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佛道与空性

01 空性的智慧

在线主持的有关空虚的系列 图登罗布林

  • 佛教之道概述
  • 两个真理:
    • 常规和终极
  • 佛教哲学的四大体系/流派
  • 菩提道的两个方面:
    • 智慧与方法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谈谈这个话题。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珍贵和重要的话题,但我不想让你认为我是一个“专家”。我已经学习了很多年,并且很幸运能够得到许多优秀老师关于这个主题的教导。我可以肯定地看到,多年来我的知识和理解不断增长,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我会尽我所能,希望能让你更清楚。只是不要指望我知道你问题的所有答案并且有完美的理解。 [笑声] 

我们将从一些祈祷开始。一如既往,当我们听闻佛法时,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因此祈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积极的心态。我们 避难 ,在 , 佛法和 僧伽 并对其他众生产生爱、慈悲和利他主义。我们会说这些祈祷,然后花几分钟确保我们确实有积极、无私的动机来参加这堂课。 

在背诵祈祷文时,我邀请您想象 在你面前。你可能会发现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感觉我们坐在上帝面前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他的周围和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佛菩萨。 喇嘛 梭巴仁波切说:“无论何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有许多佛菩萨在我们身边,对我们充满慈爱和慈悲,想要帮助我们。”所以,我们从不孤单。 

佛陀想要帮助我们的方法是帮助我们摆脱所有的身心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这些痛苦的根源主要是烦恼的心态,例如 gehechtheid愤怒。但主要的问题是无知:不知道事物是如何存在的,不知道事物的真实本质。我们在本课程中讨论的主题是无知的直接解药。这就像治疗无明的良药,如果我们能够治愈我们的无明,那么我们就能够从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根源中解脱出来。然后我们就能够帮助其他人做同样的事情。这些只是您在背诵这些祈祷文时可以在脑海中浮现的一些想法。

皈依祈请文与菩提心

I 避难 直到我开悟
到了 、法、至尊会。
通过我的奉献和其他完美的实践,
愿我成为一个 利益一切众生。 (3次)

四无量心

愿一切众生得安乐及安乐因。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不离。
愿一切众生安住平等舍,远离烦恼 gehechtheid 为朋友而恨,为敌人而恨。

七肢祷告

七肢祷告 由七种不同的练习组成,使我们能够净化我们的思想,消除负面情绪 因果报应、障碍——我们心的所有负面面向。同时,它也能让我们积累正能量或功德。所以,这两种做法——纯化 以及积累功德——是我们研习、学习和禅修空性主题的重要补充修行。他们促进了我们的实践,使其取得成功。

我虔诚地顶礼膜拜 身体、言语和意念;
我呈现各种类型的云 提供,实际的和想象的;
我宣示我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一切恶业
并随喜一切圣俗众生的功德。
请留下来,直到轮回结束
并为众生转法轮。
我将自己及一切众生的功德回向给大觉悟。

曼陀罗供养

曼陀罗 提供 想象世界和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美丽、珍贵、令人愉快的事物,将它们聚集在一起,将它们在精神上转化为净土, 提供 那对 ,然后有 心愿 愿一切众生都能体验净土。

这片土地,涂满了香水,散布着鲜花,
饰有 梅鲁山、四大洲、太阳和月亮,
我想象这是一个 - 字段并提供它。
愿一切众生享受这片净土。
IDAM 领袖 拉特纳曼达拉坎尼里亚塔亚米
(我将这宝石曼陀罗送给你,珍贵 大师)

佛陀心咒

现在我们来背诵一下 口头禅 几次。你可能想想象光线从 进入你自己。你也可以想象他们向四面八方去,到一切众生那里去。光线完全充满了我们,就像一场内部淋浴,清除了我们的负面情绪 因果报应 和妄想。我们内心所有的负能量都会被冲走、清除,就像我们洗澡的时候,洗掉身上的污垢一样。 身体。这种光也滋养了我们积极的潜力。我们都有积极的品质和良好的品质 因果报应。你可以想象光滋养我们内心的善良,使其越来越多,帮助我们在证悟之路上取得进步。 

Tadyatha om muni muni maha muniye svaha

培养我们的动力

现在花点时间看看你的心态。当我们聆听佛法时,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尽量保持心专注,而不是分心思考其他事情。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意图或决心,让我们的思想保持专注、专注,而不是徘徊在其他地方,那么这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即使我们的心确实分心了,也更容易把它带回来。 

拥有积极的动机、积极的意图也很重要。如果你熟悉开悟的想法,就像 ,达到相同的状态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达到的境界,如果你熟悉这一点,并且对此感到舒服,你可以认为这就是你参加这次讲座和听闻这些教法的动机。你想最终成为一个 这样你就可以利益一切众生,而智慧是我们为了成为一个人而需要培养的品质之一。 。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思想转变为一个人的思想 这样我们就可以努力帮助所有其他众生也成佛。如果您对这种动机感到满意,您可以提醒自己这一点,并将其带回您的脑海中。

如果您不太熟悉这种动机,或者您听说过它,但不确定这是否是您想要做的事情或什至能够做的事情,那也没关系。至少尝试有一个利他的意图,这意味着您希望通过从这次演讲中学到的知识来造福他人。我们都有造福他人的愿望。它可能不是每分每秒都存在,但在某些时候,我们确实感受到帮助其他众生的愿望——减轻他们的痛苦,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平静和快乐。所以,回忆起那种感觉,把它带回到你的脑海里,带回你的心里。然后你可以将其与我们的班级联系起来。您可以拥有 心愿 您想在本课程中学习一些可以帮助您为他人提供更多帮助的东西。

空性的重要性

正如我所说,我很高兴有机会教授这门课程,因为我们正在研究的主题,空性的智慧,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想要成佛、开悟,了解空性至关重要。如果不了解空性,就不可能开悟。它对于获得涅槃或解脱也至关重要,涅槃或解脱是从所有痛苦和痛苦的根源中解脱出来。它对于我们此时此地、今生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甚至很重要。如此多的不快乐、如此多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事物而发生的。我们以错误的方式看待事物,以事物不存在的方式看待事物。

