 不能。 我們必須能夠辨別這些事情。 這在這裡涉及到一些哲學,所以人們可能無法理解所有事情,但這是需要仔細觀察的事情。 不管你的立場是什麼,最基本的一點是,現在我們幸福嗎? 這告訴我們現在需要做什麼,不是嗎?

聽眾: 這很有幫助。 我只是想知道,尤其是關於不同的 意見 of 性質和不同的學校,你能推薦任何進一步的閱讀嗎? 想到什麼了嗎?

職業訓練局: 有各種各樣的書。 這本書在藏語中叫做 GyuLama,譯為 Uttaratantra,The Sublime Continuum。 這談了很多 自然。 然後,當然,您有不同的評論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它的含義。

聽眾: 你能解釋一下大乘佛教戒菸方法之間的區別嗎?

職業訓練局: 你是專門說毘婆舍派和經量派?

聽眾: 你提到了止,你提到了與止相關的“涅槃”這個詞,我理解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也就是我們所遵循的教義,我們實際上並沒有去涅槃。

職業訓練局: 有不同種類的必殺技。 諸佛證得涅槃; 名曰無住涅槃。 無住涅槃意味著你不在輪迴中,這是一個極端,你不在自滿的平靜中。 聽者 或一個孤獨的實現者,這就是你所說的小乘必殺技。 我傾向於不使用小乘這個詞,因為它對某些人來說非常冒犯。

聽眾: 你用什麼?

職業訓練局: 我使用“巴利傳統”,或者,如果我在談論哲學原則,我會談論它是什麼哲學原則。 即使您正在關注 聽者 乘或道乘,如果你證得那個乘的涅槃,從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看,心識並沒有停止,它只是停留在 冥想 永恆的空虛,然後 叫醒你說:“嘿,你周圍還有其他眾生。 你必須為他們的利益而工作。”

菩薩 我們的目標是涅槃,但我們的目標是這種無住的涅槃。 我們的目標不是自滿的和平必殺技,因為如果我們進入那種必殺技,那麼我們就打破了我們的 菩薩 誓言. 我們放棄了利益眾生,然後滿足於自己的解脫。

澄清一下,當您關注 菩薩 道,有些人誤解了,他們說這意味著你永遠停留在輪迴中,你永遠不會得到解脫。 但那是不正確的,因為菩薩,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想要獲得解脫上; 事實上,他們想獲得證悟,因為當我們從所有的煩惱和所有煩惱的潛伏中解脫我們的心時,我們可以比我們做佛時更多地利益眾生。 菩薩因為一個 還有更多 巧妙的手段 和能力比 菩薩 做。 菩薩肯定想要證得涅槃,或真正的滅,但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利益他人,而且他們確保這是出於 菩提心大慈大悲 以免墮入自滿涅槃。

聽眾: 無住涅槃就是覺悟?

職業訓練局: 是的,無住涅槃就是覺悟。

聽眾: 我對此感到疑惑,因為我對一般的佛教知之甚少。 如果你證得涅槃,或巴利涅槃,並在那裡停留恆久,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終目標,對吧?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本性和無常,那麼我們的意識似乎會持續億萬年,但如果我們是無常的,那麼最終的目標難道不是要擺脫……嗎? 我不明白一個我們生活在涅槃中,另一個我們是無常的。

職業訓練局: 無常和永恆意味著不同的東西。 無常意味著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永恆的意思是永遠持續下去。 如果有人證得阿羅漢果和自滿涅槃,他們的心流仍然是無常的,因為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但他們永遠不會失去涅槃的狀態——涅槃是永恆的。 也就是說,煩惱一去不復返了; 無明永遠不會回來,因為它已經被消滅了。 但是,因為他們確實有 潛力, 確實來了,有點把他們從他們的 冥想 並說,“回來培養愛和慈悲, 菩提心,並通過 菩薩 道路和基礎,並成為一個完全開明的 這樣你才能真正最有效地發揮你的所有潛力。”

聽眾: 所有的心流都是永恆的?

職業訓練局: 所有的心流都是永恆的; 我們的思想永遠不會停止。 然後你可以選擇擁有痛苦的心流或快樂的心流。 不僅僅是像許多人相信的社會那樣,你死了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不像那樣。 思緒繼續。 它繼續處於何種狀態取決於我們。

聽眾: 上座部是否認同永恆心智的觀點?

職業訓練局: 有些會,有些不會。 許多小乘宗派說不,一旦你消除了無明和煩惱,心流就會停止。 但我發現非常有趣的是 Achan Mun,他是現代泰國森林傳統的創始人——他在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是一位令人難以置信的冥想者——他從自己的冥想體驗中看到,心不滅於涅槃。 我覺得這很有趣。 他以前也有阿羅漢和諸佛的相見,如果你堅持嚴格的上座部方法,這些眾生只是在涅槃的點上停止,然後他就無法相見。 但是他對他們有很多看法; 他從自己的經歷中看到了這一點。

聽眾: 我有一個關於 shamatha,呼吸的問題 冥想. 昨天你說不要有一個連續的評論,但是有一些技巧,比如數呼吸,或者在上座部說“吸氣,呼氣,休息,吸氣,呼氣,休息”,有時我發現這些對保持呼吸,所以我想知道你為什麼建議不要——

職業訓練局: 你的問題是關於我什麼時候說的,“不要對你的呼吸進行連續的評論。” 我所說的運行評論的意思是,“哦,現在我正在吸氣。哎呀,我想知道為什麼我的呼吸是這樣的——我呼吸正常嗎? 哦,現在我在呼氣——這口氣不如上一口好,那口氣不如上口順暢。 一定是我做錯了!” 這就是我運行評論的意思。 [笑聲] 如果你在使用一個詞,就像在 Theravada 中,他們使用“boo-doh”來表示吸氣或呼氣,或者你在數你的呼吸。 沒關係,因為您專注於一些簡單的事情,可以幫助您保持專注。 你不是在做這一切,“哦,我的肺裡充滿了氧氣——我記得我的生物課,你知道,它在哪裡,是什麼——氧氣穿過膜,進入肺部,然後其他東西出來了和 …。” 不,這就是我所說的連續評論的意思。

聽眾: 那種定力,例如數數,是警覺還是微細的正念?

職業訓練局: 我認為,這更多是在正念方面,因為你在回憶。 因為你知道什麼時候記不住號碼。 他們通常讓你從 1 數到 10。你不想數到 599 億。

該教學的第一部分可以在這裡找到。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