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四圣谛:概述

四圣谛:概述

快乐与痛苦闭关中的一系列教法的一部分,关于四圣谛的闭关,在 噶当巴中心 2013 年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

  • “dukkha”这个词的含义
  • 概述四圣谛的十六方面
  • 前八点与第一、第二圣谛有关

让我们产生我们的动力,一呼吸一呼吸真的很感激活着,很感激有这个机会和时间遇到佛法,研究它,实践它。 让我们下定决心,让我们的生活无论持续多久都非常有意义。 最好的方法是生成 菩提心 心愿 基于对所有众生的公正的爱和慈悲。 并且想要参与改善他们的处境,并看到实现完全觉醒是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然后拥有 心愿 为了完全觉醒。 让我们把它作为我们今晚一起分享佛法的长期动机。

我被要求谈论四圣谛,它们是修行的基础。 的教义和所有不同佛教传统的基础——在 上座部 或者 巴利传统,禅宗或禅宗,华严,藏传佛教。 每个人都将他们所做的任何修行追溯到四圣谛。 如果我们很好地学习四圣谛,那么我们就会对佛法有很好的了解。 你们中的一些人还研究了 拉姆林 所以你已经听过用三种能力的众生表达的教义。 想想三力众生的教法与四圣谛之间的关系是很有趣的。 我这样说是因为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将三种能力众生各自的教法描述为它们自己的四圣谛。 换句话说,苦是什么/dukkha是什么,它的起源是什么,什么是灭,什么是道。 也许我们稍后会谈到这一点。

翻译问题

在谈论四圣谛时,我们首先要谈一点翻译方面的事情。 首先,四圣谛的翻译不是很好,因为人们说:“苦难有何高尚?” 另外,“suffering”这个词也不是一个好的翻译。 这里所说的高贵指的是 ārya 众生——那些直接了悟实相的人。 所以这些是 ārya 众生认为是真实的四个事实。 这并不意味着受苦是高尚的。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不是吗? 这也不意味着无知是高尚的,因为它是痛苦的根源。 不,它只是指直接证悟空性的圣者所见的四种真实事物。

四谛通常译为苦、集、灭、道。 第一个——痛苦——这是一个可怕的翻译。 我认为我们真的应该废除它,因为虽然每个人都熟悉它,但它极具误导性。 当我们在英语中听到“suffering”这个词时,我们在想什么? 我们认为,“我很痛苦。” 这不是梵文和巴利文词 dukkha 的意思。

痛苦的苦

Dukkha,我将用它来代替痛苦这个词,指的是不满意。 就是不尽如人意的意思。 事情不尽如人意有三个层面。 一是有些事情是痛苦的。 我们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不是吗,因为一切都不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有时会因为这些奇怪的翻译而声名狼藉。 有一次我去上大学课,这个学生举手说,“ 说人生苦有何用?” 好吧,如果这样翻译,听起来很奇怪。 这 没有说,“生活是痛苦的。” 这 说我们的 条件 循环中的存在并不令人满意,但我们并没有一直处于明显的痛苦中,对吗? 所以明显的痛苦是轮回中事物不圆满的一个层次。

变化的苦

另一个层次是我们所说的不满意或改变的苦难——无论我们得到什么快乐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事实上,无论我们有什么快乐,都是一种痛苦。 但是当它仍然很小的时候——例如,现在你坐下来感觉很好,对吧? 好吧,几个小时后你感觉如何? 你可能会想,“我希望这位女士保持安静。 我想站起来。” 所以你终于站起来了,“哦,我要站起来了,”你的感觉是,“哦,很高兴。” 但是当你长时间站立时会发生什么? 然后你最初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实际上事情变得痛苦了。 这就是变化不如意的意思。 这是因为无论我们把自己置于什么境地,一开始可能看起来很愉快,但如果我们这样做的时间足够长,实际上就会变得痛苦。

如果你想到你在循环存在中拥有的绝对最好的快乐,然后你想象拥有 24/7,那么会发生什么? 考虑一下这种情况:也许你吃了一顿美餐; 然后你继续吃啊吃啊。 然后会发生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吃东西本身并不是快乐的原因,因为如果你在某一点之后继续吃下去,它就会变得痛苦。 这是另一个例子:你坠入爱河。 白马王子终于出现了。 有点晚了,但迟到总比不到好。 最初,白马王子很棒——比他们说的切片面包要好。 但是,如果您全天候 24 小时与白马王子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我可以休息一下吗?!” 就像,“去吧,做点别的事,让我一个人呆一会儿。” 一段时间后,那种美妙的体验变得难以忍受。 这是另一个层次的苦。

普遍条件反射的苦

那么第三个层次就是所谓的普遍制约的苦。 这意味着只是在烦恼的影响下, 因果报应. 这只是我们的生活被我们误解现实的无知所支配的事实; 这种无明会生出其他各种烦恼,例如 执着、嫉妒、贪婪和傲慢。 那么通过这些心理烦恼,我们也创造 因果报应. 然后 因果报应 在我们一次又一次重生中成熟。 所以我们并不是真正自由的事实。

