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转念八句》禅修大纲

《转念八句》禅修大纲

尊者以合掌教法。

《转念八句》 作为冥想的基础。

四圣谛

这四个真理描述了我们的现状以及我们的潜力:

  1. 我们经历苦难、困难和问题
  2. 这些都是有原因的:无知, gehechtheid 和厌恶
  3. 有可能完全停止这些
  4. 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心是快乐和痛苦的源泉

  1. 记住你生活中令人不安的情况。 回想你当时的想法和感受。 检查你的态度如何创造你的感知和体验。
  2. 检查你的态度如何影响你在这种情况下的言行。
  3. 你的态度现实吗? 是看到情况的各个方面,还是通过“我,我,我的和我的”的眼光看待事物?
  4. 想想你还能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以及这会如何改变你的体验。

结论:下定决心要意识到你是如何解释你生活中的事件的,并培养有益的和现实的看待它们的方式。

带着愤怒工作

愤怒 (或厌恶)可以对人、物体或我们自己的痛苦生起(例如,当我们生病时)。 它的出现是由于夸大了一个人、物体或情况的负面品质,或者叠加了不存在的负面品质。 愤怒 然后想伤害不幸的根源。 愤怒 (厌恶)是一个通用术语,包括被激怒、恼怒、批评、评判、自以为是、好战和敌对。

耐心是在面对伤害或痛苦时保持不受干扰的能力。 耐心并不意味着被动。 相反,它提供了行动或不行动所必需的头脑清晰。

通过反映自己的经验,检查是否 愤怒 是破坏性的或有用的。 查看:

  1. 我生气的时候开心吗?
  2. 当我生气时,我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吗?
  3. 我生气的时候该怎么做? 我的行为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4. 后来当我平静下来时,我对自己生气时的言行感到满意吗? 或者,有没有羞耻感或自责感?
  5. 我生气的时候怎么出现在别人眼里? 做 愤怒 促进相互尊重、和谐和友谊?

转化愤怒

  1. 通常我们从我们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的角度来看一个情况,并相信情况在我们看来就是它客观存在的方式。 现在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问:“我(即对方)的需求和兴趣是什么?” 用对方的眼光看情况。
  2. 看看你的“旧”自我如何出现在另一个人的眼中。 我们有时可以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会以他们的方式对我们做出反应,以及我们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冲突。
  3. 记住对方不开心。 他们想要快乐的愿望是促使他们去做任何让我们不安的事情的动力。 我们知道不快乐是什么感觉:试着对这个不快乐的人培养慈悲心,但他和我们一样想要快乐而不想要痛苦。

摆脱依恋的痛苦

附件 是一种在人、物体、想法等上夸大或叠加良好品质的态度,然后将其视为我们幸福的源泉。 反映:

  1. 我依附于什么事物、人、想法等?
  2. 那个人或事物在我看来如何? 他/她/它真的具有我所感知和归因的所有品质吗?
  3. 我是否对人或事物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他/她/它会一直在那里,会不断地让我快乐,等等?
  4. 我的怎么样 gehechtheid 让我行动? 例如,我是否为了得到我所依附的东西而无视我的道德标准? 我会陷入功能失调的关系吗?
  5. 以更平衡的方式看待人或事物。 注意它多变的本性、它的弱点和它给你带来快乐的自然极限。

世间八事

检查以下态度如何在您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他们让你快乐还是困惑? 他们是帮助你成长还是把你关在监狱里? 你怎么能看到这种情况,这样这些令人不安的态度就不会出现?

  • 1&2。 附件 接受物质财富,厌恶不接受或与它们分离。
  • 3&4。 附件 表扬或赞同,厌恶责备或不赞同。
  • 5&6。 附件 好名声(形象好,别人看好你),厌恶坏名声。
  • 7&8。 附件 厌恶五种感官的快乐,厌恶不愉快的经历。

结论:下定决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而不仅仅是“自动”生活,追逐一些世俗的关注并害怕其他人。 决心培养更平衡的态度,这样你才能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宁静

  1. 想象三个人:一个朋友,一个你有困难的人,和一个陌生人。 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感觉 gehechtheid 对朋友,对敌人的厌恶,对陌生人的冷漠?” 聆听您的脑海中给出的答案,探索您的 意见 其他人是有偏见的或现实的。
  2. 思考朋友、难相处的人和陌生人的关系不断变化。 一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所有三个人。 所以,执着一些人,厌恶一些人,冷漠一些人是没有意义的。

结论:承认你的态度创造了朋友、敌人和陌生人之间看似稳固的关系,放下 gehechtheid, 愤怒,对他们冷漠。 让自己感受到对所有人开放的关怀。

诗 1:视众生为珍贵,珍视他们

认识到您在一生中从他人那里获得了无法估量的好处和帮助:

  1. 想想你从朋友和亲戚那里得到的帮助:教育、年轻或生病时的照顾、鼓励和支持、建设性的批评等。
  2. 想想从陌生人那里得到的帮助:我们使用的建筑物、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吃的食物、我们驾驶的道路都是由我们不认识的人建造的。 没有他们在社会上的努力,我们将无法生存。
  3. 思考从我们不相处的人那里得到的好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我们需要做什么,并指出我们的弱点,以便我们改进。 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培养耐心、宽容和同情心。

结论:认识到你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一切,敞开心扉去感激他们。 以珍惜他人的态度,希望回报他人。

第 2 节:抵制傲慢,培养尊重

将自己视为最低的并不意味着自尊心低。 相反,在有效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谦虚,从而向他人学习。

  1. 想想你遇到的许多不同类型的人。 考虑一下你可以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如果你让自己学习而不是吹嘘你所知道的,你会做得更好。 放下渴望被关注和赞美的态度。
  2. 对这些人抱有真诚的尊重态度。 想象一下你可以如何行动来展示这一点。

节 3: 检查心灵

  1. 你最令人不安的态度是什么? 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 了解这一点将帮助您更加注意,尤其是在您的按钮可能被按下的情况下。
  2. 这种令人不安的态度有什么缺点? 了解这一点会给你能量去面对它。
  3. 你怎么能看到这种情况,以免出现这种令人不安的态度? 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避免它。

第 4 节:向你觉得冒犯的人敞开心扉

  1. 想想一个你认为有坏本性、负能量或强烈痛苦的人。
  2. 回想一下慈悲——希望他人免于痛苦及其原因的愿望——是通过观察他人的痛苦而产生的。 除了调整到他人的困境之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培养同情心。 他人是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们是我们培养慈悲的高贵品质的基础。
  3. 想象成为那个人。 像他们一样思考和感觉是什么感觉? 就像你自然地希望自己摆脱痛苦一样,让慈悲心生起那个人。

诗 5:接受失败并将胜利提供给他人

接受失败并不意味着为不属于你的事情责备自己,失去自尊,或者让自己成为门垫。 这意味着放弃必须是正确的,必须拥有最后的发言权。

  1. 想想有人侮辱、诽谤、失望或辱骂你的情况。 想想那个人的思想一定处于使他们那样做的状态。 他们快乐吗? 让自己宽恕他们,并对处境中的每个人感到同情。
  2. 如果你接受了自己的委屈并放下怨恨,而不进行报复或有最后的发言权,会发生什么?
  3. 想象一下,以平静的心态接受他们的严厉话语,没有反抗。 你会失去什么吗? 对局势有帮助吗? 如果播种的是宽恕而不是播种苦毒,会发生什么?

第 6 节:接受伤害,视对方为老师

  1.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通常是因为我们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想想你感到受伤的情况。 你有准确的预期吗? 它们是如何让你感到被背叛、失望或幻灭的?
  2. 当我们受伤时,那是因为我们的按钮被按下了。 我们的按钮是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有它们,它们就会被推动。 那个人通过清楚地指出我们需要做什么,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老师,从而使我们有机会解决内部冲突的领域。

第 7 节:索取和给予

  1. 以黑烟的形式吸入他人的问题和困惑。
  2. 这变成了霹雳或炸弹,完全消除了你心中的自私和无知的硬块。
  3. 感受开放的空间,没有对自己和他人的所有错误观念。
  4. 在这个空间里,在你的心中,想象一道光向所有众生辐射,并认为你正在增加和改变你的 身体,财产和积极的潜力进入任何其他人需要的东西,并将它们给予他人。
  5. 想象他们对你能够实现这一点感到满意、快乐和高兴。

本篇 冥想 可以与呼吸一起完成,在吸气时以慈悲承受痛苦,在呼气时以爱给予他人他们需要的东西。

节 8: 对空性和缘起变得有智慧

依附生起:

所有类型 现象 依赖于其他事物的存在:

  1. 我们世界上所有运作的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 反思所有的原因和 条件 创造一个东西。 例如,一所房子的存在是因为它之前存在的许多非房子的东西:建筑材料、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等。
  2. 事物的存在取决于部分。 精神上剖析一个事物并注意构成它的各个部分。 例如,我们的 身体 是由许多非身体 事物:四肢、器官等。每一个都由分子、原子等组成。
  3. 事物的存在取决于被构思和命名。 例如,丹增嘉措是 达赖喇嘛 因为人们构想了那个职位并给了他这个头衔。

空虚:

禅修人自性空性的四点分析:

  1. 识别被驳斥的对象:一个独立的、坚实的、本来就存在的人
  2. 确立遍行:如果有这样的自我存在,它要么与身心蕴同为一体,要么与它们完全分离。 没有其他选择。
  3. 自我与自我不是一回事 身体 或头脑。 它也不与这两者的组合相同。
  4. 自我不是与自我分离的 身体 和头脑。

结论:自我并不像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存在。 感觉缺乏这样一个需要捍卫的独立和坚实的自我。 人和 现象 就像幻觉一样,就像幻觉看起来真实但不是,事物似乎独立存在,但实际上并不以这种方式存在。 它们依赖地存在。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