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

四印

2008 年在 Sravasti Abbey 提供的关于教义系统的一系列教义的一部分。教义的根文本是 宗旨介绍 由 Gon-chok-jik-may-wang-bo 撰写。

从众多的教诲中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四种教法,被称为“四印”。 的教诲。 您可能会想,为什么要如此挑剔这四个呢? 这四人被称为海豹。 可能有一些教义 这在其他时间范围内可能不成立,或者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可能不成立。 

假设有人对慷慨不那么感兴趣,那么 鼓励他说:“哦,布施是最好的美德,所以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否则你就会错过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最佳机会。” 在这里,为了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鼓励这个人, 说布施是最高、最重要的修行。 然而,对于那些热衷于修行布施但又不太热衷于遵守戒律的人来说,那么, 给予第一个人的礼物对于第二个人来说可能并不适用,因为对他们来说,不需要鼓励慷慨,而是鼓励道德纪律。 

在同样的情况下,你可能会说:“哦,你看,布施是多么好,但是如果你不遵守戒律,那有什么用,因为不遵守戒律会导致你投生恶道呢?” 因此,你所修习的布施修行水平不够,只要付出一些努力,可能会在投生恶趣时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你无法真正进一步投资于布施的修行,因为在恶道中,你不知道如何增长善德。 你只是在消耗你以前所积累的德的果报,然后,到最后,这个德就会耗尽。 因此,在这次重生中,伦理纪律是重中之重。 再说一次,你看,有不同的教义出现,所以这些教义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兴趣,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然而,你在“四印”标题下看到的四个教义 “圣训”在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无论你是在二十世纪、二十五世纪、三十世纪、九世纪还是一世纪——这四种教义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不仅针对个人,而且针对所有人; 因此,这四法被称为“法印”。 的教诲”或“ 的印记”,因为这些教义从来没有任何让步,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改变。 这是固定的:这四种教法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利益和真实的。 这四项教义构成了整个教义的框架。 释迦牟尼的教法是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众生。

四教

这四教是什么? 如果还有更多真实、自利、利他的教法,为什么只有四种呢? 同样,如果人数很多,我们很容易灰心丧气,或者成为无望的学生。 这四者,从数量上来说是那么少,而且这四者正好可以概括一个人修行的完整形式。 这就是这个教学的美妙之处。 

这四个印是什么? 众所周知,翻译方面会有一点差异,但一般来说,我们说:

  1. 所有复合的事物(有些译者可以为你提供“复合”的翻译;这两个只是意思相同)都是无常的。 
  2. 所有被污染的事物都是苦的本质。 
  3. 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和无我的。 
  4. 超越悲伤就是平静和究竟的美德。 

让我们看看这四种教法如何概括修行的整个道路和范围,以便我们能够达到涅槃或开悟的境界。 这四印的教义可以扩展到所有其他的教义,而所有其他的教义都可以被缩写或缩短为这四印的教义。 的教学。

所有复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在深入探讨这一点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我们修行佛法的原因。 嗯,你为什么要睡觉? 你为什么要吃早餐? 或者说为什么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终,答案将归结为“我想要幸福”。 这就是最终的答案。 奥巴马和麦凯恩正在争夺选票。 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问他们这个问题,最终他们会给出答案:“我想要幸福。 我想这就是我获得幸福的方式。”

如果你问一个 菩萨,“你为什么要放弃你的四肢,为什么你要把一切都放弃给其他人?” 他们会说:“看到别人快乐我就很高兴。” 最后,最终的答案又是:“这让我快乐。” 如果你问 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在三无量劫中毁灭这么多,准备放弃一切?” 又是同样的答案:“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可能会回答:“为什么当你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时你会感到快乐呢?” 这 菩萨 回答说:“嗯,这是我能期待的最好的礼物。 看到别人幸福我就更幸福了。”

但是,你试图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幸福——的方式因人而异。 有些人,最不聪明的人,最无知的人,认为通过排斥别人,他们可以获得好处; 他们获得了幸福。 然而,更聪明的人,如菩萨和佛陀,了解实相; 他们知道,不是通过排斥他人,而是通过拥抱他人,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最终,我们发现我们帮助他人的能力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对幸福的渴望。 

