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說別人的過錯

說別人的過錯

用手摀住嘴的女人。
為了停止指出別人的錯誤,我們必須努力培養我們判斷他人的潛在心理習慣。 (攝影者 瑪麗二世)

發誓 不要談論別人的過錯。” 在禪宗傳統中,這是其中之一 菩薩戒. 對於完全出家的僧侶,同樣的原則在 payattika 中表達 發誓 放棄誹謗。 它也包含在 給大家的建議是避免十種破壞性的行為,其中第五種是利用我們的言語製造不和諧。

動機

多麼偉大的事業! 讀者,我不能為你說話,但我覺得這很難。 我有一個老習慣說別人的過錯。 事實上,它是如此的習慣,以至於有時我直到後來才意識到我已經做到了。

這種貶低他人的傾向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的一位老師,格西阿旺達吉曾經說過:“你和一個朋友聚在一起,談論這個人的過錯和那個人的惡行。 然後你繼續討論別人的錯誤和負面品質。 最後,你們兩個感覺很好,因為你們已經同意你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兩個人。”

當我往裡看時,我不得不承認他是對的。 在不安全感的推動下,我錯誤地認為,如果別人是錯的、壞的或錯誤的,那麼相比之下,我一定是對的、好的、有能力的。 貶低他人以建立自己的自尊心的策略是否有效? 幾乎不。

我們談論別人的錯誤的另一種情況是當我們對他們生氣時。 在這裡,我們可能會出於各種原因談論他們的錯誤。 有時是為了爭取其他人支持我們。 “如果我告訴其他人鮑勃和我之間的爭論,並讓他們相信他是錯的,我是對的,然後鮑勃就可以告訴他們爭論,那麼他們就會站在我一邊。” 背後的想法是,“如果別人認為我是對的,那我一定是對的。” 當我們沒有花時間誠實地評估自己的動機和行為時,說服自己我們沒事的嘗試是一種微弱的嘗試。

在其他時候,我們可能會談論別人的錯誤,因為我們嫉妒他們。 我們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尊重和讚賞。 在我們的腦海裡,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別人看到我認為比我好的人的壞品質,那麼他們不會尊重和幫助他們,而是會讚美和幫助我。” 或者我們想,“如果老闆認為那個人不合格,她就會提拔我。” 這種策略是否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讚賞? 幾乎不。

有些人對他人進行“心理分析”,利用他們對流行心理學的半生不熟的知識來貶低某人。 諸如“他是邊緣人”或“她是偏執狂”之類的評論聽起來好像我們對某人的內部運作有權威的洞察力,而實際上我們鄙視他們的錯誤,因為我們的自我受到了侮辱。 隨便對他人進行精神分析可能特別有害,因為它可能不公平地導致第三方產生偏見或懷疑。

結果

說別人的過錯會有什麼後果? 首先,我們被稱為愛管閒事。 其他人不想向我們傾訴,因為他們害怕我們會告訴別人,加上我們自己的判斷,讓他們看起來很糟糕。 我對長期抱怨他人的人持謹慎態度。 我認為如果他們這樣談論一個人,他們可能會那樣談論我,只要有權利 條件. 換句話說,我不信任那些不斷批評別人的人。

其次,我們必須處理當他們發現我們所說的話時,我們公開了他們的錯誤的人,當他們聽到時,這些錯誤已經被放大了。 那個人可能會為了報復而告訴別人我們的錯誤,這不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行為,而是一種與我們自己的行為保持一致的行為。

第三,有些人一聽到別人的過錯就激動。 例如,如果辦公室或工廠的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背後說話,工作場所的每個人都可能會生氣並聯合起來反對被批評的人。 這可能會在整個工作場所引發誹謗並導致派系形成。 這有利於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嗎? 幾乎不。

第四,當我們的心在別人身上挑毛病時,我們快樂嗎? 幾乎不。 當我們專注於消極或錯誤時,我們自己的心就不是很快樂。 諸如“蘇脾氣暴躁。 喬把工作搞砸了。 lz無能。 山姆不可靠,”不利於我們自己的心理幸福。

第五,通過說別人的壞話,我們創造了別人說我們壞話的理由。 如果我們批評的人貶低我們,這可能會發生在這一世,或者當我們發現自己被不公正地指責或成為替罪羊時,這可能會發生在未來世。 當我們成為別人嚴厲言論的接受者時,我們需要記住這是我們自己的行為的結果:我們創造了原因; 現在結果來了。 我們把消極性放在宇宙和我們自己的思想流中; 現在它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如果我們是造成我們問題的主要原因的人,那么生氣和責備任何人是沒有意義的。

相似之處

在某些情況下,看似談論他人的錯誤可能是適當或必要的。 儘管這些例子與批評他人非常相似,但它們實際上並不相同。 他們有什麼區別? 我們的動力。 說別人的過錯帶有惡意,總是出於自私。 我們的自我想要從中得到一些東西; 它想通過讓別人看起來不好來看起來很好。 另一方面,對他人的過錯進行適當的討論時,會帶著關切和/或同情心; 我們想澄清情況、防止傷害或提供幫助。

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當我們被要求為不合格的人寫推薦信時,我們必須誠實,說出這個人的才能以及他的弱點,以便未來的雇主或房東可以確定這個人是否能夠做預期的事情. 同樣,為了避免潛在的問題,我們可能必須警告某人注意他人的傾向。 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的動機都不是批評對方,也不是美化她的不足之處。 相反,我們試圖對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進行公正的描述。