我们对空性这个主题了解得越多,并探究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就越会问自己:“事物真的如此存在吗?”我们越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这一生中也会体验到更多的平安,并且在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包括我们的家人、朋友、邻居和我们的老板等等,也会遇到更少的问题和困难。在本课程中,我还将讨论如何以实际的方式运用这些空性的教义来改善我们此时此地的生活。

缓慢而稳定的进展

这个题目很重要,但也很难。这并不容易。这可能是整个佛教中最困难的话题之一。而我们只有五个星期的时间。 [笑声] 这真的很短。只是为了给你一些想法,在西藏寺院中,至少在格鲁派传统中,僧侣和尼姑花了很多很多年的时间学习。他们首先学习更基本的教义,一种对佛教启蒙之路的概述。他们可能研究这些更基本的哲学主题大约十二年,然后才开始使用月称的文本研究空性 进入中道。该文本的主题是空性。他们花了四年的时间来学习一篇课文,并且每周学习五天,而不是每周学习一天。 [笑声]他们每周学习五天,持续四年,他们甚至在开始学习之前就记住了课文。然后他们也在互相争论。这相当密集,对吧?

即使过了那么多时间,你可能会认为他们对空性了解得非常好,但我遇到过一些比丘,他们花了那么多时间研究空性,当我对他们说这些时,他们说:“不,不,不!” [笑声]这太难了。也许他们只是谦虚;我不知道。但这只是告诉你这并不容易。这不是我们能够快速、轻松地掌握和熟练掌握的东西。我告诉你这些不是为了吓跑你,而是警告你这很困难,而且确实需要时间和精力,这样你就不会不切实际的期望是,仅仅五周后,你就会对空性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完美的理解,并且不再有任何疑虑或问题。 [笑声]不要抱有这样的期望。 

有时我们也会感到沮丧。这绝对是我刚开始学佛时的经历,当我听到或读到一些有关空性的东西时,我什么都不懂。这几乎就像是另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我无法理解我所听到或读到的内容。但我没有放弃,慢慢地,慢慢地,多年来,事情开始变得更有意义。我开始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什至可以谈论它了。 [笑声]我可以谈论它并向其他人解释它。如果你没有感到沮丧和放弃,而是继续尝试,那么慢慢地,慢慢地,它就会开始变得有意义。您的问题将会得到解答。 

四圣谛

在我们进入空性的实际话题之前,我想先概述一下佛教之道,因为我不知道谁在学习这门课程,也不知道你们是否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许你们听过,但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是新人,即使我们学了很多年,对佛教了解很多,但再次听到基本的教义也没有什么坏处。就像如果我要谈论四圣谛,我们可能会想,“哦,四圣谛,是的。我以前听说过。我知道。”但实际上,四圣谛是非常深奥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四圣谛。它不是那么容易。因此,一遍又一遍地听到这些教导并没有什么坏处。每次我们这样做,我们都可能学到新的东西。另外,在谈论佛教道路的概述时,我想展示空性智慧这个话题与佛教道路的整体结构的契合点。 

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主题通常被称为四圣谛,但更准确的翻译是四圣谛。并不是说这四件事是高贵的。这有点奇怪——尤其是第一个,duhkha。受苦是高贵的吗?苦难有什么高尚的地方吗?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翻译。相反,这四件事被称为圣者四谛。梵语中表示高贵者的术语是“aryas”。圣者是证悟空性的人,而不仅仅是对空性的理智理解。我们确实必须从理智或概念上的理解开始,但随后我们必须继续冥想我们的理解,直到它成为直接的认识。直接证悟意味着我们的心直接体验空性。这真是太神奇了。我还没有达到它。 [笑声]我绝对不在那儿。但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时,这真的是令人惊奇和难以置信的。

当一个人确实直接了悟空性时,他们就会被赋予“arya”这个名字。它的意思是“一位高贵的人”。有时它被翻译为“卓越”,但我对这个词有点不舒服。我喜欢“贵族”或“艾莉亚”这个词。所以,这是四圣谛,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直接证悟空性的众生来说,这四法是真实的。他们知道这四件事是真实的。而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圣人、没有达到那个层次的人来说,这四件事不一定是真的。 [笑声] 事实上,很多人可能不同意这四件事,并认为:“哦,不,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不管怎样,从圣者的角度来看,那些直接证悟空性的人,他们确实知道事情的真相。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清晰、正确。他们知道这四件事是真实的。 

第一个是真正的苦。你可能听说过它被称为“真正的痛苦”,但我使用梵文术语“duhkha”,因为“痛苦”这个词有点误导。在英语中,当我们听到“痛苦”这个词时,我们通常会想到非常可怕的事情,比如战争或某人失去亲人时的悲伤,或者身体上的疼痛或癌症等可怕的疾病。这通常是非常极端和可怕的事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痛苦”这个词的含义。然而“duhkha”一词确实包括那些极端的痛苦情况,但它也包括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认为是痛苦的经历。我们甚至可能认为它们是令人愉快的。 [笑声]

对 duhkha 更准确的解释是任何一种不完全令人满意、不美妙、不令人满意的体验。有些老师使用“不满意”这个词。这实际上是一个比痛苦更好的词。但我只是在那里提到所有这些不同的术语,因为你确实在不同的书中或不同的老师中遇到过它们。这一点指的是任何一种不完全完美、不美妙和令人满意的体验。一切未证涅槃、未证悟的众生,都只是凡夫。这肯定包括我和大多数其他生物。我不了解你。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经证得涅槃,但我还没有。 [笑声]轮回有循环的意思——经历一个循环,经历一个循环。循环就是死亡和重生,所以我们出生,我们生活,我们死亡,然后我们再次出生,我们生活,我们死亡。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仍在轮回中的人来说,我们不断地经历这个死亡和重生的循环,一次又一次,没有任何选择或控制。

