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了解我們的情況

了解我們的情況

為期三天的廣論次第閉關期間所給予的一系列教導的一部分 舍衛城 在2007。

四聖諦

  • 了解這些真理的重要性
  • 苦的真相
  • 苦因的真相
  • 替代方案

四聖諦和 八正道 01(下載)

問題與解答

四聖諦和 八正道 01:問答(下載)

讓我們培養我們的動力,並記住我們在這裡是因為我們正在尋求快樂,尋求從痛苦中解脫。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方法奏效。 現在我們正在看 的教導,看看他們在這方面必須提供什麼,並嘗試它們,以便我們能夠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中判斷它們是否有效。 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讓我們不僅要尋求自己的幸福,還要放眼大局,記住整個宇宙中有無數的眾生,他們都對我們友善,我們都與他們相互依存。 讓我們為了我們所有人的利益而進行這種探索和精神修行,特別是為了我們所有人的開悟。 產生這種動力。

今天上午的主題是“轉心四念”,我說到“四”,我想與其說“轉心四念”,不如說它。不如以四聖諦給大家開闊的佛法觀。 它仍然是四——有點像主題——但它是四聖諦。

擁有佛教世界觀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一直覺得擁有這種佛教世界觀、這種人生觀很重要,如果你擁有它,那麼其他話題就有意義了。 尊者在漢堡講法的時候,特別提到了這一點,對整個道路是什麼、整個世界觀是什麼有一個廣闊的視野的重要性。

實際上,我從自己的實踐中看到了這一點。 看轉心的四念頭:人身寶、無常死、法 因果報應 及其影響,以及輪迴的痛苦。 看第一個,寶貴的人命。 當我在 1975 年第一次開始學習佛法時,在到處都是解釋事物的書籍之前,我們有一本油印的書,叫做《如意金太陽》,是用藏文-英文寫的。 喇嘛 梭巴仁波切,當他第一次翻譯的時候,很多詞都不認識,所以他會查字典。 我們得到了諸如“異端”之類的好詞,因為他不懂英語及其含義,所以他只是查了一下。

例如,當我們第一次開始禪修珍貴的人身時,這是將心轉向佛法的四念頭中的第一個,我坐在那裡想:“嗯,這有什麼意義? 好吧,我不是下界出身,生活也很好,但還有什麼新鮮事? 就像這樣 冥想 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我現在意識到那是因為我不了解我所處的環境。我只是用平常心看待我的處境——這是一個小老我,一個被寵壞的美國孩子,只有這樣的生活,我想要我自己的樂趣。 從這個角度來看,寶貴的人命沒有多大意義,至少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但是後來,當我開始了解佛教的觀點並了解四聖諦並開始審視我們所處的情況時,輪迴到底是什麼,我所處的情況是什麼,我是如何得到的在這裡,我是誰,我死後會發生什麼? 當我開始審視這些領域並了解我所處的境遇,以及走出困境的法門是什麼之後,擁有寶貴的人身就更有意義了。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選擇回到四聖諦,以便你們有這個背景。 否則,你對“四念”的反應可能和我一樣,心想:“唉,人命難保,又如何? 死亡和無常? 那是給別人的。 因果報應? 這就是亞洲人所相信的。痛苦——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 除非我們有這種世界觀,否則一切都會與我們自己的經歷相去甚遠。 鑑於四聖諦,我認為很容易看出它們如何準確地描述我們的生活。

四聖諦

就四種而言,第一種稱為苦。 有時 dukkha 被翻譯為苦難,有時被翻譯為苦難; 這兩個都不是很好的翻譯。 它的意思更像是,不滿意,但不滿意是一個非常長的詞:“不滿意的真相”——每次我這樣做時,我的拼寫檢查都會變得瘋狂! Dukkha——這是一個巴利語/梵語詞——我認為使用“dukkha”可能會更好。 它有這樣的內涵,就是不切實際——有些地方不對勁,有些地方對我們的存在不滿意。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苦的起源或原因,所有的原因。 哪裡不盡如人意 條件 來自? 他們的出處是什麼? 第三個是苦的止息及其因; 換句話說,是否存在去除前兩個的東西? 那麼第四聖諦是證得苦及其因止息之道。

