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第 25-1 節:沒有裝飾

第 25-1 節:沒有裝飾

一系列討論的一部分 41發菩提心祈請文 來自 華嚴經 (“ 花飾經).

  • 飾品和意義
  • 將思想轉化為美德
  • 自尊、實踐和意圖
  • 自我和動機


25版,

“願一切眾生,具足十二苦行。”
這是主的祈禱 菩薩 當看到沒有飾品的人時。

記得上一個是當我們看到某人帶著飾物時,我們會想:“願一切眾生都有 。” 然後,當我們看到某人沒有飾物時,我們說:“願一切有情都具有十二苦行。”

然後你會說,“等一下,有飾物,沒有飾物,故事是什麼?” 你在這裡看到的不是判斷的問題。 並不是說有人戴飾物就好,不戴就壞,戴戴就壞,不戴就好。 只是有人戴了飾品,你就是這樣轉化它,去想一個善意。 如果有人不戴飾物,那就是你如何改變它,產生一個善意。 佩戴與否,這不是道德問題,這取決於頭腦中發生的事情。

正如我之前所說,有人可能會出於自卑和想要吸引註意力而佩戴珠寶。 但是有些人也可以出於自卑和想要引起注意而進行苦行,不是嗎? “哦,看看我是多麼苦行,”或者,“我非常討厭自己,所以我不得不折磨我的 身體。” 這不是你做或不做的問題,而是它背後的思想流。

與佩戴飾物類似,有人可能將自己想像為神,佩戴飾物將其視為神靈的標記和標誌。 . 有人不能戴著飾物,心裡想著“我不想執著於今生的任何東西”的善念。 再說一次,這不是你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你做或不做的心。 我們清楚嗎?

否則很容易陷入對整個事情的各種判斷性旅行和自我旅行。 要么是,“嗯,我是一個完全正常的人,所以我戴飾物,我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者”,或者“我是一個苦行者,我不戴飾物,我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者”。好修行者。” 這一切都回到了自我,不是嗎? 我們在這裡做這個練習的原因是,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我們都在改變它,使它與自我無關。

吃不吃,做各種不同的事,還是不做,都是一樣的,要看動機。 你養貓還是不養貓,取決於你的動機。 你可以用任何一種方式用自我來做,或者你可以用任何一種方式不用自我來做。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