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回答關於死後發生的事情的經文:評論

佛陀對重生問題的一些回答

婆羅浮屠的佛像,背景是太陽。
就像太陽落山後第二天又升起,逐漸讓位給黑夜,同樣,一個人在離開現在的生命之後,會有來生。 (攝影者 Hartwig HKD)

中央高等藏學研究所,印度北方邦鹿野苑
這篇文章在 thubtenchodron.org 上發布,2008 年得到 Geshe Damdul Namgyal 的許可。它將發表在印度鹿野苑中央西藏高等佛學院期刊《Dhi》和《Dreloma》上印度 Mundgod 的 Drepung Loseling Monastery 的期刊。

題為 ayuspattiyathakaraparipicchasutra1,大致翻譯為 經(由 ) 回應關於死後會發生什麼的詢問 出現在 145b-155a 之間的頁面中,藏文噶舉經典 sDege 版本的“話語”部分的“Sa”卷中。 在這部經中,有人名叫 南達佳,這個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突然死去,讓他所有的親人和親人陷入無法彌補的悲傷之中。 在他們的悲傷和絕望中,他們聚集在一起 供品 以他周圍的裝飾品、食物、衣服等形式 身體,並祝愿他在接下來的旅程中一切順利。 看著這一切,國王 淨飯王2 充滿了問題,急於尋找答案。 就在這時,他看到 與他的追隨者一起前往現場。 國王感到很欣慰並尋求 的許可提出這些問題。 在 徵得國王的同意後,國王問了幾個與來世有關的問題。 這 回答每一個問題,最後通過一組八個日常生活例子來說明整個概念。

在不篡改經文意義的情況下,我只是嘗試潤色語言並稍微組織一下內容,以使經文更易懂,更容易為現代讀者所接受。 經文的背景和底頁分別在開頭和結尾作了簡要的介紹,我把經文的主要內容引出來了。 儘管在完全公正地解釋解釋時已盡一切努力,但可能出現的任何失誤都完全是我的。 歡迎提出改進建議和對修訂工作的評論。

問題一:

薄伽梵啊! 一個人從這個世界死後,是否會化為烏有,根本不重生,就像火燒盡,留下灰燼一樣?

回應: 不是的。例如,哪裡有種子,哪裡就會長出新芽。 今生猶如種子,來世如新芽。 因此,在今生滅盡之後,下一世緊接著今生。 此外,就像太陽在落山後的第二天再次升起並逐漸讓位給黑夜一樣,同樣,人在離開現在的生命後會獲得下一世。 如果沒有殺來世這回事,按理說現在所有的生靈都會滅絕。 既然不是這樣,那肯定還有下輩子。 這就像有形的植物和樹木因時間的摧殘而枯竭後又重新長出來一樣。

問題二:

薄伽梵啊! 有情眾生從這個世界死去,會不會無所改變地投生到各種輪迴? 比如神明會重生為神明嗎? 同樣地,人是人,畜生是畜生,餓鬼是餓鬼,地獄是地獄?

回應:

不是。 眾生因善業和不善業的力量而生為不同的類型。 例如,現在的人類可能是由以前的神變成了人類。 現在的動物可能是以前沉迷於不善行為的人類的動物。

問題三:

薄伽梵啊! 神死後能不能轉生為人等? 同樣地,人、畜生、餓鬼、地獄眾生死後,能不能再投生為天等眾生呢?

回應: 是的,就是這樣。 天人死後,可以投生為人等眾生。同樣,人、畜生、餓鬼、地獄眾生死後,也可以投生為天人等眾生。

問題四:

薄伽梵啊! 眾生今世圓寂後,來世仍保有與今生相同的家人,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生生世世與他們同在。無始時。 這是常人的認識。 這是真的?

回應:

  1. 當父母和孩子等彼此出現時,他們是以有形的存在的形式出現的。 並不是一個頭腦出現在另一個頭腦中。 當色蘊留在此處不再存在時,心如何能與心相伴相現? 已故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連擁有肉身的在世子孫也看不到。 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已經死去,不再擁有肉身的人,怎麼可能還像以前那樣相伴呢? 即便如此,沒有肉身,我們又怎麼能看到他們相伴呢?
  2. 這一世,父母、子女,還有無數的親人,生活在一起,以不同的肉身,相互認識。 他們連自己的心思都看不到,更別提彼此的心思了。 那麼,他們死後會如何相見呢? 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如何相見相伴?
  3. 若於無始流轉中,有始祖與今孫子相伴,則今一切部族、氏族、族系、種類,多為敵對、安居、屬部族,說著彼此聽不到或不知道的語言和習俗,一定是同一個祖先的後代。 那麼,這些祖孫之間的界線,有伴與無伴的界限在哪裡呢?

