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幸福的公式

幸福的公式

三段式評論 “紐約時報” Arthur Brooks 的專欄文章,題為 “愛人,而不是快樂。”

  • 我們假設我們想要的東西會增加我們的幸福並減輕我們的痛苦
  • 我們可能會從我們渴望的事物中得到即時的快樂,但不會帶來持久的快樂
  • 我們需要扭轉我們對人和財產的習慣性思考方式

幸福的公式(下載)

部分1: 愛人,不是享樂
部分2: 金錢的愛

我們繼續這篇文章 “愛人,而不是快樂” 這是一篇專欄文章 “紐約時報” 亞瑟·C·布魯克斯。 他說的是名望如何不能給你帶來快樂,物質財富——在你達到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某個水平之後——不會繼續給你帶來快樂,現在我們要進入感官享樂。 所以他說:

於是名利雙收。 肉體的樂趣呢? 以典型的享樂主義享樂為例:慾望。 從好萊塢到大學校園,許多人認為性總是美好的,性的多樣性甚至更好。

這個假設其實有個名字:“柯立芝效應”,以美國第 30 任總統的名字命名。 故事(可能是杜撰的)始於沉默的卡爾和柯立芝夫人參觀家禽養殖場。 第一夫人發現公雞很少,就問這麼多雞蛋怎麼能受精。 農夫告訴她,雄壯的公雞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完成它們的工作。 “也許你可以向柯立芝先生指出這一點,”她告訴他。 總統聽了這話,就問這隻公雞是不是每次都餵同一隻母雞。 不,農夫告訴他——每隻公雞對應很多隻母雞。 “也許你可以向柯立芝夫人指出這一點,”總統說。

總統顯然認為這些一定是快樂的公雞。 儘管有道德含義,但同樣的原則應該對我們有用。 正確的?

錯誤的。 2004 年,兩位經濟學家研究了更多性多樣性是否會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他們查看了大約 16,000 名成年美國人的數據,這些人被秘密詢問他們在前一年有多少性伴侶,以及他們的幸福感。 數據顯示,無論男女,最佳伴侶數是一個。

這似乎完全違反直覺。 畢竟,我們毫不含糊地被驅使去積累物質財富、追求名譽和享樂。

好吧,我們被 附件,不是嗎? 我的意思是,他有點認為這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們不這麼認為。

這些東西怎麼可能給我們帶來不快樂而不是快樂呢? 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生物學的,另一種是哲學的。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天生追求名望、財富和性多樣性是有道理的。 這些東西使我們更有可能傳遞我們的 DNA。

你知道,我不相信這整件事,就像,我們天生就會傳遞我們的 DNA,這就是我們日以繼夜地做所有事情的動力。 我認為我們有更多的東西,即使在生物學層面上也不止於此。

因此,如果您出名、富有並且性取向多樣,那麼您就更有可能傳遞您的 DNA? 如果你很有名,那麼你就不再為自己的名聲幸災樂禍,而且你也不在家和你的配偶在一起。 如果你有錢,你就在加班,你沒有時間……

如果你的穴居人祖先沒有獲得這些東西的某些版本(作為偉大的岩石磨刀者的良好聲譽;多種動物皮),他們可能找不到足夠的交配夥伴來創造你的血統。

但這就是進化電纜交叉的地方:我們假設我們被吸引的事物會減輕我們的痛苦並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這,是的,這就是那個心所的作用”不適當的注意” 我們假設我們被吸引的事物會減輕我們的痛苦並增加我們的幸福。

我的大腦說,“出名。” 它還說,“不幸是糟糕的。” 我將兩者混為一談,得到,“出名,你就會不那麼不開心。”

我不認為那是我們的大腦。 因為我們的大腦沒有意識。 我們的大腦不可能有想法。 當我們有想法時,大腦中可能會有化學、電活動,但大腦本身並不是意識器官。

但那是大自然的殘酷騙局。 無論哪種方式,她都不真正關心你是否不快樂——她只是想讓你想要傳遞你的遺傳物質。 如果你將代際生存與幸福混為一談,那是你的問題,而不是自然的問題。 自然界對社會有用的白痴幾乎無濟於事,他們傳播一條流行的毀滅生命的建議:“如果感覺良好,就去做。” 除非你和原生動物有著相同的生存目標,否則這通常是完全錯誤的。

所以我們會同意那部分。 這個建議“如果感覺好,就去做”,以及獲得快樂總是會讓我們快樂——是的,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當然會同意這是錯誤的。 你可能會從某件事中得到一些直接的快樂,但最終它不會帶來持久的快樂,而且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從更哲學的角度來說,問題源於不滿——感覺沒有什麼是完整的,我們想要更多。 我們不能完全確定我們要尋找的是什麼。 如果沒有大量的反思和精神上的努力,可能的候選人似乎是物質上的東西、身體上的快樂或朋友和陌生人的青睞。

所以那是真的,你知道,沒有太多內心的沉思,如果我們只是感到不滿足,感到內心空虛,那麼我們就會接受我們的條件和成長方式以及社會告訴我們的事情,我們只是需要更多的物質,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性,更多的名望。 所以我們四處奔波試圖得到那些,認為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快樂,我們都經歷過並知道結果。

