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培養正確的看法

培養正確的看法

一系列教學的一部分 精煉黃金精華 第三世達賴喇嘛嘉瓦索南嘉措。 文字是對 經驗歌曲 宗喀巴大師。

  • 對自我、五蘊和否定對象的固有把握
  • 理解對象的方法
  • 正確看待我們的屬靈經歷
  • 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
  • 外觀分析
  • 自我與諸蘊的關係

精金精華 61 (下載)

對自我、五蘊和否定對象的固有把握

我們不會先天地把自我和五蘊理解為一體,我們也不會先天地把它們完全分開。 例子:我們沒有把握五蘊和人本質上是一體的,因為有時我們會想,“哦,天哪,我希望我能和那個人一起改變身體”或“我希望我有他們的心”。 我們說這樣的話。

所以這表明,在與生俱來的層面上,我們並沒有看到五蘊和自我是完全的、本質上的一體; 因為如果我們確實以這種方式看待他們,我們就不會想到,“哦,我可以和別人一起改變身體或改變思想。”

我們也不認為五蘊和我在本質上是分開的,因為如果我們這樣做了,我們會認為它們完全無關,但我們不會,因為當我們的胃疼時,我們會說,“我感到不舒服”或“我生病了” 。”

之所以出現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試圖在虛空中尋找否定的對象 冥想。 它就是 任何監管機構都不批准 蘊和我本來是一,它是 任何監管機構都不批准 蘊和我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沒有先天地把握它們以那樣的方式存在。

什麼 與生俱來的自我把握 是,是:我們認為那裡的人不依賴於僅僅被術語和概念標記。 這是談論否定對象的一種方式。 另一種方式是有一個人與五蘊融為一體,一個本性存在的人與五蘊融為一體,但不被視為本性一體或本性分離; 但不知何故能夠建立自己但存在於聚合內部的某個地方:在 身體 和介意。 這就是先天的對象 在真實存在。 這就是我們認為存在但就人的無私而言並不存在的對象。

有時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否總是始終如一地抓住真實的存在? 難道我們所有的意識都像凡夫一樣把握真實的存在嗎?” 答案是“不”。 誠然,對於常人來說,我們所有的意識都有真實存在的表象。 並且對於所有有情眾生,除了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所有其他眾生的意識都有真實存在的樣子。 但在把握真實存在方面,並不是我們所有的意識都把握真實存在。

理解對象的三種方法

所以有三種理解對象的方法:

  1. 真實存在:我們掌握 現象 存在於那裡,能夠建立自己,存在於自己的力量之下,擁有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質,自己的實體,完全獨立於意識。

  2. 假的:所以這可能是把事物看成是空的,也可能是把事物看成是幻覺,它們以一種方式出現,但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3. 兩者都不是:你沒有抓住真實的存在,但你也沒有把它們理解為幻覺,你也沒有把它們理解為空。 所以以上都不是。 您只是將它們理解為普遍存在。

普通人如何理解

因此,抓住真實存在的意識,就像我們生氣時或類似的那樣。 我們握住物體,理解它,抓住它真正存在。 所以我們常人肯定是有的。

假悟,或非真實存在,凡夫(未親證空,能如幻悟),有空性推知, 推理實現 空虛; 當然,對空性有直接洞察力的聖人,他們可以將事物視為空性或幻覺。

然後是第三種方式,兩者都不是:同樣,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它們既不是固有存在的,也不是空的,也不是幻覺。 所以這可能是我們許多普通的意識:就像我們說,“我在街上走”“我要去掃地”; 這些東西。 在那一點上,我們並沒有抓住自我是真正存在的。 它周圍沒有能量,是嗎? 你不認為有一個堅實的自我。 只是,“我在走路”“我在掃地”。

