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所有幸福的根源

序言 培養一顆慈悲的心

培養一顆慈悲心的封面。

培養一顆慈悲心的封面。

從購買 香巴拉 or Amazon

觀世音菩薩是諸佛慈悲的化身。 這位稱為觀音菩薩的本尊的主要功能是在自己和所有有情眾生的心中培養慈悲心。 慈悲心是關心他人的心,無論他們幫助你、傷害你,還是無動於衷。 為什麼在我們的心中生起慈悲心對我們眾生如此重要? 沒有慈悲心,這個世界會比現在糟糕十億倍。 有了慈悲心,戰爭、飢荒、疾病、酷刑、自然災害就會少一些,這一切都來自於 因果報應.

你的頭腦創造 因果報應. 這一切都取決於你和你的想法。 正確的思維方式將活動轉化為美德,而這些活動的結果就是幸福。 以錯誤的方式思考會導致從事不善的行為,這只會導致痛苦。 以慈悲心過日常生活是最純潔的態度,因此你的行為成為最好的美德。 這些行為會帶來今世和來世的快樂和成功,以及從輪迴苦海中解脫出來。 這些成果包括了人們所希望的一切:善投生和無上正覺的快樂。 如果你以開放的心態生活,而不是因自我珍愛而緊閉,你的生活就會充滿積極的事物和快樂。 你現在沒有多少後悔,死的時候更沒有。 你樂於善,你會利益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包括動物。 你和其他人之間沒有障礙,你覺得每個人都對你很友善——其他人對你來說變得珍貴,就像家人一樣。 當你有那樣的感覺和行為時,其他人也會對你有同樣的感覺——你對他們來說就像家人一樣親切。 他們會關心你、愛你、支持你、分享你,你的心靈和生活都會充滿光明。 每天懷著一顆善良的心生活,你就可以告別抑鬱症,也可以告別導致抑鬱症的自私心態。

慈悲為世界、你的國家和你的家庭帶來和平。 它給孩子、父母和夫妻之間帶來和諧與和平。 有了慈悲心,你對幸福的所有願望都會實現。 為什麼? 因為你懷著慈悲心幫助他人從困難中解脫。 由於你給別人帶來的好處——讓他們擺脫問題,別人會幫助你實現你的願望。 您將獲得他人的支持,這取決於您對他們的幫助; 從科學上講,這是因果關係的本質。 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無論我們是佛教徒還是非信徒。

慈悲心的反面——捨棄他人福祉、不關心他人的自愛思想——會傷害他人。 導致你去傷害那麼多的眾生 身體、言語和思想。 從這些行為(原因)中,你得到了結果——別人傷害了你。 取而代之的是快樂,你不斷地體驗痛苦和問題。 如果我們審視我們的生活並審視我們的經歷,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我們可以了解快樂的生活和痛苦的生活如何取決於因果關係 條件 那個人創造的。 即使您是非信徒並且不想信奉任何宗教,也要考慮這一點。 如果你想要快樂,修行善心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慈悲是一切快樂的根源——覺悟的無上快樂,從輪迴中解脫的平靜,以及我們時時刻刻體驗的今生快樂。 沒有慈悲心,你的生活就會充滿無休止的問題。 所以慈悲是你自己和一切眾生快樂的根本。 如此多的眾生,因你的慈悲而今生快樂; 您的慈悲心也使無數其他有情眾生在來世得到快樂,從輪迴中獲得解脫,並成為圓滿證悟的佛陀。

不管別人對你有沒有慈悲心,如果你不修行善心,你一生都可能傷害其他眾生。 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可以讓數百萬人受苦。 那個人可以毀滅世界,如果不是在這一世,也許在另一世。 所以慈悲心最重要 冥想,最重要的修行,也是引領人生的最佳方式。 對於每個人——國家領導人、商人、農民、演員、士兵、工人、已婚人士、出家人、醫生、護士或妓女——慈悲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要培養慈悲心,光靠祈禱是不夠的。 對哲學的廣泛知識理解是不夠的。 一個需要 幽思. 然而,即使這樣還不夠。 需要接受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特別加持。 因此需要 幽思 在觀世音菩薩上念誦 口頭禪 慈悲之神, 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口頭禪 為一切諸佛所珍愛。 通過背誦這個 口頭禪 你將能夠滿足所有眾生的願望。 這個 口頭禪 任何想要幸福的人都可以念誦,即使是動物、蚊子、蜘蛛、龍蝦、螞蟻,如果可以的話,也需要念誦!

這本書的作者 冥想 書中,尊者圖登秋準 (Thubten Chodron) 自 1975 年以來一直是一名佛法學生。她於 1977 年出家為沙彌 (getsulma),並於 1986 年出家為比丘尼 (gelongma),多年來她一直在世界各地教授,喚醒許多有情眾生,照亮他們的生命,將他們從苦因中拯救出來,並使他們不僅獲得短暫的快樂,而且獲得究竟的快樂。 她的態度和行為很符合慈眼 , 以及的含義 口頭禪 六字真言——真誠地希望,沒有 條件, 捨棄苦因而修行戒德,這是直至證悟的一切快樂之因; 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利益他人:將囚犯從真正的輪迴監獄中解救出來,輪迴的延續是沒有開始的; 毫不費力地帶領他人靜修; 孜孜不倦地開示鼓舞人心的佛法; 許多不同國家的領先課程; 創造練習場所; 成為一個很好的榜樣——對世界上的女性來說是一種鼓舞,將自己充滿信心地交給別人。

非常感謝觀世音、尊者圖登秋準和閱讀此文的人們。

至尊喇嘛梭巴仁波切

至尊喇嘛梭巴仁波切是卓隆尊者的上師之一,他於 1946 年出生於尼泊爾的塔米。三歲時,他被確認為夏爾巴寧瑪瑜伽士昆桑耶喜(Lawudo Lama)的轉世。 仁波切的他密家離尼泊爾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勞多洞穴不遠,他的前任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裡一直在那裡打坐。 仁波切自己對早年的描述可以在他的書中找到, 滿足之門 (智慧出版物)。 十歲時,仁波切前往西藏,在巴日附近的多摩格西仁波切寺院學習和冥想,直到 1959 年中國占領西藏,為了不丹的安全,他不得不放棄西藏。 仁波切隨後前往印度西孟加拉邦布薩杜阿爾的西藏難民營,在那裡他遇到了喇嘛耶喜,他成為了他最親密的老師。 喇嘛們於 1967 年前往尼泊爾,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建造了 Kopan 和 Lawudo 寺院。 1971 年,仁波切開辦了他著名的第一次道次緣閉關課程,並在 Kopan 持續至今。 1974 年,仁波切與耶喜喇嘛開始周遊世界,教授和建立佛法中心。 1984 年喇嘛耶喜圓寂後,仁波切接任該會的精神導師。 大乘佛教傳承基金會(FPMT),在他無與倫比的領導下繼續蓬勃發展。 有關仁波切生活和工作的更多詳情,請參閱 FPMT 網站。 (資源: 喇嘛耶舍網。 攝影者 合氣道.)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