这就是佛教的美妙之处; 你总是不停地问问题。 我们逐渐认识到,幸福是每个人搬到这里或那里的最终动力; 它驱使诸佛为众生的福祉而努力,驱使盗贼偷窃他人的东西,等等。 

如果你想拥有非常好听的声音 冥想 练习之后,你应该问自己的下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实际上,在内心深处,我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 我追求什么程度的幸福:10%? 20%? 50%? 100%的?”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寻求百分百的幸福。 但你有可能获得 100% 的幸福吗?

你提出问题,得到的答案变得如此坦率和明确,对吧? 为了解决这个关于你能否获得100%幸福的问题, 前面说过,首先我们要知道实现百分百幸福的障碍是什么。 我们现在有100%的幸福吗? 不,我们不知道,这意味着很明显障碍就在我们内部。 这是一个明确的指示。 现在我们的工作是探索“阻碍实现 100% 幸福的障碍是什么?”

我们看到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 身体 这会妨碍获得 100% 的幸福; 这与头脑有关。 你们在同一所房子里,和同样的同伴在一起,但有时却感到那么快乐,有时又感到那么悲伤、那么消沉。 这是为什么? 这不是身体上的 身体 那是心情决定的,而不是你自己的思维决定的。 它一定是内心的某种东西; 障碍一定存在于内心。 那么,那是什么? 再次,我们必须检查。 

举个简单的例子,桌子上有一串念珠,你认为它是一条蛇。 那么你的心里自然会产生恐惧。 就算真的有蛇,我手里的这块手表也不会怕蛇,而人会怕。 那么区别是什么呢? 人类有一种特殊的能力,称为“心灵”,它可以感知 现象,这会引起恐惧,或者当那里没有威胁(没有蛇)时会感到高兴。 所以,它是一个头脑,最重要的是,当你开始将念珠视为一条蛇时,你就会产生恐惧。 

这种恐惧是我们所不喜欢的。 太痛苦了。 想象一下有人即将被绞死。 看看他的样子:好悲伤; 太绝望了。 我们甚至不喜欢仅仅拥有它的外观。 你对他感到怜悯和同情。 同样,他的悲伤也无非是害怕失去自己。 就这个例子来说,这种恐惧是由对自己的错误认知而产生的。 这 说所有的恐惧、所有的不满、所有的不快乐——幸福的反面——最终都源于对我们自己思维的无知或误解。 

对于这个问题,即阻碍实现 100% 幸福的障碍是什么, 指出无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障碍。 一旦这种把这串念珠误认为是蛇的错误观念被消除、消除,恐惧就会自动消失。 你看到这串念珠是一条蛇,然后你内心就会感到恐惧。 我只是祈求让这条蛇走开,让我不再害怕,是没有用的。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知道这不是蛇。 如果你知道这一点,如果你能够培养这种认识——认识到这不是一条蛇,而是一串念珠——那么恐惧就会立即消失。 你不需要做任何其他事情来消除这种恐惧。 只要消除恐惧的原因,恐惧就会自行消失。

无知是不幸的根源

100%幸福的反面是什么? 这是百分百的痛苦,或者说不到百分百的幸福。 这是由什么触发的? 是什么刺激了这种不快乐? 这没什么 指出除了无知之外,这是所有这些不满的根源。 我们的工作就是消除这种无知,不满就会自行减少。 在各个程度上减少不满,就是所谓的“实现百分百幸福”。 现在变得如此清楚了。 我们的工作就是消除我们内心的无明。 下一个问题是:“这种无知是什么?” 