在這四聖諦中,前兩個苦及其因描述了我們所處的境況; 最後兩個,真正的停止和 真正的路徑,談談我們要發展什麼。 大多數人,或者至少是西方人,當我們遇到佛法時,我們不想思考苦及其因,因為思考苦涉及思考無常和死亡。 它涉及思考抑鬱、痛苦和悲傷。 它涉及思考無知, 執著, 憤怒——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經歷的事情,但我們寧願不去想,這就是為什麼 先說他們。 我們更願意進入佛教,擁有光明、愛和 極樂,我們不會嗎? 給我一個大的打擊,一個大的——Whammo!——我想要某種非凡的體驗,把我帶到外太空的某個地方!

有點像,我們想要毒品。 這就像,在某個時候,藥物變得有點太貴了,也許佛法更便宜? “我正在尋找高潮,我想被電擊。” 但是 沒有通過攻擊我們來開始出路。 他通過談論我們的情況並幫助我們學會能夠非常直接地看待我們的情況而不害怕它來開始一切。 我們並不害怕,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審視這種情況,以便我們可以補救它。

這有點像你身體不好的時候。 你知道有時候當你身體不舒服時,你的一部分大腦會說,“我感覺不舒服。 我想要感覺好些。” 另一部分說,“去看醫生”,然後另一部分說,“不行,因為醫生可能會發現問題!” 你知道那種心嗎? “我感覺不舒服,但如果我去看醫生,醫生可能會告訴我我的身體有問題 身體——我得了某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或者這種或那種無法治癒的疾病,而我不想知道。” (如果你不喜歡,我可以給你介紹一些喜歡的人!)

就我們的精神和心理/情感生活而言,這也是類似的事情。 在好好看看我們的情況之前,我們有點想離開左邊。 但是 說,實際上,我們必須能夠面對我們的處境,當我們這樣做時,它會給我們動力去嘗試擺脫它。 然而,如果我們看不到當前情況的確切問題所在,那麼就沒有動力走出去,我們只會停滯不前。 這就像那些不去看醫生的人,因為他們害怕發現自己有問題,所以他們只是生病了。

苦的真相

讓我們看看第一個聖諦,苦諦。 就像我說的,這意味著“不滿意”。 當它被翻譯成苦難時,人們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想法,因為你會聽到——在一些非佛教徒寫的書中——“哦, 說‘生活就是苦難’。” 這就是為什麼教皇說佛教是一種非常悲觀的宗教。 那麼, 沒有說生活是痛苦的。 這 說我們現在的處境不盡如人意那是不一樣的。 但是當你不小心翻譯時,它真的會完全錯誤。

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如意的? 好吧,如果我們不保持沉默,每個人都在互相交談,我相信你們都會互相訴說你們生活中不滿意的地方! “我本應該今年畢業,但我沒有獲得足夠的學分。 我應該得到升職,但我的老闆不接受。 我想有一個孩子,但我不能有一個。 我有一個孩子,他快把我逼瘋了。” 這就是我們經常與其他人談論的話題——我們生活中一切不順利的事情。 這樣看的話,確實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不是嗎?

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 “美國夢”向我們承諾,我們應該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從小就期待著這一點,覺得自己有權得到它,但我們仍然得不到我們想要的——這就是痛苦,不是嗎? 這是痛苦。 那是不令人滿意的。 或者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東西,但它不如預期的那麼好。 這就像你去那些五星級酒店之一。 我在德國參加會議時,他們支付了我的機票和住宿費用。 他們把我們安排在一家五星級酒店,你知道嗎? 連泡茶的熱水器都沒有——你能想像嗎? 好不容易住到五星級酒店,卻連泡茶的熱水器都沒有! 我的意思是,這就是痛苦。 願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最大的苦難!

