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应尊重的原则

应尊重的原则

西藏尼姑祈祷。
比丘尼虽受戒一百年,当日受戒比丘,应顶礼、起立、作安伽利,以礼相待。 (摄影者 Wonderlane)

善生比丘之书第二章 比丘尼戒律研究

garudhammas 是一套规则,根据传统的叙述,这些规则是由 作为预条件 在他不情愿地同意他的姨妈兼养母摩诃波阇波提乔答弥出家为第一比丘尼之前。 这 噶鲁达摩 因此不会出现在列表中 波罗提摩卡 规则,在经部的正常框架之外。 我的 白骨红腐黑蛇 比较详细地考察了叙事背景。 在这里,我想更仔细地看看规则本身。 不同传承之间的规则略有不同,但我专注于大毗婆罗梵版本,在重要情况下参考其他版本。 对这些规则的十几个版本的所有变化进行详细处理将是冗长且不必要的。

期限 噶鲁达摩 在现代译者手中吃了不少苦头。 加鲁 字面意思是“重”,在某些地方 戒律 “重”的罪行与“轻”的罪行形成对比。50 所以现代学者称这些为“重”或“严”或“严”的规则。 无数解说员都看过 噶鲁达摩 作为僧侣对修女的控制。 这个想法 噶鲁达摩 本质上是关于控制的,似乎受到基督教美德的影响,无论是在修道院还是在婚礼上,“服从”。 服从是一种道德体系中的适当美德,该道德体系建立在“你应该”的基础上,由至高无上的主发布。 然而,佛教是基于“我接受训练……”的伦理原则,它假定与一个人的伦理框架有成熟的、负责任的关系,而不依赖于命令关系。

这个单词 加鲁,当用于 戒律,通常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尊重。 和 噶鲁达摩 他们自己说这个“规则(佛法) 应该受到尊重、尊重 (嘎鲁卡瓦),在你的余生中受到尊重和崇拜,不可违背。 清楚地, 噶鲁达摩 意思是“要遵守的规则”。 标准的中文翻译证实了这一点,八敬法(八精发),字面意思是“八尊法”。 戒律本身主要是关于比丘尼礼敬比丘的方式。

马哈维哈罗瓦辛 戒律 没有详细分析(知觉)的 噶鲁达摩. 因此,我们必须从其他地方寻找可能有助于阐明规则提出的问题的背景。 某些律宗,如世间部,确实提供了对规则的详细分析; 但就事实本身以及这些分析的性质而言,该文本比巴利文晚得多,因此必须谨慎使用。

迦楼达摩 1

比丘尼虽受戒一百年,当日受戒比丘,应顶礼、起立、作安伽利,以礼相待。

这条规则以其突然性而令人吃惊,它直接和完全排除了男性和女性以任何其他方式相处的可能性。 修道士 社区可能相互关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整个其余部分的合理和平衡的方法 戒律,他拒绝在需要时制定规则。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尊重 戒律 并希望遵循它:它是合理的,是人们生活在社区中并养成良好行为的一种偶然和务实的方式。 当。。。的时候 戒律 看起来不合理,我们必须问自己:这是我们的问题,还是文本的问题? 我们是否必须放弃我们的“现代”制约,看穿“女权主义”扭曲我们观念的方式,并意识到这条规则不亚于觉醒智慧的表达,是权威法令 ,从他难以理解的基础中发出 无条件的? 还是问题完全出在其他地方? 难不成我们的古文不是洞悉圆满智慧的纯洁无瑕,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一个善与恶、智与愚、悲与虐的过程?

与大多数其他人不同 噶鲁达摩, 这个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直接的对应物 波罗提摩卡. 也就是说,在大部分的律宗中,规则只是出现在这里,并没有独立的佐证。 稍后我们将查看例外情况。

然而,某些律宗中的另一段经文强化了这条规则的信息,并将其扩展为一般原则,即僧侣不得向任何女性鞠躬。 马哈维哈罗瓦辛 戒律 在 Khandhakas 的其他地方有一组 10 阿万迪约斯 (不应该低头的人),其中包括女性。51 但该规则出现的上下文对这段话的形成提出了质疑。 它遵循着名的鹧鸪、猴子和大象的故事,三只动物通过尊重其中最年长的动物和睦相处。52 这个故事在所有的律宗中都有。53

然而,不同的 Vinayas 每个都以非常不同的文本来遵循这个故事。 纯粹根据内部标准,巴利文似乎是一个原本独立的段落。 它从故事中提到的具体列表“鞠躬,起身,做anjali,行为举止”变成了笼统的术语“不鞠躬”。 不仅如此,内容还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三只动物故事的重点是我们应该尊重长辈,但现在却告诉我们不要尊重女性,即使她们是长辈。 综上所述,这些表明续集并不是故事的本质。

法藏经 故事后面有一个很长的部分,列出了与巴利人截然不同的人物,尽管也包括女性。54 例如 法藏经 包括弑母、弑父、杀阿罗汉、断食等等,这些在巴利文中都没有提到。 这 法藏经 又列出不同的人,如沙弥、学弟等应礼敬的对象,并补充说,对他们的佛塔也应以同样的方式礼敬。 强调佛塔是它的特点 戒律,以及本节迟到的证据。55

摩诃沙迦,56 一切有部,57 和大众部58 在这个地方,对女性鞠躬一事只字未提。59 因此,在本案中禁止向妇女致敬的禁令使用了与前一段不同的术语; 它是基于性别而不是年龄的原则; 这个地方的大部分律宗都没有它; 并且它存在于 法藏经 说到佛塔,一切加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即这段经文是后期插补的。

回到了 噶鲁达摩 以及不礼拜比丘尼、大势尊和 法藏经 Vinayas 包括规则作为 帕西蒂亚 (‘赎罪’——一项规则,一旦违反,可以通过忏悔来清除),以及 一切有部 有相关规定。 这是来自 一切有部 戒律 经谛。

住在舍卫城。 那时马哈咖沙巴长老,在中午之前穿上他的袈裟,拿着他的碗,到一位居士家里托钵。 然后在他停下的地方有一个在家人的妻子。 看到远处的马哈咖沙巴,她起身迎接他。 但是图拉南达先到了那个地方。 看到远处的马哈咖沙巴,她没有站起来迎接他。 然后那位在家人的妻子在马哈咖沙巴长老脚下顶礼。 她洗了手,拿起他的碗,端上了很多米饭,上面有咖喱。 马哈咖沙巴接过它就离开了。

居士去见图拉南达说:‘你知道吗,那是马哈咖沙巴长老, 大弟子,受诸天尊大为福田? 如果你站起来迎接他,那会有什么坏处呢?

Thullananda 说:'Mahākassapa 最初信奉另一种宗教,[即] 婆罗门教。 你非常尊重这一点,但我不尊重它。

居士恼怒并责骂道:“这些比丘尼说:‘如果你做善事,你会得到功德’,但当他们看到比丘来时,他们并不起来,好像他们是其他宗教的女人一样。”

当少愿比丘尼、心满意足、持苦行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不高兴。 他们去了 并告诉他一切。 出于这个原因 召唤双重 僧伽 在一起。

知道后,他问道:“你确实做过那件事吗?”

