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自我,藏傳佛教的觀點

自我,藏傳佛教的觀點

男人閉著眼睛的黑白圖像,在鏡子裡撫摸著反射。
無我觀(anatta)抵消了我執無明。 (照片© 格萊布斯托克 / stock.adobe.com)

在佛教中,當提到自我時,這個詞有時會因為它的多重含義而被誤解。 佛教徒提到自我是什麼意思?

“自我”是一個含糊不清的英文單詞,有多重含義,我們必須注意在佛教中是否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 它最初的精神分析意義指的是心靈的一部分,它介於本我的動物本能、超我的價值觀和環境的要求之間。 因此,自我是一種中性的心理功能。 隨後,在一般社會中,“自我”開始指代自我,後來又指自負和膨脹的自我意識。 在佛教界,這個詞帶有貶義,但很少真正給它下定義。 從這種歧義中產生了很多混亂。

如果我們認為“我”有負面的含義,它可能指的是作為輪迴根源的我執無明,或者是阻礙我們發展平等的愛、慈悲和無私的自我中心的態度。 菩提心 (利他主義)對所有有情眾生。 我執無明是指不僅不清楚人的真實本性,而且 現象 (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獨立的存在),但也積極地曲解他們的本性,認為他們存在於自己的力量之下,獨立於他們自己的一方。 自我執著的無明被 冥想 無我(anatta),必須斷除才能證得阿羅漢涅槃和正等正覺。 .

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它不是輪迴的根源,儘管它確實助長了我們粗暴的煩惱態度。 這種態度認為我們自己的幸福比其他人的幸福更重要。 在其粗略的形式中, 以自我為中心 認為自己平凡的幸福比別人的幸福更重要——它讓我們搶在別人得不到的蛋糕之前伸手去拿,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陷入內疚感。 在其微妙的形式中,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尋求我們個人從輪迴中解脫,而不是慈悲地致力於帶領他人解脫。 以自我為中心 必須被消除才能獲得完整的啟蒙,並且被抵消 冥想 關於舍、愛、慈悲、 以自我為中心,珍惜他人的好處,以及 菩提心.

我們可能想知道“當我們都知道它是不好的並且必須被消除時,為什麼要對“自我”的含義做出如此挑剔的區分呢?” 如果我們不區分我執的無明和我執的無明 以自我為中心,當它們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時,我們將無法識別它們,也無法對它們應用適當的解毒劑。 既然我們想 幽思 實際上,做出這些區分是必不可少的。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