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有紀律的生活方式的價值

有紀律的生活方式的價值

達賴喇嘛尊者。
有足夠強大的共同基礎將各種宗教傳統聯合起來,我們可以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共同貢獻。 (攝影者 克里斯克魯格)

達賴喇嘛尊者在基督君王修道院(倫敦考克福斯特)與一群基督教和佛教僧侶及俗人交談,該修道院屬於蒙特奧利維託本篤會。 演講於 17 年 1994 月 XNUMX 日在約翰梅恩研討會結束時進行,在此期間,尊者首次對基督教福音書進行了廣泛的評論。 那天早上早些時候,尊者與本篤會修士一起冥想。 研討會記錄在視頻系列中 善良的心 來自倫敦的 Medio Media。 本文經授權轉載於此 香巴拉太陽雜誌.

儘管我有機會和榮幸參加了許多跨信仰對話和跨信仰服務,但目前的對話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我特別想知道這裡的佛教僧侶對我閱讀和評論基督教福音的看法。

你知道,很明顯,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佛教徒。 因此,我自己的信仰不包括對“造物主”的信仰。 但與此同時,我真的很想幫助那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加強他們的信仰和真誠的實踐。 我真的很想幫助他們……

有一個故事:龍樹菩薩想和一位偉大的學者辯論,一位古印度傳統的非佛教徒。 他的弟子,Aryadeva,主動提出代替他去,這樣他的老師就不用去了。 龍樹菩薩道:“首先我要考驗你,看你是否有資格接替我的位置。” 龍樹菩薩和天王開始辯論,龍樹站在古印度學派的立場上,天王將與之辯論。 龍樹菩薩對非佛教思想流派的辯護是如此有說服力和堅定,以至於在爭論中有一個觀點,聖賢開始 懷疑 他的老師的忠誠。

這可能同樣適用於佛教徒 誰試圖了解“造物主”。 [笑聲] 這幾天的對話和討論加強了我長期以來的信念,即儘管世界上的宗教傳統在形而上學和哲學上存在根本差異,但有足夠強大的共同點將各種宗教傳統結合起來,從而使我們共同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我過去幾天的經歷加強了這一信念,因此我非常感謝有機會主持今年的 John Main 研討會。

今天在這座修道院裡,我想談談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 這 修道院的 生活是建立在明確遵循某些特定事物的基礎上的生活方式 戒律誓言. 我將討論這如何成為一個人的精神修行和成長的基礎。

雖然我在座的佛教僧侶們都熟悉這個想法,但我要說,在佛教傳統中,當我們談到我們的精神道路或啟蒙時,修行是在所謂的框架內解釋的 三項高等培訓. 這些是更高的智慧訓練、更高的定力訓練或 冥想,以及更高的道德修養。 在這三者中,更高的道德和倫理訓練是其餘兩種訓練的基礎。

正是在更高的道德訓練背景下,我們談論我們的道德 戒律 和道德紀律。 一般來說,在佛教傳統中有兩種類型 戒律: 外行人的道德 戒律修道院的 戒律. 在佛教中,道德紀律領域被稱為 別解脫,字面意思是“個人解放”。 在那個練習中,主要有七八組 戒律, 其中五個是 修道院的. 他們包括見習 誓言 直至男性和女性的完全按立。 剩下的兩組 戒律 是在家修行者。

當談到 修道院的 戒律,我們指的是基於基本原則的有道德規範的生活方式 箴言 獨身。 反思一個項目的重要性和價值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重要的是要了解採用這種生活方式的更廣泛的宗教和精神背景。 例如,就佛教而言,相信每個生物都具有完美的潛力, 自然,這是我們所有人與生俱來的。 這種佛果種子自然存在於每個眾生之中。 在我弟兄姊妹所使用的基督教語言中,表達方式略有不同。 有人說所有人類都具有神性,即神的“形象和样式”。 因此,在這兩種宗教中,我們所有人都有一種自然純潔的觀念,這是我們精神成長的基礎。 要完善我們所有人的善良本性,僅僅增強和發展它是不夠的。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減少和克服我們內心的消極衝動和傾向。 我們需要雙管齊下的方法:增強積極品質和減少消極衝動。

我相信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是知足常樂的想法。 這種知足的原則與簡單和謙虛有關。 強調和實踐簡單和謙虛是基督教和佛教徒的共同點 修道院的 訂單。 例如,在佛教的情況下,這可以在一個成員要培養的十二種品質的清單中找到。 修道院的 次序和上等生命的四種傾向。 (這些與滿足於簡單的食物、衣服、住所,以及對平息心中的煩惱和修行有濃厚的興趣有關。 冥想 以產生優秀的品質。)這些指導使個體修行者能夠過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他或她對食物、住所、衣服等方面的適度需求感到滿意。 這不僅能幫助那個人培養滿足感,還能培養堅強的性格,這樣他或她就不會變得軟弱無力,不會屈服於奢侈生活方式的誘惑。

