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日常生活

回歸日常生活

2008 年 2009 月至 XNUMX 年 XNUMX 月文殊菩薩冬季閉關期間的一系列教法的一部分 舍衛城.

  • 將靜修體驗融入日常生活
  • 問題與解答
    • 證悟空性後,為什麼不自動進入慈悲心呢?
    • 培養專注力和正念
    • 菩薩 道與羅漢道
    • 什麼是了悟自心本性?
    • 精神和心理因素

文殊菩薩閉關08:問答(下載)

所以這是關於如何退出閉關以及如何將其融入您的生活的最後一次討論 [特別為那些在修道院進行三個月閉關的人提供]。 正如我們在下午的複飛中聽到的那樣,您的體驗非常豐富。 當你離開時,繼續你在這裡所做的事情。 換句話說,不要想,“哦,我只是在此時此地做這件事,”你知道,對於那些即將離開或即將開始的人 服務[不在 冥想 大廳這麼多]這個月。 不要只是想,“好吧,現在我只是放下我在閉關時所做的一切。 現在我有點表現出我功能失調的正常自我。” 而是真正地想,“好吧,我養成了一些好習慣,所以現在我想保持這些好習慣。” 所以請確保你 幽思 早上和晚上。 Abbey 的人們會不自覺地這樣做,這就是生活在社區中的優勢。

因此,請繼續保持您一直在培養的任何良好能量; 繼續做下去。 當您回去時,請記住您的家人和朋友以及上個月都有不同的經歷。 所以他們不僅想听聽你的,還想告訴你他們的。 所以請注意這一點,不要指望因為你在這裡有過不尋常的經歷,他們就會認為這比汽車拋錨、下雪和他們遇到的工作問題更重要。 只需意識到它們不在您所在的同一空間即可。 所以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懂。 我一般的建議是,如果人們有興趣,你可以談談你的經歷,但一次要一點一點地講。 並讓他們表現出興趣。 因為有時候會有這樣的傾向:我只是想把我經歷過的一切告訴大家。 也許他們不想听。 也許這對我們也不是很好。 因為有時候我們開始談論很多事情——然後它就變成了一種智力記憶,而不是我們曾經擁有的寶貴經歷。

特別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真正保持你在這裡養成的好習慣,比如早起,少說話。 就像我前幾天說的那樣,打破沉默,不要出去一直聊天,看電影之類的。 因為你可能會覺得,哦,我的腦子還是很吵。 不過比你來的時候安靜很多。 所以如果你出去,讓自己置身於有音樂、娛樂和聚會的環境中,你會發現你會非常疲憊。 你在這裡積累的所有能量都會消失。 因為在那種社交場合中有能量,不是嗎? 我指的是貪婪的能量,或分心的能量,或 憤怒, 不管是什麼。 所以請注意,您有點開放和易受影響。

有時當你離開一個好的環境去修行時,就像現在這樣,你會有一點悲傷的傾向,會覺得,“哦,我將失去一切”,“我真不幸”,以及“我要做什麼?” 還有,“支持從哪裡來?” 而且,我發現這樣想會好得多,“我剛剛經歷了這段美妙的經歷,我的內心非常充實,所以現在我要把這種充實感拿出來,傳播給我遇到的每一個人” 因此,與其將其視為:我因離開而失去了一些東西,不如將其視為:我正在接受修道院以及我在我的生活中獲得的東西 冥想 和我一起練習,無論我要去哪裡,我都會把這種好的能量傳播給那裡的所有人。 因為好的能量不是固定的餡餅,如果你把它送出去,你就不會用完。 所以真的有這樣的事情:我將與我遇到的人分享我在這裡學到的東西。 好的?

