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帶著嫉妒工作

認識和轉化嫉妒和嫉妒

2015年如何成為菩薩閉關期間的教法,並錄製於 三輪車 雜誌.

  • 嫉妒的痛苦
  • 我們嫉妒什麼
  • 嫉妒的定義
  • 嫉妒和自憐
  • 寂天的詩句
  • 喜樂是嫉妒的解藥
  • 問題與解答

在我們真正開始之前,讓我們產生我們的動機,以確保我們以正確的意圖聆聽和參與佛法。 讓我們的動機成為了解自己,特別是學習如何識別並轉化我們的嫉妒,以及如何培養我們的良好品質,尤其是喜悅和喜悅,這樣我們才能在完全覺醒的道路上進步。 當我們在道上時,以及在我們證得圓滿覺醒之後 ,願我們以愛護他人勝過自己的心,以及隨喜他人的善德和良機的心,不斷地利益眾生。 將其設置為您現在聆聽的動機。

[教義丟失]

把自己和別人比較

因為我們在比較:“而且他們比我們好,呃!” 谁愿意承認這一點? 嫉妒也非常痛苦。 我不了解你,但我發現這可能是最痛苦的情緒之一。 當你嫉妒時,你只是坐在那裡,你被困在這個充滿不滿、仇恨和惡意的大鍋裡。 當我嫉妒時,我永遠不會感覺良好。 當我生氣的時候我覺得 權利. 當然,這是煩惱和迷惑,但我覺得 權利. 嫉妒,我感覺很糟糕、錯誤和自卑,這很糟糕。 另外,在我的腦海深處有一些東西在說,“哦,Chodron,你嫉妒了。” 就像,哦,我不想承認我是。 所以,是的,這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情緒。

我們嫉妒什麼? 幾乎任何事情,因為嫉妒涉及將自己與某人進行比較。 當我們將自己與與我們平等的人進行比較時,這就是競爭。 所以社會說,“沒關係。” 當我們將自己與比我們更好的人進行比較時,這就是驕傲。 社會說,“沒關係,”即使你自高自大並且有點令人不快。

當我們將自己與某人進行比較,但我們比較少時,那就是嫉妒。 好的。 我們不忍心看到他們擁有任何好的品質或好的機會。 我們受不了了。 他們有這個而我們沒有,這就像在我們心中燃燒一​​樣。 所以我們會嫉妒任何事情。 在工作中,有人得到了我們沒有得到的晉升; 有人受到表揚; 我們沒有得到表揚。 浪漫的關係,我的天哪:嫉妒只會激增。 “我的男朋友、女朋友看著別人說,'你好。' 啊啊啊!” 你知道? 不能忍受那個。

即使在佛法界——有時尤其是在佛法界——也會出現嫉妒,而且真的很陰險:“其他人必須和老師在一起,必須和我們的老師共進晚餐,而我沒有。 那個人是誰? 為什麼他們如此重要以至於他們可以這樣做而我卻沒有? 老師怎麼認識他們,和他們握手,卻不知道我是誰? 怎麼老師坐他們的車,不坐我的車? 看看某某。 他們如此靜止,當他們 幽思,完美,我就是這樣。 [笑聲] 這不公平。 我嫉妒他們坐得這麼安靜。 在他們出來之後 冥想 他們有點走——就像,他們剛剛沉浸在三摩地或空虛中,或者,你知道的,真實的 菩提心. 我出來了 冥想 我很生氣,因為我的背痛,膝蓋痛。” 還有人說,“哦,他們學習很好,他們知道的很多。 而且,你知道,我從來都不擅長學習。 我不太了解。 他們比我更了解佛法。” 是的,某某人做的禮拜比我多。 他們完成了整個 恩貢德羅 在虛脫和他們已經完成 金剛薩埵 他們已經避難 上師瑜伽… 和我? [嘆氣]我沒有做過這些。 我是一個失敗的佛教徒。” [笑聲]

所以我們只是嫉妒,你知道,隨便你怎麼說。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會嫉妒比我們年長的人。 我們嫉妒年長的兄弟姐妹,因為他們可以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 當我們變老時,我們會嫉妒年輕人,因為他們看起來比我們好。 嫉妒只是基於不滿和比較,我們的心永遠不會平靜。

我們會嫉妒別人的財產。 “他們有一輛新的華麗的紅色跑車。” (然後你就知道他們是個中年男人了。) [笑聲] 但是我們會嫉妒。 “他們怎麼會有一輛華麗的紅色跑車,而不是我?” 或者,“哦,看看我得到了什麼?” 你知道,我丈夫給我買了一枚新鑽戒。 你只是想像——[笑聲]我們看著別人的鑽戒,就像,“哦,那太糟糕了。 為什麼他們的丈夫得到了他們,而我丈夫沒有得到我呢?”

