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心經註釋

心經註釋

佛法四印三天閉關中的一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心經 舉行 舍衛城 5 年 7 月 2009 日至 XNUMX 日。

  • 五蘊的空性和人的空性
  • 五個 菩薩 路徑
  • 四個深奧
  • 兩個真理的性質如何相同
  • 空性經驗的對像或領域

評上 心經。 (下載)

動機

讓我們培養我們的動力並喚起我們的人類潛能,我們的 自然,記住我們有 訪問合作條件 開發這個 自然。 為了在世間傳播幸福,為了超越束縛我們的無明,為了帶領所有其他眾生,也能夠超越無明,超越它的種子和污點,讓我們真正地努力這樣做。每個人都可能完全開悟。

評上 心經

對此有許多不同的評論 心經. 當我在最後一次遊行之前的三月在德里時,尊者 達賴喇嘛 教於 心經,可能在我們將要擁有的時間內。 我正在使用他當時使用的大綱,這是 Jnanamitra 的大綱。 它分為 心經 分成幾節。 我還將對某些部分及其內容進行一些評論。 那就是你的那張紙。

這部經是為利益大乘行者而說的,換句話說,那些有 心願 為利益眾生而成佛。 這是為了讓這些想要修行智慧的大乘修行者能夠修行。 智慧的圓滿,空性的證悟,是引導你到解脫的狀態,對於大乘修行者來說,是完全證悟的。 所以它是為他們說話的。

它被分為七個大綱(儘管在我看來也應該有第八個大綱)。

有:

  1. 舞台的設置,或序言
  2. 進入智慧
  3. 空性的特徵
  4. 空性經驗的對像或領域
  5. 智慧的好處或品質
  6. 智慧的果實
  7. 口頭禪 智慧的

最後,最後是令人欣喜的部分。 對此沒有特別的概述,但它表明 對觀世音所說的話的認可。

一、舞台的設定——序言

如是聞:昔世尊者,與僧眾、菩薩眾,一法,住於禿鷲山王舍城。 那時,世尊全神貫注於無量無邊的定力。 現象 稱為深明。

舞台的設置或序言:它說:“我聽說過……”阿難是說話的人。 他是 的服務員。 之後 五百羅漢齊集誦持一切教法時圓寂。 ,阿難是受命講經的人,因為他全都聽過了。 所以,“有一次,有福者”——換句話說, ——“住在禿鷲山上的王舍城……” 這是印度離菩提迦耶不遠的地方。

所以他們“以一種方式坐在一起”——以和諧的心——“與僧眾和菩薩大眾一起”。 如果你去過拉吉吉爾和講經的禿鷹峰,那其實是個很小的地方。 我想出家的人數很少,但他們說菩薩充滿了整個天空。 所以這是一個超越了地球上的人類,而是來自淨土菩薩的教法。 所以這是設置舞台。

2.進入智慧

然後,進入智慧,“那時, 專注於無數方面的濃縮 現象 名為玄明。” 所以 正在冥想空性。 之所以稱為深明,是因為在他打坐的時候,有一道大光從他身上散發出來。 身體 並傳遍整個宇宙。 當然,這也只有大菩薩才能看到。 此光淨化了眾生的心; 它有助於他們的思想成熟,使他們過去所種下的任何種子,以了解深遠的智慧,這些種子都能夠在那個時候成熟和成熟。 他還放光,以降伏一些天神、神靈的狂妄,因為他們的身體也放光。 天神有些傲慢。 但是 身體 輻射更多,所以它制服了他們的傲慢。

當時還有上位觀世音, 菩薩大人,正觀智深圓滿的修行,也正觀五蘊本有的空性。

那時也是聖者,聖者觀世音菩薩——或觀世音菩薩——“ 菩薩,偉大的存在”——他是一個 菩薩 一位偉大的有情人,一位大乘聖者——“正在正視甚深智慧波羅蜜的修行”——他也在禪修智慧波羅蜜。

這裡的藏語表達是“帕羅圖芬巴”,它通常被翻譯為“完美”。 但實際上“paro”的意思是“影響深遠”或“跨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把它翻譯為“遠大的智慧”而不是“智慧的完美”。 它影響深遠,因為當這種智慧在心中發展時,它會幫助我們越過輪迴的海洋——在那裡我們淹沒在我們的無明、煩惱、 因果報應,和苦。

