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焦慮

處理焦慮

冥想的佛像池塘附近的雕像。

在談論如何應對焦慮之前,讓我們做一個簡短的 冥想 這將幫助我們釋放一些壓力和焦慮。 冥想時,請舒適地坐著。 您可以交叉雙腿或雙腳平放在地板上坐下。 將右手放在左手上,拇指相碰形成一個三角形,在你的膝蓋上靠著你的 身體. 坐直,頭部水平,然後垂下眼睛。

設定積極的動機

在我們開始實際之前 冥想,我們通過思考來產生我們的動力,“我會 幽思 為了提高自己,並以此來利益我接觸到的所有眾生。 從長遠來看,願我能消除所有的煩惱,提升我所有的善功德,從而成為一個圓滿的正覺者 為了最有效地利益眾生。” 儘管開悟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通過產生將我們的思想轉變為開悟者的意圖,我們逐漸接近了那個目標。

呼吸冥想

冥想 在所有佛教傳統中發現的是 對呼吸的冥想. 它有助於平靜心靈,培養專注力,並讓我們專注於當下。 要專注於我們的呼吸並真正體驗呼吸的感覺,我們必須放下那些喋喋不休地談論過去和未來的想法,而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上。 這總是比過去和未來的希望和恐懼更令人放鬆,它們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並沒有在當下發生。

正常自然地呼吸——不要用力呼吸,也不要深呼吸。 讓你的注意力停留在你的腹部。 當你吸氣時,注意你的感覺 身體 當空氣進入和離開時。 請注意,吸氣時腹部上升,呼氣時腹部下降。 如果其他想法或聲音進入您的腦海或分散您的注意力,請注意您的注意力已經偏離,然後輕輕但堅定地將您的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 你的呼吸就像家一樣——每當思緒飄蕩時,把你的注意力帶到呼吸上。 只是體驗呼吸,當你吸氣和呼氣時,注意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沉思 無論你想要多久。)

導致焦慮的態度

时间 在描述輪迴的演變——我們目前陷入其中的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的循環時,他說它的起源是無知。 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無明,它誤解了存在的本質。 鑑於事物依賴於其他因素並且不斷變化,無明以非常具體的方式理解它們。 它使一切都顯得超具體,彷彿所有的人和物體都有自己堅實的本質。 我們特別讓自己變得非常具體,想著,“我。 我的問題。 我的生活。 我的家庭。 我的工作。 我,我,我。”

首先,我們要使自己非常堅固; 那麼我們珍惜這個自我高於一切。 通過觀察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發現我們擁有不可思議的 附件執著 對這個自己。 我們要照顧好自己。 我們想要快樂。 我們喜歡這個; 我們不喜歡那樣。 我們想要這個,我們不想要那個。 其他人都排在第二位。 我先來當然,我們說這話太客氣了,但是當我們觀察我們的生活方式時,這是顯而易見的。

很容易看出焦慮是如何因為如此關注“我”而發展起來的。 這個星球上有超過 XNUMX 億人,整個宇宙中還有數以萬計的其他生物,但我們只重視其中一個人——我。 有了這樣的自我關注,焦慮當然隨之而來。 由於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我們對與我有關的一切都給予了難以置信的關注。 這樣,即使是與我有關的非常小的事情也變得非常重要,我們會為它們擔心和感到壓力。 例如,如果鄰居的孩子一晚沒有做作業,我們不會為此著急。 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一天晚上不做作業——那可是大事! 如果別人的車有凹痕,我們會說,“好吧,那太糟糕了”,然後就不管了。 但是,如果我們的車被撞壞了,我們會談論它並抱怨很長時間。 如果同事受到批評,我們不會感到困擾。 但是,如果我們收到哪怕是一點點的負面反饋,我們就會生氣、受傷或沮喪。

為什麼是這樣? 我們可以看到,焦慮與 以自我為中心. “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人,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至關重要”的想法越大,我們就會越焦慮。 我自己焦慮的頭腦很有趣 現象. 去年,我自己閉關了四個星期,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與自己焦慮的心一起度過,並且非常了解它。 我的猜測是它與您的相似。 我焦慮的頭腦挑出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它是什麼並不重要。 然後我在腦海裡轉來轉去,想著,“哦,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怎麼辦?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怎麼辦? 為什麼這個人要這樣對我? 這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等等。 我的頭腦可能會花幾個小時來思考、心理分析和擔心這件事。 似乎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我特別的情節劇更重要了。