她回答说:“这是真的,世尊。”

是故多方骂:‘此比丘尼,怎能见 来了还不起来? 为此,他受到许多方面的责骂后,他对比丘们说:‘为了十种利益,我放下这个 戒律 为比丘尼。 从今天开始 戒律 应该教导:

比丘尼,见比丘来,不起,是犯 帕西蒂亚“。

帕西提亚' 意思是:燃烧,60 煮沸、涂抹、阻塞。 不坦白,就会阻碍道路。 这是罪:如果比丘尼看到比丘而不起身,这是 帕西蒂亚; 直接看到而不是上升,直接在那个点上 帕西蒂亚“。61

一些笔记是有序的。 Thullanandā (Fat Nandā) 是 Mahākassapa 的宿敌,因此是阿难达的忠实粉丝。 她的不当行为,尤其是对马哈咖沙巴的敌意,在佛经和 戒律, 在其他地方,她重复了她的指控,即马哈咖沙巴以前曾是一名非佛教徒。62 因此,她这次的行为只是对受人尊敬的长老的故意粗鲁。 请注意,这条规则只涉及当比丘看到他们时起立,并没有提到顶礼和其他行为。 噶鲁达摩. 我们还注意到,外行女性的批评特别援引了公认的女性行为文化标准。 那么,在上下文中,这条规则是完全合理的,只是形式化了对社区长者的尊重。 然而,当 噶鲁达摩 将此扩展为规则,要求所有比丘尼必须为比丘起立,失去了合理的上下文,因为也应该尊重比丘尼的修行和智慧。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这条规则在 i>pāṭimokkhas 中的第二次出现,这次是 戒律 摩诃沙迦。 这里的规则类似于 法藏经 帕西蒂亚 175,但在那种情况下,没有适当的起源故事。 只是说 制定规则(作为 噶鲁达摩) 在舍卫城时,比丘尼们没有保管它,所以他又放下它作为 帕西蒂亚.63 Mahīśāsaka 提供了更多细节,因此我们将使用该版本。

彼时比丘尼,不礼比丘,不问候,不接待,不请座。 诸比丘恼怒,不归说法。 那时,比丘尼是愚昧的,没有智慧,不能修行 戒律. 众比丘尼长老见此,不屑一顾,百般呵斥。 因此,此事被告知 . 出于这个原因 召集了两个人 僧伽.

他问比丘尼:“这是真的吗?”

他们回答说:“这是真的,世尊。”

多方责备他们:‘我不是已经教过八 噶鲁达摩 作为比丘的适当礼节? 从今天开始,那 戒律 应如是诵:

比丘尼见比丘,不起身礼拜请坐,是犯 帕西蒂亚“。

对于学员和新手来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如果生病,如果以前有 愤怒 和怀疑,没有共同的演讲[朗诵?],没有冒犯。64

这里没有展开的故事,只有公式化的背景,与其他几部的背景非常相似 帕西蒂亚/噶鲁达摩 我们将在下面看到。 这个起源故事和 一切有部 版本,因此没有依据可以推断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任何真正的历史来源。

这条规则在上下文中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尊重老师是一件好事。 这条规则不是任意强加的,而是来自一个真正有问题的情况。 有人可能会质疑僧侣们拒绝教书是否有点珍贵; 但是任何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不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是多么困难。 在古代印度,就像今天整个亚洲一样,向老师鞠躬是一种简单而普遍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然而,目前的规则确实没有具体提到教学。 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 一切有部 戒律,背景故事的语境已超出其合理应用范围。 要求比丘尼起立礼拜他们的老师的规则本来是合理的,但就目前的规则而言,这是一个直接的歧视例子。 事实上,人们可能会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条规则,要求比丘尼尊重他们自己的比丘尼老师; 在今天的传统社会中,尼姑会习惯性地服从僧侣,很难说服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尊重其他尼姑。 还应注意的是,比丘不应为了世间利益而传法,如接受供养,这是一种冒犯(帕西蒂亚 24) 一位比丘指责另一位比丘这样做。

这个故事是指 噶鲁达摩 因为已经存在。 然而,不存在由此产生的犯罪问题。 状态就好像 噶鲁达摩 在制定这条规则的时候,是一些推荐的礼仪培训,比如, 色希亚 规则,没有附加具体的惩罚。 我们的讨论 噶鲁达摩 5 将解决由处罚引起的问题 噶鲁达摩.

既然我们已经讨论了这些 帕西蒂亚 与第一条有关的罪行 噶鲁达摩, 让我们回到我们的讨论 噶鲁达摩 本身。

的巴利语版本 噶鲁达摩 描述比丘尼必须以这种方式对比丘们表示尊重的行为: abhivādanam paccuṭṭhānanm añjalikammam sāmicikammam,我将其呈现为“低头、站起来、做 anjali 并举止得体”。 这个短语在其他地方出现了两次,在对理解 迦楼摩斯。 首先是当释迦族王子,包括阿难达,要求优波离,前理发师和 戒律 未来的专家,先出家,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对他“鞠躬,起身,做anjali,并举止得体”来降低释迦族的骄傲。65 在其他地方,我们经常被告知在 僧伽 释迦族人和他们的骄傲:南达因 500 名粉足仙女而出名,他化着妆作为 ; 查纳 无可救药的车夫,谁在 临终前被给予“至高无上的惩罚”(即沉默治疗); Upananda,不断骚扰在家人以获取美好的必需品; 当然还有提婆达多,他试图杀死 . 传统说,傲慢导致释迦人严重侮辱了拘萨罗王维德乌达巴,后者为了报复摧毁了释迦共和国并驱散了氏族。 因此,释迦人的骄傲已成为佛教文化的代名词。 这表明强调鞠躬的目的 噶鲁达摩,就像释迦族王子一样,是为了减少骄傲。 考虑到寻求出家的是摩诃波阇波蒂和释迦族女士,我们可能会认为这里特别有争议的是释迦族的骄傲。

这个短语第二次与理解这个相关 噶鲁达摩 甚至更具体。 在达契纳毗婆伽中 对摩诃波阇波提说,要回报一个布施的人并不容易 佛法 通过“鞠躬、起立、做 anjali 和举止得体”。66 这是玛哈帕阇波提走近时引起的讨论的一部分 并试图为他提供一套长袍。 他建议与其亲自将它们送给他,不如让她 提供僧伽 作为一个整体,继续解释 供品僧伽 比一个有更大的好处 提供 对任何个人,甚至 . 信息已经足够清楚了。 摩诃波阇波提仍是居士,亲自依附于 ,她的儿子,还没有学会尊重 僧伽. 我们现在有两个制定这条规则的背景原因:遏制摩诃波阇波提的释迦族骄傲,以及她个人 gehechtheid 至悉达多。

玛哈帕阇波提本人证实,这条特别的规则对她来说很难遵守。 接受后 噶鲁达摩,她说她会珍惜他们,就像一个年轻人会带着鲜花的装饰。 然而,她刚刚离开,她又表现出女性的另一个弱点,改变了主意,并让阿难达向 :他们忘记了这条规则,并允许根据资历尊重。 这 拒绝。