三种苦

这就是轮回的大致含义:那样的存在。所以,所有处于轮回中的众生都会经历苦。没有人能摆脱苦。每个人都有苦。苦有不同的种类,但它们可以分为三类。这里列出了三种类型的苦。第一个是苦的苦或苦的苦。或者说是苦中之苦。 [笑声] 这只是指每个人都认为痛苦、不愉快、不受欢迎的粗暴的痛苦经历。再说一遍,这是身体上的疼痛、疾病和情感上的痛苦,比如抑郁或孤独。这是因为失去亲人或失去工作而感到悲伤。人们可能会遭受许多不同类型的精神痛苦。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这是苦。”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受苦,我们希望摆脱这种经历。 

即使是动物也知道这种痛苦。他们不喜欢寒冷、饥饿或虐待。因此,他们试图避免此类经历。这很容易理解。理解这一点并不存在任何挑战。然后第二种苦被称为变化苦,这是指我们所拥有的体验,看起来是愉快和令人愉快的,但因为它们是无常的——它们持续很短的时间,然后就消失了——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满足我们。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另一种 duhkha。这里“痛苦”这个词似乎不太合适,而“不满意”是一个更好的词。

一个例子是吃食物。大多数人都喜欢吃,我们必须吃饭才能生存。当我们吃饭时,我们通常会感到很多愉悦和享受。我们认为:“这太棒了。这是一次很好的经历。我很享受这个。”当然,我们也可能对食物非常执着,想要吃得比我们需要的多等等。因此,它可能是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但即使我们没有 gehechtheid事实上,这是暂时的,吃食物的乐趣只持续有限的时间,然后就结束了,几个小时后我们又饿了,需要再次吃东西,这意味着吃东西的乐趣不再存在。完全令人满意。它并没有真正消除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或痛苦。它只是让我们暂时摆脱痛苦。它并不能消除我们的痛苦;它只能消除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痛苦仍然存在。

此外,如果我们不知道何时停止,它可能会导致痛苦。我们吃得过多,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或肥胖的症状,进而导致健康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分析吃食物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就会发现那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不是持久的快乐。这并不是真正的满足。那里有可能变成痛苦。它可能会变成痛苦。对于我们所有看似愉快的经历来说都是如此。他们并不完全满意。它们甚至可能变成痛苦。

另一个例子是旅行。很多人都喜欢旅行。他们去不同的地方,看那个地方的景点,品尝美食,去市场,买所有有趣的东西。我去过那里并做到了这一点。 [笑声]我知道旅行是什么样的。拥有这些经历会带来一些乐趣,但同样,这是短期的。它不会持久。而且它也可能变成痛苦,因为你在旅行时并不总是有愉快的经历。您也可能会有不愉快的经历。我们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你回到家,你带着所有你拍的照片和所有你收集的纪念品来展示给你的朋友,但你的生活有什么真正改变吗?你可能学到了一些东西,有过一些美好的经历,但当谈到我们在轮回中的痛苦时,它仍然存在。它并没有真正消失。

这并不容易理解,而且我们可能对此感到很大的抵制,因为我们不喜欢听到我们的享受并不真正令人愉快或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喜欢这样想:“他们真的很高兴。他们真的很令人愉快。”我们对它们非常依恋,并希望继续这样做。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它们并不真正令人愉悦,因为它们不会持久。但有真正的幸福。有些美好的经历是持久的。这就是涅槃的快乐、证悟的快乐。那些经历就是不断的幸福。这是几秒钟或几个小时后不会消失的幸福。它只是继续下去。这种幸福确实存在,只要我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实现。所以,有了那种快乐的准备,我们就会看到轮回的快乐、轮回的快乐,其实并没有那么伟大。其实,这是另一种不如意。 

三种苦中的第三种苦更加难以理解,它的名字也相当复杂,那就是“普遍复合苦”。这是指我们在轮回中的存在。这只是我们身处轮回的事实。我们还没有摆脱轮回。处于轮回中的意义不是物理位置或地理位置。地球并不像轮回,而涅槃则在其他地方。轮回其实是我们的 身体 心,即佛教中所说的“蕴”。术语“聚合”是指这种组合 身体 请注意我们有。所以,这个非常 身体 现在坐在这里听这个演讲的我们所拥有的思想是轮回。这就是轮回。 

我们的 身体 根据佛教的说法,心不是通过某些完美的因而产生的, 条件。例如,许多人相信上帝,一位创造者,他是完美的、慈爱的、全智的、全知的等等。他们相信他创造了我们和世界。因此,既然我们是由一个完美的存在创造的,那么我们也是完美的。好吧,如果你认真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很多缺陷。 [笑声]我是带着这种信念长大的,但我看到了它的很多漏洞。 “你是什么意思?这个世界太可怕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这并不完美。”

根据佛教的说法,我们从哪里来、因缘如何、 条件 使我们存在的事物以及世界和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基本上是两件事。我们用第二个圣谛来探讨这两件事, 真正的起源。首先是烦恼——烦恼或烦恼,如贪、嗔、痴等。这些都是错误、迷惑的心态。然后第二, 因果报应-污染 因果报应 是我们在过去世受烦恼情绪影响所创造的。所以,我们是被污染的产物 因果报应 和苦难。而这些都是非常不完美的。 [笑声]它们根本不完美,而且由于存在的原因不完美,所以我们也不完美。我们的 身体 心智是不完美的。我们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的诞生源于不完美的原因 条件。我们受到这些的控制。我们并不自由。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之中,我们就永远无法完全摆脱这些痛苦的原因:烦恼和烦恼。 因果报应.