當我們對某件事感到擔心和焦慮時,那件事對我們來說似乎非常重要。 就好像我們的頭腦別無選擇——它必須考慮這件事,因為它具有巨大的意義。 但我在靜修中註意到,我的頭腦會為每一次不同的事情而焦慮 冥想 會議。 也許它只是在尋找多樣性! 只為一件事著急,太無聊了! 當我擔心一件事時,它似乎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其他的則沒有那麼重要。 直到下一節課到來,另一種焦慮成為最重要的焦慮,其他一切都還不錯。 我開始意識到我擔心的不是困難。 是我自己的頭腦在尋找值得擔心的事情。 問題是什麼並不重要。 如果我習慣於焦慮,我就會找到一個問題來擔心。 如果我找不到一個,那麼我會發明一個或引起一個。

處理焦慮

在冥想中的佛陀的蓮花池附近的雕像。

我們所有的快樂和痛苦都不是來自其他人或其他事物,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心。 (攝影者 艾略特布朗)

換句話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外面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 我們如何體驗一種情況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我們如何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如何向自己描述這種情況。 就這樣 說我們所有的快樂和痛苦的體驗都不是來自其他人或其他事物,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心。

有幽默感

當我們變得非常以自我為中心和焦慮時,我們如何處理我們的思想? 學會自嘲很重要。 當談到焦慮時,我們確實有一個猴子的頭腦,不是嗎? 我們擔心這個,然後我們擔心那個,就像猴子到處跳來跳去。 我們必須能夠嘲笑猴子而不是太認真對待它,並且對我們的問題培養幽默感。 有時我們的問題很有趣,不是嗎? 如果我們能退一步看看我們的問題,其中的許多問題會顯得很幽默。 如果肥皂劇中的角色有這樣的問題或者有這樣的表現,我們會一笑置之。 有時我會這樣做:我退後一步,看著自己,“哦,看看 Chodron 多麼為自己感到難過。 嗅探嗅探。 宇宙中有那麼多有情眾生,有著那麼多不同的經歷,而可憐的 Chodron 剛剛踩到了她的腳趾。”

沒有意義的著急

因此,一種解毒劑是擁有幽默感並能夠自嘲。 但是對於那些不能自嘲的人來說,還有另一種方法。 偉大的印度聖人寂天曾告誡我們:“如果你遇到問題,你可以做點什麼,就沒有必要為此焦慮,因為你可以積極地做點什麼來解決它。 另一方面,如果你無能為力,再著急也沒有用,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不管你怎麼看,不管這個問題是可解決的還是不可解決的,都沒有必要為此感到焦慮或不安。 試著這樣思考你的一個問題。 坐下來想一想,“我能做些什麼嗎?” 如果可以做某事,那就去做吧——沒有必要坐在那裡擔心。 如果無法改變現狀,擔心也沒用。 放手吧。 試著這樣思考你遇到的問題,看看它是否有幫助。

不擔心出醜

有時,在進入新環境之前,我們會感到焦慮和緊張。 害怕我們會出醜,我們會想:“我可能會做錯事,我會看起來像個混蛋,每個人都會嘲笑我或看不起我。” 在這些情況下,我發現對自己說:“好吧,如果我能避免看起來像個白痴,我會那樣做。 但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我看起來像個白痴,那好吧,就這樣吧。” 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其他人會怎麼想或他們會在我們背後說什麼。 也許會好,也許不會。 在某些時候,我們必須放手,對自己說:“好吧,沒關係。” 現在我也開始想,“如果我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而人們對我的評價很差,那也沒關係。 我確實有缺點和犯錯誤,所以難怪別人會注意到它們。 但如果我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儘可能地改正,那我就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別人肯定不會因為我的錯誤而指責我。”

多關注他人

處理焦慮的另一種方法是減輕我們的 以自我為中心 並訓練我們的思想更多地關注他人而不是我們自己。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忽略了自己。 我們需要關注自己,但要以健康的方式,而不是神經質、焦慮的方式。 當然,我們需要照顧好我們的 身體 我們應該努力保持我們的思想快樂。 我們可以通過注意我們在想、在說和在做的事情,以一種健康和放鬆的方式做到這一點。 這種對自己的關注是必要的,也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 然而,它與 以自我為中心 這讓我們如此苦惱和不安。 那 以自我為中心 過分強調自己,從而把每一件小事都變成一件大事。