现在,我们美国人认为我们是自由的,不是吗? 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由的自负”。 我们认为我们真的很自由。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追随进入我们脑海的任何愚蠢可笑的想法。 那是自由吗? 那是囚禁,不是吗? 那是圈养。 我们的思想不是自由的。 一个想法进入脑海,我们会说,“哦,听起来不错。” 我的意思是,看看这两兄弟在波士顿引爆炸弹。 这个想法进入了他们的脑海,他们想,“嗯,这听起来很有趣。 为什么不?” 看看发生了什么。

我们的想法可能不会导致那样的事情,但我们都有自己的“愚蠢”,不是吗? 这些想法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只是跟着它们走,最后陷入大混乱。 你是否曾经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然后到了某个点,你会说,“等一下,我怎么会落到这种境地? 我怎么到这里了? 我不想处于这种情况。 我怎么到这里了?”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好吧,我们是怎么到那里的? 无知,烦恼。 然后我们做出了某些愚蠢的选择和决定——我们就处于我们不想陷入的境地之中。所有这一切就是普遍制约的苦意味着什么。

这是什么的简短摘要 真苦,四圣谛中的第一个,是。 我想做的是——因为我相信你们中的许多人以前听过这些教法——我想更深入地谈论四圣谛的十六方面。 这并不总是解释得那么多,尽管有时是这样。 在西藏的教法中,四圣谛​​的十六个方面植根于世亲的解释(在 阿毗达磨俱舍) 和 Dharmakīrti (在他的 般若). 那么有趣的是 巴利传统,它们也有四圣谛的十六方面——但它们不同,来源注释也不同。 我在想,如果我们有时间的话,我可能会从 巴利传统 也是,因为看到差异和相似之处非常有趣。

为什么佛陀的第一教法是四圣谛

在我继续之前,我们有四个: 真苦、苦的因、苦的灭及其因,以及通往灭的道。 当我们接触佛教时,我们大多数人首先听到的是 dukkha,不满,然后我们说,“哦,是的,”[轻蔑地]不是吗? “我不想听到不满意的消息。 我生活在不如意之中。 我想听听关于光和爱的事 极乐. 我想受到启发,漂浮在云端,”等等。 但这并不是第一个教导 给了。 第一个教导是关于四圣谛的教导; 他教的第一件事是 真苦. 他没有教光和爱, 极乐. 那么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他岂不是更受欢迎教学灯和爱和 极乐? 难道他不知道我们美国人正在寻找那个吗? 唔。

要我们真正非常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情况。 这是从一开始就真正吸引我接触佛法的一件事——你必须非常诚实。 如果你要练习,你必须诚实。 你必须对自己诚实。 我们的小我想尽一切办法摆脱对某事的看法,并为之辩护、合理化和抵制,但最终我们只需要诚实。

我们必须诚实的第一件事是我们存在的本质,它是不令人满意的。 我们中的许多人,我们宁愿不看那个。 就像我说的,我们认为,“我生活在其中,请不要向我解释。” 这就是重点。 我们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产生 心愿 摆脱它。 如果看不清楚,就不会真正发愿解脱。 这是问题的一部分——我们喜欢我们的循环存在,我们的 轮回,不是吗? 就像,“我喜欢购物中心。 我的性生活很好,”(嗯,你有,我没有)。 但是有美味的食物、电影,“我想要这个,但我也想要某种关于光、爱和 极乐 东西。 我想同时拥有它们。 我真的不想放弃我的巧克力蛋糕。” 当我们有那种态度时,是因为我们没有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情况。 我们对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完全诚实,因为说实话有点可怕。 这对我们的自我来说是可怕的。 这对我们的智慧心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我们的自我来说却是可怕的。 这 是说要看,你必须真正非常清楚地看待你的情况,你必须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看看这一切是如何在你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发挥作用的。 能够看着它说,“哦,我不想继续这样。 我想出去。 我想要真正的自由。” 当我们想要真正的自由,然后听到涅盘或真正的止息以及通往它的道路时——我们有很多能量来修道和获得涅盘。

只要我们认为我们的循环存在,我们的 轮回,很好,那么我们的修行就​​不会变得完全发自内心。 你懂我的意思吗? 就像,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到达 冥想 早上坐垫? 你们中有多少人早上起来坐垫有困难? 早上很难让自己躺在垫子上。 为什么? 如果你的头发着火了,你会不会很难冲进淋浴间把火扑灭? 不,你不会躺在床上说,“我明天早上去做。” 你看到了痛苦,你看到了如果你不把头伸进一桶水里把火扑灭会发生什么。 跟我们 轮回,这实际上比我们的头发着火更糟糕,我们并不真的认为它有那么糟糕。 所以出去,“我稍后会解决它。 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因此,早上很难到达垫子。 我们宁愿多睡半小时或阅读报纸。 我们宁愿阅读有关战争和剥削以及报纸上的所有内容,也不愿坐下来 沉思. 这很疯狂,不是吗? 所以真正面对我们的处境这件事就是为什么 一开始就教导苦及其起源。

