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簡介

佔位符圖片

佛法之花:以尼姑的身份生活, 1999 年出版。這本書不再印刷,匯集了 1996 年的一些演講 身為尼姑的生活 印度菩提迦耶會議。

粉紅色的蓮花。

致力於道德紀律的佛教尼姑給我們在這個物質主義、暴力的世界中帶來希望和樂觀。 (攝影者 傑瑞許)

當春天第一朵花開時,我們的心被提拔了。 每朵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產生靈感和好奇心。 同樣地,致力於倫理戒律的佛教尼姑給我們在這個物質主義、暴力的世界中帶來希望和樂觀。 他們放棄了家庭生活和消費主義,將一生奉獻給佛教教義或佛法,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他們自願承擔 戒律——培訓他們的道德準則 身體、言語和思想——並且放棄職業、正常的社交生活和親密的身體關係。 然而,這些修女很快樂,並且對生活有意義和目的感。 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佛法之花:以尼姑的身份生活 讓我們一睹他們所處的迷人世界。

本書的大部分撰稿人都是出家為尼姑的西方女性。 它們是一種相對較新的現象,是一個有著 XNUMX 個多世紀歷史的古老傳統的芬芳之花。 比丘尼教是如何在印度開始的?為什麼在西方長大的女性會希望在 XNUMX 世紀成為佛教僧侶?

修女的命令

不久之後 在他的啟蒙下,很多人都被這位沉穩、睿智、慈​​悲的人所吸引,紛紛拜他為徒。 有的成為居士,與家人一起維持在家人的生活,有的成為比丘,開始出家。 五年後,修女會開始了。 其起源的鼓舞人心的故事始於摩訶波羅阇波蒂 (Mahaprajapati), 從小照顧他的阿姨和繼母。 她和釋迦族的五百名婦女一起剃了光頭,從迦毘羅衛城長途跋涉到毘舍離請戒。 起初的 拒絕了,但在他的親密弟子阿南達的調解下, 證實了女性獲得解脫的能力,並開始為女性出家比丘尼或具足戒。 修女會在印度存在並繁榮了多個世紀,並傳播到其他國家:斯里蘭卡、中國、韓國、越南等。 在二十世紀,許多西方人成為佛教徒,其中一些人選擇出家。

佛教在西方還是新鮮事物。 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有來自各種佛教傳統的佛法中心和寺廟。 致力於研究和修道院 冥想 另一方面,實踐較少,因為大多數僧侶傾向於住在佛法中心或寺廟,在那裡他們與居士社區互動和服務。 關於居住在西方的亞洲或西方血統的佛教僧侶的研究很少,也沒有關於僧尼人數的統計數據。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引人入勝的課題。 這本書介紹了新一代修女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西方人皈依佛教

在過去的四十年裡,西方人對佛教的了解和興趣急劇增加。 許多因素促成了這一點:例如,改進的通信和技術使更多信息可用; 改善交通條件,讓亞洲教師可以來到西方,讓西方人可以訪問亞洲; 政治動盪將亞洲人從他們的祖國驅趕到其他國家; 許多嬰兒潮一代的青春叛逆和好奇心; 以及對西方宗教機構的幻想破滅。

然而,除了這些外部 條件 也是內部的。 為本書做出貢獻的西方修女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宗教。 一些人顯然是在進行精神探索,另一些人則“偶然”發現了佛教。 但他們都在其中找到了意義 的教義和佛教 冥想。 在 在他的第一個教法中,他解釋了四聖諦:1)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不如意的經歷; 2)這些都有原因——無知, 憤怒執著 在我們心中; 3) 存在一個遠離這些的狀態——涅槃; 4) 有一條道可以消除這些不圓滿的體驗及其因,並獲得涅槃。 他以這種方式解釋了我們的現狀和潛力,並清楚地描述了轉化我們思想和心靈的循序漸進的路徑。 這種實用的方法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而不僅僅是在寺廟或教堂中,這對西方的許多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相似地, 冥想,它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在小組中完成,提供了一種理解、接受和提高自己的方法。 此外,與覺悟的亞洲大師的會面使第一代西方佛教徒相信精神轉變確實是可能的。 在她們的談話中,一些比丘尼分享了吸引她們皈依佛法的原因,以及導致她們出家的原因。