我们的整个存在都充满了烦恼、痛苦。这就是第三个的含义:普遍的、复杂的痛苦。这并不容易理解。你确实需要学习和思考 沉思对事物的解释并学会真正理解它,但他们说这是最重要的理解。只是为了了解我们和轮回中的所有其他普通众生,我们的整个存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我们的经历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都充满了痛苦和痛苦的原因。因为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点,我们真的很想摆脱困境。

轮回就像是在监狱里。没有人喜欢被关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自由。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就像在监狱里一样,我们不自由,那么就会产生对自由的渴望,我们称之为 放弃 或者 自由的决心。这就是学习和冥想第一圣谛或真正的苦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困境。我们首先要有想要出去的愿望,然后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才能出去。但首先我们必须希望摆脱困境,而这种摆脱困境的愿望来自于理解苦,以及世界上和我们自己身上有多少苦。

苦的原因

幸运的是,这不是永久性的。有一个解决方案,它引导我们走向第二个崇高真理: 真正的起源 苦或苦的真正原因。所有这些苦、所有这些苦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污染 因果报应 第二是妄想。有时妄想被称为“痛苦的情绪”,但我喜欢“妄想”这个词。这些是错误的心态,不能正确地看待事物。他们扰乱我们的心。有一些事情,比如 愤怒、仇恨、 gehechtheid、贪婪、嫉妒、傲慢。这些是一些主要的错觉。但对事物真实本质的无知是主要的妄想。这是所有其他妄想的根源。

要了解苦的这些因如何产生苦,最好了解十二因缘。对此的详细解释在十二缘起法中。但简单来说,你可以说,我们的内心对事物的真实本质存在着无明。我们对自己、我们的“我”以及我们如何存在一无所知,但我们对每个人和其他一切事物如何存在也一无所知。所以,我们以错误的方式看待一切。在这种无明的影响下,我们陷入烦恼的情绪之中。我们有 gehechtheid, 欲望, 执着 对于我们认为有吸引力并希望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我们也有厌恶, 愤怒,对我们觉得不愉快并想远离我们的人和事的仇恨。我们甚至可能想做一些对他们有破坏性的事情。

这是我们心中生起的两种主要烦恼。然后,在这些烦恼情绪的影响下,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我们造业,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不善业,比如杀生、偷盗、妄语、恶语、欺骗等等,那么我们就是在创造 因果报应。而且已经被污染了。 “染”这个词的意思是“被无知所污染”,这意味着它有点受到无知的影响;这并非没有无知。以便 因果报应 我们的创造成为我们继续处于轮回、重生、一次又一次经历轮回的因。这是导致轮回和体验轮回苦(duhkha)的两个主要因素。

真正的停止

那么第三圣谛就是真正的灭,这里的灭指的是至少其中一个妄想的一部分的灭除。我们心中的这些妄想是可以消除的。无明、贪婪和嗔恨可以被消除,使其不再生起。这就是“停止”的意义。但这并不是一下子发生的。我们所有的妄想并不是一下子就消灭掉的。相反,它是以渐进的方式发生的。因此,当一部分无明从心中消除,使其不再生起时,这就是真正灭尽的意义。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下我们的心灵可能感到非常平静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此有所了解。也许是在 冥想 或者当您在大自然中某个美丽的地方或海边时,您会感到完全平静。你没有对任何人生气;你没有对任何事情不满意。你并没有焦躁不安,也没有想要什么。那一刻,你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完全平静。这有点像停止。但它通常不会持续,对吧? [笑声] 迟早,有些事情会发生。我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想去别的地方或者做别的事情。或者某些事情的发生触发了我们的 愤怒 和我们的愤怒。那一刻或那些平静的时刻通常会过去,我们的心会再次受到折磨。但只要有片刻这样的体验,就能让我们了解止息的意义。

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就是证悟空性。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圣者,那些直接证悟空性的人,是体验灭灭的人。当他们直接了悟空性时,心中的烦恼就会消除。所以,他们就永远消失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只有圣者才真正有真正的止息。我们可以瞥见那种经历,但它们不会持久。

第四个圣谛是 真正的路径。 “道”实际上是一种心态。这是一种认识。正道是直接证悟空性的智慧。再说一次,这就是艾莉亚所达到的目标。你必须学习;你必须学习空性。你得想很久才明白。然后你必须 沉思 在上面。渐渐地,你的 冥想 论空性将会引导你到达直接证悟空性的地步。这就是主要的 真路。直接了悟空性,就能消除无明和其他妄想。它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逐渐完成的。这就是“真路“或”真正的路径设立的区域办事处外,我们在美国也开设了办事处,以便我们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这只是一个简短的概述。关于四圣谛还有很多可说的。有很多关于它们的书。有格西扎西次仁 (Geshe Tashi Tsering) 的书籍和 喇嘛 梭巴仁波切可以给你更多的信息,还有达赖喇嘛尊者的书籍。

三个高级培训

然后,下一个点,字母 B,是 三项高等培训。如果我们确实有兴趣摆脱轮回,至少达到涅槃——更进一步是圆满的觉悟、成佛——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遵循这条道路。有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佛教之道。例如,在西藏格鲁派传统中,有 拉姆林,路径的阶段。但这就是通往开悟、成佛的道路。对于那些想要获得涅槃、解脱、脱离轮回的人来说,这条道路主要由三件事组成。这是解释路径的最简单公式;就是这些 三项高等培训:道德、专注和智慧。 

道德基本上意味着不做有害的行为,例如十不善业。十不善业是指杀、盗、淫、妄语、恶语、两舌、闲语等身业。然后,三种不善心业是贪、嗔、 错误的看法。这些是十不善业 建议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它们会造成痛苦。但即使它不在这十项清单中,我们也会尽量避免采取任何会造成伤害和痛苦的行为。当然,从一开始,我们就无法避免每一个有害的行为。但我们至少会尽力阻止最糟糕的事情,比如杀戮。也许说谎并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逐渐减少和停止有害的行为。这基本上就是道德的全部内容。

在佛教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修行: 誓言 or 戒律,就像和尚和尼姑有一套 誓言 我们采取的。但即使是那些不想当和尚、尼姑而想成为家人、有人际关系的人也可以采取 誓言 or 戒律。这些都是像五一样的东西 戒律 对于外行人来说。服用 戒律 真的很有帮助,因为你向 。你说:“我保证不会杀人”,这就会变得非常有力。你想:“我已经答应了 我不会再杀戮了”,所以即使在您可能想要杀死昆虫或动物的情况下,这也确实对您有帮助。你记得那个承诺。这会帮助你停下来。这是阻止我们做出有害行为的有效方法,也是创造许多美德和善行的方法 因果报应。因为当我们拿走并保留时 戒律,我们24小时无时无刻都在创造美德。我们确实需要美德。我们确实需要好的 因果报应 以便在未来获得良好的经验并沿着道路前进。所以,这基本上就是道德的含义:避免有害的行为,并尽可能多地做积极、善良、有益的行为。 

