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廣泛發行實踐的解釋

廣泛發行實踐的解釋

尼泊爾科潘寺的佛塔
一旦我們開始平息執著並放下它,心中就會平靜。

雲山靜修中心,美國華盛頓,2005 年 XNUMX 月

因為 廣泛的發行實踐 對你們中的一些人來說可能是新的,理解它的目的和意義很重要。 製作的目的之一 供品 就是要克服我們的吝嗇、吝嗇和認為“如果我放棄它,我就得不到它”的恐懼。 在這裡,我們通過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給予來抵消這些情緒。 這有助於我們克服我們的 附件 和對貧窮的恐懼——擔心我們會缺乏我們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即使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對缺乏的恐懼也是真實存在的。 有時在我看來,我們比窮人更害怕沒有東西,因為現在我們害怕失去我們擁有的東西,或者害怕沒有其他人擁有的東西。 另外,當我們凡夫擁有很多東西的時候,我們還不滿足、不滿足。 我們想要更多更好的東西,同時又害怕失去我們所擁有的。

儘管我們擁有這麼多,但頭腦還是有這種貧窮感。 我們仍然感到貧窮,經濟上沒有安全感。 由此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不能解決貧窮、不安全和缺乏的感覺。 想一想,看看你對擁有事物的想法和行為。 我們通常會想,“我覺得內心缺乏,生活中缺少一些東西,所以我想買點東西來填補那個空虛。” 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歷,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得到了我們認為需要填補的空虛,但空虛仍然存在。 根據你自己的經驗來考慮一下。

我們覺得自己很窮,所以我們出去努力工作,掙了一定的錢。 那麼我們在財務上有安全感嗎? 我們覺得我們有足夠的錢嗎? 沒有人覺得他們有足夠的錢! 我還沒有遇到過一個人,無論他們擁有多少,都能在經濟上感到安全。 同樣地,我們覺得生活中缺乏愛,所以我們出去尋找一段浪漫的關係,或者一段友誼。 我們可能會交很多朋友或有幾個戀人,但我們內心真的感受到愛了嗎? 能把裡面的洞填上嗎? 不,我們仍然覺得別人可以愛我們多一點。 我們都覺得我們可以使用更多的愛,不是嗎? 不管有多少人欣賞我們,我們仍然覺得不夠。 我們可以使用更多的讚賞。 無論我們擁有什麼——財產、友誼、地位、浪漫——都不能真正滿足我們。 我們仍然感到內心空虛或需要。 為什麼? 因為外在的事物和人沒有能力去滿足內在的缺乏。

問題不在於我們沒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問題是我們堅持我們想要的東西。 只要有 執著,永遠不會有任何滿足。 當沒有 執著,那麼,無論我們在財產、愛情、欣賞、名譽或地位方面擁有什麼,無論我們擁有什麼,我們都會感到滿足和完整。 但是當有 執著,無論我們擁有什麼,我們都會感到貧窮。 因此,我們一直用來滿足需求的方式——獲取外部事物——並沒有奏效; 因為問題不在於沒有我們想要的,問題在於 執著 到我們想要的。 一旦我們開始安撫 執著 放下它,心中就會平靜。

製作的實踐 供品 產生那種和平感,因為我們給予,提供,再給予。 我們開始熟悉給予,這是相反的 執著. 儘管這種做法涉及形象化大量捐贈和實際 供品 在祭壇上比較小,我們正在從那種思想中解脫出來 執著 就是說,“我需要,我想要,我必須擁有。” 那 執著 心在受苦。 做廣泛的實踐 供品 是一種善巧的方法來訓練心的布施。

即使我們只是想像製作 供品,對於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甚至很難想像給予我們喜歡的東西,不是嗎? 想像一下放棄我們的房子,放棄我們最喜歡的財產,放棄我們所愛的人? 不好了! 我們不能那樣做! 雖然我們只是觀想布施,但我們的心是抗拒的。 但是我們越這樣做,就越 執著 放鬆,心中就會有更多的平靜。 當內心平靜時,我們仍然可以擁有東西並享受與他人相處的樂趣,但我們的心卻不是 執著 給他們。 什麼時候 執著 沒有佔據我們的思想,有和平,滿足和接受這種情況。 我們會接受其他人,接受我們所擁有的。 我們會很放鬆。 這是這種做法的一個好處。