問題五:

薄伽梵啊! 今生富足的人,來世是否也依然富足? 今生窮困的人,來生還會窮困嗎? 或者這兩種狀態是變化的而不是保持不變的?

回應: 現在活著的人中,有的人出生時很富有,後來卻變窮了。 還有一些人出生時一貧如洗,後來變得富有。 所以,富與貧無疑是無常的。

例如,在世界上,當 條件 存在溫暖和濕氣,植物的葉子和枝條茂盛,而在 條件 由於極度寒冷和缺乏水分,它們會變乾。 同樣,隨著 條件 慷慨等等。一個人變得富有,並且隨著 條件 由於盜竊和吝嗇,一個人變得一貧如洗。 有些人一生都富有,因為他們不斷地佈施。 然而,由於慷慨行為中斷,有時從事而其他時候不從事,或者對自己的慷慨行為感到後悔,一個人可能會在生命的早期或後期變得貧窮。 由於持續的盜竊和吝嗇,一個人可能會在好幾世中一直貧窮。 然而,有些人在對自己的盜竊和吝嗇行為感到後悔之後,或在特定生命的早期或後期變得富有。 布施不致貧乏,吝嗇不致富足。 此外,富裕和貧困不一定會在一生中交替出現。

問題六:

薄伽梵啊! 今生騎什麼馬、象什麼,今生用什麼飾品、穿什麼衣服,今生吃什麼、喝什麼,來世也得用。 這是常人的認識。 這是真的?

回應:

  1. 不會。 人類死後,會根據他們可能做過的善業或不善業,投生到上三道或下三道。
  2. 有時人們甚至在死後仍穿著熟悉的舊衣服。 如此現象,是因為有無限的、難以想像的、無數的世界體系。 幹闥婆3 (吃香味的烈酒)充滿空間。 在這些食香者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被稱為進入瀕死者的思想流4. 為了尋找食物,這些食香者的形體、衣服、飾物、風俗,甚至說話都像死者的樣子。
  3. 此外,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食香蟲,還有 犛牛”有5 (惡靈), 幹闥婆6 (吃香味的烈酒), 皮薩卡斯7 (吃肉的烈酒), 菩提8 (邪靈)等,為了引誘死者的親友,以凡間法術,了解死者的行為、埋葬地點和生平事蹟。 然後他們會對那些會看到他們或夢見他們的親戚等施法。
  4. 親屬等可能會看到或夢到死者,這是由於長期在一起而留下的潛伏期成熟。 例如,假設一個人夢見了他在世的親戚、僕人或任何與他分享陪伴和財富的人,或者,就此而言,假設他夢見了他的敵人或任何搶劫他財產的人,即某人他與誰分享了打架或爭論的不愉快。 如果他在夢中看到的人也做了同樣的夢,那才算是真實的體驗。 然而,其他人做不到他的夢想。 那麼,如果即使在活著的人當中,我們也沒有經歷過彼此的夢,那麼關於死者的夢又怎麼可能是真正的死者呢? 因此,這只是過去延遲被激活的情況。
  5. 還有另一個例子來表示延遲的工作。 假設有一個人,在他生命的前半生,擁有一座城堡,一座房子,一個他留下的城鎮,搬到了另一個城鎮。 與此同時,他之前的城鎮被徹底摧毀和抹殺。 後來,他夢到他過去的城堡、房子和城鎮都完好無損,大小形狀完整,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然而,他在夢中看到的,只是潛伏被激活的情況。 同樣,夢見死者或有死者的異像類似於夢見過去的房子。 因為死者的神識已經依其業力投生,不可能再見了。 所以,看到和夢到死者的特徵和衣服,是潛伏期成熟的緣故。
  6. 同樣,死者手持刀劍等武器的出現或夢見; 穿著衣服、飾物等; 騎乘的坐騎,如大像等,都是由於潛伏期的成熟。 所以,把它看成房子的例子。

問題七:

薄伽梵啊! 留守者如親屬等,少則送酒,獻給死者。 他們相信,這些物品將永遠不會用盡,供死者享用。 這是常人的認識。 這是真的?