三、空性相

所以他觀照空性,“正視五蘊自性空性也”。 “也”可以表示他也在觀照空性。 也可以說,除了看五蘊的空性,他還看人的空性。 五蘊的空性——記得昨天我講過兩種無我: 現象 和人的無私。 五蘊,是自我的組成部分——五蘊:色或我們的 身體、感覺、分別、制約因素,然後是意識(或初級意識)。 這些是五蘊。 它們的收集作為指定或推定某人的指定依據。 什麼時候我們 幽思 五蘊的空性——這就是無我 現象。 什麼時候我們 幽思 人的空性(它依賴於他們)——這就是人的無私。 所以這裡的“也”也可以包括人的無私。

然後,通過力量 舍利弗尊者對上觀世音菩薩說, 菩薩大人說:“想要修行深奧圓滿智慧的子孫,該如何修行?”

“然後,通過 ,舍利弗尊者對上位觀世音說, 菩薩,偉大的存在……” 坐在這裡修讀整部經。 但他加持或啟迪舍利弗的心; 並啟發觀世音菩薩的心,以便他們能夠為所有正在聆聽的人們進行這種對話。

舍利弗是其中之一 的資深弟子,精通智慧。 心得加持,他對觀世音說:“想要修行深奧圓滿智慧的子孫,該如何修行?”

他在問這個問題。 我們真的要感謝舍利弗提出這個問題。 他沒有坐在房間後面想,“哦,如果我問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認為我很愚蠢,所以我最好保持安靜,”或者,“我會在之後問教學結束了。” 不,舍利弗只是把它放在那裡,我們必須感謝他這樣做。

他的問題是,“世系的孩子應該如何”——指的是一個 菩薩。 一 菩薩 就像一個孩子 因為他們會長大成為一個 . 那麼應該如何 菩薩 有谁愿意修習這種深奧圓滿的智慧呢? 你知道,你不只是坐在那裡說:“空、空、空”,然後了悟空。 你不只是坐在那裡盤腿等待空虛出現。 你必須真正知道該怎麼做。

他如是說,上位觀世音菩薩, 菩薩大聖回答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任何傳承的兒子或女兒,若欲修行深奧妙智,應如是:其後正視本性空性。五蘊也有。”

所以,“他如是說,上位觀世音菩薩, 菩薩大德复舍利弗尊者如是。”如是說。 他說:“舍利弗,無論是什麼傳承的兒子或女兒”——所以無論男性或女性修行者是 菩薩 誰“欲修行深圓滿智慧,應完美如是……”他在此作一個簡單的解釋。

這兩個特別的段落以“他如此說……”開始,到下一段結尾“……五蘊也”。 這兩段是關於如何在積累道和準備道上修行智慧圓滿的簡要說明。

當我們談到 菩薩之道,有五道你要走上無學之道。 (我什至不在第一個。)第一個是你自發的地方 菩提心,在那裡你有一個實現 菩提心 那是堅定而穩定的。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眾生時,你的反應是:“我想成為一個 為了讓他們受益。” 這標誌著進入 菩薩 道,資糧道的起點。 所謂資糧道,是因為你那個時候在累積功德; 那個時候你也在開慧。

當你已經發展了足夠的功德和智慧,以至於你擁有了寧靜的結合(或 剎那)和洞察力(或 內觀)關於空性的對象——但這是一個概念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實現; 這是一個推論。 這就是你進入第二條道路,準備道路的地方。 在準備的道路上,你正在準備直接證悟空性。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現在你的證悟還是一個概念的證悟。 空性的概念實現意味著有所謂的意義普遍性[或概念外觀]的面紗——一些空性的普遍形象。 因此,你又在收集支持你證悟空性的功德。

當你到達你對空性的理解的地步,那個面紗現在已經消失了,那麼對空性的直接感知就會發生。 在這一點上,你與直接了悟空性有了寧靜和洞察力的統一。 這標誌著觀看之道的開始——或第三次 菩薩 小路。 這就是所謂的“見”,因為這是你第一次直接看到空性的體驗。 然後,在看到開始的道路上是所謂的十 菩薩 理由。 你經常聽到十個層次或階段的表達,或 地名菩薩. 他們從觀看的道路開始,然後經過第四條道路,即 冥想.

