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四念處

禪修四念處

一系列關於四念住的教法 昆桑格北 5 年 8 月 2016 日至 XNUMX 日,俄羅斯莫斯科附近的靜修中心。教義為英文,附俄文翻譯。

  • 兩種方式 幽思 關於四個正念的建立
  • 觀照四者的共同特點
  • 冥想四個人的個性
  • 四處如何對應四聖諦
  • 學佛的方法不同於學其他東西

四處正念閉關02(下載)

大家早上好。 我希望你很好。 我想講述一些當你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時要做的練習。 因為這讓你的一天,有點,完整。 然後,在那之後,我們會做一些 冥想 並進入教義。

當你早上第一次醒來時,甚至在你起床之前,就激發你的動力。 你想,“今天盡可能多,我不會傷害任何人。” 因此,不要傷害他們的身體,不要以刻薄的方式與他們交談,並真正盡最大努力避免對他人產生負面想法。

另一個在早上激勵我們的重要事情是想,“今天,我也會為別人帶來任何大小的好處。” 所以,如果你要去工作,那麼現在是時候真正改變你的 冥想 去工作並認為那天你會去工作以造福他人,而不是“我去工作是因為我想要一些錢”。 當然,您需要養家糊口,但您還想激發自己的動力。 想想那天你可能會遇到的人。 可能是客戶、客戶、同事、你的老闆、你的員工; 如果你是學生,你會遇到你的教授,你會遇到其他學生; 並且真的想,“今天,我可以盡可能多地做對他們有益的事情。”

有時這可能是一件小事,比如在有人需要時給他們一張紙。 有時它可能是更大的事情,比如你的一位同事家裡有急事,所以你承擔了他們當天的一些任務。 或者可能是您的母親、父親或某些親戚需要幫助處理某項差事,因此您會幫助他們。

我還告訴人們的是,向家人表明佛教是好東西的最好方式就是倒垃圾。 你們中的一些人做鬼臉,比如,“我不想倒垃圾。” 我們誰都不願意倒垃圾。 我們製造垃圾,所以我們應該把它倒掉。 但是在我們的家庭中,我們經常讓其他家庭成員做骯髒的工作。 是的,我們讓他們做飯,我們讓他們洗碗,我們讓他們洗衣服,我們讓他們倒垃圾,然後我們就來了,我們的作用就是吃飯,弄髒一切,僅此而已。 “我正在為利益所有眾生而工作,我將獲得證悟。” 因此,我們應該將慈悲心付諸實踐,並努力幫助與我們一起生活的人。 特別是如果你想用佛法的價值給你的父母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這樣。 你去倒垃圾,然後你媽媽想,“哇! 三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讓我的兒子倒垃圾。 我喜歡佛教。”

要有造福於人的動力。 對於白天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要對他們友善。 如果您必須去雜貨店、銀行,或者您必須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或使用 WhatsApp,請禮貌地與您遇到的陌生人交談,並感謝他們所做的工作。

然後是早上產生的第三個動機——第一個是不傷害,第二個是受益——第三個是真正堅持並增加你的 菩提心 白天的動力。 這是成為一個人的動力 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 如果你在早上培養那種動力,想著“我想帶著這種動力去做今天的每一件事”,那麼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變得非常有意義,你就會創造出很多善行 因果報應. 如果你怕早上不記得做激勵,就把它壓在一張紙條上,放在你的床頭櫃上,放在浴室的鏡子上,放在冰箱門上,這樣你就會記住。

試著回憶一下你白天的動機。 有時使用一天中經常發生的事情會很有幫助,比如電話鈴聲或收到短信。 不管是什麼,每當你收到那個信號時,你就會回到你的動機並更新它。 這將改變你白天的感受、你的幸福情緒狀態,也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 因果報應 你之所以創造,是因為你將放棄不善而創造美德,這對我們的修行非常重要。

晚上,回顧一天,看看你做得如何,看看你是否能夠按照你的動機行事。 在你所在的領域,然後拍拍自己的背,為你的功績而高興。 在可能您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做一些 純化四個對手的力量.