有時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東西,但它不如預期的那麼好——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不是嗎? 那我們就得不到我們想要的了。 然後,我們不喜歡的一切都會自動、毫不費力地出現。 我們一直在努力防止壞事 條件 但他們不斷來,所以這並不令人滿意。

如果你看看有一個 身體, 儘管媒體告訴我們“身體 美麗”和“身體 幸福”,儘管你收到了所有垃圾郵件——我什至不會重複這些郵件的標題——什麼是 身體? 的主要活動是什麼 身體? 首先,它誕生了。 生孩子好玩嗎? 為什麼他們稱之為勞動? 他們稱之為勞動是有原因的! 他們不稱其為“娛樂和遊戲”——他們稱其為勞動。 如果你曾經和某人一起分娩,那就是分娩。

我認為,孩子的經歷一定是相當痛苦的。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都有 PTSD,因為我們是天生的! (人們不得不忍受我的笑話!)但是你知道,人們說出生是非常痛苦的,如果你想一想,你就在這裡,這個孩子——你沒有概念能力,你不知道你身上發生了什麼,突然間,你所在的這個地方把你推出去,你正在穿過一個狹窄的地方,那裡有這些肌肉,但你不知道它們是肌肉,你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另一端會是這樣。 你所知道的是你被推來推去,然後一些醫生用鑷子伸手進去,然後你就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空氣和毯子感覺像是又癢又癢。 出生並不有趣。 但這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第一件事。

在那之後,我們開始衰老。 出生後的那一刻,我們正在衰老,不是嗎? 我們都在變老。 從你一歲開始,你就處於衰老的過程中。 沒有人真正年輕——儘管我們都崇拜青春,但我們都在變老。 我們無法阻止變老。 今天是我父母結婚60週年紀念日,前幾天我和我爸聊天,他說,“我不知道所有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我記得他說,我小的時候,我曾經認為,那隻是我父母那一代人說的。 嗯,我現在傾向於認為他知道他在說什麼。 是的? 衰老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然後,隨著我們變老,另一件事是 身體 確實是生病了。 我們所有人的身體都生病了——我們所有人。 這是一回事。 這 身體 非常脆弱——小病毒和小細菌都能引發疾病,我們受傷。 這 身體 可能會很成問題。 然後,在一天結束時,會發生什麼? 我們死了!

所以這是我們生命的輪廓:生、老、病、得不到你想要的、得到你想要的但不夠好、得到你不想要的、死。 真還是假? 是的,不是嗎? 在中間我們說,“好吧,我有一些快樂。” 但如果你開始審視那種幸福是什麼,“我和‘白馬王子’躺在沙灘上。” 然後你進入你的幻想。 你也在沙灘上被曬傷了! 在你和白馬王子躺在沙灘上之後,你口渴了,但他不想起床給你拿點喝的——他要你起床去給自己拿點喝的!

如果我們審視所有這些我們認為是生活中幸福的事情,就會發現其中總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即使是我們擁有的這些快樂體驗,它們最終也會停止——它們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對嗎? 我們有過的任何快樂經歷——我們出去吃晚飯,以為這會很幸福,然後晚餐就結束了。 我們確實有一些幸福,但不是持久的幸福。 即使在我們擁有它的時候,也總是會擔心它會在我們想要它消失之前消失。 你有生活中的焦慮嗎? 即使你擁有美好的事物,你也無法完全享受它,因為在你的腦海深處,它會消失,你對此感到有點焦慮嗎?

這是我們的情況。 看看它是有幫助的,因為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困難並經歷它們時,我們就會意識到這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很多人從小就認為有問題是不正常的。 但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和困難。 看清它的本來面目有助於我們對它有一定的看法,這樣我們就不會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看得太重。 它還讓我們看到其他人正在經歷同樣的經歷。 也許略有不同的品種,但基本上是相同的經歷:不想有痛苦,卻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幸福,而是得到我們不想要的痛苦,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 這是第一聖諦。

苦的起源

第二聖諦是起源——所有這些杜卡從何而來? 我們的生活,以及其不盡如人意的環境,從何而來? 我們是怎麼來到這裡的? 是鸛給我們帶來的嗎? 上帝創造了我們嗎? 這 的回答是我們的心是造物主,特別是無明的心和煩惱如 附件,怨恨,好戰,仇恨, 執著,恐懼——這些精神上的煩惱。 我們所做的心理、身體或語言行為——由這種無知的心和煩惱所驅動或影響——我們說那是我們的處境、苦的真正起源。

