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改變宗教的一些挑戰

改變宗教的一些挑戰

婦女在天主教彌撒期間點燃蠟燭。

我們中的一些人是在另一種宗教中長大的,後來接觸了佛教。 我們從以前的宗教或宗教機構經歷中受到的製約影響著我們。 意識到這種條件作用以及我們對它的情緒反應很重要。 例如,有些人是在有大量儀式的宗教中長大的。 由於個人的性格和興趣,對此有各種各樣的回應。 有些人喜歡儀式並將其體驗為舒緩。 其他人發現它不適合他們。 兩個人可能會經歷相似的情況或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但由於 因果報應 並且根據他們的個人性格,他們可能會有非常不同的體驗。

婦女在天主教彌撒期間點燃蠟燭。

我們從以前的宗教或宗教機構經歷中受到的製約影響著我們。 (攝影者 波士頓羅馬天主教總教區)

儀式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然而,我們對此做出回應的質量很重要。 有些人執著於儀式,或者認為僅僅舉行儀式就足夠了。 其他人則對儀式表示厭惡或懷疑。 無論哪種方式,思想都被束縛在阻礙精神進步的情緒反應中。

需要來自內省的清晰度。 回顧我們過去的儀式經驗是第一步。 我們以前的經歷是什麼? 我們當時是如何反應的? 當我們想做其他事情時,我們是對儀式有反應,還是被迫坐下來聽它? 我們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這種反思對於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實際問題是什麼非常有益。 一旦我們能夠確定問題所在,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待它們並問自己,“我當時的反應是否合適? 是一個無法理解周圍大人在做什麼的孩子的反應嗎?” 然後我們可以反思,“我目前的反應是基於清晰度還是偏見?”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揭示我們以前的製約,觀察和理解我們對這些經歷的反應,意識到我們現在的反應,然後根據我們的個人性格選擇合理和有益的。

看看我們早期接觸宗教的其他事件也很有幫助。 例如,也許我們對有組織的宗教非常懷疑,認為它是腐敗的、操縱性的和破壞性的。 我們之前受到了什麼樣的製約導致我們得出這個結論? 也許在孩提時代,我們看到大人在教堂裡說一套話,在教堂外卻以另一種方式行事。 或許我們在學校的時候,被教會裡有權柄的人罵過。 我們的反應如何? 在第一種情況下可能是不屑一顧,在第二種情況下可能是叛逆。 然後我們的頭腦做出了概括:“一切與有組織的宗教有關的事情都是腐敗的,我不想與之有任何關係。”

但再深入一點,這種概括會不會有點極端? 區分宗教原則和宗教機構很有幫助。 宗教原則是諸如愛、同情、道德行為、仁慈、寬容、智慧、尊重生命和寬恕等價值觀。 這些原則和發展它們的方法是由明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描述的。 如果我們實踐它們並嘗試將它們融入我們的思想,我們將會受益,我們周圍的人也會受益。

另一方面,宗教機構是組織人們的方式,這些方式是由思想被無知、敵意和偏見所蒙蔽的人類發展起來的。 附件. 宗教機構天生就有缺陷; 任何制度——社會、經濟、政治、醫療保健等等——都是不完美的。 這並不意味著機構完全沒有用。 所有社會都利用它們作為組織人員和活動的方式。 然而,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與機構合作的方式,以帶來最大的利益並造成最少的傷害。

意識到宗教原則和宗教機構之間的區別是至關重要的:前者可能是純潔的和令人欽佩的,而後者則缺乏,不幸的是,有時甚至是有害的。 這就是輪迴實相,無明影響下的存在, 附件, 和敵意。 僅僅因為宗教原則令人振奮就期望宗教機構完全純潔是不合理的。 當然,作為兒童,原則和製度可能已經在我們的腦海中混合在一起,因此我們可能因為少數人的有害行為而拒絕了整個宗教哲學。

在務虛會期間,我們有時會與根據宗教信仰分組的人進行討論。 我請他們反思:

  1. 你從你的宗教信仰中學到了什麼對你的生活有幫助? 例如,您從中學到的某些道德價值觀是否對您有所幫助? 某些人的行為是否啟發或鼓勵了您? 讓自己承認並欣賞生活中的這些積極影響。
  2. 你對你的起源宗教有過哪些以有害的方式製約你的經歷? 如果你懷有怨恨,追踪它的發展,不僅要檢查外部事件,還要檢查你對它們的內部反應。 試著去了解這些負面情緒的發展,然後放下它們。 找到一種與這些經歷和解的方法,從中學習你能學到的東西,同時不要讓它們控制你的生活,或者讓你看不到路上的美好。

這種反思和討論的結果是治愈。 人們能夠更全面、更平衡地看待他們以前的宗教制約,能夠欣賞有價值的東西,放下對無用的東西的怨恨。 當他們的頭腦更清晰時,他們就能以全新的態度接觸佛法。

在另一種宗教中長大後成為佛教徒的另一個挑戰是錯誤地將某些佛教詞語或思想解釋為與我們以前的宗教具有相同的含義。 以下是人們形成的一些常見誤解:

  • 有關於 就像我們對上帝一樣:思考 是無所不能的,認為我們需要取悅和服從 避免懲罰
  • 像向上帝祈禱一樣向佛教冥想本尊祈禱
  • 思維 因果報應 其效果是獎懲制度
  • 認為佛教中所說的存在領域可與基督教中解釋的天堂或地獄相提並論
  • 還有很多。 當您在自己身上發現它們時,請注意這些。 然後考慮什麼 談到這些主題並註意其中的差異。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