现在, 应该说接受这些规则是摩诃波阇波提的全部戒律。 有时省略的内容会被忽略,但可能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所以我必须将下一个事实牢记在心:在这个叙述中没有任何地方明确告诉比丘尼他们必须遵守这些戒律。 规则是为摩诃波阇波提制定的。 诚然,戒律是以所有比丘尼的一般意义来表述的,而在其他地方 戒律 期望比丘尼遵守这些规则。 但在主要叙述的核心中,从未直接说这些规则是一般比丘尼戒的一部分。 遵守这些规则也不是 Mahāvihāravāsin 中的出家程序的一部分 戒律,或者实际上是其他 Vinayas 的程序。 由于文本明确指出 噶鲁达摩 旨在成为玛哈帕阇波蒂的出家,并且由于有合理的理由说明它们与她相关,似乎有充分的理由认为 噶鲁达摩 最初只是为摩诃波阇波提而设。

当。。。的时候 拒绝摩诃波阇波提废除这条戒律的请求后,他相当奇怪地解释说,其他解释不清的宗教不允许向女性致敬,所以他怎么能这样做呢?67 如果教得不好的宗教不允许尊重女性,我会认为这是教得好的宗教鼓励它的一个很好的理由。 无论如何,似乎 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个确切的规则实际上可以在耆那教的经文中找到。 以下摘自 Svetambara Upadhyāya Meghavijaya 的 Svopajñavṛtti 的 Yuktiprabodha。 这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提出了两个主要耆那教教派之间关于女性地位的争论。 这部作品是从 Svetambara 的角度出发的,尽管在这里我们听到了 Dīgambara 反对者的声音。 被引用的作品,Svetambara 文本 Upadeśamālā,似乎可以追溯到 8 世纪左右:

#18:此外,当修女和其他妇女问候 ,他用这样的话表达了祝福:'让 冥想; 让你 业力 被摧毁'; 他们不遵守僧侣之间相互恭敬问候的礼节。 如果真的像你相信的那样,修女们确实假设 摩诃婆罗多 [伟大的 誓言],那你们的僧尼之间怎么没有尊贵的互相恭敬问候呢? 事实上,这甚至在您的经典中也被禁止。 正如《教义》中所说:

即使一个修女被印心一百年和一个 今日才印心,上前行礼、行礼、跪拜等恭敬之举,仍值得她供奉。”68

相同的措辞清楚地表明,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一般相似性,而且是直接复制。 虽然耆那教比佛教更古老,但耆那教的文本,就像这里一样,通常更年轻; 因此,很难确定这条规则,就目前而言,是佛教徒从耆那教徒那里抄来的,还是反过来。 然而,要点仍然是:这一规则是 , 在其他印度传统中被发现。 需要注意的关键是 专门援引当代社会习俗来证明他的立场,就像 一切有部 戒律 故事。

这就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 戒律 规则和程序可根据时间和地点进行调整。 作为一名修行的比丘,我相信,一般来说, 戒律 与 2500 年前一样,它们在今天仍然是真实和相关的。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以改变社会风俗为借口来为废除或忽视辩护 戒律 规则,即使它们可能不方便,或者我们不理解它们的目的。 但是,如果文本特别援引当代社会习俗来证明该规则的合理性,并且该习俗已明显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必须质疑是否应该保留这样的规则。 此外,当规则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时,我认为坚持遵守它是不公正和残忍的。

在这里,我们最好提醒自己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中体现的基本道德原则:

第1: 对妇女的歧视,否认或限制她们与男子的平等权利,从根本上说是不公正的,并且构成对人类尊严的侵犯。

第2: 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废除歧视妇女的现行法律、习俗、法规和做法,并为男女平等权利建立充分的法律保护……

第3: 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教育公众舆论,引导民族愿望消除偏见,废除基于妇女低人一等观念的习俗和所有其他做法。

本篇 噶鲁达摩和其他一些,显然是“歧视妇女的法律、习俗、法规和做法”。 对妇女的歧视“从根本上说是不公正的,并且构成对人类尊严的冒犯”。 如果比丘们希望维持我们国际社会所期望的道德标准,他们必须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来废除这些习俗。

有些人会争辩说,这些规定是对佛教文化的“西方”强加,并不代表佛教民族本身的价值观。 但是,当佛教徒有机会时,他们也表现出坚持这些价值观。 例如,以下是 30 年 2007 月 XNUMX 日泰国宪法草案的一些例外情况。

第 2 部分:平等

章节30: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平等保护。

男女享有平等权利。

基于出身、种族、语言、性别、年龄、身体或健康状况、个人状况、经济或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教育或宪法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而对一个人进行不公正的歧视 意见, 不允许。

第 3 部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章节37: 一个人应享有信奉宗教、宗教教派或信条并遵守宗教信仰的充分自由 戒律 或按照他或她的信仰进行某种形式的礼拜。

第四章:泰国人民的义务

章节70: 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卫国家和遵守法律。

根据这份文件,泰国人民,包括所有居住在泰国的泰国僧人和西方僧人,都有遵守泰国法律的义务。6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高于一切。 根据宪法,男人和女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不公正的歧视,例如 噶鲁达摩 1、是违法的。 泰国妇女有权“遵守宗教信仰” 戒律' 根据他们的信仰,包括受戒为比丘尼和修行比丘尼 戒律 他们认为合适。 此外,根据这部宪法,泰国僧侣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从事宗教活动,这包括为比丘尼出家。 根据泰国宪法,禁止泰国僧侣执行比丘尼戒将侵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70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比丘尼戒在泰国是被禁止的并且遭到泰国人的反对 僧伽, 统治泰国佛教的长老会 (Mahatherasamakhom) 没有对比丘尼发表任何声明。 泰国人 僧伽 法将其关注范围界定为比丘,对比丘尼没有管辖权。

所以现在这条规则的粗暴冲击已经有所缓和。 这个 噶鲁达摩,如果它是真实的,最好在上下文中将其视为对摩诃波阇波提骄傲的遏制。 对于比丘尼来说,这作为一般规则的地位是可疑的,因为它只是偶尔在 波罗提摩卡, 以及它的发现地以非常不同的形式和设置。 但这些故事至少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则可能出现的合理背景。 然而,在目前的形式下,该规则显然具有歧视性,并且违反了公认的国家和国际公平原则。 按照基本的 戒律 的原则 僧伽 不应以违反其文化的法律和习俗的方式行事,也不应以导致伤害的方式行事,当代人应该拒绝这条规则 僧伽.