我認為,這就是佛教世界觀與其他宗教截然不同的地方。 我想,如果你看看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大多數宗教,當我們談論苦時,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生、老、病、死。 那不是宗教,是嗎? 只是,我們看看我們的生活,它就是這樣。 但是當我們分析苦的來源是什麼時,不同的宗教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科學說,“這是你的基因。” 我認為這很不令人滿意,因為基因是物質的,但我們對痛苦和幸福的體驗不是物質的——它是體驗,是意識。

基督徒可能會說“上帝”製造了困難——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試圖教導我們一些事情。 就個人而言,作為一個孩子,這個答案從來沒有讓我滿意——它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就像,如果上帝是完美的,他為什麼不以不同的方式創造事物?

描述了這一點,他說我們痛苦的根源來自這裡。 我們通常的世俗看法是,我們的痛苦來自外部,不是嗎? 如果我們都開始互相談論我們的問題,我們將問題歸因於什麼? 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我們的丈夫、我們的妻子、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寵物、我們的老闆、我們的員工、國稅局、總統。 那個撞上我車的人,那個在高速公路上攔住我的人,一個同事。

每當我們不開心時,我們總是把它的根源歸咎於一些外部因素。 這種世界觀完全是死胡同,因為如果一切都來自外部——如果我們的快樂和痛苦確實來自外部——那麼獲得快樂和避免痛苦的方法就是改變外部世界。 因為我們一直都有這種世界觀,我們一生都在努力改變外部世界。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努力改變世界,努力改變其中的人,讓一切都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我們成功了嗎? 不,如果我們成功了,今天就不會在這裡了。

你知道有人成功地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實現了生活中的一切嗎? 你知道有誰成功做到了不生病、不老、不死嗎? 或者任何成功地沒有問題的人? 這種世界觀說,“如果我只是調整外部世界並改變其中的人和物,那麼我就會幸福”——這種觀點對我們沒有任何幫助,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世界和人在裡面。 我們無法控制它們。 我們總是生活在這種沮喪的狀態中,因為一切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 當 Mick Jagger 說“我無法得到滿足”時,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他只需要將範圍擴大一點! 這就是重點。

現在,如果我們審視自己的心,那麼我們自己的很多問題都來自我們自己的心,而不是外在的。 當我們說,“好吧,我很不開心,因為我的老闆沒有給我加薪”,然後我們陷入了失望之中,在我們的 憤怒,在我們的這個和那個。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痛苦? 是不是加薪導致了痛苦,還是在憤怒、不滿的頭腦中反省導致了痛苦? 想想看。 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加薪,我們是否必須為此受苦? 不,這不是給定的。 當我們產生時,為了應對這種情況, 憤怒、怨恨和好戰——那麼我們就會很痛苦。 它直接來自我們的頭腦,就來自我們的頭腦。

當我們陷入困境 執著,“我要這個,我要那個。” 你知道我們總是希望有人愛我們嗎? “我要有人愛我!” 喇嘛 Zopa 總是對此發表評論。 我猜很多西方人進去見他說,“仁波切,我只是想要有人愛我!” 他說他們從來不會進來說,“我希望有人恨我!” 事實上,如果有人恨你,那是修持佛法的好機會。 他不明白為什麼每個人都在說,“我想要有人愛我。” 我們感到非常不滿,因為人們沒有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愛我們,然後我們感到孤獨,我們感到不被愛,我們感到絕望,我們感到不被欣賞,我們變得沮喪。

是什麼造成了痛苦? 是不是我們沒有成功獲得我們夢寐以求的“Wowie Kazowie”幻想關係? 那是問題所在嗎? 或者是 執著 問題? 如果你的頭腦沒有 執著 為了不可能的事情,你會痛苦嗎? 不,痛苦的不是“沒有人愛我”這個事實,而是 我們為此所做的。 這 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 是我們的頭腦發展了這種幻想,然後終生堅持它——這就是造成痛苦的原因。

然後,當然,在這些心理煩惱的驅使下,我們進行口、身、意的行為——這叫做 因果報應,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記或能量痕跡。 然後,這些業力種子根據我們的經驗成熟。 這就是如何 描述了我們 dukkha 的來源——它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煩惱和 因果報應.

