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捐贈背後的動機

樂於給予:第 4 部分(共 5 部分)

透過對龍樹菩薩第十八、十九章的註解,教導布施的深遠修行, 大圓滿智慧論,於 21 年 22 月 2009 日至 XNUMX 日,在 雲山靜修中心.

  • 三種慷慨
  • 不純的給予和動機
  • 產生純奉獻的動力
  • 化不淨布施為清淨
  • 純奉獻的類型
  • 純奉獻的好處
  • 慷慨與道路

樂於奉獻 04 (下載)

下一次會議非常簡短。 這是關於三種慷慨。 第一種是執著於欲界的; 欲界是我們生活的境界,有很多欲求的對象。 二是色界的布施。 色界是一個人由於深沉的禪修穩定而生入的境界,但因為仍然有一種微妙的 身體,一種身體形態,他們可以修習布施。 

輪迴中有高於色界的一層,稱為無色界。 它有四個部分。 由於深層次的境界,眾生誕生於無色界。 冥想,但他們沒有任何身體。 那裡沒有色相,所以不能修布施,而且無色界的一切眾生都在自己的一處。 冥想。 所以,彼此之間沒有任何互動。
第三種布施是完全不執著的布施——這意味著它是由人所修習的布施。 阿里亞 眾生。 請記住,聖人是那些直接、非概念性地認識到現實本質的人,所以當我們說我們 避難 ,在 僧伽,這些就是我們的存在 避難 在。 ”僧伽 “皈依處”並不意味著每個去佛教中心的人。 這 修道院的 社區是代表 僧伽 避難所,但真正的 僧伽 皈依者是那些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認識到實相本質的人。 這實際上很重要; 否則,人們會變得非常困惑。

我們避難的地方

他們說:“我 避難 ,在 -好的。 我 避難 在佛法中。 我不確定那是什麼,但我正在練習它,儘管我不確定那是什麼。 我 避難 ,在 僧伽,意思是所有這些去佛教中心的人? 但他們並不比我好。 他們很困惑; 他們沒有保留 戒律。 它們如何成為引導我證悟的皈依處?” 嗯,他們不是。 他們是你的佛法共同體; 他們是你們的同修團體,是你們的法友,你們互相鼓勵、互相依靠。 但是 僧伽 那些對現實本質有直接冥想體驗的人會帶領你走向開悟。 不然的話,就是盲人帶盲人了,不是嗎? 

同樣,當我去靜修中心時,我總是會咯咯地笑,我們都被稱為“瑜伽士”。 [笑聲] 瑜伽士? 打擾一下? 瑜伽士是偉大的冥想者 放棄菩提心 專注、對現實的理解,以及在自己的事情上非常自律的人 冥想 實踐。 我們是瑜伽士還是度假者? [笑聲]我們可能是有抱負的瑜伽士,但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至少對我來說。

無論如何,回到本文——它繼續討論兩種布施,兩種布施:(1)純潔的和(2)不純潔的。 這裡的“淨”和“不淨”是指動機,因為記住,布施不僅僅是身體或語言的行為,它是意圖的心理因素,與其他心理因素一起刺激身體和語言的行為。 因此,經文首先談到不淨布施。 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類型。 [笑聲] 

不純粹布施的類型

它可能涉及膚淺的給予,人們對此不感興趣。 

一天中有很多次我們給別人東西,但我們沒有抓住機會與接受者聯繫,或者看著他們的眼睛,或者感覺,“我真的要給他們他們想要的東西。” 我們只是說:“在這裡。” 。 。 ”

我們錯過了一個機會。 即使有人說“請把番茄醬遞過來”,你也有機會。 傳遞番茄醬的方法有很多種,不是嗎? 取決於你如何傳遞它,你可以慷慨,你可以連接並表現出善意,或者你可以自動。 所以,這是指我們不感興趣的給予。

給予確實是我們應該利用的機會。 在西藏社區,至少在我接受的訓練中,你被教導要用雙手布施,用雙手布施比只用一隻手布施有一些非常美妙的東西。 雙手給予是帶著謙卑的態度和尊重的態度給予,而不是只是“呃……我一文不值,你一文不值,這個一文不值,我們都在玩遊戲。” 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我們細心的話,我們可以把它變成有意義的事情。 

以下還有更多不純潔的布施:

給予或許是為了獲得財富。 

我們送一份小禮物,希望他們能給我們一份大禮物。 但 we 不要賄賂別人,不是嗎? 只有政客才會這麼做; 我們不這樣做。 We 永遠不要給別人一件小禮物,希望他們會給我們一份大禮物。

或者也許一個人給予是因為一個人感到羞恥。 

換句話說,我們對自己感到很糟糕,因此我們會表現出某種扭曲的無價值感或羞恥感。 這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動機。 

或者也許一個人將給予作為責備他人的一種手段。

舉個什麼例子? 