迦楼达摩 2

比丘尼不应花费 的Vassa 【雨居】没有比丘的寺院。

这条规则等同于大毗婆罗瓦辛比丘尼 帕西蒂亚 56. 根据该戒律的背景故事,一些比丘尼花了 的Vassa 没有比丘,所以无法得到教法。 善良的修女抱怨,而 通过要求他们花钱来回应 的Vassa 与比丘。

没有提到这条规则已经作为 噶鲁达摩。 如果 噶鲁达摩 已经到位,案文会说案件应该“按规则”处理,这是此类案件的标准程序。 由于缺少此条款,我们只能得出相关结论 噶鲁达摩 当时不存在这个 帕西蒂亚 被放下了。 因此,它一定是后来添加到摩诃波阇波提故事中的。 类似的逻辑适用于其他情况 噶鲁达摩 在中找到 帕西蒂亚斯的,也就是说, 噶鲁达摩 2,3,4,6和7。

“没有比丘的生活”是由 Mahāvihāravāsin 定义的 戒律 因为“不能教书,或者不能进入圣餐[每两周一次 布萨]'。 这表明比丘们只需要足够近,比丘尼们就可以前往他们那里进行教学。 在没有汽车的时代,这可能是几公里,但现在它适用于很长的距离。 更自由的解释将允许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进行联系,因为这仍然允许传输基本教义。

一如既往,初犯者无罪 帕西蒂亚 规则,确认我们之前提出的观点:当 帕西蒂亚 被放下, 噶鲁达摩 不存在。

迦楼达摩 3

每两周,比丘尼应该从比丘那里期待两件事 僧伽: 询问有关 布萨 [遵守],并被接洽教学。

这与马哈维哈罗瓦辛比丘尼相同 帕西蒂亚 59. 在那里,起源故事仅仅是规则的反向形成。 这回是修士们发牢骚了。 这 法藏经 戒律 起源故事说,修女们听说 制定了要求每两周一次教学的规则。71 就在下面,雷雨居所的邀请函要求也是如此。72 那么,显然,这些规则不可能在比丘尼戒开始时就已经制定好了。 与往常一样,当文本说初犯无罪时,这一点得到了证实。

与前一条一样,这条规则旨在确保对比丘尼进行适当的教育:它是关于僧侣应该为尼姑做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这是礼拜比丘的原因之一,以便他们能回来传法。

和尚中有相应的规定 帕西蒂亚 21.73 这是六人为了利益,去教比丘尼所促成的。 但仅仅过了一会儿 佛法 谈话,他们花了一天剩下的时间沉迷于无聊的闲聊。 当被询问时 教法是否有效,比丘尼们抱怨比丘们的行为(如下图,这只是比丘尼们能够批评比丘们的众多地方之一,尽管 噶鲁达摩 这显然禁止警告)。 这 然后制定规则,确保要教导比丘尼的比丘是有能力的,特别指出他也必须受到比丘尼的喜爱和同意。74

不同的律宗在他们对“教导”的理解上大相径庭。 Vibhajjavada 组的 Vinayas75 和普加拉瓦达 76 同意将“教学”定义为 噶鲁达摩. 显然,这些律宗能为比丘尼们想象出的最具启发性的事情是,他们被一次又一次地告知,他们必须如何服从比丘们。 根据巴利文,只有当比丘尼已经持 噶鲁达摩 他们还需要学习其他任何东西吗? 不听话的比丘尼有他们的 ACCESS佛法 知识立即关闭。 然而,大众部 戒律 说该教导应该是关于阿毗达磨或 戒律;77观说一切有部 说应该在戒、定、慧上;78一切有部 释迦牟尼经说比丘尼要学‘经, 戒律和阿毗达摩。79 作为正确教导的一个例子,《出世论》给出了名为“Ovāda Pāṭimokkha”的著名诗篇:

不作恶,
承接能手,
净化自己的心灵 ——
这是佛陀的教导。80

然后,比丘应该通知比丘尼,他们将就此教义进行一些讨论。 谁愿意,谁就可以留下来聆听。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比丘尼都被期望获得全面的教育,不仅是礼仪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佛教哲学的微妙和高级细节。

如果我们按照 Vibhajjavada 团体的解释从字面上理解这条规则,我们会期望僧侣每两周接近尼姑并告诉他们向僧侣鞠躬。 这种持续不断的活动肯定会在文本中留下一些残余。 但证据告诉我们什么? Nandakovada 以南达卡尊者为尼姑每两周一次的教导为特色。81 当他到达那里时,他告诉他们他将通过提问来教学。 懂了就说,不懂就说。 以恭敬的方式介绍教法,这与《世间金刚经》相似,提醒我们这是为了利益比丘尼,而不是为了征服比丘尼。 比丘们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满意,因此难陀迦对六种感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修女们很高兴,所以是 :他告诉南达卡返回并再次教导尼姑。 Nandaka 在教导比丘方面非常聪明,因此被任命为该类别中的佼佼者。

据我所知,这是巴利文经中唯一描述每两周一次劝诫的段落。 比丘尼们受法的其他场合包括阿难达拜访比丘尼时,她们没有等待开示,而是告诉他她们修行的成功。 念住 冥想.82 还有一次,他教导要放弃四样东西:食物、 渴望、自负和性。83 还有一次,阿难达回忆说曾有一位名叫佳迪拉伽希亚的比丘尼来找他,他在别处不为人知。 她问他关于既不误入歧途也不退回、不积极约束、解脱、稳定、满足、没有焦虑的三摩地:那是什么果? 阿难达回答说它是觉醒智慧的果实。84 还有一次,马哈咖沙巴教导比丘们,主题没有具体说明,但它是“谈论” 佛法' 而不是 戒律.85

这些是我在巴利文经中能找到的唯一例子 噶鲁达摩 明显缺席。 所以看起来 观说一切有部 在这一点上保留了最合理的传统:比丘尼应被教导戒、定、慧。 当这个劝诫的定义改为八 噶鲁达摩,旨在确保支持比丘尼教育的规则即使不是压制性的也变得微不足道。

这是文化背景明显相关的一个案例。 传统文化通常很少规定妇女接受教育,有些文化,如某些婆罗门经文,禁止这样做。 即使在今天,许多传统佛教国家的尼姑也常常是文盲和未受过教育的。 因此,这条规则可以被视为一项“肯定性行动”条款,以确保比丘们与比丘尼们分享他们的知识。

不需要强调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女性的教育水平与男性相同。 在我们寺院,僧人勉强能拿到大专学历,而尼姑们大多是硕士或博士。 在这样的环境下执意维持旧有的教育规范,显然是不妥的。 该规则最好用非性别术语来表述:那些成员 僧伽 受过教育和知识的人应该与不幸的成员分享这一点 僧伽. 在上下文中 在工作时,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之间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界限重合; 对于未受过教育的僧侣,他们可以期望从其他僧侣那里学习,这对于独立的尼姑社区来说是困难的。 无论如何,无论人们认为规则应该意味着什么,现实都是尼姑将在佛教教育领域占据应有的平等地位。

迦楼达摩 4

之后 的Vassa,比丘尼们应该邀请[帕瓦拉那] 双方僧团关于三件事: [错误的行为] 被看到、听到或怀疑。

该规则指的是 帕瓦拉那 每次雨后撤退结束时举行的仪式。 而不是通常的 布萨是, 僧伽 和谐地聚集在一起,并就任何可能需要宽恕的错误行为互相请教。 这是一种净化生活在亲密社区中的空气的方法。 比丘们彼此之间进行这个仪式,但比丘尼们应该在比丘们和比丘尼们面前进行。

噶鲁达摩 相当于马哈维哈罗瓦辛比丘尼 帕西蒂亚 57.起源故事呼应 帕西蒂亚 56. 再次,这条规则是为了回应比丘尼的抱怨而制定的。 如果他们寻找但找不到[比丘 僧伽 邀请]。

除了列入 帕西蒂亚斯, 这条规则也可以在比丘尼堪达卡中找到,连同各种案例和程序的描述。86 给出了另一个起源故事; 但这次 宣布他们应该“按照规则”处理。 这是一个常用短语,指的是一个已经建立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大概是 帕西蒂亚.

