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死亡

否認死亡

2005 年 2006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在冬季閉關期間舉辦的一系列教學和討論會的一部分 舍衛城.

  • 獲得正確的死亡態度
  • 閉關靜默的目的是什麼?
  • 實踐佛法以發展情感成熟度
  • 把握自性存在,感知空性
  • 淨化前世的行為

金剛薩埵 2005-2006:問答#4(下載)

本次討論會是 之前有關於菩薩三十七行的教法,第37-7節.

現在,您的問題和意見...... 發生了什麼?

看到我們在否認死亡

聽眾: 我確實接受了你的建議,我花了一周的時間在各種創造性的場景中想像我的死亡。 我非常感謝今晚你說那的全部目的是什麼 冥想 是為了,因為我花了半個星期的時間才意識到我對死亡感到多麼恐懼和毫無準備,以及我對它的深深否認。 我記得大約七年前,當我第一次見到你帶領的佛法時 冥想 在雲山——度母靜修處或 金剛薩埵 撤退。 它擊中了我的某個地方,在那次撤退結束時,我在抽泣。 是揮霍一生,遺憾而死……

我這週意識到我已經圍繞著那個跳舞了 冥想 在那次經歷之後的七年裡。 我真的沒有給予它應有的關注。 因為我一直在尋找可以說的話,“什麼會促使你 放棄? 我一直在跳舞,智力化。 “是的,死亡是確定的:它的時間是不確定的; 佛法會有所幫助; 耶耶耶。”

這週我又去重新審視它,並在這一生中遇到了大量的自我執著; 大量否認整個過程並感到絕對害怕。 感覺自己沒有準備好。 所以當你今晚這麼說時,我開始問那些我會後悔什麼的問題; 在我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什麼好事?我想如何為此做準備? 因此,讓我離開過去四個星期以來一直處於的這個非常激動、焦慮、恐懼的地方真的很有幫助。 那些問題,他們正在幫助我擺脫困境,並看到這就是這個 冥想 是關於。 讓我——不是害怕——而是讓我受到啟發,讓我在今天的調解中終於找到那種緊迫感。

職業訓練局: 但你知道嗎? 我們必須經歷那種事情,看到我們完全否認死亡,我們確實對這一生有很多執著,我們害怕死亡,我們被它嚇壞了。 所以這一切都很好。 你正確地進行了調解。 所有這些都會出現,因為那時你實際上看到了你腦海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你非常清楚地看到執著、恐懼和所有這些。 這個想法是你不會就此離開死亡調解。 因為那是執著、恐懼和輪迴。 你說,“好吧,這在我的腦海裡。 我完全沒有準備好死。 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所以當死亡的時刻到來時,我會做好死亡的準備。”

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將心轉向佛法。 當你將心轉向佛法時,你會發現對付那種恐懼、驚慌失措的恐懼是有解毒劑的。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恐慌的恐懼必須出現,以便我們尋找解毒劑。 但是驚慌失措的恐懼並不是我們試圖達到的對死亡的真正恐懼,因為沒有佛法,我們只能靠自己。 佛法增加了我們試圖達到的那種智慧——恐懼:“我不想帶著遺憾死去,因為如果我真的帶著遺憾死去,那將是一種非常不快樂、驚慌失措的死亡也不是一個好的重生。 正是這種事情促使我們去實踐——真正地去實踐——因為我們想要實現恐懼、執著和否認的解毒劑。

聽眾: 好吧,這就是我今天開始經歷這些問題時說的,“恐慌的解毒劑是什麼? 我的意思是,老實說,我的練習在哪裡?” 第三篇文章說,在你死的那一刻,唯一能幫助你的就是你的修行。 現在它所在的地方有一些工作。 老實說,我現在的修行無法支撐那一刻的我。 我需要在我的生活和實踐中做什麼,才能獲得一些信念和信心,當那一天發生時,我已經擁有那種信念、那種智慧和那些東西?