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必須看到 不是全部 我們的意識是 錯誤 在把握真實存在的意義上(即使對於不存在於 空性的冥想平衡,我們所有的意識都是 錯誤 在真實存在向他們顯現的意義上。)因此真實存在有可能顯現給意識,但意識並未將其理解為真實存在。 例如,我們的感官,它們沒有把握真實的存在; 只有精神意識會這樣做。 但是對於感官來說,事物似乎是真實存在的:當你看到黃色時,就像:“是的,黃色就在那裡。” 它有它自己的性質。 所以這是真實存在的表象。 但實際上是概念性的心在領悟真實的存在; 因此,感官意識不是概念心,它們不了解真實的存在。

凡夫,未直接證悟空性,能知我或他 現象 第一種和第三種方式; 凡夫證悟空性,亦能以第二道見。

所以重點是,並非所有眾生的心都能感知或把握真實的存在。 而且,並非所有眾生的概念意識都能把握真實的存在。 因為你可以有一個只是想著樹的概念意識; 當您考慮它時,您不一定會抓住那棵樹的固有存在(儘管這棵樹確實在您看來是固有存在的。)

同樣地,不執著於真實存在的人,也不一定將某事理解為空性。 因為這不僅僅是理解真實存在的空性和理解真實存在之間的這種二分法; 因為有第三種方式來理解它兩者都不是。

腦洞大開的冥想

所以請記住,我們談論的是一些相信頭腦空白的人 冥想 他們說:“所有的意識,你應該把它們全部去除,因為它們都被迷惑了; 它們都是痛苦的原因。” 而他們所犯的錯誤是,他們認為一切眾生的意識都掌握了真實的存在。 換句話說,他們沒有意識到還有第三種理解事物的方式:既不真實存在,也不真實存在。 所以因為他們不認為有任何方式只是說,“那裡有一個粉絲”而不是一直對真實存在的執著。 因此他們說:“哦,所有的概念意識都在抓住真實的存在。 所以我們應該擺脫所有這些:A到Z!” 還記得上次我們談到這樣做的錯誤嗎? 如果你這樣做,你甚至永遠聽不到空性的教法; 因為當你聽到空性的教導時,你是在使用概念。 雖然這是真的 中觀 路盡頭的觀點你想放下概念,直接感知空性,一開始就用概念去嘗試理解主題是沒有錯的。

aryas 是如何理解的

現在阿羅漢,從輪迴中解脫出來的眾生,他們只能以第二種和第三種方式來理解事物。 他們能理解事物是空的或虛幻的,他們也不能理解事物兩者都不是。 但他們不再把握事物的真實存在,因為他們已經擺脫了所有我執的無明。 所以真實的存在仍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但他們沒有把握 現象 那樣存在。

同樣地,所有已經證悟空性的人的認知者,不一定將他們的對象視為幻覺或空性。 有時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有人直接感知到空性,然後在無明全部消失之後,虛假的相貌就全部消失了。 不,你可以在禪定中直接洞察空性,但是在休息時間,如果你還不是阿羅漢,如果你還沒有獲得解脫,還沒有去除煩惱的障礙; 當你在你之外 空性的冥想平衡.

推證空性的眾生如何理解

對於那些擁有 推理實現 空性,但不是直接的覺悟,在他們處於冥想平衡之外的休息時間,他們甚至可能對真實存在有執著——我應該說是對真實存在的後天執著。 因為記住,對空性有推論性理解的眾生,他們是在準備的道路上,而不是在見的道路上,所以他們不是阿利耶斯。 所以他們有時可能還會有後天的煩惱。 這不會經常發生,因為他們已經冥想了很多,但他們仍然可能對真實存在有一種來自錯誤的哲學觀點的粗俗執著。

甚至在直接證悟空性的道之後,你有時還是會因為存在的習慣而把握真實的存在。 或者在你的帖子中 冥想 到時候你可能還會有第三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它既不是真實存在的,也不是非真實存在的。 所以作為一個聖女,你想要修煉的是休息時間的第二個:把事情看成是幻覺。 但有時你沒有那個,你有第三種方式,兩者都沒有。 或者有時,一些 與生俱來的自我把握 出現,你甚至有第一種方式。