接下来是集中力。这就是训练心专注于我们的 冥想 对象,无论它是什么。它可能是呼吸或对事物的想象 ,或者你可能正在禅修无常、慈悲或爱。无论目标是什么,我们都需要专注于我们的目标 冥想 对象,而不是让它四处游荡,思考各种其他事情。我们天生就有一定程度的专注力。当阅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或足球比赛时,我们可以保持专注。 [笑声]人们可以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但通常我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有限的,最终我们会走神。但训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目标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是可能的。最终我们将能够集中注意力几个小时 冥想 对象,而不会分心或睡着或类似的事情。培养定力是佛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是智慧,智慧有不同的种类,甚至世俗的智慧也有不同的种类。智慧就像了解因果法则, 因果报应,从中获得一些智慧。一般来说,智慧只是意味着对某事有正确的理解。但通常当我们谈论智慧时,我们谈论的是人的智慧 终极本性 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空性。这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摆脱痛苦、获得涅槃和开悟所需要的。 

其中第三个 三项高等培训 是最基本的,但开发起来也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智慧的一件事就是能够集中注意力。 [笑声]我们需要专注,因为如果我们的心分散,那么就不容易发展智慧。智慧取决于专注。但即使是集中注意力也不容易培养。因此,作为一种帮助,作为专注的基础,我们需要道德。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道德,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行为不小心,如果我们只是以任何旧的方式行事并遵循我们脑海中出现的任何冲动,那么我们可能会做很多有害的和有害的事情。破坏性的东西。我们可能做了很多不善的事情,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生活,坐下来尝试 沉思,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目标上 冥想,效果不会很好。我们会想到我们所做的所有这些事情,可能会感到一些遗憾、一些内疚、一些担忧和恐惧。我们的心会很不安。

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越能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我们的心灵就越平静。然后当我们坐下来 沉思,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这三者是按这个顺序排列的。戒就像基础,在此之上我们可以培养定力,在此之上我们可以培养智慧。这并不意味着在你努力专注之前你必须拥有完美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同时处理这三个问题,但关键是我们离不开第一个和第二个,并认为我们可以跳过这些并发展智慧。

问题解答

在我们继续之前,有没有人对我到目前为止所讨论的内容有任何疑问?

目的: 谢谢尊者。我的问题是关于 拉姆林 与经典的涅槃方法相比。涅槃是在成佛的路上经过的,还是只是一种孤独的成佛之路?

桑耶喀卓法师: 这是个好问题。在里面 拉姆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通常称为三范围。在小范围内——这是道路的初始阶段——我们了解了我们宝贵的人生,然后了解了死亡和无常,以及我们不会永远留在这里的事实。我们总有一天会死去,死后又会重生。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可能会发生不幸的重生。这引发了我们对佛法修行的最初兴趣,试图确保我们的来世不会是坏的,而是会是好的。然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学习 因果报应

然后中间的范围是思考整个轮回:轮回、四圣谛、我们如何处于苦、烦恼和苦恼的境地。 因果报应。我们并不真正自由。所以,中间范围部分 拉姆林 基本上是关于如何产生获得解脱或涅槃的愿望,使自己摆脱轮回。但对于那些想要一路成佛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想获得有时所谓的“自我解脱”或“孤独平静”。这意味着你只是在解放你自己;你正在让自己脱离轮回,进入平静的状态,仅此而已。你停在那里。在藏传佛教所属的大乘佛教中,我们想走得更远。我们想要获得圆满的觉悟或成佛。我们不想只追求孤独的和平。 

然而,即使你想成为一名 ,你仍然需要消除心中痛苦的根源。你必须消除无明和所有其他烦恼,如贪、嗔等。你确实必须这样做,并且你必须开发 证悟空性的智慧,这是离苦的方法和苦的因。但你的动机不同。你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摆脱痛苦。相反,它是为了成佛并帮助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这有点复杂,但是对于 菩萨是指想要成佛的人,有不同的分法。 菩萨 小路。如果你真的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稍后解释,但它可以分为所谓的五条路径。这是你成佛过程中的五个不同部分。进一步的划分是所谓的十地或十地。 菩萨。当你达到十地中的八地时,你就与阿罗汉同一层次,与证得涅槃的人一样。所以,你的心已经完全摆脱了所有的烦恼,比如无明、贪婪、嗔恨等等。 A 菩萨 那个层次就和罗汉同一层次了,但是他们还不止于此。他们还有三地要达到圆满觉悟。他们在最后三地所做的就是消除心中的另一种障碍,称为“认知障碍”或“一切智障碍”。这些有不同的术语。但那些心中的因素会阻碍心完全开悟、完全觉醒。

现在,涅槃的人还没有消除这些。他们心里仍然有那些,所以他们的心还没有完全开悟。 。 该 菩萨 想要删除这些,所以这就是他们在道路的最后阶段所做的事情。当最后一个障碍被消除后,它们就变成了 。这是一个很长的答案,但实际上很短,因为它比这复杂得多。 [笑声] 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方式。 A 菩萨 是否想要消除痛苦的根源和轮回的根源;他们确实想消除他们心中的那些。他们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但他们走得更远。那有意义吗?

目的: 确实如此。谢谢尊者。

目的: 非常感谢尊者。我从未听说过第四个真理称为证悟。您能多说一点吗?

桑耶喀卓法师: 嗯,我们的传统就是这么解释的。 “道”这个词可能与上座部佛教或巴利语传统不同。在我们的传统中,“道”这个词实际上意味着证悟。意思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显然不像人们遵循的物理路径,而是人们在头脑中获得的一系列认识。当一个人获得这些认识时,他就越来越接近涅槃或启蒙。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解释的。这通常就是“道路”的含义。这是一种特定的认识。但对于第四个圣谛, 真路 它不只是任何道路,而是具体的证悟空性、事物真实本质的智慧。它确实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实现,但这是主要的。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解释的。 

目的:尊敬的苏格兰人,晚上好!马克·扎克伯格不会喜欢我问这个问题,但如果我们不回复帖子,浏览 Facebook 是否构成八卦呢?或者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并且愤怒地回答,这是否会抹去我们白天所积累的任何善德?完全不使用社交媒体会更好吗? [笑]有没有办法熟练使用呢?

