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我我我我我我我的

我我我我我我我的

佛法四印三天闭关中的一系列教义的一部分 心经 举行 舍卫精舍 5 年 7 月 2009 日至 XNUMX 日。

  • 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
  • 区分美德与非美德的重要性
  • 身体、语言和心理 因果报应
  • 无明,轮回之根,缘起
  • 不同 意见 自我、标签和概念

佛教四印03(下载)

动机

让我们培养我们的动力,想一想整个宇宙的无数众生,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存在境界中与不同的身体有不同的体验。 以为这一切都是烦恼和烦恼造成的 因果报应 所以所有这些想要快乐的众生仍然发现自己不满足 条件 伴随着痛苦的苦或变化的苦,每个人都在体验无处不在的缘起苦。 因此,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一种同情心,因为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想想所有这些在前世对我们仁慈的众生,并将继续对我们仁慈。 让我们对每个人都有同情心,让这种同情心激励我们超越自己的局限,我们自己的 错误的看法 和错误的观念,使我们有强烈的认清现实本质的决心; 以此来清净心中的一切烦恼、种子、污点,成为最能利益众生的正觉佛。 所以让我们把它作为我们今天来到这里的长期动力。

珍惜机会

现在我要试着和我前世所有的父母交谈。 这就是我讲佛法时的想法,因为我这一世的父母对佛法不感兴趣。 然后我说我前世和未来世的父母有兴趣,所以我会和你谈谈。 希望来世我的父母能更接受佛法,那时我也能在佛法上帮助他们。 你可以看到多少钱 因果报应,不是吗? 这么多决定于 因果报应 和以前的倾向——比如我们被什么吸引,我们不喜欢什么,我们对什么持开放态度,我们对什么不感兴趣,我们对什么感兴趣。我们不会空白石板; 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也会影响我们。 一旦我们成年,如果我们有幸听到佛法,我们就可以开始调整我们的心。 我们真的可以看到,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去意图的影响。 这太有趣了,不是吗? 这里有两个人,这个疯狂的尼姑的父母,他们对佛法不感兴趣。 然而我是他们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尼姑。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不是他们为我计划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正在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我们听到佛法,真正开始尽可能多地观察我们的心,并区分什么是善的或善的,什么不是。 然后真的尽可能地试着把我们的心放在一个好的空间里,以创造更多的那个印记,以便这个善意的印记在未来的生活中成熟。 当我们开始练习时,我们多大年纪并不重要。 无论我们多么古老,这个想法都是要练习的,因为心流是连续的,它会继续下去。 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宝贵的生命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机会,这确实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和机会。 你可以看到即使在这种生活环境可以改变。 人们可能有非常强烈的修持佛法的意图,然后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我有一个朋友,真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一个了不起的翻译。 当其中一个障碍物倒下并击中她的头部时,她正在停车场行走,她的心智能力现在非常受损。 纵然她有心,爱法,遇法,一切如是,一件小事,今生修行的能力就完蛋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有健康的时候,当我们有能力学习、练习和反思的时候,而不是想当然地想,“哦,我总是会有这个机会的。 我现在做点别的事,待会再回佛法。” 珍惜我们的机会并在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好好利用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知道我们以后是否能够回来,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一生以后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们这样想,那样想,那么我们的生活实际上会变得非常快乐和有意义,而修行似乎也不是负担。 好像,“哇,我真幸运。 我很幸运,我有我的精神和身体能力,我可以在早上五点钟醒来, 沉思。” 而不是想,“哦,五点,他们在开玩笑吗?” 但要真正看到我们有这个机会的运气,而不是想,“哦,我必须去听另一个教法。 我的背疼,我的膝盖疼。 我想去看电影!” 不要那样想,真正看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会有多长时间的机会,不是吗? 我们真的不知道。

现在,如果我们将机会视为非常宝贵的东西,那么就像我说的,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有意义和快乐。 我们想抓住这个机会。 这不是负担。 不是“哦,我必须这样做”或“这太难了。 我把自己拖到开悟,因为我应该,我应该,我应该。 如果我不为他们开悟,每个人都会评判我。” 与其看这样的事情,我们的心可以真的很快乐。 我们会想,“哇,我有一个宝贵的机会,我不知道这辈子或来世会持续多久。 我前世做了很多好事,才得到现在的机会!” 我写信给其中一位犯人说,他在修炼时真正进入他的脑海——而且在监狱里修炼并不是特别容易——是他意识到,无论他在前世是谁,都为他创造了很多机会,让他有这个机会。 他可不想为前世辛勤工作的那个人而吹毛求疵。 所以他觉得他现在真的很想修炼。 如果我们有这种洞察力,那么我们的态度就会大不相同。