也許在白天的工作中,你開始對你的一位同事或你的老闆生氣。 你瘋了,但你成功地沒有說出任何可怕的話。 那樣的話,你會慶幸自己能夠不說粗話,因為那是非常好的事情。 也許平時你會發脾氣,大喊大叫或侮辱某人,但你能夠不那樣做,所以你很高興。 但另一方面,你內心確實很生氣,所以那部分需要一些 純化. 晚上,你會在那裡進行其中一項冥想 堅韌 或耐心幫助您在睡覺前平靜心情。 因為沒有人願意帶著生氣上床睡覺,因為你睡不好,然後生氣地醒來。

你需要學會解毒才能申請 憤怒. 你可以通過參加教學和閱讀書籍來學習這些。 尊者的書, - 修護治療 憤怒,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這個想法也是為了練習這些技巧來製服我們的 憤怒 當我們不在激烈的情況下。 因為當我們的頭腦還沒有完全瘋狂時,這給了我們一些練習和熟悉它的機會。 憤怒. 晚上,在你做完這些歡喜之後 純化,然後迴向當天的功德。 然後你就可以安心入睡了,因為你已經修行了一整天了。

每天晚上,當您反思哪些進展順利,哪些進展不順利時,您也在決定第二天要如何行動。 正因為如此,你不斷地從你的經驗中學習,並且你會改變。 那麼,就有可能克服我們的許多壞習慣。

克服我們的壞習慣不會在下週或明年發生。 我們在哥本哈根的時候,我和一位尼姑談話,她和我認識大約四十年了,她告訴我,在她開始修行的時候,當她聽到所有關於證悟的事時,她想,“是的,我這輩子都能做到。 那應該不會太難。 幾年後,我就能成為 ” 嗯,四十年後,我們都在笑這個,因為我有同樣的想法,幾乎。 但是當我們開始學習時,我們就會了解你必須做的所有事情,你必須改變自己的所有事情才能成為一個 ,這給了你一個更現實的觀點,你知道這需要一些時間。 所以,如果您沒有像您希望的那樣快速改變,請不要氣餒。 當你認為我們從無始以來就養成了這些習慣,那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因此,可以說,重新格式化我們心目中的硬盤需要一些時間。

有一次,尊者 達賴喇嘛 正在教法,有人問他:“什麼是最快、最容易達到圓滿覺悟的方法?” 尊者開始哭泣。 當他停止哭泣時,他向人們解釋說那個問題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 他解釋了米拉日巴,你們有些人可能讀過米拉日巴的故事。 當他的弟子熱瓊巴去 幽思之後,米拉日巴給他的最後一個信息是露出他的臀部和他屁股上所有的老繭,因為他坐得太久了。 傳達的信息是,“你必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此投入一些精力,不要期望快速輕鬆地取得成就,並堅信如果你創造了因,結果就會到來。”

我們需要創造各種各樣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思想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 一 冥想 只是不會這樣做。 我們必須豐富自己的許多不同品質。 這需要一段時間。 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知道有一條路,並且我們遇到了可以指導我們的老師,那麼,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感到非常高興,因為我們正在前往我們想去的地方。 對我來說,只要知道有一條道路可以讓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這就給了我極大的快樂,儘管我只是在這條道路的起點上邁出了一小步。 想一想你遇到佛法之前的情況——你有靈性的渴望,你想讓你的生活有意義,你環顧四周,並被告知你周圍沒有任何東西是吸引人的或鼓舞人心的。 遇到了自己有信心的路,遇到了老師,有機會修行,哇,好啊! 我看待它的方式是,無論需要多長時間,它都需要。 僅僅創造原因就足以讓我感覺良好和高興。

我們不需要拍著腳走,“好吧,這些實現什麼時候到來? 他們承諾在一生中開悟。 他們沒有履行協議,我要回我的錢。” 尊者將所有關於一生開悟的言論稱為“宣傳”。 他說:“是的,對於過去長期修行的少數人來說,這一生的證悟是可能的。 但對於我們這些在道上修行時間不長的人來說,這是天方夜譚。” 他說要立志在此生證得圓滿覺醒,但如果你沒有做到,也不要失望。

這其實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抱著很多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它們是現實的期望,那麼當​​它們沒有發生時,我們就會失去信心,我們就會停止修行。 在那種情況下,我們真的有大麻煩了。 真正的事情是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連續練習。 這就像兔子和烏龜的故事。 我住的小木屋外有一隻烏龜,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慢慢地,朝著同一個方向慢慢地走。

我認為我們真的有很多理由在我們的生活中感到非常快樂和受到鼓舞,僅僅因為我們擁有 條件 遇見和修持佛法,我們就有了寶貴的人身。 我們不應該認為我們寶貴的生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可能會失去一些 條件. 正因為如此,我們想要真正地利用我們現在的生活,而我們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 條件.