人們得到了我們得不到的好機會。 他們有我們沒有的優秀才能。 他們在音樂、藝術或運動方面都比我們好。 任何事情,我們都會嫉妒。 我們會在這種痛苦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經常策劃我們將如何破壞他們的幸福。

我認為這是我們不喜歡談論嫉妒的另一個原因,因為當我們嫉妒時,我們想要破壞別人的幸福。 我們想要自己的幸福。 但承認你想破壞別人的幸福有點尷尬。 這不是一件好事。 但這就是我們想要做的。 我們會坐下來詳細計劃……有時我們會坐在一起 冥想 位置。 計劃我們將如何破壞他們的幸福,而我們將獲得認可。 然後,當然,我們致力於,好吧,沒有任何優點。 我們不能奉獻那個! [笑聲] 有很多負面的 因果報應; 你不能奉獻那個。 所以你有點卡在你的會議結束時。 [笑聲]

定義嫉妒

嫉妒到底是什麼? 這是我們的定義:“這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令人不安的心理狀態,涉及由於依附於商品和服務而無法承受他人的財富。 它涉及仇恨,具有引起心的不適和不與快樂接觸的作用。” 這是一個技術定義。

“無法承受他人的命運。” 你知道,尤其是在聖誕節的時候:“願每個人都生活在和平中; 願每個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願每個人都快樂和滿足…… 除了那個人,他有幸福和滿足,我什至沒有做任何事情給他們! 但我無法忍受他們擁有它。”

嫉妒很矛盾,不是嗎? 在聖誕節,我們總是說,“願每個人都快樂和充實。” 我們每天念誦四無量心: 願他們遠離痛苦及其原因; 願他們永不分離 極樂; 願他們安住於平等心,沒有偏見, 附件憤怒” 我們對眾生有這些美好的願望。 但是當他們快樂時,我們認為他們不值得,因為我們應該擁有它,然後把四無量心扔到窗外。 讓這個人痛苦不堪,因為那是嫉妒想要做的。 它想要我們自己的幸福,它想要摧毀其他人的幸福。

如果我們談論非暴力溝通,嫉妒是對未滿足需求的一種反應。 我們有需要,也許是需要交流,需要認可,需要欣賞。 我們有一些需要。 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但其他人是。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未被滿足的需求,無論是對聯繫、愛情還是其他什麼。 但我們無法忍受其他人有這種需求(滿足)。

帶著嫉妒,我們總是比不上。 我們總是不如人。 我們還不到。 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成為看待生活的一種完整方式。 對於某些人來說,嫉妒只是時不時發生的事情; 對於其他人,嫉妒成為他們看待生活的整個框架——總是這種比較,總是比別人差,發現別人的幸福或機會難以忍受。

如果這是我們對生活的全部看法,那將變得非常成問題,因為每次我們遇到某人時,我們都無法接近新的人——“哦,這裡有一些有情眾生,也許我們可以成為朋友? 我們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他們可能很感興趣。 他們有我從未聽說過的新體驗。” 我們不能那樣接近一個新人。 我們總是把一個人當作危險人物來對待,因為他們可能比我們更好。 他們可能有一些我們沒有的東西。 因此,我們總是帶著這種比較來接近任何新人,感到沮喪,也為自己感到難過。

嫉妒和自憐

嫉妒也是自憐的一大滋生地,自憐是如此誘人,因為它就像,“哦,可憐的我。 哦,他們有比我更好的機會。 他們比我好看。 他們比我更有才華。 他們比我更受歡迎。 他們比我熟練。 人們注意到他們。 他們沒有註意到我。 一切——我只是無法在任何程度上取得成功,而且每個人總是比我好。 而我一文不值。” 我們就這樣度過了一生。 有人在嗎? 我們有一個終生的遺憾黨。

如何注意到心中出現嫉妒。 嫉妒背後有許多不同的想法,所以最好注意這些想法是什麼。 這就是“內省意識”這種心理因素的用武之地,因為它會監控頭腦,看看我們在想什麼,我們的情緒是什麼。 當我們有敏銳的內省意識時,它可以發現某些想法,即使這些想法潛伏在表面之下,但肯定會對我們產生很大影響。

嫉妒背後有什麼樣的想法? 好吧,一個是,“為什麼他們得到這個而我沒有?” 我認為有時美國孩子學會的第一句話——除了媽媽和爸爸之外的三個詞——是“這不公平”。 你是否很早就學會了說“這不公平”? 我做到了。 你知道,每當我沒有得到某樣東西而我的兄弟姐妹得到了,“這不公平!” 所以你會帶著“這不公平”的心態長大。 為什麼他們得到這個而我沒有? 為什麼他們能做到而我不能? 這不公平。”