一旦我们知道这种无知是什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消除它?” 这 指出这种无知是所有痛苦、不满、苦难、嫉妒的根源, gehechtheid、厌恶、期待等等。 实际的做法并不像我说的那么简单。 从实际操作来看,它并不像教学时屏幕上贴的蓝图那么漂亮,你知道吗? 事实上,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事情、不同的细节。 

同样,虽然我把一切都称为“无明”,但真正意义上的无明却是有不同程度的。 让我们陷入所有这些不满之中的最严重的无知之一就是观看 无常现象 永恒的,将所有复合事物视为永恒的——主要是将一个人的自我视为永恒和永恒的。 

假设我只来这里几天或一周:如果我尝试为这个小木屋购买冰箱和其他东西,你会怎么想? 你会怎么想? “他生气了吗? 他疯了吗? 他才来这里几天啊! 仅安装这些东西就需要几周的时间!” 那么,有什么意义呢? 你只在那里待几天,所以如果你没有疯的话你就不会做这些事情,因为你知道你只是一个旅行者。 你只是作为客人在那里待几天。当你只在那里呆几天时,你不会做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的事情。 这太愚蠢了,对吧? 

但我可能会想我会在这里呆上十年左右。 事实上,我只在这里呆了几天,但我并不知道。 然后我开始抱怨小屋。 “我需要一台冰箱,我需要一台空调和这些东西。” 然后,无论我有多少钱,我都会要求亚历克从斯波坎或西雅图拿点东西。 然后承包商说空调需要两周才能到达那里,然后又需要一周才能安装,所以我说,“好吧,我会在这里呆十年。” 然后,我把钱花光了,而且不能退还,然后在空调真正到达这里之前,有人告诉我,“哦,明天你就该出发了,车已经准备好了。 你只在这里待几天。”

当我觉得我真的要在这里待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候,我就会开始计划。 在计划过程中,如果我要求彼得做某事,而他说:“不,我还有其他义务”,那么我会非常激动。 然而,如果我请强巴尊者做某事,而她热心地去做,我就会感到非常高兴。 所以,有一种情绪 gehechtheid 或厌恶。 在计划的过程中,所有这些负面情绪都会产生,并且因为这些负面情绪, 因果报应 积累。 这些业最终都会以痛苦的形式出现。 它会以痛苦的链条、痛苦的涟漪的形式继续下去。 

所以,痛苦是由 因果报应 这是我的负面情绪累积起来的,比如不喜欢彼得,因为他没有为我考虑周全,喜欢强巴尊者做事效率很高。 在计划的过程中,我积累了 因果报应 因为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负面情绪呢? 因为我误以为我要在这里待几个月、几年、十年。

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产生,进而产生业力,而业力又会产生下一个轮回的痛苦。 我们最终看到它已经扎根了。 但扎根于什么? 扎根于我在这里呆了十年。 同样,更糟糕的是,“我将永远存在”。 这不仅仅是几年的事,而是永远存在的事。 我是永久的。 这会引发所有负面情绪。 然后你会倾向于计划活一千年。 你知道我们活不过八十年。 从理智上来说,我们知道这一点,但在经验层面、感觉层面上,我们不同意这一点。 我们认为我们会活一千年、两千年——就这样。

因此,我们制定计划。 正是由于这种误解,我们才感到如此永恒、永恒存在。 例如,我可能期望自己再活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但真正意义上的,谁知道呢? 明天我可能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谁知道呢? 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明天就要离开。 我们不知道。 这是事实。 所以,如果你知道这一点,如果你真正反思它,然后将其整合到情感层面、体验层面,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就像一个知道我会在这里呆几天的人一样,我不知道甚至不想为这个小小屋配备冰箱、空调或这些东西。 我不会计划这个,并且因为我不计划这个,所以与计划相关的潜在的痛苦将不会存在。 正因为如此, 因果报应 没有积累,我就不用经历这痛苦 因果报应.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短暂,那么你就不会为了自己而计划。 但是为了其他有情众生的利益而计划又如何呢? 当然,做吧! 菩萨对于自己而言,可以简单地思惟自己的无常。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其他人”不只是一个人,一个人走了,然后会有第二个人来,所以你不只是为一个人计划,而是为了所有必然到来的其他众生的利益。 。 对于菩萨来说,对于自己来说,应该清楚自己的无常。 对于其他存在,你计划,你做一切。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尊者秋卓 (Chodron) 所管理的舍卫城修道院 (Sravasti Abbey)。 这才是菩萨真正应该做的。 没有任何疑虑。 