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抱怨,我們很擅長這個。 “哦,我沒有這麼好的條件。 哦,我有這個問題。 哦,我有那個問題。 哦,可憐的我。 我不能 幽思 因為我得去上班。 我不能去佛法課,因為我必須洗碗。 我不能繼續閉關,因為我的小腳趾受傷了。” 我一直在想也許我應該寫一本關於 5,259,678 個藉口“為什麼我不能修持佛法”的書。 因為總有一些藉口。 是的? 我記得有一天,我有一個新的:我應該去教書,但我遲到了。 為什麼? 因為櫃檯上有一個西瓜從櫃檯上掉下來,摔壞了,弄得一團糟,只好收拾乾淨。 因此,我去上課遲到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藉口,不是嗎? 還有一次是因為一隻貓抓到了一隻老鼠。 這並不奇怪,這已經在書中了。 狗吃了我的佛法書。 那是第一個——當小孩子們說他們為什麼不做作業時:“狗吃了我的作業。” 於是,狗吃了我的佛書。

相反,真正看到我們是多麼幸運。 有時我看著自己的生活然後說,“哇,我到底做了什麼才能得到現在的機會?” 當然,這需要努力、精力、毅力和 堅韌 利用我們的機會,但產生那些良好的心理因素是實踐的一部分。 記得昨天我們談到正念的四個目標。 最後一個是 現象,這是指心理因素,有的阻礙我們修行,有的幫助我們修行。 我剛才提到的一致性, 堅韌、毅力等等,那些屬於正念 現象 因為它們幫助我們淨化心靈。 當我們開始修習四念處時,它們將幫助我們生起善的心理素質,並幫助我們減少破壞性的心理素質。

讓我們從祈禱開始,記得想像 ,被眼前一切諸佛菩薩包圍,自己被一切眾生包圍。
[誦經、祈禱和冥想]。

常見的冥想方式

昨天我們對四念處進行了基本介紹,並談到了它們將幫助我們克服的四種錯誤觀念。 我們將進入說明方式的文本部分 冥想. 這裡有兩種方法 冥想: 普通方式和排他方式。 “共道”就是我們與修行者共同修行的方式 基礎車輛 發願為阿羅漢的人,“獨有道”就是菩薩修行的方式。 在常見的方式內 冥想,有共同特徵和個體特徵。 “共同特徵”是我們將要意識到的對 身體、感覺、思想和 現象,而“個體特徵”是表徵的事物

共同特徵

共同的特徵是:無常、苦、空、無我。 當我們看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時, 真苦, 這四個是那個的特徵 真苦. 我使用的是巴利語/梵語單詞“dukkha”,而不是翻譯後的單詞“suffering”,因為“suffering”並不是一個準確的翻譯。 因為當我們聽到“痛苦”這個詞時,我們會想,“噢噢噢! 我在受苦!” 我們想到痛苦,不是嗎? 但是 並不是說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痛苦的。 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並非所有事情都是痛苦的。 但是我們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經歷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完全令人滿意的。 因為我們可能有幸福,但幸福不是最好的幸福,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所以,梵語單詞“dukkha”實際上意味著“不滿意”。 第一個真相應該是“不盡如人意的真相” 條件”,而不是“苦的真相”。 所以,當你聽到“dukkha”這個詞時,就想“不滿意”。

這四個特徵與我們所擁有的另一組四種誤解相反。 我們有一個錯誤的特徵是 身體 乾淨,純淨,美妙。 事實上,我們認為輪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如果我們看看我們的 身體、感覺、思想和 現象,它們都是無常的。 而有時我們認為它們是固定的和永久的。 它們都具有不滿意的本性,即使我們認為它們是令人愉快的。 它們都是空無我的,這裡的空和無我都是指“非自有”,雖然我們認為它們是自有的。