回應:

  1. 你見過、聽說過眾生,從四大洲的世界體係到第一千大世界體系、第二千大世界體系、第三千大世界體系、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的世界體系,一點點地、一直地、或數劫地吃喝? 沒有了。
  2. 一個普天帝君,擁有一顆如意寶,那是他在多劫之前累積了無量的功德。 它既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突然出現。 因此,眾生不可能吃這麼少量的食物和飲料,直到億萬年的盡頭而不會精疲力盡,因為沒有理由讓這些東西永遠持續下去。
  3. 即使父母、子女、手足還健在,但相距甚遠,無論他們多麼想奉獻飲食來利益對方,其他人連做夢都做不到,更別說能夠了。真正參與其中。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已經去世並與他們的身體分離的人是否可以分享在世者為他們奉獻的食物和飲料? 不,這是不可行的。
  4. 那些已經過世並與他們的身體分離並因此淪為無物質和非物質的精神的人如何能夠擁有他們的孩子和親戚所提供的物質食物和飲料? 那是不可行的。 因為可食用和可咀嚼的東西會對附著在物體上的身體器官所做的努力做出反應 身體. 心靈是否具有這樣的身體器官的活動? 身體?

問題八:

薄伽梵啊!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今生所有的食物、車、衣、飾等用物迴向死者的行為,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回應:

對於尚未體驗到他/她可能所做的任何行為的成熟業果的死者,例如通過投生到存在界,任何以迴向善業的形式給予他/她的幫助都相當於積聚功德,不為惡業所染污,將引領他/她往生,甚至涅槃。 如果死者已經投生,任何以善行的形式給予他/她的幫助,相當於積累福德,使他/她能夠找到財富,獲得好收成,擴大所欲的財產,並受到尊重和尊重來自所有其他人的奉獻。 死者並不是永遠不會重生,而是永遠留在死亡國度9 使用那些食物、飲料、車輛、衣服和裝飾品。

問題九:

薄伽梵啊! 凡眾生與親人所言密語等,臨終時所具之形相,皆會說出示於親人,故其在世親人死後應聞所見。 這是常人的認識。 這是真的?

回應:

  1. 說話是依靠嘴巴和舌頭的物理器官進行的 身體. 由於死者已經離開 身體 身後,一個無形的存在怎麼會說話呢? 當聽說死者擁有 身體,就是它已經重生的時候。 為此,它需要父母。 因此,沒有常年死亡王國這樣的東西。
  2. 凡間眾生所說的死者的遺跡和證據,都是一種叫做“無處不在”的食香者的傑作。 就像一場強烈的風暴瞬間吞沒了廣闊的地面和水面,同樣地,也有食香者被稱為 維卡納, 惡靈 (ak牛) 屬於 'Willing-to-Utter' 類, 和惡靈 (菩提)稱為“全搜索”(帕拉辛塔) 誰立即瀰漫在意識中10 模仿死者的行為舉止和說話方式,通過展示這些技能來欺騙普通眾生。

此時,提婆達多11 和摩訶南 薩迦 氏族,他們都在那裡,表達了他們對什麼的懷疑 說到死後發生的事情。 為了測試 提婆達多聲稱自己是無所不知的,通過他能看到這一切,提婆達多砍下每棵樹和灌木的樹枝並焚燒。 然後,他將骨灰放入不同的袋子中,並在每個袋子中做上標記,這樣他自己就不會混淆哪個袋子裡裝的是哪棵樹的骨灰。 然後他把他們帶到 並問他灰燼來自哪棵樹。 這 正確地回答了他的每一個問題,沒有一個錯誤。

同樣,釋迦族摩訶南周遊大城 卡皮拉12 並從每個家庭收集一把大米。 他將大米分別放入不同的袋子中,並在每個袋子上做上標記,以免自己混淆它們。 他帶來了一大袋米袋 並問他每袋米來自哪個家庭。 這 正確地回答了他的每一個問題,沒有一個錯誤。

所有聚集在那裡的人,包括 Devadatta 和 Mahanama,都完全驚嘆於 的無所不知,並相信他所說的關於死後發生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提婆達多與摩訶南分別自發讚頌 .

問題十:

薄伽梵啊! 眾生造無量罪惡業,必受其惡果,何以得樂生?

