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培養一個有道德的孩子

培養一個有道德的孩子

評論的第一部分 “紐約時報” 文章 “培養有道德的孩子” 亞當格蘭特。

  • 父母對孩子變得富有同情心和樂於助人比成為高成就者更感興趣
  • 父母如何回應孩子的良好行為很重要
  • 將人與行為分開

培養有道德的孩子(下載)

我們還有另一篇文章來自 “紐約時報”. 一個不同的作者。 它被稱為“培養有道德的孩子”。 我認為這很有趣。 不僅對孩子,我認為對成年人來說,你如何鼓勵人們有道德? 所以,我會再次閱讀您的一些內容並對其發表評論。 所以這個人說:

做一個好父母需要什麼? 我們知道一些教孩子成為高成就者的技巧。 例如,研究表明,當父母表揚努力而不是能力時,孩子會養成更強的職業道德並變得更有動力。

然而,儘管一些父母通過孩子的成就來替代生活,但成功並不是大多數父母的第一要務。 我們更關心我們的孩子變得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樂於助人。 調查顯示,在美國,來自歐洲、亞洲、西班牙和非洲族群的父母都更看重關愛而非成就。 這些模式在全世界都適用:當 1 個國家的人們被要求報告他們的生活指導原則時,最重要的價值觀不是成就,而是關懷。

儘管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教孩子們關心他人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 一項研究發現,重視善良和同情心的父母往往無法培養出認同這些價值觀的孩子。

有些孩子只是脾氣好嗎?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一直在研究那些經常不附帶任何條件地幫助他人的人所取得的驚人成功。

我認為這是值得研究的東西。

遺傳雙胞胎研究表明,四分之一到一半以上的給予和關懷傾向是遺傳的。

我不確定我買那個。

這為培養留下了很大的空間,關於父母如何培養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的證據與許多即使是最善意的父母在表揚良好行為、回應不良行為和傳達他們的價值觀方面所做的相反.

到 2 歲時,孩子會體驗到一些道德情緒——由對與錯引發的感覺。 研究表明,要強化關愛作為正確的行為,表揚比獎勵更有效。 只有在提供胡蘿蔔時,獎勵才有可能導致孩子變得友善,而表揚則表明分享本身是值得的。

所以,我認為這很有趣。 如果你總是養育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帶著整個條件反射的想法——你把胡蘿蔔擺在前面,一些人們可以獲得的物質,這就有可能讓人們只有在能夠得到某些東西時才會變得友善. 而讚美會讓人們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他們會想:“我是個好人。” 那就是你想要撫養的那種孩子。 在任何環境下。 甚至大人。 就連這裡也是。 你希望人們友善和關心不是因為 這麼說,不是因為否則你必須做任何事情,而是因為你覺得這樣做本質上是一件好事。

但是,當我們的孩子表現出慷慨的早期跡象時,我們應該給予什麼樣的表揚呢?

所以有不同的讚美。

許多父母認為,重要的是讚美行為,而不是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學會重複這種行為。 事實上,我認識一對夫婦,他們小心翼翼地說,“這件事做得太有幫助了”,而不是“你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所以說,“這是一件很有幫助的事情”是在談論行動。 說“你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是在談論孩子作為一個人。

但這是正確的做法嗎? 在一個聰明的實驗中,一些研究人員著手調查當我們表揚慷慨的行為與慷慨的品格時會發生什麼。 在 7 歲和 8 歲的孩子贏得彈珠並捐贈一些給貧困兒童後,實驗者說:“哎呀,你分享了很多。”

研究人員隨機分配孩子們接受不同類型的表揚。 對於一些孩子,他們讚揚了這一行動:“你把一些彈珠給了那些可憐的孩子,真是太好了。 是的,這是一件很好而且很有幫助的事情。” 對於其他人,他們稱讚了行為背後的性格:“我猜你是那種只要力所能及就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是的,你是一個非常友善和樂於助人的人。”

你認為哪一個效果更好? 有多少人認為第一個? 第二個? 大約一半一半。

幾週後,當面臨更多給予和分享的機會時,孩子們在品格受到表揚後比在行為受到表揚後更加慷慨。 讚美他們的性格幫助他們將其內化為他們身份的一部分。

好的,我想在這裡暫停一下。 因為我可以看到,讚美,他們將其內化為他們身份的一部分,但我認為對於兒童和成人來說,你也必須說明他們所做的行為,這一點也很重要。 因為否則會發生很多事情,他們不確定他們所做的是你贊同的。 所以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是要說,(例如),“當你打掃房間時,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你是一個非常體貼的人,因為你知道這會讓家裡的每個人都很開心。 ” 像那樣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把它們都放進去就好了。 所以你要確保這個人知道他們所做的是你認為有價值的事情。 否則,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就像是,“我做了什麼?” 我認為,恰恰相反,當你試圖管教孩子時,你應該真正強調行動而不是性格。 並說,“那個行為是有害的,那個行為傷害了某人的感情。” 但通常父母所做的就是說,“你是個壞人。 你是個壞孩子。 你是個壞女孩。” 這讓孩子對自己感覺很糟糕,讓他們覺得自己內心有缺陷。 當您真正想做的只是阻止特定行為時。 所以最好考慮一下。 我覺得差評,不談人。 因為無論如何,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 自然。 因此,告訴某人他們是壞人或好人是非常不准確的。 這裡只談事蹟。 他們說當你談論他們的性格時孩子們的反應更好,這似乎是在表揚他們,但實際上我認為你也必須談論行為。 這樣他們就知道他們做了什麼。