正如文本在下一節中所說,“所有條件 現象 都是無常的,都被污染了 現象 不滿意,所有 現象 是空虛和無私的。” 在這裡,當它說,“所有污染 現象 不盡如人意”,污染或污染的意思是受無明影響和無明潛伏的事物。 現在,這意味著我們的 身體,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周圍的一切。 我們是如何重生的? 因為我們的心有這種根本的無明,誤解了事物的存在方式,所以它產生了煩惱,煩惱創造了 因果報應, 污染的 因果報應因果報應 就我們的重生而言成熟。 這就是我們如何從無明的污染因開始,從而導致我們整個世界和我們重生的污染因的過程。

通常,我們不喜歡聽到這些。 “哦,我生命中的一切都被污染了,都在無明的控制之下。” 我們想,“啊! 我不喜歡聽這些,因為我想要快樂,無憂無慮,做我想做的事! 生活很美好,充滿樂趣,我想要更多的樂趣!” 還記得我們在莫斯科第一次講世間八法嗎? 這些都是關於 附件 對今生的快樂和隨之而來的對今生不快的厭惡。

如果我要教你淡化的佛教,我會說:“哦,佛法會幫助你擁有更多令人愉悅的事物,減少那些不愉快的事物。 所以修行佛法,去酒吧,和很多伴侶享受美妙的性生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都很好。 和 幽思 偶爾。” 但我不喜歡淡化的佛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簡版佛教”。 因為精簡版佛教並沒有開門見山,它並沒有真正告訴我們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全部真相。 這就像對監獄裡的人說,“哦,是的,我知道,在監獄裡是有問題的,但我們會讓你進入一個更舒適的監獄。” 一些相當愚蠢的人可能會說,“好吧,這樣更好。” 但是聰明的人會說,“嘿,它仍然是監獄。 我想出獄。 我不在乎“美麗的監獄”或“醜陋的監獄”。 我想出去。” “哦,但是這個監獄,它的顏色很漂亮,我喜歡它。” 那不會真的讓你開心,是嗎?

同樣的,只是試圖修復我們的輪迴,或輪迴,只是試圖讓它變得更好,試圖讓它變得更好並沒有錯,但它不會解決問題。 因為問題在於,只要我們的心還處於無明的控制之下,我們所做的一切就不會是真正的自由,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 我認為對我們來說如此困難的一件事就是意識到我們是多麼無知,因為我們不認為自己是無知的人。 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世界特別令人不滿意,我們只是認為它的某些方面存在問題。 正是這種無明讓我們按照世間八法來生活,我們不斷地出生,一次又一次。 每一世,我們永遠找不到我們想要的滿足和真正的滿足。

面對我們存在的真相,一開始可能會相當震驚。 這 正在幫助我們看到我們是無知的,我們就像,“等一下,我並不無知。 ,你不懂。 我受過大學教育。 我的事業很好,我不是無知。” 說,“好吧,那很好。 但是想想我說的話,看看它是否適用於你。” 這就是我們在四正念處所做的——我們以誠實的方式看待事物,看看 的教導是否適用於我們。 而且,就像我經常說的,我們必須意識到並了解我們的基本情況,因為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麼我們將無法改變它。 你必須看到房間裡的污垢才能打掃房間。 想像一下,“我想要一個乾淨的房間,但我不想看臟東西。 我要別人打掃房間。” 不幸的是,修行佛法是我們必須自己做的事情。 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我們不能僱用別人去做。 這就像在說,“哦,我好餓,但我很忙。 你能吃點東西讓我吃飽嗎?”

個人特點

個人特徵更具體地指的是四個中的每一個。 一些特別提到四個之一的特徵也可以在其他特徵中看到。 所以,這不是排他性的相關性。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 身體. 這並不意味著你沒有洗澡。 這意味著我們的 身體,就其本質而言,並不是那麼華麗。 這是犯規的。 這與我們通常認為我們的 身體. 我們通常會想到我們的 身體 因為“它很有吸引力,其他人的身體也很有吸引力。” 那就是你得到所有浪漫詩歌的地方——“你的眼睛像鑽石,你的牙齒像珍珠。” 什麼 補充說,“你的肚子裡全是糞便。” 正在幫助我們超越我們的表面現象 身體 進入我們的 身體 真的是由。 這將真正改變我們看待我們的方式 身體 以及我們看待他人身體的方式。 別說我沒提醒你。 它以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觀點,因為它使頭腦平靜並擺脫了幻想。