桑耶喀卓法师: 我没有上任何社交媒体。我没有时间。我不知道人们如何找到时间来做这件事。但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些人交谈过,他们肯定是学佛修行的人。他们说,如果你选择从哪些Facebook网站获取信息,你就可以熟练地使用社交媒体,而你可以忽略其他网站。帖子也是如此:您不必查看那里的每一篇帖子。你可以选择你的朋友和发帖的人,这些帖子有利于你的灵修、灵性成长等。我知道有一些佛教老师使用 Facebook 作为教学和与学生联系的方式,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智慧和良好的动机,并且你能够熟练地识别什么是有用的信息,什么是无用的信息,那么你可以做到的。现在我在舍卫城修道院,修道院有一个 Facebook 帐户。所以,有人以这种方式联系。我认为,如果你谨慎选择与谁联系——个人、团体等等——那么这是可能的。

如果你真的生气了,那就要小心了。我们确实尝试观察我们的心。但这并不总是可能的。即使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住在寺院里,你有时也会生气。 [笑声] 有人说或做某事会触发你的 愤怒。但至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有可能认识到 愤怒 并认识到这不是一种善巧的心态。我们更有可能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尝试与其他让你生气的人沟通,并找到一个健康、积极的解决方案。永远不生气是很困难的。即使你独自住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没有任何互联网或与其他人交流,你也会对动物和昆虫等感到愤怒。 [笑声] 当你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时,你甚至可能会对脑海中出现的想法感到愤怒。只要我们是普通人,就还是这样。但至少我们有佛法,所以如果 愤怒 确实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注意到它并认识到它是不熟练的,并应用解药,并尽量不将其付诸实践并创造 因果报应。但是,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避免那些你知道会让你生气的情况也是有帮助的。 [笑声] 

两个真相

下一个主题,字母C,是两个真理。尊者 达赖喇嘛 有时会说,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对于不是学佛的人来说,最好先从四圣谛和二圣谛开始。这是他的建议。四圣谛并不难理解,但二圣谛则更具挑战性。我现在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但是当我们继续学习这个课程时,我们会回到二谛这个话题,随着我们的深入,它会变得更加清晰。

再说一次,我是从大乘传统,特别是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传统来谈的。其他传统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些,所以这是一种观点。据我所知,所有 现象 存在于世间、宇宙、轮回与涅槃的,是这两种真理之一。所以,这就像一个部门 现象, 一种划分方法 现象 分成两组。无论存在什么,都必须是其中之一。没有什么是两者兼而有之。没有什么可以同时是他们,但也没有什么可以不是他们。没有什么不属于这些类别。我们已经在四圣谛中遇到过“真理”这个词,所以让我解释一下这个词的含义。在佛教中,真理是指以它显现的方式存在的事物。它出现的方式和它存在的方式是一致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生长在玫瑰丛上的真正的玫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事实,因为它看起来真实,而且确实如此。但另一方面,也有人造花,有时它们制作得非常好,以至于很难辨别它们是真是假。如果你离得有点远,你可能会看着它并想:“这是一朵真玫瑰还是人造玫瑰?”你可能得上去摸一摸才知道。也许这是一朵假玫瑰,一朵人造玫瑰,而不是一朵真正的玫瑰。另一个例子是金钱。有真正的钱,就像政府生产的钱一样,他们称之为“铸币厂”。因此,美国政府生产真实的美元。但也有人制造假币。 [笑声]所以,假币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它们做得非常好,乍一看很难辨别。您甚至可能需要成为专家才能辨别它是假钞还是真钞。 

这就是“真理”相对于“虚假”的含义。真理是某种看起来某种方式的东西,它就是那样的。美国政府生产的真实的百美元钞票是真正的钞票。生长在灌木丛上的真正的玫瑰才是真正的玫瑰。这就是真理的一般含义。那么真理的反面就是虚假。虚假或虚假的事物意味着它的外观与实际存在不一致。它的样子和它的样子并不协调。所以,就像假百元钞票看起来像真钞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不是由美国政府制作的。它是由某人在他们的地下室或其他地方制作的。 [笑声]那是谎言。这就是虚假的意义。这不是真的。这是假的。

在这两个真理中,第一个是世俗真理。在佛教内部,并非所有佛教徒都同意一切。 [笑声] 事实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并不奇怪,因为 他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生活和传授了知识,在他圆寂之后,他的教法传播到许多不同的地方,并被不同的人所继承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佛教教义的不同解释出现了,因为有些 的话并不容易理解。它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所以,这就是我们拥有这些不同学校的方式。

在藏族格鲁派传统中,他们最喜欢并认为最正确的教派称为 中观 缘分。它的教义可以追溯到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生活在龙树菩萨诞生之后大约四百年。 。他写了很多著作,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他的文字实际上很难理解,比如 是的,所以他们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澄清。这就是当时的背景 中观 普拉桑吉卡学校。它从龙树菩萨传到其他大师,一直延续到今天。 

根据此派的说法,二谛的解释是从胜义谛开始的。最终的真理——它是复数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固有存在的空性。 “固有存在”一词经常被使用,还有其他与之同义的术语,例如“真实存在”、“客观存在”等。这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未开悟的众​​生看来的某种存在方式。我们看待事物就好像它们具有这种存在方式:固有存在或真实存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笑声]这是一种虚假的表现,一种错误的表现。事实是,事物实际上是空的,没有固有的存在。内在的存在虽然看似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固有存在的空性意味着这种存在的缺失、缺乏。空性本身确实存在。它是存在的东西;这是可以知道的事情。圣人是证悟空性的众生。他们直接看到空性。他们对空性有直接的、非概念性的证悟,因此他们能够看到事物的空性。它之所以是复数——空性而不仅仅是空性——是因为每一个 现象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空性,都有空性作为一种性质。空性是它的一个性质,所以每一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空性。因此,例如,我们谈论我的杯子的空虚,或者桌子的空虚,或者我们的空虚。 身体,或者我们心灵的空虚,或者我们自己的空虚: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一切事物都以空性作为其真实的存在方式,它是真实的存在方式。这就是应成派所说的究竟真理的意义。