幾週後,當面臨更多給予和分享的機會時,孩子們在品格受到表揚後比在行為受到表揚後更加慷慨。 讚美他們的性格幫助他們將其內化為他們身份的一部分。 孩子們從觀察自己的行為中了解到他們是誰: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這與新研究相吻合,新研究發現,對於道德行為,名詞比動詞更有效。 要讓 3 到 6 歲的孩子幫忙完成一項任務,與其邀請他們“幫忙”,不如鼓勵他們“成為幫助者”更有效。

所以與其說“請幫幫我”,不如說“請幫幫我”。 有趣的

當參與者被告知“請不要作弊”而不是“請不要作弊”時,作弊減少了一半。 當我們的行為成為我們性格的反映時,我們會更加傾向於道德和慷慨的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以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那麼這如何適用於我們呢? “請不要作弊”與“請不要作弊”。 當你對某人說某事而他們說“我不認為那是真的”時,這聽起來與說“你是個騙子”截然不同。 不是嗎? 有人說,“你是個騙子”,那是,你知道……還有什麼比這更侮辱人的? “你在撒謊!” 或“你是個騙子”。 哪一個會打動你。 “你是個騙子。” 是的? 所以這是在談論我們的性格。 而不是“你在撒謊”只是行為。 所以它也表明,當我們提供反饋時,我們會談論行動。 如果我們必須給予負面反饋。 談論行動,因為與我們做一些塑造他們性格的事情相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我們在說什麼。

當你看它的時候。 你知道,當人們對別人非常生氣時,他們是談論行為還是談論某人的性格? 他們談論角色,不是嗎? 他們給人們起名字。 “你是個混蛋。 你是一個白痴。 你是這個那個。 他們稱人為名詞,而不是說,“你做了這個,那個動作讓我感到不安。” 所以看起來很有趣——另外,我認為這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當我們生氣時,而不是僅僅給這個人貼上“那個人是騙子,那個人是騙子,那個人是廢話廢話……” ” 想想“那個人做了這個行為”。 而且我認為如果我們看一下行為,那麼也會看一下我們的強度 憤怒 沒那麼多。 你怎麼看? 一旦我們說“那個人是如此——”,我們有時也會使用形容詞。 “哦,那個人真是太可笑了。” 所以有形容詞的情況。 但它不是,“那個人很荒謬,那個人不可信任,那個人是等等等等……”這也與說“那個人做了這個動作”有很大不同。 因為即使你沒有在那裡使用名詞,你也在使用形容詞。 你在給它打上烙印,就好像整個人都是那樣,而不是討論他們所做的特定動作。

因此,當我們對某事感到不安時,我們需要注意自己。 我們是對這個人感到不安,還是對這種行為感到不安? 我們通常會對這個人感到不安。 但這實際上是我們應該感到不安的行為,不是嗎? 這不是人。 該人有 自然。 在另一種情況下,這個人的行為可能完全不同,他們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喜歡他們。 所以總是令人反感的行為。 所以這個思想,再次創造了朋友和敵人,這是名詞和類別,真的阻礙了我們原諒別人和接受道歉等等。 相反,我們只是給出一個標籤,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形容詞:不能相信他們,不管它是什麼。 但每當我們這樣做時,它實際上會阻礙我們與那個人聯繫,並阻礙我們產生慈愛、接納甚至寬恕的態度。 這很有趣,不是嗎? 看看我們如何在腦海中描述事物。 以及當我們給某些標籤時,我們如何讓自己更難以原諒。 這實際上可能非常非常危險,因為我們有——在我們的根本和輔助中 菩薩 誓言 - 戒律 關於接受別人的道歉。 當有人道歉而我們不接受他們的道歉時,因為“那個人是個混蛋,不能相信那個人”——你知道,我們已經這樣對自己描述過——我們正在打破我們的菩薩 誓言 不接受別人的道歉。 那傷害了誰呢? 我們。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拒絕接受別人的道歉,那麼我們真正審視自己的想法以及我們如何向自己描述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實際上我們是在傷害自己。

好吧,我再寫一段,剩下的明天再寫。

在孩子們形成更強的認同感的關鍵時期,表揚似乎特別有影響力。 當一些研究人員稱讚 5 歲兒童的性格時,可能出現的任何好處都沒有產生持久的影響:他們可能還太小,無法將道德品質內化為穩定的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到孩子 10 歲時,表揚性格和表揚行為之間的區別消失了:兩者都有效。 將慷慨與性格聯繫起來似乎在 8 歲左右最為重要,此時兒童可能開始明確身份認同的概念。

但我認為即使是成年人,它也能發揮作用。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真是個好人。” 而不是:“謝謝你做了這個或那個。” 你對自己感覺好多了,不是嗎? 你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培養更好的自尊感。 因此,當我們向人們提供反饋時,最好記住這一點。

[回應聽眾]所以來自 Romper Room:“做一個做,不要做一個不做。” 你還記得你們這一代的孩子說他們決定做一個“做”而不是“不做”。 我想這也是你被鼓勵做的事情。 我們鼓勵您讓自己瘋狂地製作東西,或者做一個幫手。

繼續在 鼓勵道德行為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