我們尋找這些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它們可能會帶來短暫的滿足,但它永遠不會持續,而且永遠不夠。 所以我們渴望更多。 這個悖論在梵文中有一個詞:upadana,——

字面意思是抓住。 這是一個用於抓取或 執著. 它是十二個鏈接中的第九個鏈接。 但他在這裡……

——指的是循環 和抓取。 正如法句經( 的智慧之路)說:“ 生活放蕩不羈的人,長得像藤蔓。 就像在森林裡尋找水果的猴子,他從一個生命跳到另一個生命……誰被這可憐而粘稠的東西征服了 ,他的憂愁像雨後的青草。”

我們都經歷過,不是嗎? 當我們感到內心的無聊、孤獨或缺乏某樣東西時,就會有不滿,我們開始 為了某事,然後當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我們當然會變得更加不快樂。 我們認為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 但實際問題是 在腦海中。 這也發生在我們佛法修行者身上。 就像,“我需要這個,我想要這個。 我需要一個不同的情況。 ETC。” 我們再次認為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或我們認為我們需要的。 但實際問題是 總是不滿足的頭腦,總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好”。

這種對名利的追求、對物質事物的貪慾和對他人的客體化——也就是執取和執取的循環。 –遵循一個優雅、簡單和致命的公式:

愛物,用人。

是的? 這就是人們經常做的,你知道,我們喜歡物質的東西、金錢,諸如此類的東西——我們利用人們來獲得性快感、情感上的快感、名聲,以提升我們的自我。

這是阿卜杜勒·拉赫曼夢遊一生的公式。 它是從好萊塢到麥迪遜大街的文化創造者兜售的世俗萬金油。 但你心裡知道,這是道德上的混亂,很可能是一條通往苦難的道路。 您想擺脫對不快樂的粘性渴望,而是找到幸福的公式。 如何? 簡單地顛倒致命的公式並使其成為良性的:

愛的人,用的東西。

好的,所以這裡的“愛人”並不意味著“依戀”人。 這意味著真正關心他們。 而“use things”意味著實用。

我意識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它需要摒棄驕傲的勇氣和愛他人的力量——家人、朋友、同事、熟人、上帝[聖人],甚至陌生人和敵人。 只拒絕對實際上是客體的事物的愛。 實現這一目標的實踐就是慈善。 沒有什麼比將我們所珍視的東西贈予他人更能讓人自由的了。

這很好,不是嗎? “但拒絕驕傲需要勇氣。” 你知道,“看看我有什麼,這個這個這個,我很成功。” 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我們比他們更好,等等。 “以及愛他人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使用它們。 但是要真正關心他們並與他們建立聯繫並使他們受益。 並從受益、給予和慷慨中獲得滿足,無論其他人是否回應。 或者他們是否按照我們希望他們做出的回應做出回應。 或者不管他們如何回應。 只是享受它的給予部分。

這也需要對唯物主義的譴責。 這顯然不是針對任何特定經濟體系的論據。 任何在社會主義國家呆過一段時間的人都必須承認,唯物主義和自私在集體主義下同樣糟糕,或者更糟,就像市場自由時一樣。 [正確。] 沒有任何政治意識形態可以不受唯物主義的影響。

最後,它需要對我們自己的基本慾望有深刻的懷疑。

在佛教語言中,深入分析我們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的,觀察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如何思考,這些想法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想法和情緒的結果是什麼。

當然,你會被驅使去尋求欽佩、輝煌和身體許可。 但是屈服於這些衝動會帶來不快樂。 你有責任留在戰鬥中。 你宣布休戰的那一天就是你變得不快樂的那一天。 向這些破壞性衝動宣戰與禁慾主義或清教主義無關。 這是關於做一個謹慎的人,努力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阿卜杜勒·拉赫曼 (Abd al-Rahman) 從來沒有正確計算過他的幸福總和。 他從來不知道正確的公式。 幸運的是,我們做到了。

“紐約時報”,不是嗎?

所以當我們愛事物時,很明顯愛意味著 附件. 如果愛意味著希望對方擁有幸福及其原因,那麼你不會想要冰淇淋。 你只希望人們這樣做。 訣竅是無論他們如何對待我們,都希望他們擁有幸福及其因緣。 那很難。 但這就是我們訓練思想的方式。 我認為這就是用推理來訓練我們的心的作用,因為我們說:“一切有情眾生都想要快樂,想要遠離痛苦。” 很簡單,因為他們是生物。 因此,他們就像我們一樣。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幸福,那麼希望他們幸福也是有道理的。 他們就像我們一樣。

此外,如果我們希望他們幸福,他們就更有可能對我們更好。 然後我們會更快樂。 而當我們對別人生氣並希望他們受苦時,如果他們受苦,他們就會情緒失控,無論他們做什麼都會對我們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即使我們只是自私地考慮自己的幸福,照顧他人也是有意義的。

部分1: 愛人,不是享樂
部分2: 金錢的愛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