不同传统中的空虚

胜义谛是一切事物本来存在的空性 现象。我在括号里提到空性的另一个术语是无私。该术语也用在文本和教义中。我们稍后会再次使用它。所以,空性和无我是可以互换的。您必须谨慎对待这些术语。即使“空”这个词对于不同的学校来说也并不总是具有相同的含义。例如,其中一所学校被称为 Chittamatra 或“唯心学校”,他们使用空性一词。该学校在东亚、日本、韩国等地区仍然很受欢迎。那一派也讲空性;他们也有“空”这个词。但当你探究空性的含义时,你会发现它与空性不同。 中观 Prasangika的空性思想。 

此外, 中观中道学校有两个部门。第一个叫做 中观 Svatantrika,翻译过来就是“中间道路自治”。然后还有 中观 Prasangika,“中间道路结果主义者”。我一直在谈论第二个 中观 缘分。但第一个, 中观 Svatantrika,也使用空性这个词。但话又说回来,情况有点不同。它与Prasangika 并不完全相同。我这么说只是作为一个警告,因为你可能会读不同的书并遇到“空”这个词,但不要假设每次你遇到这个词时它都在谈论同一件事。你必须调查。 [笑声] 佛教很复杂。 

最终的真理是空性。这意味着固有或真实存在的空性:一种错误的存在方式。您可能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的。那即将到来。 [笑声] 这就是本课程的全部内容。那么世俗真理就是其他一切。其他一切非空性的事物都是世俗真理。这包括身体、思想、生命、汽车、电话、建筑物、树木等等。全部 现象 除了空性以外,其他都是世俗真理。尽管我们使用“传统真理”这个词,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真理。 [笑声]它们不是真理而是谬误。请记住,虚假的含义是它的外观与存在方式之间存在一些不一致。例如,我们就说一辆车。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实。当我们凡夫看到一辆汽车时,它看起来是本然存在的,真实存在的。它似乎就是这样存在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不是固有存在的。它是空的。汽车的真实本质是空的,没有固有的存在。因此,它的出现方式和实际存在方式之间存在一些不一致。

这是一个难点,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也不要担心。有趣的是,汽车被称为世俗真理,因为它没有固有的存在,但实际上它不是真理,因为它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存在。它的存在方式和它的出现方式之间存在差异。两个真理的话题并不容易。这也很复杂,因为佛教四大宗派中的每一个宗派 意见 空性不同。第一个称为“大论派”,第二个称为“经宗”。这些学校被称为小乘学校。他们所传授的教义主要是为了获得涅槃或解脱。另外两所学校是Mahayana 和Chittamatra 中观,主要是为了证悟或成佛。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这真是一本好书。它被称为 外观与现实,作者是盖伊·纽兰。他是一位拥有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的教授。他是杰弗里·霍普金斯的学生,学识渊博。 

他实际上写了一本更大的书叫做 两个真理,这主要是关于 中观 Prasangika 的二谛版本。不过,另一本书相对较小。只有一百页左右。他详述了四种学派,并解释了它们各自如何解释二谛。我不会说读这本书很容易,但它确实 相对 很容易,因为他是我们中的一员。 [笑声]他是美国人,所以他使用的是普通语言,他也有一些与我们关于这个话题的问题相同的问题。他确实与老师交谈以获得问题的答案,因此这是一本相对容易、易于理解的书,可以帮助您了解更多关于这四个流派的信息,特别是它们如何解释两个真理:世俗真理和胜义真理。我们没有时间详细讨论所有这些内容,但对于那些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好文本。

空虚的背景

关于空性这个话题,人们可以做很多解释。它广阔、深刻、细致。因此,我们稍后会回到这两个事实。我现在想继续介绍一些有关空性主题的背景知识。我想我已经讨论过这一点,但只是再次强调这一点,为什么了解和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沉思 于空虚?证悟空性是对治无明的主要解药。事实上,它是唯一的一个。 [笑声]这是唯一能够消除无知的方法。即使我们培养爱和慈悲, 菩提心,而我们对众生有这些美好的感情,想要帮助他们,但这并不能消除我们的无明。这只是对空性的理解, 证悟空性的智慧,即能消除无明。我们为什么要消除无知,因为它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这是轮回的根源。

我们对事物真实本质的无知,让我们陷入轮回、轮回,承受所有这些痛苦和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想出去,就必须克服无明。最后一点说:“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获得解脱或开悟。”无论一个人想要证得涅槃、从轮回中解脱,还是想要一路走上正觉、成佛,如果没有证悟空性,你就无法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教学背景

现在,传承,空性教法的背景,是从 ,具体来说就是所谓的 智慧的圆满 佛经或 般若。其中有很多。他们所受的教育是 ,其中一些真的很长。最长者有十万偈。它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而藏文版则是一本非常厚的书。但还有更短的,你可能熟悉 心经。这是一部在所有大乘传统中都被诵读的经文:韩国、中国、日本等等。这是一个例子 智慧的圆满 佛经。

智慧的圆满 佛经有两个意义,你可能会说两个主要主题。下一个要点是:“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智慧的圆满 佛经。第一个是明确的,”这意味着这主要是 正在以公开或明确的方式谈论。他所说的是智慧,特别是了知空性的智慧。这是本文中解释的主要主题 智慧的圆满 佛经。这些教法是从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等等。龙树菩萨活了大约四百年 ,他有 ACCESS智慧的圆满 佛经。他研究了它们并为它们写了评论。他与文殊菩萨也有这种联系。 的智慧。我推测他亲见了文殊菩萨,并得到了文殊菩萨的帮助和指导。这就是这些空性教义的传承。

第二点是“隐含的”,意思是当 正在给这些 智慧的圆满 佛经,主要是讲空性,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意思是讲方法。这是关于道路的方法方面,其中包括慈悲、爱、 菩提心、六波罗蜜。这是道路的那一侧,更多的是关于 菩萨 培养这些积极的利他态度,为利益众生而努力,走上证悟之道。这在 智慧的圆满 经文以一种不太明显的方式。这些教法的传承是从弥勒佛传下来的。弥勒佛也是一个 ,而事实上他就是 未来谁会是下一个。具体是哪一年我也不清楚,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弥勒佛一定会来到世间,再次说法。但弥勒佛已经存在于某个净土之中,他有一个人类弟子,名叫无着,大约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前。无着是在方法方面接受这些教法的人,然后他将它们传承下去。所以,有这两个传承:智慧传承和方便传承。它们从老师传给弟子直到今天。 

