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以身作則教孩子

以身作則教孩子

孩子拿著一個蘋果,上面刻著一個等號。
我們不僅透過告訴孩子們慈愛、寬恕和耐心來教導他們,而且透過我們自己的行為來表現出來。 (拍攝者 紫色果子露攝影)

摘自《現代社會中的佛教》一文,來自 幸福之路

佛法修行不只是來寺廟; 這不是簡單地讀佛經或念經 的名字。 實踐是我們如何過我們的生活,我們如何與家人一起生活,我們如何與我們的同事一起工作,我們如何與這個國家和地球上的其他人相處。 我們需要帶上 慈愛的教義進入我們的工作場所,進入我們的家庭,甚至進入雜貨店和健身房。 我們這樣做不是通過在街角分發傳單,而是通過自己修行和實踐佛法來做到這一點。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自然會對周圍的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例如,你教導孩子慈愛、寬恕和耐心,不僅通過告訴他們,而且通過在你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如果你告訴你的孩子一件事,但以相反的方式行事,他們將遵循我們所做的,而不是我們所說的。

如果我們不小心,就很容易教導我們的孩子在別人傷害他們時憎恨並且永不原諒。 看看前南斯拉夫的情況: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成年人如何教孩子仇恨。 當那些孩子長大後,他們教他們的孩子去恨。 一代又一代,這樣下去,看看發生了什麼。 那裡有太多的苦難; 這很令人悲傷。 有時你可能會教孩子討厭家庭的另一部分。 也許你的祖父母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吵架了,從那時起,家裡的不同面就不再說話了。 在你出生前幾年發生了一些事情——你甚至不知道這件事是什麼——但正因為如此,你不應該和某些親戚說話。 然後你教給你的孩子和孫子。 他們了解到,與某人爭吵的解決辦法是永遠不要再和他們說話。 這會幫助他們成為快樂和善良的人嗎? 你應該深入思考這一點,並確保只教你的孩子什麼是有價值的。

這就是為什麼在你的行為中體現你希望孩子學習的東西如此重要的原因。 當你發現怨恨時, 憤怒,怨恨或好戰,你必須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是為了你自己的內心平靜,而且你不會教你的孩子有那些有害的情緒。 因為你愛你的孩子,所以也要試著愛你自己。 愛自己並希望自己快樂意味著您會為家庭中的每個人的利益培養一顆善良的心。

把愛心帶進學校

我們不僅要把慈愛帶進家庭,也要帶進學校。 在成為尼姑之前,我是一名教師,所以對此我的感受特別強烈。 孩子們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大量的信息,而是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與他人的衝突。 家長和老師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來教孩子科學、算術、文學、地理、地質學和計算機。 但是我們有沒有花時間教他們如何善良? 我們有善良的課程嗎? 我們是否教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如何解決與他人的衝突? 我認為這比學術科目重要得多。 為什麼? 孩子可能知道很多,但如果他們長大後成為不友善、怨恨或貪婪的成年人,他們的生活將不會幸福。

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此認為他們的孩子需要賺很多錢。 他們教孩子學術和技術技能,這樣他們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並賺很多錢——就好像錢是幸福的源泉一樣。 但是當人們臨終時,你永遠不會聽到任何人一廂情願地說:“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辦公室。 我應該賺更多的錢。” 當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後悔時,通常會後悔沒有與他人更好地溝通,沒有變得更友善,沒有讓他們關心的人知道他們在乎。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不要只教他們如何賺錢,而是教他們如何過上健康的生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如何以富有成效的方式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孩子與他人分享

作為父母,您必須對此進行建模。 假設您的孩子回家後說:“爸爸媽媽,我想要名牌牛仔褲,我想要新的旱冰鞋,我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因為其他所有孩子都有。” 你對你的孩子說:“那些事情不會讓你快樂。 你不需要它們。 跟上李家的步伐不會讓你高興的。” 但是然後你出去買別人所有的東西,即使你的房子裡已經裝滿了你不使用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你在說什麼和你在做什麼是矛盾的。 你告訴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分享,你不給窮人和有需要的人做慈善。 看看這個國家的房子:裡面裝滿了我們不使用但又不能放棄的東西。 為什麼不? 我們害怕如果我們放棄某些東西,我們將來可能需要它。 我們發現很難分享我們的東西,但我們教孩子們應該分享。 教你的孩子慷慨的一個簡單方法是把你去年沒有用過的所有東西都送出去。 如果所有四個季節都過去了,我們還沒有使用過某些東西,那麼明年我們可能也不會使用它。 有很多窮人可以使用這些東西,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捐出去,對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和其他人都會有幫助。

另一種教孩子善良的方法是不要買你想要的一切。 相反,把錢存起來,捐給慈善機構或有需要的人。 你可以通過自己的例子告訴孩子,積累越來越多的物質並不能帶來快樂,而與他人分享更重要。

教孩子們了解環境和回收利用

沿著這條線,我們需要教孩子們關於環境和回收利用的知識。 愛護我們​​與其他生物共享的環境是慈悲修行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破壞環境,我們就會傷害他人。 例如,如果我們使用大量一次性物品,不回收,直接扔掉,我們給後代的是什麼? 他們將從我們那裡繼承更大的垃圾場。 我很高興看到更多人重複使用和回收物品。 它是我們佛教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寺廟和法中心應該帶頭開展的一項活動。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