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電子郵件

佛法的起源與傳播

佛法的起源與傳播

佔位符圖片

摘自本書 佛教:一位老師,許多傳統 出現在 2014 年 XNUMX 月至 XNUMX 月的 曼陀羅雜誌.

佛教:一位老師,許多傳統 是尊者史無前例的著作 達賴喇嘛 和法師圖登秋準探索佛教傳統的異同。 2014年XNUMX月, 曼陀羅的 總編輯 Laura Miller 接受了尊者 Chodron 的採訪 關於她在這本書上所做的工作,該書將於 2014 年 XNUMX 月由 Wisdom Publications 出版。

馴服心靈的封面。

從購買 智慧 or Amazon

在這裡,我們分享介紹性章節“起源和傳播”的摘錄 的教義。” (原來的變音符號仍然存在。)

並非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樣。 他們幾乎在生活的每個領域(包括宗教)都有不同的需求、興趣和傾向。 作為一名有教養的老師, 對應眾生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教法。 我們將研究包含這些教義的兩大佛教傳統的發展,即巴利文和梵文傳統。 但首先,我們從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開始 .

佛陀的一生

在這兩種傳統的共同觀點中,釋迦族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 (Siddhārtha Gautama) 在公元前 5 或 6 世紀出生並成長於現在的印度-尼泊爾邊境附近。在他那個時代的藝術和研究中。 他早年在宮中過著隱蔽的生活,但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冒險走出宮牆。 在鎮上,他看到一個病人、一個老人和一具屍體,促使他反思生命的苦難本質。 看到一個遊方的托缽僧,他考慮了從中解脫的可能性。 薩薩拉. 於是,在29歲的時候,他離開了皇宮,脫下了皇服,開始了雲遊的生活。

他向他那個時代的偉大老師學習,並掌握了他們的 冥想 技術,但發現它們並沒有導致解放。 六年來,他在森林裡苦修苦行,但意識到折磨 身體 不調伏心,他採取中道來保持 身體 為了精神修行而保持健康,不要沉迷於不必要的舒適。

他坐在今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發誓不證悟前決不起來。 在農曆四月的滿月,他完成了清除心中所有障礙和培養所有美好品質的過程,他成為一個完全覺醒的人 (sammāsambuddha, 三藐三). 當時他 35 歲,在接下來的 45 年裡,他將通過自己的經驗發現的東西傳授給前來聆聽的人。

教授來自所有社會階層、種族和年齡的男性和女性。 許多人選擇放棄家庭主婦的生活,而接受 修道院的 生命,因此僧團團體誕生了。 當他的追隨者獲得證悟並成為熟練的老師時,他們與他人分享所學,將教義傳播到整個古印度。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 佛法 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 向西進入今天的阿富汗; 東北到中國、韓國和日本; 東南至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 北至中亞、西藏和蒙古。 近年來,許多佛法中心在歐洲、美洲、前蘇聯共和國、澳大利亞和非洲開設。

我覺得與喬達摩有很深的聯繫 以及對他的教導和他一生的榜樣深表感謝。 他洞察了以前不為人知的思想運作方式。 他教導說,我們的觀點會影響我們的體驗,而我們的苦樂體驗並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心中無明和煩惱的產物。 解脫和完全覺醒同樣是心態,而不是外在環境。

佛教經典與佛法的傳播

“車輛”和“路徑”是同義詞。 雖然它們有時被用來指代一系列進步的精神實踐,但從技術上講,它們指的是一種智慧意識與非造作的結合 放棄.

轉法輪,開三乘行: 聽者 車輛 (聲乘乘、聲乘乘), 孤獨的實現者車輛 (緣覺佛乘、緣覺佛乘),和 菩薩 車輛 (菩薩乘,菩薩乘)。 根據 梵文傳統,這三種車輛在實現特定目標的動機、他們的主要 冥想 目標,以及實現目標所需的功績和時間。 這三種乘法的教法和修行者都存在於巴利文和梵文傳統中。 一般來說,那些練習 聽者 車輛主要遵循 巴利傳統,以及那些練習 菩薩 車輛主要遵循 梵文傳統. 如今在我們的世界裡,幾乎沒有人追隨獨行者乘。

