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菩萨道地

菩萨道地

一系列教学的一部分 精炼黄金精华 第三世达赖喇嘛嘉瓦索南嘉措。 文字是对 经验歌曲 宗喀巴大师。

  • 关于a的级别的解释 菩萨 启蒙进步
  • 菩萨 路径
  • 菩萨 理由或bhumis

精金精华 20 (下载)

在我们开始实际教学之前,让我们培养我们的动力。 让我们为拥有宝贵的人身和所有修持佛法的机会而欢喜吧。 我们不知道这一生要过多久。 它可能会很快结束,我们不知道。 重要的是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因为在我们死去的时候 身体 不和我们一起来,我们的朋友和亲戚不和我们一起来,我们的金钱和财产不和我们一起来,我们的地位和名誉不和我们一起来。 因此,现在就去做那些在我们死亡时确实伴随我们而来的重要事情,这是极其重要的; 那就是我们的 因果报应 以及我们养成的心理习惯。 要培养的最佳心理习惯之一是 菩提心, 富有同情心的人 心愿 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 让我们现在生成它,让我们的思想习惯于它 心愿,并尽可能地按照它生活。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我们会有神来世。 随着我们在未来世继续修行,我们能够沿着圆满证悟之道前进。 所以花点时间培养 菩提心.

我只是想回顾一下我们上次的一些教导。 我想你们中的许多人以前从未听过这样的事情——这种深度的智慧。 上次我们谈到了声闻道和孤独道,那些以从轮回中解脱为目标的修行者; 他们的目标不是要成佛,而是要从轮回中解脱。 我们正在谈论他们在 僧伽 宝石。 我们一直在谈论皈依,所以我们说的第三颗宝石 避难 在是 僧伽. 听闻声闻者和独行者的证量和修行水平,让我们对 僧伽 我们 避难 在。然后我们还将讨论 菩萨 路径和理由,因为这也会让我们对 僧伽 我们 避难 但它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想要训练我们的思想,以便我们能够成为和实现自己。

让我们从听闻和孤独的实现者开始。 上次我开始解释如何有一个关于他们如何通过他们的路径前进的解释 梵文传统 以及巴利传统中给出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我会回顾一下 梵文传统 首先,好吗?

梵文传承对闻道道的解释

在这里,那些众生——声闻与行者——所消除的烦恼,基本上分为九个层次; 然后每个级别都有八个等级。 九层对应九界。

[九界]的第一界是欲界。 接下来的四个是四禅,或四种色界禅定。 然后最后四个(换句话说,数字 5-9)是无色界的禅定或禅定。 那么那【九界】每一个都有九级的烦恼。 这些痛苦等级是根据它们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程度来衡量的。 好的? 那么,当一个人通过这个阶段的时候,他在做什么呢? 听者 孤独的实现者路径是他们就像洗一块布,你知道,洗出这些不同等级,好吗? 所以总共有 81 个等级——九乘九。

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们有四个基本阶段 [of 听者 或孤独的实现者]通过。 第一个叫做入流; 第二个,一次返回者; 三是不归者; 第四个是阿罗汉。 而其中每一个,反过来,都有一条不间断的道路,然后是一条解脱的道路。 不间断的路径是那个人的地方 证悟空性的智慧 正在和那个层次的烦恼战斗,烦恼要输了,但是在不间断的道中,战斗还在继续。 然后那个人立即进入所谓的解脱道,在那里他们成功地消除了那个层次的烦恼。 这两条道都是直接了悟空性。 只是在与烦恼作斗争的过程中。 另一个已经成功地消除了那个层次的烦恼[解脱道上的人]。 处于[解脱道]那个层次的人有那些真正的止息。 真正的灭,是永远断除那一层烦恼,再也不会回来。

入流者(和后天烦恼)

接近或进入入流[层次]的人,他们正在消除后天的烦恼。 后天的烦恼就是我们从不同的哲学、不正确的哲学、不正确的心理中学来的烦恼。 是比较粗的烦恼,所以先去。 然后,一个安住于初果层次的人已经消除了那些后天的烦恼。 好的? 然后,这个人不断地修行,又一次,他们总是在观照空性。 他们的了悟是空性。

一个已证得果果的人,即果果行者,在证得阿罗汉果前最多再转生七次为人或天。 就是说,如果他在那一世不修行,在那一世继续往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好吗?