當你成為阿羅漢,或者你在 菩薩 當你達到八地的時候,你已經消除了所有我執著的無明,你已經消除了煩惱的障礙,所以從那時起,無論你在 冥想 與否,因為你已經消除了我執的無明。

正確看待我們的屬靈經歷

所以知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你知道這本書 在迷魂藥之後,洗衣店 所以那裡有很多人寫下他們在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歷 冥想. 後來他們回去了,他們還在和人打架,仍然不開心,還有所有這些東西。 你可以看到,在西方,我們似乎有點驚訝。 (現在這些人是否真的直接看到了空性是另一個問題——我什至不打算處理。)但即使他們看到了,這並不意味著之後你就沒有任何執著或你所有的壞習慣消失了; 因為在你證得阿羅漢果或八地之前,你心中仍有煩惱的種子。 因此,如果我們知道這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陷入這樣的境地:“哦,我只需要有一次經歷就可以治愈整個事情。” 然後你以後就不會崩潰了,“哦,我以為我對空性有了這個偉大的認識,但我仍然感到不安。” 所以這有很多很多階段。 和 錯誤的看法,你知道的,我們已經深深地習慣了它們。

此外,當我們有靈性體驗時,我們總是需要檢查它們是真實的,還是只是頭腦中的表象。 因此,即使是對其中一位本尊有異象的大禪修者,他們也總是會檢查:“是真正的本尊,還是只是心?” 或者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們要離開我們的 身體, 但離開我們的 身體,這不是證悟空性的定義。 感覺就像你與你的分離 身體,這只是放下對“我是我的 身體” 暫時但並不一定意味著你已經意識到了自我的空性。 因此,每當我們有這些經驗時,我們都應該檢查它們並以有用的方式使用它們,從而在我們的道路上充滿活力。 但不要把它們當作我們將要嘗試和重現的真實存在的體驗,因為這意味著,“我在哪裡! 我意識到了我的空虛!” 這有點矛盾。

正確的自我意識

讓我們談談我們想要擁有的正確自我意識,因為對此也有很多誤解。 我們聽說佛教教導無我,所以我們想:“哦,沒有我。 沒有自我。” 但如果沒有自我,那你怎麼說,“我在街上走。” 你不能這麼說。 或者人們說,“沒有自我”,他們用它作為一種自我貶低的方式,比如:“我沒用,我一文不值,沒有我。” 他們以一種心理上不健康的方式使用它。 這些人還沒有真正領悟到無私,只是聽到了話,誤會了話。 所以他們想,“哦,沒有自我,所以為什麼要嘗試做任何事情,你知道嗎? 沒有自我。” 所以不是這樣。

尊者一再強調,作為 菩薩 你必須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自我意識,而不是一些模糊的自我意識。 但這種清晰的自我意識並不一定意味著你有自我把握。 如果你是一個 菩薩 而你下定決心“獨自一人”將所有眾生從輪迴中解脫出來,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承諾! 你需要有很大的自信才能做出這個承諾。 你需要有很多“umpff”的感覺。 的,“我能做到!” 一些快樂的努力,“是的,是的,我可以做到這一點!”

所以這種自我意識是一種善的自我意識,因為它引導我們走上這條道路。 那種自我意識,並不一定是對真實存在的執著。 它可以是第三種自我意識:視之為既不是。 或者它甚至可能是 aryas 的第二種感覺:認為那個自我是虛幻的,但仍然對你修行道路和獲得結果的能力有強烈的自信。 所以不要以為實現無我就意味著你會變得像一條蟲子:“沒有自我。 所以我就坐在這裡。 我什麼都不想要。 我什麼都不喜歡。 沒有什麼。 我不存在。” 你認為這就是一個 菩薩 花時間? 我從未見過尊者這樣坐著。 你看真正偉大的上師,他們有偏好:“你利益眾生! 你不要消極對待!” 裡面有偏好。 但對偏好的內在存在沒有把握; 沒有 附件 到偏好。

需要歧視嗎?

