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巧克力糖霜和垃圾

巧克力糖霜和垃圾

巧克力糖霜特寫鏡頭。
搞外功就像把巧克力糖霜扔進垃圾桶裡,外表看起來不錯,但不利於健康。 (攝影者 伊芙琳咯咯笑)

我們聽到大師們說:“學佛好。 它會給你今生和來生帶來快樂,”我們想,“嗯……這聽起來很有趣。” 但是當我們嘗試這樣做時,有時我們會感到困惑。 有很多種練習要做。 “我該跪拜嗎? 我應該做 供品? 可能是 冥想 更好? 但念誦更容易,也許我應該這樣做。” 我們將我們的做法與其他人的做法進行比較。 “我的朋友在一個月內完成了 100,000 次大禮拜。 但是我的膝蓋受傷了,我什麼也做不了!” 我們嫉妒地想。 有時 懷疑 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想知道,“其他宗教教導道德、愛和同情心。 我為什麼要局限於佛教?” 我們繞著圈子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不到我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的真正意義。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以下內容 的教導意味著。 讓我們看得更遠 執著 到的話。 “我是佛教徒。” 讓我們超越作為一個宗教人士的外表。 我們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 尋找某種持久的幸福和幫助他人不正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本質嗎?

一個人不一定要稱他/她自己是佛教徒才能修持佛法並從中受益。 有趣的是,在藏語中,沒有“佛教”這個詞。 這是值得注意的,因為有時我們太沉迷於宗教的名稱而忘記了它們的含義,而忙於捍衛我們的宗教和批評他人的宗教。 這是一個無用的冒險。 事實上,“佛法”一詞包括任何教義,只要正確實踐,就能引導人們獲得短暫或究竟的快樂。 它不排除其他宗教領袖的教義,只要這些教義能引導我們獲得暫時或終極的快樂。

例子很容易獲得:許多其他宗教都教導道德紀律,例如放棄殺戮、偷竊、說謊、性行為不端和醉酒,對他人的愛和同情也是如此。 這就是佛法,無論我們稱自己為佛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還是其他什麼,實踐這樣的建議對我們都是有益的。 這並不是說所有宗教在各個方面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並非如此。 然而,無論我們認同哪種宗教,每個人都應該實踐它們中引導我們獲得短暫和終極幸福的部分。

非常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文字的泥潭。 有時人們問我,“你是佛教徒、猶太人、基督教徒、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 你是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 你信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 你是格魯派、噶舉派、薩迦派還是寧瑪派?” 對於這種概念的複雜性,我回答說:“我是一個正在尋找發現真理和幸福並使我的生活對他人有益的道路的人。” 這就是它的開始和結束。 恰好我在某某宗教、某某傳統中找到了一條適合我的傾向和性情的道路。 但是,沒有用 執著 加上條款,“我是藏族佛教徒,奉行格魯傳統。” 我們已經將足夠多的簡單詞語變成了具體的概念。 這種對固定和有限範疇的執著,難道不是我們要從我們的頭腦中去除的東西嗎? 如果我們固守這樣的標籤,那麼我們就別無選擇,只能與恰好有不同標籤的人爭吵和批評。 世界上的問題已經夠多了,執著於宗教再製造更多有什麼用 意見 還妄自尊大地誹謗他人?

一顆善良的心是我們努力培養的主要事物之一。 如果我們幼稚地跑來跑去告訴別人,“我是這個宗教,而你是那個宗教。 但是,我的更好,”這就像把巧克力糖霜變成垃圾:美味變得毫無用處。 相反,我們更明智的做法是審視自己的內心,對付不寬容、驕傲和自大。 附件. 我們是否是一個宗教或屬靈的人的真正標準是我們是否有一顆善待他人的心和一個明智的生活態度。 這些品質是內在的,無法用我們的眼睛看到。 它們是通過誠實地審視我們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辨別哪些應該鼓勵哪些應該放棄,然後通過修行來培養慈悲和智慧以轉化我們自己而獲得的。

當我們努力修行佛法時,我們不要執著於表面現象。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藏人想要修行佛法,所以他花了幾天時間繞著聖舍利碑轉。 不久他的上師走過來說:“你做的很好,但修持佛法不是更好嗎?” 那人驚奇地撓了撓頭,第二天就開始拜佛了。 他做了數十萬次大禮拜,當他向他的老師報告總數時,他的老師回答說:“那很好,但是修持佛法不是更好嗎?” 那人疑惑之下,想念佛經了。 但是當他的老師來的時候,他又說:“很好,但是修行佛法不是更好嗎?” 徹底困惑,憤怒的人詢問他的 精神導師, “但是,這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我一直在修持佛法。” 老師簡明扼要地回答:“佛法的修行是改變你對生活的態度,放棄 附件世俗的憂慮

真正的佛法修行不是我們用眼睛可以看到的。 真正的修行是改變我們的思想,而不僅僅是改變我們的行為,讓我們顯得聖潔、蒙福,然後其他人會說:“哇,多麼了不起的人!” 我們已經花了一生的時間進行各種行為,以努力讓自己和他人相信我們確實是我們實際上根本不是的人。 我們幾乎不需要創造另一個門面,這次是一個超級聖人。 我們確實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看待、解釋和反應我們周圍和內心世界的方式。