如何將練習與你的生活聯繫起來

那麼這種做法與你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您可能在大廳里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自己。 所以,希望你已經把它和你的生活聯繫起來了。 “我在練習。” 因為當我們想到自己時,一切都是關於我,我,我的,我的。 所以希望你一直在開發一些解毒劑,一些不同的觀點,當那些相同的舊精神狀態出現時應用。 所以當你外出時,要練習那些解毒劑。 很多人說,“我很興奮,去見我的家人,我要如何告訴他們那是多麼美妙,讓他們對佛法感到興奮,就像我對佛法感到興奮一樣,因為他們不很興奮嗎? 我怎樣才能讓他們興奮?” 我總是告訴人們把垃圾倒掉。 因為如果你倒垃圾(這是比喻,但你知道,對某些人來說這是真的)。 但是只要做一些你通常讓別人為你做的善事。 換句話說,擴展自己的善意——做一些你通常不會為別人做的事情。 這樣做會比任何言語都更能向你的家人和朋友展示佛法對你的價值,它對你的好處。 我總是說,“你倒垃圾。” 然後媽媽說,“哇,45 年來我一直試圖讓我兒子倒垃圾,一個月在那個佛教靜修會上,哇,他把垃圾倒了。 我喜歡佛教。” 你知道,它說話的聲音很大。

我們有一個女人,早年我在佛法友誼基金會教書的時候,她得了狼瘡,所以她坐在輪椅上,她也是一頭紅頭髮,脾氣暴躁。 所以他們在工作時常稱她為“車輪上的地獄火”。 她在美國聯邦航空局工作。 然後她開始修行佛法。 她的一些同事注意到了這種變化,會走進她的工作空間並問:“發生了什麼事?” 她最終借出了整套 拉姆林 我把 140 或 150 盤錄音帶交給她的一位同事,他聽了所有這些,因為他對她身上的變化印象深刻。

問題與解答

您對結束撤退或如何適應有任何疑問嗎?

大乘八戒

聽眾: 可以帶八嗎 戒律 後來,通過電話?

尊者圖登卓龍(VTC): 哦,通過電話? 現在八的事情 戒律 是如果你以前從擁有它們的人那裡拿過它們,那麼當你回家時,你可以自己帶走它們。 但是,你是說你以前沒有服用過它們並且你想第一次服用它們嗎? 若欲守八大乘 戒律 靠你自己,如果你有那個傳輸,那麼你可以想像 在你面前,在祭壇前做。 然後像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樣念誦經文 ,並取 戒律 那樣。 這樣做很好; 如果你能在新月和滿月的日子裡做這件事,那就太好了,而且在任何你想做的時候。

聽眾: 她沒有傳輸。

職業訓練局: 所以她沒有傳輸。 所以,你是說你想接受它們。 我懂了。 好的。 但你實際上想找個時間把它們從我這裡拿走,所以我們可以找個時間通過電話來做。

冥想中的分心和緊張

還要別的嗎? 沒有更多問題?

聽眾: 讓我分心的事情之一 冥想 關於如何在不太緊和不太鬆之間取得平衡,看來我付出了很多努力。

職業訓練局: 所以,你是說 冥想 練習是很費力的。 好吧,是的。 所以,這取決於什麼樣的努力,無論是喜悅的努力還是推動的努力。 它們不一樣。 所以你在問我們如何找到平衡,這樣我們才能放鬆,同時在實踐中擴展自己。 我認為這確實是推動努力和快樂努力之間的區別。 因為當有推動力時,就會有這個 附件 對它,所以它沒有放鬆的心。 當有喜悅的精進時,心會很高興做它正在做的事。 那麼訣竅就是如何創造一個快樂的頭腦。 我想這可以通過想念佛法修行的利益和想念佛菩薩的功德來做到。 然後我們受到它們的啟發,我們想自己培養這些品質,所以我們的心變得非常快樂。 有時當我們想到 冥想 作為努力,尤其是集中註意力,我注意到我這樣做:我想,“哦,我必須集中註意力。”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有人說:“你必須集中註意力”,這是什麼?看看他的臉[瞇著眼睛,緊張],你知道,就像是,“天哪,集中註意力!”所以我收緊我的 身體,我收緊心神,握緊拳頭。 你知道那種事情會讓你分心 冥想. 因為當你收緊太多時,它會引起不安,它會引起內心的興奮 身體, 它使你的 身體-心太緊了。 這會導致更多的分心。 所以然後你說,“但如果我放鬆,那麼我只會朝著懶惰的方向前進,而且我永遠不會有任何改善。”