僧侶生活

當然,並不是每個對佛教感興趣或成為佛教徒的人都有興趣成為一名佛教徒。 修道院的. 人有不同的性情和愛好,居士也可以修行。 事實上,亞洲和西方的大多數佛教徒仍然是居士。 然而,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角落在想,“當一個人會是什麼感覺? 修道院的? 即使當人們認為出家不是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時,了解和欣賞它對他們來說仍然是有價值的,因為出家是佛教社區中一個引人注目的重要元素。

如果我們修行靈修之道——作為在家人或 修道院的——我們顯然必須對日常習慣做出某些改變,以培養我們積極的品質和行為,並阻止消極的品質和行為。 為此, 鼓勵我們自願接受擁有五個 戒律——避免殺戮、偷竊、不明智的性行為、說謊和吸毒——或 修道院的。 服用 修道院的 戒律 不是必需的,但對於那些有這種傾向的人來說,它鞏固了他們的意圖並為他們的實踐提供了額外的力量。 這 修道院的 戒律 包括基本的道德禁令,例如放棄殺戮、偷竊、說謊和所有性行為。 它們還包括作為一個社區共同生活、處理日常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住所和藥物)以及與社區內的人接觸的指南。 修道院的 社區,佛教社區,以及一般更大的社會。 在 的時間, 修道院的 秩序開始於一群遊蕩的從業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穩定的社區,這樣的社區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些社區使僧侶能夠一起學習、實踐和觀察 戒律.

隨著佛教傳播到古印度的不同地區,一些 戒律 學校出現了。 其中,三個現存:上座部,主要分佈在斯里蘭卡和東南亞; 法藏部主要在中國、越南、韓國和台灣追隨; 以及主要在藏人中修行的根本說一切有部。 儘管它們枚舉的方式略有不同 戒律,它們非常相似。 所有這些傳統都規定了不同層次的出家戒:沙彌 (sramanera/sramanerika)、見習尼姑 (siksamana) 和具足戒 (bhikshu/bhikshuni)。 每一個等級都有相應的數量 戒律,並且候選人在由 僧伽.

作為佛教徒 修道院的,一個人可以過多種生活方式; 唯一的必要條件是觀察 戒律 盡最大努力。 例如,一個 修道院的 有時住在鄉下的寺院裡,有時住在城市的公寓裡。 她可能有一段時間以服務社區為中心,而其他時間則專注於學習、教學或 冥想. 有時她可能在許多人中過著積極的生活,而其他時候卻 冥想 獨自撤退,觀察幾個月的沉默。 在所有這些不同的情況下保持不變的是,她的一天開始和結束 冥想 和祈禱,白天,她觀察 修道院的 戒律 盡她所能。 如此多樣的生活方式是被允許的,而且 修道院的 在她的精神導師的指導下採用了一個特定的。

為什麼會有人拿 修道院的 戒律?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其中一些原因可能是精神上的,一些是個人的,還有一些是對特定歷史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的回應。 以下是採取行動的一些精神和實際原因 修道院的 戒律 這激勵了我個人,並被許多其他僧侶分享。 其中一些原因也適用於外行 戒律.

首先, 戒律 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行為。 生活忙碌,我們常常與自己脫節,“自動”地生活,從一項活動轉到另一項活動,卻不太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或為什麼做。 當我們有 戒律 指導和規範我們的行為,我們希望盡可能純粹地遵循它們。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放慢腳步,在說話或行動之前三思,注意激勵我們的思想和情緒,並辨別哪些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哪些會導致痛苦。 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在手臂發癢時不假思索地揉她的手臂。 服用後 箴言 為了避免殺死包括昆蟲在內的生物,她更加細心,並在採取行動之前先查看瘙癢感的原因。 或者,一個人可能會在腦海中或大聲無意識地唱電視廣告歌曲和流行旋律,完全沒有意識到她正在這樣做,同樣沒有意識到她周圍的人可能不想听他們! 服用後 修道院的 戒律,她更清楚自己的想法以及它如何以言語或行為的形式表現出來。

戒律 也幫助我們做出明確的道德決定。 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原則並根據這些原則生活,但是當它有利於我們的個人利益時,我們中的許多人會重新協商它們。 例如,一個人可能認為說謊有害,不喜歡政客、首席執行官或親友說謊。 然而,有時當她不想處理別人對她所做的事情的反應或不想承認自己行為的後果時,她的頭腦會合理化“為了他人的利益”,她需要說“一個善意的小謊言”。 這種行為分明是出於個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顧慮,但在當時看來既合乎邏輯又合乎情理。 當她意識到自己的信仰與行為之間存在差異時,她問自己:“我想過這樣的生活嗎? 我還要繼續當偽君子嗎?” 並看到按照 戒律 將幫助她停止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和弄巧成拙的行為。