之後的幾個世紀,他的教義在印度廣泛傳播 生活在公元前 3 世紀,無憂王的兒子和女兒將其從印度帶到斯里蘭卡。 修行者- 背誦經文的僧侶 - 根據斯里蘭卡的消息來源,它們在公元前 1 世紀左右被寫下來,形成了現在的巴利語經典。 幾個世紀以來,從印度開始,後來由使用古僧伽羅語的僧伽羅僧伽羅僧伽羅語擴大, 身體 對經文的註釋被建立起來。 公元 5 世紀,偉大的翻譯家和註釋家覺音 (Buddhaghosa) 編輯了古代註釋並將其翻譯成巴利文。 他還寫下了他著名的傑作 清淨道 以及無數的評論。 另一個南印度人 法摩波羅 (Dhammapala) 生活在一個世紀之後,他還用巴利文撰寫了許多評論。 巴利文現在是統一一切的經典語言 上座部 佛教徒。

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 梵文傳統 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在印度傳播開來。 印度的哲學體系——毘婆屍多, Sautrāntika, Yogācāra (aka Cittamātra or Vijñānavāda), and 中觀——隨著學者的發展而演變 意見 關於經典中沒有明確解釋的要點。 雖然許多原則 巴利傳統 與這四個宗旨系統中的一個或另一個共享,它不能與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等同。

幾個 修道院的 出現了大學——Nālanda、Odantapuri 和 Vikramaśīla——來自不同傳統和哲學流派的佛教徒一起學習和修行。 哲學辯論是一種普遍的古代印度習俗。 預計失敗者將轉入獲勝者的學校。 佛教聖人發展邏輯論證和推理來證明佛教教義的有效性,並轉移非佛教徒的哲學攻擊。 著名的佛教辯論家也是偉大的修行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佛教修行者都對這種方法感興趣。 許多人更喜歡研讀經文或修行 冥想 在修道院。

如今,存在三種經典:巴利語、漢語和藏語; 印度沒有編纂梵文經典。 每個佳能分為三個“籃子”(念經)——或教義類別——與 三項高等培訓。 “ 戒律 籃子主要交易 修道院的 持戒,經簍講究定力, 阿毘達磨 籃子主要與智慧有關。

中國經典於 983 年首次出版,後來又出版了其他幾個譯本。 現在使用的標準本是1934年在東京出版的大正真宗大藏經。它由四部分組成:經文、 戒律, 經典 (論文),以及最初用中文寫成的雜文。 中國經典非常包容,與巴利文和藏文經典共享許多文本。 特別是, 阿伽瑪 漢文經典對應巴利文經典中的前四尼迦耶。

西藏經典由布頓仁波切於 14 世紀編輯和編纂。 1411 年在北京出版了西藏經典的第一部譯本。 後來的版本於 1731-42 年在西藏的 Nartang 出版,後來又在 Dergé 和 Choné 出版。 藏文經典由甘珠爾—— 108 卷的詞和 225 卷的 Tengyur-印度偉大的評論。 這些書大部分直接從印度語言(主要是梵文)翻譯成藏文,但也有少數是從中文和中亞語言翻譯而來的。

巴利傳統

在傳入西藏之前的許多世紀,佛教傳播到斯里蘭卡、中國和東南亞。 作為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向你們表示敬意。

現代 上座部 源自古印度十八宗派之一的上座部。 名字 上座部 似乎沒有指出在佛教傳到斯里蘭卡之前在印度有一所學校。 僧伽羅歷史編年史 迪帕瓦薩 用了這個名字 上座部 4世紀來形容島上的佛教徒。 有三個 上座部 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以其名字命名的修道院: 阿哈亞吉里 (達摩魯西), 摩訶毘羅傑達瓦那. 阿哈亞吉里 Theravādins 與印度有著密切的聯繫,並帶來了許多梵文元素。 Jetavanins 也這樣做,但程度較輕,而 Mahāviharins 則保持正統 上座部 教導。 12世紀,國王廢除了 阿哈亞吉里傑達瓦那 傳統並將這些僧侶與 摩訶毘羅,此後一直很突出。