探索放鬆的心靈

做一些探索 冥想 關於這個——什麼是放鬆,什麼是努力,什麼是專注。 因為我們通常認為放鬆就是不做任何努力,讓心中的任何東西進入腦海。 但是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心真的放鬆了嗎? 或者當我們讓任何來的東西進入頭腦時,頭腦會變得焦慮嗎? 它會擔心嗎? 它是否進入貪婪和 附件? 它會抱怨嗎? 它是否進入 憤怒? 它會進入間隔嗎? 當我們讓任何東西進來時,心真的放鬆了嗎? 因為每當我們聽到“放鬆”這個詞時,我們的想法就是:“什麼都別想。 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 隨它去吧。” 但是後來我們發現,當我們試圖放鬆時,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很放鬆。 你注意到了嗎? 因此,我們為放鬆所做的事情往往不會讓我們放鬆。 它讓我們變得更緊繃,因為有時候我們為了放鬆而做的事情然後我們批評自己以備後用。 我們後來對此感覺更糟——而不是更放鬆。

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對放鬆的含義做一些研究。 因為當你試圖培養你的專注力時 冥想,你的心靈要有一定程度的放鬆。 但放鬆並不意味著缺乏正念。 放鬆並不意味著缺乏正知,即正知或內省警覺的不可翻譯的心理因素。 放鬆並不意味著你缺少那些東西。 因為事情就是這樣,所以當我們聽到內省警覺這個詞時,那會在腦海中喚起什麼? “哦,我得提高警惕了!” 好的? 我們馬上就緊張了,不是嗎? 內省的警覺性,所以那不是心理因素。 因此,必須有一種放鬆的語氣,才能產生那種警覺和正知——理解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意識到我們心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為此,必須有一些空間。 而收緊,並將努力等同於收緊,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我曾經認為,當我分心時,讓我把這件事做對,好吧,我不說,因為我腦子裡沒有它。 但是我曾經錯誤地使用解毒劑,這麼說吧。

注意力不集中,跟隨呼吸,接受

聽眾: 既然你在談論這個,我就斷斷續續地註意力不集中。 有一種你正在離開你的物體的體驗,為了留在它上面,你體驗到你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 你認為你應該更努力地強迫它回到它應該去的地方。 但它消失的原因是因為你已經太緊了。

職業訓練局: 沒錯。

聽眾: 然後,你知道我在做相反的事情,那就是:我在對像上更加穩定,就像你說的只是把這兩件事搞混了。 但我認為這很有幫助,我讀了一本帕繃喀仁波切的書,他說:“我的心太緊了,所以我放鬆它,鬆弛立即生起。 所以我帶來了一些能量,我立刻很興奮。” 最後一行是這樣的,“一個人如何才能達到專注?” 有趣的是它如何來回跳躍。 當我覺得我做得很好時,這有點像你說的中間道路不是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點,但它更像是第三條道路。 這是兩者都不是的那個。 這不像把它們切成兩半然後粘在一起。

職業訓練局: 對。

聽眾: 不是太鬆,太緊。 就像,當您找到正確的位置時,您根本就不是一根合調的琴弦。 但我真正的問題是,當我發現我開始更加專注時,似乎我的主觀意識多於客觀意識,我想知道這是否是正確的做法?

職業訓練局: 主觀意識與客觀意識是什麼意思?

聽眾: 只是把你的呼吸看成是你的目標之一 冥想. 當我觀察我的呼吸時,就像我試著觀察我呼吸的對像一樣,我似乎不自覺地感到興奮或放鬆。 一旦我嘗試糾正一個,我就會搖擺。 但當我試著觀察呼吸的體驗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有時就像,就在最近,我只是在嘗試保持覺知,就像試圖讓我想起我從未讀過的書名 Be Here Now,但就是這種主觀感覺; 以及覺知的體驗感。 我不知道這是否正確。

職業訓練局: 如果你認為你的呼吸是外面的東西,那麼你正在專注於......

聽眾: 我在我的 身體 但它似乎仍然是客觀的。 它似乎在那裡。

職業訓練局: 你希望它是非常有經驗的。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唇和鼻孔上。 並且,只要覺察到它過去的感覺。 但這絕對是你對呼吸的感覺。 那裡必須有某種放鬆。 因為有時會有想像自己呼吸的傾向,所以,你是在想像自己的呼吸。 或者你正在想像空氣進入和下降,並想像它出來。 不,不,你只想關注這裡 [在鼻孔/上唇] 並觀察。 這在 正念呼吸 佛經 他們談論當你吸氣很長時,要意識到你吸氣很長; 當你呼吸短促時,要覺知你呼吸短促。 當您對呼吸如何與不同的情緒和心理體驗相關聯時有了一些認識,那麼您就可以開始使您的整個身心平靜下來 身體——通過你如何呼吸和覺知,以那種方式。