初学者的心

有时当我们在佛法周围很多时,我们会变得饱和,我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然后我们想,“哦,是的,我以前听过这个教导。 是的,无常。 是的,是的,宝贵的生命,他们又来了。” 我们变成这样。 我们变得非常饱和,我们认为这种体验是理所当然的。 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思想新鲜。 我认为在禅宗传统中,当他们谈论初学者的思想时,这就是他们所谈论的。 进来,你的头脑是新鲜的,“哇,我可以听这个了。 伟大的。” 然后你就会心胸开阔,接受它。你渴望。 你有那个新鲜的心,那个初学者的心——没有饱和、没有疲倦、没有厌倦服务众生。 比如,“他们说开悟会更容易,但我不知道。” 想想这个为众生服务的机会是多么宝贵。 我们并不总是有机会为众生服务,不是吗? 有时我们自己在另一个境界中太痛苦了,或者心在另一个境界中被愚昧太遮蔽了,或者在另一个境界中被感官快乐太遮蔽了,我们没有机会为众生服务。 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会。

佛教四印

让我们回到四印。 当。。。的时候 是说所有被污染的 现象 是苦,他说的是与心的关系。 这是因为创造和感知这些的心 现象 是被无知污染的心。 在里面 达萨布米卡是, 十地经是, 曰:“三界唯心。” 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唯心。 于是就有了一个哲学思想学派,称为 Cittamatra 或唯心学派。 他们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并说我们所感知的对象,加上感知的心,都源于同一个实体原因,即心的印记。 他们说没有外在存在的对象——事物是由于心的印记而产生的。 当您开始辩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时,这种哲学就会出现一些小故障。 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哲学体系的般若中观,并没有将“三界唯心”解释为客体和主体都出自同一个业力印记。 相反,他们认为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创造者,而是事物是由 因果报应 以及心流上的烦恼,因我们的意图,因我们的态度。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头脑是唯一创造事物的东西——因为如果我们这样想,我们会变得非常困惑。 有外挂 现象. 有一个外部世界。 但事物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有物理学的物理因果系统、有机生物的生物因果系统、心理因果系统、业力因果系统。 因果关系有很多种。

苦难和苦难的方式 因果报应 原因 现象 不是那个 因果报应 生产制造碗的金属或制造杯子的陶瓷。 不像那样。 头脑不创造材料。 不要混淆。 相反,在心的意图与发生的这些其他因果系统之间存在交叉。 在宇宙演化的时期, 因果报应 将在那里出生的众生的数量影响着宇宙的物质发展。 但是种子长成芽,氧气和氢气结合成水的物理规律,这些规律仍然有效。 不要回到 Cittamatra 的观点,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外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心, 因果报应 创造事物的功能。 相反,那里有一个十字路口。 问题是,我们如何体验事物,我们体验事物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 因果报应. 例如,物理因果系统可能会发生地震。 地球是否会移动并具有如此大的张力取决于物理定律和所有科学定律。 但是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在那里受到我们的影响 因果报应 和我们的行动。 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在场,我们在地震中是否受伤取决于我们的 因果报应. 不同系统之间存在这种交集,而我们的 因果报应 很重要。

身体、语言和精神业力

我们有身体的、语言的和精神的 因果报应. 其中最微妙的是心理 因果报应. 这是因为在嘴巴移动之前,我们必须有一个心理意图。 身体 移动。 当我们采取 戒律 我们从控制我们的身体和语言行为开始,然后再控制我们的心理行为,因为这样更容易。 更难控制我们的意图。 但有时我们可以在意图变成言语或意图变成身体动作之前捕捉到它。 在我们采取的第一级 戒律,我们将 普拉提莫沙 或个人解放 戒律. 这些与我们的身体和语言行为有关。 当然,为了保留那些 戒律 好吧,我们必须开始用我们的思想工作。 但我们不打破 戒律 除非有身体或言语行为。 除非有身体或语言的动作,否则我们不会完全破坏它们。 这 菩萨 和密宗 誓言, 另一方面, 是更高的水平 誓言. 其中一些,而不是全部,可以仅由思想本身打破,而无需嘴或 身体 做任何事情。 所以那些系统 誓言 更难保持。 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心是如何参与创造我们不满意的 条件. 是心和无明让我们陷入轮回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 因果报应 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意图。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至少不要造出非常沉重、完整的业力。 一个完整的业力行动是你有目标,你有动机去做它,有行动,然后是行动的完成。 例如在杀戮中,这是我们被建议放弃的第一个,有一个人是你想杀的。 有这样做的动机,动机背后有痛苦。 然后是杀戮的动作。 最后是动作的完成——即对方在你之前死去。