一来者行者与行者——与先天烦恼(第 1-6 级)

修行人在接近一来的时候,就是在无间道上,在消除前六种烦恼的过程中。 好的? 所以八十一个【烦恼等级】的前六个都在去除的过程中。 而这些都是欲界的烦恼。 因为记住,欲界有九种【烦恼等级】; 再者,四色界、四无色界各有九种烦恼。 好的? [总而言之,有九个境界; 每个境界有九品烦恼,一共要灭八十一品烦恼。常来者。

一来者,已除欲界前六层; 最多只能在欲界重生一次。 不会再往生欲界下界了。 所以他们重生很可能会是人,也可能是欲界中的神,诸如此类。 但由于他们证悟的深度,他们只重生一次。

不还者接近者和遵守者——以及先天的烦恼(7-9 级)

接近不还者,是在消除欲界第七、八、九层烦恼。 断除成功后,转入不还者解脱道,名不还者。 他们被称为不还者,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再投生到欲界。 可能他往生他道,也可能在那一世直接继续修炼,当那一世成阿罗汉。

阿罗汉道行者与行者——与烦恼(10-81级)

接近阿罗汉果的人,他在消除第十层到八十一层的烦恼。 所以他们在观照空性,利用对空性的体悟来清除心中剩余的 72 层烦恼。 当它们被消除时,所有的烦恼都被消除了,那个人就成为阿罗汉道长。 现在那个人完全没有轮回。 他们已经消除了烦恼的障碍、烦恼和它们的种子以及 因果报应 这使我们在循环存在中旋转。

然而,根据 梵文传统,他们没有消除认知障碍。 所以 微妙的延迟 烦恼和二相相,还没有去掉,所以不是正觉的佛。 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轮回,不再在烦恼的影响下再生。 因果报应.

巴利传统对声闻道和行道道的解释

两套五羁绊待淘汰

让我们看看巴利传统如何描述他们如何通过它取得进步——这是一种略有不同的方法。 但它非常有趣,因为它更具体地指出了某些特定烦恼的束缚,这些烦恼在每个层次中被消除,正如巴利传统所描述的这一进程。

对于入流者来说,他们已经突破了世俗的外表,他们看到了 无条件,见涅盘,证无我,断前三结。

三结中的第一结:第一结是坏蕴见。 在藏语中,这个被称为jigta。 你可能以前听我提到过它。 这是抓住存在于五蕴中的自我——这就是巴利传统中对它的定义。

入流者断除的第二个束缚是 怀疑. 他们已经能够消除灭亡蕴的见地,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真相, 终极本性——这样就消除了建立虚假的“我”和“我的”。 怀疑 之所以能够被淘汰,是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涅盘,所以他们没有 怀疑 不再关于道路,关于无私,或者关于 终极本性. 这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直接体验中体验到了它。

此外,他们还消除了将不良道德和行为模式视为至高无上的观点。 在这种观点下,人们对什么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什么不是,什么是道,什么不是,非常困惑。 例如,修行非常极端的苦行者,或在火中行走,或在水中沐浴,认为所有这些都会净化他们的负面影响 因果报应, 好的? 因此,持此观点的人已被淘汰,因为那个人又一次亲见了涅盘。 现在他们完全相信道路是什么; 那是 三项高等培训八正道. 再次, 错误的看法 的路径和行为方式已经被淘汰。