五蕴

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 当我们谈论十六方面时,四圣谛中的每一个都有四个方面。 真正的苦 有四个方面; 当我们谈论这四个方面时,我们将要使用的例子是我们的五蕴。 我们的 身体 和头脑是我们用来查看这四个属性的示例。 五蕴:我们的 身体 首先——我们知道那是什么。 然后是四种名蕴。 一种是感觉——所以那些是快乐、痛苦、中性的感觉。 下一个是辨别能力——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 下一个称为成分因素,这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告诉你的术语。 它所指的是除其他三蕴之外的一切;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词什么也没告诉你。 它包括我们所有的情绪,然后只是帮助认知发生的不同心理因素。 我们所有的情绪都包含在他们所说的构成因素或意志因素中。 那是另一种翻译。 那么心是第五蕴,这适用于只见色、声、香、味、触、法的初识。 五蕴构成人。 换句话说,依靠这五个—— 身体 然后是头脑(其他四个)——然后我们给人贴上标签。 我们标记“我”或“你”或“他”或“她”或“它”。

第一圣谛的四种属性,苦谛

  1. 暂时的

    十六中的第一个是污染的蕴是无常的,因为它们经历持续的瞬间生灭。 在这里,当我们说污染的聚合体时,它意味着我们的 身体 受无明、烦恼和污染影响的心 因果报应-我们所做的污染行为。 我们的礼物 身体 心是无常的。 这里的无常意味着短暂的; 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常和无常并不意味着永恒和非永恒。 它只是意味着要么时刻改变,要么时刻不改变。 为什么它们是无常的? 这是因为它们经历持续的刹那生灭。 即使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想到我们的 身体,我们的 身体 每纳秒都在变化,不是吗? 我们看不到它。 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身体 是不变的,是同一件事。 科学甚至告诉我们,电子在旋转,质子在移动,中子在冒泡,所有其他夸克和不同的东西,一切都在时刻变化。 真的? 非常真实,不是吗? 在一个非常小的层面上,一切都在时刻变化着。 正因为如此,在总体层面上,一切也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奇怪的是,当我们从粗略的层面看事物时; 一切看起来都很稳定,不是吗? 我们看了一下桌子,这是昨天在这里的同一张桌子。 当你看到昨晚或上周在场的那些人时,它是同一张桌子。 一切都没有改变。 它就在那里。 我的 身体? 一切都没有改变。 一样的 身体. 这就是事物在我们看来的方式——就好像它们是静止的一样。 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反思片刻,然后我们就会看到,“嗯,不。” 在微观层面上,一切都一直在变化。 桌子,我们的 身体——一直以来一切都在变化,不是吗? 我们吃过不同的食物。 我们排泄了不同的东西。 我们大汗淋漓。 新事物进入我们 身体. 新事物已经离开我们 身体. 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在精神层面上也是如此——我们的思想一直在变化,不是吗? 我们觉得,“嗯,不。 我就是我。 我的想法、观点和个性与昨天一样。” 错误的。 我们和昨天不是同一个人了,是吗? 我们不一样。 在过去的 24 小时里,我们有过不同的经历。 我们昨天的身份是连续的; 但实际上,从昨天到今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尽管在我们看来一切都非常稳定、稳定和可预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它一直在变化。 它改变了它的本质。 某物在存在的同时,也在同时消失。 “不,”我们的头脑说,“等等,等等,等等。 首先是过去,然后是现在,然后是未来。” 我们是这样想的:过去生起,现在安定,未来衰落,崩坏。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对吧?

    现在是什么时候? 你能隔离当下吗? 我们唯一活过的时间就是现在。 但现在到底是什么时候? 你能找到礼物吗? 唔。 当某事生起时,它是在当下生起,不是吗? 但是,当下时刻在生起的同时也在瓦解。 它以其自身的本性生起和瓦解。 您不需要其他原因来改变它。 这不像是什么东西生起,然后它会永久存在一段时间,然后另一个原因进来然后繁荣起来——现在你要瓦解它崩溃了。 不像那样。 在同一当下,某物正在生起,它也在瓦解。 有的时候它有的时候它也没有了,我们从很微小的层次上看。 这对我们来说很有趣 冥想 试图弄清楚现在是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生起,什么时候住,什么时候坏? 你可以坐在你的 冥想 一点点。 这很有趣。

    一切都处于这种瞬息万变的状态中——就那样而言,它是相当虚无的。 我们的感觉是骗人的。 我们的感官无法察觉到细微的变化,所以我们认为一切都是一样的。 这就像你知道行星地球正在旋转并在太空中呼啸而过,但我们却觉得一切都静止不动,即使是粗略的方式,不是吗? 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太空中呼啸而过,但实际上我们是。 我们的肉眼感知事物的方式与事物的真实存在方式之间存在脱节。