說不 [我還沒到那兒] 確實讓我有點震驚。 這很有幫助,因為我一直在尋找可以抵消我的懶惰、傲慢和舒適區的東西。 我一直在尋找可以稍微升溫的東西,就是這樣。 非常有成效的實踐。

職業訓練局: 這就是為什麼大師們說,如果你早上不思考死亡,你就浪費了這個早晨; 下午不考慮,就是浪費下午。 如果你晚上不考慮它,你就浪費了這個晚上,因為它確實給了我們那麼一點點 魅力!

沉默促進反省

聽眾: 我對這一點感到困惑,現在我們已經進行了一個月的靜修,也許它會對我有所幫助……。 靜修中保持沉默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相互聯繫? 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啞劇對話或寫筆記?

職業訓練局: 那麼沉默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取得積極的結果?什麼是含糊不清的台詞,是吧? 沉默的目的是讓我們有時間與自己成為朋友,更加內省,而不必花費大量時間來塑造個性。 通常我們會花很多時間與他人交往,並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個性:“我很有趣,或者我很聰明,或者我是做錯事的人,或者我是擅長這方面的人。” 我們創造了這些個性,然後我們相信它們。 我們的文字對創建這些圖像有很大幫助。 因此,通過不說話,我們不會使這些圖像永久化。 所以這是一個目的。

第二個目的是它只是讓我們有時間思考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分心,因為當我們關注其他人時,我們就會思考他們在說什麼並思考我們要做什麼回答他們所說的話和事後的想法“哦,我說過這個; 我不應該這樣說; 我應該這麼說; 他們在想我什麼? 下次休息時間我應該說這個,這樣他們就會得到更好的形象。” 所以我們變得非常掛斷,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人對我的看法; 我說的對嗎? 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所以首先,能量流向了那裡,我們完全分心了,沒有去關注我們自己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們應該做的是問,“哦,這很有趣。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但我們問這個並不是因為我們被談話分心了,我們在想,“哦,他們喜歡我嗎? 他們不喜歡我嗎?” 而不是問“我為什麼要關心他們喜不喜歡我?” 我們在想,“我說的對嗎? 我說錯話了嗎?” 而不是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說我說的話? 是什麼激勵了我?” 通過保持沉默,我們能夠審視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而不是被與他人發生的事情分心。

現在我們住在一起,所以你們彼此很了解,不是嗎? 即使你不說話,你也會認識住在一起的人 veeeerrrrrry。 所以它創造了某種透明的感覺,因為我們都在一起; 我們都知道自己的錯誤——彼此的錯誤。 我們都知道彼此的品質。 沒有什麼可羞愧的; 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它創造了一種學習透明的感覺,學習足夠信任其他人,儘管我們有缺點,他們也會喜歡我們。 我們不需要坐在那裡做個快樂的花栗鼠來給他們留下我們是多麼好的人的印象。 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所以它停止了很多習慣性的講話 因果報應:它可以防止說謊; 它可以防止八卦; 它可以防止人們在背後說壞話; 它可以防止苛刻的話。 它只是停止了很多消極的 因果報應 通過保持沉默。

現在就軟糖線而言:你什麼時候應該進行啞劇對話? 你真的需要檢查一下你對這類事情的動機,因為有時候偷懶是件好事。 但有時你會意識到自己在偷懶,因為你內心煩躁,而你卻在向外看。 你必須知道如何用你的頭腦工作。 當我內心激動時,我開始和靜修中的其他人一起玩耍真的公平嗎? 因為如果我開始模仿,和他們一起做這個做那個,也許他們就在中間——也許他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 冥想 他們真的需要專注於此。 我坐在那裡玩耍,扮演一個有趣的喜劇演員,我讓他們遠離對他們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我們真的必須小心並為他人著想。