同样地,十恶业也有杀生、偷盗、不智不仁的性行为。 这就是我们要舍弃的三种身体上的不善。 再有四种言语:说谎,用言语制造不和谐和分裂,粗言秽语,空谈。 最后,有三心不善,即贪、嗔、恶,以及 错误的看法. 最后三个是非常发达的心理状态。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想法 gehechtheid,但你真的沉迷于你所执着的东西,所以你真的很渴望它。 这不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愤怒,但它真的是坐下来策划你的报复和恶意。 不是昙花一现、迷茫的念头,而是非常顽固的执着 错误的看法 这使头脑非常封闭。 我们想避免这些行为,因为当它们完成时——所有因素都完成了——它们会在我们的思维流中播下种子。

死亡时间

那么在死亡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是我们都已经计划好了,对吧? 你有自己的小死亡场景都计划好了,你想死的完美方式。 你有没有想过? 有多少人想过他们的完美死亡以及我们想如何死去? 所以我们有了完美的死亡场景。 忘了它。 那只是我们的执着,认为我们可以控制世界,我们将控制我们周围的所有人。 我们的想法是,“我这辈子都在试图控制每个人,但他们没有合作。 至少在死的时候,我会和他们一起成功。 他们会这样做,因为他们会知道我快死了。” 忘记它,伙计们。 我们将无法在死亡时控制其他人。 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在死亡时控制自己的思想? 我们可以在呼吸的同时控制自己的思想吗 冥想 十分钟? 你知道我们不能,不是吗? 我们的思想无处不在。 所以认为我们将拥有这个完美的死亡场景,我们将完全控制,其他人最终会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情,这不会发生。 如果我们活着的时候做不到,当一切都如此混乱,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离开这个生活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人们告诉我,“哦,我想练习梦想瑜伽。” 但是,如果我们在清醒时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当我们在做梦并且无法控制时,我们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考虑一下。 我们必须务实。 获得我们拥有的这些空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我们必须在这里脚踏实地。

十二缘起

死亡时会发生什么? 有一种东西叫做十二缘起——实际上是在 心经. 在十二因缘中,他们谈论我们如何生与死,生与死——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死亡时发生的事情是 渴望 出现。 现在,我们有很多 渴望 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不是吗? 我们渴望很多不同的东西。 在死亡的时候,我们渴望留在这 身体. 我们渴望这样的生活。 我们渴望熟悉我们是谁,我们所依附的每个人,我们所处的整个场景。即使它不令人满意,即使它很悲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我们再次害怕与它分离。 我们的想法是,“如果我没有这个 身体,我会是谁? 如果我不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以这种方式与我相关,而我以这种方式与他们相关,我会成为谁? 如果我没有这些描述我的自我形象的财产,我会成为谁?” 所以很强 渴望 在死亡的时候到来。 这个 渴望 作为我们一些业力种子的水和肥料,使它们开始成熟。 最有可能成熟的种子是我们拥有完全善行或不善行的种子。 如果,当我们 渴望,也有很多人抓住了这个生命——或者可能是头脑在生气。 我们快死了,我们对医生很生气,因为他们不是上帝,他们没有拯救我们。 或者我们对我们的亲戚感到愤怒,因为他们在 XNUMX 年前做了什么——不管是什么。 如果我们因此而死 愤怒,这将成为负面业力种子成熟的肥料。 如果我们怀着一颗为自己和他人的美德而欢喜的心和一颗善良的心死去,这将使一个积极的业力种子开始成熟。 但是,在临终时拥有一颗善心,因为我们是习惯性的动物,这意味着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训练我们的心,以拥有一种善德、健康的态度。 因此,我们只需要审视自己的心,然后说:“与我抱怨、抱怨、愤怒和报复的频率相比,我有多少次拥有善德的态度? 还是只是简单的旧间隔?” 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在电视和互联网上以及毒品和酒精和开车四处走动。 我们是非常习惯的生物。 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们是如何生活的——因为这会影响我们如何死去。