考慮自我關注的缺點

通過考慮自我關注的缺點,我們會發現更容易放棄這種態度。 當它在我們心中生起時,我們會注意到它並想:“如果我遵循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它會給我帶來麻煩。 因此,我不會遵循那種思維方式,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情況,一個包含所有相關人員的願望和需求的角度。” 然後我們可以用同樣的能量去感受他人,培養對他人的善心。 當我們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他人時,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強烈地想要快樂和免於痛苦。 當我們對這個事實敞開心扉時,我們內心就沒有空間留給以自我為中心的焦慮。 看看你自己的生活,當你對他人充滿真誠的善意時,你是否同時感到沮喪和焦慮? 不可能。

培養平靜

有些人可能會想,“但我確實關心別人,這就是讓我焦慮的原因”,或者“因為我非常關心我的孩子和父母,所以我一直擔心他們。” 這種關懷不是我們在佛教修行中試圖培養的敞開心扉的慈愛。 這種關懷僅限於少數人。 我們如此關心的人是誰? 所有與“我”有關的人——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家人。 我們又回到了“我,我,我”,不是嗎? 這種對他人的關心不是我們在這裡想要培養的。 相反,我們要學會不偏不倚地關心他人,不要認為有些人更重要,有些人不那麼值得。 我們越能培養平等心和對所有人開放、關懷的心,我們就會越接近其他人,也就越能接觸到他們。 我們必須以這種廣泛的態度來訓練我們的心,將我們的關懷從我們周圍的一小群人擴大到逐漸擴展到每個人——我們認識的人和我們不認識的人,尤其是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思考,“每個人都想快樂,就像我一樣,沒有人想受苦,就像我一樣。” 如果我們只專注於那個想法,我們的頭腦中就沒有焦慮的餘地了。 當我們以這種認知看待每一個眾生,並將我們的心沉浸在那個念頭中時,我們的心會自動變得非常開放和關懷。 今天嘗試這樣做。 每當你看人時——例如,當你在商店裡、在街上、在公共汽車上時——想,“這是一個有感情的生物,一個想要快樂而不想受苦的人. 這個人就像我一樣。” 你會發現,你不會再覺得他們是完全陌生的人。 您會覺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了解他們,並且會尊重他們中的每一個人。

反思他人的善意

然後,如果我們想到他人的善意,我們的心情和看待他人的方式就會完全轉變。 通常我們想的不是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是我們對他們的好。 相反,我們專注於這樣的想法:“我很關心他們,幫助了他們很多,但他們並不感激。” 這讓我們非常焦慮,我們開始擔心,“哦,我為那個人做了一些好事,但他們不喜歡我,”或者“我幫助了那個人,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幫助了他們多少, ”或“沒有人欣賞我。 怎麼沒人愛我?” 這樣,我們的猴子頭腦就接管了節目。 我們如此單一地專注於我們對他人有多友善以及他們對我們的感激程度有多麼低,以至於即使有人對我們說:“我能幫你嗎?” 我們會想,“你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 我們的自我中心讓我們多疑,無法看到或接受他人真誠地給予我們的善意和愛。

我們親朋好友的善意

通過默想他人的仁慈,我們會發現我們實際上已經接受了來自他人的無數仁慈和愛。 在這樣做時 冥想,首先想想你的朋友和親人的好意,他們為你所做的或給你的所有不同的事情。 從您還是嬰兒時照顧您的人開始。 當你看到父母照顧他們的孩子時,想,“有人那樣照顧我”和“有人給予我愛的關注並那樣照顧我。” 如果沒有人給予我們那種關注和關懷,我們就不會活到今天。 無論我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都會有人照顧我們。 我們還活著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作為孩子我們無法照顧自己。

教導我們的人的仁慈

想一想我們從那些教我們說話的人那裡得到的不可思議的善意。 我拜訪了一位朋友和她正在學習說話的兩歲孩子。 我坐在那裡,看著我的朋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事情,只是為了讓她的孩子學會說話。 想想其他人為我們做的! 我們認為自己有說話的能力是理所當然的,但仔細想想,我們發現其他人花了很多時間來教我們如何說話、造句和發音。 這是我們從他人那裡得到的巨大善意,不是嗎? 如果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說話,我們會在哪裡? 我們不是自己學的。 其他人教我們。 我們在童年時期學到的一切,以及我們成年後不斷學習的一切——每一個進入我們生活並豐富我們的新事物——我們都因他人的善意而得到。 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我們的每一項才能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他人教會了我們並幫助我們發展了它們。