斯里蘭卡首都於 1017 年落入 Coḷa 軍隊後,佛教遭受重創。比丘和比丘尼僧團被摧毀,儘管比丘僧團在斯里蘭卡國王邀請緬甸僧侶前來授戒後得以恢復。 佛法在斯里蘭卡再次興盛,斯里蘭卡開始被視為佛法的中心 上座部 世界。 當狀態 上座部 一國的教法或其出家傳承受到不利影響,領導人會要求另一國的僧侶 上座部 國家前來授戒。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 18 世紀後期的泰國,拉瑪一世國王開始消除婆羅門教和密宗修行的元素,儘管今天的痕跡依然存在,許多泰國佛教寺廟的院子裡都有四面梵天的雕像。 拉瑪四世國王(1851-68 年在位) 登基前近30年,見證了輕鬆的狀態 修道院的 戒律和佛教教育,並進行了範圍廣泛的僧伽改革。 從緬甸引進戒律傳承,他開始了 Dhammayuttikā 尼迦耶,統一其他宗派為摩訶 尼迦耶, 指示兩個教派保持 修道院的 戒律 更嚴格地說,將兩者置於單一的教會權威之下。 改造 修道院的 教育,他寫了一系列教科書,表達了一種更理性的方法 佛法 並消除了依附於泰國佛教的非佛教民間文化元素。 隨著泰國變得更加中央集權,政府獲得了任命戒師授戒的權力。 1902 年的僧伽法案通過將整個僧伽的行政權力集中在最高僧伽委員會(馬哈特拉·薩瑪空) 由僧團領導。 拉瑪五世國王的同父異母兄弟 Wachirayan 王子編寫了新教科書,這些教科書是國家僧伽考試的基礎。 這些考試提高了僧侶們的知識,也讓那些將在教會中晉升的僧侶們脫穎而出。

殖民主義傷害了斯里蘭卡的佛教,但一些西方人對佛教的興趣,尤其是通神論者海倫娜·布拉瓦茨基和亨利·奧爾科特,激發了世俗佛教徒,例如 Anagarika Dhammapala 以更理性的方式呈現佛教,並與國際佛教徒建立聯繫。 佛教為斯里蘭卡人應對殖民主義和建立獨立國家提供了一個凝聚點。

殖民主義並沒有對緬甸的佛教造成如此大的傷害,反而刺激了國王要求僧侶傳授內觀 冥想 在法庭上。 這導致所有社會階層的非專業人士學習 幽思. 比丘雷迪西亞多(1846-1923)和明貢西亞多(1868-1955)設立居士 冥想 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1904-82 年)將他的教義傳授給在家教師。 這個 冥想 風格現在流行於緬甸。

選擇僧伽羅的方法各不相同。 在泰國,他們一般由國王任命。 在其他國家 修道院的 使用資歷或半民主程序。 sangharajas 的權威各不相同:有些是有名無實的領袖; 其他如柬埔寨已故的摩訶·哥薩南達,則以其修行、善業、推動社會變革而產生巨大影響。 泰國的 saṅgharāja,一個自 18 世紀以來就存在的職位,是處理對僧伽重要的問題的國家等級制度的一部分。 他對僧侶擁有合法權力,與世俗政府合作,並得到最高僧伽委員會的協助。 在柬埔寨,sangharaja 職位在高棉時期消失了,但在 1981 年政府重新建立了它。

在許多情況下,國家政府實施的改革具有削弱僧伽作為教師和醫生的傳統角色的副作用,並用現代教育和醫學的世俗系統取代了他們。 因此, 上座部 僧侶,以及他們在以下國家的弟兄們 梵文傳統, 面對現代化,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

中國佛教

佛教於公元 1 世紀進入中國,首先是從佛教盛行的中亞地區通過絲綢之路,然後從印度和斯里蘭卡通過海路進入中國。 到公元 2 世紀,已有一座中國佛教寺院,並將佛經翻譯成中文。 早期的翻譯使用不一致的術語,導致對佛教思想的一些誤解,但到了 5 世紀,翻譯術語變得更加固定。 5世紀初也標誌著更多的翻譯 戒律 文本。 許多世紀以來,皇帝贊助翻譯團隊,因此大量來自印度和中亞的佛經、論著和評論被翻譯成中文。

中國佛教包含多種流派。 一些 意見 和做法對所有學校都是通用的,而其他做法則是個別學校所獨有的。 一些學派根據他們的哲學原則進行區分,另一些根據他們的實踐方式進行區分,另一些根據他們的主要文本進行區分。 歷史上,中國發展了10大學校。