聽眾: 回饋——他們已經給予了我們,所以我要回饋他們。

尊者圖登卓龍(VTC):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你非常慷慨; 我就給這麼多了所以,這是貶低別人、責備別人的一種方式。 

或者也許我們出於恐懼而給予。 

舉個什麼例子? 我們被搶劫了,他們說:“把你的錢包給我!” 那麼出於慷慨而不是出於恐懼而給予它怎麼樣? 

或者也許一個人給予是為了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有什麼例子嗎? [笑聲]我們必須支持體育場和宏偉的項目! 

或者也許有人因為害怕被殺而放棄。 

有什麼例子嗎? 

聽眾: 你被搶劫了,他們會殺了你。

尊者圖登卓龍: 是的,你被搶劫了,有人闖入了你的房子,或者你可能生活在軍隊入侵並佔領你的城鎮或村莊的情況下,你必須滿足軍隊的食物需求那是佔領。 

或者,一個人給予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讓某人感到高興。 

我相信你能想到一個這樣的例子。 你給予是為了操縱某人感到高興。 

課程對象::當你給某人一些好東西時,他們就會幫你一個忙。

VTC:哦,所以當你想軟化你的丈夫時,你可以向他要一些東西,這樣你就可以用他最喜歡的食物做一頓美味的晚餐。 [笑聲]或者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會通過表現得非常友善來軟化你的父母,然後你會要求一些東西。 

或者也許一個人出於一種義務感而給予。 這是因為一個人碰巧很富有,並且出生高貴。

 換句話說,這是上個世紀美國真正富有的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卡內基家族、肯尼迪家族等——曾經有過的感受。 他們覺得,“我們的經濟狀況有一些財富,所以我們有義務將其中一些回饋社會。” 所以,他們成立了非營利組織等等。 

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它確實具有良好的動機,但也有一種方法,它是嚴格的義務,並且沒有真正的感覺 服務。 但我們有多少次出於義務而給予呢? 聖誕節期間,多久一次? 你的禮物中有多少是義務性的,有多少是因為你真正想要給予的? 有沒有辦法讓你將出於義務而給予的禮物轉變為真正慷慨的禮物? 這可能嗎? 

或者也許人們將給予作為爭奪統治地位的一種手段。 

有什麼例子嗎?

聽眾: 我的父母是中國人,他們都想成為購買 2,500 種不同種類產品的人。 。 。

VTC:他們想把賬本放在朋友面前,以爭奪主導地位,展示你有多麼慷慨,所以你們會在餐館里為誰來買單而爭吵。 

聽眾: 募捐

VTC:“謝謝指點。” [笑聲] 所以,當你去參加籌款活動時,你會在翻領上戴一個小符號來表明你捐了多少錢,這樣其他人都可以看到,然後就有了這種競爭。 

聽眾: ..Prabhatara 和文殊菩薩以及.. 。 。 [笑聲]

VTC:或者你從第一地開始,然後是第二地! [笑聲] 事實上,這是我們在修道院遇到的困難,因為許多佛教組織都有會員等級、贊助人等級、捐贈者等級等等。 我們只是決定不這樣做,因為我們希望人們發自內心地奉獻,這是他們的善意動機,而不是他們奉獻的金額。 非常有趣的是,人們有時需要這樣的東西才能有動力捐出一美元以上。 [笑聲]我們很有趣,不是嗎? 我們現在想要一些東西,這樣我們就可以發光一點。 

或者也許有人出於嫉妒而給予。 

有什麼例子嗎?

聽眾: 也許你想表現得比別人更好,所以你付出了更多,或者你付出了更好的東西?