二是感情的個體性,感情具有不如意的性質。 無論我們快樂、不快樂、中立,我們所有的感受都受到無明的影響,它們不會給我們帶來永恆的滿足。 而理解的不潔 身體 還有什麼 身體 這有助於我們理解聖訓的第一個真理,即“真苦” 看到感受的本性如何不盡如人意,有助於我們理解第二個真理,即“因或源的真相”。 不要困惑地說:“好吧,你說第二個是感受具有苦的本質,但第一個幫助你了解苦的真相。 他們不應該相互關聯嗎? 不必要。 因為在這裡,第二個,在觀察我們的感受——快樂、不快樂、中性的感受——本質上是不令人滿意的,這有助於我們理解 以及我們如何渴望快樂的感受,我們渴望擺脫不快樂的感受,我們渴望保持中性的感受。 這有助於我們了解無明,這有助於我們了解第二個真理,即苦因的真理。

第三個是了解心的無常。 想一想心是如何從這個對象轉到那個對象的; 它總是在變化。 這有助於我們了解心的空性,即心不是某種真實存在的“我”或人。 記得昨天,其中一個誤解是頭腦就是自我。 觀察心是如何變化的,有助於我們了解心是一種依賴的現象,而依賴的東西不可能真正存在。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思考心,思考它一直在生滅時,它會幫助我們培養證得聖諦的第三聖諦“真滅”的願望。

這意味著我們的心不是總是在無明的影響下,而是起伏不定,喜怒無常,從一個目標飛到另一個目標,完全像一隻發瘋的大像或一隻野猴子,我們想要的是穩定的東西。 我們想要看到實相,我們想要消除所有這些煩惱,所以我們在尋求真正的止息。

對於第四個, 現象, 個人特點是煩惱的面向,煩惱的心所要被捨棄或調伏,清淨的對道有幫助的心要被鼓勵和採納。 這有助於我們了解第四個真理,即“真路” 它將帶我們走向真正的止息。

我建議你做的是用這些相關性給自己畫一個小圖表:
對於 身體,個人特相是不潔,它幫助我們了解的四聖諦的真理是 真苦. 對於感受,我們想要了解的是它們本質上是不令人滿意的,這有助於我們了解 真正的起源. 對心來說,無常的特徵是幫助我們了解真正的滅。 為了 現象, 特相是調伏煩惱心, 豐富善心, 幫助我們了解 真路.

如果你能牢記這些,那麼你就會了解四念處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四聖諦。 您還將看到這種做法如何幫助我們克服四個非常嚴重的誤解: 身體 乾淨; 感覺是快樂的本質; 思想是永恆的; 然後 現象 形成真實的自己。 現在對你來說可能是很多字,但是如果你能花點精力去研究和復習它,那麼當你聽到更多的教法時,你將來聽到的教法會充滿很多這樣的內容。對你的理解。

學習佛法與在學校學習不同。 當你上學時,你應該理解一切,記住一切,把它全部放在測試中,並告訴老師他們已經知道的。 當你學習佛法時,方法論有點不同。 你同時被教簡單的東西和復雜的東西,沒有人期望你一開始就理解複雜的東西。 這個想法是,聽到它們會在你的心流中種下種子,通過種下這些種子並記住那些東西,當你聽到以後的教法時,你將開始更深入地理解事物。

我想你們中的一些人曾在印度聽過尊者的教導。 你明白他說的一切嗎? 不要難過,因為即使是一些格西也不明白他所說的一切。 就是我們在種下種子,通過不斷的學習、學習,越來越深的去思考這些東西,然後慢慢的就明白了。

下午,我將開始教你一些冥想 身體. 但是對於你的 冥想 在下一個時期,反思這些不同的特徵並檢查自己的思想。 比如,你認為你的 身體 是純潔的嗎? 你的一部分可能會說,“哦,不,我知道它是由各種各樣的東西組成的。” 但是,請記住您喜歡打扮、打扮得體、吸引人,以及其他人的身體對您有何吸引力。 然後你意識到,“嗯,也許我確實有這種誤解認為 身體 純潔、乾淨、迷人。”

如果我們認為 身體 這麼有吸引力,那麼這些老太太和老男人都看起來很性感。 如果我們真的認為 身體 是有吸引力的,就像我們迷惑的頭腦認為的那樣,那麼所有這些其他人對我們來說都會顯得性感。 但他們沒有,不是嗎?