断了那个【结】之后,再住那个涅盘的境界一段时间; 然后他们出来,因为他们仍然是入流者。 他们已经进入法流,但他们的证悟涅盘并不是长期的。 然后他们从那种认识中走出来; 他们继续修行,加深定力,加深智慧。 后来他们又突破,又有了涅槃的直觉。 那个时候不除新的烦恼,只去掉自己的烦恼。 gehechtheid肉欲 他们的恶意(或他们的恶意)——这两个精神因素——已经从根本上减少了。 当他们从涅盘的证悟中出来时,他们就是安住于一来道。 同样,他们只会在欲界重生一次。

一个人在那种生活中继续 沉思——因为,你知道,一个人可能在一生中经历所有这些阶段,另一个人可能需要很多生命才能经历这些阶段。 好的? 所以,有人打坐,他们又证悟了涅盘,他们继续用它来清除心上的束缚,然后当他们证得不还时。 现在他们已经完全消除了 肉欲 和恶意或恶意。 那些想法再也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 那不是很好吗? 不再 gehechtheid 感受欲望; 不再有恶意或恶意或 愤怒? 哇,那太好了!

所以他们成为不还者。 之所以称为不还者,是因为他们不再生于欲界。 他们可能会在那一世证得阿罗汉果,或者如果他们没有,那么在他们的下一世,他们会投生到五道之一 净土 在第四禅那。 在第四形态领域有五个 净土,而那些完全是为不还者保留的,当然,还有他们在那些地方出生时成为的阿罗汉 净土. 那些是 净土 对于正在练习的人 听者 和孤独的实现者路径。 这些不同于 净土 诸菩萨所往。 要成为不还者,你已经消除了前五种束缚。 因此,对于不还者,他们已经消除了(1)灭亡蕴的见地,(2)迷惑 怀疑,(3) 错误的看法 关于道德行为(关于道德和行为方式),以及(4)他们已经消除了感官欲望,以及(5)也消除了恶意。

那不还者继续修行。 当他们完全消除了接下来的五个束缚时,他们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所以还有五个结界被彻底消除了。 其中第一个称为“色界存在欲”,第二个称为“无色界存在欲”。 所以他们放弃了所有微妙的 gehechtheid 于那些轮回中的重生。 他们之前已经放弃了 gehechtheid 往生欲界,所以舍弃 gehechtheid 重生上界。

就在阿罗汉果时,他们所舍弃的第三种束缚是我慢。 这是一种特殊的自负,称为“我是自负”。 这个,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你有那种感觉——只是我们内心的自负“我在”,“我在这里!” 你知道,大我,“我存在!” 就像,我们如此重要,因为我们存在。 是的? 所以,“我执” 那么第四个结是掉举; 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不安。 然后第五种是对四圣谛的无明。 那个罗汉果阶段就彻底去掉了。

巴利传统中有余与无余的涅盘

在巴利传统中,当人还在同一世时就证得——他们所证得的称为“有余涅盘”。 不再受烦恼的影响而生在轮回中 因果报应,故名涅盘。 但它是有余的,因为他们还有与生俱来的余蕴。 譬如说是人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 身体 他或她拥有的是普通的 身体 我们拥有的是烦恼所产生的 因果报应. 好的? 所以他们还有剩下的 身体 即使他们的心已达到阿罗汉果。 是的? 故名余涅槃。

尔时,彼阿罗汉圆寂时,得所谓无余涅槃。” 污染的团聚在那个时候已经完全停止了。 然后,在巴利传统中,有一些关于此时发生的事情的讨论。 这 没有真正讲清楚——当你证得无余涅盘时会发生什么。 有人说,污染的蕴已经被去除了,所以剩下的只有涅盘,没有心的相续。 但其他人说心有连续性(或 citta,巴利语和梵语中的心)。 你有这样的人,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泰国冥想者,他可能在 1950 年代或 1960 年代去世了。 他的名字是阿姜曼 [Ajahn Mun Bhuridatta Thera, 1870–1949],你可以阅读他的传记; 这真的很鼓舞人心。 他在打坐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到即使阿罗汉死后,也有识在。 无论如何,这就是按照巴利传统,你将如何经历这些阶段,完全消除那十个束缚。

