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究竟什麼是幸福?

究竟什麼是幸福?

站在遊艇船頭的人。
我們要去哪裡尋找幸福? (照片©杜達列夫米哈伊爾/stock.adobe.com)

佛教講了很多關於快樂和痛苦的事情。 這 的第一個教導是關於苦難的。 當他開悟時,他發現了我們存在的真相,這就是四聖諦。 他開始教導說,生命有痛苦,有特定的原因,這些原因可以減輕,並且有一條清晰的道路。 巴利文/梵文單詞 dukkha 被粗略地翻譯為痛苦。 我喜歡多想它,因為我們的生活並不令人滿意。 彷彿我們的生活就像一個失去平衡的輪子。 對我來說,作為一個 A 型目標導向的人,我的苦最能被描述為壓力、焦慮、偶爾的恐慌發作以及反復出現的沮喪和易怒,當我沒有得到或實現我想要的東西時。

我很容易理解痛苦。 然而,我對幸福不是很清楚。 幸福只是沒有痛苦嗎? 追求幸福是一種膚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願望嗎? 在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大量閱讀之後,我得出結論,幸福不僅僅是沒有痛苦。 對幸福的渴望是生命本身的組成部分,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獲得啟蒙的必要條件,這是所有大乘佛教修行者的基本願望。

那麼,我們在哪裡尋找幸福呢? 它可以在我們社會通常教給我們的典型地方找到嗎? 擁有更多的金錢和東西會帶來真正持久的幸福嗎? 如何獲得大量的讚譽和良好的聲譽? 那麼令人愉悅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触覺呢? 我們對這些東西滿意嗎? 我們得到足夠的了嗎? 幾年前,我和妻子在佛羅里達州的基拉戈度假。 許多遊艇經過我們的房間,每一艘都比前一艘更大更豪華。 最大的遊艇之一的名字說明了一切。 “永遠不夠。”

這是我在某處讀到的關於金錢的精彩引述:

有錢買床不睡
書而不是大腦
食而不食
華而不實
有房子但不是家
藥而不是健康
奢侈品但不是文化
娛樂而不是快樂

我認為必須有多層情感,可以將其定義為幸福。 最初的入門水平將是對生活的滿足感和滿足感。 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平靜的感覺, 安寧 或寧靜。 當生活按計劃進行時,我曾有過多次興高采烈或欣喜若狂的經歷。 但這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通常會伴隨一段時期的抑鬱和不滿。 我不認為我是躁鬱症的,但我只是一個有所有痛苦和痛苦的人 以自我為中心 大多數人都有。 所以真正的幸福是一種幸福感。 它沒有不斷的高潮和低谷,並且持久。

幸福的下一層是一種對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或目標的感覺。 我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嗎? 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了嗎? 這 達賴喇嘛 說如果你想自私,至少要明智地自私。 換句話說,行善和布施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是通往幸福的明確途徑。 我們有多少次匿名做了一次隨機的善舉,並且在一天的剩餘時間裡對此感覺良好?

然後是一個人從當下的正念生活中獲得的幸福水平。 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放下對過去創傷的痛苦和怨恨,而是在自己內心找到寬恕和感激之情,並停止對未來的焦慮和擔憂,我們就可以開始活在當下。 現在是我們真正可以依靠的一切。 如果我們不能在現在快樂,我們將來怎麼會快樂,因為未來永遠不會真正到來。 我一直是一個關注未來的人,基本上忽略了現在。 每一個目標或成就都應該給我帶來真正而持久的幸福。 它所做的只是讓我對更多的成功和成就產生了永不滿足的慾望。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嘗試在工作或其他地方取得成就並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只是意味著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地認為這些世俗的成就會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

所以,引用一點拉丁語, Carpe Diem

更高層次的快樂來自於學習佛法所獲得的知識和智慧。 當我們真正了解並能夠開始融入無常、緣起的教法時, 因果報應,以及我們日常思想和行為的空虛,我們正走在通往幸福和啟蒙的道路上。 了解佛法是一回事,但實施它卻是另一回事。 我發現,當我按下按鈕時,我仍然會回到過去對壓力源做出反應的下意識的方式。

修行佛法就像重新連接我們的大腦,學習對自己或他人無害的新思維和行為方式。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最終會帶來幸福。 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我們需要創造原因和 條件 現在,這最終將導致那些有益的結果。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再生氣,不再有嫉妒、貪婪或其他 108 種使我們受苦的煩惱,我們會多麼幸福!

最後,最高層次的幸福不是通過為自己想要幸福而獲得的,而是通過關心他人的幸福來獲得。 是的,這確實顯得自相矛盾。 但是,當我們最關心自己的幸福時,我們往往會以真正保證我們痛苦的方式思考和行動,因為我們的大多數痛苦都源於困擾我們所有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

這是七世紀印度聖人寂天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快樂都來自希望別人快樂。
這個世界上無論有什麼痛苦,都來自希望自己快樂。

有什麼必要多說的?

佛陀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 普通人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只看他們之間的區別!

所以,如果一個人把所有這些幸福層次放在一起:滿足感和幸福感,一種對人生有意義或有目的的感覺,正念地活在當下,不為過去後悔或對未來焦慮,知識和通過了解事物的真實本質,如無常、緣起、空性和因果而獲得的智慧,最終讓我們從許多煩惱和無分別的激情中解脫,最終讓我們擺脫不為個人利益而變得快樂的最深切願望但是為了利益所有有情眾生,一個人將獲得只能稱為涅槃或開悟的東西。

肯尼斯·蒙達爾

Ken Mondal 是一位退休的眼科醫生,住在華盛頓州的斯波坎市。 他在費城坦普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接受教育,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接受住院醫師培訓。 他在俄亥俄州、華盛頓州和夏威夷執業。 Ken 於 2011 年認識佛法,並定期在 Sravasti Abbey 參加教學和閉關。 他還喜歡在修道院美麗的森林裡做志願者工作。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