這樣做的第一步是對自己誠實。 準確地審視我們的生活,我們會毫不畏懼、毫不羞愧地承認,“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完全正確的。 不管我周圍的環境有多好,不管我有多少錢,有多少朋友,有多大的名聲,我仍然不滿足。 此外,我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緒,無法避免生病、衰老和最終死亡。”

然後我們檢查為什麼以及如何陷入這種困境。 成因是什麼? 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開始明白我們的經歷與我們的思想密切相關。 當我們以一種方式解釋一種情況並為此生氣時,我們會不快樂,並使我們周圍的人痛苦不堪; 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同樣的情況時,它不再顯得無法忍受,我們就會以明智和平靜的心態行事。 當我們驕傲時,難怪別人對我們傲慢無禮。 另一方面,具有利他態度的人會自動吸引朋友。 我們的經歷是基於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我們現在的情況能改變嗎? 當然! 由於它取決於原因——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如果我們承擔責任訓練自己以更準確和利他的方式思考和行動,那麼當前困惑的不滿就可以停止,快樂和有益的情況就會隨之而來。 這取決於我們。 我們可以改變。

這種改變的第一步是放棄 附件 於世俗的憂慮。 換句話說,我們不再自欺欺人,也不再試圖愚弄他人。 我們明白,問題不在於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或者一旦我們得到它,它就會消失或破裂。 相反,問題在於我們一開始就高估了期望。 各種活動,如頂禮、製作 供品、念誦、打坐等都是幫助我們克服對事物的先入之見的技巧。 附件, 憤怒,嫉妒,驕傲和思想封閉。 這些做法本身並不是目的,如果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它們也沒有什麼好處 附件 為了我們以前擁有的聲譽,朋友和財產。

有一次,Bengungyel 是一位在山洞裡閉關的禪修者,他期待著他的恩人來訪。 正如他設立的 供品 那天早上,在他的祭壇上,他比平時更加小心,以一種更加精緻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這樣做,希望他的恩人會認為他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修行者,並會給他更多 供品. 後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腐敗動機時,他厭惡地跳了起來,從垃圾桶裡抓起一把骨灰扔到祭壇上,同時大喊:“我扔在臉上 附件 於世俗的憂慮。”

在西藏的另一個地方,具有千里眼的法師帕當巴桑傑看到了洞中發生的一切。 他高興地向周圍的人宣布:“Bengungyel 剛剛創造了最純淨的 在整個西藏!”

佛法修行的本質不是我們的外在表現,而是我們的內在動力。 真正的佛法不是巨大的寺廟、華麗的儀式、華麗的服飾和復雜的儀式。 如果以正確的動機正確使用這些東西,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的思想。 我們無法判斷他人的動機,也不應浪費時間去評價他人的行為。 我們只能看看自己的心,從而決定我們的行為、語言和思想是否有益。 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必須時刻注意不要讓我們的思想受到自私的影響, 附件, 憤怒等。正如它在 八句思變,“警惕,一旦出現擾人的心態,危害自己和他人,我將立即面對並立即避免。” 這樣,我們的佛法修行變得清淨,不僅能有效地引導我們獲得短暫和究竟的快樂,而且還能使我們的生活有益於他人。

因此,如果我們對遵循哪個傳統或修行什麼感到困惑,讓我們記住修行佛法的意義。 執著於某種宗教或傳統的具體概念,就是建立我們狹隘的執著。 迷戀儀式而不努力學習和思考它們的意義,無異於扮演宗教角色。 從事外在修行,如頂禮、做 供品、念誦等等,動機是獲得好名聲、認識男朋友或女朋友、被稱讚或接受 供品,就像把巧克力糖霜扔進垃圾桶:外表看起來不錯,但不健康。

相反,如果我們每天都以記住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為中心,如果我們回憶起 我們美麗的人類潛能 並懷有讓它開花結果的深切而真誠的渴望,那麼我們就會通過轉變我們的動機,進而轉變我們的行動,努力對自己和他人誠實。 除了記住生命的價值和目的之外,如果我們考慮 我們存在的短暫 以及我們所執著的事物和人,那麼我們就會想要以清淨的方式修行。 導致如此多有益結果的真誠和清淨的修行是通過應用解毒劑來完成的 當煩惱的態度在我們心中生起時規定:當 憤怒 來了,我們練習忍耐和寬容; 為了 附件,我們回憶起短暫; 當嫉妒生起時,我們以對他人的品質和幸福的真誠的喜悅來對抗它; 對於驕傲,我們要記住,正如水不能停留在尖尖的山峰上一樣,因驕傲而膨脹的心靈也無法發展出任何品質; 對於思想封閉,我們讓自己傾聽並反思新的觀點。

表面上看起來聖潔和重要不會給現在或將來帶來真正的幸福。 但是,如果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沒有私心、別有用心的純潔的發心,我們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然後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快樂並有益於他人。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