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启示性和非启示性形式

启示性和非启示性形式

一系列的一部分 菩萨早餐角 会谈 道次第 (或 lamrim)如 上师法会 班禅喇嘛一世洛桑确吉坚赞的文字。

  • 揭示行为人意图的行为
  • 因果报应 作为意向心所

最后一点关于 因果报应 当我们谈到启示性和非启示性形式时,有没有谈到 因果报应. 启示性的意思是揭示做这件事的人的意图的行为,非启示性的意思是它不揭示做这件事的人的意图。 所有的佛教学校都同意 因果报应 是意向的心理因素。 你必须有意向的心理因素,这就是 因果报应 是。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实际的身体或语言行为呢,它们是什么? 它们不是意图。 那么这就是我们有启示性和非启示性形式的地方。

当你做一个身体动作时,动机,意向的心理因素,是 因果报应,它的一个方面,但随后行动本身揭示了这种意图。 如果你在杀人,那就是在显露意图。 如果你是在保护生命,那就是在暴露你的意图。 所以行动本身是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启示性的形式,它揭示了意图,以便其他人看到它。 就言语行为而言,启示形式是你的声音。

还有一种叫做非启示性形式的东西,它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形式,人们会采取这种形式,例如,当一个人收到 戒律,而这种非启示性的形式就像一座大坝,阻止你做你决定不想做的那个动作。 所以它是非启示性的形式,肉眼无法感知,也不会被阻碍,所以它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形式,只有毗婆舍派和般若派主张。 明天我会更多地讨论什么是非启示形式以及不同的形式,但这些是我们采取的时候所涉及的事情 戒律 因为你整天都在四处走动并且你有 戒律 但是没有人能看出你的意图,不是吗? 这 戒律 是一种非启示性的形式。 未完待续。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