課程對象::也許我有什麼問題,但是當我讀到寂天關於人們如何出汗、體內攜帶糞便以及食物卡在牙齒中的描述時,事實並非如此。 . . 我不生厭惡; 它不會讓我不利。

尊者圖登卓龍 (VTC): 繼續冥想。 想像一下你的男朋友,他九十歲時會是什麼樣子。

課程對象:: 不執著之間的分界線是什麼 身體 或脫離 身體 並主動厭惡它?

VTC:厭惡,就像,“呃! 啊!” 有這種情緒化的東西。 對於不依戀,它只是,“我不感興趣。”

課程對象:: 空虛和無私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我們在這裡有兩點?

VTC: 在低等學校裡,有一個區別——否定的對像有不同的層次。 而在應成派的觀點中,我們只是全面否定真實存在或固有存在。

在低等學校,空虛指的是缺乏一個永久的、完整的、獨立的人,就像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所相信的靈魂。對於低等學校,無私是指缺乏一個自給自足的、實質上——存在的人。 那個人就像是 身體 和心。對於應成派,他們以同樣的方式定義空性和無我,說它是缺乏真實的存在。

課程對象:: 是昨天討論後出現的一個問題:當我們講感受的時候,把感受分為愉快、不愉快、中性,那不就是來自心的一面和心的評價嗎? 例如,“今天我喜歡吹冷風,明天我不喜歡。”

VTC:感覺是一回事,但感覺會產生情緒反應。 這裡我們只談感受。 可能有微風,今天微風的感覺可能很舒服,因為真的很熱,然後你會產生一個 or 附件 的,“我想要這個。” 明天,外面很冷,微風,或者物體,一樣,但是感覺是不愉快的,一種痛苦的感覺。 然後你的情緒反應是,“我想擺脫它。” 對像是一樣的。 感覺反應可能不同,每種感覺反應都有自己的情緒反應。

課程對象:: 兩個問題,求解釋。 第一個是關於視覺記憶:視覺記憶屬於內在還是外在? 身體 類別? 或者是別的什麼?

VTC: 內存本身是 。 . . 你有記憶意識。 所以,正在記憶的意識是一種意識。 出現在那個頭腦中的對像是概念上的外觀,而不是實際的對象。 所以,那是一個只為心識而設的對象。 它不會出現在視覺意識中。

課程對象:: 第二部分是如果你不記得記憶中的特定圖像,但你仍然記得它引起的感覺,那記憶是屬於感覺範疇還是與頭腦有關?

VTC: 同樣,這些不能完全區分。 但是,如果你在回憶你對某事的感受,那就是頭腦,它是一種精神意識——它在回憶你的感受。 但是如果你因為記憶而再次產生那種感覺,那就是那種感覺。

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 我們正在研究的是,用我們的五種感官意識之一直接感知某事與思考它、記住它、通過意識的概念性表象了解它之間的區別,這是由意識完成的。

當它是直接感知時,對象必須在附近,因為我們的感官正在感知它。 當它是一種概念性的心理意識時,我們就可以把不同的想法放在一起,我們可以記住過去的事情,我們可以計劃未來的事情。 那樣的話,一些概念意識是有用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用我們的概念意識去擔心、害怕,想想每個人對我們有多刻薄,想想我們要如何報復,所有這些概念意識都是大問題。

最終,當我們證悟空性究竟諦時,我們想要完全超越概念意識。 不過,在非概念性地、直接地證悟空性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概念性地了解它。

課程對象:: 你能再解釋一下里面的內容嗎 身體 是? 我知道這是接收信息的東西。 但內在的實質或本質是什麼? 身體?

VTC: 他們描述內心的方式 身體 在佛教中它是一種微妙的形式,它幫助我們在對象之間建立聯繫並產生感知該對象的意識。 可能是,我說不清楚,但很多人都這麼說,比如當我們談論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時,有一些非常微妙的物質,那可能是內在的 身體. 而整個眼球將是內部和外部的一部分 身體.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