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第 26-2 節:裝滿容器

第 26-2 節:裝滿容器

一系列討論的一部分 41發菩提心祈請文 來自 華嚴經 (“ 花飾經).

  • 使中性行為變得積極
  • 牢記動機,這樣積極的行為就不會變得機械化


第 26 節,我們昨天做的:

“願一切眾生充滿善德。”
這是主的祈禱 菩薩 當看到一個裝滿的容器時。

昨晚我上來給我的水容器裝水,因為我的船艙裡沒有水,我站在那裡裝水說,“哦,這節經文。” 雖然容器還沒有裝滿,但當容器正在裝滿時,我在想:“好吧,我正在給眾生灌注善功德。” 然後我在想我們每天有多少次裝滿容器,給自己倒一杯果汁,一杯水,泡一杯茶。 總是把東西填滿,你可以認為你在用功德填滿眾生。

這也讓我想起了水碗。 非常重要的是,當我們在早上擺好水碗時,我們不僅僅是在做這種導致在祭壇上放七個碗的機械動作,因為那有什麼意義呢? 當你在做的時候,這就是練習如何改變你的想法,這就是創造美德的原因。 產生的動機 菩提心 然後——用抹布擦碗——想你是在去除眾生心中的煩惱和痛苦。 當你裝滿碗的時候,你可以認為你是在用功德來裝眾生,或者你是在用功德來裝佛。 極樂 極樂, 想像 充滿 極樂 而你正在經歷 極樂 同時。 順便說一下,當你讓眾生充滿美好的品質時,他們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當你裝滿碗的時候真的在想這個。 當然,晚上拿下來的時候,擦乾碗的時候,你認為是把眾生的煩惱和痛苦扔掉、倒掉,又是在清淨他們的心。 正是這種完整的思維方式決定了行為是善的還是惡的。 這也是思想訓練的全部目的,因為當你裝滿一個容器時,當你看到一個滿滿的容器(我注意到今天早上我們桌上的水已經滿了),我們都會這樣想。

這些是中立的行動。 你不創造正面或負面 因果報應,通常是通過填充容器或查看容器。 但是,如果你訓練自己的頭腦以這種方式思考,那麼那些日常行為就會變得有德行。 這是一種積累很多好處的方法 因果報應,特別是如果你用 菩提心 動機。 然後它會被放大,因為你在照顧這麼多有情眾生,並在這樣做的同時為他們的利益而工作。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