所以有時我們會犯錯誤,我們認為當我們意識到空性時,就根本沒有分別,“一切都沒有”。 現在這是真的,而你在 空性的冥想平衡 沒有歧視。 沒有好壞之分,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舌頭,沒有 身體 並且介意,因為你在反思 終極本性 – 事物如何實際存在。 但是當你從中升起並在世界上運作時,你仍然遵守世俗的慣例,事情仍然有效。 所以還是有人可以區分橙色和紫色。 有一個人可以區分什麼是修行,什麼是捨棄。 因此,這種歧視都可能發生:但沒有抓住任何一個選項作為真正存在,也沒有 附件 對一件事或另一件事。 因此,當你是一個高度覺悟的存在時,你可以非常有力和直接地說話,但你不會執著於你的位置。

我知道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理解的,因為對於我們來說,當我們有力而直接地說話時,我們會很執著,並且:“這是我的觀點,你不敢批評它,因為你說我不好。” 但是對於一個 菩薩, 人們可以批評他們的 意見,他們不會把它當作個人的; 當他們失去冥想的平衡時,他們仍然可以區分要練習什麼和放棄什麼。 當他們處於冥想的平衡狀態時,根本就沒有常規的出現,所以這些都不會發生。

有道理嗎?

這種東西很重要,否則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想法。 我們發展了自己的間隔理論,比如:“哦,你有一個瞥見,所以你完全開悟了,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 對不起。 或者,“你瞥了一眼,沒有我。所以我就坐在那裡。” 某種藥物昏迷,又錯了!

外觀分析

現在我們要進入有趣的部分,因為現在我們要開始分析過程,看看事物是否以它們出現的方式存在。 因此,能夠識別真實存在的外觀是非常重要的。 知道它是什麼; 然後看看真實的存在是否存在。 如果我們不理會真正的存在而否定其他事物,那麼我們就不會消除無明。 所以我們必須能夠識別真實存在的外觀。 然後想:“如果真實的存在是這樣存在的,它會是這樣的。” 傑仁波切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你否定錯誤的東西時,就像你把真實的存在都用蝴蝶結包裹起來,然後你扔掉了別的東西,你否定了別的東西。 他說這就像在西方有一個精神,但你提供 朵瑪 到東方的驢。 你錯過了標記。 或者,什麼是美國的好榜樣? 你知道一隻股票正在飆升,所以你買了那隻正在崩盤的股票。 我們可以理解它的愚蠢。 任何與金錢有關的事情,我們都做得很好。

同樣地,我們不只是認為空無是理所當然的,然後說:“人不是天生存在的,因為 這麼說的,”因為這也沒有讓我們意識到,不是嗎? 這比抓住真實的存在要好。 但只是說,“嗯,是的,本質上不存在任何東西,因為 這麼說,“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駁斥了否定的對象。 這只是意味著我們有一些強烈的信念,但我們肯定會同時擁有一些非常強烈的執著。

因此,雖然我們未受損害的世俗意識不能直接感知空性,但它們可以,但當我們分析空性時,它們確實有能力與某些前提相矛盾。 終極本性. 因此,例如,我們說,“自我並不是真正存在的,因為如果存在,它將是永久的。” 所以我們的常規意識,世俗意識,可以理解自我不是永久的,即使這些意識不能理解自我是空無的真實存在。 或者不能直接看到真實的存在我應該說。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使用三段論,我們使用後果。

三段論

三段論就像一個證明:“自我是空的,因為它是緣起的。” 結果是向某人展示他們陳述某件事後得出的錯誤結果。 這種後果破壞了他們自己的主張; 所以他們有點卡住了。 就像你說,“自我並不是真正存在的,因為如果它存在,它就會是永久的。” 好吧,這個人知道自我不是永久的,但他們也認為自我是真實存在的。 然後當你說,“但如果它真的存在,它必須是永久的”,然後他們會[手勢],他們會看到那裡有一些矛盾。 這就是後果的用法:向某人展示荒謬的後果。

