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善良的智慧

善良的智慧

尊者恆舒爾、傑尊瑪丹增巴摩和尊者土登秋卓微笑著
“不要浪費你的人身,因為如果你這樣做,機會可能很多很多世都不會再來。(攝影: 舍衛城)

儘管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啟蒙,但作為第一批出家為藏傳佛教尼姑的西方人之一,阿妮丹增帕默給出了非常直截了當的建議。 最初發表於 佛教頻道.

泰國曼谷——這個場景可能是思想的投射——從一部正在上映的電影中剪下來的,該電影已被一次又一次地循環使用。 但是讓 Ani Tenzin Palmo 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以 Suan Mokkh 森林修道院裡擠滿了尼姑和居士的一塵不染的廚房為背景,這使得這是任何電影導演都無法想像甚至夢想的場景。

然而她就在這裡,舒適地坐在一張塑料椅子上,聊天,打手勢,大笑,發出由衷的、快樂的笑聲。

儘管“演員”的語言和長袍顏色存在差異,但這位 63 歲的藏傳佛教尼姑似乎與她的新泰國朋友相處融洽。 這並不奇怪,因為這些朋友與 Tenzin Palmo 的性別相同,更重要的是,她 心願 獲得啟蒙——如果不是在這一生,那麼在他們認為可能會遵循的眾多續集之一中。

這正是尊貴的比丘尼(女 ) 在她最近的泰國旋風之旅中不斷重複。 “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她敦促與她交談的不同群體,無論是在 Suan Mokkh 冥想的泰國人還是外國人,曼谷的商人, 瑪哈帕賈波蒂 Nakhon Ratchasima 的尼姑佛學院或在 Nakhon Nayok 和清邁舉辦的普通大眾的佛教學院。 她向所有人強調了培養持續正念狀態的重要性。

“不要浪費你的人身,因為如果你這樣做,機會可能很多很多世都不會再來。

當我發現 -dharma 通過一門實際上是關於泰國佛教的課程,當我 18 歲時,我立即意識到這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事情。 因此,我決定我應該努力過一種不會讓我分心的生活 -dharma: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盡可能多地獲得啟蒙以利益他人,因為還有什麼重要?

丹增帕默 (Tenzin Palmo) 一生都在追求她現在所教授的東西。 1964 年,20 歲的她離開倫敦的家,前往印度進行精神之旅。 一年後,在遇見她的藏人後不久 領袖,已故八世康楚仁波切,丹增巴默出家為沙彌。 (她於 1973 年獲得比丘尼戒。)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她勤奮地研究藏傳佛教哲學和無數儀式, 冥想 的技巧 金剛乘 佛教。 曾幾何時,她是一座擁有 100 名僧侶的寺廟中唯一修行的尼姑。

她的旅程遠非一帆風順。 雪中​​的洞穴,丹增帕莫的傳記,由記者薇琪麥肯齊撰寫,詳細描述了藏族內部的父權氛圍 修道院的 社區(在許多佛教國家都有這種情況)。 1970年,她得到了她的許可 領袖 搬到喜馬拉雅拉胡爾山谷的另一座寺廟。

在那片白雪皚皚的土地上度過了六年之後,丹增帕默在尋求證悟方面邁出了激進的一步:她開始在海拔 4,000 米的山洞中閉關。 12 年來,最後三個人被嚴格隔離,她過著崎嶇、不穩定的生活,在最稀少的地方靠基本食物生存 條件 同時忍受喜馬拉雅山的極端天氣。

現在,在 Suan Mokkh 廚房昏暗的燈光下,這樣的傳奇壯舉似乎已經過了一生。 但真的如此嗎? 丹增帕默與這裡的尼姑和居士交談的話題從好萊塢電影到 土撥鼠日 (她認為這是一部非常佛教的電影)和 矩陣 (太暴力了),如何在精神靜修和社區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以及住在山洞裡是否真的有助於擺脫自我。

Tenzin Palmo 平靜、輕鬆的外表掩蓋了她令人難以置信的內在力量。 儘管她身體虛弱,而且最近的訪問日程安排得很滿——幾乎每天她都要出差、開示佛法並回答關於靈性的難題——但丹增帕默仍然保持著清醒的敏銳度。 還有她無邊的仁慈。 時不時地,當她感到痛苦或需要安慰時,她會走近與她聊天的一位女士,給她們一個熊抱。 這種母性的擁抱是 kalayanamitta(真正的友誼)的體現。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一個女性 ,”她流著眼淚擁抱了一個女人後說道。 “因為[男性]僧侶不能那樣做。”