第二個好處是它創造了很多積極的潛力或優點:在梵語和巴利語中,這個詞是 , 在藏語中是 索南. 我們需要創造這種美好 因果報應,這種積極的潛力可以體驗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 慷慨是我們創造積極潛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因為樂於給予的心是健康的心。 這種善良的心會自動創造積極的潛力。 我們在周圍看到過去布施的結果:我們有足夠的食物、住所、朋友,以及參加這次閉關的機會——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前世的布施而產生的. 我們創造了積極的潛能,這種潛能在我們接受生活的四種必需品——食物、衣服、藥物和住所時成熟。

當我們通過布施來創造正向潛能時,我們迴向它不僅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愉快的生活和我們來生所需要的東西,而且也是為了獲得解脫和證悟。 創造積極的潛能對於有機會修行佛法至關重要。 例如,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加這次靜修會。 這麼多人想來,有障礙。 對於某些人來說,外部事件使他們難以前來; 對於其他人來說,障礙是精神上的——分心, 附件, 焦慮。 可見,光是有機會修行佛法,是很難得的。 有多少人有機會在下週進行靜修? 這個星球上有超過五十億人,本周有多少人在閉關? 數字上只有很小的百分比。 因此,創造這個機會的原因需要相當多的善良或積極的潛力。 因此,創造積極的潛力是廣泛開展的另一個好處。 實踐。

你可能會感到困惑,“我們想像製作 供品 所有這些佛菩薩,他們是誰? 我怎麼知道它們存在? 然後我們製作 供品 許多其他國家的雕像、佛塔和經文。 這聽起來像是偶像崇拜。 我到底在做什麼?”

佛菩薩是誰? 如果我們真的渴望圓滿的證悟,我們最好相信有一些眾生已經證悟,否則我們在渴望什麼? 這使我們了解 三顆寶石 避難所—— , 佛法, 和 僧伽——並將它們作為我們的精神導師。 佛法是真正的皈依處。 法寶是道心,是直接了悟實相的心,是一切本有空性的心。 現象. 法寶也包括真滅,即一切煩惱的滅。 這兩個——真正的停止和 真正的路徑——是四聖諦中的最後兩個。 四聖諦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基礎。 這 僧伽 是那些證得佛法皈依的人——任何具有寂靜的無概念結合和對空性的特殊洞察力的人。

最好澄清一下“僧伽”的意思是因為在美國對此有很多困惑。 這 僧伽 we 避難 在那些直接了解現實本質的高度實現的存在中。 現在美國有些人用“僧伽” 來指任何來到佛教中心的人。 這非常令人困惑,因為許多來到佛教中心的人甚至都不是佛教徒,如果我們認為我們是 避難 對於這些人,我們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並不是每個來到佛教中心的人都有良好的道德紀律或善良的人。 所以重要的是要知道 僧伽 we 避難 在那些高度實現的存在中——它可能是一個人,他要么是 修道院的 或世俗追隨者。 那些高度證悟的眾生的代表或像徵是 修道院的 團體,由四個或四個以上完全出家的僧侶組成。 為什麼 修道院的 社區象徵著 僧伽 避難所? 因為他們拿著 戒律 他們專注於修行道以獲得真正的聖賢的證悟 僧伽 珠寶

總而言之,法寶就是苦的證悟和苦的止息。 他們是我們真正的避難所。 這 僧伽 是那些直接了悟空性的人:他們有真正的止息和 真正的路徑。 那 僧伽 是聖賢眾生,即直接了悟空性的人。 這包括阿羅漢、更高層次的菩薩和諸佛。 然後 珠寶由真理組成 身體 並結成正覺諸佛身。 其中一個色身是釋迦牟尼 ,誰在我們的歷史時代轉動了法輪。 這些是 三顆寶石 避難所,我們做 供品 因為我們尊重和欣賞他們。

