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寺院志向

寺院志向

泰國僧人合掌。
出家生活是我們在修行道上使用的“工具”; 它本身並不是目的。 (攝影者 堪他猜·柴扎古比汶)

以下是圖登卓隆尊者寫給一位立志出家的年輕人的一封信的摘錄,這可能對其他考慮出家生活的人也有幫助。

心願 對於 修道院的 生活真的是 心願 過一種致力於增加我們長期利益他人的能力的生活,從而探索現實的本質,以淨化我們的思想並獲得最大的利益。 那是, 修道院的 生活是我們在路上使用的“工具”; 它本身並不是目的。 重點不只是受戒; 它是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完全覺醒。 我們知道,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希望生活在道德行為中(戒律),減少我們的 附件 和分心通過 修道院的 生活方式,並儘我們所能實現我們的精神願望。

出家準備的一部分包括培養我們的動機,要做到這一點,理解佛教的世界觀並擁有一個 心願 擺脫循環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這是出家的根本動機; 菩提心 就像甜點。 為了產生這種動機,學習和實踐 拉姆林,覺醒之路的各個階段。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佛教修行會引起我的共鳴,我想在這條道路上引導我的人是什麼?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通常是一起出現的:我們遇到了一位在實踐中指導我們的老師,以及我們與兩次點擊的聯繫。 這不一定是戲劇性的。 就我而言,老師說的很有道理,當我練習時,它對我有幫助。 所以我不斷地回去,最終過了一段時間,我意識到這些是我的老師。 在藏傳佛教中,我們可以有不止一位上師,我們可以進行多種不同的修行,但認真的修行者(尤其是出家人)首先要與老師和社區保持密切聯繫,以便我們能夠接受教義、培訓和支持我們的實踐。 這樣,我們在做出長期承諾之前會先進行測試。

與其急於出家,不如在出家前留在您想加入的社區內或附近。 當我們不太了解人們時,很容易將他們和社區視為“完美”,並對他們產生各種錯誤的期望。 當你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後,你就會開始看到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你也開始釋放自己獲得快速實現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並更好地了解自己需要努力的事情。

珍惜你的美德願望,尊重你自己的那部分。 與理解並支持你培養你的美德品質和願望的人分享這些願望是明智的。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