性格越強,意志越強,吃苦的能力越強。 有了這些,你將擁有更大的熱情和毅力。 一旦你擁有了那種強大的熱忱和忍忍感,它們就會為進一步的修行打下堅實的基礎,如證得一心一意、洞見洞見。

就我兄弟姐妹的基督徒從業者而言,尤其是那些在 修道院的 秩序,我認為你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因為你只有一次生命; 而佛教徒 修道院的 會員們可以偷懶一點,今生不成,還有來生! [笑聲]

擁有如此強大的忍耐力的主要好處之一是它為未來的精神發展奠定了基礎。 例如,如果您查看列表 條件 推薦給渴望達到的人 寧靜 堅持,或 奢摩他,我們發現一些主要 條件 推薦的是一種滿足感和謙遜感,以及一種道德健全和有紀律的生活方式。

A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是一種自律的生活。 重要的是,我們不要認為這種紀律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從外部強加給我們的。 紀律必須來自內部。 它應該基於對其價值的清晰認識以及一定程度的內省和正念。 一旦你對紀律有了這樣的態度,它就會是你自己養成的,而不是強加的。 作為自由選擇,紀律將真正幫助你培養兩種非常重要的心靈品質:警覺和正念。 當你發展這兩個覺醒的基本因素時,你將擁有最強大的工具來實現心的專注。

當我們審視佛教的價值時 修道院的 秩序,重要的是要看到獨身是基礎。 我們必須理解為什麼獨身必須成為一個人的基礎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獨身者的生活方式 修道院的 幾乎類似於違背我們的生物本性 身體. 如果你看看性和性慾的本質,它是我們生物衝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驅動力與繁殖的進化過程有關。 在某種意義上,是的,一個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是違背生物本質的 身體.

採用這種生活方式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 對於佛教修行者,尤其是佛教徒 或修女,最終目標是獲得涅槃或解脫。 這就是思想的解放。 如果你正確地理解了涅槃和解脫,你就會知道,通過尋求解脫,我們試圖超越人性的束縛,超越人類生存的局限。 既然目標超出了人類生存的範圍,那麼,採用的方法當然也會涉及到違背生物的局限性。 獨身的生活方式也許是克服衝動和行為的最有力的解毒劑。 附件執著 慾望。 根據佛教, 附件執著 慾望是我們輪迴存在的根源。 由於目標是切斷那個循環的結點並超越它,因此手段也將涉及逆生物自然的潮流。

佛教對輪迴演變的描述是以循環的形式描繪的,即十二因緣,清楚地展示瞭如何 附件執著 作為輪迴的根本。 例如,一個人可能有根本的無知,第一個鏈接,並且可能創造了 因果報應,第二個環節,可能經歷了第三個環節,意識,業力種子已經植入。 然而,如果那個業力種子沒有被激活 執著 慾望和 附件,輪迴不能生起。 這表明慾望和 附件 是我們輪迴存在的根源。

在基督教的背景下,我提供了我個人的觀點和理解,而我在座的朋友勞倫斯神父可能會有更深刻的解釋。 但無論如何,我會試著看看獨身生活在基督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修道院的 語境。 由於沒有佛教徒提出的必殺技概念,我認為必鬚根據謙虛和知足的基本、重要原則來理解獨身生活。 這被理解為完成一個人的召喚或命運,讓自己有時間和機會進行精神修行,並完全致力於和奉獻自己的召喚。

重要的是要過一種適度的生活方式,這樣就沒有個人的參與和義務會轉移一個人對追求這一使命的注意力。 這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比較一個 修道院的的生活和家庭生活,顯然後者的牽扯更大。 一個人在家庭生活中有更多的義務和責任。 相比之下,至少在理想情況下, 或修女的生活反映了簡單和免於義務的理想。 我們的原則應該是:就我們自己的利益和生活需要而言,盡量少義務,少介入; 但就他人的利益而言,僧尼應該盡可能多地參與,盡可能多地承擔。

有人告訴我,在本篤會 修道院的 順序是三個 戒律 哪些是強調的。 它們是:首先, 發誓 服從; 第二,“生命的轉變”,暗示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應該有一個不斷增長的進化; 第三, 箴言 穩定性。 讓我再看看這三個 誓言,戴佛眼鏡。 我認為第一個 發誓是, 發誓 服從,與佛教僧侶和尼姑對 Pratimoksa Sutra 的服從非常相似,這是製定規則和規定的佛教經典 戒律 查閱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 佛教傳統中的這部經文必須在懺悔儀式上每兩週誦讀一次。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背誦肯定了我們對 修道院的 戒律. 正如成員們一樣 修道院的 每兩週重申一次他們對經文的服從(這通常表現為按照教會內的某些服從規則生活 修道院的 社區本身),修道院的內部紀律應該反映精神和 戒律.