菩萨道

修行菩萨五道

现在我想谈谈 菩萨 小路。 我们已经谈到了声闻者和孤独的实现者。 菩萨做事有点不同。 首先,他们的动机不同。 而有人在 听者 或孤独的证道者,他们的动机是为自己解脱; 一个 菩萨 正在努力获得完整的启蒙。 这是因为当你拥有圆满的觉悟时,你拥有的能力比你在阿罗汉果时的能力要多得多。 同样,对菩萨来说,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利益众生和将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上。 所以他们想要拥有你在圆满证悟时获得的所有这些额外的能力,因为这些额外的能力使你能够做更多的工作来利益众生。

那些在 菩萨 路径从动机开始 菩提心,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启蒙的动机。 然后,有五个 菩萨 路径。 实际上有五个 听者 和孤独的实现者路径也,根据 梵文传统,但我没有解释这些,因为我不想再让你感到困惑了! 你看我多慈悲? (大)

菩萨 有五个路径。 自发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积累的道路。 菩提心. 所以这意味着无论何时你看到一个有情众生,无论他是谁,你的即时反应都是:“我想为了他们的利益而证悟。” 因此,你整天四处走动,你会感受到与所有有情众生的这种不可思议的相互联系。 每当你看到任何有情众生时,你的全部注意力,你的全部事情,你知道,你没有在评判他们,你没有考虑他们能为你做些什么,等等等等。 但你唯一的想法是,‘我怎样才能使他们受益? 具体来说,‘我怎样才能让他们脱离这个轮回的烂摊子?’ 这不是,“我如何通过给他们巧克力核仁巧克力饼让他们受益”,或者给他们一份工作,或诸如此类的事情。 我的意思是,菩萨也这样做,但他们真正想要利益的方式是引导众生脱离轮回。

再一次,当他们自发地拥有那份时,他们就进入了积累的道路。 菩提心. 它被称为积累的道路,因为他们试图积累很多正面的潜能或功德。 当他们的 冥想 关于空虚达到了一个重点——在这里我说的是一个正在进入 菩萨 从一个普通人新鲜的路径。 当他们对空性的理解达到观智的境界时,它[还]不是直接的感知,而是宁静与特殊洞察力的结合,是止观与空性观的结合。 所以心中仍然有一层非常微妙的面纱,阻止这个人直接看到空性。 所以这是对空性的完整概念性理解,它对心有非常强烈的影响,尽管它不是直接的。 正是在那个时候,当一个人有了那个时候,他们就从积累的道路走向了准备的道路。

然后他们不断积累很多功德,因为一件事 菩萨 道,你需要累积比你在 听者 或孤独的实现路径。 我的意思是,真的喜欢很多,喜欢三个无数的大劫! 所以他们继续修六法 深远的态度 积功德,特别是六功德中的前四功德,都是积功德的。 当他们到达某个点时 冥想 论空性,直见空性,则名见道。 因直见空性故名。 之所以称为准备道,是因为他们准备直接见空性。 这第三条道,见道,他们直接看到。

然后,当他们消除了某些层次的障碍后,他们继续走的第四条道路称为 冥想。 请记住, 冥想 与 to habituate 或 to familiarize 具有相同的动词词根。 他们在做什么 冥想 真正让他们的心非常熟悉空性的证悟,并用它来净化心灵。 这意味着他们正在消除所有烦恼,不仅是烦恼障,还有认知障碍。 请记住,烦恼的障碍是烦恼及其种子和 因果报应 这使我们重生。 但是认知障碍是微妙的污点或 微妙的延迟 无知, 愤怒, gehechtheid,嫉妒,懒惰,骄傲,所有这些东西。 所以他们正在消除那些 微妙的延迟 以及微妙的二元相——或它们带来的内在存在的相貌或知觉。 当这一切都已经完全消除时,他们就获得了不再学习的道路——因为你是一个 ! 不再学习,不再培训; 你不必再训练你的心,你是一个完全开悟的人 . 就是那五个 菩萨 路径。