當我們培養正見時,我們從一個例子開始,比如一輛馬車或一輛戰車,或者在現代,一輛汽車。 但是當我們真正做 冥想 他們建議我們 幽思 關於人的空性,首先是我們自己的自我,因為我們的自我,我們的我是根據 身體 和介意。 所以被指定的東西總是比指定的基礎更不穩定。 所以聚合體, 身體 和頭腦,是指定的基礎。 然後自我,僅僅依賴於它們的我,是指定的對象。 所以他們建議你在冥想時從我開始; 因為他們說,意識到空虛比開始嘗試意識到 身體 或頭腦。

龍樹名言

所以這裡有一些來自龍樹菩薩的引述,然後是來自巴利文經典的一些引述,我們將要進入。 所以龍樹菩薩開始了,這是在 珍貴的花環:

若人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空,亦非識,亦非一齊; 那些之外的人在哪裡?

所以你在尋找土元素中的人 身體、水界、火界、風界、空界。 你找不到那個人。 有這些嗎? 人還不是意識? 它也不是所有這些東西的集合。 那麼,那些之外的人在哪裡? 你能找到一個與這些不同元素分開的人嗎? 然後龍樹菩薩繼續說:

正如人不定於實相,因依六界(六界為地、水、火、空、風、識)而定,所以各界亦不定於實相,因根據聚合指定。

所以自我依賴於這六種元素; 其中五個是物質的:地球,水,那些,然後是意識。 自我是指定的對象,這六個是指定的基礎。 但是,如果您將這些成分中的任何一個單獨取出,它就會成為一個指定對象,該對像是根據其自己的個別指定基礎指定的。

因此,意識被指定依賴於這一系列清晰和意識的時刻。 或者地球被指定依賴於所有這些堅硬而堅固的東西。 所以我們得到的是在一種情況下可以作為指定基礎的東西; 也可以是另一種情況下的指定對象。 例如,意識是指定自我的基礎的一部分,但它本身也是一個對象,它依賴於清晰和覺知的時刻的集合而指定。 因此,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看到,例如,當你否定自我——真正存在的自我——時,你不僅僅是在否定自我。 但是你還必須調查每個聚合,看看它們是否真的存在。 跟著我?

所以在大多數實踐中,他們說 幽思 首先是自我的空性,然後是五蘊。 但有時在某些實踐中你會發現它顛倒了: 幽思 首先是五蘊的空性,然後是自我。 但就例子而言:我們從一個自我的例子開始 現象,在過去是戰車或大車。 但我們要使用汽車。

比丘尼哇集拉名言

但是,讓我給你讀一下開頭的那句話。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引語,因為藏人使用它,他們只是說這個引語來自於 基礎車輛. 好吧,我在巴利語經典中找到了這句話。 我這裡用的是西藏人的翻譯。 我正在比較這句話的翻譯,看看所有的詞是否完全相同。 所以我現在只是使用藏語的翻譯。 而這句話是出自一位比丘尼,比丘尼哇集拉所說的。 於是她在打坐; 障礙的化身瑪拉出現在她面前並試圖繞過她 冥想 讓她回到世俗的事物中。 比丘尼哇集拉對瑪拉說:

自我是惡魔的頭腦。 你有一個 錯誤的看法. 這些組合聚合是空的。 它們裡面沒有生物。 就像人們說車依賴於部分的集合一樣,我們使用約定的“生物”依賴於聚合。

所以, ”自我是惡魔的頭腦,”所以這裡的瑪拉被擬人化為對自我的執著。 “你有一個 錯誤的看法. 組成聚合體…” 換句話說:形式(即 身體)、感覺、分別、制約因素和意識; 他們是空的。 所以,這就是無私 現象. 她說聚合是空的。 然後她說,“它們裡面沒有生物,”那是人的無私。 然後她舉了一個例子,“正如人們談到依賴於零件集合的推車一樣。” 如果你曾經在印度騎過手推車,你會發現手推車裡有木製輪子和所有不同的東西。 我沒有騎過印度戰車,我猜那些已經過時了,但馬車保持了風格。 “就像人們說依賴於零件集合的推車一樣,”所以你有後部、下側、輪子、車軸、前部、座椅,以及所有這些,這就是零件的集合; “所以我們使用約定俗成的生物,” 或自我,或人,“依賴於聚合。” 因此,根據我們指定的聚合 I; 就像根據您指定購物車的零件集合一樣。 但是當您查看零件時,您找不到購物車; 當你查看聚合時, 身體 記住,你找不到那個人。 這就是這裡要強調的。

分析自我與諸蘊之間的關係

因此,當龍樹菩薩要求我們看清我與五蘊之間的關係時,他給出了五種方法來檢驗我是否是五蘊。 然後月稱在他的 營養補充 又加了兩個,所以你得到了七點否定。 當我們做四點 冥想 關於空虛,還記得四點分析嗎? 第一個是確定否定的對象。 第二個是確立普遍性,換句話說,如果事物本來就存在,那麼它們要么本來就是一,要么本來就分開; 沒有第三種選擇。 然後第三個是我和五蘊本質上不是一體的。 第四點是它們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然後結論是,因此,沒有固有存在的人。 好了,這就是四點分析。

月稱七分

月稱所教導的七點,歸結為:自性與五蘊不合一,這是四點分析的第三點; 而自性並非本性獨立於諸蘊,這是四點分析的第四點。 所以月稱所做的是他只是拿下第三和第四點並擴大它們。 因為在擴展它們的過程中,他讓我們看得更深一點,挖掘得更深一點; 看看聚合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身體 一方面是頭腦)和自我(另一方面是人[手])。 因為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認為有一個獨立的人混在聚合體的某個地方; 它的存在不依賴於名稱和概念。 一切眾生都有,包括小貓。

所以,我們將從汽車的例子開始——因為我們都不是非常喜歡手推車的,不是嗎? 或馬車; 那不會得到你。 但是這個國家的人們非常喜歡他們的汽車。 實際上,我認為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對他們的汽車情有獨鍾。 有趣的是,當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我問了一個人——因為那裡的人讓他們的汽車保持完美。 這不像在這個國家,汽車像骯髒和垃圾一樣。 在新加坡,你坐上任何人的車,都是完美無暇的。 不僅整潔而且沒有污垢。 他們每天都洗車。 這太不可思議了。 我問某人:“為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說,“嗯,在我們國家,你通常不會邀請你的朋友來你家。 人們沒有那麼多在別人家見面的習俗。 他們會在戶外、餐廳或不在某人家中的某個地方見面。 所以你不會因為家裡有好東西而獲得任何地位。 但是如果人們乘坐你的車,或者他們看到你的車,那麼你就會獲得一些地位。 在這個縣,我們確實邀請人們進入我們的房子; 但我們也非常依賴我們的汽車並從我們的汽車中獲得地位,不是嗎? 即使你把你的車弄得一團糟,“這是我的凌亂的沃爾沃”或“我的凌亂的寶馬”,或者其他什麼。 因此,如果我們分析尋找汽車而不是購物車,它會帶來更多的刺痛。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七個點。 我將列出它們,然後我們將開始討論它們。 因此,如果是汽車,請記住這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示例。 如果汽車本來就存在,那麼分析終極的探索意識應該能夠確定它以七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存在。 它應該以這七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固有地存在。 而這種真正探究終極存在方式的探查意識,應該是能夠看到這一點的。

列出的七點

那麼,如果它本來就存在,那麼它應該如何找到“我”的七種選擇是什麼?

