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阿弥陀佛修行:四无量心

阿弥陀佛修行:四无量心

一系列简短评论的一部分 阿弥陀佛修行 为准备阿弥陀佛冬季闭关而准备的 舍卫精舍 2017-2018研究。

  • 四无量心如何在每个宗教传统中被发现
  • 从佛教的角度定义爱、悲、喜、舍
  • 如何消除对一切众生的偏见

我们开始研究 阿弥陀佛修行 昨天。 我想说第二颂,就是四无量。 上面写着:

愿一切众生得乐及其因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其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忧 极乐
愿一切众生安住,远离偏见, gehechtheid愤怒

这四者被称为“无量”,因为我们试图创造它们到无量的范围,并将它们散布到无量的其他众生中。

爱、悲、喜、舍这四种思想在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中都有。 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都教导这些相同的价值观,即爱、慈悲、为他人的优良品质和美德而欣喜,以及在面对伤害或干扰时保持平静和宽恕等。

  1.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希望众生获得快乐和快乐的因。 这可能是暂时的幸福:食物、友谊、安全等等。 它也可以是我们所希望的精神实现的终极幸福。 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喜欢和爱的人,而是为了所有的众生。

    有时我们会说,“我为什么要希望那些恐怖分子或做这做那的人幸福呢?” 如果我们考虑一下,那些做出攻击性和有害行为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开心才这样做的。 如果他们是快乐的人,他们就不会那样做。 因此,祝愿那些正在做我们不赞成或打扰我们或世界的事情的人是完全有道理的,祝愿他们快乐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他们快乐,他们就不会做那些事情。

    明白了吗? 我们必须克服这样的想法:“这些人伤害了我,所以我不希望他们幸福”,因为如果他们继续受苦,他们就会继续做有害的行为。 没有人在快乐时做出有害的行为。 唯一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很痛苦。

  2. 第二个,慈悲心,是希望其他人——再一次,每个人——都免于痛苦和痛苦的原因。 这可能意味着暂时的痛苦:摔断腿、生病、精神不愉快。 也可以是希望他们摆脱精神焦虑的痛苦。 或者只是整个情况 身体 会变老,生病,死去,我们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突然爆发 愤怒 并不知所措 gehechtheid 等等。 真的希望人们摆脱不自由的状态,我们的 身体 和头脑目前在。

  3. 第三个,喜悦或欣喜,是对他人的优良品质、美德和机会感到高兴。 这与嫉妒相反。 当你嫉妒某人时,你最不想做的就是为他们所拥有的而高兴,因为你是如此嫉妒,你希望他们不要拥有它,因为你想要它。 那种嫉妒的态度只会让我们难以置信地不开心,而且根本不会改变这种情况。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训练我们的心去随喜人们的美好品质和善行等等,那么我们的心就会快乐,他们也会快乐。 为别人的好机会而高兴并不费力。 事实上,他们说这是懒人创造很多善、很多功德的方式。 甚至不用做这些动作,如果你只是随喜其他人在做善事,它就会丰富你自己的心。 它也让你自己的心灵快乐。

  4. 第四舍,愿一切众生住于舍,离于舍。 gehechtheid 给朋友; 厌恶、仇恨、 愤怒 我们认为谁是敌人; 和对其他人的冷漠。 在我们看来,这里的目的是在我们关心所有众生并平等、开放地关心他们每一个人的意义上公平竞争,无论他们如何对待我们。

    通常,有人对我们好,我们就会依恋他们。 然后,当他们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时,我们就会生他们的气。 然后,当我们与他们失去联系时,我们就不再关心他们了。我们的思想变得像情绪化的溜溜球。 “我喜欢。 我不喜欢。 我不在乎。 这些都是比较烦恼的心态,因为其实退一步说,一切众生都一样,要乐不要苦。 如果我们都能以这种方式看待他们,然后平等地关心他们而不是偏袒,而不是偏袒,那岂不是很棒。

这就是四无量心的修行。 在你背诵每一行之后真正停下来并且非常非常深入地思考它是很好的。 不要急于通过那些。 如果你发现你的头脑有 gehechtheid愤怒,或者冷漠,或者你真的生某人的气,然后真正停下来,专注于这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尝试纠正你的态度,改变你的情绪。 如果你真的生气了 沉思 在爱情上——恰恰相反——祝那个人幸福。 如果你真的嫉妒 沉思 关于同情的喜悦,欣喜若狂。 如果你的思想起伏不定 沉思 在平等心上。 如果你真的心怀恶意,想要有人被卡车碾过,那么 沉思 发慈悲心,愿此人离苦。 然后他们会表现得更好,与他们的关系也会更好。

花点时间和这四个人在一起。 如果这样做,您每天与人的关系就会真正发生变化,因为这四个因素会影响您如何看待他人以及您对他们的感受,从而影响您与他们的关系。 培养这四者是让我们自己的心放松和快乐的绝妙方法。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