十菩萨地或 bhumis

也有十教 菩萨 理由。 (梵文是bhumi,藏文是sa。)十地或十地都是空性的证悟。 它们被称为基础,因为它们支持在这些阶段实现的良好品质。 对于十地,第一地生于见道。 然后几乎其他九个发生在 冥想. 我告诉你十地,名字很好听。 他们鼓舞人心。

第一个 bhumi 是非常快乐。 他们是非常快乐的菩萨。 他或她在初地、初地和见道上。 在此基础上,他们尤其获得了非常好的慷慨实践。 则第二地名无垢,于戒行上有大成就,第二地。 深远的态度. 第三地被称为光明者,他们的专长是耐心或 坚韧. 第四个地面叫做Radiant,我敢打赌你能猜到他们的特色是什么。 光芒四射的人的特点是快乐的努力。 然后第五地称为极难胜,他们达到非常特殊的禅定境界。 第六地名为临近,因为临近的功德。 ,他们的专长是智慧。 所以这是六个 深远的态度 [布施、持戒、忍辱、喜精进、禅定和智慧。]

但也有描述十 深远的态度. 当我们有十个的描述时,最后四个,如果你要谈论六个,它们包含在第六个中。 但是当你把它扩大到十个时,他们就会出来,当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础,他们在这些基础上获得了特殊的力量。 所以第七地 菩萨 被称为 Gone Afar——那个人专门研究方法(或 巧妙的手段).

第八地叫做不动,他们的专长是——藏语是monlam,没有一个好的英文翻译。 有时它被翻译成“祈祷”,但这不是很好,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祈祷。 他们实际上正在培养非常强烈的愿望。 中国人,当他们翻译它的时候,把它翻译成‘发誓”,因为 心愿 非常强大,几乎就像一个 发誓 你要做某事。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一个强烈的 心愿. 这就是第八地。

九地叫善智,特长是力(或影响),要引导众生,这个很重要。 然后第十地 菩萨,他们被称为法云,因为从他们那里降下了伟大的法雨。 他们是如此接近成佛,以至于他们不断地给予教法,就像总是有淋浴一样。 他们的专长是崇高的智慧。 藏语叫耶舍。

菩萨功德与十地

从初地、初地开始, 菩萨——因为此时他们已经直接了悟空性——他们也有了全定。 然后他们得到某些千里眼的力量,使他们能够极大地利益众生。 所以他们在非常喜悦的层次上获得了十二种特殊的力量, 菩萨.

第一个品质——当你认为确实有人拥有这些能力时,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是他们可以看到百佛。 我会很满意一个,你知道的! 但他们有能力看到一百个。 他们得到百佛的加持或启发。 他们能够达到一百 土地。 诸佛有不同 诸世间,说法者,是诸菩萨,能往百处。 他们能够照亮一百个土地。 因此,他们以慈心与专注的力量,照亮了一百个土地。 第五个功德是能震动百世间。 我希望这并不意味着地震! 但我猜是一种特殊的振动。 六者能活百劫。 七是能以真实智慧,看到百劫的过去和未来。

现在有人会说,‘好吧,如果他们能看到未来,那是否意味着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不,这并不意味着事情是注定的。 这只是意味着他们对因果关系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查看目前突出的原因,很好地猜测很快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响。 但事情不是注定的。 我们知道。 就像,你可能非常了解某人并且你非常了解他们的习惯,所以你觉得你可以预测他们会发生什么,但仍有可能不会发生。 是的? 仅仅因为你很了解某个人,然后做出预测并不能确定它一定会发生。 再次,事情不是注定的。