有時我們懷疑我們對一個人的負面看法是有限的和有偏見的,我們與一個不認識另一個人但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其他角度的朋友交談。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更具建設性的視角和想法,讓我們了解如何與人相處。 我們的朋友也可能會指出我們的按鈕——我們的防禦和敏感區域——誇大了對方的缺陷,以便我們可以改進它們。

在其他時候,我們可能會對某人的行為感到困惑,並諮詢共同的朋友,以便更多地了解該人的背景、她可能如何看待這種情況,或者我們對她的合理期望。 或者,我們可能正在與一個我們懷疑有問題的人打交道,我們諮詢該領域的專家以了解如何與這樣的人合作。 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的動機都是幫助對方並解決困難。

在另一種情況下,朋友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捲入了有害行為或以一種讓他人厭惡的方式行事。 為了保護他免受他自己無知的後果,我們可以說些什麼。 在這裡,我們這樣做時沒有批評的語氣或判斷的態度,而是帶著同情心,以指出他的錯誤或錯誤,以便他進行補救。 然而,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必須放棄我們希望對方改變的議程。 人們必須經常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 我們無法控制他們。 我們只能在他們身邊。

底層態度

為了停止指出他人的錯誤,我們必須努力培養我們判斷他人的潛在心理習慣。 即使我們沒有對他們說什麼或關於他們什麼,只要我們在精神上撕毀某人,我們很可能會通過給某人居高臨下的眼神,在社交場合無視他,或者當他的時候翻白眼來傳達這一點。名字在談話中被提起。

判斷和批評他人的反面是關於他們的良好品質和善良。 這是一個訓練我們的思想去看待他人的積極方面而不是不符合我們認可的方面的問題。 這樣的訓練使我們在快樂、開放、愛或沮喪、斷斷續續和痛苦之間產生了差異。

我們需要努力培養觀察他人的美好、可愛、脆弱、勇敢、奮鬥、充滿希望、善良和鼓舞人心的東西的習慣。 如果我們注意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關注他們的錯誤。 我們由此產生的快樂態度和寬容的言談會豐富我們周圍的人,也會滋養我們內心的滿足、幸福和愛。 因此,我們自己的生活質量取決於我們是否發現自己的經驗有缺陷或看到其中的美好之處。

看到別人的缺點就是錯過了愛的機會。 這也是關於沒有技能來適當地用溫暖的解釋來滋養自己,而不是給自己喂毒藥。 當我們習慣於在精神上挑出別人的缺點時,我們也傾向於對自己這樣做。 這可能導致我們貶低我們的整個生命。 當我們忽視我們生命和我們的寶貴和機會時,這是何等的悲劇 潛力。

因此,我們必須放鬆,放鬆自己,接受當下的自己,同時努力在未來成為更好的人。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忽略了我們的錯誤,而是我們並不那麼貶低他們。 我們欣賞自己的人性; 我們對自己的潛力和迄今為止所培養的令人心動的品質充滿信心。

這些品質是什麼? 讓我們保持簡單:它們是我們傾聽、微笑、寬恕、幫助他人的能力。 如今,我們已經忽略了在個人層面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是傾向於關注公開帶來讚譽的東西。 我們需要回歸欣賞平凡的美,停止對高成就、優雅和名人的迷戀。

每個人都想被愛——讓他或她的積極方面被注意到和承認,被關心和尊重。 幾乎每個人都害怕被評判、批評和拒絕,因為他們不配。 培養看到自己和他人美麗的心理習慣,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 它使我們能夠感受和擴展愛。 拋開發現錯誤的心理習慣可以防止自己和他人遭受痛苦。 這應該是我們修行的核心。 為此,尊者 達賴喇嘛 說:“我的信仰是仁慈。”

我們可能仍然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但我們的心更溫和、更包容、更開闊。 如果我們看到他們的缺點,人們不會那麼在意,當他們相信我們關心他們並欣賞他們身上令人欽佩的東西時。

用理解和同情來說話

說別人的過錯的反面是理解和同情。 對於那些從事精神修行的人和那些想要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優良品質時,我們會為他們的存在而感到高興。 承認人們對他們和他人的良好品質使我們自己的心靈快樂; 它促進環境的和諧; 它給人們有用的反饋。

讚美他人應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佛法修行的一部分。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訓練自己的思想去關注他人的才能和良好品質,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會感覺更快樂,他們也會更快樂! 我們會和別人相處得更好,我們的家庭、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也會更加和諧。 我們將這些積極行動的種子播種在我們的思想流中,為我們的精神和世俗目標創造和諧關係和成功的原因。

一個有趣的實驗是嘗試在一個月內每天對某人或關於某人說些好話。 試試看。 它使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所說的內容和原因。 它鼓勵我們改變觀點,以便我們注意到他人的良好品質。 這樣做也極大地改善了我們的關係。

幾年前,我在佛法班上把這個作為家庭作業,鼓勵人們嘗試表揚他們不喜歡的人。 接下來的一周,我問學生他們做得如何。 一個人說,第一天他必須編造一些東西才能對同事說正面的話。 但在那之後,這個男人對他好很多,很容易看到他的優點並談論它們!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