佛教的根本基础、教法 ,说这是第一个误解,它认为你是永久的,你是非短暂的,你是永恒的,这将导致一个人为自己进行计划。 是故一切烦恼、一切妄想, gehechtheid、厌恶等等都会出现。 相应的业力也会累积起来,你必须在未来的一生中负责。 因此,第一印说:“一切复合事物都是无常的。” 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与我们的感觉相反,现实是所有复合事物,包括你自己,都是无常的,这意味着“会发生变化”。 它们具有短暂性的性质。 这种无常有两个层次:粗重层次和微妙层次。

总无常

无常的总水平是连续体的中断。 例如,树生长,十年或一百年后,树死了。 它变得干燥,然后就结束了。 一百年或一千年后,这棵树就不再存在了。 这种中断,特定对象的连续体的中断,就是所谓的粗无常。 例如,假设一个孩子四十年前出生,现在已是中年男人或女人,然后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们将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假设这个人八十岁或六十岁去世; 该人不再作为一个人存在。 所以,人的连续体就中断了。 这就是所谓的粗无常。

当。。。的时候 说:“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必须反思粗的无常和微妙的无常。 如果我们先思惟粗无常,那么细无常就有意义了。 正因为如此,对于修行佛法会有非常强烈的渴望、强烈的冲动。 

首先,我们必须 沉思 在更宏观的无常层面上,那就是我们的死亡,我们自己的死亡。 总有一天,我们的生命将会走到尽头。 那么你会发生什么? 你为下辈子做好准备了吗? 这些问题都有,对吧? 假设一棵树是1000年种的,现在是2008年,也就是说已经过去了1008年,所以这棵树有1008年的历史了。 现在它干了,不再是绿色的了。 所以,一棵存在了1008年的树现在已经不再是新鲜的树了。 这棵新鲜树的连续体的这种中断被称为树的粗略无常水平。

现在,为了拥有较粗的无常,那么一定是因为细微的无常的存在。 如何? 一千零八百年前,这棵树还只是一棵树苗,而如今,它不仅长成参天大树,而且已经干枯了。 现在想象一下这棵树在 1008 年内长到了 1000 英尺大小。 并不是说在过去的1000年里,这棵树一直都是幼苗,然后今天它突然长到了那么大。 是这样吗? 不。 

如果它有一百英尺高,那么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它从一棵幼苗成长为一棵一千英尺高的树,这意味着每十年它就会长一英尺。 这意味着一百年后,它会高十英尺。 1000年后,它会高1000英尺。 所以,一只脚的成长,需要十年的时间。 是不是这九年零三百六十四天,一直是一棵树苗,突然第二天就变成十年了,长到一英尺了? 不,每年都会有一只脚被分成十块。 第一件作品花了一年的时间。 花了一年的时间才长到第一只脚。 然后你就这样继续下去。 然后你会看到变化在几年内、几个月内、几天内、几小时、几分钟、几秒、几毫秒内发生。 你还可以这样继续下去。 我们看到变化意味着它不会保持静止。 如果每一秒都有变化,就会有小的分歧。 毫秒甚至更小。

这棵树所经历的变化并不是这样的缓慢的分裂。 变化发生得更快。 同样,我们的 身体我们的想法正在迅速改变。 如果你真的用这个逻辑来反思,你会试图缩短时间的长度,你会试图将时间的长度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片,以使其成长或成熟。 然后我们看到,最终,就像一些数字手表一样,分钟以一种速度移动。 然后你想象一下,以秒为单位,它会移动得更快。 然后你把它分解成毫秒,它会变得更快。 分裂越多,它就变得越微妙; 我什至无法证明这一点。 [笑声]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我们的 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自我,一切都在按照这个节奏进行。 这就是所谓的微妙无常。 如果你反思得这么好,你就会产生恐惧感。 没有什么可以坚持为“我”或“自我”。 当你试图把自己当作“我”时,它已经分解成其他东西了——这就是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 冥想.