那么第八种品质是他们能够进入和从一百种禅定中升起。 现在这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技能。 当你想到冥想稳定的深度时——他们可以很快地进入和离开它; 和一百种不同的冥想稳定。 当。。。的时候 在教授《心经》时,他正处在名为“无量法相”的禅定中。 现象” 所以有不同种类的冥想稳定。

那么第九个品质就是第一地 菩萨,非常喜悦,能够打开一百个不同的学说之门​​。 一门教义就是一种教义。 这是他们的一部分 巧妙的手段 能够以符合他们所教导的各种有情众生的兴趣和性格的特定方式进行教导。

十者能成百众生。 成熟意味着他们让我们达到可以实现的地步。 现在我们有点绿了。 我们的思想一点都不成熟。 我们听到佛法,我们的心就会抗拒,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 但是,当你有成熟的心时,你就真正地接受了佛法,你就成熟了,可以获得证悟。 如是诸菩萨,能成百众生。 我希望他们也在我和你身上做实验,因为我们需要成熟,不是吗? 如果他们能做到,愿他们帮助我们!

第十一功德是他们可以散发一百种自己的光芒 身体. 这在你想要利益众生时非常有用,能够散发出一种化身。 则十二者,能令此百身,一一皆为百菩萨所围绕。 所以他们在教授佛法和创造自己的过程中 净土 那里有菩萨进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菩萨,他们是如何修行的,他们所获得的功德。 这真的很神奇。 它的到来不仅是因为他们证悟了空性,还因为他们发展了不同层次的三摩地(或定力),以及他们在三摩地中的熟练程度。 这不仅仅是你获得平静,仅此而已。 不,在平静之后有不同的层次来加深定力的层次和加深你入定和出定的能力。 然后你必须做所有这些训练如何进行一百次放射的练习。 这不仅仅是它突然出现在您的脑海中并且您能够做到。 你必须训练放射,训练进入 土地和这些东西。 这些菩萨修行了,所以他们有这些能力。 他们获得这些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痴迷于拥有千里眼和做,你知道的,“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的事情。 这不是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但他们之所以获得这些力量,是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为众生提供最伟大的服务上,而这些特殊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提供那种伟大的服务。 这就是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所以这就是 菩萨 路径。

龙树菩萨在这里描述了一件小事,因为他谈到了这些各种各样的 菩萨 理由在 珍贵的花环。 他谈到了为什么他们有自己的名字,所以我想我会读给你听。 非常快乐,第一个 菩萨, 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 菩萨 时时随喜,所以随喜自己的德,也随喜别人的德。 第二个被称为无垢者,因为他们的十种善行 身体、言语和思想是完全无瑕的——它们根本没有道德败坏。 第三个被称为光明,因为平静的智慧之光生起——所以他们得到某种在他们心中发光的智慧,可以这么说。 第四地 菩萨 之所以称为光明,是因为真正的智慧之光生起并放射出去。 五地 菩萨 被称为非常难以克服,因为恶魔和任何类型的干扰力量发现很难征服一个 菩萨 有了这样的认识。 第六者称为接近,因为他们正在接近 . 第七种叫做远去,因为它们的功德数量增加了很多——它已经“远去”于它过去的样子。 第八层 菩萨 是不动,这是因为通过无概念的智慧,它们是不动的; 以及他们的领域 身体、语、意活动不可思议。 九地名善智,如摄政王,证得正觉,故智善。 然后是第十地 菩萨 是法云,是大法雨降下,如教化众生。

好的,那是我们的时候 避难 ,在 僧伽, 是的? 这些是我们的一些存在 避难 在:正在与那些 aryas 一起练习的听众和孤独的实现者。 圣贤是直接、非概念性地证悟空性的人。 还有菩萨—— 菩萨 特别是 aryas——是 僧伽 我们的避难所 避难 在。知道这很有帮助,因为那时你 避难,您知道要向谁寻求灵感、指导和指导。 我们真的 避难 在拥有这些成就的众生中,因此他们完全有资格带领我们也获得这些成就。

问答

所以,有几个问题是我上次提出的。

观众: 你谈到听闻者和孤独的实现者根据 梵文传统. 他们有什么程度的空性?