    使我们在循环存在中束缚的其中一个扭曲是,我们将本质上实际上是短暂和无常的事物视为静止的,不变的。 那种误解、误解或误解导致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我们假设一切都是稳定不变的。 然后当它改变时,我们吓坏了。 你得到一辆新车。 这是我的新车——稳定、永久、华丽、不变。 然后有人划伤它然后你走了,那是怎么发生的? 那不应该发生。 那是违反宇宙规则的。 我的新车不应该在我购买后的第二天就出现凹痕或划痕。 我们非常沮丧,我们很生气。 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想法,即我们的汽车是静止的、不变的、不可刮擦的、不可磨灭的。 当有人去世时,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事情——我们是多么震惊,即使我们知道有人身患绝症。 即使我们知道。 即使我们日复一日去医院看到他们在下降。 在他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走了,发生了什么事? 这不应该发生。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们想,“等一下,我知道他们快要死了,但他们不应该死。 他们只会永远处于这种垂死的境地。 他们不应该死,”——我们有点吓坏了。

    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一些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变化。 我们期望它是固定的、永久的、可预测的; 低,看它变了。 我们拒绝改变的现实; 这就是我们的 愤怒 和难过和悲伤有关。 就像,“不,我拒绝接受这种改变。 这种关系不会破裂。 不应该分手。” “我的车不应该被撞坏的。” “意大利面酱不应该出现在我的白色新地毯上。” “我的母亲不应该死。” “我的孩子固定在这个年龄,我的天,永远是少年,”——这就是你想要无常的时候。 “如果我能让他们走出青春期就好了。” 我们看东西,一切都是固定的。 然后它改变了,我们走了,发生了什么事? 它不应该改变。

    你有没有照过镜子然后离开,“那个人是谁?” 就像,“等一下。 昨天我的头发是棕色的; 今天怎么变白了? 昨天的皮肤不是这个样子,没有那么多皱纹。 怎么今天变成这样了?” 我们很惊讶,但衰老过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所以这是十六个方面中的第一个。 我们的 身体 和头脑是瞬间的。

  2. 不满意

    二是污染骨料不合格。 他们是 dukkha,因为他们处于烦恼的控制之下, 因果报应. 这里的苦指的是我在开始时解释的三种苦:痛苦的苦、变化的苦,然后是普遍制约的苦——所以我解释了这三种苦。 我们的蕴是不圆满的,因为它们在烦恼的控制之下, 因果报应. 所以当我们体验到这三种苦时,是因为我们的无明,这导致了烦恼,这导致了 因果报应.

    自执无明

    我想谈谈这个,因为这是我们需要理解的一种重要序列。 当我们在佛教中听到无明这个词时,它的意思是非常特别的。 这并不意味着对错误的政党投票的无知。 我敢说那是谁吗? 我最好不要……[听不清] ……设想某种物体并给它命名。 因此,虽然事物的本质是相依的,但无明将它们理解为具有独立的本质,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因素。

    例如,当你看着这朵花时,它会自动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你认为这是由于种子、光、土壤和雨水而产生的吗? 当你看到这朵花时,你的脑海里是否浮现出这种想法? 当你看到花时,你会想到这一点吗? 不,它看起来像是一朵独立于一切的花。 当然,我们知道它起源于种子和阳光以及那些东西。 我们在理智上知道这一点,但我们的直觉是,“好吧,它就在那里。” 当你看着这朵花时,你会想,“哦,这取决于部分。” 你看着它说,“哦,这只是花瓣、雌蕊和雄蕊的组合?” 当你看着花时,你会这么想吗? 你会看着花说,“这只是氧、碳和氮的混合物吗?” 不,它是一朵花,独立在那里。 正确的? 当我们看到这朵花时,我们是否会想,“哦,那朵花取决于我把所有这些花瓣放在一起的想法吗?” 将花瓣放在一起并将其构想为一个物体? 还是我们把它看成是一朵花,从它的身边放射出来,具有开花的性质?

    当你看一个人时,你会认为另一个人是零件的集合吗? 不对,他们那边好像有人在里面。 所以这是无知。 无明误解了事物,认为它们有自己的自性,独立于它们自己的一面。 当我们稍微检查一下时,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以这种方式存在。 存在的一切都取决于其他因素。 你正在跟着我吗? 这是根本的无知。 我们称它为无明执着本有——无明执实有或自执无明。 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但都是基于对“我”的基本误解,我们是谁。

    当你想到“我”时——或者坐在那里说“我”。 说出你的名字一分钟——不管你叫什么名字。 你认为,“哦,我依赖于其他东西吗?” 或者你认为,“我在这里,我在掌控之中。” 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你认为,“我存在只是因为我的因存在吗?” 不,忘记原因,“我在这里。” 忘记 条件, “我在这。 我是真的。” 这是真的,不是吗? 似乎这里的某个地方有这个我在控制,想要快乐,不想受苦——并且要得到我的快乐,摆脱让我受苦的一切。 从那我们得到 gehechtheid 我们得到 愤怒.