你知道我一開始是怎麼說擁有佛教世界觀的重要性嗎? 我認為這是重要的佛教世界觀的主要內容之一。 這也很困難,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認為我們所感知的是客觀現實,幸福和痛苦來自外部。

我們可以年復一年修持佛法,通曉各種教法,誦經,但當我們感到痛苦時,“這是他的錯!” 只是因為舊的心理習慣,“我因為(我以外的東西)而痛苦。” 真正讓我們自己明白,正是這些心態和我們自己的行為才是問題的真正根源,這需要時間和反复的理解。 它需要反復反思,真正地審視我們的生活,調查和分析我們的生活,以便我們通過自己的經歷看到這是真的。

在我們這樣做之前,我們總是處於這種習慣性的狀態,“我的問題是因為別人。” 那種認為我的問題來自其他人的觀點,使得真正修持佛法變得不可能,因為修持佛法意味著轉變我們的心。 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我們的問題來自外在,那麼我們不是在考慮轉變我們的思想,對嗎? 我們仍在考慮改變其他人,以及他們的思想。 那是前兩個聖諦,我們現在的經驗。

真滅與真道

在最後兩個聖諦中,真正的停止和 真正的路徑是, 正在提出一個替代方案。 當我們審視苦的起因,並了解所有苦的根源如何追溯到誤解的無明 現象,那麼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如果那是痛苦的根源,那麼那個根源可以消除嗎? 這種誤解人的本質的根本無知和 現象 被淘汰? 好消息是,是的,它可以。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無知誤解了事物的本質 現象; 這是錯誤的觀念,是錯誤的。

如果無明見是正確的,那麼正見的東西就不能被去除。 但是可以消除一些不正確的理解。 如何? 通過如實看待事物。 這就像,當你有一個錯誤的概念時,就像當你走在我們的路上,經過鄰居的花園時,你看到花園裡有個長相很奇怪的人,他一直都在那裡。 好吧,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它是一個稻草人。 看到一個人的頭腦可以被看到它是稻草人的頭腦消除。 同樣地,認為事物本來就存在的無明,可以被看到事物不是本來存在的智慧或心所消除。

當我們停止對事物的誤解時,無明就可以消除 終極本性 of 現象 然後是其他的煩惱—— 執著, , 憤怒,仇恨,這些東西——它們沒有立足之地,因為它們都是由於這種根本的無知而產生的。 當無明被奪走時,當你把樹從根部拔起時,樹幹倒下了——樹幹出來了,樹枝也出來了,果實出來了,花朵也出來了——整個事情都沒有了。 同樣地,當我們能夠根除無明時,煩惱就會被切斷,所染污的行為——我們的行為 身體在無明和煩惱的影響下所造的口、意——這些都不會再發生。 也拔出來了

那麼,苦的起源就沒有了,因為苦的起源就是苦的因,沒有因就不能得到果,所以所有的不滿足 條件 也停下來。 苦和苦之起源的這些漸進程度的止息,稱為真正的止息。 它是痛苦及其因的止息。

那麼問題來了,“你如何實現它? 你怎麼到那的? 方法是什麼? 這聽起來不錯,但我在這裡,困在我的舊旅行中。 我如何才能從我現在所處的位置根除這種無知、痛苦和 因果報應? 這就是聖道,這就是我們修行聖道的原因,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

當我們談論路徑時,基本輪廓被稱為 三項高等培訓:更高的戒行訓練、更高的定力訓練、更高的智慧訓練。 這就是基本輪廓。 若將此三者細分,即得所謂貴人 八重道:正見、正思惟、正業、正語、正命、正念、正定。

問題與解答

您對我們目前所討論的內容有任何問題或意見嗎?