自我把握

所以我们有 渴望. 在某一点上,对我们来说很明显,我们将无法维持这种生活。 然后我们所做的就是抓住要拥有另一种生活:“如果我必须与这个生活分开,我想要另一个生活。 我想要另一个自我身份。” 对这个大“我”、“我!”的执着生起。 “我在这里!” 有一种感觉就像你将不复存在,因为思想正在改变,你正在与世隔绝 身体. 有这种恐惧,“我将不复存在。” 所以有这种执着,“我想存在,我必须存在。 一个 身体会让我存在。” 或者,“某种自我认同会让我存在。” 那抓着一起 渴望 真正起到肥料的作用,使先前创造的业力种子开始成熟。 那个业力种子,在它开始成熟的时候,是第十个环节[十二缘起],称为存在。 “存在”的第十个环节,就是将结果命名为因。 这是因为即使你还没有重生,那颗种子将在轮回中创造另一个存在。 然后随着那颗种子成熟,在某个时刻,当它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 身体,boing,我们走了,下一个生活开始了。 只要有无明,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重生,没有尽头——因为无明是轮回的根源。

无明是轮回的根源

昨天我们谈到了无明是轮回的根源。 今天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它。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贪婪, 执着愤怒 造成痛苦,对吧? 人们会同意吗? 当你有很多 执着——你的头脑只是 执着 又粘又贪,造成苦。 当心愤怒和敌对时,它会导致痛苦。 现在,那些态度,或那些心理状态,那些情绪状态如何? gehechtheid愤怒 出现? 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是什么为他们加油? 他们怎么在那儿? 让我们看看 gehechtheid 首先。 假设我依恋我的花。 我只是说鲜花,因为它们在这里。 这可能是你的车,这可能是你的伴侣,这可能是你的孩子,这可能是你的社会地位,它可能是你的 身体,它可以是任何东西。 我执着于我的花朵。 好吧,在有人真正给我花之前,它们只是花园里种的花。 我并不是特别喜欢他们。 当你穿过花园时,你知道,你喜欢它们。 他们很漂亮。 但没有这种“他们属于我”的感觉。 只要有人给我鲜花,只要我们买车,只要我们订婚,只要宝宝出来,只要我们得到升职,只要我们得到奖杯或认可,不管它是什么——那么这东西就变成了“我的”。

这是我的!

当我给事物贴上“我的”标签时会发生什么? 别人和我有很大的区别; 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因为如果它是我的,它就不是你的! 你最好非常小心你与我的东西的关系。 如果你干涉了我的那些让我快乐的事情,无论是人、境、赞誉、名誉、物质财富,如果你干涉了,当心! 现在,从他们身边的花朵本身是否真的发生了什么事? 从他们在花园里到他们成为我的时候? 它们被剪掉了,但它们基本上还是一样的花,不是吗? 好吧,他们现在更萎靡了。 但基本上没有任何大的物理因素改变了花朵的性质。 所以发生了什么事? 头脑给它们贴上了“我的”的标签。 所以它只是一个标签,“我的”。 “我的”只是一个概念。 这些花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它们成为我的,是吗? 你把他们送到实验室进行测试,他们会在那里找到“我的”吗? 他们会在这些花中找到“这些属于图登秋敦”吗? 不,这只是我们给花朵的标签。 但是这个标签有很多含义。 是什么赋予了这个标签意义? 我们的心意。 我们的大脑赋予了这个标签意义。 所以当我称它为“我的”时,它就成了一件大事。 那里有些抓着“我”,不是吗? 已经有人抓住了这个真实的、坚实的、真正存在的“我”的概念,他现在已经成为了这些的拥有者。 不知何故,神秘地,神奇地,我已经渗透到这些花朵中,它们与生俱来地具有我的特质。 正因为如此,因为它们现在是我的了,所以我非常依恋它们,而当它们在花园里时,我并不依恋它们。 现在,当人们干扰我的花时,我会心烦意乱。 这是因为有一个真实的我从这些真实的花朵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一个真实的你正在干扰他们。 那么那么 愤怒 出现。 你可以在下面看到 gehechtheid 和下面 愤怒,有一个真实的、坚实的、真实存在的“我”的概念。