尊贵的 Chodron: 那么,根据 梵文传统,任何一个圣贤都已经了悟一切本性存在的空性 现象 人和所有其他 现象. 所以在 梵文传统,至少根据应成派的观点,他们证悟了空性——每个人,所有圣贤,都证悟到同样的空性。 根据其他一些哲学流派的说法,他们正在实现不同程度的无私。

观众: 证得不还道者,不再往生欲界。 怎么会 据说其最初的追随者在 今世欲界的一生?

尊贵的 Chodron: 嗯,那是因为你可以在人的基础上一世从初果到一来再到不还再到阿罗汉果 身体. 所以当时的那些大弟子 开始像普通人一样。 但是因为他们前世留下了太多的好种子,所以当他们遇到 只听了一点教法——就像最初的五个门徒,你知道吗? 在第一次教导之后,他们很快就成为入流者,然后是一来者、三来者和阿罗汉,都在同一个生命中。 所以有人可以在一生中完成这四件事。 但如果你不这样做,因为你可能在 102 岁时就证悟了初果,所以你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了! 那么,你死了,你再投生,然后你继续走在那之后的道路上。

观众: 如果我没听错的话,你提到那些在声闻道和孤独道的人希望投生到有色界和无色界,认为这比在欲界投生为人更可取,因为这样的环境更有利发展单点集中。

尊贵的 Chodron: 事实上,我不是这么说的,或者如果我说了,那不是我的意思。 他们是作为人在炼功好吗? 如果能去掉欲界的执着,自然就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继续修炼。 但这对不还者特别有帮助,因为那时他们会进入第四禅那的那些清净居所。 好的? 这个人说,他们一直认为宝贵的人身非常有助于修行,因为我们有适当的苦乐平衡。 我们有痛苦提醒我们,我们在轮回中,我们有足够的快乐,不会被我们的痛苦所淹没。 所以是的,宝贵的人命被巴利和 梵文传统 一样。 所以人们的目标不只是投生到有色界和无色界,因为如果你出生在有色界和无色界,但你的智慧不强,那么很容易卡在那里——只是在这些非常幸福的状态。 所以你必须有很强的 自由的决心 轮回,所以即使你达到了这些定力,你也可以用它们来发展你的洞察力。 尤其是禅那对培养观智更有帮助。 有四无色界,定深,心细,不能真观。 冥想 在那里,所以它不是很有利。 我希望这能解决这个问题。

请记住,在 菩萨 他们谈论出生的车辆 净土——那些不同 净土 比那些 听者 及孤道不还者所生。 这是因为一个 菩萨 净土通常由特定的佛建立; 然后如果你出生在那里,你可以很好地继续你的修行。 因此,例如,金刚瑜伽母净土称为 Og-min 或 Akanistha,它与色界中的 Akanistha 不同。

然后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叫做极乐世界(藏语:Dewachen)。 阿弥陀佛的净土有点特别,因为他造了净土,即使你没有很深的证悟,你也可以往生那里。 其他一些 净土,你需要证悟空性,或者你需要非常高层次的证悟才能往生那里,因为那些佛只教圣菩萨。 但是在阿弥陀佛的净土中,即使是凡夫,你也可以往生那里。 但这不仅仅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像录音机一样念阿弥陀佛名号的问题。 这是一个拥有很多信仰的事情,不是无差别的信仰,而是对佛法的理解信仰; 有定力,所以当你想念阿弥陀佛或念阿弥陀佛的名字时,你的心就专注于此。 你还必须有一些道德行为并保持 戒律. 一个擅长制造负面影响的人是不可能的 因果报应 除非他们开始净化自己的负面行为,否则他们将投生净土 因果报应. 所以阿弥陀佛做了一些 誓言 特别帮助那些非常消极的人 因果报应,你知道,帮助他们净化它,以便他们可以在他的净土中重生。 然后也有一些理解或某种程度的实现 菩提心 对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也很有帮助。