聽眾: 將我們的問題歸咎於外部環境的想法似乎與猶太教-基督教的條件和信仰非常一致,我想知道在東方文化中,他們是否沒有同樣的東西。 顯然,他們至少在 來了,但他們是否仍然傾向於將自己的痛苦歸咎於外部因素,還是他們只是把痛苦更多地歸咎於自己?

尊者圖登卓龍(VTC): 你問的是東方文化,他們是否像我們一樣傾向於將苦難視為“外部”的產物,或者他們是否更多地將其視為“內部”。 我要說的是,認為快樂和痛苦來自外在的無明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製約的東西; 這是非常先天的。 連小貓都有,連鹿都有,連蟲子都有。 你看,你看小貓的時候,“我好難受,喵喵喵!” “我要食物!” “別寵我!” (或者說“撫摸我!”,這取決於你靠近的是哪隻貓。)這只是這種基本無知的自動產物,這種無知認為一切都是本性存在的。 現在,有多少不同的文化認同這種觀點? 我認為它具有普遍性。 當然,如果你看看亞洲國家和西方國家的政府言論,都是一樣的,不是嗎? 我們的問題是別人的錯!

聽眾: 那麼,將其從責備外部環境轉變為責備自己是否有危險?

職業訓練局: 從責備外部環境轉變為責備自己是否有危險? 如果你不 幽思 正確的,有這種危險。 你知道那是什麼感覺嗎? 這就像去看醫生的人,醫生說,“你有腎病,”然後那個人說,“哦,我自己引起了這種病。 我自己帶來的。 我太可怕了! 然後他們也不喜歡醫生——這是“射殺信使”。 你看那個看法是不對的,那個看法一點好處都沒有。 為什麼不? 這整個責備自己的事情,當我們陷入自我仇恨中時我們正在責備的那個“自我”,那個自我正是無明所抓住的存在的對象。 我們自以為是的那個自我,它是如此悲慘和腐爛,是我所有痛苦的原因,也是我討厭自己的原因——它是在空虛中被否定的對象的自我 冥想,因為它不存在那樣。

每當我們陷入自我憎恨和自責時,我認為那隻是因為我們非常習慣於責備,而責備和看到事情的原因是有區別的。 當你走出花園,看到這些剛剛綻放的紅色花朵時,你會“責怪”種子讓花朵得以存在嗎? 有人責怪種子嗎? 不,我們當然不怪種子! 種子就在那裡,當種子擁有所有合作的原因時,它就會長成花朵——你不要責怪種子。 同樣地,當我們看到苦是來自我們自己的煩惱態度時,我們不需要責備自己。

這種自責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世俗的自己和所有的煩惱分別開來,認為自己就是煩惱。 我們聽到,“哦,消極的 因果報應 由...創建 憤怒 這造成了可怕的重生——我是一個如此邪惡的人,因為我總是生氣!” 這種心理狀態,也就是自我厭惡的心理狀態,把“我”和“我”混為一談。憤怒”並認為“我是 憤怒. 我等於 憤怒” 真的嗎? 是我們的 憤怒 我們? 如果我們的 憤怒 是我們,我們應該生氣 25/8。 我們不是。 這 憤怒 是一回事; 傳統的自我與 憤怒. 是妄心將它們混為一談。

所以請不要使用 的教義會產生更多的痛苦,因為它們與責備無關。 這就是我舉這個例子的原因:你不會“責怪”種子。 這不是責備和指責,而是了解某事的原因是什麼,然後針對該原因採取措施。

聽眾: 所有人都有這種感覺,“有問題”,但西方人認為“我有問題”。

職業訓練局: 與我一起。 是的,很好。

聽眾: 我在考慮 因果報應—我在想,是否有兩個人犯同樣的惡行,而其中一個人知道法則 因果報應, 他們是否經歷過更多的負面 因果報應 比一個完全出於無知的人呢?