這是嫉妒背後的一個大故事:“為什麼他們能去那里而我不能?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而我卻不會呢?” 即使是修道院:“為什麼別人比我學習得更多? 為什麼其他人可以去旅行,到處走走,而我卻不能?” 總是這種比較的東西。 “有人喜歡他們,但他們不喜歡我。 即使你看所有修女的照片,我也是最醜的修女。” [笑聲]“其他人看起來都明亮而紅潤,而我看起來……他們看起來比我好。 人們喜歡他們; 他們不喜歡我。 即使我嘗試,我也永遠不會像他們一樣好。 世界對我不利。 我從來沒有像他們那樣有過同樣的機會。 這不公平。”

還要注意以“我從不……”或“他們總是……”開頭的想法,“我從來沒有那樣做。 他們總能做到。 我從來沒有得到認可,即使我做的比他們好。 他們總是得到認可,即使他們的工作不是那麼好。 為什麼人們比我更欣賞他們? 為什麼他們有恩愛的關係,而我卻孤身一人? 為什麼我的男朋友在我好多了的時候愛上了她?”

它總是歸結為將自己與其他人進行比較並且更少出現。 所以非常痛苦。 因為我們不能把它帶到國際法庭。 [笑聲] 我們願意,因為“這不公平。” 但是,沒有人會聽我們的案子。 事實上,其他人並不是很在意。 [笑聲] 哪個更糟! “因為我很痛苦,而他們不在乎。 這不公平。 可憐的我。” 哦,天哪,你知道嗎? 嫉妒也會助長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 “沒有人認出我,那是因為我本來就是低人一等。”

擺脫嫉妒

我們如何擺脫嫉妒?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認清它,認清隱藏在它背後的念頭。 如果我們不能承認有這些想法,那麼我們就無法承認自己有嫉妒心。 如果我們不能承認我們嫉妒,那麼我們要如何抵消我們的嫉妒並擺脫它呢?

就像你生病了,你必須承認自己生病了,然後去看醫生,然後才能好起來。 一樣。 如果我們因嫉妒而生病,我們需要承認,然後去 ,善巧的神醫,得到丹藥,然後修行。 但如果我們不能承認我們嫉妒,如果我們甚至不能注意到它和識別它,那麼我們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我們不僅坐在我們挖的坑里,而且在洞上蓋上蓋子,這樣我們就出不來了,然後我們在裡面的時候嗚咽著說這不公平。

當存在嫉妒時,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自我接納,接受,“我就是我,並且(使用 喇嘛 Yeshe 的術語)“這就足夠了,親愛的。” 我就是我。 我擁有我所擁有的品質和機會,這就足夠了。 當然,我以後可以改進。 我的情況將來可能會發生變化。 所以,通過接受現在,我並不是說未來必須像現在一樣,而是現在就是現在。 所以,與其拒絕它,不如接受它。”

我發現當我嫉妒時,對我來說真正的平衡點是其他人創造了 因果報應,而我沒有。 因此,從業力的角度來看,所有抱怨“這不公平”的抱怨都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我沒有造因。 對我來說,這真的讓我抱怨、嫉妒的心平復了下來。 他們創造了原因,而我沒有。 所以如果我沒有造因,但我想要那種結果,那麼我就需要造那些因。 即使因沒有立即到來,即使它們不會在這一生到來——因為愛, 因果報應,並且它的效果有效,總有一天我會得到那些結果,但我可以滿足於知道我現在正在創造原因。 所以,對這種情況的某種接受,某種接受,“我沒有創造原因,而他們創造了。”

我們甚至可能會查看存在偏見和歧視的情況,由於某種歧視或偏見,我被排除在外,但其他人得到了機會。 那些情況非常困難,因為我們這個國家有很強的正義感,雖然我不太清楚正義是什麼意思。 所以在那些情況下很難說,“他們造成了原因,但我沒有,”因為這聽起來好像你只是屈服於不公正和歧視以及偏見和偏見。 事實並非如此。 你不會屈服於此。 而且你不會相信被置於劣等地位所帶來的低自我價值感,你不會相信 憤怒 隨之而來的是“這不公平”的心態。 而是說:“他們在前世創造了事業,但我沒有。” 對我來說,所做的一切只是讓我平靜下來。

我面臨很多性別歧視,尤其是在宗教方面。 宗教通常是任何社會中最保守的製度——最落後的製度。 儘管它有最美好的價值觀,對眾生最好的祝愿,但如果我們看看宗教結構,它們往往是最落後的。 這真的很奇怪。 所以每次我收到不認識我的人的來信——他們只是寫信給修道院的院長——總是“親愛的先生”。 因為從來沒有人想到修道院的院長可以是女人。 它總是“親愛的先生”,你知道嗎? 對於許多其他類型的事情——比如被邀請參加會議——“親愛的先生。” 只是說,“好吧。 沒關係。” 他們不需要寫“親愛的女士”。 [笑聲] 我與“女士”的關係並不比我與“先生”的關係更多。