同時,這就是學習用我們的思想工作的全部內容,因為有時我們的思想會變得非常緊張。 然後笑起來很好。 我並不是說我們在整個靜修期間都應該如此嚴肅——不是那樣。 笑起來很好,我們放手了。 我們放鬆和一切。 但也要看看我們的習慣,比如當我們內心激動時。 我們是否立即想和其他人一起做一個喜劇場景? 或者當我們內心煩躁時,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也許我們可以散散步。 我知道當我內心激動時,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如果我散步看看風景,或者如果我只是在花園裡散步,看看所有的樹木、樹枝和花蕾,看看這些東西,我發現當我的心煩躁時,它真的、真的很有幫助。 所以這也是一種了解我還能如何處理我的激動的方法? 這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激動,“我必須認真!” 我敢肯定,有時整個團隊都會放聲大笑。 我想我在做的時候告訴過你 金剛薩埵,大約有一次,當鼠標四處走動時,我們都在會議中間失去了它,因為它太搞笑了,你知道會發生這種情況。 有時桌上的一個人會咯咯笑,然後每個人都笑了,這種情況發生時很好。 在這裡獲得某種敏感性和平衡是關鍵。 這是個好問題。

培養情感成熟度

聽眾: 我想我知道這一點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在我做的夢中也很清楚。 現在我四十歲了,我能感覺到在我的一生中,我的情感成熟度或年齡與我的實際年齡沒有聯繫。 在很多方面我仍然覺得自己像個孩子。 我可以看到我如何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與人相處,比如期望他們表現得像他們不是的人。 所以這就帶來了一個關於情感成熟度的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在情感上成熟?

職業訓練局: 我們如何培養情感成熟感? 實踐。 因為什麼是情感成熟? 它正在學習如何成為我們自己思想的醫生。 它正在學習如何成為我們自己的朋友。 我認為這就是情感成熟。 我們如何得到它? 修行佛法。 佛法修行是最快的方法。 做到這一點的緩慢方法是讓生活把你擊倒。 生活使您四處奔波,有些人可能會在情感上變得成熟……。 有些人,這讓他們情緒痛苦。 因此,生活對你的打擊並不是成長的保證。 它可以提供很多幫助,但這取決於我們是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或者我們是否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有時當生活讓我們四處奔波時,我們舊有的不成熟模式會變得更加根深蒂固。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通過生活中經歷的事情來發展一些智慧,那麼我認為我們可以變得成熟。 這種事情發生在四十歲,我想每十年——你知道什麼時候你必須改變你年齡的第一部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情緒變化,我認為尤其是四十歲。 好吧,我每十年說一次。 [笑聲]

但到了三十歲你已經意識到你的 身體 正在下降。 你意識到了嗎? 當你四十歲時,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但到了四十歲,你也會意識到你的生命可能已經結束了一半。 前提是你會活到老,你可能不會,你知道的。 關於仍然感覺像個孩子的事情——我能理解這一點,因為這就是整個感覺……。 好吧,它可以是很多不同的東西。 一是它可以是對死亡的否認:“我還是個孩子。 死亡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死亡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每年你對“舊”的定義都會改變。 你還記得40歲的時候嗎? 你是否記得? 我記得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和我的朋友和一個四十歲的人一起工作,她成了我們的朋友。 我很驚訝我和一個“這麼老!”的人成為了朋友。 然後你意識到每年你對老的定義都在變化,現在 40 歲是年輕的; 40歲不算老。 但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一部分,這是對死亡和衰老的完全否認。 然後我認為在 50 左右的某個地方它真的打動了你。 現在你真的變老了。 現在它真的發生了。 我認為 50 歲左右它真的開始打擊你。

但仍有一部分心靈感覺年輕…… 一方面感覺年輕也可能是對生活的這種難以置信的好奇心和好奇心。 所以我覺得有那種年輕的一面是很好的。 不要認為玩世不恭就等於成熟。 當然不是。 我覺得有這種對生活和對人的好奇心會讓你覺得自己很年輕。 但與此同時,你也可以在“經歷過那個!”的意義上擁有一定的成熟度。 希望我從中學到了一些東西。” 有時你回頭看,就像,“哦,我已經經歷過兩次,或者三四次,或者……。 我想我最好已經開始從中學習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開始學習,你就會變得成熟。