做一些沉思 , 佛法, 和 僧伽 如果我們要走佛教的道路,這很重要。 這 , 佛法, 和 僧伽 是我們的嚮導,也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想成為 , 佛法, 和 僧伽 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要去哪里或我們的指導者是誰,我們將無法以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修行。 需要一些時間來理解 , 佛法, 和 僧伽,但即使我們有了一個大概的想法,我們的動力和我們的道路也會更加清晰和穩定。

為什麼要觀想諸佛、菩薩、阿羅漢? 因為他們是我們賴以指引我們前進道路的人。 他們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榜樣。 我們想像了很多。 通常不是佛菩薩——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觀想披薩。 如果我說“披薩”這個詞,你腦子裡沒有畫面嗎? 你知道它是什麼類型的披薩,上面的餡料是什麼,是薄皮還是厚皮? 我們的可視化非常清晰。

如果我說,“想想你最愛的人”,那個人的形像馬上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即觀想。 如果我說,“想想你的母親”或“想想你的父親”,即使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你也能很容易地想像出他們。 我們的家的形象輕鬆而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一切都是觀想。 所以觀想的修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一直都在做。 然而,我們通常太忙於可視化 附件 和對象 憤怒 考慮一下 三顆寶石. 這就是為什麼似乎更難想到它們的原因; 這僅僅是因為我們更熟悉其他可視化。

而不是可視化對象 附件, 現在我們可視化對象 心願是, 三顆寶石 的避難所。 我們沒有想像所有我們依附的人,我們對他們抱有如此多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是將我們的思想轉向那些引領我們走上精神道路的人。 我們通常會想像我們喜歡的人和我們依戀的人。 你甚至可能把他們的照片帶到了這裡。 我們做 供品 對那些人:我們給他們買禮物,表揚他們,為他們做事。 也許您正在環顧靜修中心,看看可以買些什麼帶回家給家人,但可供選擇的東西並不多! 就像我們想像對我們很重要的人,並使 供品 對他們來說,現在我們想像 三顆寶石 ,使 供品 給他們。 這個 實踐對我們來說真的沒什麼稀奇的。 只是我們通常這樣做 凡夫是我們執著的對象,我們供養的對像也是凡夫。 我們也習慣於製作 供品 對我們自己。 我們去商店為自己買這個那個,為了享受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

通常我們想像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被我們喜歡的每個人包圍,這意味著每個喜歡我們的人。 這不就是我們喜歡誰的定義——喜歡我們的人嗎? 我真是個傻瓜,如果有人喜歡我,我會失去所有的辨別智慧,而我會喜歡他們。 我不在乎他們有多卑鄙,他們有多糟糕,他們有多不道德。 但如果他們喜歡我,我的頭腦就會說他們是好人。 如果有人不喜歡我,無論他們的靈性覺悟有多麼高尚或品德高尚,我都無法忍受他們。 你們有人這樣嗎? 我們完全失去了分別智。

所以我們在這裡改變這個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想像並製作 供品 獻給聖者,他們對我們的愛和憐憫勝過我們對自己的愛—— 三顆寶石 誰永遠不會背叛我們的信任或離開我們。 我們的世界不再充滿喜歡我們或我們喜歡的人——其中一些人可能不會對我們產生良好的影響——我們現在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了高度覺悟的精神存在,他們有動機只造福於我們並領導我們我們啟蒙。 他們是一個很棒的朋友社區。 想一想:誰更可靠, 還是你最好的朋友? 當你遇到困難,當你快要死的時候,誰會真正幫助你? 當你臨終時,你最好的朋友能為你做什麼? 他們可能會坐在那裡哭泣,讓你更難死。 有時我認為最好的朋友是我們死後最需要遠離的人,因為 附件 對他們來說是如此強大。 但是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證悟之道,這是任何人所能給予我們的最偉大的禮物。 如果我們修行他們教給我們的道路,那麼當死亡時刻到來時,我們會非常放鬆, 寧靜.

我聽過一個關於日布爾仁波切的美麗故事。 他得了癌症,住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家醫院裡。他病得很重,意識時好時壞。 有一次他從睡夢中醒來,對侍從說:“請 供品” 他的侍從回答說:“我們回家再做吧。 我們現在在醫院裡,我沒法放水碗。” 日布爾仁波切說:“但是周圍到處都是佛,我想做 供品 給他們。” 這不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嗎? 想像自己病入膏肓,同房見諸佛菩薩!