我可以找到自己的空間,在其中我可以行動、發揮創造力並發揮我的才能,而且我不需要在有偏見的結構中保持敵意。 社會很大。 世界很大。 你可以找到可以發揮你的才能和能力的空間,在那裡你可以真正綻放。 我們不必一直嫉妒,因為其他人有我們沒有的機會。

我曾經非常嫉妒僧侶,因為他們必須去南印度的寺院學習,而我不能,因為我是女人。 在我剛開始的時候,婦女們、修女們沒有那種學習。 僧侶們做到了。 我所有的老師都非常讚揚那種學習計劃。 但是當我詢問是否要去那裡學習時,“對不起。 不。” 我曾經很嫉妒。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意識到我沒有去其實是好的,因為如果我去參加格西課程,我想我會變得很傲慢。 看我的性格,我會變得相當狂妄。 所以它實際上變得更好了。

我看著我的一些說藏語的朋友,我很嫉妒他們,因為經過這麼多年...... 我當尼姑已經38年了,當我想和我的一些老師交談時,我仍然不得不請別人翻譯。 這有點丟人。 所有這些年輕人都進來了,他們懂藏語,而我不懂。 只是學會與之和平相處。 我沒有機會。 當我有老師的時候,我沒有簽證。 當我有簽證時,我沒有老師。 當我有老師和簽證時,我沒有錢。 情況就是這樣。 就是這樣。 我不想對此保持嫉妒和痛苦。

它也有一些優點,因為我再次認為,如果我學過藏語,我可能會非常依賴藏語行話。 但由於不懂藏文,我不得不非常深入地思考文字的含義,以及概念的含義。 所以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它實際上讓我對佛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即使在你覺得“我比別人更不幸”的情況下,你總能在那種情況下找到一些幸運。

我知道我生病的時間快到了,我將無法做我喜歡做的事,那時候看著別人嫉妒會很誘人,因為他們可以在森林裡行走而我不能。 我知道時間快到了,但我有一個 身體 因煩惱而來的 因果報應, 那麼我還能期待什麼呢 身體? 這當然會發生。 所以沒有理由嫉妒其他人比我健康,或者比我更靈活,或者其他什麼,因為,嘿,我創造了擁有這個的原因 身體,我為我擁有的任何一種健康創造了事業。 因此,讓我們從這種情況中學習我能做些什麼,並利用這種情況來提高我的良好品質,而不是坐下來嫉妒別人。 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嗎?

轉變情境

我們可以審視的每一種情況,當我們說“我不及”時,看看你在那種情況下可以培養出什麼樣的優秀品質。 看看你能從中學到什麼,否則你永遠不會學到什麼。 因為有時候只有歷經磨難,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內在資源。 而且我們不會與任何人競爭成為完美的人,因為無論如何,這意味著什麼? 所以我認為,真的,無論我們處於什麼情況,都可以利用它來學習和發展自己。

而這就是了知佛法的福報,就是我們可以利用每一種情況來修行。 我什至想起我的老師,他們正在接受教育,然後發生了起義,他們不得不逃離。 他們本可以坐在那裡騎輕便摩托車,然後,“哦,怎麼會呢? 其他人可以完成學業,而我是印度的難民,我身無分文,病了。” 但他們並沒有讓他們的思想去那裡。 他們說,“好吧,我又窮又病,是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的難民,那我能學到什麼? 我該如何改進? 我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甚至為此感到高興,因為這是一些負面情緒的成熟 因果報應 那現在不會再折磨我和模糊我的思想了嗎?

在任何情況下,我認為我們都可以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改變它。 為此,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利益他人,為此我們需要培養良好的品質。 我們生命的意義不是成為最富有、最受歡迎、最被認可、最有名、最受愛戴、最受讚賞。 我們嫉妒別人的所有事情都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只是此生的幸福來來去去。 我們死的時候不能帶走它,即使我們有它也不一定對我們有那麼大的好處。

你可能會說,“但等一下! 有很多錢對我有好處,某某有更多的錢,他們可以去巴哈馬度假,而我沒有!” 你認為他們真的很高興有那麼多錢嗎? 如果您認為真正有錢的人很幸福,請再想一想。 他們完全被金錢所奴役。 如果你真的很有錢,你必須住在有防盜報警系統的房子裡。 這是否意味著當您有防盜警報器時,您會感到安全和有保障? 不,你還必須小心所有這些來來往往的親戚,你從未見過他們,他們需要貸款。 你必須提防那些試圖欺騙你的人,或者那些僅僅因為你有錢和財產而不是因為你是誰而與你交朋友的人。