空虛地回到第一廣場

聽眾: 在之前的問答中你說我們的一個問題是分不清自有與有、空與非自有。 但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內在的存在,我們怎麼可能擁有非內在存在的心理意像或想法呢? 因為據推測,即使是那個想法也會被這種對固有存在的執取所穿透或覆蓋。

職業訓練局: 是的,是的。 [笑]這就是輪迴難出的原因之一! 這是因為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固有的存在。 所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把事物看成是空的會是什麼感覺? 但這只是一種想像,因為正如你所說,一切都只是在執取本有存在的情況下所滲透的。 但真正開始發生的是,我們開始注意到執取自性存在的對像是什麼。 我們開始注意到,“哦,我在試著想像感知空虛是什麼感覺。” 但是你可以看到你是如何抓住它的位置的。 仍然有一種“我是——我是——正在經歷空虛”。 你知道,一旦出現“我正在經歷空虛”,你就回到了第一點。 但至少這次你知道了。

或者當你想,“哦,我現在明白了! 這就是空虛。” 回到第一廣場。 空性——他們說它是不二的。 我不了解你,但我不知道將某物視為非二元性意味著什麼。 完全不知道體驗空虛、非雙重的——任何非雙重的——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線索!

但我認為即使意識到我沒有線索也是進步。 越來越多的你開始意識到否定的對像是什麼,你越能清楚地看到否定的對象,你就越能得到某種暗示“如果我不去感知它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我不堅持那個?

聽眾: 雖然聽起來經常,當談到否定的對象時,它不是一個對象,而是一種理解對象的方式或一種抓住某物的方式。

職業訓練局: 執取是領悟的方式。 但所緣是我們執著的,心所感知的。 我在看一個本來就存在的橘子,這是我抓取的對象。 現在,當我只是隨意地看著橘子時,對它固有的存在並沒有太多的把握。 我不認為橙色是固有存在的或非固有存在的; 無論哪種方式我都沒有掌握它。 即使它仍然看起來是固有存在的,但我並沒有抓住它。 但是當我真的想吃這個橘子的時候,那就是——當我有這個執著的時候:“我想吃這個橘子。” 橙色在我看來當時是如何存在的?

聽眾: 這就是它在腦海中出現的方式,對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我一直被困在這個問題上:不是它看起來的樣子。

職業訓練局: 不,嗯,在眼睛看來是這樣,但眼識並沒有執取本有存在……。

聽眾: 對,不能……

職業訓練局: 感官意識不把握本性存在——都是意識。 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東西,也許我們可以更快地看到它。 我發現它對人非常有效。 當我看人的時候,我看人的整個方式——不僅僅是 身體 並註意那裡。 那裡還有更多東西。 有一個人。 那裡有一個真實的人。 那裡:那是你可以開始質疑的那個。 你可以從其他人的角度來做——如果你覺得很多 附件 或者厭惡他們——或者對你自己做。 這個假設,是的,不只是 身體 和一個頭腦。 不僅僅是所謂的人,還有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真實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因為他們真的就是那樣,他們一直都是那樣,而且他們永遠都會那樣! 那裡有真實的東西。

誰是我身體和情緒的主人?

聽眾: 是否有另一種方法來實現可視化? 如果你把自己生成為本尊,因為你如此執著於物質,你就是在放鬆它。 所以這是另一種不持有的方法 身體 這麼紮實?

職業訓練局: 是的是的。 這就是整個目的 密宗 如果您正在進行自我生成過程。 你消融於空性中,然後你的智慧以本尊的形式重現。 它放鬆了對“我就是這個”的執著。 尤其是——就像你說的——以“我就是這個”為中心的 身體. 我們有多少感覺 身體 要么是“我”,要么,如果不是“我”,那就是“我的”,所以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 身體 我? 這是 身體 礦? 誰是這個的主人 身體? 這裡面有“我”還是“我的” 身體? 你用你的 身體.