冥想” 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它與“熟悉”來自相同的動詞詞根。 在的道路上 冥想, 在所有這十個 菩薩 bhumis,你正在做的是讓自己熟悉空性的證悟,並用它來逐漸擺脫不同層次的障礙。 當你到達第八個 菩薩 地或地,在那個點上,你已經擺脫了所有讓你束縛在輪迴中的煩惱障礙。 但只有當你完成所有十項時 菩薩 階段[或地處],然後你到達第五道,即不再學習的道,那時你也已經擺脫了所有阻礙你完全開悟的認知障礙。 第五條道路是不再學習的道路; 這是一條路 . 它被稱為“不再學習”,因為你已經完成了一切。 前四個路徑是學習路徑。

在這裡,這兩段,我們在談論最初的 菩薩 誰在積累和準備的道路上。 他們首先真正致力於建立正確的見解並完善他們的專注力和洞察力。 這樣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個 推理實現 空性——這是 寧靜與洞察的結合. 這 [即這兩段] 是對該人的總結。

他說“隨後”的地方——隨後是指推理。 推理的藏語術語與隨後有關。 一種是“隨即正見”——所以是正見,但它是推論的認識——“也見五蘊自性空性”。 再者,[我們有]五蘊[指]無我。 現象; “也”是指人的無私。

四個深奧

現在從下一段開始,我們開始進行廣泛的解釋。

表單為空; 空即是色。 空性不異於色; 色亦非空性。 同樣地,受、分別、行、識都是空的。

這是精髓:“形式是空的; 空即是色。 空性不異於色; 色亦非空性。 同理:受、分別、行、識都是空的。” 這裡說的就是四深。 有時人們將其翻譯為“色即空”,但實際上這不是正確的翻譯。 它是“形式是空的”。

形式是世俗的真理。 它是一種有條件的現象,一種合成的,某種被生產出來的東西。 空性是它的 終極本性. 所以形式是空的; 然後空性是一種屬性或形式的質量。 但色與空性不同。 所以,“色是空的”。 在這裡,第一個深奧是講色如何是空的。 它正在形成,因為這是第一個聚合。 這裡的表格是指我們的 身體. 它是我們所依賴的五個聚合中的第一個。

在“色是空”中,空並不意味著不存在。 空性意味著它缺少某種不正確的存在,我們在混亂中,投射在它身上並認為它有。 打一個非常粗略的類比,就好像你生來就戴著太陽鏡。 你看到的一切都是黑暗的。 你沒有意識到你所看到的不是現實,因為它是你所知道的一切。

這有點像我們。 我們有這種無知。 我們認為事物是固有存在的,或者它們在我們看來是固有存在的。 我們同意這種外觀; 並將它們理解為固有的存在——我們甚至從未將其視為一個問題,因為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然而,事物本身並不存在。 換句話說,他們沒有自己的本質使他們成為他們。 它們不獨立於任何其他因素而存在,這意味著獨立於它們的原因和 條件——因為我們的 身體 取決於原因和 條件。 “ 身體 不獨立於它的部分而存在。 它有很多部分。 這取決於零件。 你不能有 身體 沒有 身體。 “ 身體 也取決於術語和概念。 我們的大腦把這些部分放在一起,然後說:“哦,這是一個 身體,”——給它貼上標籤“身體。” 所以 身體 以所有這些不同的方式依賴。 但我們不認為它是依賴的。 我們認為它有自己的本質,使它獨立存在。

所以舍利弗在這裡談論的是 終極本性 形式:“形式是空的”——它缺乏我們認為它具有的固有存在。

然後,第二個深奧是“空即是色”。 這就是說,我們理解形式只是一種表象,並且僅僅通過被貼上標籤——僅僅通過名稱而存在。 這種對緣起的理解有助於我們理解色是空性的表現。 換言之,色存在於空之中。 所以 終極本性 色即空——色即空。 但是空性不存在於其他宇宙的某個地方——在空性中出現了形式。

在這裡,我們談論的是形式的傳統性質。 實際上,四個深奧中的最後三個是處理形式的常規性質。 在這裡,我們了解到在空性中出現了色相。 因此,在這方面,色是空性的表現,因為它在空性中生起。 但不要認為它是空性的表現,因為空性是某種積極的實體,然後以形式重新出現。 不,不是這樣。 那是一個 錯誤的看法.