通過在這個練習中觀想他們,我們記住了這些聖人,這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他們的精神影響。 我們正在創造一個充滿美德的環境,他們可以引導我們走上持久幸福的道路,並向我們展示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生活。 當我們心煩意亂、失望或沮喪時,我們通常會跑到我們最好的朋友身邊,希望他們會張開雙臂擁抱我們,告訴我們我們有多棒——這不一定能改變情況。 現在,當我們沮喪或沮喪時,我們跑到佛陀和菩薩面前說:“教我如何處理這種心理狀態。 教我佛法。” 他們給我們教法,當我們修行時,不舒服的心理狀態就會消失。 我們開始明白諸佛菩薩是我們真正的朋友。 觀想諸佛菩薩,幫助我們將心轉向他們,轉向 避難 在他們裡面,記住他們教導的佛法,並在我們所處的任何情況下將其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我們觀想諸佛和菩薩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要做 供品 給他們? 我們做 供品 給我們喜歡的人。 當我們欣賞某人時,我們的自然傾向是給他們一份禮物。 當給他們禮物時,我們感到很高興。 當我們出於義務送禮物,或者為了得到某人好的一面時,我們感覺不太好。 但是當我們把禮物送給我們敬佩的人時,我們的心是快樂的。 在廣泛的 供品 修行時,我們思念諸佛、菩薩、阿羅漢的功德,以及我們自己的功德。 精神導師,然後使 供品 以喜樂的心對待他們。 通過這樣做,我們與這些作為我們榜樣和精神導師的眾生建立了美妙的聯繫。 我們通過贈送禮物與他們建立聯繫。 我們給他們真正的禮物 供品 在神社上,我們還通過想像充滿華麗的天空給他們精神上的轉變禮物 供品.

多麼令人難以置信的可視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想像什麼? 在我們出​​門上班之前,我們會想像交通堵塞。 然後我們想像我們必須與不同意我們觀點的人一起去參加的會議。 我們想像去雜貨店,買我們喜歡的東西,然後製作 供品 至高無上的對象 ——我們自己的自我。 事實上,我們白天經常觀想。 那些觀想不會給我們的心帶來多少快樂,也不會產生功德。 相反,他們通常會產生不滿和怨恨。

現在我們想像天空充滿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物體,這些東西比你在諾德斯特龍或梅西百貨所能買到的還要精美。 想像壯觀的花朵、水果、燈光、熏香和音樂。 想像你依附的任何東西,尤其是你渴望擁有的東西——一台永遠不會崩潰或屈服於病毒和蠕蟲的巨大計算機。 一台真正對用戶友好的計算機。 它會自動更新,您無需購買任何新軟件。 它與您所有朋友的計算機兼容,因此當您向他們發送文件時,他們可以打開它。 觀想任何你的心所渴望的,並懷著喜悅的心,將它提供給 三顆寶石.

如果您渴望在哥斯達黎加擁有一個美麗的家,請想像一個比您希望擁有的更豪華的家,然後提供。 提供出色的電腦,您夢寐以求的新車。 但現在是不燒油的SUV。 它完全符合生態安全,絕不會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或傷害任何人。 它的門永遠不會因某人的手指而關閉。 它有翅膀,可以飛越交通堵塞。 [笑聲] 你永遠不需要給它加氣或換油,它永遠不會壞,而且模型總是很時尚。 它會根據您當天想要的顏色改變顏色,並且不會出現凹痕或划痕,而且永遠不會粘上灰塵,因此您永遠不必為弄髒汽車而向別人道歉。 想像一下這輛巨大的交通工具,而不是 給你自己,給你自己的自我,供養給諸佛菩薩。

你可能想知道,“聖人要用 SUV 做什麼? 也許我應該自己留著。 不需要電腦,我覺得還是自己給自己吧。” 重點不是禮物的實用性,而是讓我們的思想擺脫吝嗇。 想像美麗,讓我們的心從吝嗇中解脫出來,並與我們所敬仰的高度證悟的聖者建立牢固的聯繫是多麼快樂啊!