  1. 一是它與它的部分是一體的。
  2. 其次是它與它的部分不同。
  3. 第三是它擁有它的部分。
  4. 第四是它依賴於它的部分。
  5. 第五,它是它的組成部分所依賴的。 所以這就是它的各個部分所依賴的。
  6. 第六,它是零件的集合。
  7. 第七個是零件的形狀或排列。

所以現在我們開始調查。 在調查這七種方式時,會出現各種有趣的事情; 我們會在這里和那裡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點。

“一個”與“不同”和“一個性質”與“不同性質”的語言和含義

現在,在開始之前,我只想解釋一下“一個”和“不同”這兩個詞; 或“相同”和“分開”或“不同”。 或者有時它被翻譯為“一個”和“許多”。 有時不同的老師會輕描淡寫地使用這些詞…… 食堂大日 藏語。 和 k 表示“一個”,也可以表示“相同”。 和 可以表示“不同”、“不同”、“若干”或“許多”。 所以有不同的方法。 所以我們必須對這裡的關係有所了解。 我希望這是澄清而不是混淆。

因此,如果事物是​​“一體的”,尤其是它們“本質上是一體的”; 這意味著它們是一回事。 它們完全一樣。 如果事情是“不同的”,它只是在傳統的層面上意味著它們是不同的。 電話不同於錄音機; 他們是不同的。

如果你說 ”一種性質”和“不同的性質”,那麼就有了不同的含義。 讓事情成為“一種性質“它們必須同時存在,一個不能沒有另一個存在。 所以說事情是 一種性質 表示一種特殊的關係。 例如,桃子的皮是 一種性質 與桃子; 所以如果你有桃子皮,你就有桃子,反之亦然。 或者桃子的顏色是 一種性質 與桃子。 但是顏色和桃子不是一體的。 他們是 一種性質 但他們不是一個; 因為要成為一體,它們必須完全相同。 而且顏色和桃子也不完全一樣吧? 但他們是 一種性質 因為沒有桃子就沒有顏色,沒有桃子的顏色就沒有桃子。

不同:兩件事可以不同,比如桃子的顏色和桃子的顏色不同; 但它們不是不同的性質。 因為如果它們是不同的性質,它們可以存在於不同的時間; 或者即使它們同時存在,也不需要彼此有任何關係。 就像表和記錄器同時存在,但它們是不同的。 它們也是不同的性質:桌子和錄音機。 他們是不同的,他們是不同的性質。

現在我們進入某些事情,例如:兩個真理是 一種性質 但他們是 名義上不同. 究竟真理和世俗真理不是一回事,但它們是 一種性質 因為你不能擁有一個而沒有另一個; 他們相互依賴。 所以有時候有些老師在講這個的時候,他們做的分析只是“一個”和“不同”。 有時他們會這樣做'一種性質'和'不同的性質'。 有時他們以數字的方式把它當作“一”和“多”:所以自我是一,五蘊是多。 只是讓你知道萬一你遇到這種情況,有人解釋它略有不同。

在這裡,我們將專門討論“一個”和“不同”的事物。 但我們將在此過程中討論正在發生的事情 一種性質 和不同的性質。 你不要糊塗了!

讓我們看一下汽車的例子和汽車的零件。 實際上,也許我們最好在這裡暫停一下,因為我們幾乎沒有時間了,下一次開始,看看你現在有沒有問題。

問題和答案

課程對象::所以問題是:“當我們理解某事或抓住某事為真實存在時,是否存在煩惱?”

尊者圖登卓龍 (VTC): 執著真實存在是無明。

課程對象:: 這就是痛苦的無知?

VTC:是

課程對象:: 所以錯誤的概念,讓我們把事情看成錯誤的東西……

VTC: 是錯的還是假的?

課程對象:: 看樣子,那個不正確的看法……

VTC: 錯了。

課程對象:: 錯了,是這個詞。 那麼什麼是無知呢?