非常有趣的是,在 念處經, 正念呼吸 佛經,實際上這一切都嫁接在四念處上。 因為在 正念呼吸 佛經 有十六個步驟,四種正念中的每一種都有四個步驟——正念 身體、正念受、正念心、正念 現象. 所以他們在一起的方式很有趣。 類似地,比方說,有些人正在使用 ,正如你所關注的那樣,並且有一種將他形象化的趨勢[她的眉毛瞇得很緊]。 你這樣做[指著房間裡的一個人]。 當你坐到 幽思,甚至在房間裡一坐下:眉毛就變窄了。 所以只要注意它。 因為它就像,“哦,我必須集中註意力。” 或者,“哦,我必須看到 ” 所以,我們所有人都這樣做。 她恰好閉上了眼睛,所以我們看到了。 當我們在那裡時,我們其他人會這樣做 [the 冥想 大廳],所以不是每個人都看到它。 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是那裡有一些緊張,而不是我們想要的——一種接受的心態——去接受。 所以在我們的正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很活躍,我們必須得到一些東西。 所以在我們這裡 冥想,我們確實必須做事情,思考不同的事情,等等。 但是我們必須在腦海中形成某種接受的態度,而不是總是“努力得到這個!” 和“努力做到這一點!”

聽眾: 我一直在想沒有抵抗力。 這對我來說真的很好用。

職業訓練局: 是的。 那很好,是的,沒有抵抗力。

羅漢與慈悲

聽眾: 這實際上是受到C的問題的啟發,幾週前我在考慮達到涅槃狀態的人。 所以他們直接了悟空性? 那麼所有的無明都被切斷了嗎?

職業訓練局: 是的。

聽眾: 那麼我的問題是,如果你處於那種狀態,並且你有 大自然,這讓我覺得很奇怪,你不會自動擁有 菩提心-因為所有的消極情緒都不存在而且 自然暴露了,所以?

職業訓練局: 那麼當你[了悟空性]時,你為什麼不自動地進入慈悲心呢? 我認為這取決於人們以前的訓練。 如果人們事先有很多訓練和慈悲心,那麼當他們證悟空性時,他們就會對其他沒有證悟空性的人產生慈悲心。 而且他們沒有自己的局限性 憤怒附件 等等。 所以有些人可能會產生同情心。 但是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我的解脫,我的解脫,我的解脫”,那麼當你解脫的時候,你不一定會開始想,“好吧,我想回去積累三個功德無量大劫,利益眾生。”

聽眾: 好吧,這很有趣,因為看起來他們仍然有一個明確的限制,比如消極?

職業訓練局: 不是這種噁心的 附件 以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但心中仍有一些障礙:寧願自己的涅槃勝過他人的涅槃。 或者他們說,我沒有經歷過——所有這些佛與阿羅漢之間的事情,等等。 但我在泰國時確實看到,它讓我明白,也許你在修道初期所做的事情會建立不同的習性傾向,這些習性傾向會在以後指導你的心。 所以,我會聽到有人講一個故事,就像,“我認識一個人,他只是想獲得自由。 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 他們就是為此而努力。 他們對必須做那麼多善行來創造所有的功德,才能完全淨化心靈不感興趣。 他們只是想脫離輪迴。”

聽眾: 似乎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取決於你今生的態度,還取決於你重生時的態度。 你知道,有些人似乎從他們 [年輕] 時就擁有一種巨大的同情心。

培養慈悲心和菩提心

職業訓練局: 是的,然後我們其他人必須真正訓練我們的思想變得富有同情心。 但她的意思是當你到達涅槃時,你沒有無明的障礙, 憤怒附件. 那麼,為什麼此時心中沒有自發地生起慈悲心呢? 所以我說,如果你看,在 Nagarjuna 的 論啟蒙,他在那裡談論,首先是終極 菩提心,然後關於常規 菩提心——就好像你意識到空虛,然後你繼續進入 大慈大悲 在你的練習中。 但我想這樣做——因為我聽尊者說,你必須單獨培養慈悲心。 但對我來說,似乎是那種先覺悟空性,然後有慈悲的方法; 這樣你就可以一直走在大乘佛教的道路上——你必須先有某種慈悲傾向。 所以當你證悟到空性時,你的心就會轉向那個方向; 並且你願意為三個無量大劫做這項工作。 有人可能會說:“太長了! 活著的時候要慈悲,活著的時候要幫助別人……”

但是有同情心和有同情心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菩提心. 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阿羅漢肯定是慈悲的。 有時,當你聽到人們談論他們的方式時,你會覺得他們太自私了。 他們不是。 他們非常富有同情心。 他們比我們更有同情心。 但是有同情心和有同情心是有區別的 菩提心.