在您的 冥想,再次回顾一下这些不同的阶段。 从听众开始,想想他们的领悟。 当你这样做时,让你的心真正快乐起来。 想一想消除这些不同层次的烦恼会是什么感觉——那将是多么美好,以及你的心会是什么样子。 比如,不再生气会是什么样子? 不再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会怎样? 也做一些 冥想 思惟菩萨的功德,以及拥有这种空性直觉和这十二种特殊能力的感觉。 顺便说一下,我忘了说这十二种特殊能力会随着每个 bhumi、每个地而增加。

首先,他们拥有这十二种品质中的一百种。 在第二个地面上,他们有 1,000 个——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做 1,000 次。 在第三个地面上,他们每个人可以做 100,000 次; 第四地,110亿次; 第五,一千千万次; 第六,十万千万; 第七,十万十万亿; 第八者,十亿大千世界粒子数。 第九,是千万亿大千世界的粒子数。 在第十天,一个数量等于不可描述数量的不可描述数量的粒子 土地!

如果这听起来有点太多,但想想我们的思维能力是多少。 是的? 当心中没有障碍时,当障碍已经消除时,这些品质就会存在,我们就可以修习它们。 当你想到,首先想到这个宇宙中存在具有这些能力的存在时,你知道,就像,哇! 你知道一切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像 6 点钟的新闻想让我们思考一样。 就像,所有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圣人,他们正在尽其所能引导我们开悟。 是的? 它真的提升了我们的思想。 然后当我们想到它,想到我们自己的潜力,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你会想,‘哇,我有可能消除那些烦恼,获得这些能力,并拥有那种慈悲心?’ 然后它会让你对你是谁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 然后当你想,‘我有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成为一个 菩萨, 成为 ,拥有这些能力——我在这里,担心,你知道,我是否会丢掉工作。” 或者,“我在这里担心是否有人喜欢我或不喜欢我。 或者,“我很生气,因为和我住在一起的人没有倒垃圾。” 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用人类的能量思考什么时,与我们拥有的潜力相比,它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感,让我们放弃那些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让自己痛苦的东西。

你可能会说,‘哦,但是丢掉工作,这很重要! 或者“我不想花很多时间担心我的伴侣是否倒垃圾。” 但是你知道,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有人不倒垃圾而生气几天或几周。 但随后你会说,‘哦,那个人太小气了。 但失去工作是一件大事!”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你有这种能力,对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慈爱和慈悲,以及能够化现十万亿亿身,能够带领他们出离轮回。 你有那个能力。 所以你想坐下来花时间担心你今生的工作吗? 我的意思是,这一生一无所有。 在整个轮回中,今生算不了什么。 我们在做什么,因为我们所有的担忧而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就像,放下它,修行佛法,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真正让你的生活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你有如此多的潜力,其他人也一样。 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哦,我的孩子太狂野了,他们在做这做那,”和“我的同事真是个白痴,废话,废话,废话,”和“布什总统……”。 与其那样浪费你所有的时间,想想这些生命也有能力产生 菩提心 以及这些方面的进展 菩萨 阶段。 是的,乔治·布什有这个机会! 奥萨马·本·拉登也是如此,您能想到的任何人也是如此。 它完全改变了你对其他有情众生的看法。 当你这样想时,它会把你从狭隘的头脑中拉出来,这种狭隘的头脑认为某人只是你在那一刻偶然感知到的人。 真的想想这些事情。 它只会极大地扩大你的思维。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