回應:

  1. 若諸眾生,造無量罪惡業,真心信法。 因果報應 及其果報,誠心懺悔自己的過錯,那些不善業便會清淨。 臨終時,若懺悔過去的惡業,對諸佛菩薩生起真誠的敬仰, 避難 在他們心中,不善業將被淨化。 他們甚至可以在更高的領域中重生。 不要以為沒有下輩子。 不要認為出生是造物主或自己的心血來潮,或沒有原因。 不要執著於世俗的快樂或輪迴的任何方面。
  2. 當一個人從這一世轉生到下一世時,不是永久的東西延續到下一世,也不是一切都停止了,變成了無。 不是沒有任何因,也不是無因而生,也不是造物主所造。 相反,重生的發生是由於因緣和 條件 以痛苦的情緒和由它們引起的行為的形式出現。

問題十一:

薄伽梵啊! 眾生死而復生,既無恆傳,亦非萬物斷絕,亦非無因,亦非造物主所為,而投生來世。發生。 這一切都很難理解。 這有支持的例子嗎?

回應:

有八個支持示例13 這一點。

  1. 學生從老師講課中學習的例子;
  2. 一盞燈被另一盞燈點亮的例子;
  3. 鏡中反射的例子;
  4. 郵票上出現的浮雕印象和設計的例子;
  5. 放大鏡產生的火的例子;
  6. 種子發芽的例子;
  7. 提到酸味的東西就流口水的例子,和
  8. 迴聲的例子。

通過這些例子,人們可能會有所了解。

它是這樣的:

  1. 老師代表今生; 學生代表來生; 講課代表在受孕時意識進入精子和卵子的結合。
  2. 前一盞燈代表今生; 新燈代表來生; 新燈點亮後舊燈還在,說明沒有永久傳輸。 舊燈點新燈,說明新燈不是無緣無故的。
  3. 鏡中倒影的例子,說明來生的產生是因為今生的存在。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沒有任何現象轉移,但接下來的生命卻得到了保證。
  4. 印章或印章表示根據一個人一生所積累的任何行為,一個人將獲得來世。
  5. 放大鏡表示人死後可能投生到與現在不同的境界。
  6. 種子長成芽表明一個人不只是解體和不復存在。
  7. 提到酸味的東西而流口水,表示一個人因自己先前的行為而重生。
  8. 迴聲表明一個人將在何時重生 條件 已經成熟,沒有障礙。 它也表明下一世既不與今世合一也不分離。
  1. 何況今生已經完全崩壞,來生也不是來生的。 因為,它既不會中斷也不會完全停止。
  2. 一個人不會帶著任何完整的永久實體遷移到下一個。
  3. 一個人不依賴今生就不會投生到下一個世界。
  4. 一個人不會因為希望如此而出生在這一世。
  5. 一個人不會因為依賴造物主而祈禱出生在更高的領域而在此生中出生。
  6. 一個人不是因為“願我生在上界或下界,無論我想在哪裡”的願望而出生的。
  7. 一個人不是因為“願我不依任何因緣、無任何因緣而出生”的願望而出生。
  8. 這裡並沒有斷言,當五蘊分解時,死後什麼也沒有留下。
  9. 並沒有斷言一個人死後繼續停留在所謂的死亡王國中,就好像沒有重生一樣。
  10. 沒有斷言一個人帶著與今生的意識完全無關的意識來下一世。
  11. 沒有斷言今世和來世的蘊是同時存在的。
  12. 沒有斷言跛腳的人會再生跛腳,白如白。
  13. 沒有斷言神會重生為神,人會重生為人。
  14. 它並沒有斷言,一個善的行為會促使一個人墮入不幸的出生,而一個不善的行為會導致一個幸運的出生。
  15. 多個意識並不是從一個意識中產生的。
  16. 沒有善業也不能投生為神,沒有惡業也不能投生惡道。
  17. 一個人的出生並不是造物主的傑作。

如果你問為什麼不是這樣,原因如下:

  1. 以學生從老師的開示中學習為例,人們可能會誤解有情投生到下一世,而其先前的意識不必停止。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種子的例子。 這是因為如果種子在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情況下生長,那麼阿特曼14-指數在他們的斷言中是正確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在種子變成與以前不同的東西之後,芽才會長出來。
  2. 從燈的例子中,當一盞燈被另一盞燈點亮時,兩盞燈都在場,人們可能會誤解為在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中,同樣的蘊存在。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 echo 的實例。 這是因為迴聲不會在沒有人發出聲音的情況下產生,也不會與聲音同時發生。 因此,不進行相同的聚合。
  3. 從鏡子中有相似元素的反射的例子,人們可能會誤解一個跛腳的人會再生跛腳。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放大鏡產生火的例子。 這是因為放大鏡產生的火與放大鏡不同。
  4. 從壓印郵票的例子,人們可能會誤解神死後重生為神,人死後為人。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學生從老師的講座中學習的例子。 這是因為代表今生的老師和代表來生的學生是不一樣的。 老師不是學生,學生也不是老師。
  5. 從放大鏡的例子,人們可能會誤解善業會導致惡道的投生,而惡業會導致善道的投生。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一盞燈被另一盞燈點亮的例子。 這是因為光產生光,而不是任何不和諧和不同的東西。 同樣地,只有善業才能投生到吉祥道,不善業才能投生到惡道。
  6. 從種子的例子中,人們可能會誤解為一個單一的意識可以產生許多意識。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壓印郵票的例子。 這是因為無論郵票的設計如何,它都會在粘土上留下相同的設計,而不是另一個。
  7. 以酸味為例,人們可能會誤解,即使一個人沒有做善事,經歷過神的人總是會再生為神,而經歷過不幸的人總是會投生到惡道。即使沒有犯下不善的行為,也會成為不幸的境界。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鏡像的例子。 這是因為鏡子準確地反映了圖像。 同樣地,將善業和不善業與不相關的果報相關聯是站不住腳和矛盾的。
  8. 從迴聲的例子來看,除非有人發出聲音,否則不會聽到迴聲,人們可能會誤解為除非造物主希望,否則不會誕生任何生物。 為了防止這種解釋,提出了酸味的例子。 這是因為只有有過喝過或吃過酸味的人,才會一提到酸味就流口水。 同樣,只有早先沉溺於煩惱情緒及其引起的行為的人才會受制於條件,其他人則不會。

偉大的國王啊! 讓我們知道,眾生如是生、死、轉生、變化。

以此告誡,經文結束。 據說這部經是在早期流傳教義時翻譯的,並沒有在標準化過程中進行編輯和潤色。


  1. 該經文的參考文獻信息是:tshe 'pho ba ji ltar 'gyur ba zhus pa'i mdo; ayuspattiyathakaraparipicchasutra; Tohoku 目錄號 308(用於 sDege 編輯):MDO,SA 145b4 -155a1; 北京目錄號 974(用於北京修訂):MDO SNA TSHOGS,SHU 155b1-164b8。 在 bka'-'gyur (MDO, LA 223b7-237b3) 的拉薩版本中,標題為:'chi 'pho ba ji ltar 'gyur ba zhus pa'i mdo  

  2. 喬達摩 他的父親是迦毘羅衛國的國王  

  3. 它們有兩種。 其一為欲界天樂,喉音悅耳,聞香而持。 另一個指的是欲界的中層眾生,他們也以氣味為生。 這裡,參考的是後一種類型  

  4. 這只是指這種精神的一種,而不是真正進入他人心相續體的人。  

  5. 這類神靈有時與位於須彌山北面的四方天王之一俱伯的眷屬聯繫在一起,或者指以供奉神明的食物維生的神靈。  

  6. 同上註3  

  7. 這是指一類以肉食為生的餓鬼。 在某些用法中,這類精神代表鬼魂。  

  8. 這有幾種用法。 根據某些來源,它通常被泛指十八種鬼魂中的任何一種。 更具體地說,這種類型代表飢餓的精神中的一個階級,他們構成了外表並篡奪了其他生命的生命力。  

  9. 這只是假設地指向這樣一個王國,表明實際上沒有這樣的王國。  

  10. 這僅表明他們有意制服死者並掌握他們的言談舉止以欺騙他們在世的親人。  

  11. 他是該組織的堂兄弟之一 因各種惡作劇而臭名昭著。  

  12. 淨飯王王國, 的父親。 幾乎整個王國的民眾,大約在那個時候,都屬於釋迦族。  

  13. 這些不是能夠單獨反映完整重生過程的替代示例。 他們作為一個集合來共同捕獲過程。  

  14. 早期非佛教哲學流派的追隨者所假定的獨立、永久和整體的“自我”。  

客座作者:格西丹杜南傑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