    有一个真实的我。 这个真实的我需要被保护。 我需要保护我。 我需要给我快乐。 我想要这个,我想要这个,我想要这个。 我喜欢不同的东西,我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有时我可能会撒谎。 有时我可能会偷东西。 有时我说别人坏话是为了得到我想要的或保护我的本性。 如果有人妨碍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或夺走我的快乐,我会很生气。 当我被勾选时,要小心。 我会叫你书中的每一个名字。 我会撒谎。 我会尖叫。 我会羞辱。

    你可能会说,“好吧,她在夸大其词。 我没那么坏。” 清理。 我们可以很讨厌。 当然,我们会粉饰我们的肮脏。 我们让它看起来实际上我们是对的,而其他人应得的。 我们这样做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 这个工作的人得到了我非常嫉妒的升职,他太傲慢了,他的傲慢真的会伤害他,所以他需要有人为了他好而把他降一两级。 出于同情,我要在他背后说他所有这些可怕的下流话,因为他妨碍了我的幸福,这个白痴。 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而我也没那么坏——对吧。

    所以从无知中我们得到 执着. 我们得到 愤怒、嫉妒、傲慢,所有这些可爱的情绪都会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痛苦。 然后由于那些情绪——这些烦恼的情绪——我们做出行动。 有说谎和偷窃,到处乱窜,等等。 然后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有问题。 为什么我们有问题?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我? 我是如此善良、甜蜜、可爱、可爱的人。 我只是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告诉他们。 为什么别人在我身边睡觉时会心烦意乱? 只要他们不发现就没什么问题。 他们怎么知道的? 他们不应该发现。 我只是在表达我自己。 我们陷入所有这些困境,然后我们问自己:“为什么我有问题?” 好吧,基本上我们的思想是我们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染污蕴是不圆满的,因为它们在烦恼的控制之下, 因果报应. 这就是那个意思。 我们没有真正的自由,不是吗?

    我在监狱里和囚犯一起工作,问他们自由意味着什么很有趣。 当你在监狱里时,你认为自由意味着能够再次走上街头,在你想做的时候做你想做的事。 像这样的东西。 这意味着不会一天 23 小时被关在门外,每周可以外出 XNUMX 次超过 XNUMX 小时。 但是真正进入佛法的囚犯,他们开始真正地看到那不是自由。 能够在街上随便走走,做我们想做的事,那不是真正的自由。 不,他们看到我们的监狱是一座精神监狱。 我们被烦恼的情绪所囚禁。

    你说你被烦恼所囚禁了吗? 什么时候 愤怒 出现了,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愤怒 把你扫地出门? 很难吧? 当我们嫉妒时,我们有很多话要说吗? 再一次,情绪变得如此强烈,就像一股推动我们前进的能量。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不管《独立宣言》怎么说。

  3. 空的

    第三个,染污蕴是空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常住的、单一的、独立的自我。 空性这个词,根据不同的哲学教义体系,有不同的含义。 所有不同的佛教教义体系共有的一个含义是永恒的、统一的和独立的自我。 这是一个自我或灵魂。 atman——就像它在印度教中所教导的那样; 或灵魂——就像基督教和有神论宗教所教导的那样。
    当我们有了灵魂的概念时,它就是我们认为的“我的灵魂”——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吗? 它不会时刻改变。 是我。 一直是,永远是,永远不会改变。 这是一回事; 它不是由零件制成的东西。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被教导你有灵魂,这是一回事。 这是我的一件事,那是不变的,这不取决于原因和 条件. 一个永恒的灵魂。 一个永久的我。 我的本质。 我们被教导说,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它就存在了,然后这个永恒的、不变的、独立的灵魂就会出现,如果你是印度教徒,它就会出现并进入另一个灵魂 身体. 如果你是基督徒,它就离开了 身体 它会升入天堂,然后你就会永远和你的亲人在一起。

    有这样的灵魂吗? 我们小时候可能被教导过,但这样的事情真的可能存在吗? 当我们的 身体 心在瞬间改变,而不是保持不变,是否可能有什么东西是真正的我,它是永恒不变的? 没有零件; 这不取决于原因和 条件? 那东西可能是什么,仍然是我,仍然不依赖于我的 身体 介意吗? 当我们真正分析和自问“是否有可能存在那种自我或灵魂”时,我们不得不说,“从逻辑上很难断言那种自我或灵魂的存在。” 我们可能被教导过它,但仅仅因为我们认为它存在并不意味着它存在——这就是我书名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 这是所有不同佛教体系都同意的空性的一个含义——尤其是在四圣谛的背景下。

  4. 无私

    第四个特征是染污蕴是无我的,因为它们缺乏自给自足的实质存在的自我。 这是一口:自给自足的实质上存在的自我。 (我将它缩写为 SSSE,因为如果你在写笔记,它就太长了。)我们相信有不同层次的虚构自我。最粗略的层次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那个——永久的、完整的、独立的——灵魂。 这个自给自足的实质上存在的更微妙一点。 这是改变的[它是无常的],但它也是我们的控制者或统治者 身体 和头脑。

    你有没有感觉到有一个我告诉你的 身体 做什么和告诉你的想法做什么的我? 你里面有这种感觉吗? 不知何故,这个我说,“Body 移动你的手指”,然后 身体 喜欢这个。 然后它说,“Body 不要吃巧克力冰淇淋,”和 身体 说:“算了。” 我们仍然觉得那里有一个控制器,但我们真的无法控制那么多。 控制者说,“不要生气,”头脑说,“闭嘴。 如果我想生气,我可以。 不要告诉我该怎么做。” 奇怪,不是吗?