職業訓練局: 是的,這是另一種競爭方式。 你嫉妒一個付出更多的人,所以你付出更多。 

聽眾: 爭奪家人的“愛”。

職業訓練局: 哦對了,祖父母是如何與孫子相處的; 他們是一種“獨善其身”的人,付出的更多。

聽眾: 試圖贏得男朋友/女朋友的喜愛。

職業訓練局: 當你向某人求愛時,比如別人送了一種花,你就必須送一種更好的花。 

或者也許一個人出於仇恨而給予。

有什麼例子嗎? 如果有人利用別人並想要傷害他們,那麼他們希望那個人依戀他們並喜歡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拋棄他們或以某種方式傷害他們? 這真是太噁心了。 

或者,一個人的付出可能是出於傲慢,渴望將自己抬高到別人之上。

 這是我們經常做的事情,不是嗎? “我希望別人認為我比別人更慷慨。” 

或者也許一個人為了名譽或聲譽而給予。 

“我想讓這座建築以我的名字命名,在以我命名的東西前面掛一塊牌匾; 在特別計劃的啟動儀式上,他們特別感謝我”——類似這樣的事情來獲得名聲或聲譽。

或者,人們可能會出於一種嘗試來賦予儀式咒語和祈禱以功效。 

所以,你只是在做某種儀式,不理解它,不知道為什麼,但你認為你不妨做一個 以某種方式取悅眾神。 就像他們傳遞盤子時一樣,但是當然,當他們傳遞盤子時,可能有很多原因……

或者,人們布施也許是為了消除不幸,獲得好運。

 所以,你可能會認為,通過奉獻會給自己帶來良好的能量。 這當然比帶著仇恨給予要好。 

或者也許一個人為了獲得追隨者而付出。 

所以,你想出名; 你希望有一群人追隨你。 所以,你給他們東西,或者你給他們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然後他們認為你真的很棒並跟隨你。

或者,一個人可能會以一種不尊重的方式給予,以便輕視某人並讓他們感到謙虛。

有時,如果我們要向住在街上的人捐款,我們可能會這樣做。 我們只是對他們說:“你這個懶鬼。 你甚至無法工作; 你在這裡靠福利生活。” 但我們給予一些東西。 像這樣羞辱別人可不太好,不是嗎? 但你看到人們這樣做。

諸如此類的各種布施都被歸類為不淨布施。 

你能想到其他形式的不純潔的布施嗎? 您可能做過哪些未在此列出的不純潔的布施?

課程對象:: 給予是為了減輕負罪感。

VTC: 是的,出於愧疚而付出,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你能想到別人嗎?

聽眾: 給予一些可能不是免費給予你的東西。

VTC:所以以不那麼誠實的方式給予你得到的東西。 你可以給它看起來不錯,或者你可以給它減輕你的負罪感,或者你可以給它在警察發現之前把東西處理掉! [笑聲]還有什麼?

課程對象:: 融入人群。

VTC: 和第一個有點像。 你這樣做是出於同儕壓力:“其他人都在這樣做,所以我不想看起來很糟糕。”

聽眾: 給予某人一些東西來安撫某人。

職業訓練局: 你已經徹底疲憊不堪,只想讓他們擺脫你的困擾,所以你已經給了他們一些東西。 

聽眾: 為乞討的人買食物。

VTC:如果你知道某人是個癮君子,我認為買東西給他們吃是慷慨的好方法,因為你在控制他們,但你在以某種方式控制,因為你不想餵食他們有吸毒的習慣,但他們確實需要營養食物,而你不想給他們錢,因為他們會濫用它。 我認為實際上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聽眾: 重新贈送。

VTC:好吧,這是別人給你的東西,你不喜歡,所以你找別人給它。 [笑聲]我剛剛看到了這個閃光。 在我成為修女之前,我結婚了,在我們的婚禮上,我們收到的禮物之一就是這個人收到她不喜歡的禮物送給我們。 你知道他們以前是怎麼做那些陶瓷小開胃菜的嗎? 這是其中之一,中間有一個小菠蘿,所有的菜餚都有一點夏威夷風味——[笑聲]。 我確信有人把這個給了那個人,而她認為我們很古怪想要它。 [笑聲]

課程對象:: 最後你用它做了什麼?

職業訓練局: 我給別人了! [笑聲] 就像在聖誕節期間,他們做了一個水果蛋糕,然後不斷地收到禮物。 [笑聲] 

課程對象:: 你認為你有可能把它送給她的表弟嗎? [笑聲]

職業訓練局: 我可能做到了。 [笑聲]

純粹的給予

然後是純粹的給予: 

至於純粹布施,凡是與上述例子相反的布施,都屬於純粹布施。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是多麼容易陷入不純粹的布施,但只要改變我們的想法,這種情況就很容易轉變為純粹的布施。 換句話說,停止不純粹的布施,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不布施,除非我們有純粹的動機。 這意味著我們改變了奉獻的想法。