人自执与现象自执

这就是所谓的“人自执”。 这就是对“我”和“我”的执着,对人的执着。 当我看着花朵时,我认为它们本身就有某种本质——它们确实存在,或者我的 身体 真实存在,或者类似的东西,叫做“自我把握 现象。” 自我把握 现象 指除人以外的所有其他存在的事物。 现在,我们必须看看这里的措辞。 这是因为我们在对人和人的自我把握中,有一种使用“自我”这个词的方式。 自我、人、我,所有这些都是同义词。 自我就是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因此自我把握人——与自我把握 现象. “自我”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记住它,它会为你省去很多困惑。 “自我”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当我们谈论我自己、我们自己、我的我、你的我时,自我就是人的同义词。 但在另一种情况下,“自我”是指被否定的对象 冥想 关于空虚。 换句话说,自我意味着固有的存在。 自我意味着我们投射到人和事物上的幻想的存在方式。 所以说人的自我,就是人的本然存在。 当我们说自我把握 现象,是对本然存在的执着 现象. 同样地,当我们生起无我的智慧时,就没有这样的自性存在,那就是人的无我或人的无我。 现象. 所以你必须弄清楚 self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味着什么。 如果一个词只有一个意思——句号,那就太容易了,不是吗? 我们会避免很多混乱。 但即使在英语中,事物也有多种含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时会让人很困惑。 以“制裁”一词为例。 这个词总是让我感到困惑。 有时制裁意味着您实施制裁并且您不会与某人做生意。 有时,制裁意味着您同意。 所以它有两个相反的意思,不是吗? 你知道,这很混乱。 我什至无法弄清楚。

四印中空无私的共同含义

当我们进入四印中的第三印——空无我,我们需要知道空无我的含义。 在这里,我们将稍微了解一下信条系统,但不会太多。 四印是所有佛教徒都接受的原则。 我之前提到佛教内部有不同的教义体系,所以有时对现实的本质有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主张。 既然四印一般都被所有的传统所接受,那么“空”在四印中的共同含义是没有永久的、无部分的、独立的自我或人。 我们昨天谈到了这个。 然后“无私”意味着没有自给自足的、实质上存在的人——即控制者。 这些是所有佛教教义体系普遍接受的东西。 Prasangika Madhyamika 实际上有不同的主张,虽然他们驳斥了一个永久的、无部分的、独立的自我和一个自给自足的实质存在的自我,但他们说这两者都是幻想意义的粗略层次,而实际上最微妙的层次是固有存在的自我——不仅是人的,也是 现象. 所以从般蕴的观点来看,“空”和“无我”具有相同的含义,即没有内在的存在。

我们不希望我们第一次听到它就明白!

这里有一堆术语。 让我们回去把它们拆开。 当你第一次学习这个时,你必须学习术语,一开始可能会很混乱。 但是我们并不期望我们第一次听到它时就理解所有内容。 如果可以,请获得某种想法并学习术语。 然后下次你再学一点。 它变得更清晰一些。 您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了更好的了解。 然后下次你听到它时,你可以更多地关注不同种类的东西。 因此,如果您第一次听到它时一切都没有完全清楚,请不要担心。 预计这需要反复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听佛法,以及为什么说“哦,我以前听过那个教法,我明白了”不太好,因为我们只是可能没有。

否定永久的、无部分的、独立的自我

永恒的、无部分的、独立的自我,是否定的最粗暴的对象,我们所说的不存在的人的非常粗暴的对象,是一个灵魂或自我的概念,它完全与 身体 和头脑。 这是一个想法。 有不同程度的误解,不同程度的把握。 有些执着是与生俱来的——它伴随我们一生。 甚至动物和所有众生都有它。 有些执着是我们人类用概念心创造的,这叫做后天执着或后天无明。 这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习不正确的哲学、不正确的理论或不正确的心理学来获得它。 这种关于灵魂的观念,永恒的,无分的,统一的,独立于原因和 条件 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一个想法。 它甚至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执着,伴随我们一生。 但是你可以看到,正如我们昨天谈到的,我们小时候就灌输了这个东西,我们相信它,它提供了很多情感上的安慰。 我们可以想出这样一个灵魂存在的各种原因。 上帝创造了它。 有一个绝对的创造者。 上帝创造了这个。 我们有一个超越世俗的灵魂 身体 和头脑——它不依赖于原因和 条件。 即使当 身体 分崩离析,我们失去了理智,灵魂还在那里,灵魂在某个地方重生。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想法组成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或哲学体系。

