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在西方出家

在西方出家

准备受戒的书的封面。

系列文章发表为 准备按立,一本由图登卓龙法师编写的小册子,可免费分发。

佛法修行是一门艺术。 比丘和尼姑是艺术家,他们作为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是色、受、分别、行、识五蕴。 艺术是将和谐与和平带入您的五蕴,以便您可以为他人提供快乐。 在艺术中​​可以找到真、美和善。 好的出家人是美丽的,这意味着他们体现了善良和真实。 由于正念,他们修行成功。 正念导致洞察力、理解力、同情心和爱。 我们修习正念以增加专注力,这会引导我们深入观察。 然后爱自然而然地生起,你就能理解、接受、慈悲。 最好的事情 修道士 能做的就是献出他或她的理解和爱。

偈子 一个 修道士 在接受沙弥戒前的诵经是:“何等奇妙的僧袍。 修道士! 它是所有功德的领域。 我今天低头接受它, 发誓 生生世世都戴着它。” 你想穿修女的长袍或 生生世世,因为你一直很快乐 修道士.

幸福是没有不适。 幸福不在于获得我们之外的东西。 通过转化不适,幸福就会生起并绽放。 当我们练习正念时,我们就会让快乐像甜水一样从大地涌出。 通常我们通过忽视我们的不适来寻找幸福。 我们对自己的不适感到不安,并通过使用我们的六种感官及其对象来满足我们的渴望来掩盖它。 眼求形,耳求声,鼻求香,舌求味,我们求 身体 在性活动中接触以忘记我们的痛苦。 我们认为感官享乐可以帮助我们并使我们快乐。 我们寻求忘记我们的痛苦。 例如,我们不饿就吃,而且停不下来。 真喜是祥和,假喜是热。 沉溺于金钱、物质、名、色、食、睡五种感官欲望是一种热病。 最终没有 肉欲 可以掩盖我们的痛苦。 它只会浇灌更多痛苦的种子。 正念练习是一种转化疾病和痛苦的方法。

僧尼不向外求乐。 他们拥抱自己的不幸并改变它。 他们想全职修行,住在寺庙或修行中心 僧伽. 他们的初学者之心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和谐与安宁,必须每天加以滋养。 菩提心 是开悟、觉醒、理解和爱的心。 有了它,您就可以为每个人练习。 你想要滋养你的理解心,你想要减轻痛苦。 这是一个人的心思 菩萨. 你把你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个修行。

戒律 是正念生活的体现。 你保持 戒律 从理解和爱的头脑。 你明白,如果你打破了 戒律,你会造成伤害和痛苦。 这 发誓 保持 戒律 是自愿接受的,而不是强加的。 一个 修道士 有了幸福、爱、同情和理解,就可以为世界做很多事情。 一个快乐的人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练习 戒律 切实。

有没有可能产生一个快乐的佛教徒 修道士 在西方? 我们如何修行才能与西方文化和谐相处,而不受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 怎样才能安放一个佛教徒 修道士 使他或她能够散发出和平与幸福? 有可能的。 亚洲佛教有2,500年的历史。 亚洲的一些做法可能与我们相关。 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以及从西方国家的天主教修女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当你第一次成为 修道士,有时你会感到尴尬,因为外行人对你表示尊重。 当你穿上长袍 修道士,你是 , 佛法, 和 僧伽. 当人们向您表示尊重时,您必须练习正念呼吸,并记住人们是在向您表示尊重 , 佛法, 和 僧伽 通过你的长袍,而不是你作为一个个体。 如果你变得傲慢,你会毁了你的修女生活或 .

穿上你的长袍很重要,提醒你你是一个 修道士. 很多人都想看 修道士 长袍。 虔诚的种子还活着。 当有人表示尊重 修道士是, 修道士 应该尽力帮助这个人,安静地坐着,吸气和呼气。 一个 修道士 应该知道如何吸气并建立内心的平静与稳定,以及吸气并感受喜悦与稳定。 平静、专注、喜悦和稳定可以通过一次吸气和一次呼气来实现。 外行人通过触及 三颗宝石 通过 修道士. 那个时候你必须尽力去修行。 留心 修道士 在那一刻。 在里面 幸福经, 据说有机会经常接触僧尼是最大的幸福。

在家人和出家人应该互相帮助修行。 在家人的修行对出家人有影响。 出家人对在家人来说就像哥哥姐姐一样,给在家人带来很大的安慰。 佛教团体由僧侣、尼姑、居士和居士组成。 我们需要社区的所有四个部分都在场,包括儿童。

比丘一行禅师

他于 1920 世纪 XNUMX 年代中期出生于越南中部,成为一名 16 岁时。当战争来到他的国家时,他和他的僧侣们面临着留在国内的艰难选择。 修道士 孤立或进入社会以帮助战争受害者。 他们选择了双管齐下 沉思 在帮助战争受害者的同时。 Thich Nhat Hanh 创立了社会服务青年学校,该学校吸引了 30,000 名年轻人与战争受害者一起工作,并帮助重建农村。 1966年赴美公开反对战争,被马丁·路德·金博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1970年代,他担任巴黎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团长。 如今,一行禅师领导着梅花村,这是法国南部一个由冥想者和活动家组成的社区。

比丘一行禅师
梅园新村
梅拉克
47120 Loubes-Bernac, 法国

客座作者:一行禅师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