您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做。 對於我們這些沉迷於我們的情緒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 冥想. 我們所有人——即使是那些沒有情緒上癮的人——當你感受到一種情緒如此強烈時,“它是 my 情感。 感受這個。 它是 my 感情。 沒有人有過這樣的背叛感。 沒有人像這樣感到憤怒。 I 感受這個。” 然後看著那種情緒並問,“那種情緒是‘我’嗎?” 那種情緒是“我的”嗎? 這份感情的主人是誰?” 然後你聽到這個響亮的聲音,“MEEE!” 那就是你否定的對象! [笑聲] 因為世界上誰是那種情緒的主人,或者那種情緒的主人 身體? “My 身體病了 My 身體很痛苦。 My 身體的老化。 我不喜歡這個 身體……” 怎麼樣 身體 是“我”和“我的”嗎?

坐下來做一些真的很有趣 冥想 關於你圍繞你創造的所有身份 身體:關於我們的年齡、種族、國籍、性別、身高、體重、性取向、頭髮顏色、皺紋的所有自我概念。 所有這些東西——我們在所有這些東西的基礎上產生了多少身份和自我形象,以及其中涉及多少判斷。 同樣,隨著疼痛 身體, 或中的美好感覺 身體-我們從他們那裡產生了多少自我形象,關於他們。 或者我們的 身體 對別人或對我們自己有吸引力或沒有吸引力:那麼多,很多,很多自我形象。 然後我們就不停地轉來轉去。

聽眾: 關於這一點:我似乎無法處理這個問題。 我在尋找“我”,並不斷地這樣做,它看起來仍然是——即使它是傳統的——功能部分。 如果我起身走到那裡; 在這個我稱之為“我”的東西中,有一些東西在起作用,通常是這樣做的。 但是有一個意圖的因素; “我”決定這樣做。 現在,我找不到“我”,但似乎有什麼東西,精神因素決定起床做某事。

職業訓練局: 是誰做出穿過房間的決定?

聽眾: 我不知道,但它似乎正在發生!

職業訓練局: 是的,我知道,這不是很奇怪嗎? 就像,“誰在做這個決定,我不知道,但它正在發生。” 這很奇怪,不是嗎?

聽眾: 感覺不太正常…… 然後我有這個 懷疑 就像,我知道本質上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但仍然有這個功能。 我卡住了。

職業訓練局: 誰卡住了? [笑聲] 這很有趣。 誰做的這個決定,這是誰的意圖? 弄清楚誰在這裡主持節目是非常有趣的。 因為我們覺得應該有人主持節目。 這真的很像《綠野仙踪》中的所有這些閃爍的燈光,閃爍,閃爍——我們確定有人在主持演出。 我們確信如果我們拉開窗簾,我們會在那裡找到巫師。 我們如何努力給每個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是一場盛大的表演,但我們確信那裡有一個巫師。 但是那裡沒有巫師,我們說“我在走路”只是因為 身體 正在走路。 我們說“我在感受”只是因為做某事的感受蘊。

這就是如何 喇嘛 Zopa 讓你走路 冥想. 當你走路時,想想“誰在走路?” 並想一想,“我說‘我正在走路’只是因為 身體 正在走路。 只有由 身體 走路 我會說“我在走路”嗎? 或者只是標有“我”的東西正在抬起腳。” 這是真的,不是嗎? 僅標記為“我”的東西正在說話。 那到底是誰? 我不知道。 而你留在那個不知道的地方。

聽眾: 我真的很著迷於尋找我的“我”,我是如何存在的。 “我”無處不在,所以我決定在幾個療程中放輕鬆,[我想]:“我要和佛陀玩千斤頂。 我要想像我的 身體 只是像素,像素之間有很大的空間。 我想停止尋找我的“我”。 我在思考,但不是用大腦思考,我在看,但不是用眼睛看。” 我想放鬆,但做不到。

職業訓練局: 你正在想像和思考的東西很好,但你只需要有玩的態度 - 空虛 - 玩。 如果你想得到它,你就必須玩弄它:例如“我想了解空性,我想了解我不存在!” [VTC 搖頭。] 你必須有一種非常非常好玩的態度......