  1. 女士 (J. Zen) 由印度人帶到中國 冥想 6世紀初達摩大師。 他是該校第28任印度族長,也是該校第一位華人族長。 目前,Chan 有兩個支系,Linji (J. 臨濟) 和曹東 (J. 曹藤). 臨濟主要用 話頭 (公案)——令人費解的陳述,挑戰從業者超越概念思維的限制——並談到突然覺醒。 曹東更注重“坐”,走的是循序漸進的方式。

    早期的禪師依靠 Laṅkāvatāra經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如 金剛經, 有的後來採用 如來藏, 要么 ” 本質”的想法。 這 首楞嚴經 在中國陳中流行。 現在大多數韓國禪修者和一些中國人學習 中觀——中道哲學。 Dōgen Zenji 和 Myōan Eisai 在 13 世紀將禪宗帶到日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淨土 (C。 精圖,J. 淨土) 學派以淨土三部經為基礎——大小部 極樂世界 佛經和 阿彌陀佛經. 強調念阿彌陀佛名號 並虔誠祈願往生淨土,提供修持佛法和證得圓滿覺悟所需的一切因緣。 淨土也可以看作是我們自心的清淨本性。 智一、寒山德清、歐一智緒等中國大師對淨土修行進行了評論,討論瞭如何在冥想阿彌陀佛的同時獲得寧靜和認識現實的本質。 九世紀後,淨土修行融入許多其他中國學校,今天許多中國寺院同時修禪和淨土。 Hōnen 在 9 世紀後期將淨土教義帶到了日本。

  3. 天台 (J. 天台) 由惠思 (515-76) 創立。 他的弟子智義(538-97)確立了由易到深的漸進式修行,最終的教義在 Saddharmapunḍarīka經是, 大般涅槃經, 以及龍樹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出處. 這所學校平衡學習和實踐。

  4. 華嚴 (J. 華嚴) 是基於 華嚴經, 譯成中文大約在 420 年左右。杜順 (557-640) 和宗密 (781-841) 是偉大的華嚴大師。 華嚴強調所有人的相互依存和 現象 以及他們世界的相互滲透。 個人影響世界,世界影響個人。 華嚴哲學還強調菩薩在世間的活動是為了利益眾生。

  5. 三倫 (J. 三龍)或 中觀 學派由偉大的印度翻譯家鳩摩羅什 (Kumārajīva, 334-413) 創立,主要依托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和 Dvādaśanikāya Śāstra 由龍樹和 沙塔卡沙斯特拉 阿瑞亞戴瓦。 有時是龍樹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出處 增為第四大三論文。 三倫依託於 般若波羅蜜多 sutras 並遵循 無畏經 斷言這些經文揭示了 的教誨。

  6. 瑜伽行者 (C。 發祥,J. 法草) 是基於 般若經 和上 瑜伽查爾布密論, 威納提瑪陀悉地經典, 以及彌勒、無著和世親的其他著作。 玄奘(602-64 年)翻譯了這些重要的經典,並在他從印度回來後建立了這所學校。

  7. 金剛乘 (C。 真顏,J. 神宮) 是基於 大日如來經, 金剛砂經, 般若波羅蜜多經淨地金剛經, 這解釋了瑜伽 密宗 做法。 這所學校從未在中國廣泛傳播,由空海(774-835 年)帶到日本,至今仍存在。

  8. 戒律 (C。 Lu,J. 立州) 學校由道玄 (596-667) 創立,主要依靠 法藏經 戒律,於 412 年譯成中文。其他四部律宗也譯成中文。

  9. 清淨心 (C。 城石,J. 上實) 學校是基於 Satyasiddhi Šāstra,安 阿毘達磨- 在其他主題中討論空虛的風格文本。 有人說強調聲聞乘,有人說銜接聲聞乘和 菩薩 車輛。 這所學校現在不存在了。

  10. 阿毘達磨 (C。 科薩,J. 庫沙) 學校是基於 阿毘達磨俱舍 由天親王所傳,由玄奘傳入中國。 雖然這所學校在唐代(618-907)的“佛教黃金時代”很受歡迎,但現在規模很小。

10 所學校中的一些仍然作為單獨的學校存在。 那些沒有被納入現有學校的原則和實踐。 雖然 戒律 學校現在不作為一個單獨的實體存在,實踐 戒律 已融入餘部,僧團在台灣、韓國、越南等地興盛。 雖然不再是不同的學校,但 阿毘達磨, 瑜伽行者, 和 中觀 中國本土學校以及韓國、日本和越南都研究和沈思哲學。