三深、四深其實是在後面兩句裡說的。 “空性不異於色; 色亦不異於空性。”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這兩個真理是同一性的,但又不完全相同。 所以空性不異於色,即與色同性。 我們可能傾向於認為,“哦,終極真理。 它存在於某個地方,你知道,在其他宇宙中。 在這裡,我們在輪迴中,在我們瘋狂的世界中,帶著我們瘋狂的頭腦; 而空性,即實相的本性,存在於我們必須前往的其他超然境界。” 錯誤的! 空性現在存在於一切之中——因為空性是 終極本性 一切。 空性並不與其他一切分開存在; 所以空即是色。 它與形式不分離。 但它也不完全等同於色——因為空是究竟的真理,而色是世俗的真理。 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一種性質名義上不同。” 這意味著這兩個真理非常接近。 他們是 一種性質. 它們不能沒有彼此而存在。 (當我們直接感知為 有,這兩者——究竟諦與世俗諦——並不分開出現。)所以它們具有相同的性質,但它們並不相同。 這是四深中的第三深。

四深之第四,亦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在此隱含。 這就是說,世俗和究竟真理這兩個真理是同一個實體,但它們在名義上是不同的。 它們不能沒有彼此而存在,但它們並不完全相同。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 終極本性 和形式的世俗性,並且能夠區分究竟性和世俗性。 因此,它不僅僅是了悟空性。 它也意識到作為緣起的存在和空性來到同一點; 它們並不矛盾。 如果你有這樣的認識,你就不會落入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絕對主義——認為事物本來就存在。 另一種是虛無主義的極端,將空虛誤認為完全不存在。 空是自有的空——我們可以簡稱為“空”,但它是自有的空。 這不是存在的空虛。 存在與固有存在不同,因為存在存在,而固有存在從未存在過。

然後我們繼續前進。 下一段是如何在見道上修行智慧的圓滿。 如果您是新手,這是您第一次直接了解 菩薩,而不是[修行者]從羅漢車[到 菩薩 車輛]。 這是你對空性的第一次直接感知。

舍利弗,如是這一切 現象 只是空洞的,沒有特徵。 它們不會產生,也不會停止。 他們沒有煩惱,也沒有與煩惱分離。 他們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

觀世音菩薩說:“舍利弗,像這一切 現象 只是空的,沒有特徵。” 你可能會說:“但它們確實有特點。 這塊布是綠色的,長方形,有質感。 有特點。” 但這意味著它不是以其自身的特性而存在的。 它不具有固有的現有特徵。 雖然它沒有說“沒有固有存在的特徵”,但這是隱含的。 記得在本經前面,我們講了本有的空性,你不是每次都說。 我們將來到“無色、無受、無分別……”的部分,你不會每次都說:“無本有色、無本有受、無本有分別、無本有……”你知道我的意思。 你永遠不會完成它! 它只是假設並從佛經前面所說的地方繼承下來。 這種方式有時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舍利弗,如是這一切 現象 只是空洞的,沒有特徵。

形式沒有固有的存在特徵,但它確實具有常規特徵。

它們不會產生,也不會停止。

一種形式……好吧,所有 現象 我們在這裡談論,它們不是生產的。 但你會說,“它們是生產出來的。 花是從種子里長出來的。” 它們不是天生產生的。 它們不會獨立於其他事物而出現。 它們不會獨立地或固有地停止——因為不是固有地產生的東西不能固有地停止。

他們沒有染污,也沒有與染污分離。

“他們沒有煩惱……”你會說,“但等一下! 昨天我們剛剛講完所有被無明污染的事物都是苦的本質。 所以等一下! 他們肯定有煩惱。” 沒有本來就存在的煩惱。 換句話說,煩惱不是任何事物的本性。 但他們也沒有固有的“與煩惱分離”。