當我們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時,我們會想,“哦,他們更快樂,而我不快樂”,想想他們的處境。 他們也有你沒有的新的、增加的問題。 富人有富人的問題。 窮人有窮人的問題。 好的? 所以,你知道,輪迴。 我並不是說只接受這種情況,不要嘗試改進。 嘗試並改進,但你不需要為了做到這一點而嫉妒和生氣。 我們也可以從處境困難中學到一些東西。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是,看看我們已經擁有了多少,我們為自己準備了多少; 因為當我們嫉妒時,我們會選擇我們缺少的一件事,而不是考慮我們擁有的所有東西。 因此,我認為,考慮我們為我們所做的事情並為此感到高興是非常重要的。 實際上,學會為別人比我們更好、別人有我們沒有的機會而高興。 我總是告訴人們,我很高興還有比我更好的人,因為如果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我們就不會有電了,因為我不知道電是如何工作的。 而且我們不會有任何管道,因為我不知道管道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不會有汽車,因為我也不知道汽車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可能沒有食物,因為我不知道如何種植食物。 所以我真的很高興有人比我好,因為因為其他人比我好,我們都享受一些好的 條件. 如果我是最好的,我們會很傷心。

然後你可能會說:“哦,但你是一位佛法老師。” 好吧,我真的很高興有人比我更了解佛法,因為這樣我才能學習。 如果我是最好的並且知道的最多,那麼我們又會很遺憾,因為我沒有任何認識,而且還有很多我沒有研究過。 我很高興有人比我更了解佛法,他們修行並擁有我所沒有的證悟。 因此,我可以學習。 我可以進步。 如果我再次成為最好的那個,我們真的會陷入困境。

我認為只是有點謙虛是好的,並且看到了好處。 我們沒有成功人士所擁有的壓力。 因為一旦你成功了,你就會對如何保持這種狀態充滿焦慮。 你認為邁克爾菲爾普斯會輕鬆自如地參加下一屆奧運會嗎? 不,他會充滿焦慮。

我們也一樣。 所以很好。 我們不必成為最好的。 很高興有其他人比我們更好。 讓他們有想保住第一的焦慮。 因為當你是最好的時候,你會有很大的壓力。 當你不在的時候,你有很多自由。 特別是當你的價值觀是佛法價值觀,而不是世俗價值觀時,那就讓人們獲得世俗的成功。 它不是你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為你知道它來了又去。

你真正想要的是為了其他眾生的利益而發展你自己的內在品質,無論我們處於什麼情況,無論我們和誰在一起,或者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我們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總是有練習的機會。

寂天的詩句

我想讀幾首寂天關於如何對抗嫉妒的詩文。 這是在 Bodhicaryavatara:指南 菩薩的生活方式。 他說,

已生起覺醒心
願一切眾生快樂,
我為什麼要生氣
如果他們自己找到一些幸福呢?

我愛寂天。 他把它送給​​你。 他毫不留情。 就像,你生成了 菩提心 說,“我要成為一個 引導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裡有一個可憐的眾生找到了一點快樂,而你什麼都不做,你受不了了。 什麼樣的 菩薩 你認為你是嗎? 你是不是有點傲慢? 你不自滿嗎? 如果你對別人有那種嫉妒的態度,你就沒有兌現你對眾生的承諾。 你不能有 菩提心 和嫉妒同時在心中。 它不起作用。

然後寂天說,

若願一切眾生成
諸佛遍三界禮拜,
那我為什麼受折磨
當我看到他們只受到世俗的尊重時?

他很棒,不是嗎? 這是個好問題。 我說願他們都成佛,在三界受尊崇、受用、受用,受一切眾生的禮拜。 喬在這裡得到了我沒有得到的三個讚美詞,我很嫉妒他。 就像,與您的願望保持一致。

另有一首詩說,

如果我照顧的親戚
我必須給誰很多東西
應該可以找到自己的生計,
難道我不高興,而不是生氣嗎?

作為一個 菩薩-在修行中我們發誓要照顧有情眾生並利益他們。 如果有人找到他們自己的快樂方式,我們不用再為他們服務,我們不快樂嗎? 同樣,我們為什麼要嫉妒他們一些世俗的幸福? 如果我們真的有興趣照顧有情眾生,並且真的希望他們的福祉得到實現,那麼這就沒有任何意義。

下一節:

若我不欲眾生有此,
我怎麼能希望他們醒來呢?

如果我連一點世俗的財富、世俗的尊重、世俗的知識都不能希望,如果我都不能希望他們有這些,我怎麼能希望他們覺醒呢?他們什麼時候才能擁有所有的優秀品質和一切? 他不斷向我們指出的是,我們堅持 菩提心,這 心願 獲得完全覺醒,在我們心中非常深刻和珍貴,但是 心願——如果我們要嘗試並活下去——它不會因嫉妒而顫抖。 兩者不能也不要一起去。 如果我們的心真的受到啟發 菩提心,那麼我們必須把嫉妒拋在腦後。

哪裡有覺醒的心
當別人收到東西時,他會生氣嗎?