感情,12個鏈接,以及感情背後的故事

聽眾: 上週你談到了成為一個日誌,我一直在玩這個並開始考慮十二個鏈接。 因此,當我因無知而感到沮喪時,我試圖弄清楚成為日誌可能適合的位置。它與感覺有關嗎?

職業訓練局: 您的問題是,成為日誌與十二個鏈接的關係在哪裡? 通常,作為對感覺的反應,我們得到 和抓取。 成為日誌就在感覺和之間 . 而不是從感覺到 ,日誌只是沒有反應。 是的,有這種感覺——愉快的,痛苦的,隨便什麼——但我沒有反應。 我不必對所有事情都發表意見或做出反應。 它削減了它。

聽眾: 你如何削減感覺?

職業訓練局: 感受是業報,所以很難斷感受。 受蘊是其中一種主要方式 因果報應 成熟:我們的感受——愉悅、不愉悅和中性——是過去的成熟 因果報應. 所以那些來的時候 因果報應 成熟。 如果我們想阻止那些,我們必須淨化 因果報應. 但是一旦 因果報應成熟了,我們有了感覺,那麼事情就是不要把感覺作為對它們產生更多反應的起點。 “我喜歡”和“我不喜歡”並抓住它們,將它們推開,並與之抗爭——所有這些。

聽眾: 當我們談論第二蘊意義上的受時,它是否與五種無所不在的心所之一相同?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那麼我們就會一直感覺。 我們總會有一些感​​覺。

職業訓練局: 儘管 有受蘊,只是它是清淨的。

聽眾: 我看到了一種感覺如何是這種感覺背後的故事的結果。 當我們感受到某事時,就會有一個故事。 如果我們改變故事,那會改變感覺。 昨天和今天,我在寫一個故事,我記得你說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觀點。 因此,我沒有重複我所知道的輪廓,而是試圖在我的分析中找出這個人的優點。 我以前從未考慮過他的[優點]; 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所有的壞品質。 一開始,我是抗拒這種變化的——我想,“這不可能! 哪些品質? 但我決定修行,並開始尋找品質。 這對我來說真的很難。 但是當我意識到其他人喜歡他時,我發現我自己的反應涵蓋了他所有的品質。 於是我放下心來,開始尋找他的品質,到最後,我簡直不敢相信這個人的所有品質! 我正在創造這個人的形象。 今天的某個時候,我意識到我擁有的許多對我有價值的東西都來自這個人。 我很高興發現這一點,因為在很深的層面上,這種關係發生了轉變。 我的感覺不同,但不是因為我試圖說服自己,而只是因為我接受了這個人的品質。

職業訓練局: 那好極了。 尤其是當我們與某人有真正的大問題時,我們認為他們沒有任何好的品質。 我們一個也看不到。

聽眾: 我非常抗拒考慮這種可能性。

職業訓練局: 對:我們不想考慮,因為我們不想改變我們對他們的看法。 我們在仇恨他們方面投入了很多。 當我們真的可以讓自己看到他們的品質時,就像你說的那樣,那麼我們與他們建立聯繫和感受他們的整個方式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 我們不必強迫改變感覺; 它只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因為看到他們確實有多少好的品質。 而且,正如您所說,我們的思想如何構成了造成痛苦的整個故事。

聽眾: 很容易留在這些故事和感受中。

職業訓練局: 是的。 我們編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產生了特定的情緒,很多時候這些情緒都帶有感情——不愉快的感情,因為某些情緒非常不愉快——或者只是故事,當我們想到這個故事時,它導致不愉快的感覺。 我們不喜歡不愉快的感覺,所以我們不喜歡我們認為是造成這種感覺的人。 這是非常好的。 聽起來你真的在那裡突破了什麼。