这条规则建立在两个僧团之间的联系,基于请求指导的谦逊。 它每年只发生一次,通常以形式主义的方式对待。 重要的不是真正的仪式,而是它所产生的心态。 虽然现有的规则显然是不平衡的,但仍然没有规则阻止比丘们邀请比丘尼来劝诫他们。

迦楼达摩 5

犯[重罪]时,比丘尼必须受 马纳塔 在两个僧团之前苦行半个月。

这不包括在 帕西蒂亚斯. 我将冒犯本身放在方括号中,因为传统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这是一个重要的声明,因为 马纳塔 是一种严重且不方便的处罚,包括暂时吊销身份、禁止参加正常活动,并要求 僧伽 20 为康复。 一般 马纳塔 是康复程序 僧伽迪萨,这是第二严重的违法行为。 然而,这里的 Mahaviharavasin 说比丘尼必须履行 马纳塔 如果她违反了“噶鲁达摩':因此这条规则似乎是在说 噶鲁达摩 重量相当于 僧团. 在这方面,《世间经》是同意的,87 Puggalavāda 也是如此。88 但是, 法藏经,89 摩诃沙迦,90 一切有部,91观说一切有部92 戒律中都说比丘尼应该修行 马纳塔 如果她犯了一个 僧伽迪萨. 这些规则没有提到对违反规定的人的纪律处分程序 迦楼摩。 另一方面,《大众部》提到了两者 僧伽迪萨噶鲁达摩.93 此外,另外两个(可能 一切有部) 故事的版本,Gautami Sūtra 在 MĀ 116 和 T 60,94 还说 僧伽迪萨。 一 不确定的从属关系只是说“违法 戒律',没有进一步的解释。95 因此,这里压倒性的传统认为比丘尼必须从 僧团 在两个社区之前,这是修女们的正常情况 僧伽迪萨 程序。 这个结论的重要后果是打破规则不会受到惩罚 嘎茹达玛, 正如事实所暗示的那样 帕西蒂亚 规则通常涵盖与 噶鲁达摩.

里面有几个地方 戒律 提到一个比丘尼犯了 噶鲁达摩,因此谁必须接受 马纳塔.96 乍一看,这似乎证实了 马纳塔 确实是对 a 的适当惩罚 噶鲁达摩. 但仔细检查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在 Vassūpanayyikakkhandhaka 中,列出了为什么比丘尼可能需要请求比丘前来的原因,即使是雨闭关。 这些包括她是否生病,遭受不满等。其中一个原因是她是否违反了 噶鲁达摩 并且需要做 马纳塔.97 但是,虽然我们的经文显然是力求完整,却没有提到比丘尼堕落的事例。 僧伽迪萨 并要求比丘 马纳塔. 这个明显的遗漏很容易解释,如果 噶鲁达摩 已被取代 僧伽迪萨.

确实,使用 噶鲁达摩 对比丘尼来说,这不过是一段段落的副本,前几段,它宣称一个比丘已经堕入 噶鲁达摩 必须做 帕里瓦萨 忏悔,这是堕落比丘的标准程序 僧伽迪萨 罪行。98

这种用法偶尔会在不相关的情况下重复出现 戒律 指比丘的经文。 例如,有一种情况是 强行 (导师)违反了 噶鲁达摩 并且值得试用。99 又是在这里, 噶鲁达摩 显然是指一个 僧伽迪萨.

似乎 噶鲁达摩 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非技术术语,偶尔会替代 僧伽迪萨; 随着更专业化使用的兴起,这种用法可能会失宠 噶鲁达摩 指比丘尼八戒。 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 噶鲁达摩 自己对术语的含义。

迦楼达摩 6

受训者必须在六年内受训两年 戒律 在寻求完全按立之前(优婆桑帕达) 来自两个僧团。

这与马哈维哈罗瓦辛比丘尼平行 帕西蒂亚 63. 起源故事讲的是修女未经训练就出家,因此没有技能也没有受过教育。 善比丘尼抱怨,因此 规定了两年的培训期。 虽然所有学校都提供类似的培训津贴,但它们在“六项规定”的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100噶鲁达摩 这六个规则本身是未定义的。 既然不是标准的群体,又不是出现在这种语境下,修女又怎么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显然,放下 噶鲁达摩 取决于比丘尼所提供的解释 分明分明,因此不可能发生在比丘尼的开始 僧伽.

如果这条规则真的像通常理解的那样被遵守 噶鲁达摩 故事,按立是不可能的。 尼姑需要修行两年,然后才能出家; 但如果他们都是受训者,他们可以从谁那里受戒呢? 这条规则清楚地预设了比丘尼的存在 僧伽,以及一个发达的戒律程序,如果规则真的是在比丘尼开始时制定的,那么这两者都是不可能的 僧伽的存在。

我们将在第 7 章更仔细地研究这条规则的历史渊源。

迦楼达摩 7

比丘尼不应以任何方式辱骂或辱骂比丘。

相当于马哈维哈罗瓦辛比丘尼 帕西蒂亚 52. 起源故事发生在毗舍离城。 六名修女中的一名长老去世。 他们做了一个 佛塔 为她,举行喧闹的哀悼仪式。 居于墓地的优波离的戒律迦毗罗尊者,闻声恼怒,砸碎了 佛塔 一点一点——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令人反感的过度反应。 不管怎样,六名修女说:“他毁了我们的 佛塔—— 让我们杀了他! Kappitaka 在优波离的帮助下逃脱,比丘尼辱骂优波离,因此不是禁止吵闹的葬礼、砸佛塔或谋杀未遂,而是禁止虐待比丘。 其他 Vinayas 以不同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 同样,规则的末尾指定原始违法者没有冒犯。

这个起源故事很有趣,格雷戈里·舒彭 (Gregory Schopen) 在他的论文“两个佛教徒中修女的镇压和他们特殊死者的仪式谋杀”中利用了这个故事 修道士 代码',101 一篇几乎与标题所承诺的一样多的文章。 应该指出的是,一个人对任何人的辱骂批评 或尼姑已被比丘覆盖 帕西蒂亚 13,这似乎使这条规则变得多余。

这条规则与下一条相似,显然,大乘/世间佛教的传统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并创造了一个额外的 噶鲁达摩 补八:比丘们应该得到最好的住处和食物。 这种发展是这些律宗普遍晚期特征的典型表现。102

迦楼达摩 8

从今天起,比丘尼禁止批评比丘; 比丘批评比丘尼是不被禁止的。

这条规则似乎在 帕西蒂亚斯 任何学校的。 它似乎也没有出现在 噶鲁达摩观说一切有部,除非这是他们的 噶鲁达摩 5.103 然而,它被发现在 噶鲁达摩 在大多数的 Vinayas 中,以及 Sarvāstivādin Gautami Sutra。104

这里的有效词是 空行,我将其翻译为“批评”。 它通常被解释为“教”,在泰国和其他地方,人们认为比丘尼永远不能教 . 但这没有任何根据。 我发现很难相信任何巴利学者真的会认为 空行 意思是“教学”,因为它从来没有以这种方式使用过。