陌生人的善意

然後想想我們從陌生人那裡得到的巨大善意,我們不認識的人。 許多我們不認識的人都做過幫助我們的事情。 例如,由於畢生致力於建設學校和建立教育項目的人們的善意,我們接受了教育。 由於許多我們從未見過的工程師和建築工人的努力,我們在現有的道路上騎行。 我們可能不認識建造我們家的人,建築師、工程師、施工人員、水管工、電工、油漆工等等。 他們可能在夏天建造了我們的家,忍受了炎熱的天氣。 我們不認識這些人,但由於他們的仁慈和努力,我們有家可以住,也有可以來相會的聖殿。 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人要對誰說“謝謝”。 我們只是進來,使用建築物,並從他們的努力中受益。 我們很少考慮他們必須經歷什麼才能讓我們過得如此舒適。

從傷害中獲益

接下來我們反思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的利益。 雖然看起來是他們害了我們,但是換個角度看,我們是從他們身上得到了好處。 例如,幾年前有人在我背後對我做了一些非常刻薄的事情。 當時,我非常沮喪,心想:“哦,這太糟糕了。 這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現在我意識到我很高興這種情況發生了,因為它為我的生活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 如果不是這個人對我那麼刻薄,我現在還會做我以前做過的事,很可能會墨守成規。 但是這個人的行為促使我變得更有創造力。 雖然一開始的情況很痛苦,但從長遠來看,它對我的生活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它迫使我成長並發展其他才能。 因此,從長遠來看,即使是我們認為不好的人或情況也可能是好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目前的一些問題是很有趣的。 與其為我們目前的問題感到焦慮,不如想想,“也許幾年後,當我的視野更開闊時,我將能夠回顧造成這個問題的人,並看到這確實是一個有益的情況。 我將能夠把它看作是推動我走向新方向的東西。” 嘗試以這種方式思考您當前的問題。 如果我們這樣做,現在的焦慮就會停止,慢慢地,我們的心就會充滿感激他人的善意。

在我們的問題中感到被困和孤獨

默想他人的仁慈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坐下來慢慢做。 想一想所有讓你受益的人,甚至是那些你不認識的人,比如為你製造汽車、為你製作書籍、為你收集垃圾的人。 你認識你附近的垃圾收集者嗎? 我不認識我附近的人。 我沒有看到他們。 但他們非常善良。 如果他們不每週都帶走我的垃圾,我就會有大麻煩! 這麼多人以無數種方式為我們服務。 如果我們能敞開心扉,看看我們從他們那裡得到了多少,我們的態度就會完全改變。 我們變得非常感激、滿足和快樂。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覺得沒有人在幫助我們。 我們對自己的問題感到孤單。 但是當我們這樣做時 冥想,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有很多人在幫助我們。 如果我們敞開心扉接受他們的幫助,更多的人甚至可以幫助我們。 如果我們這樣想,我們的焦慮就會消失。 在我們的問題中,我們不會感到被困和孤獨,因為我們看到實際上有很多幫助和幫助。

通過培養愛和同情心來克服焦慮

之後我們 幽思 對他人的善意,很容易對他們產生愛和同情。 愛是希望眾生獲得快樂及其因緣。 慈悲心是希望他們免於痛苦及其原因。 當偉大的愛和 大慈大悲 活在我們心中,我們會想要承擔利益所有其他人的責任,並且會有一個 大決心 這樣做。 由此而來 菩提心, 利他的意圖成為 為了最有效地利益他人。 當我們有這種利他的意圖成為 , 我們成為 菩薩. 當我們是一個 菩薩,保證我們沒有後顧之憂。 看觀音。 她看著一切有情眾生,希望他們快樂。 她盡其所能照顧我們所有人,但她不會緊張、不安、擔心或壓力過大。 她能夠做需要做的事情來幫助他人,而讓其餘的事情過去。 我們從未聽說過觀音抑鬱或焦慮發作。 她能夠處理髮生的一切。 我們也可以變成那樣。

我們在修行佛法的同時,可以向觀音尋求啟發。 她是大愛的化身和代表 大慈大悲 對一切眾生。 觀音曾經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普通人,有著同樣的迷茫和焦慮。 通過精進修行,她發展出如此美妙的功德,成為一位 菩薩. 如果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學習佛法和修行,我們也可以培養像她一樣的品質。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