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第 22-2 节:为众生的福祉

第 22-2 节:为众生的福祉

一系列讨论的一部分 41发菩提心祈请文 来自 华严经花饰经).

  • 很多佛法修行只是熟悉不同的事物
  • 正念和内省检查

41 祈求修炼 菩提心: 第 22-2 节 (下载)

第 22 节说,

“愿我走向众生的福祉。”
这是惯例 菩萨 放下脚时。

如果我们真的努力记住这一点,并将其付诸实践,那么每当我们去某个地方时,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意识,“我在太空中移动是为了利益有情众生。 我要为利益众生做点事。” 这使头脑一次又一次地熟悉那个想法。 如此多的佛法修行只是对不同事物的熟悉。 事实上,这就是“冥想“ 方法。 它与“习惯化”和“熟悉”的动词词根相同。

当我们谈论正念时,我们要在这里——比方说我们走路的时候——正念,“我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去。” 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对象。 你心中有一个目标,它就是你在移动时所注意的。

另一个我们还没有很好翻译的心理因素——检查意识、内省的警觉性、正知,有很多翻译——这是检查我们是否仍在专注的因素关于我们正念的对象是什么。 或者我们在洛杉矶的某个地方。 我们一开始就必须有这种强烈的正念,我们所坚持的是:“我这样做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正在为利益众生而工作。” 然后内省检查确保我们仍在进行中。 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头脑中有想法,然后下一分钟——尤其是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已经在我们要去的地方了。 我们在中间部分隔开,我们如何到达那里。 所以我们想放慢脚步,意识到我们在做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这里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步行的问题,但我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些人开车比步行多,那么同样重要的是,当你开车时,首先要意识到我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 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坐进车里去某个地方,他们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去或是否需要去。 (因为这是你一周内第五次去超市买东西。) 然后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一天没有时间。

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为什么要坐车去某个地方,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打算做什么——在实际层面上以及我们的动机方面——那么这次旅行就变成了一种美德。 但是,如果我们的头脑空间化,那么老样子,老样子,不是吗?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