词源在这里帮助不大: 瓦卡纳 意思是“演讲”和 路径 字面意思是“路径”,因此是“说话方式”。

但用法清晰一致,让我们很容易理解的主旨 噶鲁达摩. 瓦卡纳帕塔 只出现在少数几个段落中,最常见的是难以忍受的事物的清单。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戒律:

比丘,未满二十岁之人,不能受寒热、饥渴、接触苍蝇、蚊子、风吹日晒、爬虫、辱骂伤人。 虚空,生起身体痛苦的感受,这些感受是尖锐的、折磨人的、刺痛的、不愉快的、不愉快的、致命的; 他不是那种能忍受这种事情的人。105

例如,在 Lokuttaravāda 中发现了类似的用法 戒律, 一位辟支佛在托钵时遭到虐待。106

在卡卡丘帕玛 ,107 Moḷiya Phagguṇa 被指责与比丘尼有过多的联系,以至于每当有人批评他们时(无念)他很生气,攻击了批评的人。 后来, 解释五 虚空, 听到哪一个人应该努力修习慈心: 虚空 是及时的还是不及时的; 真实或不真实; 温柔或严厉; 与善与否; 带着爱的心或内心的恨说话。 的结构 明确提到这些 虚空 回到最初让 Moḷiya Phagguṇa 不安的批评,所以我们有理由等同于 空行 无念,即批评。

这个的制定 噶鲁达摩 在 Lokuttaravāda/Mahāsaṅghika 中强化了与此的联系 . 这条规则有点混乱,因为这所学校没有相当于 噶鲁达摩 禁止比丘尼辱骂比丘。 相反,他们似乎已经将该规则折叠成现在的规则,因此虽然规则制定似乎是针对批评,但解释更积极地处理滥用:

比丘尼不可对比丘咄咄逼人地说:‘你这肮脏的 ,你个笨蛋 ,108 你幼稚 ,109 你这个恶人,110 老老实实,愚蠢无能!

这条规则本身与巴利文有明显的区别,它说比丘尼被禁止批评比丘关于什么是真实或不真实的(bhūtena vā abhūtena vā),虽然比丘被禁止批评比丘尼不真实的事物,但可以批评真实的事物。 “真实或不真实”这两个词清楚地与 Kakacūpama 联系在一起 .111 虽然规则的措辞明显歧视比丘尼,但规则的解释减轻了这一点,因为关于僧尼如何批评彼此的实际解释实际上是相同的。 两人都可以以温和和鼓励的方式告诫近亲,但不允许使用辱骂性语言。112

空行,那么,出现的频率相当低,用法是一致的,并且与 噶鲁达摩 语境。 它的主要方面是很难
忍受; 因此,它似乎比“告诫”更有力。 另一方面,它可能是公平和善意的,所以它比“虐待”要弱。 这证明了我选择渲染为“批评”的理由。

这条规则以“从今天开始……”开始这一事实是最令人好奇的。这是唯一的 噶鲁达摩 以这种方式制定。 如果不接受以下暗示,几乎不可能理解这一点 在这段时间之前 比丘尼可以告诫比丘。 但是,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定有比丘尼来劝诫,所以摩诃波阇波提的起源故事再次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 但是,没有提到“从今天起” 法藏经,113 摩诃沙迦,114 or 一切有部.115

摩诃僧伽将摩诃波阇波提请求的故事简略化,然后序言详细描述 噶鲁达摩 通过拥有 宣告:‘从今以后,摩诃波阇波提坐在比丘尼的首位。 僧伽:因此应该记住它。116 这似乎又是非常不寻常的,在我所知道的比丘中没有先例 戒律. 谁坐在比丘尼的头上 僧伽 在这之前? 如果摩诃波阇波提是第一位比丘尼——如传统所说,但我不相信——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她总是坐在比丘尼的首位。

佛经的主流地位和 戒律 训诫是,训诫者应被视为宝石; 一个人应该永远跟随他们,永远不要离开。 他们俩 阿尼亚塔 在比丘中发现的规则 波罗提摩卡 建立一项协议,使一位值得信赖的女性在家弟子能够对比丘提出严重不当行为的指控,必须由 僧伽 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该协议仅适用于女性在家弟子,不适用于男性。 我们是否相信 制定一条规则支持在家妇女的警告,另一条规则禁止尼姑?

僧伽迪萨 12 重罚比丘或比丘尼,不受劝戒,说:'如是世尊的追随者增长,即互相劝戒,互相改过自新。117 噶鲁达摩 8 直接反驳了这一点,并与佛教教义的广泛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虽然我们不能以任何形式在道德上默许这条规则,但它的原始含义可能受到更多限制。 我们已经看到,比丘尼们每两周要接近比丘们请求教导,这应该被视为确保尼众接受教育的积极措施。 当他们来到比丘那里时,他们是以学生的身份来的。 也许比丘们,如果他们知道比丘尼的罪行,会正式通知比丘尼,并让比丘尼去执行他们自己的惩戒措施。 因此,该规则可能仅适用于 僧伽,借此经验丰富的比丘可以将必要的事情提请尼姑们注意。 如果比丘尼们如此肆无忌惮,以至于不按每两周的要求清除他们的罪行 布萨,这表明他们没有接受教法所需的正确态度。

似乎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佛教团体在历史上认为比丘尼教导或什至公正地批评比丘是错误的。 我在其他地方收集了一系列故事,讲述尼姑以各种方式批评僧侣,但没有提到这条规则。118 虽然这些故事可能并不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但它们告诉我们佛教僧侣如何在不同时期解释规则。 考虑到人群之间实际关系的性质,禁止比丘尼训诫比丘的规则只能是一纸空文。 规则手册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这不足为奇。 古代和现代的规则书籍告诉我们规则制定者想要什么,而不是实际做了什么。 也许更值得注意的是,我找不到一个修女因劝诫修女而受到批评或处分的例子。 . 结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要么这条规则是外来的插值,要么它的原始范围非常狭窄。 无论如何,传统的主流告诉我们,比丘尼以温和仁慈的方式教导、劝戒或劝告比丘是完全可以的。 这样做,她将不仅仅是保持文字和精神 戒律,她将作为圣人的一部分来履行她的正语修行 八重路径.

Garudhammas——一项评估

考虑到我们对有关鞠躬和警告的规则持严重保留意见,这些“重规则”并没有那么重。 它们要么是简单的礼貌原则,要么是确保修女得到适当教育和支持的程序。 它们当然不是僧侣统治尼姑的宪章。 修女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力来做出大部分日常生活方式的选择:如何建造修道院; 什么时候去施舍; 这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什么 冥想
追求; 等等。

噶鲁达摩 提供比丘和比丘尼僧伽之间的联络点 戒律 关头: 优婆桑帕达, 僧伽迪萨, 帕瓦拉那, 的Vassa布萨. 这些场合都没有授予比丘控制比丘尼的权力。 比丘和比丘尼都在法王的最高权威之下 戒律,并 戒律 决定在这些时候会发生什么。 不涉及指挥权,只是尊重和遵守的共同责任 戒律.