我們還可以提供我們所依戀的人。 一開始,這可能看起來很奇怪,“我怎麼能把一個人送走呢?” 請記住,我們發布的是我們的 執著,我們不會把這個人從我們的生活中驅逐出去! 想想一個你非常依戀的人——你的孩子、你的愛人、你的父母、你的狗。 想像它們最輝煌的形象,並將它們供養給諸佛和菩薩。 如果你的頭腦反應,“我不想把我的孩子送走!” 想一想:“我的孩子在佛陀的指導下還是在我的指導下更安全? 從長遠來看,什麼對我的孩子最大的好處?” 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永遠是 執著 對你做你想做的事? 你想永遠佔有欲地粘著你的孩子嗎? 或者你想讓他們在靈性上成長嗎? 你想讓他們實現他們的 性而得解脫,永遠離苦? 想像一下,你把你親愛的人供養給諸佛菩薩,祈求他們早日證悟。 想像你親愛的人在神的指引下容光煥發 三顆寶石.

想像永不凋謝的花朵、沒有殺蟲劑的水果、沒有打蠟的蘋果、披薩、中國菜和泰國菜,一次又一次地提供、提供、提供。 讓豐富和豐富的感覺遍及你。 當我們執著於事物時,心中總會有一種貧窮的感覺。 在這裡,當我們想像比平常更美麗的事物並提供它們時,就會有一種難以置信的豐富和快樂的感覺。 體驗豐富的感覺,而不是感受吝嗇帶來的貧窮的精神狀態。 想像美麗。 想像美好的人和同伴,將他們獻給你比任何人都尊敬的聖人。 他們體驗很棒 極樂 離不開空性。 設想。 感受你與這些覺悟者的緊密聯繫。

當你想像製作時 供品 對佛像、經書、佛塔,視之為真實佛菩薩的象徵。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觀想佛菩薩並供養他們更有意義,但其他人可能更願意想像 到像徵他們的佛像、經書和佛塔。

立雕像的目的是提醒我們 的素質。 看著開頭的雕像 冥想 通常有助於我們的可視化更清晰。 在你的家裡有一個神龕會很有幫助。 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瘋,但當你走過祭壇,看到你的照片時 靈性導師 或雕像 ,你記得冷靜是可能的。 這個物理形象幫助我們記住我們的動機,並鼓勵我們冷靜下來。 但我們不把它當作偶像來崇拜。 當你看到你關心的人的照片時,你會對那個人產生感情,而不是對照片。 同樣,當你鞠躬並做出 供品 在祭壇上,你不是在崇拜偶像或雕像,而是在表達對雕像所代表的品質的尊重。

問題: 對於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更容易想像我們的伴侶或我們關心的人,因為有一種情緒 附件. 但我們沒有那種關係 佛塔,所以他們更難想像,也更難感受到與他們的聯繫。

尊者圖登卓龍(VTC): 這是習慣造成的。 我們非常習慣於 附件. 的對象 附件 如此迅速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們身邊。 這創造了聯繫的感覺。 在這個實踐中,我們正在嘗試創建一種新的連接。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忽視了我們生命中大部分時間的精神道路,而傾向於遵循 執著, 憤怒、吝嗇、嫉妒和傲慢。 所以我們當然對佛菩薩不太熟悉,他們代表著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

首先考慮 聖人的品質. 然後想那些品質出現在諸佛的肉身中,並以此養成習慣。 例如,當您第一次聽說披薩時,並沒有強烈的習慣。 也許在你小的時候,你的父母說,“我們去吃披薩吧”,而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所以你對它的印像很模糊,你感覺不到太多聯繫。 但是在你吃了一些披薩之後,你就更清楚它是什麼了,你的想像也變得更清晰了。 您對比薩餅的聯繫和熟悉感也是如此。 一個類似的機制在這裡發揮作用。 我們越是思考無私的愛與慈悲、普遍的寬恕、平等心,以及了解一切存在本質的智慧,我們就越熟悉這些品質和表現它們的眾生—— 精神導師、諸佛菩薩。