職業訓練局: 如果有兩個人在做一個負面的行為,並且其中一個人對法則有所了解 因果報應,至少在智力上,而另一個人沒有,第一個人是否創造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比第二個? 其實這裡有幾個方面要看。 當我們在創造負面 因果報應,心裡自動生出不了解因果的無明,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我們真的了解因果,我們就不會那樣做了! 那個人,在那一刻,在理智上知道一些關於 因果報應 但在他們的腦海裡,即使就在那一刻,那種理智的理解已經消失了,不是嗎? 或者有時它會偷偷潛入那裡——有時我們會在腦海深處聽到這個小聲音說:“你不應該這樣做!” 你知道那個聲音嗎? “你不應該這樣做!” 那是智慧的小聲音。 然後,無知的大喇叭說:“閉嘴!” 那時我們的智慧還沒有那麼強。 我們需要真正地加強這種智慧並將其帶回來,以便我們真正將其牢記在心,因為那樣我們就不會採取行動了。

現在,如果我能以稍微不同的方式重新表述這個問題。 如果你有一個 箴言,如果你採取了 箴言 放棄一個動作然後你這樣做,你是否創造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比做它但沒有那個的人 箴言? 這是一個類似的問題,但並不完全相同,對此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答案:是和否。 “是”的部分是,是的,這個人確實創造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因為他們有 箴言 他們必須產生更強烈的意圖來採取行動來克服阻力 箴言 提供。 一個 箴言 被比作水壩; 當你建造一座大壩時,它會阻止水流向下游流動。 當然,水必須非常強大才能衝破大壩。 在某種程度上,違反 箴言 確實會造成更多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因為意圖必須更強烈才能做到。 另一方面,因為那個人持有 戒律,他們更有可能意識到他們做了一些消極的事情,他們會應用 四個對手的力量 並淨化。 通過應用 四個對手的力量 和淨化,他們的 因果報應 將小於 因果報應 沒有的人 箴言,他們對因果一無所知,因此他們甚至沒有想法進入他們的腦海 純化. 這就是為什麼它是和不是。

但是聽覺有一定的講究 的教導——那個小聲音,它就在那裡,我們的無知可能會告訴它安靜,但它不能讓它完全消失。 有時那個小聲音就在那裡,我們沒有註意它,或者我們忽略它,或者我們扼殺牠,但它總是回來,不是嗎? 我認為我們確實有某種智慧,可以識別我們的心何時以某種方式處於煩惱的力量之下,或者我們正在做有害的事情。 我們真的壓扁了它,我們忽略了它,但我認為它後來經常出現。

聽眾: 當你有智慧看到自己做錯了什麼,當你做錯了,但是煩惱的力量那麼大,所以智慧在那裡,但是煩惱的力量也那麼大,可以抵消彼此?

職業訓練局: 就是這樣,是的。 智慧是有的,但是智慧很弱。 智慧是我們擁有的心所,但如果我們沒有培養牠,它就非常薄弱。 煩惱,我們從無始以來就習慣於它們,它們在我們心中來得如此之快,我們如此容易地跟隨它們,它們只是壓扁了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真正增加我們的智慧,因為我們的智慧沒有完全發展。 就像一個小嬰兒; 我們擁有“嬰兒般的智慧”。 [笑]“嬰兒般的智慧”很容易被推倒,不是嗎? 即使是小狗也能壓過嬰兒,但小狗推不動大人。 當我們的智慧增長時,它變得更加穩定,然後負面的力量就無法輕易地擊倒或扼殺牠,直到我們達到智慧真正完全消除煩惱的地步。

聽眾: 我當時在想,當你談論四聖諦時,無論我的經歷是什麼,你看看事物的狀態,都會有某種沮喪或感覺有點難以承受,也許,在某些方面,這就是推動第二個兩個。 但同樣的道理,有時我可能會體驗到同樣的挫敗感,就像能夠實現或能夠理解停止或放置路徑一樣。 所以,沮喪是貫穿始終的,我想知道你是否可以——

職業訓練局: 當我們 幽思 在前兩個崇高的真理上,我們確實有某種灰心感,有時這會激勵我們去 幽思 並實現最後兩個聖諦。 但有時我們只能坐在那裡灰心喪氣。 有趣的是,每當我向尊者提出或表示任何形式的挫折時,他只是說,“那應該讓你更加努力地工作!” [笑聲]“你在想什麼? 太蠢了! 那應該讓你更加努力!” [笑聲] 他是對的! 他是對的! 因為你知道灰心,就像你說的,當我們陷入灰心時,灰心的背後是什麼?