戒律 是一个道德体系,需要组织成员成熟和负责任的合作 僧伽. 通常,任何个人都没有对另一个人的指挥权。 所以,当 戒律 没有授予比丘对比丘尼的指挥权,这是一个明确的声明,这明显违反了古代印度文化的规范。119

然而,在比丘尼蕴达伽部中有一段似乎赋予了这种命令的力量,尤其是如果有人在 IB 霍纳的英文译本中阅读它的话。 禁止比丘尼阻止比丘们 布萨帕瓦拉那, 从制作 萨瓦查尼亚阿努瓦达,120 从告别、批评和提醒[比丘们关于他们的过错]。 然而,比丘们被允许对比丘尼做所有这些事情。 显然这段话是歧视性的,很难想象它在实践中会如何应用。 行为清单是股票,并且是经历过各种正式行为的比丘所禁止的事情的一部分,例如(塔吉尼亚业),121 依赖(正业), 开除 (pabbājanīyakma), 或暂停 (业力).122

不幸的是,霍纳选择渲染 萨瓦查尼亚 作为“命令”和 阿努瓦达 作为“权威”。123 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时,这些翻译要么是不正确的,要么充其量只是有限的应用。 萨瓦查尼亚 似乎只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并且从未在文本中解释过。 然而,注释说,这是一种旨在阻止比丘在争议解决之前离开寺院或召集比丘一起去寻找一个比丘的演讲。 戒律 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124 我不清楚评论对 萨瓦查尼亚 应该遵循,因为这似乎只是指“批评”或“指责”的另一个术语,而不是专门涉及“命令”的概念。 没有必要求助于评论来定义 阿努瓦达, 因为它是四种“法律问题”之一,所以它被称为“谴责”(阿努瓦达) 关于美德、行为、观点或生计方面的缺陷。125 这些情况都与“命令”或“权威”的一般权力无关。 相反,它们适用于出现的法律问题的特定、有限的背景。

返回到概述的程序 嘎茹达玛斯, 我们必须记住,虽然这些很重要 戒律 程序,它们不会经常发生。 执着法 通常在比丘尼的一生中发生一次; 僧伽迪萨 在大多数僧侣的职业生涯中很少发生; 帕瓦拉那的Vassa 每年发生一次; 布萨 是每两周一次。

以这些戒律为切入点,大部分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比丘尼 戒律 普遍歧视修女。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是的,修女们有更多的规则。 但是这些规则中有许多对僧侣来说也是必需的,除了它们不计入 波罗提摩卡,所以额外规则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幻的。 例如,在任命条例中就是这种情况。 或者采取 pāṭidesaniyas,其中僧侣的四项规则扩展到尼姑的八项。 但这八项只是禁止要求八种美食,除非有病。 类似的规则适用于其他地方的僧侣。 但是和尚们的 pāṭidesaniyas 似乎不适用于比丘尼。 因此,虽然比丘尼似乎拥有更多 pāṭidesaniyas,实际上他们拥有的更少。

更重要的是 僧团 3 和 4,这是严重的淫秽言论罪行。 比丘尼没有相应的戒律。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特殊的 帕拉吉卡 比丘尼与男人淫言秽语的罪行:但在那种情况下,比丘尼和男人都必须被欲望淹没,这预示着发展亲密关系的更高级阶段。 另一方面,比丘可能堕入 僧伽迪萨 只是通过欲望引起的不经意的猥亵评论。 另一个例子是第一批比丘 僧伽迪萨,对于手淫,它被视为一种更温和的方式 帕西蒂亚 在修女们的 戒律.

一些被理解为严厉的比丘尼规则可能会在文本证据上受到质疑。 例如,在我们对 僧伽迪萨 关于修女旅行的规定。126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专门处理女性问题,例如怀孕和月经卫生。 其他人则为修女们提供安全和教育。

此外,一些比丘的戒律不是为了剥削,而是为了保护尼姑。 例如,比丘把比丘尼当作家庭佣人,让他们缝制和洗涤袈裟等等,都是犯法的。 比丘从比丘尼那里接受食物也是一种罪行,这是由于女性难以得到布施而导致的。 奇怪的是,许多现代 上座部 修女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僧侣做饭、购物、清洁、缝纫和洗衣。 尽管比丘们公开承诺 戒律,并坚持认为这是反对比丘尼的真正原因,出于某种原因,大多数比丘似乎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因为一些受人尊敬的上座部上师,例如阿姜查,坚持认为比丘们实际上是在实践这些规则,而不是对待 梅芝 (八 戒律 修女)作为家庭佣人。 这种对修女福祉的关心是平衡四重观点的标志 僧伽 并没有完全迷失 上座部,而一场走向平等的运动可能已经开始。

获取苏加托比丘的书 比丘尼戒律研究

50 例如巴利语 戒律 1.68年: lahukaṁ āpattiṁ na jānāti, garukaṁ āpattiṁ na jānāti …

51 巴利文 戒律 2.162.

52 巴利文 戒律 2.161-2。

53 参见 FRAUWALLNER,最早的 戒律,第 122-3 页供参考。

54 T22, № 1428, p. 940,b1:一切女人不应礼

55 T22, № 1428, p. 940, b7: 如是人塔一切应礼

56 T22, № 1421, p. 121、a25:如是奉行

57 T23, № 1435, p. 242, c13-17: 有三人不如。何等三。一切未受大戒人。不如受大戒人。一切下座不如上座。一切受事说非法人虽作上座。不如下座。不受事人说如法者。一切受大戒人。胜不受戒人。一切上座胜下座。佛胜众圣

58 T22, № 1425, p. 446, c2-3: 若见上座来。不起来和南恭敬者。越比尼罪

59 顺便说一句,虽然这条规则有时被称为“上座部' 规则,'[Yogacara] 菩萨 戒律’说不可以拜女人,也不能拜俗人。 T40, № 1814, p. 683, c15-16: 不应礼白衣。一切女人不应礼

60 这种解释源自民间词源学 帕西蒂亚 帕卡蒂, 做饭。 不幸的是,这种文字游戏有时会按字面意思解释,学生们被告知,如果他们打破 帕西蒂亚 规则他们将在地狱中燃烧。 不用说,早期的文本中没有这种想法的踪迹。

61 一切有部 戒律, 比丘尼 帕西蒂亚 103(T23,№ 1435,第 324 页,b29-c22)。

62 SN 16.11/ S±1144/ S±2 119。

63 海尔曼, 尼姑规则,页。 955。

64 摩诃沙迦 戒律, 比丘尼 帕西蒂亚 179(T22,№ 1421,第 97 页,c20-28)。

65 巴利文 戒律 2.183.

66 锰 142.4。

67 巴利文 戒律 2.258.

