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和心靈

12 佛教修行的基礎

根據這本書在靜修期間給出的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佛教修行的基礎 給予 舍衛城.

  • 十二個來源和十八個成分
  • 意識:頭腦和心理因素
  • 五無所不在的心所

佛教修行的基礎12: 身體 和介意(下載)

沉思點

  1. 根據你自己的經驗,找出十二種來源中的每一種。 分別觀察內源、外源和從它們生起的意識之間的關係。
  2. 六大感官中,哪些提示性強 附件 在你? 哪些是最偉大的來源 憤怒 還是厭惡?
  3. 確定十八個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構成你的人。
  4. 你——這個人——和構成你的成員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你和這些選民中的任何一個一樣嗎? 你和他們完全分開了嗎? 你依賴他們嗎?
  5. 在學習十二因緣的時候,從受到 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時間。 我們對愉快、不愉快和中性感受的反應支配著我們的生活。 檢查:想一想強烈情緒出現的時候。 在情緒出現之前,先看看你心中的感覺。 當這種感覺發生時,您對自己的體驗有多清楚,以及如何從這種感覺中產生 附件 還是厭惡? 你甚至注意到這種感覺還是只注意到外部物體? 什麼 因果報應 當你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時,你會創造嗎? 真的花一些時間在這上面。
  6. 當我們了解什麼真正導致快樂和痛苦時,它就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的所思所言所為。 根據前一點考慮這一點。 如果你對這種心理過程有意識,以至於你越來越多地意識到這一點,你對世界的體驗會是什麼樣的 馴服 並改變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總是對外界做出反應? 這種新觀點對您自己和他人有何益處?
  7. 考慮文本中的兩個例子,說明主要意識及其心所如何不同但性質相同。 舉一些你自己的例子。
  8. 五種無所不在的心所是什麼? 描述每一個,並根據你自己的經驗舉出例子。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