太尷尬了,不是嗎? 他告訴我我在做什麼,我是多麼矛盾,他是對的。 我一讀詩節就可以看到它,這就是我如此喜歡寂天的原因,因為你無法擺脫它。 他很直接。

有沒有給(我的敵人)有什麼關係?
他是否得到它
亦或是留在恩人家中,
無論哪種情況,我都一無所獲。

他是絕對正確的! 那我為什麼嫉妒? 嫉妒是如此愚蠢,因為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得到它,無論那個人是否擁有它。 為什麼我讓自己因為嫉妒而痛苦?

為何我一生氣就捨棄我的功德,
信念(其他人對我的信任)和我的優良品質?

當我嫉妒時,我在做什麼? 我正在拋棄我的優點,我正在拋棄其他人對我的信任,因為當我嫉妒時,我在其他人看來肯定不會好看。 實際上我的名聲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 為什麼我會因為嫉妒而拋棄自己的優點? 這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他說,

告訴我,為什麼我不生氣(對自己)
因為沒有利益的原因?

他是對的。 我們相信 因果報應——或者至少我們說我們做到了——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在過去的某個時候創造原因呢? 為什麼我們讓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前世掌管演出,以至於我們沒有創造原因來擁有我們嫉妒別人現在擁有的東西,因為他們確實創造了原因?

我真的不得不處理這個,那時候我真的很窮。 為什麼? 因為我很吝嗇。 不是因為噠噠噠噠噠噠,而是因為前世小氣。 這就是貧窮的因果。

你為什麼不受尊重? 因為你詆毀別人並批評他們。 我創造了事業。 如果其他人沒有像我認為我應得的那樣尊重我,那是因為我糟蹋了別人,而且我很傲慢,沒有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認為自己比那些值得尊重的人更好真的值得尊重。 這就是我現在被詆毀的原因。 我創造了事業。 那麼,我究竟在為什麼而痛哭流涕,讓自己和其他人痛苦不堪呢? 讓我們接受這種情況。 如果我不喜歡這種情況,就採取不同的行動,這樣我就可以創造不同的 因果報應. 因為我可以在這一刻開始採取不同的行動。 我不必等到我的外在情況改變了,我才改變我的精神狀態。 就在下一刻,如果我創造了業力因,我就可以開始創造擁有我想要的東西的因。

更何況沒有任何悔意
關於你犯下的罪惡,(0 mind),
你為什麼想和別人競爭
誰建功立業?

他是對的。 我在這裡。 比我有功德的人,比我有德行的人,比我修行好的人,我和他們比試,說:“為什麼他們比我有德行,比我好,比我有尊嚴呢?”我沒有甚至對我造成的所有消極情緒感到懊悔? 這就像我想要結果而不想創造原因一樣。 而且我正在為相反的事情創造原因,甚至不承認我正在這樣做。

你得到那節經文了嗎? 我覺得他說的太對了。

即使你的敵人不高興
你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你只是希望(讓他受到傷害)
沒有讓他受傷。

非常真實。 為什麼當我的敵人不快樂時我不快樂——當他們變得不快樂時? 因為我希望他們不開心並沒有讓那發生。

然後是下一節。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

即使他確實像你希望的那樣受苦,
你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如果你說,“因為我會感到滿足,”
還能有比這更噁心的事嗎?

他是對的,不是嗎? 我要為別人的痛苦而高興。 這就像我們能有的最噁心的想法,不是嗎? 你不覺得嗎? 我會很開心的。 我要為別人的痛苦鼓掌。 啊! 當我看著那個,然後我說,“好吧,我真的必須改變。 我受夠了嫉妒。” 因為他告訴我我喜歡什麼,他是絕對正確的。 所以我最好開始改變。

怀揣不安的漁夫所投的這鉤
鋒利得令人難以忍受:
被抓住後,
我肯定會被煮熟
在地獄守護者的大鍋裡。

如果我樂於希望別人有痛苦、苦難、貧窮和絕望,並且他們的關係很糟糕,那麼我在為自己創造什麼經歷呢? 這不會是幸福的。

這是他的一些詩句 附件 讚美,因為這是我們嫉妒的一件大事,當其他人受到讚美、關注、尊重、愛戴和欣賞時,但我不是。 寂天說:

但這個誇獎是針對自己還是針對其他人
我將如何從(賜予它的人的)喜悅中獲益?
因為那快樂和幸福是他一個人的
我什至不會得到它的一部分。

這是對讚美的一種非常不同的看法。 如果你在讚美我,那你就是快樂的人,因為你看到了別人的善良。 所以如果你讚美我,你就創造了美好 因果報應,你在別人身上看到善良,你的心是快樂的。 如果我得到稱讚,那一切都是我的美德的結果 因果報應 被消耗了,我不再造德了,我什至可能造一些惡德,因為我變得自負了。 然後當我沒有得到讚美時,我就會嫉妒其他得到讚美的人。

但如果我真的在他的幸福中找到幸福
那麼我對所有人都應該有同樣的感覺嗎?

