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自我,藏传佛教的观点

自我,藏传佛教的观点

男人闭着眼睛的黑白图像,在镜子里抚摸着反射。
对无我(anatta)的禅修可以抵消我执的无明。 (照片© 格莱布斯托克 / stock.adobe.com)

在佛教中,当提到自我时,这个词有时会因为它的多重含义而被误解。 佛教徒提到自我时是什么意思?

“自我”是一个含糊不清的英语单词,具有多种含义,我们必须注意在佛教中是否以及如何使用它。 它最初的精神分析意义是指在本我的动物本能、超我的价值观和环境要求之间进行调解的心灵的一部分。 因此,自我是一种中性的心理功能。 随后,在一般社会中,“自我”开始指代自我,后来又指自负和膨胀的自我意识。 在佛教界,这个词带有贬义,但很少真正定义。 由于这种模棱两可,产生了许多混乱。

如果我们把“我”当作一个否定的含义,它既可以指我执着的无明,它是轮回的根源,也可以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它阻碍我们发展不偏不倚的爱、慈悲和慈悲。 菩提心 (利他主义)为一切众生。 执着的无明,是对人的真实本性不甚清楚的无明。 现象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独立存在),但也积极地曲解了他们的本性,认为他们是在自己的力量下独立存在的。 自我把握的无知被抵消 冥想 关于无我(anatta),必须消除以达到阿罗汉的涅槃和圆满的证悟。 .

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它不是循环存在的根源,尽管它确实助长了我们令人不安的态度。 正是这种态度认为我们自己的幸福比其他人的幸福更重要。 以其粗体形式, 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我们自己的普通幸福比其他人的幸福更重要——它让我们在任何人得到之前就抢到一块蛋糕,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并陷入内疚感。 在其微妙的形式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寻求我们自己从循环存在中解脱出来,而不是富有同情心地致力于带领他人获得解脱。 以自我为中心 必须消除才能获得完全的开悟,并被抵消 冥想 关于平等、爱、慈悲、缺点 以自我为中心,珍惜他人的好处,以及 菩提心.

我们可能想知道“既然我们都知道“自我”是不好的并且必须被消除,为什么还要对它的含义做出如此挑剔的区分呢? 如果我们不区分我执的无明和 以自我为中心,当它们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时,我们将无法识别它们,也无法对它们应用适当的解毒剂。 既然我们想 沉思 实际上,做出这些区分是必不可少的。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