與煩惱分離指的是真正的止息——我們努力實現的。 這些也不是本質上存在的。 然而有時我們的頭腦會說,“好吧,所有這些複合的東西,複合的東西,我在世界上看到的所有東西,它們並不是固有地存在的。 但是涅槃是唯一的絕對真理; 從煩惱中分離——獨立於其他一切而固有地存在。 空性本來就存在。 它不依賴於任何東西。” 錯誤的! 那是一個大錯誤,一個大錯誤。 所有這些東西,雖然是否定的,但它們仍然依賴於其他因素而存在。 它們仍然存在取決於其他因素; 由於概念和標籤,它們仍然特別存在。

他們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

它們沒有固有的減少,也沒有固有的增加。 它們通常會減少——你的銀行賬戶下降,你的銀行賬戶上升。 事物減少和增加,但不是天生的。

然後下一段開始關於你如何修行的部分 冥想.

是故舍利弗,空性無色、無受、無分別、無行、無識。 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舌頭,沒有 身體,沒關係; 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現象。 沒有眼界等等,直到沒有意界,也沒有意識界。 無無明,無無明盡,以此類推,直至無老死,無老死盡。 同樣地,沒有苦、源、滅或道; 沒有高尚的智慧,沒有成就,也沒有不成就。

所以,“是故舍利弗,在空性中……”在這裡,當你直接證悟空性時,沒有任何世俗的表象。 現象 並且根本沒有內在存在的表象。 當你 幽思 對空性有直接的感知,唯一出現在心上的就是空性——沒有別的了。 甚至沒有意識到我在意識到空虛的感覺。 這就是不二的意思。 我沒有意識到空虛的感覺。

有時你會聽到人們說:“我意識到我與一切合而為一。” 一和不二是非常不同的。 因為一個是正面的東西,要有一個就得有兩個、三個,你得有一個以上。 不二是,你說,“就是這樣。” 我們在否定。 當你想,“我與萬物合而為一”時,二元性就已經存在了——因為有我,也有萬物。 在這裡,在空性的直接感知中,唯一出現的是空性。 心、識或覺知空性的人的心是無相的。 主體和客體完全融合。 這就是不二元性的意思。

現在,我不了解你,但當我想到這一點時,我什至很難概念化非對立地感知空性會是什麼樣子。 這是因為總有一種主體感知物體的感覺——總是如此。 隨之而來的是真實存在的主體和真實存在的客體的出現。 我們同意這一點,我們抓住了這一點。 但是當你對空性有直接的感知時,就沒有任何常規的出現 現象. 因此,當我們說“無色、無受、無分別……”時,你必須將“本然存在”置於所有這些之前——這樣一整列即將到來的事物,你就意味著在所有這些事物之前本然存在。

當我們說:“無色、無受、無分別、無行(或因緣)、無識”——這就是五蘊。 它們並不真實存在。 “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舌頭,沒有 身體,無心”——這就是我們理解所緣的六根。 然後他們所理解的對象:“無色(無色)、無聲、無味、無味、無觸、無 現象。” 能力、對象和(我們正在討論的)意識,這些東西都不是天生存在的。 它們都是依賴存在的。 所以,“沒有眼界等等,直到沒有意界,也沒有意識界”——我們在這裡否定十八界或十八界。 這包括六處、六根和六識。 所以它是說一切,我們的思想, 感覺系、所緣,這一切事物緣起。 它們都不是固有存在的。 “無無明,無無明盡,以此類推,無老死,無老死盡”——這是說以無明開始,以老死結束的十二緣起。 這十二因緣講的是我們如何投生輪迴。 此十二因緣亦空無自性。 而它們的滅盡亦是空無本有。

我們的心想要抓住的一切,觀世音菩薩在說:“算了吧! 忘了它! 這些都不存在。 忘了它。” 我們的心總是:“好吧,如果我不能執著那個,我就執著這個。”

“同樣地,沒有苦、集、滅、道……”那是什麼? 四聖諦; 而且它們也不真正存在。 他們沒有任何自己的本性。

“無上智”——解脫我們的智慧,也不是真實存在的 現象.