記得當你十幾歲的時候,有人說,“想想你想嫁給的人。” 你可以坐在那裡,詳細想像你想結婚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作為青少年,我們可以花幾個小時談論它。 那個人在那一刻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為 附件 高度發達,我們可以想像和思考那個人幾個小時。 在這裡,我們試圖培養對美德、正面品質和擁有它們的眾生的信心和信心的心理因素。 我們越多地思考那些品質,例如對無量眾生的無私慈愛和慈悲心,我們越是觀想這些品質在諸佛的色身中顯現,由於熟悉,我們就越容易想像佛陀和菩薩並感受到與他們的聯繫。

問題: 我們是否正在嘗試與佛菩薩建立那種我們與所依附的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職業訓練局: 是和不是。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一種聯繫感,是的。 在存在的意義上 附件, 不。 這對我們的思想具有挑戰性:我們如何在不依戀的情況下感受到聯繫? 了解什麼非常重要 附件 是; 否則我們會混淆連接 附件. 但它們不一樣。

附件 誇大某人或某事的品質,然後執著於不存在的形象。 頭腦混淆了圖像和物體,認為那個人就是我們創造的那個人。 難怪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 我們將我們希望我們的夢想伴侶擁有的所有品質投射到我們所愛的人身上,然後相信他們真的就是那樣。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他們不是我們為他們創造的形象,因此我們感到失望。 我們生氣並責怪他們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即使他們一開始就不是那樣。 這是我們所有的精神創造 附件.

另一方面,諸佛菩薩具有無量無邊的慈悲功德,所以對這些眾生和功德的敬仰並不誇張。 欽佩和欣賞這些品質並想接近擁有它們的人是合適的。 據說諸佛菩薩關心我們勝過我們關心自己,他們愛我們勝過我們愛自己。 稍微想想那個。 我們需要敞開心扉接受這一點,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慈悲心,引導他們教導我們證悟之道。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 只愛我們而不愛其他人,因為我們想變得特別,我們想成為 附件,那我們就糊塗了。 我們常人都有佔有欲,“我要這個人只愛我一個人。 如果他們愛別人,那是不好的; 這是不允許的,他們必須只愛我。” 但與關係 精神導師、諸佛、菩薩不同。 他們愛每一個人,他們愛他們不偏不倚。 如果我們考慮一下,那對我們有利,因為我們並不總是表現得那麼好。 如果佛菩薩是偏心的,那麼我們就會冒著被拋棄或被排斥的風險,就像我們行為不端時被普通眾生排斥一樣。 但諸佛菩薩,平等愛眾生。 他們的愛不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他們,無論我們讚美他們還是讓他們 供品 給他們。 他們關心的是我們的幸福,而不是自我的滿足。 這樣我們就可以放鬆並有一些安全感,無論我們做什麼,聖人都不會拋棄我們。 所以你看,他們不偏不倚地照顧眾生對我們有利。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行為粗心大意就可以了,而是當我們失誤時,他們會原諒我們並繼續教導我們道路。

問題: 即使 憤怒 很討厭,我可以提供我的 憤怒 給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教我如何擦除 憤怒?

職業訓練局: 是的。 思考, ”憤怒 傷害我和其他人。 我想放棄我的 憤怒. 我厭倦了為它辯護並堅持下去,以至於我有一種錯誤的力量感。 我想放棄它。 諸佛菩薩,請教我如何做。”

問題: 的意思是什麼 佛塔?

職業訓練局: 佛塔 的聖物箱或紀念碑。 自從 ,佛塔已經造好了。 有時他們存放聖人的骨灰。 我們放一個 佛塔 或祭壇上的鈴鐺象徵著 開明的頭腦。 在世界各地的佛教社區中,人們繞塔和寺廟。

問題: 我們是創造我們自己的人 因果報應 並體驗它的結果。 但在 純化 修行,聽起來諸佛菩薩可以為我們做些什麼 因果報應.