说我对这款手表很依恋,所以这个 gehechtheid 这主要源于我的误解,即它是永久且不变的。 但事实是,根据我给你的逻辑,就像那棵树正在发生变化一样,这只表也在发生变化。 同样,我自己,作为代理人,也在经历着这样的改变。 所以,当你对它产生依恋感时,就意味着你想拥有它。 你抓住了你附着在手表上的第一个时刻,但是,当你的手到达那里时,手表的第一个时刻已经不在那里了。

这意味着,在真正意义上,实相是无常的。 这个不成立; 它与手表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方式完全矛盾 gehechtheid 看着手表。 当你的手到达那里时,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已经解体了。 它已经不在那里了。 同样,对于代理人,你自己来说,你伸手拿手表,把它放在“你的财产”下面,认为你是永久的。 你认为你是同一个人,你认为你会得到它,而你已经得到它。 你以为是同一个人,但真正意义上,当你伸开双臂去拿的时候,那个想要拥有那块手表的人也已经解体了。 那么,有什么意义呢? 无常者不知道自我和手表的真实性,认为自我和手表都是永久存在的,然后你试图得到它。 所以,实际上,就你作为代理人而言,当你伸手去拿它时,它也会瓦解。 还有手表,你真正想要拥有的东西,也已经解体了。

无常的主体想要有一个无常的目标。 这就是寂天大师文本中提出的逻辑。 当一个无常的主体想要拥有一个无常的、短暂的物体时,有什么意义呢? 这 gehechtheid 根本没有依据。 同样,这需要扩展到第二点、第三点等等。 这就是我们需要如何反思所有复合事物的无常本质,无论是粗略的层面还是微妙的层面。 

但是,当然,我们需要知道,就人而言,你不能笼统地思考心灵。 我们无法思考无常的更宏观层面,因为一般而言,心永远不会终结。 心的相续不会中断。 我们认为头脑会终结吗? 不——暂时不。 它永远不会结束。 Vaibhashika相信,在获得涅槃之后,当你死去时,心就会消灭。 否则,Cittamatra 和 中观——两所高中——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思想始终在继续。 因此,如果您采取 中观 考虑到这一点,你可以想到细微的无常,但不能想到粗的无常。

如果你知道一切复合事物都是无常的,那还有什么呢? 甚至 释迦牟尼也是无常的。 但我们为什么要感到如此悲伤呢? 释迦牟尼也是无常的,但是一念 释迦牟尼也让我们高兴。 即使你想到微妙的无常 释迦牟尼,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悲伤的。 那么当我们 沉思 关于复合事物的无常?

我们有什么样的老板?

下一点是“一切染污的事物,都是苦性的”。 这句话引出了下一个教导。 如果所有复合事物都是无常的,那么就不要幻想你自己, 释迦牟尼这些事。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非常友善的老板。 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友善的老板,那么你会很高兴。 而且老板放假了,过两天就来了。 一想到他重返工作岗位,你心里就高兴起来,心想:“这些事我都有人可以诉说。” 

现在想象一下,老板是如此残酷,只要看到你,他就一直打你耳光。 [笑]你会高兴吗? 不。假设他出去度假两天。 你会高兴还是不高兴? 你会很高兴的! [笑声] 然后距离他回来只有一小时了,你会高兴吗? 不,你会变得悲伤。 同样,如果老板很残酷,很坏,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因为你知道你会在这个老板手下受苦。 然而,如果老板永远离开,你会高兴吗? 是的,你不必再悲伤了,因为老板已经永远离开你了。 但不幸的是,老板一小时后就来了。

同样,我们是无常的,无常意味着我们经历变化。 改变意味着依靠原因而改变,而原因就是我们的老板。 原因决定了你要去哪里。 如果你吃得好,你就会拥有健康 身体。 如果你吃了毒药,你就会死。 所以,你吃什么决定了你接下来的状态。 同样,结果由因决定。 所以,原因是我们的老板。 就我们而言,我们处于短暂的状态; 我们正处于变革之中。 改变意味着我们是由我们的原因决定的。 有的东西会转化为结果,结果又会转化为别的东西,所以这个结果必然是由原因决定的。 那么,在我们的案例中,决定我们下一个目的地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我们的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是我们的老板,决定我们下一步的状态。 是有德还是无德? 是仁慈还是残酷? 如果我们的老板友善,我们会很高兴。 但如果那个老板不友善、不守规矩、严厉、残忍,你会高兴吗? 不。这意味着如果老板很残酷,如果我们的精神状态主要是消极的,你会期望什么结果? 疼痛。