20世紀初的社會變遷推動了中國佛教的改革和復興。 1917 年清朝滅亡後,皇室不再贊助和支持僧伽,政府、軍隊和教育機構想要沒收寺院財產供世俗使用。 佛教徒想知道什麼作用 佛法 可以在與現代性、科學和外國文化的相遇中玩耍。

這種社會變化激起了各種各樣的反應。 太虛(1890-1947),也許是最知名的中國人 那個時候,重新研究 中觀 瑜伽行派,並開始使用現代教育方法為僧團開設新的教育機構。 他還吸收了世俗知識的精華,並敦促佛教徒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 他遊歷歐洲和亞洲,接觸其他教派的佛教徒,並成立了世界佛教研究所的分支機構。 他鼓勵中國人去西藏、日本和斯里蘭卡學習,並在中國建立神學院,教授藏文、日文和巴利文經典。 太虛又制定“人間佛法”,修行者力圖現世菩薩行清淨世間,並以佛法清淨心。 冥想.

1920 世紀 30 年代和 1902 年代,幾位年輕的中國僧侶在西藏學佛。 太虛弟子法尊(80-XNUMX) 在哲蚌寺,他在那裡學習併後來將幾部偉大的印度著作和宗喀巴大師的一些著作翻譯成中文。 這 能海(1886-1967)在哲蚌寺學習,回國後,按照宗喀巴大師的教義建立了幾座寺院。 畢松(又名邢素志 1916-)也曾在哲蚌寺學習,並於 1945 年成為第一位中國人 格西拉然巴.

學者祿成列了一份藏文和漢文經典著作的清單,以便翻譯成對方的語言,以擴大漢藏修行者和學者可以獲得的佛教資料。 20 世紀上半葉,中國居士對藏傳佛教的興趣日益濃厚,尤其是 密宗,並邀請數名藏族教師來華任教。 他們和他們的中國弟子主要翻譯密宗資料。

太虛的弟子印順(1906-2005)是一位博學的學者,他研究巴利文、漢文和藏文經典的經典和註釋。 作為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特別被宗喀巴大師的解釋所吸引。 由於銀順重視 中觀般若波羅蜜多 經,許多中國佛教徒對這種觀點重新產生了興趣。 他發展了當今中國佛教主要哲學體系的圖式:(1)唯妄心(C. 微石) 是唯識見。 (2) 只有真正永恆的心 (C. 善如) 是個 如來藏 學說,在中國很流行,對實踐傳統有很大的影響。 (3) 空性、名號 (C. 布若) 是個 中觀 視圖基於 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 印順還提倡人間佛教。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起源於印度 修道院的 那爛陀等大學。 從公元早期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 13 世紀早期,Nālandā 和其他 修道院的 大學由許多博學的學者和實踐者組成,他們強調不同的經文並擁護各種佛教哲學教義。

佛教於 7 世紀通過西藏君主松贊乾布(公元 605 年或 617-49 年)的兩位妻子首次傳入西藏,一位是尼泊爾公主,另一位是中國公主,她們將佛像帶到了西藏。 梵文和中文的佛經緊隨其後。 從 8 世紀後期開始,藏人更喜歡直接來自印度的文本,這些文本構成了翻譯成藏文的佛教文獻的主體。

赤松德贊國王(公元 756 年 - 約 800 年在位)統治期間佛教在西藏興盛,他邀請了 , Madhaymaka 哲學家和來自 Nālandā 的邏輯學家 Śāntarakṣita 和印度密宗瑜伽士 Padmasambhava 來到西藏。 沙塔拉克西塔為西藏僧侶出家,在西藏建立僧團,而蓮花生大士則給予密宗灌頂和教導。

尊者也鼓勵藏王將佛典譯成藏文。 9世紀初,進行了多次翻譯,藏印學者組成的委員會對許多專業術語進行了標準化,並編制了梵藏詞彙表。 然而,佛教在朗達瑪王統治時期(838-42)遭到迫害,並且 修道院的 機構關閉。 由於沒有法典,人們的修行變得支離破碎,他們不再知道如何將所有不同的教法作為一個整體來修持。