職業訓練局: 當我們做 淨化實踐,我們正在做一些關於我們的 因果報應 因為我們是做 純化 實踐。 例如,在 金剛薩埵修行 我們想像 金剛薩埵 作為我們欽佩和想要實現的所有品質的體現。 然後我們揭露我們的負面情緒,並下定決心不再做那些有害的行為。 我們 避難 於聖者,生起對凡夫的悲心。 所以通過做這些的過程 四個對手的力量——懺悔、皈依和 菩提心、不再做該行為的決心和改過自新的行為——我們通過創造新的心理行為、新的行為來淨化我們的心並阻止這些惡業的成熟 因果報應.

諸佛菩薩單靠他們這一邊是無法淨化我們的。 這 對每個人都有無限公正的慈悲,所以如果他能淨化我們所有的負面 因果報應 救我們脫離苦難, 如果沒有 懷疑。 一 在對我們眾生的指導和幫助方面,他或她自己方面是不受限制的。 限制是我們的接受水平。 從它的側面看,陽光均勻地照射到各處,但它不能進入倒置的容器中。 障礙來自容器的側面。 當我們的心關閉時,諸佛的教法、加持和靈感就無法進入。 通過做 純化 實踐,我們消除負面的混亂 因果報應 從我們的心中,從而使我們的心更容易接受和開放於佛陀的指導。 所以我們是淨化我們心靈的人。 但是聖人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和幫助我們。

問題: 2,600年前去世。 他怎麼可能對我們有無私的愛呢?

職業訓練局: 釋迦牟尼 2,600 年前在印度去世。 他是特別的 我們的歷史時代。 根據大乘傳統,釋迦牟尼 是化身或化身 身體. 證悟之心的相續,即使在那個化身被撤回之後仍繼續存在。 此外,除了釋迦牟尼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佛。 ,我們可以 避難 在並依賴所有這些。 諸佛諸佛可以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現現。 他們不會四處告訴每個人,“我是一個 ”,因為這不一定是利益我們的最善巧的方式。 事實上,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已經證悟,或者他們是聖賢,或者他們開悟了,要非常小心。 宣揚自己的證悟並不是佛教傳統中公認的做法。 偉大的大師們一般都非常謙虛和謙虛。

問題: 我們是佛教徒還是有抱負的佛教徒?

職業訓練局: 這取決於個人。 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是佛,所以我們不要期望佛教徒是完美的。 我們是不是佛教徒,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給自己貼上那個標籤。 有些人喜歡說,“我在學佛”或“我對佛法感興趣”。 其他人則很自在地說:“我是佛教徒。” 這取決於個人。

稱自己為佛教徒的實際界限是,我們是否皈依了 三顆寶石是, , 佛法和 僧伽. 如果我們已經決定佛法是我們想要遵循的道路,佛陀和 僧伽 是我們的嚮導,那麼從技術上講,我們已經成為佛教徒了。 我們不 避難 特定的佛教傳統或特定的老師; 我們 避難 ,在 , 佛法, 和 僧伽 這對所有佛教傳統都是普遍的。

有些人修持佛法多年,卻不願告訴任何人。 當他們的同事在工作中討論宗教並問:“你信奉什麼宗教?” 他們說,“哦,我去參加一些佛教徒的講座。” 事實上,他們已經避難 戒律 和修行佛法,但他們在密室裡。 如果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那麼觀察那種害怕他人評判的心,我認為很有趣。 那可能是一種執著於名譽的心。 另一方面,有些人吹噓“我是佛教徒”並尋求關注。

問題: 為什麼我們想像製作 供品 佛像、經書、佛塔,而不僅僅是佛菩薩?

職業訓練局: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 我還沒有機會問仁波切這個問題,但我的猜測是,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會想到佛陀和菩薩 淨土 太抽象了。 他們發現更容易想到他們所看到的佛像和佛塔。 然而,對我來說,更容易想到佛陀和菩薩 淨土. 當我在大乘佛經中讀到一個 菩薩 一個問題和捲曲的 額光普照四方,諸佛菩薩從遙遠的虛空世界來聽他說話,我可以得到一個畫面,感到鼓舞。 人有不同的氣質,所以適合一個人的東西不一定適合另一個人。 因此,包含了幾種方法,以便人們可以 幽思 以最能激發他們靈感的方式。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