    这个感觉自己可以支配的自我是谁 身体 并四处走动,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控制权。 我们不能对我们说 身体,“停止消化。” 我们没有那种控制权。 你通过呼吸看到 冥想 在会议开始时,只专注于呼吸是不是很容易? [笑声]

    这种关于某种自给自足、实质上存在的人的想法——那是我们相信的、我们抓住的另一个虚构的自我。 所以这第四个条件是说,事实上,我们的 身体 头脑是无私的,因为它们缺乏存在或没有某种自给自足的实质上存在的控制者自我。 我们认为在某个地方 身体 记住有那种自我。 或者可能是其中之一——我们的 身体 或思想或其他东西-是那个自我。 当我们检查时,是我们的 身体 我们自己? 你的感受是你自己吗? 你的歧视是你自己吗? 当我们审视不同的蕴时,我们会发现它们都不是真正的我。 我不是独立于他们而存在,但我也不是他们。 因此,污染的蕴是无我的,因为它们缺乏自给自足的实质存在的自我。

这是十六个中的前四个。 现在让我暂停一下,看看您是否对我们到目前为止所涵盖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或想要谈论的内容。

观众: 我一直不明白情绪是如何融入意志因素的,因为对我来说,意志就是意志。 但是当我觉得 愤怒 我不想去感受 愤怒. 它就像波浪一样涌上来,将我击倒。 在我知道自己生气之前,我已经对某人大发雷霆,然后我走了,“哦,我正在经历 愤怒” 然后它仍然没有任何区别,在它消失之前我仍然有几分钟的感觉——我不能说,“停止感觉 愤怒” 我知道我很生气所以停止感觉 愤怒? 因为物理上它在那里,化学变化。 我必须坚持下去,直到它自己消失。

尊贵的 Thubton Chodron (VTC): 所以你是说,“那怎么是自愿的?” 当他们在这里谈论意志时,并不意味着我们选择生气或我们选择贪婪。 这意味着贪婪和 愤怒 是我们行动的激励因素。 就像,我在背后说某人坏话——激发他们的是怨恨或嫉妒或 愤怒. 这些是影响我意图的意志。 那就是意志的意思。 就像意志在影响意图——让心移动,让 身体 并且讲话朝着一个方向移动。

观众: 那时不必有意识地愿意。

职业训练局: 不,在“现在我选择生气”的意义上。 不,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很微妙地看,那里有一个选择的时刻,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层面上有一个选择的时刻。 因此,意志因素意味着这些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因素。

还有其他意见,问题吗? 那我继续说。

第二圣谛的四种属性,苦的起源的真理

现在我们谈论的四个属性 真正的起源. 我已经解释过了,就是无明、烦恼、 因果报应——被污染的 因果报应 它创造的。 这里 渴望 就是一个例子 真正的起源. 你注意到当我们做 真苦 五蕴就是例子。 五蕴是无常的。 五蕴是苦的本质。 五蕴是空的。 五蕴是无私的。 这里的例子是 渴望.

是我们苦的起因或起源的主要例子。 所以为什么 渴望? 无知是根本,但为什么是 渴望? 好吧,因为当我们大部分时间看着我们的思想时,我们是 渴望 某物。 我们是 渴望 不要与愉快的事物分离,不是吗? 我们是 渴望 远离不愉快的事物。 当一切都变得中性时,我们 渴望 因为那不会改变。 我们的心在不断 渴望. 它想要。 头脑很粘。 头脑不只是说有什么东西在那里。 它说,“哦,那件事让我快乐; 那件事让我痛苦; 那件事对我没有影响。” 因此,我渴望拥有它; 我渴望摆脱它; 我渴望它不改变——总是这样 渴望.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你内心有这种感觉吗? 心永远不会平静,是吗? 它总是想要一些东西。

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因素,在死亡时非常强烈地出现。 在死亡之时,我们正在与 身体 和头脑。 无知吓坏了。 我们无知的心惊慌失措地说:“如果我没有 身体 介意我要成为谁吗?” 所以我们渴望。 我们渴望不与现在分离 身体 和头脑。 我们渴望得到一个新的 身体 和头脑。 这个 渴望 导致 因果报应 成熟。 当。。。的时候 因果报应 成熟,然后把我们扔到我们下一次重生的任何地方。 根据我们的情况 渴望 因为在死亡的时候,那么某些 因果报应 成熟。 这使得某种重生对我们的思想和对那种情况的头脑非常有吸引力。

在死亡的时候,似乎没有这个灵魂漂浮在上面,从 身体,坐在云上,低头说:“我的父母会是谁? 我正在接受采访,申请。 谁想做我的父母? 哦,你? 不,谢谢。 你? 也许。” 不像那样。 头脑是 渴望,头脑不安,头脑想要一个身份,想要一个 身体。 这使得 因果报应 成熟并根据什么 因果报应 成熟我们要么被吸引让我们说一个人 身体, 或动物 身体,或任何其他类型的 身体 在不同的领域。 非常有效。 他们总是说小心你想要什么,你可能会得到它。