聽眾: (微笑)

聽眾: 我在想,閉關的第二個月出現了一些變化。 我有兩個選擇:如果有人在做某事或說某事,我可以參與或參與。 但之後我會創造 因果報應. 另一種選擇是不做出反應。 一兩分鐘後,那個人就會停止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健康? 試圖不做出反應,不參與? 我正在努力改變我的習慣……

職業訓練局: 這就是成為日誌的全部意義。 日誌不在乎。 它沒有反應。 它不在乎。 所以這些例子:有人在做某事,你感到惱火,然後你意識到他們會在幾分鐘內停止做這件事。 然後你意識到此時真正的事情是,我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如此反應的習慣模式是什麼?

聽眾: 在冥想的一部分,當我們到達六個 波羅蜜多 (深遠的態度),它說我們可以將它們混合:例如,道德紀律的慷慨。 我發現這真的很棒。

職業訓練局: 這不是很好嗎?

聽眾: 但是我在找到混合它們的方法時遇到了一些問題——它有一個例子,但我想知道,我們是否應該對它們進行試驗……。

職業訓練局:

聽眾: 有指南之類的嗎?

職業訓練局: 我認為他們給了我們一個例子,這樣我們就可以嘗試弄清楚如何做剩下的事情。 我認為這是玩弄它的一部分,思考,“這是一個例子,但道德紀律的慷慨是什麼? 這意味著什麼? 或者,倫理紀律的耐心是什麼? 那是什麼意思? 這讓我們稍微思考一下。

聽眾: 在儀軌中,它說要思考你想要在今生或前世淨化什麼。 所以今生看的多,前世看的少。 與它建立聯繫——它有多重要?

職業訓練局: 那麼淨化前世事物有多重要呢? 顯然,我們可能不記得我們前世做了什麼,但如果我們能想到,例如,我在前世撒謊的次數,那是非常好的。 我本可以對家人、朋友、老師撒謊——無論我在前世做過什麼樣的謊言。 有時你會想起你看到別人做過的動作,然後你會想,“怎麼可能有人會那樣做?” 然後想,“哦,也許我前世做過類似的事情。” 也許有一次我是統治者…… 一名囚犯寫信給我,他只是在痛斥布什——我要給他回信說,“嗯。 看起來你對所有的螞蟻都有同情心,但對布什卻沒有。” 一件事是想,“在前世,也許我是那樣的統治者,做了所有這些我對總統所做的事情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而且我必須體驗他們的業力,所以我最好忙於做一些 純化! 特別是如果你看到其他人做過一些動作,你會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人這樣做呢?” 想一想,“我有過無始的前世——我可能也有過。”

“現象”一詞的含義

聽眾: 當你做緣起時 冥想,我仍然對某事感到困惑:是“現象“ 一切? 這很容易做到 冥想 有形式——房子和椅子之類的東西——但是當你開始做像痛苦這樣的事情時——痛苦是一種功能性的東西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或“我”。 “單純的我”。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幾乎所有的東西? 都是可知的事情嗎?

職業訓練局:現象”表示存在的一切。 有作用的事物因因而生。 那麼,它們的成因是什麼? 它們也根據零件存在。 那麼,它們的組成部分是什麼? 它們的存在也取決於構思和標記它們的思想。 那麼,我給某物貼上什麼標籤呢?

聽眾: 所以可能沒有什麼......