因此,在那些我們可能出於義務而給予的情況下,或者感覺我們被操縱了或者其他什麼的情況下,我們會停下來,我們會改變主意。 我們真正思考為他人、為自己付出的好處; 我們培養一種仁慈的精神,並真誠地希望有那麼多人從我們的禮物中受益。 即使我們的布施不是數以百萬計,但通過我們的善行動機,願它能夠利益許多不同的人。 我們真的停下來改變我們的動機。 然後,同樣的行為可以從不純粹的行為轉變為純粹的布施行為。 

有時,當我們開始真正審視自己的動機時,我們會發現有時我們的動機並不是很好。 然後我們就完全停止做事。 如果你正在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殺生、偷盜、亂睡、撒謊等等——是的,如果你的動機不好,就停止做這些事情,但如果你正在做一些可能對他人有利的事情,那就不要做這些事情。停止這樣做,因為你認為你的動機不好。 將你的動機轉變為良好的動機。

我發現的一個例子是,在一些國家,佛教徒認為——經文中有很多教導——如果你布施給 僧伽 社團,你創造了很多功德,這對你未來的投生非常有好處。 所以,在像泰國這樣的國家,人們對此確實有非常深厚的信心,所以他們對這些東西非常慷慨。 僧伽。 然後我看到一些西方人進來說:“哦,看,那些在家人,他們只是給予,因為他們想要在未來的生活中得到一些美好的東西。 他們非常自私,想要為自己和未來的生活帶來好處。 我不會為那種事所傾倒。” 他們根本不給予,認為自己比那些因為想要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財富而給予的人優越。

不,不是這樣。 當然,布施是為了讓我們未來的生活擁有財富,這是一種善的動機。 為今生的財富而付出就是操縱和縱容。 但如果我們以無拘無束的心態去布施,希望來生能獲得財富,那就是一個很好的動機。 這不是最好的動機,因為這種動機仍然可以淨化為尋求解脫、尋求開悟。 所以,這不是一種完全純粹的動機,但它是一種良性的動機。 但其他人會說,“好吧,這不是我必須擁有的最好、最純粹的動機”,然後他們就什麼也不付出。 [笑聲]我們不應該這樣。 這是弄巧成拙。 

為道而布施是純粹的布施。  

所以,這是給予 心願 能夠證悟菩提道。 

當清淨心生起時,沒有任何束縛[束縛是諸如無明、嫉妒、傲慢、 肉慾, 附件, 惡意, 懷疑],或今生或來世不求任何回報,或出於恭敬或同情而這樣做,這些情況都屬於清淨布施。

所以,沒有任何束縛的清淨心意味著你的內心沒有任何束縛。 您或許已經意識到 終極本性 然後開始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的過程,然後你帶著這樣的意圖去布施,這不僅僅是沒有束縛,而是當你心裡有仁慈、仁慈等等的時候,那就是清淨的。給予。 

或者當我們今生或來世不尋求任何回報時。

所以,我們今生並不是在尋求回報,我之前說過這是一種操縱方式。 這裡說“來世”,因為龍樹正在推動我們走向證悟。 為來世利益而布施是有德的,但就 菩薩 修行——這就是他在這裡談論六種影響深遠的修行時所說的——你不想為了自己的未來生活而付出。 你想與 菩提心 動機。

或者當一個人出於尊敬或同情而這樣做時。

當我們真正深深地尊重我們所給予的任何人或事物,或者我們有一種仁慈和同情心並且真正想要提供幫助時,這些情況都符合純粹的給予。 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給予時,我們就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擺脫了自我。 然後心就改變了,而這只是改變思想的事情。

在冥想過程中,我們總是從產生動機開始; 所以,我們在送禮物的時候,也應該思考一下自己的動機,產生一個好的動機,然後再做出一份禮物。 。 就像我們在吃飯前提供食物一樣,我們會想到食物的品質。 三顆寶石 並以恭敬之心來供養; 我們堅信 因果報應; 我們提供 心願 成為一個 來利益一切眾生。 然後我們吃東西是為了保持健康,而不是出於某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 

然後,純粹給予的單獨效果:  

純粹的布施創造了沿著涅槃之路前進的條件,因此我們說為了道而布施。 若在此之前行布施,當他欲求證涅槃時,便為將來享受天人間的極樂果報創造了因。

因此,為了道而布施就是想要獲得涅槃或開悟。 當我們帶著這種動力和奉獻精神去奉獻時,事情就會發生。 如果在那之前,當我們有任何解脫的念頭或任何證悟的念頭時,如果我們仍然以恭敬的態度、慈悲的態度來布施,就會為我們來生創造享受財富的因——未來人間、天人間的極樂果報。 