一切被污染的事物都有苦的本质

第二个教义是:“一切染污事物,皆有苦性。” 染污是指我们的心被无明所污染,而生起苦性。 然而,如果我们是常住的,即使我们的心是消极的或迷惑的,也没关系,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不会变成其他东西。 所以,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就不再处于我们事业的力量之下。 但不幸的是,第一个教义说,所有组合事物都具有无常的性质,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经历变化。 这是我们的本性。 这并不是说 就这样创造了它。 这是我们的本性,因为我们是复合的。 

如果我们要经历改变,那么什么决定了下一个状态? 变化就是从原来的状态到新的状态,那么新的状态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将由第一个状态决定,那么第一个状态是什么或者那个原因是什么? 那个老板是什么? 在我们的例子中,这是一种被污染的精神状态。 所以,只要你的精神状态受到污染,结果就会产生痛苦。 一切被污染的事物都具有痛苦的本质。 这意味着,由于我们认识到无常,我们对自己的前进方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我们走得这么快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正在走向痛苦,因为我们所接触的因是如此被玷污和污染的东西。

我们正在如此迅速地走向苦难,但不要灰心。 这 说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 除非你知道自己病了,否则你不会寻求治疗方法。 如果你知道自己病了,就会寻求治疗方法。 同样的,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困境,无一例外,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样的困境,一旦知道了,那有什么办法呢? 然后 随治愈而来。 并不是那个 只给你坏消息; 这 也带来了好消息。 好消息是这种疾病、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是有办法治愈的。

一切现象都是无我、空性的 

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由这种叫做无知的愚蠢的东西造成的,它误解了现实,它 意见 事情完全错误,与现实完全矛盾。 事实是,事物只是通过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事物是通过缘起而产生的。 不存在绝对的、独立的性质。 但这种无知如此强烈地存在于我们之中,如此根深蒂固,思考并 意见 事物是独立存在的,是固有存在的。 这就是无知。

由于这种错误的认知,所有这些污染和迷惑一直存在于我们之中。 由于这些妄想,它们会产生无明,然后将你推向这种快节奏的状态,走向痛苦。 你会做什么来控制某件事的起因或老板? 这个老板是什么? 这是无知。 所以,你可以控制这种无知。 你消除了这种无知,然后你就会有一个新老板。 你将会有这样的智慧:作为你的老板,他对你是如此富有同情心,如此友善,如此仁慈,而且谁不会让你受苦。 这种无常、短暂、瞬间的状态是一样的,你不用担心。 它不会把你带离悬崖; 它会带你进入一个美妙的天堂。

你会知道,速度越快,对你来说就越好,因为引导你的人是如此仁慈。 它会引导你快速进入天堂:涅槃、开悟。 你如何面对这个无知、残酷的老板? 就是告诉他他不友善,他一直在欺骗我们。 我们如何告诉他他一直在欺骗我们? “你一直在欺骗我们,因为你一直告诉我们现实是另外一回事,但真正意义上,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现实并不是独立的。 不存在独立的现实。 一切事物都以相互依存、缘起的方式存在。” 当你非常清楚地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性和无我时,正如佛陀所教导的那样 在教法的第三句中,你就会了解实相。 一旦你发现了现实,你就会对无知说不。 

当你对无知说“不”时,这意味着你必须与这种无知作斗争,而且你肯定会获胜,因为你有坚实的基础。 你得到了现实的支持。 你符合现实; 你代表现实。 然而,这种无知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当你加强对实相的认识时,无明就会被消除。 如果消除无明,会发生什么?

