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巧克力糖霜和垃圾

巧克力糖霜和垃圾

巧克力糖霜特写镜头。
搞外功就像把巧克力糖霜扔进垃圾桶里,外表看起来不错,但不利于健康。 (摄影者 伊芙琳咯咯笑)

我们听到大师们说:“学佛好。 它会给你今生和来生带来快乐,”我们想,“嗯……这听起来很有趣。” 但是当我们尝试这样做时,有时我们会感到困惑。 有很多种练习要做。 “我该跪拜吗? 我应该做 供品? 也许 冥想 更好? 但念诵更容易,也许我应该这样做。” 我们将我们的做法与其他人的做法进行比较。 “我的朋友在一个月内完成了 100,000 次大礼拜。 但是我的膝盖受伤了,我什么也做不了!” 我们嫉妒地想。 有时 怀疑 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想知道,“其他宗教教导道德、爱和同情心。 我为什么要局限于佛教?” 我们绕着圈子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的真正意义。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的教导意味着。 让我们看得更远 执着 到的话。 “我是佛教徒。” 让我们超越作为一个宗教人士的外表。 我们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寻找某种持久的幸福和帮助他人不正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本质吗?

一个人不一定要称他/她自己是佛教徒才能修持佛法并从中受益。 有趣的是,在藏语中,没有“佛教”这个词。 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有时我们太沉迷于宗教的名称而忘记了它们的含义,而忙于捍卫我们的宗教和批评他人的宗教。 这是一个无用的冒险。 事实上,“佛法”一词包括任何教义,只要正确实践,就能引导人们获得短暂或究竟的快乐。 它不排除其他宗教领袖的教义,只要这些教义能引导我们获得暂时或终极的快乐。

例子很容易获得:许多其他宗教都教导道德纪律,例如放弃杀戮、偷窃、说谎、性行为不端和醉酒,对他人的爱和同情也是如此。 这就是佛法,无论我们称自己为佛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还是其他什么,实践这样的建议对我们都是有益的。 这并不是说所有宗教在各个方面都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并非如此。 然而,无论我们认同哪种宗教,每个人都应该实践它们中引导我们获得短暂和终极幸福的部分。

非常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文字的泥潭。 有时人们问我,“你是佛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 你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 你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 你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 对于这种概念的复杂性,我回答说:“我是一个人,正在寻找一条发现真理和幸福的道路,并让我的生活对他人有益。” 这就是它的开始和结束。 恰好我在某某宗教、某某传统中找到了一条适合我的倾向和性情的道路。 但是,没有用 执着 加上条款,“我是藏族佛教徒,奉行格鲁传统。” 我们已经将足够多的简单词语变成了具体的概念。 这种对固定和有限范畴的执着,难道不是我们要从我们的头脑中去除的东西吗? 如果我们固守这样的标签,那么我们就别无选择,只能与恰好有不同标签的人争吵和批评。 世界上的问题已经够多了,执着于宗教再制造更多有什么用 意见 还妄自尊大地诽谤他人?

一颗善良的心是我们努力培养的主要事物之一。 如果我们幼稚地跑来跑去告诉别人,“我是这个宗教,而你是那个宗教。 但是,我的更好,”这就像把巧克力糖霜变成垃圾:美味变得毫无用处。 相反,我们更明智的做法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对付不宽容、骄傲和自大。 gehechtheid. 我们是否是一个宗教或属灵的人的真正标准是我们是否有一颗善待他人的心和一个明智的生活态度。 这些品质是内在的,无法用我们的眼睛看到。 它们是通过诚实地审视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辨别哪些应该鼓励哪些应该放弃,然后通过修行来培养慈悲和智慧以转化我们自己而获得的。

当我们努力修行佛法时,我们不要执着于表面现象。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藏人想要修行佛法,所以他花了几天时间绕着圣舍利碑转。 不久他的上师走过来说:“你做的很好,但修持佛法不是更好吗?” 那人惊奇地挠了挠头,第二天就开始拜佛了。 他做了数十万次大礼拜,当他向他的老师报告总数时,他的老师回答说:“那很好,但是修持佛法不是更好吗?” 那人疑惑之下,想念佛经了。 但是当他的老师来的时候,他又说:“很好,但是修行佛法不是更好吗?” 彻底困惑,愤怒的人询问他的 精神导师, “但是,这是什么意思? 我以为我一直在修持佛法。” 老师简明扼要地回答:“佛法的修行是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放弃 gehechtheid世俗的忧虑设立的区域办事处外,我们在美国也开设了办事处,以便我们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真正的佛法修行不是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到的。 真正的修行是改变我们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改变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显得圣洁、蒙福,然后其他人会说:“哇,多么了不起的人!” 我们已经花了一生的时间进行各种行为,以努力让自己和他人相信我们确实是我们实际上根本不是的人。 我们几乎不需要创造另一个门面,这次是一个超级圣人。 我们确实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看待、解释和反应我们周围和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样做的第一步是对自己诚实。 准确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毫不畏惧、毫不羞愧地承认,“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完全正确的。 不管我周围的环境有多好,不管我有多少钱,有多少朋友,有多大的名声,我仍然不满足。 此外,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绪,无法避免生病、衰老和最终死亡。”