如果我慶幸別人有一種使他們稱讚我的善良的心理狀態,那麼我當然應該對其他人有同樣的感覺。 那麼當別人稱讚我時,我也應該隨喜。 所以如果你在讚美,我隨喜你在造功德,你有一顆快樂的心,那麼無論你讚美誰,我都應該隨喜。

我怎麼不呢? 因為我自己 以自我為中心. 那是一個 以自我為中心 這讓我的生活變得一團糟,所以我為什麼要遵循它? 我為什麼要照它說的做?

如果是這樣那我為什麼不開心
當其他人在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事情中找到樂趣時?

有人從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事物中找到樂趣; 為什麼我需要為此不高興? 嫉妒不是自暴自棄嗎? 這是一個快樂的絕好機會,為別人的才華、好機會或財富或其他任何東西而高興,一個快樂的絕好機會,我選擇做什麼? 通過嫉妒讓自己痛苦。 這真是弄巧成拙,不是嗎? 所以如果我想讓自己快樂,我就必須嫉妒地放棄,因為嫉妒讓我不快樂。

這就是我必須開始改變的方式,因為我曾經非常嫉妒那些與我們老師在一起的時間比我多的人。 哦,太可怕了。 我好嫉妒。 他們會去仁波切的房間做 法會 和他一起——只有幾個人——我沒能做到,因為我正在教一門課程。 可憐的我。 啊! 我好嫉妒。

我記得有一天坐在花園裡,看著所有這些人有時間和我們的老師在一起,而我沒有。 只是燃燒,你知道的。 然後意識到,“哇,我好痛。 我很痛苦。 我受不了這個。” 整個來源是我自己的嫉妒。 來源不是別人在做什麼。 來源是我自己的態度。 所以我不得不坐下來和自己好好談談,然後說,“看,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必須放棄這種嫉妒,因為它正在折磨你。”

然後他關於讚美的結論,

因此,生起的快樂
從思想上說,我被表揚了,”是無效的。
這只是孩子的行為。

寂天又是對的。 那麼我要以什麼為榮呢? 說我像個孩子? 呃,不。

所以這有點嫉妒。

嫉妒的解藥

隨喜真是解藥。 如果你經常練習它,你的心會很快樂,因為那時你看到的一切都會讓你感覺良好。 你戰勝了競爭和你所看到的一切——“哦,我很高興某某得到了晉升。 我很高興某某擁有非常好的關係。 我很高興某某人有一個美好的靜修,非常平靜。 我很高興某某,你知道,擁有財富,他們可以去旅行或做任何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一次又一次,在我們的腦海裡說,“我很高興,我很高興某某……”,你知道嗎? 訓練頭腦去做那件事,這就是心理訓練。 而不是現在的習慣“為什麼他們得到而我沒有?” 這是“那真是太棒了”的習慣。 多麼令人愉快——世界上有那麼多苦難,我看到一些人擁有良好的條件,他們快樂、平和——他們能夠實現他們想要的。” 那好極了。 然後你看著下一個人,你也有同樣的想法。 所以想一想,有意識地培養隨喜心,並在隨喜心中訓練我們的心,可以帶來不可思議的快樂。

它也創造了很多功德,因為如果我們隨喜與我們平等的人,我們會獲得同樣的功德,僅僅是來自隨喜的心理行為,就像我們自己隨喜一樣。 如果我們為比我們低級的人的善行而歡喜,我們就會得到比他們所做的更大的美德,即使他們做了這些事。 如果我們隨喜那些比我們優越的人,例如佛陀和菩薩的功德,那麼我們就會得到他們所得到的功德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都說隨喜別人的功勞是懶人造福的方法 因果報應. [笑聲]

你甚至不需要自己出去修善業。 你可以坐在沙發上享受快樂。 “我很高興某某慷慨地捐出他們的財富。 我為某某的慷慨教導而高興。 我為某某因閉關而產生的美德而歡喜。 作為一個積極參與社會的佛教徒,我為某某的慷慨而高興。 我為這件事、那件事和另一件事感到高興。” 你感覺很開心,而你只是坐在沙發上。 你正在創造大量的功德。 這真的很划算。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快樂,我們應該在隨喜中訓練我們的心。

問題與解答

好的。 我們有一點時間提問。

聽眾: 自從成為佛教徒後,我從做一件噁心的事變成了另一件噁心的事。 我想知道如何阻止它。 我曾經——當我看到一個我稱之為“邪惡”的人正在對他人做有害的事情,讓他人受苦時——我希望他們也受苦,你知道的。

現在我所做的——可能沒什麼不同——是我對我妻子說,“嗯,他們正在製造很多負面情緒 因果報應” 我希望,我祈禱那消極的 因果報應 立即成熟。 所以這是一種不希望他們受到傷害但仍然希望他們受到傷害的方式。 因為我意識到他們正在製造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但我希望那個負面的 因果報應 將要…。

尊者圖登卓龍(VTC): 立即成熟。

聽眾: 成熟,是的。 我該如何擺脫它?