這份不經意的付出,夾雜著一種說不出的非附件,一種空間意識,使丹增帕莫能夠容納他人,但從不依附於他們。 在她在 Suan Mokkh 的演講中(她在那裡獲得了曾經由該寺的已故創始人 Buddhadasa Bhikkhu 佔據的著名演講席位),Tenzin Palmo 講述了一個關於她母親的愛的故事,作為一種沒有束縛的愛的例子。

“當我 19 歲的時候,我想去印度找一個 靈性導師. 最後,我收到了邀請函。 我記得我母親下班回來時,我跑到路上去見她,對她說“我要去印度!” 她回答說:“哦,是的,親愛的,你什麼時候走?” 因為她愛我,所以她很高興我離開她。”

她繼續解釋這個故事的寓意。 “我們錯誤地愛和 附件. 我們認為它們是同一件事,但實際上,它們是相反的。 愛是“我希望你快樂”。 附件 是‘我要你讓我快樂’。

Tenzin Palmo 的開示簡單而感人,因為她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帶有真誠的色彩。 當她說話時,她的話似乎是從內心湧出,通過一個像呼吸一樣自然的過程。 在某種程度上,她就像一棵樹,吸入污染和傷害,並將其作為正能量釋放。

她如何保持這種清晰的意識狀態? 是“在”而不是“屬於”世界? Tenzin Palmo 經常使用的一個類比是將一個人的存在比作一部電影。 大多數人讓自己完全沉浸在他們生活的戲劇中。 但如果你退後一步,你會看到完全不同的畫面。

“你所擁有的,真的,只是一個光的投影儀,在光的前面是移動得非常非常快的小透明框架。 這投射出看起來像現實的東西。 當我們看到它只是一部電影時,我們仍然可以享受它,但我們不必那麼認真。”

她說,正念的培養可以讓我們“看穿”那些“思維框架”的快速運動。 一旦我們掌握了這種做法,“思維時刻”就會變得非常慢,慢到足以讓我們捕捉到每一幀之間的間隙。

頭腦虛幻的“真相”之下隱藏著什麼? Tenzin Palmo 描述了真實、原始心的存在(“ 自然”)就像沒有云彩的天空或沒有污垢的鏡子。 某種清晰、明亮和無限的東西。 “它一直在那裡,它屬於每個人。 沒有‘我’,就沒有中心。”

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被困在相對的思想中。 一種“自然而然地在思考者和思考者之外的每個人之間做出區分的頭腦。 它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角度思考。

“關鍵是要瞥見雲層後面清澈的藍天或泥土下的鏡子。 因此,即使有厚厚的雲層或泥土,你也知道這不是真實的東西,而且還有其他東西。

“當我們全天 24 小時完全處於這種赤裸的本初覺知狀態時,無論我們是醒著還是睡著,我們都會變得 . 在那之前,我們仍在路上。”

但是,為了尋求開悟,我們都必須把自己關在山洞裡嗎? 根據她的經驗,Tenzin Palmo 將強烈的孤獨閉關描述為“高壓鍋”。 它讓你有機會真正向內看。” 但是,如果練習者沉迷於安靜的氛圍,或者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那麼“練習就出錯了”,她說。

對於丹增帕默來說,真正的佛法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這是一種“活在當下,將他人置於自己之前”的能力。 這有助於我們克服與生俱來的自私和只關心我、我、我的天性。”

她經常分享的一個故事講述了她從一位天主教徒那裡得到的寶貴建議 牧師. 當被問及他是否認為 Tenzin Palmo 應該恢復她的閉關或承擔開辦尼姑庵的更艱鉅的任務時, 牧師 直接推薦第二個選項。

“他說我們就像粗糙的木頭。 如果我們用絲綢或天鵝絨擦自己,可能很好,但不會使我們光滑。 為了變得光滑,我們需要砂紙。”

幾分鐘過去了。 不知什麼時候,丹增帕默閉上了眼睛,仍然坐在同一張塑料椅子上。 對她來說,這是漫長的一天。 但尊貴的是 睡眠? 還是她像 20 年前在山上的大部分時間一樣在冥想? 這兩種可能性幾乎融合在一起,幾乎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界限。 哪個是真的? 哪一個只是腦海中不斷滾動的電影的投影?

客座作者:Vasana Chinvarakorn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