68 JAINI,第 6 章 #18。 Yuktiprabodha 坚持对女性进行羞辱仪式,认为她们无法开悟,因为她们放荡、弯曲的本性,以及她们身体的污秽,尤其是月经。

69 VAJIRAÀṆAVARORASA 强调了这一点:“虽然僧侣们已经受制于包含在 戒律,他们还必须服从来自国家特定和一般法律的权力。 引自 MCDANIEL,p. 103.

70 进步的社会运动与保守的宗教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在各种法律背景下协商解决的。 例如,新南威尔士州 1977 年反歧视法(6 年 2009 月 56 日修订)第 XNUMX 条规定,宗教团体全面豁免适用于其他所有人的反歧视法。 这种豁免被认为具有法律必要性的事实意味着,如果不存在,教会的歧视性做法可能被视为非法并受到起诉。 这是相关部分。

第 56 条宗教团体。 本法不影响:(a) 神父、宗教牧师或任何宗教团体成员的任命或任命,(b) 对寻求任命或任命为牧师、宗教牧师或宗教成员的培训或教育命令,(c) 以任何身份任命任何其他人 身体 为传播宗教而设立,或 (d) 任何其他行为或实践 身体 建立的目的是传播符合该宗教教义的宗教,或为避免伤害该宗教信徒的宗教敏感性所必需的宗教。

71 海尔曼, 尼姑规则,页。 869。

72 海尔曼, 尼姑规则,页。 873。

73 巴利文 戒律 4.49-53。

74 巴利文 戒律 4.51年: yebhuyyena bhikkhuninaṁ piyo hoti manāpo.

75 巴利文 戒律 4.52; 法藏部 T22, № 1428, p. 649,a1-2; Mahīśāsaka T22, № 1421, p. 45,c8。

76 T24, № 1461, p. 670,c8-9。

77 T22, № 1425, p. 346,a23-24。

78 T23, № 1442, p. 798,b1。

79 T01, № 26, p. 606, a17: 比丘尼则不得问比丘经律阿比澄。 提到阿毗达磨暗示它作为 三个篮子 Tipiṭaka,因此是迟到的明显标志。

80 罗斯,页。 67 § 99。

81 MN 146/ SĀ 276。

82 SN 47.10/ SĀ 615。

83 AN 4.159/ SĀ 564。

84 安 9.37。

85 SN 16.10/ S±1143/ S±2 118。

86 巴利文 戒律 2.275.

87 罗斯,页。 17 § 13。

88 T24, № 1461, p. 670,c9-11。

89 T22, № 1428, p. 923,B10-11。

90 根据海尔曼 (尼姑规则, pp. 97-8 note 12) 这里的 Mahīśāsaka 中使用的术语麁恶罪 (T22, № 1421, p. 185, c27),虽然含糊不清地表示“重罪”,但可能指的是 僧伽迪萨.

91 T23, № 1435, p. 345,c10-12

92 T24, № 1451, p. 351,a20-22。

93 T22, № 1425, p. 475,a8-13。 海尔曼, 尼姑规则,页。 97-8。

94 MĀ 116 是 一切有部; T 60 的隶属关系不确定,但它是如此相似,很可能是同一文本的另一种翻译。

95 中本奇经,T4,№ 196,p. 158, c27-29: 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戒律。当半月疑众中。首过自怨。以弃补慢之态

96 例如巴利语 戒律 2.279.

97 巴利文 戒律 1.144年: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ni garudhammaṁ ajjhapannā hoti mānattāraha。

98 巴利文 戒律 1.143年: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garudhammaṁ ajjhapanno hoti parivāsāraho。

99 巴利文 戒律 2.226. Sace upajjhāyo garudhammaṁ ajjhāpanno hoti parivāsāraho。

100 '六 戒律'(https://sites.google.com/site/sikkhamana/6rules). 请参阅第 7.10-18 章中的讨论。

101 肖彭, 佛教僧侣和商业事务,第 329-359 页。

102 见我的《大乘经》——最早的 戒律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ctsandsectarianism/

103 罗克希尔,第 61、62 页。

104 根据海尔曼 (p. 96, note 8) 的说法,这条规则在巴利文、摩诃萨尼派、世俗部和 一切有部 律宗。 然而,在这里,她误入歧途了,因为事实上在大多数或所有这些文本中都可以找到这条规则。

105 巴利文 戒律 4.130; 比照。 MN 2.18、AN ii.117、AN v.132 等。

106 罗斯,页。 132. EDGERTON 的其他参考资料 佛教混合梵语词典,卷。 2、下 杜阿加塔,页。 266。

107 锰 21。

108 ? 读 阿瓦迪亚。 HIRAKAWA 采用了“医生”[嘎嘎]的意思。

109 库哈 =巴利语 库达 小的; 还有对 1-3 岁男孩进行的剃发; 参见 MONIER-WILLIAMS,p. 401。

110 继罗斯之后,p。 23,注释 22.6; 除了他误解了下一个学期 马哈拉, 见 STRONG, Upagupta 的传说和崇拜,第 68-69 页。

111 事实上,考虑到主题的相似性,以及比丘尼很少参与主流 , 人们可能会想知道这个规则是否实际上是从这个派生出来的 .

112 见 HIRAKAWA, p. 82-83; 罗斯页。 58-61 § 83-8。

113 T22, № 1428, p. 923, b6-7: 比丘尼不应呵比丘。比丘应呵比丘尼

114 T22, № 1421, p. 185, c25-26: 比丘尼不得举比丘罪。而比丘得呵比丘尼

115 T01, № 26, p. 606, a20-21: 比丘尼不得不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

116 T22, № 1425, p. 471, a27-28: 从今天起大爱瞳灿弥比丘尼僧坐在上面。如是持

117 所有的律宗都同意这一点。 例如,这里是 法藏经: 如是佛弟子众得益。展开转相说。展开转相教。展开转応悔 (T22, № 1429, p. 1016, c20-21)。

118 “尼姑如何骂僧侣”。
http://santifm.org/santipada/2010/how-nuns-may-scold-monks/

119 婆罗门教法典几乎每次谈到女性时都重复说,女性绝不能独立,她必须始终服从她的父亲、丈夫或儿子。 例如 VāśIṣṭHA 5.1-2; BAUDHAYANA 2.2.3.44-45; 维施乌 25.12-13; 手册 9.2-3。

120 巴利文 戒律 2.276年: Tena kho pana samayena bhikkhuniyo bhikkhūnaṁ uposathaṁ hapenti, pavāraṁ haptenti, savacanīyaṁ karonti, anuvādaṁ pahapenti, okāsaṁ kārenti, codenti, sārenti。

121 巴利文 戒律 2.5.

122 巴利文 戒律 2.22.

123 纪律书 5.381.

124 Samantapasadikā 6.1163: Nasavacanīyaṁ kātabbanti palibodhatthāya vā pakkosanatthāya vā savacanīyaṁ na kātabbaṁ, palibodhatthāya hi karonto 'ahaṁ āyasmantaṁ imasmiṁ vatthusmiṁ savacanīyaṁ karomi, imamhā āvāsā ekapadampi mā pakkāmi, yāva na taṁ adhikaraṇaṁ vūpasantaṁ hotī'ti evaṁ karoti. Pakkosanatthāya karonto 'ahaṁ te savacanīyaṁ karomi, ehi maya saddhiṁ vinayadharānaṁ sammukhībhāvaṁ gacchāmā'ti evaṁ karoti; tadubhayampi na kātabbaṁ。

125 巴利文 戒律 2.88年: Tattha katamaṁ anuvādādhikaraṇanṁ?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ū bhikkhuṁ anuvadanti sīlavipattiyā vā ācāravipattiyā vā diṭṭhivipattiyā vā
ajivavipattiya vā。

126 第十章NUMX。

客座作者:Sujato 比丘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