聽眾: 懶惰?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職業訓練局: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這是怎麼回事? 你 幽思 基於前兩個聖諦,而不是因為現在我們發現了問題所在並且我們可以做點什麼而感到精力充沛和精力充沛地去修行,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感到灰心,坐在那裡嗚咽著說:“我要耶穌來釋放我!” [笑聲] 我們回去做基督徒! 因為當其他人可以解放你時,會有更多的安慰,不是嗎? 除了“我很絕望”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 別人要解放我。 別人會來救我的。 其他人會把我從這個爛攤子里拉出來,因為我沒有能力!” 是的?

現在你有點明白為什麼有時成為一個佛教徒需要一些特殊的內在力量。 這 可以幫助我們,但我們必須完成工作。 如果我們真的審視那種阻止我們修行的灰心,那就是我們的老朋友,自我中心的心:“可憐的我! [吸鼻子]我不能正確地修持佛法[發出嗚咽聲]。 我知道我的人命寶貴,但不如別人的好!” 我們抱怨和嗚咽。 這就是我們需要佛法老師的原因,因為他們是踢我們褲子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會對我們的佛法老師感到惱火,因為我們寧願呆在那裡,灰心喪氣,為自己感到難過,也不願做某事關於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哦哦,我的老師在督促我! 在推我! 給了 八正道——太多了! 他為什麼不只給一兩個? 為什麼我必須做所有八件事?”

聽眾: 我實際上也有一個關於集體創造的問題 因果報應. 我想知道,當你選擇加入一個你不同意後來發生的行為的團體時。 例如,有人參軍不是因為他們想殺死敵人,而是因為他們希望能夠上學等等,也許他們有不同的動機去其他國家買食物等等,然後發生了一場戰爭,他們被徵召入伍並被迫參戰,或者他們不參軍,但其他人參軍。 在那種情況下它是如何工作的?

職業訓練局: 你問的是集體 因果報應,當您加入一個小組,然後問題又發生了,或者如果您加入一個小組但不是出於與該小組成立時相同的動機,會發生什麼。 然後你舉了比方說,參軍的例子。

我記得,我曾在科羅拉多州的空軍學院做過一次演講,聽學員們講的很精彩,因為我的朋友之一丹增卡喬法師是那裡的佛教牧師,學員中的許多人都是說他們多麼想參軍,因為他們真的認為這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方式,讓世界擁有自由和民主,通過參軍,他們不需要太擔心支持他們自己和謀生,他們可以做他們認為最好的事情。 這非常有趣,因為它與你成為一名 修道院的——你希望能夠造福於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你不想為掙很多錢而煩惱,只想做你認為好的工作。 後來我想起​​來,參軍的問題是對“我這邊”有偏見,對別人有偏見,而在佛法修行中,你是在不帶偏見地幫助每個人。 我認為這是重點。

我想,比方說,如果你參軍並且你的想法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上學(我認為現在許多入伍的年輕人都是這種情況,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上學和參軍擺脫貧困的方式),我會說,因為他們的動機不同, 因果報應 他們積累的與假設某人因為想出去“砍倒”那些“嗶嗶嗶”的敵人而入伍並不完全相同。 我覺得 因果報應 會有所不同,因為動機不同。 同時,在我看來,那個人確實是自願入伍的,他們確實知道軍隊確實捲入了戰爭和殺人。 所以有一些意識,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同意它,足以讓他們願意加入。

這與假設有很大不同,如果有徵兵,有人徵召你,你必須離開,因為當有人強迫你做一個消極的行動時,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但沒有累積的行動的例子,因為意圖不是你自己的。 我認為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會根據不同的精神狀態而有所不同。 但有時,我們可能加入了一個最初有一個目的的團體,但後來目的發生了變化,然後我們需要重新評估。

可以在此處找到此教學的第二部分。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