“沒有成就,也沒有無成就。” 解脫或證悟的“成就”——也並不真正存在。 在我們到達那里之前,“無成就”——它也並不真正存在。 因此,我們的思想肯定試圖抓住的一切並不以它在我們看來的方式存在。

那是空性的特徵; 真正解釋什麼是空虛。

4. 空性體驗的對像或領域

現在它是空性經驗的對像或領域。 從現在到第五點結束,這也是在談論達到不再學習的道路的方式。 你可以看到,這裡我們也經過了大乘的五道。

是故舍利弗,以無得故,菩薩依止智慧波羅蜜多住。 他們的心沒有障礙,沒有恐懼。 徹底超越逆境,他們達到超越悲傷的究竟境界。 又一切圓滿三時諸佛,依智慧圓滿,在無上圓滿正覺中,現現圓滿佛。

故所緣所緣,“故舍利弗,因無(本有)成就,菩薩依住智慧圓滿。” 什麼是極致 避難對象 查閱 菩薩? 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有時,固有存在本身的空性被稱為智慧的完美,因為它是智慧的對象。 那是智慧的經驗對像或領域。

5. 智慧的好處或品質

然後第五點是這種智慧的利益或品質。 因為菩薩依止它們,所以得到什麼利益? “他們的心沒有障礙,沒有恐懼。” 他們不懼怕輪迴,也不困於自我滿足的平靜中。 聽者的必殺技。 他們也沒有那種恐懼。 他們有所謂的無住必殺技。

“遠離顛倒”——所以不再有錯誤的觀念,不再有無明,不再有錯誤的執取——“他們達到了超越悲傷的最後境界。” 超越悲傷的最終境界是圓滿的證悟,即無住涅槃。 不住於輪迴,故名無住。 [這類似於或]像阿羅漢的涅槃[它也不在輪迴中]。 但它也不安住於阿羅漢的涅槃,即一種個人平靜的狀態。 取而代之的是,它一路走向圓滿證悟,甚至連認知障礙都被消除了。 這使一個 菩薩 成為一個 並毫無障礙地為眾生的利益而工作,直到輪迴結束。

6.智慧的果實

然後是智慧的果實。 這是講你如何依靠五道智慧的圓滿而證悟。

所以“又,一切諸佛,三時(過去、現在、未來),依持智慧圓滿,成現圓滿佛”——消除一切障礙,發展一切功德——”無上、圓滿、圓滿的覺悟。” 所以他們能夠穿越所有的道路,達到完全的覺悟,不再學習的道路。

7.智慧咒

第七點是 口頭禪 的智慧。 我們之前的解釋是對那些能力較弱的人的“更廣泛”的解釋。 現在舍利弗要給那些真正高級的和高根的人提供答案。 他這樣做是根據 口頭禪. 口頭禪 意思是保護心不受染污。

所以呢 口頭禪 智慧的圓滿, 口頭禪 知識淵博,無上的 口頭禪, 等於不等於 口頭禪是, 口頭禪 能徹底平息一切苦,因為它不是虛假的,應該被稱為真理。 這 口頭禪 宣告智慧的完美: tayata門門paragate parasamgate菩提soha。1

舍利弗一 菩薩大有情,應如是修習甚深智慧。

所以 口頭禪 智慧的圓滿, 口頭禪 大智”——因為它知道大印,大物空性。 所以它是偉大的知識。 它知道那個對象。 “……無與倫比的 口頭禪”——如此稱呼是因為沒有 口頭禪 那是更高更優越的——“平等到無與倫比 口頭禪”——換句話說,沒有 口頭禪 等於這個 口頭禪. “…這 口頭禪 能徹底平息一切痛苦”——因此它使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也從自滿的涅槃中解脫出來。

“該 口頭禪,”其實智慧,不是那句話 口頭禪. 它是智慧,因為它是真正保護心的智慧——“既然它不假,就應該被稱為真理”——它所說的完全不是欺騙性的,我們可以相信它。

“該 口頭禪 宣告智慧的完美: tayata 門 paragate parasamgate 菩提 soha

塔亞塔: “是這樣的”

門: 意思是“去” 實際上,它的意思是“走了”。 尊者用過去式解釋說:“過去了,過去了,超越了,完全超越了”

菩提: “啟示”

蘇哈: “就這樣吧”,或者“願這一切發生”

第一 是積累之路; 第二 ——準備路徑; 副門——見之道; 正念之門——路徑 冥想; 菩提樹——無學之道。

你看觀世音菩薩如何早先給出這個答案,談到你是如何 幽思 於此五道論空性; 你如何培養對空性的理解,從無到有,直至圓滿。 整個過程:什麼是空性,你如何認識它,你如何用它來淨化你的思想並獲得證悟,總結如下 口頭禪 tayata 門 paragate parasamgate 菩提 soha. 當你說的時候你可以想到五條路徑 口頭禪.