我認為,這種雙重的順從與基督教的做法相似。 一個人不僅擁有個人 修道院的 戒律,但也有一個 發誓 服從修道院的紀律。 通過遵守修道院的內部紀律和 方丈 還有寺院的長老們,你們其實是在頂禮順從 戒律 和規定的規則 他自己。 這與福音中耶穌所說的非常相似:“聽從我的人,不要聽從我,只要聽從差我來的父。”

第二個 箴言 本篤會的命令,生命的轉換,真的是關鍵 修道院的 生活。 它強調帶來內在精神轉變的重要性。 即使一個人過著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與外界沒有任何联系,如果沒有發生內部變化,那么生活也是毫無用處的。 在西藏,我們有一句話概括了這種生活皈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修道院的 命令。 一位西藏上師說:“如果我能多活一兩個月,我就能為來生做準備。 如果我還有一年或更多的生命,我將能夠照顧好我的終極生活 心願” 這表明從業者迫切需要不斷努力實現內部轉變。 成長的過程必鬚髮生在從業者的身上。

我覺得穩定,第三 發誓, 指出了保持穩定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那樣的話,一個人的心就不會被各種好奇心、分心等等所感染。

當我看到這三個 誓言,我個人認為中間一個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轉變,這是對自己內在不斷增長的精神成長的需要。 為了幫助創造合適的條件,您首先需要 發誓, 哪一個是 發誓 的服從。 第三 發誓 使人能夠克服一路上的障礙,保護自己免受障礙的影響。 首先 發誓 創造有利的 條件,第三個幫助你克服障礙和障礙,但第二個是主要的 發誓.

說了這麼多,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即使在佛教的背景下,不加入法輪功就沒有解脫或涅槃的希望。 修道院的 命令。 事實並非如此。 對於能夠踏上精神道路的人來說,在維持在家人的生活的同時,甚至可以實現涅槃。 同樣,一個人可能會加入 修道院的 修道而出家,若無內化,則不得涅槃,不得解脫。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當 不僅教導他所談到的道德 修道院的 戒律 但也 戒律 對於外行人。 我認為基督教也是如此。 所有人都平等地擁有神性,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有潛力完善它,從而體驗與神性的結合。 至此,我的簡短介紹結束了。 如果我做出了任何錯誤的解釋,我想道歉。 [笑聲]

勞倫斯弗里曼神父: 尊者,早期的基督教僧侶來自埃及沙漠。 門徒或真理的尋求者會去沙漠尋找最聰明的老師,他們只會說:“父親,給我們一句話。” 我們今天請你為我們做這件事,你給了我們一個非常豐富和明智的話。 謝謝你。

尊者建議我們現在一起默哀五分鐘。

達賴喇嘛尊者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西藏的精神領袖。 他於14年6月1935日出生於西藏東北部安多市塔克澤的一個小村莊的一個農民家庭。 兩歲時,他就被認定為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轉世靈童。 達賴喇嘛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或觀世音、慈悲菩薩和西藏的守護神的化身。 菩薩被認為是推遲了自己的涅槃並選擇重生以服務人類的開悟者。 達賴喇嘛尊者是一位愛好和平的人。 13年,他因非暴力解放西藏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即使面對極端侵略,他也一貫倡導非暴力政策。 他還成為第一位因關注全球環境問題而獲得認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尊者曾到訪六大洲超過 1989 個國家。 他獲得了 67 多個獎項、榮譽博士學位、獎品等,以表彰他所傳達的和平、非暴力、宗教間理解、普遍責任和同情心的信息。 他還撰寫或合著了 6 多本書。 尊者與不同宗教的領袖進行了對話,並參與了許多促進宗教間和諧與理解的活動。 自150年代中期以來,尊者開始與現代科學家對話,主要在心理學、神經生物學、量子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 這導致了佛教僧侶和世界知名科學家之間的歷史性合作,試圖幫助人們實現內心的平靜。 (資源: 達賴喇嘛網。 攝影者 蔣揚多吉)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