職業訓練局: 一切都是緣起。 因為如果它不是緣起,它本來就是存在的。

聽眾: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怎麼樣,比如頭上有角的兔子? [笑聲]

職業訓練局: 它們不是緣起,因為它們不存在。 不用擔心兔子的角——它不存在。 你不能 幽思 關於不存在的事物的緣起。 你也不需要擔心不存在的事情。 兔子的角會對你做什麼? 你對兔子角的想法可能對你有所幫助——那是存在的。 但是不用擔心兔子的角。 “現象”表示存在。

以菩提心認識心

聽眾: 在臨終過程中,尤其是當有人有時間準備時——例如,這不是意外——當他們越來越接近我們所說的死亡,即腦死亡時,它是平靜和安靜的,心變得越來越微妙……。 聽說這個時候修善心很重要,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很難想像那種意識是什麼樣的——我的意思是,即使閉關一個月後,事情也有所緩和,但通常只是一個接一個的胡思亂想。 你知道我的意思——哇,這真是胡說八道! [笑]到那個時候,我如何建立善心? 當……我什至無法控制它。

職業訓練局: 我還活著。

聽眾: 在我閉關的時候! [笑聲] 看來我應該注意這一點。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所以我的問題是,什麼是善心? 我是否會想:“哦,我剛剛失去了所有的感官,現在我的心變得更微妙了,我現在就要發菩提心了”?

職業訓練局: 那就是盡可能讓心熟悉菩提心,盡可能讓心熟悉善念。 我們是如此多的習慣動物。 在臨終的過程中,當你到達那個微細階段時,你不會生起菩提心,因為那時你沒有思考,所以你必須事先生起它。 你想讓它成為真正的習慣,這樣你就可以不斷地回到菩提心,菩提心……。

聽眾: 我們應該沉迷於此,看來……

職業訓練局: 是的。 [笑聲]

聽眾: 我們有些人很慢,好嗎? [笑聲]

職業訓練局: 不像你焦慮那樣著迷,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這上面。

新觀眾: 那麼做死是否合理 冥想 創造有善念的心,讓它適應並保持下去?

職業訓練局: 做死 冥想 並以不同的方式去做。 有時想像你在那裡,有人走進你不喜歡的房間,你對他們有你平常的感覺——在你臨終的那一刻,你將如何修行?

聽眾: 有沒有可能知道你是否淨化了一些東西?

職業訓練局: 他們說淨化特定事物的跡像是你可能會反复做夢:不是一次,而是多次你夢到飛翔,或者騎在大像上,或者你穿著白色的衣服,或者你正在喝酒牛奶。 如果你反复擁有它們,這些就被認為是跡象——諸如此類的事情。 另外,如果你夢想 三顆寶石,如果你反复夢見你的老師——善夢自發出現可能預示著 純化. 但是我認為,一般來說,如果你對教法的理解更好,那就表明你一直在淨化。 如果你的想法更多 寧靜,如果你發現發生的事情和你的反應之間有更多的空間,這樣你就有更多的空間來選擇反應而不是下意識,那麼你就知道有些 純化 正在發生。 或者,如果你只是發現自己處於一種你可以用同樣的老方法做事的情況下,就停下來說,“讓我們不要這樣做。”

聽眾: 當我 避難, 我還不清楚“秘密的空行母” 口頭禪 瑜伽和英雄、女英雄和強大的女神……”我對他們沒有任何感覺。

職業訓練局: 好的,所以當你 避難 在空行母之類…… 將它們視為 僧伽 避難所。 把他們想像成練習者,當你達到更高的練習水平時,他們會顯化來幫助你。

聽眾: 與那個問題相關:Lati Rinpoche says that the dakinis of secret 口頭禪 瑜伽指的是母密宗……。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我在想,什麼是母續和父續?

職業訓練局: 這就是最高瑜伽的意義 密宗. 那是你修行中的皈依詩嗎?

盧比: 是的。

職業訓練局: 哦好的。 這與最高等級有很大關係 密宗. 在最高級別 密宗, 母續例如勝樂金剛與金剛瑜伽母。 例如,父密宗是大威德金剛。 那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但你問了,所以我告訴了你。 [笑聲]

聽眾: So 金剛薩埵 是…。

職業訓練局: 在最高級別 密宗, 金剛薩埵 完成了所有不同的修行。 這 金剛薩埵 口頭禪 實際上可以根據你正在做的靈修而改變。

會議結束時 奉獻經文.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