VTC: 真實存在的出現是一種認知障礙,它不是一種意識。 它是由於心流上的無明潛伏而生起的,但它掩蓋了完全的開悟。 對真實存在的執著是一種意識,它會阻止解脫並導致輪迴。

課程對象:: 遮蔽不是意識嗎?

VTC: 無知是一種意識。 在這三種 無常現象 形式、意識和抽象組合; 它屬於意識的範疇。 當我們談論兩種障礙時:什麼阻礙了解脫,什麼阻礙了證悟; 無明落在第一個,煩惱的障礙。 煩惱障包括所有這些煩惱障,即心煩惱,煩惱的種子,抽象的複合物,以及導致輪迴再生的業力種子(它們也是抽象複合物)。煩惱者,如二相之相,真實存在之相。 那些生起,那些,以及無明的潛伏期是認知障礙。 真實存在的潛伏期和外觀都是抽象的複合物。 知道了?

課程對象:: 嗯,我想是的,它有幫助。 我一直認為那也是一種無知,所以……

VTC: 不,認知障礙不是無明。 對於較低的學校,也許這就是你感到困惑的地方,對於 Svatantrika-Madyamakas 和 Chittamatrins,認知障礙是意識。 因此,他們區分苦無明和非苦無明,說苦無明是執著自足的實質存在的人。 而對於奇塔馬特林人來說,受苦的無知是抓住主體和客體來自不同的種子,或者事物以其自身的特性作為其標題的參考而存在。 而對於Svatantrika-Madyamakas來說,認知障礙是對真實存在的執著。 因為記得 Svatantrikas 說你只需要否定自給自足的實質存在的人就可以擺脫輪迴。 因此,Prasingikas 陳述煩惱和認知障礙的方式是獨一無二的。 這和其他學校不一樣。

如果它看起來有很多名稱和術語,那麼一開始就是這樣。 但是,當您了解這些名稱和術語的含義以及它們所指向的內容並在您自己的經驗中識別這些事物時,它變得非常有趣。 它實際上是相關的。 這不僅僅是智力上的胡言亂語。 這實際上是解脫和啟蒙的核心問題。

課程對象:: 所以問題是:一開始我是在辨認阿羅漢,並且在八地處。 菩薩 這是否與他們不同的道路有關?

VTC: 是的。 因為在聽聞者和獨覺者的道路上,不經過十 菩薩 布密斯; 只有當你在 菩薩 你走過十條路 菩薩 bhumis。 因此,聲聞和孤獨的證悟者消除了使我們陷入輪迴的所有煩惱障礙。 他們在第五道上消除它,即不再學習他們的乘法的道路; 因為你有五道 聽者 乘,寂行者的五道 乘,修行的五道 菩薩 車輛。 就菩薩而言:如果是新的 菩薩,換句話說,某人不是 聽者 或者首先是一個孤獨的實現者,一個進入 菩薩 最初的路徑; 然後他們直到八地處才消除煩惱障。 菩薩 路徑 冥想. 然後當他們到達大乘佛教或 菩薩 無學之道是認知障礙。

我知道你們中的一些人已經聽過很多次了。 把它畫出來對記住它很有幫助。 我可以為你做這一切,但那樣你可能學不會。 而如果你把自己畫出來,寫下每條路徑的定義是什麼,誰知道什麼,然後形成你的 15 條路徑。 五個在 聽者,五個在孤獨的實現者中,五個在 菩薩,然後這會有所幫助。 然後在 菩薩 路徑放在十地處。 第一個地處在見道上,其他九地處在見道上。 冥想.

普密 是一個梵文詞。 它通常被翻譯為地面、水平或舞台; 不同的翻譯。

所以你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教學,你必須從一個星期到下一個星期復習你的筆記。 如果你不復習你的筆記,你將在下一次教學中迷失方向。 所以你必須花一些時間來複習你的筆記; 回去嘗試理解這些事情; 並將它們繪製出來; 並帶著問題回來找我。 我知道沒有問題是因為人們沒有查看他們的筆記。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