職業訓練局: 當有人做不道德的事情或你不喜歡的事情時,無論是什麼,你過去都希望他們被卡車撞到,現在你只是坐在那裡說,“嗯,他們正在製造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並且可能他們的消極 因果報應 盡快成熟——”

那不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心理狀態嗎? 你必須問自己,“我想繼續保持那種精神狀態嗎?” 我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夠審視自己並有一些正直感,那種以他人的​​痛苦為樂的心不會成為我自我感覺良好的原因。 所以我需要把這種思維方式拋在腦後。 然後,實際上,你應該做取捨調解,並承擔那個負面的結果 因果報應 這樣他們就不必經歷了。

聽眾: 自從我開始這種做法以來,我意識到公平感包含了複雜的信息。 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社會,真的像你說的那樣吹捧正義,吹捧公平和平等的感覺。 但這也有缺陷。 有哪些情況或技巧可以以積極的方式利用公平而不陷入“這不公平”的心態?

職業訓練局: 好的。 那麼如何以積極的方式利用不公平感。

聽眾: 當然。 是的。

職業訓練局: 好的。 這不一定是我要教給處於弱勢地位、不是佛教徒的其他人的東西。 因為如果有人對法律沒有深信不疑 因果報應 它的效果,它會完全錯誤。 它會出來,“嗯,你是那樣的,因為你創造了 因果報應; 太糟糕了,伙計,”這根本不是它的意思。 所以我永遠不會對任何沒有強烈意識的人說這句話 因果報應 及其影響。 但在我自己觀察情況時,當我覺得對我有歧視或不公平或其他任何事情時,再次說,“好吧,我為此創造了原因。 在前世,我可能擁有更多的權力,更多的聲望。 我很傲慢。 我向其他人吹捧。 所以這一世我出生在相反的位置。

甚至在經典中,當他們談論事物的業力原因時,它也是這樣說的。 如果我處於這個位置,我就創造了事業,因為我太傲慢了。 所以我不喜歡處於這個位置。” 並且“我現在仍然好勝、嫉妒和傲慢,我只是沒有以前那麼傲慢了。 但那種傲慢還在我的腦海裡。 所以我需要真正地對自己下功夫,停止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這件事。 相反,要學會平等地看待每個人,認為幸福就是幸福,不管是誰的幸福,並為之高興。 不管是誰的苦,都是苦; 我要設法補救它。 所以我不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一次又一次地為我自己的痛苦創造了原因。”

我發現這對我來說效果很好。 或者,就像我說的,你知道,有時當我們處於不利地位時,我們可以再次取得進步,如果我們處於有利地位,我們將永遠不會取得進步。 因為當你處於劣勢的時候,你其實可以發展的非常強大 放棄 輪迴,因為你知道,你不會被輪迴的美好品質迷惑和迷惑,想著,“我想要它們。” 你能夠看到輪迴的腐朽,並生起擺脫它的願望。 它還讓你有機會對比我們更弱勢的其他人培養強烈的同情心。 如果我因為自己的障礙而感到難過,想像一下其他人的感受。 我能用善良的心去看待那些人嗎? 我可以對他們微笑嗎? 我可以幫助他們感覺更好或給他們一些可以豐富他們生活的東西嗎?

所以你改變了,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情況。 它實際上可以幫助您培養良好的品質。

聽眾: 在你演講的一開始,你談到了比較的頭腦。 我想到的是,比較是我們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 因此,在孩子方面,在新工作方面,在正規教育方面,在所有這些方面,我們不斷地比較和定位我們的經驗,以產生意義。 我的問題是,具體到比較心,我們如何根據比較心培養實用和應用的內省意識?

職業訓練局: 所以你說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真正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學習和進步。 所以你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使用內省意識來……。

聽眾: 阻止我們參與那些產生價值判斷的有害比較? 我們仍將進行比較,但也許我們不必進行引起嫉妒的討論。

職業訓練局: 那麼如何有內省的意識來停止那種製造嫉妒和驕傲的比較,因為如果你想消除嫉妒,你也必須消除驕傲。 尊者經常談論與自己競爭或比較自己。 你知道,與其說“我比別人好”或“他們比我好”,不如說“我能夠做到這一點。 我怎樣才能邁出下一步?” 因此,繼續專注於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然後說,“我該如何採取下一步行動?” 因為你說我們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學習,好像那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實際上,這是非常低效的,因為我們在嫉妒和傲慢中浪費了很多時間。

[會議的剩餘部分未轉錄]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