然后我们检查为什么以及如何陷入这种困境。 成因是什么? 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开始明白我们的经历与我们的思想密切相关。 当我们以一种方式解释一种情况并为此生气时,我们会不快乐,并使我们周围的人痛苦不堪; 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同样的情况时,它不再显得无法忍受,我们就会以明智和平静的心态行事。 当我们骄傲时,难怪别人对我们傲慢无礼。 另一方面,具有利他态度的人会自动吸引朋友。 我们的经历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现在的情况能改变吗? 当然! 由于它取决于原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我们承担责任训练自己以更准确和利他的方式思考和行动,那么当前困惑的不满就可以停止,快乐和有益的情况就会随之而来。 这取决于我们。 我们可以改变。

这种改变的第一步是放弃 gehechtheid 于世俗的忧虑。 换句话说,我们不再自欺欺人,也不再试图愚弄他人。 我们明白,问题不在于我们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者一旦我们得到它,它就会消失或破裂。 相反,问题在于我们一开始就高估了期望。 各种活动,如顶礼、制作 供品、念诵、打坐等都是帮助我们克服对事物的先入之见的技巧。 gehechtheid, 愤怒,嫉妒,骄傲和思想封闭。 这些做法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它们也没有什么好处 gehechtheid 为了我们以前拥有的声誉,朋友和财产。

有一次,Bengungyel 是一位在山洞里闭关的禅修者,他期待着他的恩人来访。 正如他设立的 供品 那天早上,在他的祭坛上,他比平时更加​​小心,以一种更加精致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这样做,希望他的恩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修行者,并会给他更多 供品. 后来,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腐败动机时,他厌恶地跳了起来,从垃圾桶里抓起一把骨灰扔到祭坛上,同时大喊:“我扔在脸上 gehechtheid 于世俗的忧虑。”

在西藏的另一个地方,具有千里眼的法师帕当巴桑杰看到了洞中发生的一切。 他高兴地向周围的人宣布:“Bengungyel 刚刚创造了最纯净的 提供 在整个西藏!”

佛法修行的本质不是我们的外在表现,而是我们的内在动力。 真正的佛法不是巨大的寺庙、华丽的仪式、华丽的服饰和复杂的仪式。 如果以正确的动机正确使用这些东西,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的思想。 我们无法判断他人的动机,也不应浪费时间去评价他人的行为。 我们只能看看自己的心,从而决定我们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是否有益。 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要让我们的思想受到自私的影响, gehechtheid, 愤怒等。正如它在 八句思变,“警惕,一旦出现扰人的心态,危害自己和他人,我将立即面对并立即避免。” 这样,我们的佛法修行变得清净,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我们获得短暂和究竟的快乐,而且还能使我们的生活有益于他人。

因此,如果我们对遵循哪个传统或修行什么感到困惑,让我们记住修行佛法的意义。 执着于某种宗教或传统的具体概念,就是建立我们狭隘的执着。 迷恋仪式而不努力学习和思考它们的意义,无异于扮演宗教角色。 从事外在修行,如顶礼、做 供品、念诵等等,动机是获得好名声、认识男朋友或女朋友、被称赞或接受 供品,就像把巧克力糖霜扔进垃圾桶:外表看起来不错,但不健康。

相反,如果我们每天都以记住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为中心,如果我们回忆起 我们美丽的人类潜能 并怀有让它开花结果的深切而真诚的渴望,那么我们就会通过转变我们的动机,进而转变我们的行动,努力对自己和他人诚实。 除了记住生命的价值和目的之外,如果我们考虑 我们存在的短暂 以及我们所执着的事物和人,那么我们就会想要以清净的方式修行。 导致如此多有益结果的真诚和清净的修行是通过应用解毒剂来完成的 当烦恼的态度在我们心中生起时规定:当 愤怒 来了,我们练习忍耐和宽容; 为了 gehechtheid,我们回忆起短暂; 当嫉妒生起时,我们以对他人的品质和幸福的真诚的喜悦来对抗它; 对于骄傲,我们要记住,正如水不能停留在尖尖的山峰上一样,因骄傲而膨胀的心灵也无法发展出任何品质; 对于思想封闭,我们让自己倾听并反思新的观点。

表面上看起来圣洁和重要不会给现在或将来带来真正的幸福。 但是,如果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没有私心、别有用心的纯洁的发心,我们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然后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快乐并有益于他人。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