清淨的布施,就像初生的花環,尚未凋謝,芬芳、純淨、鮮活、光彩照人。 同樣地,當一個人為了涅槃而進行純粹的布施行為時,即使在達到涅槃之前,他也能夠作為一種附帶利益而享受業報的芬芳。

所以,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我們出於長期目標的動機而布施,這使我們能夠在輪迴中擁有所需的供給,以便能夠修習佛法。

作為 話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很少遇到。 第一批是那些離家出走的人, [A 修道院的] 於不適當的時間進食而獲得解脫。

它所說的是一個 修道院的 誰不保留他們的 誓言 善而得解脫。 這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第二個罕見的是:

白衣居士之中, [白袍是因為在印度,居士、俗人都穿著白色] 其中很少有能夠做出純粹布施行為的人。

[笑聲]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放棄。 這意味著我們要繼續努力,不是嗎? 

在生生世世中,即使在無數生世之後,純粹奉獻的印記也永遠不會消失。

如果我們懷著良好的意願創造純粹的奉獻,那麼 因果報應 不會迷失——尤其是當我們把它奉獻給全面的啟蒙時。 如果我們只是把它迴向來世的財富,它就會成熟,然後就完結了。 如果我們將它迴向於圓滿覺悟,那麼在證得圓滿覺悟之前它就不會迷失。 

它就像一份產權契約,即使到最後也永遠不會失去其有效性。

所以,這是一種絕不是次級抵押貸款的抵押貸款! [笑聲] 這實際上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我們有一位來自博伊西的朋友來到修道院,他向我們講述了他父親去世時的故事; 他得到了一筆遺產——大約 18,000.00 美元。 他投資了它——這是在網絡時代——所以投資的價值不斷上漲,他說,“哇,這很好! 我的 18,000 美元正在增加,我將變得非常富有。”

它不斷上升,他說,“我本可以把它拿出來,但我很貪婪,我想要更多,所以我把它留在了裡面,”然後整個事情就崩潰了。 他說,到最後,他只剩下了父親遺產中的 150.00 美元。 然後他用它做的就是將其作為 給修道院的一位修女寫了一封非常感人的信,信中講述了整個故事並說道:“現在我意識到我必須投資於安全的東西。” 他以一顆真誠的心、充滿信心的心去奉獻 因果報應 特別是想幫助支持她的靈修。 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當適當的因緣和條件時,布施的根源就會出現。 條件 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 就如果樹,遇到適當的季節,就會有花、果、葉、籽。 如果季節還沒有到來,即使有因,也不會結相應的果。

這就是我之前講的,安於創造因,只是付出,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產生良好的動力。 不要全神貫注於什麼時候你會得到你的付出的結果,因為當你這樣做時,它會污染你的動力。 然而,如果我們只是給予,懷著因因帶來果報的信念,那麼當所有的 條件 走到一起,業力種子就會成熟。

問題解答

聽眾: 我剛才有一個問題,你說居士永遠不會純粹地佈施; 這與佛經有什麼關係。

職業訓練局: 我想也許是遇到了錯誤。 我並不是說居士不純粹布施。 這 說有稀有之物; 一件罕見的事情是 修道院的 誰不保留他們的 誓言 另一個人是一位能夠產生真正純粹動機的居士。 換句話說,他指出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居士只是出於義務而給予,或者是為了贏得朋友,或者類似的事情。 這 他並不是貶低居士,當然也不是在談論所有居士。 明白了嗎? 你看起來不太相信。 [笑聲] 

那麼,什麼是 所做的事情實際上是在向我們指出,我們需要努力提高我們的動力; 他沒有做出預測。 他並沒有把每個人都歸為一類。 但如果我們放眼世界,我們多久能看到純粹奉獻的行為呢? 我們有時會看到他們,不是嗎? 但我們也看到很多不純粹的布施行為,所以就是以這種方式來喚醒我們。 

考慮一下你有機會變得慷慨,所以要像維摩詰那樣或像給孤獨那樣。 或者像維沙卡那樣。 像這些人一樣,或者像當時的吉瓦卡(Jivaka)一樣 是一位通過醫療服務提供服務的醫生。 成為那樣的人,因為我們有機會這樣做。

尊者圖登卓龍

尊者 Chodron 強調佛陀教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擅長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實踐的方式來解釋它們。 她以其熱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學而聞名。 她於 1977 年在印度達蘭薩拉被嘉傑林仁波切出家為尼姑,並於 1986 年在台灣接受了比丘尼(圓滿)戒。 閱讀她的完整簡歷.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