所以,考慮一下。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它很重要:只是這個印記 菩提心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因為在某個時候你可能會想,“哇,我在練習中取得了進展。 三個無量大劫? 好吧,我沒有 憤怒 不再是那些白痴,[笑聲] 而是三個無數的大劫? 你知道的,我只是想要我自己的平靜涅槃。”

聽眾: 我喜歡認為我身後有二又九無量大劫; 其他人已經完成了所有工作。 [笑聲]

職業訓練局: 不對,其實是入藏道的三開始,這個我不知道,我沒有入藏道所以我的三無量連開始都沒有。

聽眾: 所以我應該放棄那種幻想。 [笑聲]

職業訓練局: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培養一個非常強大的頭腦,才能做到這一點。

聽眾: 尊者,我支持D的問題。 因為如果你真正了解了空性,那麼你就了解了“我”的空性; 那麼為什麼你會更喜歡“你自己的”——那種存在的空虛——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呢? 沒有超越他人的存在。

職業訓練局: 這不像阿羅漢到處說:“我解脫了,我不在乎你的豆子,去地獄吧。” 我的意思是羅漢們不是在談論那個。 但這就像,“那裡沒有“我”,其他人也沒有“我”,所以他們是平等的——那麼我為什麼要擴展自己呢?”

聽眾: 哦,但我會看到相反的情況,“所以他們是平等的,那你為什麼不呢?”

職業訓練局: 是的,你看,如果你在練習 菩提心. 你訓練你的頭腦這樣想,“我們是平等的,所以我為什麼不應該擴展自己呢?” 但我們的正常頭腦,如果我們不這麼想,那就是,“我們都是平等的。 我為什麼要?”

心靈的本質

聽眾: 那麼他們在不同的傳承中所說的證悟自性,是指涅槃還是成佛呢?

職業訓練局: 那麼,了解你的心性嗎? 它可以在任何一條路徑上完成。 這是在涅槃或成佛之前的一種認識。

聽眾: 與證悟空性有區別嗎?

聽眾: 因為心性是空性,所以它們應該是平等的。

職業訓練局: 對。

聽眾: 所以他們應該是一樣的。

職業訓練局: 對。

聽眾: 因為有時語義……

職業訓練局: 好吧,我認為了解心的本性——或心的空性——為什麼心特別重要,是因為通常當我們想到“我”時,“我”與心相關聯。 所以當你了悟心沒有真正的存在時,你就真的削弱了對自性的執取。 現象 並抓住人的自我。

聽眾: 有一次我在想,因為我們有這些心和心所,五種無處不在的心所應該存在於一個 因為他應該覺察到心的分別、注意等等。 看起來,那不是空的,那裡有東西。

職業訓練局: 但那些都是專注於所緣空性的心所。 空性並不意味著沒有心。 空虛,我們談論的是 終極本性,存在的方式,他們是空的,固有的存在。 因此,了悟自性空性的心:那個心——即覺知那個的主體的認知心——有心所。 但是,當存在不二證悟時,就沒有主體正在證悟客體空性的感覺。 所以他們說,我沒有經驗,但他們就是這麼說的。

因果報應

聽眾: 我只是想感謝你對我的所有教導 因果報應 因為我一直在思考,“我怎麼能在擁有好東西的同時讓所有這些非常糟糕的事情[發生]。 在某個地方,我有某種誤解,認為它應該是非此即彼。 我現在明白為什麼了。

職業訓練局: 因為我們的心流中有各種不同的業力種子,而且不同的種子在不同的時間成熟,所以我們的生活是快樂和痛苦的混合體。

聽眾: 這很有幫助。

職業訓練局: 好。 好。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