但就像我们昨天所做的那样,如果我们真正审视事物,我们必须问:“有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 这变得非常困难。 即使我们有时会认为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只是碰到事物,但实际上,当我们想到它时,我们会意识到,由于我们碰到的一切,我们都会改变。 我们不是吗? 我们是有条件的 现象. 当我们说“我”时,我们不会对自己想,“我是有条件的 现象, 我的存在只是由于原因和 条件。” 我们没有那种感觉。 思考统一的自我——没有任何部分,没有一个 身体,那没有思想,那是与那些分开的东西——当我们分析它时也很难维持。 想想不依赖于原因的自我和 条件,那不是被创造的,那不会时时刻刻改变。 当我们检查它时,“是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所有的佛教体系都同意那种自我[永久的、无分的、单一的]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当时许多非佛教哲学体系所提出的自我。 . 当你阅读巴利经文时,你会看到 他总是与这些人进行对话,“让我们来辩论一下,看看,然后真正谈论它”,然后他解释了为什么这种事情不可能存在。 (当时的人 也有人问:“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是如来吗 ,永久的还是无常的? 自我是永久的吗?” 它们是非常相似的问题。)好吧,所以我们否定那个。

自给自足,实质上存在的自我

所有佛教流派的共同理解是,“无我”是指缺乏一个自给自足的、实质上存在的自我。 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人——我们拥有的“我”的感觉——控制着。 “我”是控制者 身体 和介意。 它是自给自足的。 基本上是存在的。 它就在那里,它控制着 身体 和介意。 它有点混在 身体 和介意。 它不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灵魂。 它与 身体 和头脑,但它是统治者。 这是控制者——认为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 身体,认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但是当我们看时,有没有这样的自我存在,它是独立的,可以控制 身体 介意吗? 没有这样的自己。 我们发现的只是一个 身体 和一个头脑。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超越它的超级事物来控制它。

从自身存在的我

现在,从否定论的观点来看,否定这两个:永久的、无部分的、独立的和自给自足的实质存在的人是不够的。 Prasangika 说,否定它们是前进的一步。 他们断言,在对人的这些错误概念或对人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我们是谁——某种本质上是真正的我——存在一些可客体化的轨迹——当你把一切都拿走时,它是真正是我的本质。 所以本然存在的我,也就是所谓的“从自身存在的我”,是从自身存在的,不依赖于心的标签。 它有自己的内在本质,不依赖于任何概念化它并给它一个标签并以这种方式创建它。 而是它散发出自己固有的本性,使它从自己的角度成为“它”,而不依赖于思想。

标签的基础

现在,当我们环顾四周并观察事物时,例如当我们观察花朵时。 那里好像有一朵花,不是吗? 是的,有花精。 我们不会看花就认为花取决于被贴上心理标签,对吗? 我们只是认为那里有一朵花。 这其中有一些东西使它成为一朵花——独立于思想。 但随后我们检查(这里有更多的术语)标签的基础。 标签的基础是零件的集合,指定的基础,标签的基础。 它们都是同一个意思。 这是指定的依据。 这是零件的集合。 但是,零件的集合本身是否足以成为一朵花?

标签、受孕和因缘产生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部分分开,把花瓣、雄蕊和雌蕊——以及我在五年级时学到的所有其他东西都放在这里,我现在忘记了它们是什么意思。 你把所有其他的东西堆成一堆。 那是花吗? 它不是。 但是,当它以这种形状放置时,是否有任何东西添加到该零件集合中? 不,这只是零件的重新排列。 所以这个形状,这个配置本身不是花。 就是当我们的心看着它,把这些东西作为细节挑选出来,把它概念化为一个东西,并给它起名“花”。 在那一刻它变成了一朵花,它在那一刻变成了一朵花。 因此,它实际上并没有使它成为一朵花。 但它是一朵花取决于我们的思维给它贴上标签,这东西能够执行我们分配的功能或我们分配给那个词的含义。 我们可以称之为“ickydoo”。 所以,我的意思是,在另一种语言中,你可以称它为 ickydoo,但它可以是一个 ickydoo,只要它执行你指定声音 ickydoo 的含义的功能,好吗?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一个东西叫做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然后改变它,让它变成我们所说的东西。 但是,除非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并相信它是那样的,否则它不会变成某种东西。