這樣看來, 戒律 不是限制,而是解放。 它們使我們免於做我們內心不想做的事情。 有的人想:出家人做不了這個,做不了那個。 他們的生活有什麼樂趣? 那樣生活一定很壓抑。” 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不應該成為 修道院的,因為他或她會感到被限制和束縛 戒律. 然而,對於一個快樂的人來說 修道院的,體驗大不相同。 仔細考慮了文中提到的行動 戒律 以及這些行為在來世的業果,她希望捨棄它們。 儘管如此,因為她 附件, 憤怒,而無知有時比她的智慧更強大,她發現自己捲入了她不想做的事情。 例如,她可能希望停止飲酒或使用消遣性藥物,但當她與使用這些藥物的朋友參加聚會時,她會想:“我想融入其他人。 如果我不加入,我會感到格格不入,別人可能會覺得我很奇怪。喝酒沒什麼不好。 反正我只拿一點。” 於是,她先前的決心被埋沒,舊習又強勢捲土重來。 然而,當她事先考慮到這種情況並下定決心不遵循她的舊習慣時,採取了 箴言 對於這種行為,是對她決心的印證。 然後,當她發現自己處於這種情況時,她的頭腦不會因疑惑而不知所措。 服用前 箴言 她已經決定了。 這 箴言 使她擺脫了有害的習慣,使她能夠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行事。

受戒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決定,即要讓靈性修行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 大多數人都有一些精神上的興趣和親和力,但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修道院的的生活。 雖然家庭生活可以成為修行的有益氛圍,但它也會帶來許多干擾。 作為一個 修道院的,我們生活簡單。 我們沒有家庭,沒有工作,沒有要還清的抵押貸款,沒有要參加的社交活動,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 我們的住所沒有最新的娛樂選擇。 這為修行和教授佛法留下了更多時間。 另外,因為我們剃了頭髮,穿 修道院的 袍,不使用珠寶或化妝品,我們不需要花時間購買各種衣服,決定穿什麼,或擔心我們的樣子。

觀察 戒律- 他們是一個 修道院的 或在家人的那些——也使我們能夠通過淨化負面的東西來接近解脫和證悟 因果報應 並積累積極的潛力。 當我們採取破壞性行動時,我們會在我們的思想流中留下印記,影響我們未來的經歷; 由於行為是有害的,結果將是不愉快的。 通過放棄我們的破壞性行為,我們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因果報應 這會遮蔽我們的思維流,我們會淨化可能使我們再次以這種方式行事的習慣性能量。 此外,由於我們有意識地放棄有害的行為,我們創造了積極的潛能,這將在未來帶來快樂的結果,並使我們的心流更靈活,更容易接受證悟之道的實現。 通過觀察 戒律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開始感受到良好的能量和信心的基礎,這種內在的環境使我們能夠輕鬆而輕鬆地轉變我們的思想。

的教義分為 三項高等訓練:在戒律、禪定和智慧方面的更高等訓練。 智慧讓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要以這種能力發展和利用它,我們需要有穩定的禪定。 道德紀律是禪修穩定和智慧的基礎,因為它是一種工具,可以平息我們心中最粗暴的干擾和消極動機。 這是最簡單的 三項高等培訓 完成並觀察 戒律 是對這樣做的有力支持。

自己是一個 修道院的,這意義重大。 有道德地生活,如保持 戒律,是開悟之心的自然反映。 雖然我們還沒有開悟,但通過保持 戒律 我們試圖模仿 的心理、語言和身體行為。

當然,問題出現了,“如果一個人打破了一個 箴言?” 這 修道院的 戒律 屬於各種類別。 保持一個 修道院的,我們必須避免完全違反任何 戒律 在第一類中,稱為失敗或 帕拉吉卡。 這些 戒律 禁止殺人、偷竊社會上有價值的東西、謊報我們的精神修養和性行為。 這 戒律 在其他類別中,涉及不太嚴重但更容易做的動作。 在我們被任命之前,據了解我們很可能會打破一些後者 戒律. 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心還沒有被征服。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 戒律 完美,我們不需要接受它們。 這 戒律 是幫助我們訓練思想、言語和行為的工具。 這 描繪了我們可以淨化和恢復我們的方式 戒律 當我們製造違規行為時:產生悔恨,下定決心避免未來的有害行為, 避難 ,在 三顆寶石,產生利他的意圖,並從事某種補救行為。 如果是 修道院的 戒律是, 僧伽 每兩週開會做 波薩達 (巴利: 布薩, 藏語: 小鍾)、淨化修復的懺悔儀式 修道院的 戒律.