今天,它们仍然非常活跃,并被教导和练习。这两种传承也是我们想要证悟时需要修持的道路的两侧。你可能听过这个方法的类比,道的慈悲面,以及智慧就像鸟的两个翅膀。正如鸟儿需要两只翅膀才能飞翔一样,如果我们想要证悟,我们就需要方法和智慧的两只翅膀。如果我们只有智慧,却缺乏慈悲、爱心 菩提心,我们将无法一路走向开悟。我们就能进入涅槃。我们仅靠智慧就可以达到涅槃,但不能达到圆满的觉悟。我们确实需要同情心, 菩提心,路边。但如果我们只走那条路而没有智慧,我们也无法走完全程证悟。我们确实需要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来克服无知。

因此,我们需要发展这两种教法传承和道路的两个方面。这两个传承都是由伟大的上师带到西藏的。将佛教传入西藏的上师有桑塔罗西塔(Santaraksita)、迦玛拉西拉(Kamalasiila)、阿底峡尊者(A底峡)等。然后这些教法在西藏传播,并由老师传给弟子。在格鲁派传统中, 喇嘛 宗喀巴大师是这一传统的创始人,他接受了这些教法,然后继续传播它们。最终,他们归结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导师。我不知道你是否对此感兴趣,但了解这些空性教义的来源是件好事。它们不仅仅是藏人发明的。 [笑声]它们不仅仅是我们现在发明的 喇嘛。他们可以一直追溯到

空性的冥想

我们只剩下大约十分钟的时间,下一个话题将更深入地探讨空性的话题。那么,让我们做一点 冥想。今天早上你听到了很多信息,所以让我们做一些 冥想 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吸收和消化其中一些信息。让自己感到舒适并尽量保持背部挺直。这有助于头脑更加清晰和集中。但还是尽量放松。然后让你的思绪安定下来 身体。请注意您的 身体,你的姿势。注意你的呼吸、流入和流出。 

然后让我们思考一下本课程中涵盖的一些要点。我们首先探讨四圣谛。前两个真理解释了我们作为凡夫、未开悟众生的处境。我们有苦难、问题、困难,但我们并不孤单。大约八十亿人以及其他众生以及动物,我们所有人都经历着苦(duhkha):不同种类的痛苦、不如意的经历。看看这对你来说是否有意义。看看你能不能接受。

当思考苦时,我们需要以平衡的方式进行。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否认它。但我们也需要保持积极乐观,不要感到不知所措和绝望。它确实存在,但它不是永远存在的永久事物。杜哈(duhkha)有一个终结。这 解释说,为了结束苦,我们需要看看它的原因。苦从何而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根据他的经验,他意识到,这主要是由我们内心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可以称这些为妄想或烦恼情绪。梵文术语是 klesha。这些是我们头脑中错误的、错误地看待事物的方面。它们的含义也是否定的;例如, 愤怒 仇恨会导致我们做出有害的事情。还有,贪婪和 gehechtheid 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有害的事情,例如剥夺他人的财产或欺骗和操纵他们,以便我们得到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些精神烦恼或妄想是痛苦的主要原因。想一想,看看这对你来说是否有意义。

不难看出这些烦恼情绪是如何立即造成痛苦的。它们使我们的心受到干扰,如果我们陷入其中并将它们付诸实践,那么我们就会做出会给他人带来痛苦的事情。但它们也会造成更长期的痛苦。当我们因妄想而做事时,我们就在心中种下了业力的种子。然后,也许在今生或来世,这些种子会成为更多痛苦的原因,并继续投生于轮回。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对事物真实本质的无知,对事物实际存在方式的无知——我们自己的“我”或自我、他人以及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以错误的方式看待这些。我们对事物存在的真实方式一无所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以这种迷惑的方式行事,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 

幸运的是,有一个解决方案。无知并不是永久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东西。这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可以消除的因素。所有其他的烦恼情绪也可以消除,使其不再生起。这就是第三个真理——真正的灭尽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培养了解事物真实本质的智慧,即我们传统中所说的“空性”。空性智慧完全消除无明和所有其他烦恼,然后我们就停止造作。 因果报应 这会导致未来进一步的痛苦。我们真的很幸运,有机会学习这些教法,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在心中发展这种智慧,我们就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也可以发展我们获得圆满觉悟、成佛的潜力,那时我们就可以帮助我们。帮助其他人脱离痛苦,并帮助他们获得证悟。看看这听起来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是您想做的事情。

回向功德

最后,让我们把我们带着良好的动力跟随这堂课所积累的功德、正能量一起奉献出来。据说,我们为了解空性所做的任何努力,即使我们觉得自己不了解它,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肯定会创造功德、正能量,而利用这种正能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人分享。

桑耶喀卓法师

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桑耶卡卓尊者于 1974 年在 Kopan 寺受戒为尼姑,是修道院创始人 Ven. 的长期朋友和同事。 Thubten Chodron。 文。 桑耶卡卓于 1988 年受戒。在 1980 年代在法国那烂陀寺学习期间,她与尊者 Chodron 一起帮助创办了多杰帕莫尼姑庵。 桑杰卡卓尊者曾师从梭巴仁波切、耶喜喇嘛、达赖喇嘛尊者、阿旺达吉格西和堪殊强巴德秋等许多伟大的上师学习佛教。 她于 1979 年开始教书,在新加坡阿弥陀佛中心任教 11 年。 自 2016 年以来,她一直担任丹麦 FPMT 中心的常驻教师,并于 2008 年至 2015 年在意大利的喇嘛宗喀巴学院攻读硕士课程。 桑耶卡卓尊者撰写了几本书,其中包括畅销书 如何打坐,现已第 17 次印刷,已被翻译成八种语言。 自 2017 年以来,她一直在 Sravasti 修道院任教,现在是一名全职居民。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