在這個緊要關頭,Atiśa(982-1054),一位來自 那爛陀傳統,應邀去西藏。 他廣泛教導,並糾正錯誤觀念,他寫了 菩提波羅提巴, 解釋經文和 密宗 個人可以系統地、不矛盾地實踐教義。 結果,人們開始明白, 修道院的 紀律的 戒律是, 菩薩 顯宗的理想,以及 金剛乘 可以以相互補充的方式實施。 又建寺院,西藏弘法。

阿底峽之前的西藏佛教被稱為寧瑪派或“舊譯”派。 11世紀開始進入西藏的新教法傳承成為“新譯本”(薩爾馬) 學校,這些學校慢慢結晶形成噶當、噶舉和薩迦傳承。 噶當傳承最終被稱為格魯派。 當今存在的所有四大藏傳佛教傳統——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都強調 菩薩 乘,經密雙修,具足 中觀 哲學觀點。 許多藏傳佛教僧人效仿寂護法師,除了修行之外,還進行嚴謹的研讀和辯論。 冥想.

過去的一些用詞不當——“喇嘛教”、“活 ”和“神王”——不幸的是堅持了下來。 19世紀接觸藏傳佛教的西方人稱其為喇嘛教,這個詞最初是中國人創造的,可能是因為他們看到西藏有那麼多僧人,誤以為他們都是 喇嘛 (教師)。 或者他們看到門徒對老師的尊重,而誤以為他們崇拜老師。 無論哪種情況,藏傳佛教都不應該被稱為喇嘛教。

喇嘛 祖古(確定的靈性導師的化身)在西藏社會受到尊重。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頭銜只是社會地位,稱呼某些人 祖古, 仁波切, 或 喇嘛 導致了腐敗。 人們如此看重頭銜,這讓我感到難過。 佛教與社會地位無關。 更重要的是要檢查一個人的資格和品質,然後再把那個人當作自己的精神導師。 教師無論有無職稱,都必須勤奮修行,值得尊敬。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祖古既是歷代大法師的轉世,就一定是佛,因此稱他們為“活佛”。 “ (C。 火佛). 然而,並非所有祖古都是菩薩,更不是佛。

“Godking”可能起源於西方媒體,並歸因於 達賴喇嘛. 因為藏民看到 達賴喇嘛 作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菩薩 出於同情,這些記者認為他是“神”,因為他是西藏的政治領袖,他被認為是國王。 但是,由於我目前擔任 達賴喇嘛,我反复提醒人們,我是一個簡單的佛教徒 ,僅此而已。 這 達賴喇嘛 不是神,由於位於印度達蘭薩拉的藏人行政中央現在由總理領導,他不是國王。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 達賴喇嘛 就像一個佛教教皇。 藏傳佛教的四大傳統及其許多分支或多或少地獨立運作。 在藏人行政中央宗教文化司的主持下,住持、仁波切和其他受人尊敬的上師不時聚在一起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 這 達賴喇嘛 不控制他們的決定。 同樣的 達賴喇嘛 不是四個傳統中任何一個的首領。 格魯派以甘丹赤巴為首,輪流擔任,其他各派各有選拔領袖的方法。

我們的共同點和多樣性

有時人們誤以為藏傳佛教,尤其是 金剛乘,與佛教的其餘部分是分開的。 多年前我訪問泰國時,一些人最初認為藏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然而,當我們坐在一起討論 戒律, 佛經, 阿毘達磨,以及諸如三十七種覺醒輔助、四定、四無色定、四聖諦和聖諦等主題 八重道,我們看到了 上座部 和藏傳佛教有許多共同的修行和教義。

藏人與中國人、韓國人和許多越南佛教徒分享 修道院的 傳統, 菩薩 道德約束、梵文經典、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普賢菩薩、藥師的修行 . 當藏傳佛教徒和日本佛教徒見面時,我們討論 菩薩 道德約束 和諸如 Saddharmapunḍarīka經. 我們與日本真言宗分享金剛總持和毘盧遮那毗三菩提的密續修行。

雖然構成每部正典的文本存在差異,但其中討論的材料有相當大的重疊。 在隨後的章節中,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其中的一些,但這裡有幾個例子。