幼儿感知

对我来说,这符合我对儿童早期发展和儿童早期感知的了解。 当婴儿出生时,婴儿的感知只是颜色和声音,一切都混杂在一起。 当婴儿哭泣时,婴儿并不知道是在发出声音。 所以宝宝听到自己哭的时候,往往会被声音吓到。 他们没有“我正在发出这种声音”的概念。 当婴儿躺在婴儿床上,上面漂浮着这些小东西时,他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哦,有一个天使。 哦,有一只青蛙。” 当婴儿看到他们的母亲和父亲时,他们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意思,“父亲”是什么意思。 他们不认为,“我的 身体 来自这些人。” 他们只知道,“哦,有温暖,有舒适,有食物。” 但他们的头脑中并没有概念化所有这些都是离散的对象。

当婴儿看着一朵花时,除了它没有语言给它贴上“花”的标签外,它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离散的物体。 这是因为所有颜色都模糊在一起。 花的颜色被这个和那个模糊了。 宝宝不知道哪些东西在前台,哪些在后台,哪些东西属于一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婴儿的成长,我们发展出更多的概念能力,我们开始将碎片拼凑起来,将它们变成物体。 然后我们贴标签。 我们给它们贴上标签,然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这朵花缺乏其赋予的意义

我们有一个定义,我们有一个标签,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社会上达成共识,但如果不是,我们就会为此争吵。 我们创建这些对象,然后我们对所有这些事物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 “这朵花很漂亮,这朵花是我的,这朵花给了我快乐,这朵花象征着我作为一个人是多么成功。” 我们赋予它太多意义。 但花本身完全没有 gehechtheid 以及我们对它的厌恶。 它甚至缺乏花本身的本质。

当我们谈论仅仅贴上标签的事情时,经常给出的例子是总统职位。 我们现在看着奥巴马说,“他是总统”,就好像他是他身边的总统。 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天生的总统。 他是在我们选举他的时候,在他宣誓就职之后才成为总统的。那个时候,他真的有“总统”这个名字,他能够履行总统的职责,他实际上是总统。 但在我们集体给出这个名字之前,他不是总统。 很多事情都依赖于仅仅被贴上标签。

花变成我的想法怎么样? 为什么会变成我的? 好吧,它变成了我的,因为有人把它给了我。 我们都同意,当一个人,谁是所有者,把东西给另一个人时,那个新人就成为了所有者。 而那个新人现在拥有某些特权。 所以我们知道什么是“我的”,我们尊重属于他人的东西——据说。 我们看到,当人们不这样做时,我们在社会上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困难,比如偷窃。 我们所有的思想都同意所有这些事情,并赋予它们某种意义。 所以这个想法是事物的存在与头脑有关。 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有自己的本质,独立于任何感知它们的思想。

反驳固有存在

因为事物是依赖的,所以它们不是独立的。 这是因为依赖和独立是相互排斥的。 如果事物是​​依赖的,它们就不是独立的——独立是固有的意思。 所以“独立存在”和“固有存在”是同一个意思。 它意味着独立于任何其他因素,能够在自己的力量下独立存在。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如果事物是​​独立的,它们就必须是永久性的。 这是因为如果它们是独立的,它们就独立于任何其他因素。 不仅是头脑构思和标记它们,而且它们独立于原因和 条件. 任何独立于原因和 条件 是永久性的。 如果事物真的天生就存在,那么它们就必须是永久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充当反驳固有存在的反驳。

我们堆积在标签和物体上的东西

我们正在进入四个印章中的第三个。 下节课我们会多谈一点关于涅槃的事情。 但是现在,试着四处走走,看看你的大脑是如何构思和标记事物的。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实际上是如何学习标签的。 当我们谈论法庭案件时,我们谈论决定我们将给予什么标签:无罪或有罪。 战争是为了标签而进行的——你把这块泥土叫做矿井,还是你的? 因此,我们如何标记事物以及我们如何与标签相关联是非常重要的。 给自己贴标签实际上并没有错。 标签使我们能够像人类一样共同工作,分享事物。 标签不是问题。 但是,当我们认为对象独立于标签而存在于它们自己的一面,然后我们在其上堆放各种其他东西时,那就是滋生 gehechtheid愤怒. 当其他人在标签上堆放的东西与我们堆放的不同时,他们堆成了“我的”,而我们也堆了“我的”,然后我们为它是谁而争吵。

好的,请记住这一点,我们将在下午继续。 抱歉,我们今天早上没有时间提问。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