  1. 原因

    如果我们看一下的四个属性 真正的起源, 渴望因果报应 是苦的因,因为它们是苦的根源,由于它们,苦不断存在。 当我们思考这个——那个 渴望因果报应 是我们 dukkha 的原因——它帮助我们看到我们的 dukkha,无论是所有的不满意 条件,无论是痛苦的苦、变化的苦,还是普遍的条件反射的苦,所有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它不是随机发生或没有原因的。 你知道当坏事发生时,我们总是会说,“为什么是我?” 当我们意识到 渴望因果报应 是苦的因,因为它们是苦的根源,并且由于它们,苦持续存在——当我们了解这一点时,我们不会说,“为什么是我?” 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是我? 因为我有无明,所以我有烦恼。 这些驱动着我的行动。 我的行为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这让我现在处于这种痛苦的境地。 没有其他人可以责怪。 真正的源头,我所有痛苦的真正源头都在里面。”

    这是一件需要理解的大事。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总是把我们痛苦的根源归咎于我们之外的某人或某事,不是吗? 为什么我不开心? 因为我妈妈做这个,我爸爸做这个。 为什么我不开心? 因为我的孩子这样做,而他们不这样做。 为什么我不开心? 好吧,因为政府——算了,政府不工作。 这就是我不开心的原因。 我们的政府这些天不工作,是吗? 什么时候做的? 好吧,我们有错觉。 我之前有过错觉。 当你在五年级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错觉,那就是人人享有真正的自由和正义。 然后你长大了,就像,哈!

    所以,是的,我们总是想,“我的问题是因为外面的人或事,如果外部世界改变就好了。 要是每个人都听了我明智的建议就好了; 在我希望他们做的时候做我希望他们做的事情,那么世界就会很美好,”对吧?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试图让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或成为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或成为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而这个世界从不与我们合作。 但我们不放弃尝试。 我们继续努力让我们的鸭子排成一行。 我一直有这个画面,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浴缸里吗? 你有你的小塑料鸭子,你把你的小鸭子排成一行。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试图把我们的鸭子排成一行。 粉红色的和蓝色的——按照我们想要的顺序把它们弄好。 但后来鸭子们都动了。 我们的小塑料鸭子不去我们想让它们去的地方,我们感到非常沮丧。

    第一个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有的苦都不会自发地、随机地、无缘无故地生起。 它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而生起的,而不是由于其他人。 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这实际上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这意味着你必须停止抱怨。 你能想象吗,停止抱怨? 我们整天要谈什么? 我有我的博士学位在抱怨。 如果你需要投诉,我可以想出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一百个,就像这样! 没有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所以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抱怨。 你? 所以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的痛苦不是随机的和无缘无故的,真正的原因在内心时——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停止抱怨。 哇!

    我们不仅停止抱怨; 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说,“我为什么不快乐? 这是因为我做出的选择。” 我宁愿责怪别人。 心理学告诉我,我首先要责怪的人是我的父母。 所以它是,“这就是为什么我因为我的父母而如此搞砸了。” 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责怪自己的父母,你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父母?

  2. 起始地

    第二个, 渴望因果报应 是苦的起源,因为它们反复产生所有不同形式的苦。 烦恼与 因果报应 制造的问题和困难不只是一点点,而是全部。 所以理解这一点可以消除我们不满意的想法 条件 只有一个原因,比如你的前夫或前妻。 不,我在开玩笑。 好吧,也许不是。 它驳斥了苦来自一个原因的想法——比如某种原始物质或类似的东西。 人们对他们痛苦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相反,事情实际上不仅取决于一个原因,而是取决于许多原因和许多 条件,不是吗? 植物要生长,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种子。 你需要水、肥料和阳光。 你需要很多因素。 同样地,我们的痛苦和快乐的发生,取决于许多原因和 条件, 很多因素——不仅仅是一个——多个。 我会快速介绍另外两个,这样至少我们会完成四圣谛中的两个。

  3. 强大的生产

    因果报应 是强大的生产者,因为他们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来产生强烈的苦,强烈的不满足 条件. 理解这一点消除了我们的 dukkha,我们的不满意的观念 条件, 产生于不和谐的原因——换句话说,比如外部创造者之类的东西。 许多人认为,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这是上帝的旨意。 你总是听到这个,不是吗? 这个孩子死了。 为什么? 这是上帝的旨意。 哦,天哪,上帝听起来不像个好人,是吗?

    这注意到 渴望因果报应 是强大的生产者(因为他们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来生产我们所有不满意的东西 条件) 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痛苦不是由于某种外部创造者造成的。 一个像木偶一样操纵我们的外部创造者,他让事情发生或不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自己的 渴望,我们的无知,我们的烦恼,我们的 因果报应,这些就是构成我们经验的东西。 就像我之前说的,每当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都会说,“为什么是我?” 每当有好事发生时,我们从不说,“为什么是我?”