詳細說了缺點 憤怒 以及巴利文經中的解藥(例如,SN 11:4-5)。 克服的教義 憤怒 在 Santideva 的 菩薩行 呼應這些。 一 (SN 4:13)講述了 由於他的腳被石頭碎片割傷而感到劇烈疼痛。 然而,他並不難過,當被刺激時 馬拉”,他回答說:“我對一切眾生充滿慈悲而躺下。” 這是取捨時產生的慈悲心 冥想 (Tib。 自他交換法) 教於 梵文傳統,修行者想像自己承擔他人的痛苦,並給予他人自己的快樂。

此外,菩提心的利他意圖在 梵文傳統 是四個的延伸 梵天 (四無量心)在巴利經典中教導。 巴利文和梵文的傳統有許多相同的完美之處(波羅蜜, 波羅蜜多). 的素質 ,比如10次冪, 四無所畏, 兩個傳統的經文都描述了覺醒者的 18 種不同的品質。 兩種傳統都談到無常、苦性、無我和空性。 這 梵文傳統 認為自己包含了 巴利傳統 並詳細說明某些要點——例如,根據 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和 真路 根據 如來藏 經和一些密宗。

泰國佛教、斯里蘭卡佛教、中國佛教、藏傳佛教、韓國佛教等術語是社會習俗。 在每種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佛教都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包含許多佛教修行傳統和教義體系。 其中,有由修道院或具有不同隸屬關係的教師組成的小組。 一些子傳統強調學習,其他的 冥想. 一些強調練習平靜(奢摩他,奢摩他), 其他見解 (內觀,內觀), 和其他人一起。

雖然一個國家可能有許多傳統,但一個傳統也可能在許多國家實行。 上座部 被實踐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在越南也有發現。 內 上座部 在一些國家,有些遵循早期佛教——經文本身——但不太依賴註釋,而另一些則遵循註釋傳統中的解釋。 甚至一個國家或一個傳統的長袍也可能不同。

同樣,禪在中國、台灣、韓國、日本和越南也有使用。 雖然所有這些國家的禪修者都依賴相同的經文,但教義和 冥想 他們之間的風格各不相同。

在西方國家,存在許多不同傳統和國家的佛教。 一些團體主要由亞洲移民組成,他們的寺廟既是宗教中心,也是社區中心,人們可以在這裡說自己的母語,吃熟悉的食物,並向孩子傳授家鄉的文化。 西方的其他團體主要由西方皈依者組成。 一些是混合的。

作為追隨者 ,讓我們牢記這些變化,不要認為我們聽到或了解的關於另一個傳統的一切都適用於該傳統中的每個人。 同樣,並非我們所聽到的有關特定國家/地區的佛教如何實踐的所有內容都適用於該國家/地區的所有傳統或寺廟。

事實上,我們是一個龐大而多元化的佛教大家庭,追隨著同一位智慧和慈悲的老師釋迦牟尼 . 我相信我們的多樣性是我們的優勢之一。 它讓佛教傳遍了世界,造福了地球上數十億人。

轉載自 佛教:一位老師,許多傳統 由The 達賴喇嘛 和 Thubten Chodron 獲得 Wisdom Publications, 199 Elm Street, Somerville, MA 02144 USA 的許可。 www.wisdompubs.org

達賴喇嘛尊者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西藏的精神領袖。 他於14年6月1935日出生於西藏東北部安多市塔克澤的一個小村莊的一個農民家庭。 兩歲時,他就被認定為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轉世靈童。 達賴喇嘛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或觀世音、慈悲菩薩和西藏的守護神的化身。 菩薩被認為是推遲了自己的涅槃並選擇重生以服務人類的開悟者。 達賴喇嘛尊者是一位愛好和平的人。 13年,他因非暴力解放西藏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即使面對極端侵略,他也一貫倡導非暴力政策。 他還成為第一位因關注全球環境問題而獲得認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尊者曾到訪六大洲超過 1989 個國家。 他獲得了 67 多個獎項、榮譽博士學位、獎品等,以表彰他所傳達的和平、非暴力、宗教間理解、普遍責任和同情心的信息。 他還撰寫或合著了 6 多本書。 尊者與不同宗教的領袖進行了對話,並參與了許多促進宗教間和諧與理解的活動。 自150年代中期以來,尊者開始與現代科學家對話,主要在心理學、神經生物學、量子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 這導致了佛教僧侶和世界知名科學家之間的歷史性合作,試圖幫助人們實現內心的平靜。 (資源: 達賴喇嘛網。 攝影者 蔣揚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