超越悲伤就是平安 

第四个教义是:“超越悲伤是平静和究竟的德。” 消除这种无明就是超越悲伤。 一旦你消除了无明,一旦你超越了无明,你就会超越悲伤,因为所有的悲伤都是基于这个无明。 当你消除悲伤时,你就获得了最终的平静和最终的美德,那就是百分百的快乐。 

最终的平安与幸福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这是寻求个人解脱以及寻求圆满开悟的人的基本基础。 这对两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但对于那些特别热衷于利益一切众生的圆满觉悟的人来说,这一点需要稍微详细阐述和扩展。 这是相同的教学,但有所扩展。

菩提心与四印

因此,你思考第一个教义:“一切为法皆无常”,但不要仅仅思考你自己和你所执着或厌恶的对象,而是思考所有其他有情众生的无常本质,以及所有的无常本质。给其他有情带来烦恼的对象。 沉思 论所有这些事物的无常本质。 

第二教说:“一切染污法,皆有苦性。” 在这里,你想其他众生如何因为他们的无明和愚痴而遭受痛苦的折磨。 第三位则说:“一切法皆空性、无我性。” 再次,正如我对空性的认知可以帮助我消除无明一样,我多么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空性和无我性的事实,以便这些众生的无明也能被消除。 如果他们发现同样的事情会发生什么? 然后,悲伤就会超越,不仅在你身上,而且在所有其他有情众生中。

为了更加勇敢地将这种心理反映扩展到所有其他有情众生,你必须受到对所有有情众生真正的感情、真正的亲近和慈悲的激励。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修习两种技巧:培育七重因果关系。 菩提心 以及自己与他人平等交换修炼的问题 菩提心

从实际意义上讲,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舍卫城还是在做日常工作,都应该过一种诚实的生活。 始终保持诚实。 这将帮助您培养道德纪律。 并始终保持同情心。 这将帮助您培育 菩提心 在你自己之内。 即使我们在从事日常工作时也能做到这一点; 您不一定要在修道院或修道院或女修道院才能实践这些美德。 即使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始终诚实、真实、热心。

不要屈服于 愤怒 或任何情况下的敌意。 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愤怒、敌意等等可能会在你内心升起,但从你的角度来看,永远不要向它们屈服。 即使它出现了,你在那一刻给自己一个机会来质疑这是否正确,然后你不会对这些情绪说“是”。 只需说:“不,我的这种感觉是错误的。” 如果你意识到,如果你至少对自己的消极行为说“不” 愤怒,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 愤怒。 如果可能的话,尝试做出承诺,今后不再重复这种情况 愤怒:“从今往后,我不会屈服于这个 愤怒设立的区域办事处外,我们在美国也开设了办事处,以便我们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下次,什么时候 愤怒 出现时,再次做同样的事情,“不,不,不,不。 我应该是一个修炼者,我已经承诺不向邪教屈服。 愤怒”。 如果你屈服于 愤怒,告诉自己,“不,不,你真是个胆小鬼。” 告诉自己这一点,并做出另一个承诺:“我不会屈服 愤怒 再次。 屈服于这将是多么耻辱 愤怒 而我自称是修炼者。” 说出这句话,并做出另一个你不会屈服的承诺 愤怒 再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 愤怒 力量减弱。 当有一种情况时 愤怒 当它出现时,你认为伴随它的是快乐吗? 不,这是一种精神障碍。 所以,当出现以下情况时 愤怒 出现,但不是 愤怒 反而有一种喜悦的感觉,这是你成功的标志——你战胜了 愤怒!

格西多吉丹杜

Geshe Dorji Damdul 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学者,他的兴趣在于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物理学。 格西拉参加了数次有关佛教与科学的会议、心与生命研究所的会议,以及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与西方科学家的对话。 自 2005 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达赖喇嘛尊者的官方翻译,现任达赖喇嘛尊者的官方翻译。 西藏之家,达赖喇嘛的文化中心,总部设在印度新德里。 格西拉定期在西藏之家和许多大学和机构开课。 他在印度和国外广泛旅行,教授佛教哲学、心理学、逻辑和实践。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