僧伽 社區首先出現,此後的幾年裡,沒有 戒律 存在。 然而,當一些僧人開始不當行為時, 建立了 戒律 一個接一個地響應特定事件。 他禁止的某些行為,例如殺戮,無論是誰做的,自然都是消極或有害的。 出於特殊原因,他禁止其他行為,例如觀看娛樂節目。 雖然這些行為本身並不是消極的,但 禁止他們避免給在家人帶來不便或防止僧侶分心和失去正念。 例如,雖然吸毒不是天生的消極行為,但它是被禁止的,因為醉酒的人更容易做出直接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戒律 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社會建立起來。 儘管時代變了,但人類思維的基本功能卻保持不變。 無知, 憤怒附件 由它們驅動的行為仍然是我們在輪迴中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的原因。 四聖諦描述了我們目前的處境,並向我們展示了轉變它和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現在和過去一樣真實。 先教他們。 因此,基本的推力和設計 修道院的 戒律 適用於西方 修道院的 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

然而,具體細節在 戒律 與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社會的關係比與現代西方社會的關係更大。 例如,其中一位比丘尼 戒律 是避免乘坐車輛。 在古印度,車輛是由其他人或動物拉動的; 因此,騎在一個人身上可能會給其他人帶來痛苦。 此外,車輛是有錢人才能使用的,坐上去很容易變得傲慢。 然而,在當今的西方,這兩種擔憂都不成立。 事實上,不乘車可能對其他人有害,否則怎麼可能 修道院的 去佛法中心在他或她的直接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傳教?

因此,西方僧侶必須決定如何保留一些 戒律 根據他們所處的社會和情況。 當佛教從印度傳播到西藏、中國和其他國家時,保持佛教的方式 戒律 也被調整以適應社會的心態以及國家的地理、氣候、經濟等。 這個過程現在在西方才剛剛開始。 為了促進它,我們需要研究 的教義和對它們的評論,以及了解其他社會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本書中的大部分演講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這個主題。

僧侶的作用和修女的貢獻

生活在 XNUMX 世紀和 XNUMX 世紀的我們繼承了前人所做工作的好處。 尤其是,我們可以敞開心懷感謝前幾代的佛教修行者,由於他們的仁慈,教法得以以純淨的形式保存下來,供我們今天享受。 的存在 佛法 修行者的傳承取決於許多人, 修道院的 躺著一樣。 過去的整個佛教團體都對我們今天得到的利益負責。

其中,傳統上僧侶在佛教社會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 作為離開家庭生活的人,他們的時間主要用於佛法學習、修行和教導,以及在物質上維護他們所居住的寺院、隱修院和社區。 儘管過去和現在有許多高度證悟的在家修行者,但修持和保存教法的主要責任在歷史上一直落在僧侶身上。 為此, 修道院的 傳統在前幾代人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得到保護,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 它不是一種適合所有人或所有人都渴望的生活方式,但它會造福於它適合的人,而他們反過來又會造福於更大的社會。

由於 在那個時代,尼姑們在保持佛法的活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引起注意。 這 泰里加薩, 或者 修女長老之歌, 是在釋迦牟尼的指導下直接學習和修行的比丘尼說的 . 在其中,他們揭示了他們的精神渴望和成就。 幾個世紀以來,在所有佛教社會中,尼姑們都在學習、修行,並且在許多情況下教授佛法。 由於社會結構和修女不願引起人們的注意,她們的許多貢獻都沒有引起注意。

目前,我們在東西方也看到了活躍而充滿活力的比丘尼。 有些是學者,有些是禪修者。 有些人從事經文翻譯工作,有些人在戰區或貧困地區的醫院、監獄和學校從事社會服務工作。 正如本書中的談話所揭示的,這些修女的貢獻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出色工作。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