“舍利弗,一個 菩薩偉大的存在,應該像這樣修習深奧的智慧”——如果你是一個 菩薩 而你想要修習深奧圓滿的智慧,這就是你必須要做的。

篩選

現在下一部分是認可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的問題]的回答。你能想像在佛陀面前談論空性嗎? ,而 坐在那裡? 是在 冥想 你是解釋它的人嗎? 有些人可能會說,“哦,好吧,你知道, 不是教學。 只是觀世音菩薩。 他知道什麼? 他和我一樣。 我不需要聽他說什麼。” 所以要克服你有 從他的出來 冥想 並說:“好,好”,並肯定觀音菩薩所說的話。

然後,世尊從那個定力中起身,對上位觀世音說: 菩薩,偉大的存在,他說得很好。 “好,好,世子啊。 就是這樣。 既然如此,正如你所揭示的那樣,智慧的深奧應如此修習,如來也會歡喜。

當世尊說這話時,舍利弗尊者,觀世音尊者, 菩薩大人、眾弟子以及世間眾生——天、人、半神、神靈——都對世尊所說的話感到欣喜和讚嘆。”

所以,“然後,世尊從那種專注中升起,並對上觀觀世音菩薩說, 菩薩,偉大的存在,他說得很好。 “好好。” 所以你說的很到位。 他不是在讚美觀世音菩薩。 他告訴觀眾中的其他人,“聽他說的,因為他說的是對的。”

他稱他為“血統的孩子”,因為他是 菩薩 即將成為 . “就是這樣”——就像你說的。 又說:“既然如此,如汝所示,應如是修深圓滿智慧”——應如觀世音所言修行,若修行,“如來(諸佛)也很高興。” 諸佛為何歡喜? 因為他們成佛的全部目的就是利益我們,幫助我們獲得解脫和證悟,最後我們在修行。 於是諸佛菩薩皆大歡喜。 當人們給我們禮物時,我們很高興; 當我們開悟時,他們很高興。

然後下一部分是談論追隨者,其餘的觀眾,他們如何高興,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教義銘記於心。

所以,“當世尊說這話時,舍利弗上人,觀世音菩薩, 菩薩,偉大的存在,以及整個弟子的集合”——所有的聽者和孤獨的覺悟者也——“以及世俗的眾生”——所以天神、人類、半神、神靈,可能是螞蟻禿鷲峰上的那些,還有蜘蛛,還有所有那些生物。 每個人都“為真福者所說的話感到高興和高度讚揚”。 所以那時他們才意識到這整個對話實際上是在 世尊就是這樣說的——到那時 .

我們做到了!!! [掌聲] 現在我們只需要實現它。

聽眾: 你能重複翻譯一下嗎 口頭禪?

尊者圖登卓龍: “過去,過去,超越,完全超越,開悟(或覺醒)。 隨它吧。” (或者,“願這一切發生”或“願這些祝福融入其中。”)

當我們唱這首歌的時候,有很多事情要考慮,不是嗎? 我真正喜歡的是它有一個完整的場景。 你可以坐在那裡想像整個事情的發生。 在禿鷲峰——他們都坐在那裡,對話正在發生,他們在說什麼。 這真的很鼓舞人心。 就像你在念經的時候重溫它或重演它一樣。

能聽到這樣的教導,真是太幸運了。 我們真的應該去想它,記住它,並儘可能地付諸實踐。 儘管我們並不了解一切,但我當然不了解——我們都在接受培訓。 我們都繼續傾聽、思考和冥想,然後慢慢地,慢慢地,我們的理解會加深。 那麼我們就可以真正進入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然後成佛了。

讓我們奉獻。


  1. 走了,走了,超越了,完全超越了,覺醒了,就這樣吧!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