    但我们应该说,“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我今天吃饱了? 为什么我有朋友? 为什么我有幸来学法?” 因为我过去造了一些善业。 这些行为仍然受到无明的影响,因为我不了解事物实际上是如何存在的。 但我还是有善心,造了很多善因,因为我有很多善缘 条件 现在在我的生活中。 那些有利的 条件 不是偶然发生的。 它们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某种物质渗透到每件事物中。 它们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像造物主这样的外力。 我所经历的那些好境遇,都是我自己的作为,我自己的善意。

  4. Condition

    然后是第四个, 渴望因果报应,都是 条件 因为他们充当 合作条件 产生苦。 了解我们的苦取决于因和 条件——种子,加上水、肥料和其他东西——消除了我们的苦是固定不变的观念。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当我们经历非常严重的痛苦时,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的痛苦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吗? 当我们的感情受到伤害,我们感到精神上的痛苦时,我们是否会想,“哦,这会改变并消失吗?” 你心里有这个想法吗? 当你感到沮丧时,你会想,“哦,这只是一种短暂的精神状态?” 不,我们把一切都做得那么重,那么坚固,那么具体。 我们觉得事情就是无法改变,我们有点放弃自己,放弃其他人。

    其实,当我们明白这个——那个 渴望因果报应 ,那恭喜你, 条件 因为他们充当 合作条件 对于我们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开始看到,因为事情取决于原因和 条件,如果您甚至改变原因或任何 条件,结果必须改变。 这可能真的很有帮助,尤其是在家庭情况下,当您觉得这种家庭动态只是用混凝土浇铸并且完全不正常时。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就像,“我已经尝试了一切来改变这个家庭动态,但它无法改变。” 那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有那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事物取决于原因和 条件; 如果你改变任何 条件 在那个家庭动态中,整个事情都改变了。 如果我们停止扮演我们的角色,其他人就无法继续扮演他们的角色。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停止扮演我们的角色,因为我们非常习惯,非常坚持我们在家庭动态中的角色。 我们也希望其他人改变而不我们改变。 “你先变,我再变。” 后来我们想,“我先变了,但我不知道怎么变。 我不知道我想改变。 如果我改变,我会成为谁? 你是说我必须对我弟弟好,或者不管是谁?” 我们必须了解事物取决于原因和 条件 因此,即使我们改变了一种情况,整个事情也必须改变。

我们已经完成了四圣谛中的两个。 我们已经完成了一半。 我们做了苦及其因,明天我们得到解脱及其因。 那就是胡萝卜。 你明天早上必须回来。 你不能今晚就跳船。 明天是好东西。 爱与光和 极乐 明天就要来了。

还有其他问题吗?

观众: 你会为第二圣谛重复第二个吗?

职业训练局: 因果报应 是苦的起源,因为它们反复产生所有不同形式的苦。

也许我应该给一个小预览广告。 我所教的是一本书中的一章,尊者 达赖喇嘛 希望 Wisdom Publications 很快就会出版。 那是先睹为快。 [这本书后来被Wisdom出版为 佛教:一位老师,许多传统.]

观众: 你是说惯性的业力还是别的什么意思? 你能澄清一下吗 因果报应?

职业训练局: 我的意思 因果报应 是行动——自愿的行动。 它可以是心理行为,通过它我们正在计划一些事情。 它可以是口头行动,我们如何沟通。 或者它可以是身体动作。 因果报应 没有什么神秘和神奇的。 它只是意味着我们用我们的行动 身体、言语和思想。 我们一直在行动,我们有这些行动的意图。 根据我们的意图,行为会变成善的、不善的或中性的——或善的、不善的或中性的。 当一个动作完成时,它会留下一些,我们可以说缺少更好的表达(虽然这并不完全准确)一些残余能量。 它留下了某种痕迹。 行动发生的事实很重要,而且已经发生,行动将推动未来发生其他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只是采取行动,然后我们行动的唯一影响就是接下来五分钟内发生的事情。 我们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在今生晚些时候发生,也可能会在来生发生。 我的意思是,即使在实际层面上,我们也知道这一点。 假设您不申报所得税。 这并不是说在接下来的五分钟内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结果可能会在稍后发生。 但是总会有结果的。

观众: 包括谨慎选择行动,以便包括其背景或……?

职业训练局: 是的, 因果报应 也可以包括来自良性动机的谨慎选择的行动。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仍然存在无明,因为我们仍然认为事物是独立的,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但我们以一种良性的方式与它们相关联。 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哦,我想慷慨大方。 我想给点东西。” 或者,“这是帮助某人的机会。 我想要善良。” 或者,“这个人需要鼓励,我可以给点鼓励。” 因果报应 也可以是我们创造幸福之因的善行,但在 轮回. 这个被污染了 因果报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轮回中创造快乐。 想要获得涅槃的快乐,就需要 未受污染的业力 这不受这种误解现实的无知的影响。 这样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吗? 正念选择的行动,我的意思是这肯定是我们道路的开始,不是吗? 不要只是在我们脑海中突然出现的任何想法的影响下“自动”行动,而是退后一步并留出一些空间。 就像,“那个想法浮现在脑海,现在让我们评估一下付诸行动的价值是什么,不行动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定。

今晚就到此为止。 明天早上回来。 但与此同时,想一想我们谈论的内容。

[奉献]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